大学家访总结范例

大学家访总结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1

尊重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个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化的产物,具有无穷的属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又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体表现在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诸多方面。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教育理念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持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提倡“尊重的教育”是东北师范大学面向新世纪教师教育的理性追求。这个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基于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和教师教育的功能。

要适应时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呼唤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然而,由于片面地理解功能,严重违反教育规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领导决策、专家筹划、教师操作、社会评价等环节。国家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组织专家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制订纲要和课程标准,并着手编写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新教育教学思想的载体。然而,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何等程度上变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最终取决于教师。教材和教师有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就必须通过教师培养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理念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没有个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尊重,个性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存在。学校教育如果单纯追求模具效用,不鼓励求异思维,不承认一题多解,谈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该引导个性健康发展,而不是遏制个性的发展。

“尊重的教育”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现行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满堂灌式、填鸭式、揠苗助长式教学方法仍在不少学校占主导地位。其结果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甚至导致不少学生厌学,扼杀求知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才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在信息时代,学生终身受益的首先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尊重的教育”理念主张全面评价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的是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来给学生排榜的作法不利于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这种以科举制度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而变化。就教师的工作而言,要全面评价学生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然而,就这一方面来说,过去曾有过的好做法也失传了。例如,中、小学过去的家访制度就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不全面了解一个学生,就不可能全面评价他。仅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另眼看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是教师的失职。教育不仅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也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受教育不仅是人的一种义务,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教师必须全面评价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才真正全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素养;教学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生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生物教育教学在高中生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如何切实落实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广大生物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

社会责任素养是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的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是学生在进行生物科学探究、形成生命观念、培育理性思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与认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从而学会理性解释与科学判断,并促成学生有效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等各种生物学问题时应有的担当和素能。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了解和认同。教师要使学生认识有关生物学领域的社会议题,支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珍爱生命、敬畏自然,以及理解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②关注和学习。教师要使学生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生物相关主题的交流学习,理解健康生活建议;远离、拒绝,科学掌握传染病防控常识;深度学习生物技术和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与正确行为。③辨识和实践。教师应让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知识,善于辨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科学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案,踊跃参与当地环保宣教活动、社区志愿实践、生态多样性保护行动等,身体力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评价和反思。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双重作用,客观分析其造成的影响,评价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并积极开展总结反思,学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提升生物学习实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促进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结合本地区情,利用生活社区资源,踊跃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这样有助于开阔其学习视野,提高生物学习成效,实现生物教育教学目标。而拓展生物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能促使学生积极关注生物学科领域的各类社会议题和生命现象,摒弃封建迷信和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学会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关于食品安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各种现实问题,加强探索思考、讨论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成为自觉关爱生命、关切社会、关注环保,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二)助推生物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当代的生物教学不再仅停留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维目标的达成,而更加注重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要求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尤其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更需要教师落实于具体学习进程和鲜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热心参与实践学习活动和践行环保实际行动,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丰富社会责任知识

生物课程教材中蕴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是优化生物教学、实施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教材资源,梳理、整合、利用教材中体现生物学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掌握更多的社会责任知识,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素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为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奠定知识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内教材内容,归结社会责任知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图文资料等正文内容和辅助栏目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点,对学生积累生物科学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问题探讨”“科学家访谈”“信息链接”“思考与讨论”“科学前沿”“资料分析”等辅助栏目,为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关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人类遗传病和濒危物种保护等知识,学会辨别生物学问题等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SARS病毒、艾滋病毒”等案例素材指导学生掌握关于疾病防控的知识,使其更好地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利用“发菜”蓝藻的案例了解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知识和意义。又如,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摩尔根实验”等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习遗传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各种常见的遗传现象,学会辨识各种遗传现象的“经验”总结和真假观点。此外,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中,许多章节和框题中都编排了教辅栏目,如“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为学生展现了“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和影响”“的危害”“艾滋病防治”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生物知识[1]。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利用生物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社会责任知识。具体而言,教师融合利用校本课程教材资源是为学生拓展生物社会责任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恰当融入STSE校本课程教育内容,能增进学生对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又如教师可利用“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校本开展课程教学,指引学生掌握更多关于沙尘暴、酸雨、生态环境失衡等知识。此外,教师开展跨学科校本课程,也能加强生物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生态和生命科学知识,增进其对生物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鲜活有趣的教学情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烘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化、媒体性、话题式、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参与生物学习,激发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一,优化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优化设计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其熟练掌握生物学习技能和方法,培养其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农业生产中大棚种植的案例情境,以引导学生加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搭建种植大棚对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合理开展人工管理、增加作物产量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二,优化设计媒体性教学情境。教师可巧借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媒体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堂,不断增强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等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播“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生态破坏”微视频,并结合课堂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入情入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灾害,以及由于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警示等。借助媒体性教学情境,学生可以近距离领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问题,激发其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人类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能源的必要性,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三,优化设计热点话题情境。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生物多样性、全球性变化、系统健康、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学科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从而顺利激发学生参与生物互动学习的热情,使其了解更多的生物学前沿知识、探析典型社会热点问题,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教师聚焦食品、化工、环保、人口、能源、仿生学等现今社会热点话题,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互动交流,启发学生及时关注生态道德、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激励学生尝试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有效增进其社会责任意识[2]。

(三)引领实践活动,力践社会责任行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素养的有效载体。结合生物教学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研考察、社区服务、学习访谈、设计制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实践学习活动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科学选定学习主题,探索研究生物知识。其中,高一、高二学生积极围绕自然科学主题,选取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动植物保护等视角进行研究学习;也针对日常生活主题,选取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呵护身体健康、拒绝垃圾食品”“青少年学生如何做好合理营养配餐”等内容开展研究学习。学生通过加强团结协作,完善学习方案设计、知识理论储备、具体活动实施、学习交流分享、总结反思提升等研学环节,极大提升了他们搜集、整合、处理、储备各种有益信息的实践学习能力,培养了其运用生物知识、探索生物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3]。又如开展社区服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实践活动形式,同时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方式。在学校统一安排和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参与各种服务活动,能进一步强化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获取丰富的活动经验,增强其实践行动能力,激励其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普宣教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主题性社区服务活动,或者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特定的纪念节日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服务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和保护环境、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激励学生通过宣教实践,丰富实践活动体验,形成主动宣传科学、自觉传播科学知识的积极意识,进而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素养。

四、结语

探索有效教学路径,优化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是实施生物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必须承担的教育重责。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不断坚持教育探索、实践和反思,将生物教学与素养教育深度融合,探寻总结更加有效的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才能收获更为丰富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万军.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2]王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19,5(15):12.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3

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意识到班级教学和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懂得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才会时刻告诉自身要反思自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方式和行为。自我反思的价值是相当大的,它不仅有助于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教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也就是增强榜样的作用。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可以以教师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教师可以为自己本班级的学生们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引导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将来班级的进一步管理。当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这必将有助于教师走上一条专业化的班级教学和管理道路,并且有希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的班级教学管理人员。反思可以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档案,这其中包括对课程设计、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教学笔记等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然而,反思活动的发生所维持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有限,往往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反思有倦怠之势。

二、丰富反思方法

第一,随班观摩。随班观摩就是去观摩其他班级的一些班级教学、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方法。通过随班观摩这种形式,能够从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反思自身的一些教学和管理行为,特别是班级教学和管理方法,这对于以后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通常的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来避免今后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分析,比较并辨别,将其他班级好的一面应用到自己班级教学和管理中。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有助于教师管理反思思维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是相当有帮助的。

第二,写反思日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够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教师可以很直接并且很简单地实现自我监控并且自我分析。更加具体地说,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符号来进行有效地外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去分析、回顾和研究,以此来改进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活动。对教师来说,写反思日记是没有任何要求和固定格式的,这就是说,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来记录生活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记录风格与写作特色。

第三,建立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不同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两个教师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各个班级的差异管理,需要教师去观察彼此的管理行为,在观察之后,各个教师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更好地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之处,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品质和质量。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相互沟通的实验表明,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但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而且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管理反馈往往会激起教师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三、边学习边反思

教师教学和管理能力并非自我形成的,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析班级的管理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的管理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班级教学和管理也更有效率。最终,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班级的管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反思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有效的班级学生的管理。教师养成反思意识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价值。

只有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并且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想向着学者型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一些敏感问题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更要具备优秀的教研能力。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教师认识到了反思的价值,才能正确地对待反思,用反思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师生互动反馈

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班级教学和管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在班级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班级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所以,不应该把学生放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被动地位。通过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师生感情。从学生方面讲,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内容、效果等做出一系列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感受与需要。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地位,并大量收集来自学生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效果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五、小结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稳定性;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

一、理论回顾

(一)职业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而且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它阐述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需求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双因素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把人的行为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维持因素)与激励因素(满意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它同人们的工作行为有关,但他们对人的行为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员工不满意的因素是工作环境或与其他员工工作好感度方面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工资和工作条件等;使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本职工作的内容或工作自身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中获得的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等。

(二)职业稳定性的维度

工作稳定性:描述员工的工作状态,也可称为离职的意愿和离职的倾向,是企业内员工的变动,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心尽职,主动离职的意向低,是员工的入职辞职情况与在岗员工的比较,是客观指标的描述。工作满意度:员工在组织内工作的过程中,员工对其工作的情感体验、情绪态度的反应,对工作本身和工作时候的状态、工作周围的环境、面对的工作压力等其他方面,有正面情绪感受的心理状态,由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决定。职业认同感:员工从事某项职业活动一段时间后,在熟悉职业环境、工作方法、职业习惯、职业用语,以及全面了解自身职业活动的内容、性质的情况下,员工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看法,是与该职业价值被社会期望和认可的一致。

二、A银行F分行青年员工实证分析

(一)A银行F分行人力资源情况

A银行是一家由A市市财政局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总部设立在江西省A市内。A银行也是第一批进驻F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为F市的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实用便捷的金融服务。截止2020年末,A银行F市网点总数为10家,共有员工194人,其中男性员工87人,女性员工107人。按照A银行系统中的岗位设置,银行人员可分为综合柜员、客户经理、驾驶员、行政人员、中层管理、高层管理共6类。为了更好地分析A银行F分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情况,我们从年龄、学历和从业年限方面分析银行员工的基本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A银行F分行员工平均年龄为30.44岁,其中21—25岁员工30人,占比为15%;26—30岁员工最多为98人,占比为51%;31—35岁员工41人,占比为21%;36—40岁员工9人,占比为5%,40岁以上员工16人,占比为8%。员工队伍以26—30岁的青年员工为主,青年员工占比为87%。从学历结构情况看,A银行F分行员工多为大学本科学历,员工队伍综合素质较高。其中专科学历员工34人,占比为18%;大学本科学历员工156人,占比为76.34%,硕士研究生学历最少为4人,占比为2%,无专科学历以下员工和博士学历员工。研究发现,员工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水平较高,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均有一定的追求[1]。从工作年限情况来看,目前A银行F分行员工在A银行工作1年以内的员工7人,约占4%,工作2年到3年的员工25人,约占13%,工作4年到5年的员工52人,约占27%,工作6年到10年的员工82人,占比最高为42%,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28人,约占14%。

(二)员工离职现状分析

从员工离职情况来看,2020年离职员工22人,离职率为10.19%;2019年离职员工30人,离职率为13.57%;2018年离职员工27人,离职率为12.5%;2017年离职员工23人,离职率为11.98%;2016年离职员工17人,离职率为10.37%。近5年的离职率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但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离职率为11.72%。根据数据结果来看,在2020—2016年期间,离职男员工人数分别占当年男员工总人数的14.94%、12.36%、11.76%、11.43%、6.56%,离职女员工人数分别占当年女员工总人数的8.41%、18.63%、16.34%、15.15%、15.12%,见表1。员工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到家庭因素,工作和家庭在每一个员工身上都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2]。由调查数据结果认为男员工的职业稳定性比女员工更高,可能由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仍对中国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具有极强的影响[3]。A银行F分行员工结构主要集中在26—30岁中间,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员工离职率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员工,见表2。为了充实青年员工队伍,虽然A银行F分行也在逐年加大校园招聘力度,希望通过增加新鲜血液来提升企业活力,由于离职率居高不下,青年员工人数却并没有呈现显著增加。根据青年员工工作年限情况可以看出,工作年限在1—3年的员工离职率远远高于在银行工作年限时间更长的员工,由于员工在银行工作一段时间,学习并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知识和技能,会结合自身情况考虑二次择业。随着青年员工在银行内工作时间的增加,青年员工的离职率逐渐降低,职业稳定性变高,见表3。

(三)问卷调查

1.调研方法。为深入了解A银行F分行青年员工的职业稳定性,笔者对A银行F分行的青年员工进行了抽样调查。本调查共抽取了150名青年员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率为92.67%。调研通过定量问卷调查形式展开,较全面地了解青年员工的职业稳定性。

2.问卷设计。本次问卷主要是基于马奇西蒙模型关于影响员工职业稳定性因素设计,同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信息,侧重调查青年员工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职位等主要信息;工作稳定性问题调查,从薪酬收入、岗位设置、培训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调查青年员工的职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问题调查,主要调查员工对绩效考核、晋升渠道、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安排是否满意,从而探究青年员工工作满意度对于职业稳定性的影响;职业认同感问题调查,主要调查青年员工对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职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的评价,从而了解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情况。

三、A银行F分行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分析

(一)工作稳定性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的工作稳定性维度测量结果,总体平均值约为2.94。回收问卷中“银行对您的职业生涯有清晰明确的规划”评价指标平均值最低,指标平均分为2.27;青年员工“对银行的培训制度感到合理”的评价指标平均值也较低为2.6;青年员工对于“在本银行的薪酬收入,能够满足日常开销”的评价指标平均值最高,指标平均分为3.6。问卷调查反映出银行的收入水平尚能满足员工的期望水平,但银行对青年员工在职业成长上没有规划意识,员工感到个人价值难以实现,挫伤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意愿。银行在日常工作中也缺乏对员工系统全面的培训,如果青年员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不能获得预期的成长,青年员工更倾向于寻找更合适的平台实现职业理想。此外大部分员工认为本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也让A银行F分行的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有所增加。

(二)工作满意度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的工作满意度维度调查结果,在三个维度中总体平均值最低约为2.76。回收问卷中,“员工对银行的晋升渠道感到满意”评价指标平均值最低为2.47;青年员工对“目前的工作强度感到工作轻松没有压力”评价指标平均值较低为2.53;青年员工对“银行的个人福利(加班补贴、节日福利、保险等)感到满意”的评价指标平均值最高,指标平均分为3.07。从调查结果看,青年员工不会因为对银行的薪酬收入和个人福利感到不满意而选择离职,对于银行的营销任务、存款任务、理财任务等任务指标倍感压力,为了完成任务,员工周末、节假日也需要加班营销银行各类产品,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护原有客户,员工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在企业中,员工受到尊重程度不够,过低的受尊重程度会降低员工的职业满意度[4]。青年员工普遍反映在银行工作晋升渠道狭窄,员工在某一岗位工作多年后依然等不到晋升的机会,而且由于晋升名额少,“关系户”往往抢占了为数不多的晋升名额。在绩效考核方面,由于考核方式主要和员工的业绩水平挂钩,与员工工龄、学历、职称等因素没有较大的关系,青年员工对银行内绩效考核制度也较为不满。

(三)职业认同感方面

就本次职业认同感维度调查结果来看,在三个维度中总体平均值最高约为3.03,可见青年员工对于在本银行的工作不是当作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看成一项事业。回收问卷中“向别人提起您的工作时,您感到自豪”评价指标平均值最高为3.33;“银行为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评价指标平均分最低为2.33;员工对“银行的企业文化感到认同”评价指标分值较低,平均分为2.93。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青年员工在银行工作中建立了职业认同,意味着青年员工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和同事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大部分青年员工反映在银行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客户的尊重。但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普遍较短,还未形成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缺乏,员工在银行工作没有凝聚力。

四、提高城市商业银行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的建议

(一)基于工作稳定性的优化对策

注重职业规划引导,提升青年员工归属感。挖掘青年员工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找到员工的职业潜力集中在哪个领域。员工也可以向管理者提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倾向,部门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指导,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评估其未来的发展可能。在准确地对青年员工和与之匹配的职业环境做出评估之后,确定适合青年员工的、有实现可能的职业发展目标,再为青年员工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员工既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提供定制性的员工培训,保障企业可持续人才供给。青年员工的培训要从入职引导开始,让员工快速适应公司节奏,熟悉工作业务。新员工培训时,不只局限于介绍公司或员工所在部门的内容,也要带领员工了解其他部门的职责,并分享与行业有关的知识。良好的入职培训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员工迅速建立对于业务的敏锐性。银行要为新员工提供宏观层面的洞察力,让他们了解公司在整个生态图谱中的位置,这能够更好地促进新员工对全局的理解力,激发青年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企业有较高水平的培训目标导向时,员工能保持着强烈的学习渴望,从而进一步增强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5]。员工的后续培训需要关注青年员工当前的工作能力与近期的工作表现,分岗位为员工提供当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二)基于工作满意度的优化对策

建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绩效考评不能仅仅与员工任务指标完成度有关联,应对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体现出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差异。客户经理岗位可以适当偏向任务指标考核,综合柜员可以适当偏向工作年限、工作差错率和业务技能考核,行政人员可以适当偏向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考核,当员工认为企业正确评价了个人对于企业的贡献,才会更投入的开展工作[6]。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也为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提供依据,以激励员工持续提升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个人目标和银行的战略目标。规范晋升渠道建设,提升青年员工满意度。城市商业银行应从职称等级、绩效考核结果、工作年限等多要素设置晋升条件,让员工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晋升途径,避免大材小用而导致人才流失,或避免小材大用而不能胜任工作。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把技术类、管理类、业务类等各类职称科学地串联起来,设计出员工晋升渠道。同时充分发挥行内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设立行长信箱,对于公开竞聘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允许员工向行长信箱进行举报,以保证竞聘结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三)基于职业认同感的优化对策

营造银行企业文化,建立员工职业认同。首先要建设企业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对员工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应了企业长期的发展经营理念,其中包括了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等。无形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发挥着有形的力量,建设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要重新审视企业所遵循的价值观体系,根据长远发展战略重新建立起一套可以共享传承,可以促进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工作环境入手,将银行企业文化转化为实物展示出来,比如银行吉祥物、理念标语等等,对员工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也可以从增加对青年员工的人文关怀出发,定期家访、设立员工基金,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员工;增加银行内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组织登山活动、趣味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既能丰富青年员工的业余生活,也能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互助、沟通合作和团队意识。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系统运作,构建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并纳入城市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当中,成为银行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幼儿家长;指导需求;实践建议

1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对乐山市市中区各分布区域的家长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该区域3-6岁幼儿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探究并发现目前家长所接受的教育指导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显示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的重点是家长们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未来需求,总结出建设性的经验,以供实际相关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或平台参考,进一步促进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实用性的成果。

2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乐山市市中区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和广场的3-6岁幼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包括乐山市市中区幼儿园、海棠公园和乐山市时代广场等地)对3-6岁幼儿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和需求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

3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由研究者在CNKI期刊网检索“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查阅到一篇名为《3-6岁幼儿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研究》文献,利用这篇文献的问卷,研究者围绕自己的研究目的经过一些修改,将本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由家长的基本信息、家庭教育指导现状以及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组成。共发放191份问卷,回收160份问卷,获得1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3.77%,在回收有效率为98.12%。

4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4.1家长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中,父亲参与人数占比20.38%,母亲人数占比79.62%,由此可知,在一个普通孩子的家庭中,父亲可能扮演着一个更为权威的旁观者的角色,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母亲参与度会更高,而母亲也会更容易接受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其中参与调查的父母大多为31岁-35岁,占比为41.4%;父母的学历以大专及本科为主占65.61%;实际上,父母的年龄和学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父母年龄越大,经历和学识越丰富,教育孩子会更加理性和成熟,也会更容易去吸收和理解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2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是没有途径或者是因为个人不重视而导致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的。

4.2.1目前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以幼儿园为主

由学前教育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是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目前,家长接受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主要是幼儿园、早期教育培训机构占72.97%;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占39.19%,街道或社区提供的服务占24.32%;还有个别家长通过早教专业的朋友和家庭教育培训体验课获得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

4.2.2目前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鱼龙混杂,质量不高

幼儿园常常组织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集体活动是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最普遍的途径占91.89%,但是次数的限制会造成指导的内容多,但家长吸收少的结果;随着网络的发展,通常家长会跟老师在班级的微信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老师可进行指导,但据家长反映,老师的专业素质低,经验不够成了指导质量最令人担忧的原因之一。幼儿园的宣传栏也是家长关注的重要方面,但是宣传栏的内容可能因为长期不换,内容过期导致家长失去的浏览的兴趣。电话指导和家庭访问的方式已经渐渐被忽视。社会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琳琅满目,公益性质的却很少,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开设,专业性不强,质量不够,收效甚微。可以看出,家长们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多种多样,每个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乐意去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但是由于指导的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家长吸收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还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4.2.3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凸显时间冲突,长度短和频率次数少的问题

据数据分析,很多家长会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而放弃参与家庭教育指导。但是目前幼儿园和社会机构会利用工作时间将家庭亲子活动或者家庭教育指导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且因为每次只有大约1小时的时间导致指导的内容较少,并且内容质量浮在表面。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每个月的指导偶尔几次的指导,间隔时间较远,对于家长来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

4.2.4目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宽泛,缺乏系统性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家长目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内容很宽泛,缺乏系统性。各方面内容比例相差不大,什么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长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还不够明确,没有从实际出发;更多的家长会选择性的排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从而降低了他们再次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兴趣。

4.2.5大多数家长对目前的指导感到满意,时间冲突成为影响家长参与家庭指导的主要因素

数据中,目前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态度为非常满意的占13.51%,满意的占44.59%,一般的占41.89%,不满意的为0%。影响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与家长的时间相冲突,家长也反映不喜欢单调的讲授、演讲等形式,指导机构的地点太远,以及课程不符合自己的需要都会让家长拒绝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机会。家长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应该更注重家长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将家庭教育指导发挥最大的作用。

4.3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未来需求

4.3.1家长认为指导非常必要,更倾向于教育机构的指导

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态度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新手父母,对于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比较迷茫,很多父母都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寻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所期望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更倾向于的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教育机构,虽然专业性较强,范围相对受限,没有关注到社会整个的大群体。

4.3.2家长更愿意指导时间在周末、时长和频率适度

调查发现,父母也更愿意将时间安排在周末白天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是想用专门空闲的时间去全心全意为了孩子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每次指导的时间不长也能够说明家长更愿意去听一些实用的教育精华而不是理论授课,接受的内容少,但吸收的建议多;每月2-3次也是相对较合适的心理承受度。

4.3.3家长在指导内容上更注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90.45%的家长希望得到儿童教养知能的指导,在教养知能方面,家长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幼儿期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可以看出,新时代的父母在孩子3-6岁的阶段,并没有像传统父母一样去强调孩子的智力,而更看重的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是父母思想观念进步的一种体现。84.71%的家长希望得到沟通技巧的指导,在沟通技巧方面,家长更愿意接受儿童良好互动沟通技巧。实际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发展,但是家庭与家人的良好沟通以及与幼儿老师的良好沟通更是我们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精神环境的有利条件。59.87%的家长希望得到家庭管理的指导,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基地,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每一个儿童的一生。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言:“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都替代不了的”。对每一个父母来说,家庭教育中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管理中,家长对于正确的家庭婚姻观念,关注度明显降低。如今,中国的离婚率日益提高,多少破碎的家庭培养了一个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一个家庭和谐的环境才是孩子健康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家长更应该关注家庭管理的技能技巧,为孩子树立榜样。

4.3.4家长需要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图3说明,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比例相差不大,但集体指导相比于个别指导会让父母感觉自由度更大一些,并且有利于各种类型的家长相互交流育儿经验,但个别指导专门针对的是个案,家长收获的效果要远大于集体指导的效果,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

4.3.5家长希望指导地点近,易选择幼儿专家和教授的指导

地点也是影响家庭教育实施的有效因素,很少有家长愿意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学习家庭教育,距离太远不仅花销大,如果加上指导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一定会减少家长再次参与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心理期望。88.54%的家长倾向于接受幼儿专家、教授的家庭教育指导;60.51%的家长愿意接受幼儿园教师的指导;53.5%的家长希望与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探讨。这三种方式是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最基本的获取途径,也是每位家长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的几种方式,专业性较强,同时也能够满足家长的需求。

5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5.1家庭教育指导应采用以幼儿园为主体、社会各机构为辅助

家长和幼儿园是与孩子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部分,科学的育儿指导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家园联系栏、亲子活动等等都是进行家园交流的有效途径,只有良好的家园合作,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社会各机构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主体,例如高校的鼎力支持,不仅能够让高校的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了解现如今幼儿园和家庭的发展趋势,也能够让家长得到一些科学的指导,让高校研究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还有早教机构、社区的加入,都能成为提供家长幼儿科学指导的有效途径。

5.2家庭教育指导应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以及家长的需求为内容

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涉及幼儿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习、习惯和生活。但是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我们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除此之外,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的需求不同,我们也需要“对症教育”,不论是任何问题,都应该先了解情况,再分析原因,最后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找出解决的办法。

5.3家庭教育指导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集体指导是指将所有参与的家长集中起来进行一对多的指导,主要依靠指导者面对多数家长群体的主动讲解,家长从而被动的接受科学的家庭指导方式。个别指导是指导者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主要是指导者针对家长的个别问题进行分析,对家长提供适宜性的建议。为了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最有效的方式是将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将家长共同遇到的育儿问题以集体指导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少数家长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化处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5.4利用多元化的途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包括线上和线下

线上例如自媒体的输出,家长微信群,QQ群,网页设置家长疑问区等平台;线下例如家长茶话会,幼儿园家访指导,高校座谈会等面对面形式。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家庭教育指导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家庭教育指导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是与时俱进的有效方式。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既能让家长主动浏览所关心的信息,也能够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有处可找,有法可寻。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许月.3-6岁幼儿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廖海群.基于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幼儿道德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8.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标确定;权重

1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知识和技能的开创型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社会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并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生态化。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包括的创新创业课程、支撑体系、评估机制等,还未能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完整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个体,因此,各高校应该以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角度,结合自身对应的生态环境与拥有的“资源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存在的系统[1]。Dunn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模式[2]。之后诸多学者从内涵、结构与作用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何郁冰、丁佳敏通过研究三所国外创业型大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主导,企业、社会同参与的多元化动态系统[3]。郑庆华从高校课程与教学建设、组织保障与实践平台建设、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系统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影响因素构建的研究上,学者们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为内部与外部:内部因素包括科学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外部因素为企业、社会资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创业政策、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创业环境等要素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5-8]。虽然我国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类型高校对应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以及各因子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聚焦某一类型高校开展研究也能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构成指标,并计算现阶段各生态系统指标的权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及模型构建

2.1指标的选取与模型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根本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多要素协同发展,具有鲜明内在动力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相互促进的系统[9]。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色,从内源性、基础性与发展性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选取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和环境生态作为二级指标,再对每个二级指标细分得到三级指标,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初步拟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由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选择、师资配备、实践平台等23个三级指标构成。随后根据初步拟定的指标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向45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发放调查问卷,邀请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打分。通过隶属度分析对问卷中各指标进行多轮筛选、补充与调整,最终确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由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等18个指标构成(见图1)。

2.2调研组织与实施

截至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430余所,其中,高职院校数量TOP10的省份分别为江苏、广州、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河北、四川、江西。为了增强抽样的合理性,采用分层抽样的样本框选定为以上十个城市的高职院校,针对TOP10省份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共选出16所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对16所高校进行配额抽样,总样本容量计划480份,邀请调研对象覆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高校行政人员以及高职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68份。

2.3描述性统计分析

借助SPSS23.0软件分别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调查样本中,男女占比分别为41.2%和58.8%,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在校学生比例依次为43.34%、33.5%、23.16%。其中,在课程与教学生态模块中,“课程内容体系”均值(3.998)最高,其次为“学科平台”均值(3.88),说明高职院校师生认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的课程与理念、师资队伍和实践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高校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理论和成功案例,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教学内容,多方面拓展师资力量,夯实校内的基础条件。在组织生态模块中,“评价激励”均值(3.829)最高,“校地互动”均值(3.671)最低,说明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框架与模式有较高的认同感,而高校应重视参与所在区域创新创业活动等互动活动。在环境生态模块中,“政策支持”均值(3.972)最高,说明了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是比较明朗的,各高校师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高。

2.4问卷信效度检验

2.4.1信度检验。先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应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确定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问卷整体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57。课程与教学生态模块、组织生态模块、环境模块的Cronbachα系数值均大于0.7,且大于题项删除后的α系数,各题项CITC值均大于0.4,说明问卷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测量结果可信。

2.4.2效度检验。随机选取168份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余300份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卷整体量表以及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KMO值均大于0.8,sig<0.05,说明该数据适合开展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基准,据旋转成分矩阵可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计解释量达66.97%,所得结果与初始预期分类趋于一致。把矩阵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归为一类,删除不合理题项,可得旋转成分矩阵。经由主成分因子分析旋转之后的大部分公因子承载量都超过0.6,说明各个公因子均具较好的解释性。采用AMOS对剩余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从而验证与调整量表区分度,根据验证性因子适配度的适配标准来验证模型拟合度,根据各拟合指标的适配标准,本研究模型中,IFI,CFI、PNFI,PGFI等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标准,模型拟合度良好,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权重确定

3.1基于AHP确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主观权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教授提出,AHP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的顺序构建层次模型。经专家对同一层次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打分、构建判断矩阵、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确定每一层次的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元素的重要程度(权重),一致性检验后,最终求得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具有主观赋权的特点。

3.2基于PCA和熵权法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主成分分析(简称PCA)是考察多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几个较少的彼此间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此方法利用了数据信息浓缩原理,每个主成分提取的方差解释率即可用于权重计算,具有客观赋权的特点。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一般来说,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

3.3综合权重的确定

AHP、PCA与熵权法分别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来确定权重,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现将AHP、PCA和熵值法进行优化组合赋权。假设w1,w2,w3分别表示AHP、PCA和熵权法的权重向量,表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综合权重,通过公式w=αw+(1-α)e,e=w1+w22,其中,0⩽α⩽1,0⩽β⩽1(1)将所得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求几何均值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表1可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课程内容体系(0.714)、最低的为区域经济(0.468),结合图1与表1计算可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二级指标课程与教学生态权重(0.406)最大,而组织生态的权重高于环境生态。根据专家访谈与实际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性。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先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体系,把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进行优化组合,得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综合权重。根据所得结果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据“课程与教学生态”模块权重最大,并且课程内容体系权重的总排序遥遥领先,说明有效的课程载体和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与基础因素,这更是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核心思想的进一步凸显。一方面,高校明确教学目标,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案例,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需求间的差异,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体验性与实践性,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挖掘校内外教师资源,借助实践育人第一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构建集课程、课堂、训练、竞赛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潜质。

(2)构建协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多元化的动态网络系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不同组织机构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且各机构间处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动态平衡中。我们不仅要探索各主体,如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还要明确各主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何种角色。同时,高校可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协同,根据当地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等方式,深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3)建立健全各体制机制。据“成果转化”权重较低,高职院校存在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保证,师生参与度不高,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健全校内相关组织机构,特别是健全教师评估反馈机制,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评估,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校与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步伐。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7

[摘要]

研究学生是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立场,围绕学生备课,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源头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研究学生;初中化学;基本要素

长期以来,教师更关注如何教,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更专注于研究教材,而很少研究学生。基础教育是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要坚持把视线投向学生,把研究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可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同时,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改进教学,使教育教学功能最大化。

一、“研究学生”一定要从尊重学生做起

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有可能去了解学生,去观察学生的世界,更多地思考学生的求知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这种“学生”意识,学生才会更加尊敬教师、信任教师,师生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特别希望受到老师的尊重、关注、欣赏和鼓励,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而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有一次学校开展家访活动。班上一位学生找到我,希望家访时老师别到家里去,提出可否让家长到学校来与老师沟通。当时我说需要考虑一下。然而在之后的几节化学课上,我发现该生上课明显精神不集中,化学作业错误率极高。于是我才想起他跟我说过家访的事情。正好学校有一位老师也是他们小区的,我特地向这位老师询问了他家的情况,了解到这位学生暂时租住在小区的传达室,他家的房子还在装修中。虽然只是暂时的,但这位学生就是不希望老师看见他现在住在狭窄的传达室里的情景。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于是同意了学生的要求。之后这位学生在上化学课时,又恢复了以往上课的认真状态。所以,老师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真心喜欢他们、关心他们,学生自然也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只要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二、“研究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地学

在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但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现实中离学生仍然很远。因此,我们要学会研究学生、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实现快乐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当学生真正拥有快乐,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班上有一男生,上化学课总是无精打采的,学习不积极主动,成绩也不理想,找他谈话也不见成效。于是我有意从其他同学那去更多地了解他,发现他很喜欢听某歌星的歌曲。于是我特意在某一节化学课上安排了一个“听歌猜歌名”的小插曲,正如我所料,这位学生猜对了,于是我趁热打铁:“你在音乐上的表现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相信你在化学学习上也可以同样精彩。”在后来的化学学习中,这位学生认真、积极、主动,学习成绩明显上升。研究学生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快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研究学生”即围绕学生备课

“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态出发,我们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决定课堂进程的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只有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到位,才能较准确地把握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的问题才能较吻合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范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备课就是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度,课前是否做好预习,课后有没有复习,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是否有恒心与毅力,学习是否积极,自身是否努力,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懂得有效的读书方式,能否妥善安排读书时间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研究。

总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行为,无论是教材、教法的钻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练习的编制及提问的设计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查,努力追求最好的效果。同时,研究学生可以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是探寻教学奥秘,拥有智慧的有效路径。研究学生创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模式,优化了师生的课堂品质。

作者:钟雪梅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

[摘要]

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的联系十分密切,环境的污染和治理都与化学有关,大部分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方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环境保护教育寓于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具体方式有:以化学知识为依托,认识环境问题;结合化学原理,寻求环境治理方法;回归社会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关键词]

化学教育;环境保护;初中化学

化学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与化学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污染其实就是化学元素对环境的污染,而环境的治理还得运用化学知识。因此,作为化学教育的主阵地,化学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从学生抓起,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以化学知识为依托,认识环境问题

在执教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编者在编排环境教育内容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学校的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源在哪里?哪些因素在影响环境?这些环境问题已经造成了哪些危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提出的。例如,在“空气的组成”知识中,安排有相应的环保知识“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中安排有“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氧化碳”中安排有“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对空气的污染”;等等。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化学课程标准,以课本为依托,详细地列出课本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点,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以《自然界中的水》一课为例,学完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后,同学们已经能够体会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虽然地球上的水储量是巨大的,但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这部分知识可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并联系自身的实践,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在无形中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深化学生的化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化学原理,寻求环境治理方法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要掌握相应的原理,学会处理废弃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要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它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如何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呢?在此,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制成专题报告,最终形成有效的处理方法:在集气瓶底部铺设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等,将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吸收掉,避免它们逸散到空气中,形成大气污染。当然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教学形式,即建议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收集雨水,并用pH试纸来检测它们的酸碱度,让学生切身感受酸雨的形成及其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伤害。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工业上制取硫酸和煤炭的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你能否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终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使用脱硫煤;对产生的尾气用石灰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开发新能源;等等。

三、回归社会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法,而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施境环保护教育则是众多学校的通行做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轻松地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充分地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参观,做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它们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原理;聘请环保专家开展环保讲座;组织学生兴办环境小报,在校园内宣传环境保护活动;以“镇区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成果以板报或者校报的形式呈现出来;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面对,不能退缩;只有治理,不能放纵。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治理的基本方法和理念,并由他们去影响周围的人们乃至整个社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环境保护的使命。

作者:李顺 单位:江苏盐城市步凤中学

第三篇:科学探究学习初中化学教学作用

摘要:

文章从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内涵着手,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在实践教学经验中摸索适用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课堂质量。

关键词:

科学探究;化学教学;实践活动

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初中化学教学以科学实验为主,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科学性的实验去发现事物变化的表象,思考变化原因,了解变化本质,这是构建科学性探究课堂的重要过程。近几年来,教育领域加快了推进教学改革实验的步伐,遗弃了传统“赶鸭式”的应试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教学根本。

一、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内涵

化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展示知识的理论阐述。科学探究学习模式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运用自身已掌握的技能、知识来进行主体性的研究和探索,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获取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享受科学研究与思维方式的体验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化学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基于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观念,通过让学生采用实验调查、观察参与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信息,从对化学学习与日常现象的观察中提问,然后进行假设与猜想,自主设计相关活动方案及实验操作,寻找证明问题的解决依据,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1]。

二、科学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变化规律,培养其持续学习的耐力,增强其学习化学的信心。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实验实践展开,其本身具有吸引学生注意与引发学生兴趣的魅力,而简单的验证实验只能让学生的兴趣停留在浅层好奇的初期阶段。而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中来,更深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不会直接公布实验结论,而其核心内容在于“探”。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探究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整个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获取并构建对物质新的认识。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变传统教学的“师为主、生为客”的教学互动关系,充分放开学生被抑制的创造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为学生在对未知领域的求知创建了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无限潜力。

三、科学探究学习模式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实验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开展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实验,同时教学内容要面对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先进行谈话引导,通过假设化学发生反应前与反应后生成物质质量的总和有什么关联,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3]。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例如,重量、天平的平衡状态等,以备结论分析时作为参考数据。然后,教师进行白磷燃烧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结果的原因,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定律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开展辩论调查的实践活动

在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下开展辩论调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展开调查,能够促使学生探究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体验并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例如,在教授“水的净化”的一课时,通过结合本地水源在水壶内容易结垢,用过的毛巾经过一段时间也易变硬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并对测定区域的水源进行水质检测,在此过程中,找出改善水质方法[4]。

四、结语

科学探究学习的模式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教学质量,通过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蔡亚云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附中

参考文献:

[1]黄明忠.浅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34):50.

[2]谢淑华.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J].赤子(中旬),2014,1(2):189.

[3]蒲建春.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5(6):177-178.

[4]郑勇.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9):139.

第四篇: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提升

[摘要]

没有问题就无法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不创设情境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多彩的探索时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究更主动,进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奇妙而又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求知热情高涨,这样教学也会在积极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多彩的探索时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究更主动,进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与化学紧密相连,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教师要多对生活中的化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为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准备充足的素材。然后巧妙合理地将我们所熟识的蕴含着化学知识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中感觉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有多重要,从而使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不能抓住它们的本质差异进行区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笔者特意准备了一瓶雪碧饮料,并提问:这瓶雪碧我们该轻轻地打开呢,还是该用力摇晃之后再来打开?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轻轻地打开。继续提问:为何不能用力地摇晃之后再来打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做出回答:用力摇晃之后再打开,瓶口会涌出很多泡沫。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随即,教师告诉学生雪碧是碳酸饮料,饮料内溶有大量CO2气体。于是教师借此引入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这一情境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压强升高会导致气体溶解度变大”这一知识。由此可见,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活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如此一来,在积极活跃的化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引用故事趣闻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引用奇妙的故事趣闻设置悬念,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牵引学生探究奥妙、揭发真相的神经,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平时注意对那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以及新闻热点进行收集,从而确保在教学中将这些素材运用得科学合理、得心应手。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CO2的性质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意大利的一座深山里有一个神秘的“屠狗洞”。相传当猎人带着猎狗不慎走进此洞,猎人往往毫发无损,而猎狗却总是无一例外地晕倒在洞中,甚至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位科学家决心入洞一探究竟。一天,他一只手举着火把,另一只手牵着狗进入洞中。进去不久,狗便晕倒了,于是他立即俯身查看情况,然后他马上感觉自己呼吸困难,火把上的火焰也飘忽不定。科学家立马迅速将狗抱起,跑出洞来,狗最终得救。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产生了揭秘真相的冲动。随即教师提出问题:进入山洞的狗为何很快晕倒,而人往往不会有事?可是当科学家在洞中俯身查看狗的情况时,为何会呼吸困难?像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在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课后学生还会意犹未尽,继续讨论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也会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启迪和指导,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学有所用。

三、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验往往隐含着需要探究的问题,驱动学生去积极探究奇妙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开发。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奇妙的小实验:将一纯棉手绢放入含乙醇70%的酒精中浸泡至完全湿透,之后将手绢取出,然后将手绢的两个角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焰上将其点燃,并迅速离开灯焰,待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该手绢。学生惊奇地发现,着火之后的手绢竟然完整无缺。学生顿生疑惑,个个急于弄清真相。于是教师顺势抛出问题:手绢明明着了火,却为什么依然完整无缺呢?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随即教师引导探究热情高涨的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如此生动奇妙的实验如同精彩的魔术一般神奇而绚丽,实验焕发的魅力使学生为之惊叹,为化学折服,使学生处于兴奋而愉悦的气氛中探索求知,教学效果极佳。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角度和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思考、尝试、探索,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地去探究、去学习,奔向知识的彼岸。

作者:于冬 单位:江苏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策略

[摘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情境设计有:以化学实验创设探究型情境;以生活场景创设经验型情境;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关键词]

初中化学;情境设计;策略

化学是初中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的接受难度较大,采用情境教学策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化学实验创设探究型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实验情境开展教学,深化学习效果。如《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一课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实验情境。[实验准备]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提供等质量的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和等质量的水以及温度计。[实验过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先测定溶解前物质的温度;同时在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放入三种物质;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再次测量水温。[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溶解后,NaCl溶液的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液的温度升高。[实验总结]溶解过程伴随着热现象。吸热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从晶体中分离出来并向水中扩散;而放热过程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形成了水合分子。教师通过设计实验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了实验经验和探究方法。

二、以生活场景创设经验型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以生活场景为基础创设经验型情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化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教学《酸碱盐》一课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境。[情境1]厨房小贴士:在处理鱼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小心将鱼胆弄破的情况。鱼胆的苦味会渗透鱼肉,影响鱼的口感。将鱼放入纯碱水中进行冲洗,即可去除苦味。思索:能够用食醋或食盐来去除苦味吗?[情境2]药店小常识: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得胃病,而“胃舒平”则是治疗胃病的良药。思索: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化学知识?[教师引导]鱼胆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纯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可以与酸进行反应,从而去除鱼的苦味;得胃病的大多数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可与胃酸进行中和。设计目的:处理鱼和吃药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此为引入可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生活实际产生共鸣。

三、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家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氧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氧气发现的历史故事。[故事情境]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加热汞煅灰,放出气体;将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蜡烛的火光更为明亮,同时燃烧了更长的时间;将小白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小白鼠存活了较长的时间。从而他得出了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中不含有燃素,但可以助燃。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展示了实验,拉瓦锡不相信燃素说,并通过金属煅烧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进而提出了氧元素。[教师引导]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某种未知的气体,但是受到燃素学说的影响没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打破了这种限制,发现了氧。设计目的:让学生沉浸在氧的发展史中,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陶冶情操。

四、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进行主动思考,达到积极学习、主动形成化学思维的效果。如在教学《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问题1]进行课堂演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慢慢放进白糖,发现当放至一定量后,白糖不再溶解。提问:为什么白糖不再溶解了?[问题2]白糖不再溶解了,说明已到达溶解的极限。如何科学地表达这种极限呢?[问题3]如果想让白糖继续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教师设计了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展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由易到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综上所述,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在情境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联系教学和情境,提高情境教学的应用效果,以情境促教学,以策略促提高。

作者:郭洪敏 单位:江苏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对策浅析

摘要:

初中化学学科是中考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初中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学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这自身的作用。在新世纪及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化学教学发生着默默地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化学教师该如何处理、面对。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下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提高。

关键词:

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浅析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活各种化学现象,非常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据此来说初中生对化学学科学习有浓厚学习兴趣才是正常,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不喜欢化学课,甚至讨厌化学课。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新时期时代特点,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期成因以及该如何去解决该问题?

1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甚至是领先时展。可是,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去不容乐观。作者根据多方调查并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及经验,认为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初中化学课堂重理论轻实验:

初中化学本来是一门研究以生活实际中化学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所以,我们教学中要注重化学实验的学习,可是我们初中化学现状却忽略了这一点,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忽略了化学实验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是淡化理论内容的学习。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造成理论学习好,而动手能力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化学教师教学侧重点不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领会不透彻;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等等。

1.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单调:

初中化学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千差万别。所以,化学学科的教学就应该各种各样,存在着很多的变化,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各有特点,形式多样。但现实却是千篇一律:定义的讲解、实验现象的单纯描述、练习题的单一强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教师专业素质欠缺;教师激励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成长动力;化学教学设备不齐全等等。

1.3初中化学教学设施陈旧、老化: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依托的学科,很多化学反应现象只以语言描述是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还是要依靠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化学实验的真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由于很多学校教学经费紧张,化学实验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化学实验设施陈旧、老化,一些实验无法保证安全性,尤其是耗材类的化学用品不能及时补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教育经费紧张;教学经费被挪为他用不能专款专用等等,不能保证化学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结合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在科技发展的当今时代,再加上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化学老师要一次为契机,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利用现代科技和有利条件为我们的化学教学所服务。

2.1把握课标,立足教材:

我们要想把化学学科教好,首先就要把握课标,立足教材。也就是要以义务教育新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为出发点,在完成教科书上任务之后,再加以知识面和强化练习的拓展。但是,我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拓展的前提是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前提下。这样一来的话,不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夯实,还能将拓展知识加以巩固和延伸,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

有些学校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甚至不是化学专业的老师代化学课,这种现象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更为严重,这就会造成化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化学教师是决定化学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是化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加强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教育部门可以经常筹备、举办各种学科的专业、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2.3运用先进科技设备为化学教学服务:

要想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首先就要配备先进的设备,政府就要给学校以充分的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要想取得教育教学上的优秀成果,就要加大教育投资。有了教育经费保障,就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辅助设备。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互联网设备等,利用这些设备不但可以打造化学高效课堂,还可以变化化学教学形式,还可以演示一些难以进行的化学实验。

2.4加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又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以,应加大实验教学内容比例,让学生在动手做试验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反应实际情形,从而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实验还可以打破“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格局,给学生以新颖的教学形式,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虽然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共同努力,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并对其加以改善,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那么,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定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化学学科的独有功效。

作者:刘媛君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一峰.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新课程(中).2015(06).

[2]王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河教育,2014年12期.

[3]伏铃林.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4年63期.

[4]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5]赵秀者.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6]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第七篇: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调查及实践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将一些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将学生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主角,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形成乐于动脑的习惯.

一、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

1.调查概况.调查对象:九年级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查目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研究教学生活化准备真实的数据依据.调查方式与选题目的:为了方便统计,将问卷分成两份.一份是为学生准备的,统计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另一份是为教师准备的,调查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和态度.调查设计方案:(学生问卷)为了方便学生答题,全部是选择题.其中第1~9题是关于初中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及其原因;第10~18题是关于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程度及平时参加活动的状况;第19~34题是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第35~42题是关于研究影响学生的因素.(教师问卷)主要是调查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

2.调查结果及其数据分析.在对化学学习的目的中,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考试.其中66%的学生把学习化学的目的归结于升学的需要;85.5%的父母同样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53.5%的学生将考试无关的问题放弃;44.7%的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选择问老师.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父母,应付考试.学生对学习化学没有一种渴望的兴趣,缺乏主动性.在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中,研究显示初中生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40.3%的学生表示对于学习化学有一定的兴趣;32.1%的学生表示兴趣不大;41.5%的学生表示化学的知识点或者实验只有在有趣时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只有52.8%的学生表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会去研究;67.9%的学生表示对化学的兴趣来自于老师.这表示学生是否喜欢化学,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对外界感知的程度中,结果显示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不是很了解.只有15.7%的学生了解很多城市淡水资源缺乏;60.4%的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十分有限;80.5%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很低;64.8%的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关注.

3.调查结论及启示.首先,初中生在实验能力方面缺少机会去进行多次的实验活动.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进行动手实验.教师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一个方面缺乏自主设计实验的意识,也缺乏实验方面的必要知识.其次,在解释化学理论问题与得到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理论教育,缺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最后,对于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提出猜想的能力方面表现不足,即使提出了假设和问题,在辨证的时候也说不出有力的证据,需要教师进行有力的引导,才能自圆其说.

二、实践策略———利用教学资源体现生活化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等.校内资源是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2.重视利用校外资源.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书店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简介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等.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将它们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3.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才能顺利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只靠文字解释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课件,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

总之,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将它们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并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和责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儒红 单位:湖北利川市沙溪乡民族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化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摘要:

思维导图是系统化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思维导图在素质教学中的运用越加广泛,注重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本文从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出发点,研究和分析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思维导图;初中化学教学;运用

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简单性、创造性特点的学习模式,是教师为帮助学生系统化地认识相关知识,借助图像、结构、符号等方式使抽象内容更加具体化,采取的一种指导性的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方式。

1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导图是集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结合形成的一种知识网络框架。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知识结构的框架。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具有以下意义和作用:第一点,思维导向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将化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同事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点,思维导图能够对化学知识系统进行构造,使化学知识显得条理化、系统化,既能帮助学生构建初中化学的系统和框架,又能帮助教师简化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优化和更新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点,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地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加具有结构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化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整理、归纳、分析化学知识的能力。

2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和方法

2.1教学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比其他学科,其中有大量的化学概念、化学公式。教师若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则无法全面地表现化学理论知识,而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化学知识的教学进行串联和整合,从而构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引导学生自行想象构建知识网络图,进而易于教学的开展。这样不仅可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与教师间的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并对其进行纠正。因而,在教学设计上,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保证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突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难点。例如,教师设计“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教案时,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加系统化,可设计成思维导图,从化学仪器的使用再到相关的化学实验都有所明确,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简便化和程序化,便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2知识点连串结合思维导图:

化学知识内容繁杂,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比较繁重,若是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困惑[1]。思维导图有所不同,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这种学习状态,使学生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构建一定的化学知识,系统性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时候,为了区别不同的化学反应,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反应的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制作出思维导图表进行(如图2)。这种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节省基础知识教学时间,深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指导,加深其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3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注重运用思维导图: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会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2]。尽管教师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往往忽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不能及时有效记录与整理化学讨论要点,容易导致合作学习的成效较低。而且,由于初中学生的好玩好奇好谈的特点,很容易在小组讨论中偏离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可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运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课堂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防出现偏题现象。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化学问题,同时发挥自我指导作用,为学生择取学习价值较高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安排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重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思维导图首要主题为探究问题,再着重知识细节的讨论,合理结合次主题,最终得出思维导图初稿。

2.4化学知识的复习运用思维导图: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初中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更进一步地理解、分析和记忆[3]。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的时候,思维导图以关键词、化学方程式等形式对内容进行标注与连接,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学习内容重点。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过程,及时准确地指出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错误点及补充点。教师还可以选取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观看和学习或者组织学生对该思维导图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和补充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既可以对一个章节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整个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不仅可掌握化学知识,而且可准确应用知识,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相比一般复习法,思维导图复习的成效更为显著。

结语:

思维导图具备心智图、超级记忆、启动大脑等功能,在实践教学中会呈现出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能够使学生内化和掌握化学知识知识,启发思维,使学生的眼界更为宽广。思维导图是将抽象性知识转化成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是师生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己有的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迁移,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才能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金美兰 单位:吉林省龙井市龙井中学

参考文献

[1]孙婷.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贤露.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07(23):126-127.

[3]惠为标.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50):199-201

第九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学生零距离交心沟通,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提出新见解,消除师生间的拘谨和隔阂,和学生一起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师生兴趣盎然,才能使课堂活力无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催化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心是人类创新的开始、是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源泉.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刚开始自主学习化学时热情高涨,但是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质疑情境,催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讲“盐类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酸溶液和碱溶液pH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思考Na2CO3、NH4Cl、Cu-SO4等水溶液的pH范围.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回答,但实验后学生感到困惑,这些盐溶液的酸碱性为什么与自己的想法不同呢?由此催化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的化学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或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当然,教师设计的疑问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梯度,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找准切入点,进而层层递进地解决疑问.例如,在讲“有关杂质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习题(某炼钢厂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00t炼铁,请计算能得到多少吨纯净的铁.)拆分成下面两个问题: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200t中含氧化铁多少吨?这些氧化铁中含多少吨纯净的铁?这样,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层层递进解决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

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动机是创新的基本条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欲望是初中学生潜藏的无意识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竞赛活动,激活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人类的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物质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动.比如,中国近代的化学家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打破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垄断的创新动机,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中国人的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获得了金奖,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

2.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是创新的作风.人类的许多创新发明是在偶然的机遇中不经意间产生的,如果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将导致科学家的终生遗憾.比如,化学家李比希对于自己不能先于巴拉尔发现溴的事件就后悔不迭.李比希先于巴拉尔接触到了溴的液体样本,如果不是他没有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氯化碘液体,那么他将是发现溴这种新物质的世界第一人,但由于他的工作疏忽导致这一发明与他失之交臂.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科学研究更要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3.顽强拼搏、执着进取是创新的精神.人类的许多创新发明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牺牲而获得的.比如,诺贝尔奖的创立者诺贝尔就因为顽强执着、敢于冒险地进行炸药的研究和制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硝化甘油炸药研究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导致多人被炸死,且他自己被炸伤,但他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妥协、不放弃,坚持实验,终于收获了成功,并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三、结合初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采用富有激情或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冲破自己固定思维的桎梏,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学生提出质疑,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因此,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有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及意识得到培养.

大学家访总结范文8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疏于公共空间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从小单位、小部门的角度来看。比如,教学楼的过道、操场、食堂、图书馆,等等。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免惊扰,求和谐”。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身上干净地面脏,教室干净楼道脏;你看书来我唱歌,他上课来我打球……第二,文化的损耗严重。对学校来说,文化损耗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一是体制的行政化,二是文人相轻的思维观念。当某个教师稍稍取得一点业绩,他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行政圈子,从而弱化在业务上的作用。这就是体制的行政化。至于文人相轻,同行之间相互嫉妒、拆台现象屡见不鲜。第三,民粹文化对理性文化的冲击。民粹看起来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作为学校,应当承担起坚守道德底线、弘扬文明理性的职责。学校不应向社会、向家长、向学生进行无原则的妥协,应该是文化(学校)教育社会,而不是社会教育文化(学校)。如高考,国家意志和社会心理形成反差,学校选择的是向社会妥协,喊着素质教育,办着应试教育。在各种压力下,教育的惩戒功能逐步丧失。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晚自习放电影,全然不考虑电影是否跟学科内容有关,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娱乐搞笑。第四,形式主义氛围浓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有的来自官方,有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前者比如毛笔字进课堂,我们可以采取迂回变通的策略应对。后者比如校园文化周活动,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成分实在太多。第五,保守主义和学习的泛化并存。部分同行观念保守,对教育发展的形势漠不关心,孤芳自赏,早晚会被时代淘汰。另一种情况是为学习而学习,金玉其外,实际上对所学对象的长处、精义却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这就是学习的泛化。这两者都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新路。既要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又要兼顾本校的历史传承。第一,树立文化标杆一种优雅的、健康的、学术氛围浓郁的文化对一所学校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校园文化的标杆,也就是让什么样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从长远看,一所学校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只会是文化层面的认识。老百姓不会记得多年前的校长姓名,也不会记得多年前学校的升学率。他们只会记得某所学校出了哪些名师,校风怎样,等级如何。这就是文化标杆的恒久影响力。第二,打造文化品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成功者都离不开一批精英的引领。有学者说:对精英的冷落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这方面的正反例子太多:剑桥大学的国际声望是由牛顿、霍金等科学家支撑起来的。学校应着力打造三块文化品牌:一个以学术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校报;每学期一次含金量较高的而非走过场、鱼龙混杂的教学开放周;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名师工程。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名师流失情况严重。当前,对学校来说,如何留住名师,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储备后续人才,无疑是当务之急。学校应当做的是首先推出各学科的首席名师,组成第一方阵。要把有限的优秀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让名师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发展的中坚,成为学校的名片,成为学校的符号,成为扩大学校知名度的一把利刃。第三,建立长效机制孔子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而他的一个思想核心恰恰是“礼”。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从他对弟子的四个等级定位即可见一斑。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仪式来贯彻落实。古时候,孩子对父母“晨则省,昏则定”、学生对老师的拜师礼、新皇登基祭天礼,均莫不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固化人们的体认。今天,学校周一的升旗、上课的“起立、坐下”,都是一种仪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成果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固定下来,通过仪式使之庄重神圣。我们认为,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由校长牵头,由一名最有权威、最有文化裁断力的领导负责,以三到五位教师组成,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每学期评选一名工作最努力的教师、一名贡献最大的教师、一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以最隆重的仪式表彰;每周开展一次文化讲座;国旗下的讲话可以适当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可以适当增加文化主题;教师考评、班级评比应增大文化比重等等。第四,文化扎根校园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在校园里骑自行车赶去上课是很普通的事情。有一次,季羡林先生在一条小道上散步,边走边沉思,根本没注意身后竟排起了一条长龙。那些骑自行车的同学,没一个人按车铃,纷纷自觉地下车,推着自行车跟在季先生身后。试想,这是校园里何等优美的一道风景!如今,有文化不文明的现象太普遍。如何让文化落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文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文明的进步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校园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树立良好校风、提升学校品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让文明扎根于我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之中。第五,寻找传统智慧一般来说,各校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差异,差别在于规矩道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我曾用七个字概括了一批后进生的问题:无所谓、无所敬畏。我们今天的教育太缺少文明礼仪和道德情操的部分。无怪乎有专家惊呼一代不如一代,无怪乎有智者呐喊中国的教育正在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传统中寻找智慧。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理念:有余力,则学文。他们把道德礼仪摆在教育的首位。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利用合适时间开设《弟子规》课程,甚至我们的不少教师都该好好学习一下。

三、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需要群策群力、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使学校真正上台阶、上层次。

作者:韩蕾 单位:民盟宣城市宣州区支部

第二篇:城乡结合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议

一、加强教育力量的整合,树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望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沟通与宣传,来实现文化认同。如: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全校家长会,坚持学校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社区、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特殊难度,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大家参与,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集思广益,共同寻求学校发展策略。

二、注重营造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由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育的民主平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的一目了然。学校能否一视同仁,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促进学生之间正常人际交往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要侧重全员参与,避免学校内的划分等级和区别对待。通过平等的参与,形成开放、平等、合作的教育环境,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在校内不受歧视,不受排挤,真正融入学校大集体。学校教育必须对学校的周边环境、学生的来源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注重环境影响,引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对内具有独特凝聚力,对外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将显出其特殊的意义。

三、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形成特有的乡土文化底蕴

城乡结合部蕴藏着丰富的德育乡土资源,勤劳俭朴、邻里相助、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目前城乡结合部的传统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学校要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为人品性,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培养文明习惯和良好品行,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的养成教育进家庭活动。而学生连结着千家万户,会释放出强大的引导和影响力量,有效地促进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同营造出城乡结合部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挖掘学生文化资源,促进多元文化的融汇和再生

城乡结合部各种成分虽然良莠不齐,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其优势就是汇集了多种社会文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班级,每个学生都带来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基础。学校应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学生展现各自的地域文化,如让来自外地的学生介绍他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培养对“新家乡”的热爱。

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与社会相关机构携手,共同净化环境,打造学生良好的成长空间。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理性判断社会事务,摆脱蒙昧、偏见、无知和盲从,搭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如学校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讲座,把所在乡(镇)村的领导及老党员、老干部邀请到学校,征求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不同意见;学校少队部积极与川农大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联系,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支教活动,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学校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家访制度,增进家长和学校的交流,加强协作互助关系,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的工作,并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以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六、因地制宜,抓物态文化建设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隐性熏陶的启迪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道德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做到绿化、景观、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给花草树木挂牌,让花草树木会说话;给走廊墙壁配画、题字,让其带有感情色彩;给垃圾箱寄语,让其带上环保意识。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温馨的文明用语、富有个性的教室布置,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从而达到物为我用,物我归一的管理思想境界。

七、总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躬耕于教育的沃土,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罗金华 单位:雅安市雨城区姚桥中心小学

第三篇: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创新型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型新人才为目的,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阵地创新的创造性校园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大力培育创新型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让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校园的一切都能说话。为学生营造一种“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可创新”的环境氛围,并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引导学生的创新行动。2014年9月10日,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言中指出:“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大国”,“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刘延东副总理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会议时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政府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对推动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青年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校园活动支撑。以校园文体活动为例,校园文体活动“传统沿袭,弃繁就简,注重表面,实效不足”,所谓传统沿袭,就是一直以来像拔河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演讲比赛等传统的活动项目缺乏创新引领。社团活动不能以“专业”为核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弃繁就简”就是各个部门在组织校园文体活动的时候,往往选取那些难度较小,组织较容易,简单易行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参与性和热情越来越低。缺乏创新的校园活动氛围,使得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空中楼阁。当前青岛工学院着力推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采取“制度激励引导,专项资金支持”的原则,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基金”项目、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等方式,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带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青岛工学院创新型文化建设的措施

3.1以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型文化活动是当代校园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是指学校社团学生会等相关组织或机构运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在充分利用校内相关物质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和极具特色的活动。以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让更多的大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以科技创新精神激励和鼓舞大学生,将科技创新意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使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全体大学生自觉的成才需求。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全面实现“质量工程”的各项指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举办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例如“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营销大赛”“创业大赛”等。办好“青院杯”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激发大学生对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不仅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成为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3.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提升学生的实务创新技能

探索学校、企业一体化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以致用,推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例如,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首度被国家纳入顶层设计的视野,成为新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参与力量,在建立经济新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和解决就业促进就业等国计民生方面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结合专业优势主动与有关企业进行组织协调,开设电子商务暑期培训班。培训班遵循“开店—优化—推广—销售—分析—再优化—再销售”直至盈利的实操流程设计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客服技能、推广技能、美工技能等多方面能力。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综合考核等实践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提升学生的实务创新技能,同时也使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

3.3以精品塑造为抓手带动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品位档次

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正确引导学生追求高雅文化。精心设计人文底蕴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高雅艺术进校园”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临沂大学“敦煌”民族管弦乐团带着精心升级版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入驻青岛工学院,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雅与经典相融合的艺术盛宴,这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培养多元创新人文氛围具有重要影响。

3.4以创新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建立创新型教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