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家访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家访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家访总结

人化教育中的尊重需要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比尊重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依次满足的。需要层次越高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得越充分。自我实现是自我发挥的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外化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尊重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个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化的产物,具有无穷的属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又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体表现在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诸多方面。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教育理念追求不同的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持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提倡“尊重的教育”是东北师范大学面向新世纪教师教育的理性追求。这个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基于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和教师教育的功能。

要适应时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呼唤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然而,由于片面地理解功能,严重违反教育规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领导决策、专家筹划、教师操作、社会评价等环节。国家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组织专家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制订纲要和课程标准,并着手编写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新教育教学思想的载体。然而,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何等程度上变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最终取决于教师。教材和教师有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就必须通过教师培养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理念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在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同时充分发展个性。没有个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尊重,个性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存在。学校教育如果单纯追求模具效用,不鼓励求异思维,不承认一题多解,谈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该引导个性健康发展,而不是遏制个性的发展。

“尊重的教育”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现行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满堂灌式、填鸭式、揠苗助长式教学方法仍在不少学校占主导地位。其结果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甚至导致不少学生厌学,扼杀求知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才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在信息时代,学生终身受益的首先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素养;教学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生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生物教育教学在高中生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如何切实落实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广大生物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

社会责任素养是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的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是学生在进行生物科学探究、形成生命观念、培育理性思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与认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从而学会理性解释与科学判断,并促成学生有效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等各种生物学问题时应有的担当和素能。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了解和认同。教师要使学生认识有关生物学领域的社会议题,支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珍爱生命、敬畏自然,以及理解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②关注和学习。教师要使学生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生物相关主题的交流学习,理解健康生活建议;远离、拒绝,科学掌握传染病防控常识;深度学习生物技术和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与正确行为。③辨识和实践。教师应让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知识,善于辨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科学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案,踊跃参与当地环保宣教活动、社区志愿实践、生态多样性保护行动等,身体力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评价和反思。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双重作用,客观分析其造成的影响,评价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并积极开展总结反思,学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提升生物学习实效

阅读全文

反思性教学理论研讨

一、反思主体角色定位,进行自我反思

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意识到班级教学和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懂得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才会时刻告诉自身要反思自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方式和行为。自我反思的价值是相当大的,它不仅有助于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教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也就是增强榜样的作用。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可以以教师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教师可以为自己本班级的学生们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引导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将来班级的进一步管理。当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这必将有助于教师走上一条专业化的班级教学和管理道路,并且有希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的班级教学管理人员。反思可以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档案,这其中包括对课程设计、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教学笔记等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然而,反思活动的发生所维持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有限,往往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反思有倦怠之势。

二、丰富反思方法

第一,随班观摩。随班观摩就是去观摩其他班级的一些班级教学、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方法。通过随班观摩这种形式,能够从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反思自身的一些教学和管理行为,特别是班级教学和管理方法,这对于以后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通常的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来避免今后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分析,比较并辨别,将其他班级好的一面应用到自己班级教学和管理中。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有助于教师管理反思思维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是相当有帮助的。

第二,写反思日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够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教师可以很直接并且很简单地实现自我监控并且自我分析。更加具体地说,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符号来进行有效地外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去分析、回顾和研究,以此来改进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活动。对教师来说,写反思日记是没有任何要求和固定格式的,这就是说,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来记录生活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记录风格与写作特色。

第三,建立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不同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两个教师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各个班级的差异管理,需要教师去观察彼此的管理行为,在观察之后,各个教师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更好地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之处,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品质和质量。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相互沟通的实验表明,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但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而且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管理反馈往往会激起教师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三、边学习边反思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3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疏于公共空间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从小单位、小部门的角度来看。比如,教学楼的过道、操场、食堂、图书馆,等等。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免惊扰,求和谐”。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身上干净地面脏,教室干净楼道脏;你看书来我唱歌,他上课来我打球……第二,文化的损耗严重。对学校来说,文化损耗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一是体制的行政化,二是文人相轻的思维观念。当某个教师稍稍取得一点业绩,他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行政圈子,从而弱化在业务上的作用。这就是体制的行政化。至于文人相轻,同行之间相互嫉妒、拆台现象屡见不鲜。第三,民粹文化对理性文化的冲击。民粹看起来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作为学校,应当承担起坚守道德底线、弘扬文明理性的职责。学校不应向社会、向家长、向学生进行无原则的妥协,应该是文化(学校)教育社会,而不是社会教育文化(学校)。如高考,国家意志和社会心理形成反差,学校选择的是向社会妥协,喊着素质教育,办着应试教育。在各种压力下,教育的惩戒功能逐步丧失。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晚自习放电影,全然不考虑电影是否跟学科内容有关,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娱乐搞笑。第四,形式主义氛围浓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有的来自官方,有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前者比如毛笔字进课堂,我们可以采取迂回变通的策略应对。后者比如校园文化周活动,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成分实在太多。第五,保守主义和学习的泛化并存。部分同行观念保守,对教育发展的形势漠不关心,孤芳自赏,早晚会被时代淘汰。另一种情况是为学习而学习,金玉其外,实际上对所学对象的长处、精义却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这就是学习的泛化。这两者都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要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新路。既要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又要兼顾本校的历史传承。第一,树立文化标杆一种优雅的、健康的、学术氛围浓郁的文化对一所学校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校园文化的标杆,也就是让什么样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从长远看,一所学校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只会是文化层面的认识。老百姓不会记得多年前的校长姓名,也不会记得多年前学校的升学率。他们只会记得某所学校出了哪些名师,校风怎样,等级如何。这就是文化标杆的恒久影响力。第二,打造文化品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成功者都离不开一批精英的引领。有学者说:对精英的冷落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这方面的正反例子太多:剑桥大学的国际声望是由牛顿、霍金等科学家支撑起来的。学校应着力打造三块文化品牌:一个以学术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校报;每学期一次含金量较高的而非走过场、鱼龙混杂的教学开放周;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名师工程。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名师流失情况严重。当前,对学校来说,如何留住名师,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储备后续人才,无疑是当务之急。学校应当做的是首先推出各学科的首席名师,组成第一方阵。要把有限的优秀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让名师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发展的中坚,成为学校的名片,成为学校的符号,成为扩大学校知名度的一把利刃。第三,建立长效机制孔子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而他的一个思想核心恰恰是“礼”。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从他对弟子的四个等级定位即可见一斑。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仪式来贯彻落实。古时候,孩子对父母“晨则省,昏则定”、学生对老师的拜师礼、新皇登基祭天礼,均莫不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固化人们的体认。今天,学校周一的升旗、上课的“起立、坐下”,都是一种仪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成果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固定下来,通过仪式使之庄重神圣。我们认为,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由校长牵头,由一名最有权威、最有文化裁断力的领导负责,以三到五位教师组成,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每学期评选一名工作最努力的教师、一名贡献最大的教师、一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以最隆重的仪式表彰;每周开展一次文化讲座;国旗下的讲话可以适当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可以适当增加文化主题;教师考评、班级评比应增大文化比重等等。第四,文化扎根校园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在校园里骑自行车赶去上课是很普通的事情。有一次,季羡林先生在一条小道上散步,边走边沉思,根本没注意身后竟排起了一条长龙。那些骑自行车的同学,没一个人按车铃,纷纷自觉地下车,推着自行车跟在季先生身后。试想,这是校园里何等优美的一道风景!如今,有文化不文明的现象太普遍。如何让文化落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文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文明的进步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校园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树立良好校风、提升学校品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让文明扎根于我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之中。第五,寻找传统智慧一般来说,各校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差异,差别在于规矩道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我曾用七个字概括了一批后进生的问题:无所谓、无所敬畏。我们今天的教育太缺少文明礼仪和道德情操的部分。无怪乎有专家惊呼一代不如一代,无怪乎有智者呐喊中国的教育正在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传统中寻找智慧。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理念:有余力,则学文。他们把道德礼仪摆在教育的首位。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利用合适时间开设《弟子规》课程,甚至我们的不少教师都该好好学习一下。

三、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需要群策群力、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使学校真正上台阶、上层次。

阅读全文

商业银行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探索

摘要:以A城市商业银行F分行青年员工为研究范本,基于青年员工离职现状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三个维度中,影响青年员工的职业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青年员工缺乏职业发展意愿、任务指标过重、缺乏晋升机会等。为了保持城市商业银行青年员工职业稳定性,需要在职业规划、员工培训、绩效考核、晋升渠道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不断稳定青年员工队伍。

关键词:职业稳定性;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

一、理论回顾

(一)职业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而且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它阐述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需求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双因素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把人的行为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维持因素)与激励因素(满意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它同人们的工作行为有关,但他们对人的行为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员工不满意的因素是工作环境或与其他员工工作好感度方面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工资和工作条件等;使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本职工作的内容或工作自身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中获得的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等。

(二)职业稳定性的维度

工作稳定性:描述员工的工作状态,也可称为离职的意愿和离职的倾向,是企业内员工的变动,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心尽职,主动离职的意向低,是员工的入职辞职情况与在岗员工的比较,是客观指标的描述。工作满意度:员工在组织内工作的过程中,员工对其工作的情感体验、情绪态度的反应,对工作本身和工作时候的状态、工作周围的环境、面对的工作压力等其他方面,有正面情绪感受的心理状态,由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决定。职业认同感:员工从事某项职业活动一段时间后,在熟悉职业环境、工作方法、职业习惯、职业用语,以及全面了解自身职业活动的内容、性质的情况下,员工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看法,是与该职业价值被社会期望和认可的一致。

阅读全文

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意义重大。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该文从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维度出发,遴选出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理念等共18个指标来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发现,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二级指标中的课程与教学生态权重最大。三级指标中的课程与内容体系、教育教学理念、组织协调机制、校企合作占有较大权重,并根据指标的总排序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标确定;权重

1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知识和技能的开创型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社会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并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生态化。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包括的创新创业课程、支撑体系、评估机制等,还未能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完整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个体,因此,各高校应该以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角度,结合自身对应的生态环境与拥有的“资源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存在的系统[1]。Dunn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模式[2]。之后诸多学者从内涵、结构与作用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何郁冰、丁佳敏通过研究三所国外创业型大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主导,企业、社会同参与的多元化动态系统[3]。郑庆华从高校课程与教学建设、组织保障与实践平台建设、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系统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影响因素构建的研究上,学者们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为内部与外部:内部因素包括科学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外部因素为企业、社会资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创业政策、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创业环境等要素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5-8]。虽然我国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类型高校对应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以及各因子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聚焦某一类型高校开展研究也能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构成指标,并计算现阶段各生态系统指标的权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及模型构建

2.1指标的选取与模型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根本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多要素协同发展,具有鲜明内在动力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相互促进的系统[9]。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色,从内源性、基础性与发展性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选取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和环境生态作为二级指标,再对每个二级指标细分得到三级指标,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初步拟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由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选择、师资配备、实践平台等23个三级指标构成。随后根据初步拟定的指标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向45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发放调查问卷,邀请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打分。通过隶属度分析对问卷中各指标进行多轮筛选、补充与调整,最终确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由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等18个指标构成(见图1)。

阅读全文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及需求

摘要:家庭教育关系着孩子的身心发展,更关系着孩子的终身学习,家庭教育指导能够为家长提供有关科学家庭教育的可行性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乐山市市中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发现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各方面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需要在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幼儿家长;指导需求;实践建议

1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对乐山市市中区各分布区域的家长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该区域3-6岁幼儿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探究并发现目前家长所接受的教育指导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显示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的重点是家长们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未来需求,总结出建设性的经验,以供实际相关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或平台参考,进一步促进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实用性的成果。

2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乐山市市中区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和广场的3-6岁幼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包括乐山市市中区幼儿园、海棠公园和乐山市时代广场等地)对3-6岁幼儿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和需求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

3调查方法

阅读全文

初中化学教学探寻(9篇)

第一篇:研究学生初中化学教学探讨

[摘要]

研究学生是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立场,围绕学生备课,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源头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研究学生;初中化学;基本要素

长期以来,教师更关注如何教,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更专注于研究教材,而很少研究学生。基础教育是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要坚持把视线投向学生,把研究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可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同时,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改进教学,使教育教学功能最大化。

一、“研究学生”一定要从尊重学生做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