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辅导教育范例

初中辅导教育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1

关键词: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英语课外辅导机构;初中英语教学

据最近一次全国性统计,我国普通初中阶段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65.6%,而据学者近年统计,部分地区的比例已达到87%,甚至一个学校内有92.7%的学生参加校外辅导[1-2]。更有学者统计某地级市一年之内有40多家培训机构因难以适应竞争环境而倒闭[3]。由此可见,我国针对初中生的课外辅导机构不仅数量多,而且竞争激烈。

1英语课外辅导机构受欢迎的原因

笔者采取文献法,对前人通过调研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发现英语课外辅导机构受欢迎的原因如下:首先,有学者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访谈发现在中考和高考压力下,二者都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报班的首要目的[3]。而英语学科经过对语法知识的夯实和阅读、写作等训练,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家长和学生将提分希望寄托于课外辅导机构。其次,课外辅导机构教学形式相比学校来说比较多样,其中小班教学能够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符合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4]。对英语学科来说,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较大差距,学校教育中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个学生,而课外辅导机构的小班教学恰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第三,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教育引导缺位,没有看到课外阅读、网络学习平台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认为课外辅导是课外学习的唯一途径[2]。这就使得课外辅导机构成为学生课外除了自习之外几乎唯一的学习平台。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习惯,或不懂得如何监督孩子练口语、做英文阅读或写作,或是不清楚有哪些平台可以用来帮助孩子学习英语,因此,将教育权全权交付给辅导机构。最后,也有家长认为课外辅导机构课程丰富,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这部分家长将辅导机构看作是对学生课上学习知识的有益补充,并希望课外辅导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帮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2英语课外辅导机构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课外辅导机构带有逐利性,在当前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很多课外辅导机构为了赢利,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上大打折扣,欺骗学生和家长。首先,有些课外辅导机构雇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培训、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或是雇用的教师大多为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这就使得这些教师没有科学的方法,或是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2]。其次,更有机构因为硬件设施欠缺,因此缺乏小班教学或一对一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其与学校大课的区别就变得微乎其微,失去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外辅导机构迎合家长和学生提升成绩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发挥其帮学生开阔视野、补充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特点和优势,而且不一定真正利于学生的成绩提升。有些课外辅导机构为了提高成绩而在课上让学生一味地枯燥练习,并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立,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4]。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94%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辅导有压力[1]。此外,大多数机构针对的是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辅导,忽视学生的听说以及口语交际能力[5]。这就使课外辅导机构难以扩充学生的英语知识面,也难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对初中英语课外辅导机构教学方法的建议

面对目前初中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火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提高课外辅导机构质量的角度看,当务之急是要为初中英语辅导机构提供既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又能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即语言教学交际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在辅导机构中使用交际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而非只是会做书面的英语试题。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将词汇、语法、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内容。此外还配以交际法进行练习,例如:用语法对话,以及阅读和背诵语法短文等方式来帮学生巩固语法知识。综合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可以高质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根据大多数学者对英语知识的分类,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具体语境和功能。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3.1语音教学

语音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学好语音能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辅导机构的英语教师可以借鉴马承老师“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1)字母名称音教学--用字母歌来记字母音,此外再主要掌握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读字母名称音这一规律。(2)音素教学,顺序为“先辅后元,先闭后开,先易后难,由近至远”。在学习音素时,马承老师提出采用掐头法、去尾法、对比法、字母组合记忆法掌握辅音,把音素从字母中分离出来,进行大量拼读练习。例如:“Ff、Ll、Mm”等字母的字母音都以/e/开头,这些字母在单词中音素的读法是掐去/e/后的字母音,而“Bb、Cc、Dd”等字母都以/i:/结尾,其在单词中音素的读法是去掉/i:/的字母音。根据三位一体教学法,学完辅音音素后,再学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当学会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共48个音素后,再将音素逐一与音标挂钩,学会48个音标,接着进行拼读训练。这样的语音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按照规律记忆音素的发音,并结合音标发音,从而学会拼读英语单词,为单词的学习提供便利[6]。

3.2词汇教学

第一,帮助学生学会拼读。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让学生背单词,然后以听写的方式确认学生已经记住。借鉴马承老师的语音教学,笔者认为,辅导机构英语教师在教新词或带学生复习旧词时,应先确保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拼读单词,这样学生在记单词时便会轻松很多。第二,教学生构词法规律。英文单词有compounding(合成构词法)、derivation(派生法)、conversion(转类构词法)等多种构成方法。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语言背后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记忆和应用。因此,这些构词法不应只作为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应走向中学生。辅导机构的教师应在讲单词时配以构词法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单词构成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更轻松地记忆单词。第三,用有趣的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辅导机构不应只急功近利地提高学生的分数,因为突击而来的分数并不代表学生对知识能够长时间的掌握。辅导机构的教师可以利用Crosswords等游戏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单词拼写内化。其他游戏也很值得尝试,例如:通过卡片游戏的方法来帮学生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具体可以是提前制作好单词卡片,一部分学生拿着卡片,另一部分学生用英文解释卡片上的词,请对方猜单词。第四,创设真实的语境,鼓励学生运用单词。在教词汇时,辅导机构的教师还应本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为学生创设语境,组织学生进行交际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加分制,具体方法可以是:学生在对话中用到的目标词汇的数量可以抵为分数,分小组进行比拼。第五,画思维导图,归类记忆。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将所学单词按照一定范畴归类,画出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忆单词,并有利于其应用。同时,教师要遵循记忆规律,把需要记忆的单词分成若干组,每组4-5个,带领学生逐一记忆,并适时复习前一组的单词[7]。

3.3语法教学

第一,简化语法教学,提前略讲。在传统学校教学中,教师大都按照教材的安排将语法分散于不同的单元中讲授,整个语法教学系统的教学周期拉得过长,限制了学生的口头交际和阅读。马承老师提出,要尽量简化语法教学过程,把基本时态和基本句型等表格化、公式化,将肯定式、否定式、疑问式及其回答做归纳,使语法变得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及运用。同时,马承老师还指出应当在教学伊始就将精简的语法教给学生,如此学生便会有能力阅读更多材料,甚至可以用多种语法知识进行交流。随后,再随教材的安排,与语法精讲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语法讲授的效率,非常适合课外辅导机构的初中英语教学。第二,学以致用,做交际、阅读练习。根据新课标对英语学习的要求,英语教学需要整体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法教学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做题的初级阶段,更要促进学生在阅读和交际中运用语法知识。在马承老师主编的实验教材中,先进行语法点略讲,再进行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法对话,然后进行生动有趣的短文阅读。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自主地使用语言及语法结构。如果配以教师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会话情境,或是图片、多媒体、简笔画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编对话,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选择语法课文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带有文化对比色彩的、有趣的短文,以及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英美经典散文,小故事,名人传记,诗歌等,如此方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英语。曾有教师在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教学实验基地之一做过实验,用以上方法的实验班与传统语法教学的对比班相比,成绩遥遥领先[7]。

3.4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在学过语音、部分词汇和语法知识之后,辅导机构的教师应本着帮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做交际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有趣的、新鲜的话题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设计对话,也可以安排好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像词汇教学中笔者建议的一样,教师还可以实行加分制,鼓励学生用课上刚学到的单词或语法知识来编写对话。由于学生的兴趣是短暂的,因此教师在不同教学模式下要创设不同的情景,如此才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认为在做交际练习时教师不必对错误做太大的反应,可以默默记下,在活动结束后结合学生的对话内容一一做出指正。如此既能达到交际流畅的目的,又能及时强化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准确度。第二,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笔者认为,如果希望使学生拥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要为其提供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课外辅导机构可以通过全英语的教学环境来帮助学生习惯用英语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进行口语交流,阅读英语材料,以及用英语写作。全英语的学习环境要求课外辅导机构聘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英语教师,并且需要教师有不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管理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互相监督,在英语课前休息和上课期间必须用英语交流,一旦有同学违反规则就要给自己的组扣分,最终教师分层给予奖励。

4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在当今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英语成绩在中考和高考中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或由于自身知识老化或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辅导。因此,英语辅导机构应运而生,满足了这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时,英语辅导机构只有注重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为家长分忧,为社会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雍佳.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45-46.

[2]邵玉华.校外培训班调查引发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4(12):54-56.

[3]姬冰澌,徐莉.由中小学校外培训班调查而引发的思考——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3(4):28-31.

[4]马文.英语课外辅导班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3(23):26-27.

[5]刘艳锋.英语课外辅导机构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5):135-137.

[6]马承.马承: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2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篇:如何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素质教育问题,一直困扰我们多年。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获得健全的人格,充分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既是实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青春期;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早恋问题对部分学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面对学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早恋问题,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用全新的恋爱观和观对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道德教育。

心理专家曾说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他的某种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指只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可为人师,当今教师更应该在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当好一个心理医生。愿天下所有家长与我们共同肩负起这个责任,让我们的孩子自由、快乐、健康成长。

第三篇: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四篇: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建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19):78~80

第五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为此,社会除了为初中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资源以外,更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初中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可多提供和放映对初中生健康成长有利的影片,多兴建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爱好的游乐场所,如公园、文化宫等。让初中生在单调、繁重的学习之余,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美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社会还应注意协助学校和家庭对初中生进行保护和监督,尽量使初中生免受社会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让不健康思想、行为远离初中生。如网吧、舞厅等人员复杂、环境复杂的场所,要禁止初中生出入。社会有关部门对唆使或默许初中生出入此类场所的,应给予严惩。同时,社会各界如发现初中生有不良行为或有相应趋向的,都应及时与学校和家长联系,以便及时阻止问题出现或及时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第六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

引言

初中德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引起德育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视。初中德育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要求班主任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从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其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管理质量。目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问题及分析对策方案,不只需要初中班主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更需要家长及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配合,从而使参与其中的初中生能够适应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跟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节奏,在学生刚进入和进入初中时就做好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升知识掌握水平。本文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促进初中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一、研究现状

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班主任群体的重视。下面就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班级德育情况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密切配合

初中时期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和总结,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初中班主任的帮助下完成课程学习。要想实现良好的课程目标设计,就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体会到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在现有初中德育教育管理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初中教学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现有的学生群体特别适合拔尖,也适合着重加强管理。只要对这部分初中生进行管理,才会较大程度地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家长要求孩子在家里得到优质的心理培养,初中课堂上也要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校学习是初中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管理的重要领路人,在学生学习环境构建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

(二)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待培养

对班主任来说,学生是他们要格外关注的,稍不注意,他们的学习就有可能走下坡路。很多学生偏科,学习压力大,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及时督促初中生取长补短,注意学习方法。初中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教材习题质量和数量的选取,让这些关键内容带动初中生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积极表现。虽然教材编写对初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指导性,但初中班主任在选择初中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对应性,这对班主任和初中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加大各个方面教学资源的投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管理对策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目标设计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对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下面针对现有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几点策略。

(一)优先帮扶中等生、后进生,帮助初中生树立自信心

有效且高效地进行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要通过为学生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来实现学生责任感、规则观念的形成,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优秀。对学生来说,这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家庭来说,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发展自己的强项,才能在学习生涯中不断树立自信心,获得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出现溺爱子女的现象,有的学生养成了娇气、自私、霸道的性格,所以家庭德育教育管理氛围对一位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初中班主任应该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学生学习课堂知识,并通过制订一定的措施激励他们进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照顾学生的感受,深入挖掘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从而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班主任要和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以身作则,尽量给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初中班主任要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从不同角度、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

(二)加大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提高约束的灵活性

只有班级管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环境,帮助学生成长。班主任要加大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提高管理的灵活性,特别是要深入总结和回顾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积极解决学生的偏科问题。初中班主任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与其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者积极沟通,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工作,尤其在课程教学理论及对策不具有时效性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在一些班级学习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引导初中生与周围的人交流学习经验,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从而促进彼此学习,激励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细化教育工作方案,提高管理的灵活性

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有了相对先进的德育辅导制度与方法,应用发展也比较广泛,但真正适合自己学校的德育辅导工作仍然需要德育辅导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经验,参与德育辅导工作。特别是对传统德育辅导方式进行创新,尤其在初中教学课程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进行变革,使得在初中各科教学课程管理运用工作方面实现突破。多数学生即使存在行为问题,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逃避学校对其的帮助,不想被同学当作异类。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它反而会使学生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知识学习,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具体工作要从学生角度思考实际问题,多从工作内容、形式和具体实施方案方面考虑,尽快完成德育辅导工作方案设计工作。德育具体模式的形成需要班主任不断积累新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运用已有经验处理更深层次的问题,触类旁通,将德育与教育等知识相结合,获得更高层次的实践和创造[2]。

三、结语

班主任就学生德育教育管理进行深度探索,对德育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尤其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管理经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

[1]张亚静.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J].教学与研究,2017(26):156-157.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4

〔关键词〕情绪管理;校本课程;初中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亟须系统性的情绪辅导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中,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主要强调情绪的调节与适应,这与初中生特有的情绪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学生进入初中后,大部分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十分特殊的一个时期,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狂风暴雨”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也使得初中生的情绪发展具有这一时期独有的特征:情绪体验特别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具有极高的兴奋性、紧张性以及强烈的波动性;情绪发展极不稳定,具有两极性,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问题[1]。面对这些情绪发展特点我们亟须对初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但目前情绪管理课程的课时设置明显不足,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情绪辅导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情绪ABC理论,而需要帮助学生从认识情绪、察觉情绪开始,分专题、分模块,系统地、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指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因此,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二)传统德育课程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情绪。困扰问题,而情绪管理课程能弥补这一不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现在的初中生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心理上的动荡却进一步加剧。初中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为厌学、考试焦虑、亲子冲突、抑郁、嫉妒、自残、敏感、自卑等,这些问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情绪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闻涛中学心理辅导室个案辅导汇总记录显示,情绪问题占初中生心理辅导问题的多半,多数学生因情绪困扰问题来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很显然,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课程能够完全解决的,而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却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的不足。例如,“如何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怎么样消除自卑”等问题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甚至困扰着学生,传统德育课程很少过问,但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关注的。因此,通过“情绪管理”课程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课程目标

戈尔曼将情绪管理界定为:体察自己与别人的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来指导个人的思考与行动的能力[2]。简言之,就是情绪的觉察、调整与表达的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辅导活动,逐渐培养初中生情绪察觉的能力、情绪调节的能力、自我激励和维持积极情绪的能力,提升初中生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发展出合理的情绪管理策略,保持乐观心态,促进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人际交往。

(一)情绪察觉能力。能够及时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包括出现情绪时自身生理状况的变化,以及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

(二)情绪调控能力。在察觉到自己产生情绪的基础上,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情绪表达能力。当有情绪产生时,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把情绪“说”出来,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促进人际沟通。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本课程以情绪察觉、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为主线,以具体的情绪调整为辅线,以积极情绪的培养为重点,设计一系列的辅导活动,共分为四个专题(认识与察觉情绪、表达和倾诉情绪、调整消极情绪、培养和发展积极情绪)和15个具体课程。具体课程内容框架如表1。

(二)课程实施。1.课程的时间安排。每周二下午三、四节。2.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体验为主,情绪辅导则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扮演在本课程中经常被使用,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更真实的心理感受,增强他们调节情绪的能力。(2)情景模拟通过给学生创设各种与日常生活类似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感受自己真实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处理某些情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问卷调查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情绪状况以及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教学活动中的事例分析和情景设置也来源于学生问卷中所集中反映出的情绪问题,这样更有针对性。(4)心理游戏情绪具有社会属性,心理游戏实际上是一种团体互动,模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促使个体在人际互动中更好地观察、学习、体验各种情绪。3.课程评价。情绪管理课程的本质是某一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应遵循心理辅导活动课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与文化课程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前期和后期测试对比看学生情绪变化状况通过情绪问卷,测量参加情绪管理课程学生的情绪状况,对比参加课程前后的情绪变化,看在某些维度上情绪状况是否有所改善。(2)观察记录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情绪行为表现,做定性分析观察学生在实施情绪管理课程中的表现,同时采用观察法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情绪处理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身关于情绪记录情况的周记来分析课程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效果。(3)学生个别访谈结果询问学生关于情绪管理课的收获、感受,是否能够学会用最常用的放松技术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排解生活、学习中的消极情绪,能否分辨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掌握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获得快乐、发展快乐、获得幸福的诸多方法。

四、课程实施效果

“情绪管理”校本课程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以专题模块化的拓展性课程面向有需要的学生,形成了同质性的心理辅导小团体,能够紧扣学生青春期阶段的情绪发展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有情绪产生时,学生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像之前只会把情绪闷在心里。现在他们能够把情绪“说”出来,并用积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有学生提到,在上情绪管理课之前,跟父母总是聊不到两句就会吵起来,但现在能够跟父母好好聊天了,父母唠叨时,也不像以前那么轻易发脾气了,会运用情绪小医生里“换个角度想一想”的方式,把唠叨看成是爱和关心。

(二)课程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先后被评为区级、市级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情绪管理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校组织的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达100%,并且在学校期末课程考核中多次荣获“优秀拓展性课程”称号。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情绪管理”校本课程得到了多方的认可,于2018年6月被评为滨江区第二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又于2018年11月被评为杭州市第十一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情绪管理校本教材。此课程作为特色校本课程长期开设,在开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文字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案等在内的校本教材体系,并实时更新学习材料,根据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动,教材成序列、成体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人际交往,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最终形成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五、课程实践反思

(一)情绪管理校本课程需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内心。情绪是五味瓶,是和每个学生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的,情绪管理课程应特别重视与每个学生状态的联结,所以上课之前的准备非常重要。教师要全方位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去设计课程,并且尽可能去收集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喜怒哀乐”的故事,把它们呈现在课堂上,这样会让学生对于主观情绪拥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也更容易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带动情绪管理校本课程的建设。目前,学生的情绪体验大多都是在课堂之上,而心理社团是课外有组织开展与心理相关活动的学生团体。教师可将心理社团活动和情绪管理课程相结合,在社团中鼓励学生进行多种角色扮演,感受不同情绪应对模式的内心体验及其产生的影响,并以心理剧的形式在全校进行展演,让没有参与课程的学生也能体验情绪、思考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从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冲.基于能力模型的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重要性;途径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方面,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今天的初中生和以前的初中生相比,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形成个性心理素质上的差异。这种可变性主要是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生理发育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在程度上表现得或鲜明或模糊,在速度上或快或慢,在出现的时间上或早或晚,在经历的时间上或长或短。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性发育与社会制约的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行为的幼稚性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不相协调,由此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1]。

二、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既一致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常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这是更高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这两个目标的完成来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较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他律向自律的发展阶段,初中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向成人接近,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发生冲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方面

(1)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初中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表现为考试前心情极度紧张、考试过程中认知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慌乱、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研究发现,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存在考试焦虑,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期望过高,争强好胜,往往有着更重的学习压力,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要么评价过高,要么贬低自己。(2)学习疲劳。表现为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或不能持久集中,只要一学习就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思维混乱。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投入学习的时间很多,但学习不得法,成绩不能提高,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长此以往,身心俱疲,事倍功半。(3)厌学症。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极度厌倦,认为学习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学习起来痛苦难捱,如坐针毡。(4)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观察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弱,计算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不善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往往具有较低的智商。

2.家庭方面

(1)关系紧张。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些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关系不和,有的冲父母发火,有的极力压制怨气,时常感到很压抑。(2)内疚心理。有些学生虽然刻苦学习,但成绩一直不能提高,此时父母越是不责备他,他就越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辜负了父母的期望。(3)单亲家庭的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的孩子逐渐增多,他们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自卑压抑,有的暴躁有攻击性,这些学生往往没有安全感与信任感。

3.人际交往方面

(1)与同学朋友相处。有部分初中生在与同学、朋友相处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会和同学产生冲突,不能融入集体,感到受冷落和被孤立,感受到明显的群体压力。(2)早恋。早恋的产生一方面是受初中生生理发育和性意识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态度造成的。我们要认识到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现代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是培养具有新型建设人才的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总结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要明确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既不过度贬低自己,也不过高评价自己,能接纳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控制,努力发展自我,从而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最终达到心理成熟与健康。

三、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应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及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双向联动的教育模式,建立以预防为主、心理辅导为辅的教育体系[2],具体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之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起着越来越大的实效作用。

2.开展心理咨询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会产生种种矛盾心理,需要心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一个方面,应多角度向其他方面渗透,如学校教育、学校管理、德育、体育等方面,从而使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相结合,研究教学方法与研究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

4.开通家校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一方面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树立榜样,影响孩子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表现,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学生的有效措施。初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要讲求实效,要把教育形式和辅导内容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感受到安全感、快乐感和依恋感,尽可能地解决和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发生,达到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俊城.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体系建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28—29.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班主任是他们平时接触时间最长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师长,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时最直接的组织者,所以评价班主任管理班级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心理有很大变化,体现有三个矛盾点:①性发育迅速和性心理发展慢速的矛盾。初中生的第二性特征开始变得明显,随着身体上的变化,心理肯定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非常希望吸引异性的注意力,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与欣赏。但是心理发展比较慢,因此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所产生的这些想法。②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和社会性形成缓慢的矛盾。这个时间段学生开始有成人感的意识,也就是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并且也开始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所以他们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一般都会以自己所喜欢的明星作为标准,这样就会让他们的外在形象和自己的实际年龄形成比较大的反差。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形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形象,并且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会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意识的产生。③外露或者内隐的感情需求的矛盾。青春期生理发育变化巨大,会引起青少年在情感上的动荡,发生这种情感方面的变化,学生一方面急需向人倾诉,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对别人开口,这就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矛盾。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①学习方面的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产生心理问题的最直观影响就是对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本身学习压力较大,对于差生而言教师往往会用有色眼镜看待,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甚至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压力状态,一旦成绩下滑就会对自尊心产生很大的伤害,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等行为。②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初中生由于涉世未深,自身的价值观等未全面形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处理与教师、同学、父母等多方面的关系,加上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叛逆,一旦出现不顺心等不良情绪,就会对上述的人际关系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教师对这方面的关注和引导不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摩擦,与父母之间关于学业以外的事情交流会越来越少,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其出现抑郁等状态。③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进入这个阶段,学生会因为生理发育等各种从未出现的情形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纠偏,就会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发泄和倾诉渠道,严重时产生各种不良心理问题。

三、初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针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上面分析的初中生心理特点,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就应该对每名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行辅导,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比较有个性的干预,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保密性原则。学生对老师诉说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严格保密,在没有经过学生允许的情况下,不能把和学生谈话的内容透露给别人,包括学生的父母。②倾听为主,引导为辅。许多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倾诉的对象,所以班主任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时,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倾听,要让学生主导谈话的内容,学生倾诉完成以后再对其进行心理辅导。③科学地提问。这个时期初中生的思维没有发育成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经常不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班主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心理学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定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

2.针对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也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班级的状态、活力和风貌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果,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善于利用多元智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动态化的形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优化教学活动,利用演讲、推测、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当中;优化因材施教,比如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利用活动中的分工,能够发挥每名学生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优化评价的效果,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然后建立自信、形成自尊。②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在现有的心理知识下开展班级集体活动,然后实现对班集体的心理辅导。实现班级辅导最有效的形式就是上心理班会课,而心理班会课分为专题讲座课和心理训练课两种,专题讲座课适用于辅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心理训练课则适用于全班参与,解决某一个普遍的行为问题或者是情绪问题。比如“嫉妒”的情绪,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列出题目,或者是讲个故事、设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然后教师在高潮的地方设置问题,让全班学生讨论,让大家围绕“嫉妒的危害性”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和引导,并且对学生进行情绪方面的辅导。

3.在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和班主任交流最多的场所就是班主任的课堂,所以班主任在课堂当中应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课堂氛围,并且利用初中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纠正自己的心理问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教师在学生眼里都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距离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变得愿意和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通过写周记等方法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然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综上所述,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对他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初中班主任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样能够让初中生在一个比较专业、规范并且人性化的良好心理健康环境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立君.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世纪桥,2016(3).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师生心理辅导工作

1.构建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将心育课纳入正式课表,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心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初一至初二间周一节课;初三至初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在教材开发上,学校自编的《人生幸福课》心理课程被区域学校学习应用;开发的《自主管理》课程获得山东省中小学优质课程二等奖;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心之旅》获得全国NOC校本课程类一等奖。自2013年,学校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情景剧———心灵舞台》、《绘本心世界》、《沙盘游戏———探索心灵之路》、《自信加油站》、《正能量》、《手绘心灵》系列心理选修课,主题涉及学习心理、社会心理、生命意义,形式有心理测试、活动体验、绘本欣赏、案例分析等。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由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专题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堂教学及环境中也渗透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是与品德课的渗透。在教研中,将心理活动与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我们教研组研发的《心理活动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在全区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推广。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心理知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每班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课相融合,广泛融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班会更受学生的欢迎。3.坚持心理辅导,完善工作机制。12年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严格执行心理咨询制度。通过师生心理测评,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面询、信件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接待来访者3000余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期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已写成心理咨询手记20余万字。通过长期咨询记录的整理,将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做了分类梳理与对策研究,为进一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借鉴[3]。

四、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

1.营造心理健康环境。自2012年起,学校校报开设了“连心桥”———心理老师专栏,至今已刊载心理文章37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电视台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应的进行专题访谈节目。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学生社团“阳光部落”,每年进行社团纳新,通过团体游戏、校园心理剧、趣味心理测试、体验心理咨询等形式,提升团员的心理素质,并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为了各班级流动的“小小心理咨询师”[4]。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成立了智慧家长提升工程,在各年级每期的家长会上,都由心理辅导室确定培训主题,或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由本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做好沟通指导工作。

五、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1.加强科研课题引领。在省、市、县、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中,学校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严格督查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优秀的心育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在全校展示推广。针对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心理课堂教学、学校心理辅导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2.实现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心理老师通过出示省市区各级公开课、主持心理工作坊、为全区班主任和部分学校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以及参与电台心理访谈等方式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工作、师生身心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专兼职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保证心理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密切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学校、区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所在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9.

[2]魏晓燕,王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

[3]曲怀英.发展性咨询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60-63.

[4]杜丽萍.如何开展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教育,2018(12):54-57.

初中辅导教育范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有效渗透

引言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近20年来,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升学考试压力大,使学生陷入紧张、焦虑等状态中;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一些不良思想和观念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1]。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学生就有勇气畅所欲言,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说话,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克服情感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例如,在教学《正当防卫》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案例:“一个年轻人回到家时,突然看见院子里有人手里拿着刀刺伤了他父亲,这个年轻人立刻拿起地上堆放的一根电线杆,当场重伤罪犯。”之后笔者提出问题:“这个年轻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吗?”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正当防卫。笔者再进行追问:“这是自卫吗?我们能不能这样还击,应该怎么做?”最后,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理论依据,并回答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创造疑问,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发现知识的喜悦,进而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根据个体的心理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个性差异、智力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等,利用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悬疑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2]。例如,有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笔者找他谈心时,他总是说:“我很笨,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笔者没有当面反驳他,而是在课堂上多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他答对了,笔者就当众表扬他:“你的回答非常好,真聪明!”后来,这位学生问笔者:“老师,你为什么说我聪明,其他老师总是说我笨。”笔者对他说:“因为你真的回答得很好,事实上,只要你认真听课,一定会听懂,也会有很多收获的。”从此以后,他开始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进步很大,各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求,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的心理,在成功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自信冲突的是自卑情结,这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消极因素,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克服自卑情结,树立自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有几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积极,而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自信训练的方法,要求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座位逐一回答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笔者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回答不全面时,笔者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尽量使每位学生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提高。在这样的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使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逐渐进步,使成绩较高的学生能够更上一层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树立了自信,有了健康心理,他们会更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因此,教师应以新的思路和视角重新审读教材,挖掘和发展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有关“追星”的话题内容时,因为“追星”是一个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现实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追星”的利弊。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追求明星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现象,但“追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学习“偶像”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应该学会欣赏自己,不断激励自己,逐步走向成熟,理解成长的真谛。

五、以身作则,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课堂上,教师的需要和兴趣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个性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学生面前举止得体,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和包容心,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需要,明确正确的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感染和引导,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4]。

六、结语

总之,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伸出双手,形成合力,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在思想道德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恰当利用教材中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材料,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继业.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下),2014(1):135.

[2]鲁晓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74-275.

[3]豆丽英.初中政治课堂上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4(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