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税收政策范例

财务税收政策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1

关键词:营改增税收政策;施工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对于企业来说,根据相关政策依法纳税,才能使市场维持稳定发展的局面。基于此,税收政策一旦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调整,包括成本计算、战略方向、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实施之后,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新政策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状况保持在良好的范围内。

1营改增税收政策概述

营改增税收政策,全称为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指在该制度实行之前,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或个人,在该制度实行之后转为缴纳增值税。此项政策的最大特点在于,减少了重复的税收部分,使之更加合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财务循环,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的各项成本,促进企业发展。营业税在废除之前,是指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但在商业行为的过程中,存在商品不止一次出售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施工企业来说,大型机械设备、地皮转让等都可能经过多次转手,如果对每一次获取的营业额均收取营业税,不仅会使相关个人或企业承受更多的负担,长此以往,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是一种流转税。比如一栋房产,在初次售卖时,成交价为100万元,其中已经包含了传统的营业税;进行第二次出售时,价格增长到120万元,那么只需要对增值的20万元收取税费即可。可见,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此项政策的出台目的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速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赋税压力,从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使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营改增税收政策对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2.1对施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税收政策实施后,施工单位在进行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考虑一些新增项目,这些新内容必须根据传统的计算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因此提高了核算难度。具体体现内容包含:第一,财务会计统计科目出现变化。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之前,施工企业计算营业税的方式为“营业税及附加税款”、“应交税款”、“应交增值税”;营改增实行之后,传统的“营业税及附加税款”科目被废止,施工企业除了计算“应交税款”和“应交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销项税额”等科目,与从前的税务报表相比,虽然更加明细化,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量。第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只需要根据具体营业数额,通过一定比例计算出营业税额度即可。但在营改增之后,为了避免企业偷税、漏税等情况,企业需要根据真实情况,将一定周期内的全部收入、成本支出、花费明细、折扣情况等全部统计。除此之外,只要具体项目与增值税有关,那么财务人员必须进行详细的核算且务必保证其准确性。

2.2对施工企业税赋造成的影响

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目的在于消除施工企业针对部分税费反复缴纳的弊端,从而起到为企业减负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略显尴尬的一幕:施工企业不仅需要依照增值税11%的税率进行税费计算,还要受到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税费不降反增。具体计算方式如下:第一,应缴税费=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工程造价总额度(不含税费)×增值税率;进项税费为对外购买材料费用(或者是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开具的发票中显示的增值税额度。可见施工企业的增值税产生不仅包括经营过程中的营业额度,还包含工程造价、产值及各项成本费用。第二,应缴增值税额度=(合同造价-分包工程款)/1.11×11%-实际计算的进项税额。第三,营改增实行之前,施工企业的应缴纳营业税=(合同造价-分包工程款)×3%。两相对比之下,发现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之后,施工企业的实际缴费数量大大超出了原有的营业税。如表1所示,为某施工企业根据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前后计算出的企业应缴税费。其中企业按照原有的营业税税率计算出的缴税金额为2271.7万元,而根据营改增税率计算得出的增值税金额为3042.3万元,二者相减,企业反而多缴纳了770.6万元,比原有税费提高了近34%[2]。产生此种结果的具体原因在于,包含在施工总成本内且占比较大的项目,如劳务成本支出、人才薪酬成本、设备维护费用等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之后,基本无法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行进行税额抵扣。施工企业的合作单位中,有很多是以小规模纳税人作为企业法人,尽管可以与税务机关进行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用以抵扣的税率被限制在3%这一极低的标准。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施工企业无法获得足量的增值税发票,因此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操作时,远远达不到以前的额度,因此,税费支出大幅度提高。

2.3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在营改增税收政策下,施工企业面对的经营风险也大大提高。第一,在承包工程时,合同中具体费用的计算、造价的编制、用于抵扣的专用增值税发票数量都与从前有较大差异,企业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如何才能根据现时政策,尽量降低成本和税费支出,需要进行严谨的计算,如果不能详细掌握其中的差额,致使实际成本支出严重超过企业的预算,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第二,由于增值税税率11%的数值不能调整,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施工企业的上游合作单位会不断压低招标总价,而下游合作单位很可能提高用工成本,使自身处于被前后“夹击”的两难境地,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企业从前建立的完整工作流程都会失去效用。第三,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之后,对增值税的抵扣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税务部门的执法尺度相比以前也更加严格。如果企业不能对更改的内容进行详细区分,找到符合法律规定的避税、抵扣方案,企业的财务账目很可能面临前所未见的风险,情况严重时还会被竞争对手抓住漏洞,从而让企业遭受严重的打击[3]。

3营改增税收政策为施工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营改增税收政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机遇

在营改增税收政策下,施工企业虽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但是在对新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之后,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形势制订出新的战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调整机会。首先,当前市场中部分材料价格涨势迅猛,且国家经济标准上调幅度也保持较高水准,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在充分考虑全面经济限额、全面减税的方针下,对工程做出预算。其次,既然增值税的税率短时间内不会变更,那么施工企业应该具备“算大账”、“算长期账”的思维,在人才、材料、设备等方面入手,进行长远投资,而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单一工程的缴税额度。比如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上,尽管一次性的投入会非常大,由此缴纳的增值税也会很高,但由于营改增税收政策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缴税,长此以往,施工企业能够节省大量成本支出。最后,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应该充分收集不同材料供应商所在地的税收政策,综合评估性价比之后,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很多施工企业以前没有考虑过相关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发展陷入瓶颈,在新政策的促进下,企业的探索过程虽然稍显被动,却也未尝不是一种最佳的调整方向[4]。

3.2营改增税收政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挑战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推出从长远角度看,能够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相关合同文件和效益分配也必须根据规定重新划分,由此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前所未见的挑战。首先,企业在工程进展过程中获得的一切权益,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合理附加价值和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其次,结合企业当前规模,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之后,如何在新政策指导下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保证施工效率,从而找出合适的道路。特别是对一些材料、设备进行二次收购时,怎样提高效率,使之与营改增的过程充分融合,是所有参与方需要共同面对的。最后,对于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在规则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且保证来源合法性,对施工企业降低税费具有重要意义。

4施工企业应对营改增税收政策影响的措施

4.1制定健全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

营改增税收政策能够通过审议并全面实施,背后必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作为施工企业来说,制定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首先,根据政策中的指导意见,对企业现行的会计制度和相关款项的核算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和对照,特别是营改增中提到的需要明细化显示的科目,在日后进行每一次计算时,都需要密切关注其变化情况,逐渐总结出规律。其次,对于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所在地增值税预征收额度、应缴税费及销项税额等在不同行业的计算标准进行了解,通过询问专业人士,明确其中的道理。最后,综合各方信息,使企业增值税核算流程规范化,无论是缴纳增值税还是会计核算均需要保持精确,从而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对核算业务进行有效处理[5]。

4.2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水平

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如果能够将每个项目的实际支出与预算保持在极小的差距内,即可让企业保持精细化运转。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经营者需要详细评估可用资金,科学评判自身能力之后,进行投标。在营改增政策下,必须严谨控制资金流向,使每一笔支出物有所值。除此之外,还需要留有足够的灵活备用金,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对每一个项目环节都需要了如指掌,对工程材料、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工人的工资计算方式详细调查,从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水平。

4.3完善税收筹划工作

税费的计算和缴纳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完善税收筹划工作是施工企业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必须确定增值税发票的采购方是谁,由施工企业(乙方)自行采购还是上游合作方(甲方)负责提供。只有将此项内容先期确定,才能决定发票的开具对象,由此产生的税费计算方式和最终额度都会有所不同。其次,负责工程材料采购的部门在开具发票时,需要注意专业发票的使用时机,比如下游合作方(供应商)是具备特殊资格的纳税人,那么开具专业发票是相关规定和政策所允许的。最后,还应该注意发票的有效期限,及时报销,避免过期而出现不能用做税费抵扣的情况。

4.4实行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

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实施之后,增值税发票的来源控制非常严格,这也是国家重视税收工作的证明。而作为税务的重要凭据,增值税发票的重要性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施工企业在开展工程时,必须实行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从而最大程度的抵扣税额。首先,签订工程合同时,文字中必须体现开具发票的相关内容,具体送达时间、税费计算方式等硬性内容。其次,合同中还需要注明一旦发票丢失,责任划分的方式。最后,企业自身需要对增值税发票进行专项管理,需要使用时,必须有企业管理者的授权,无关人员一律不得靠近财务办公室,由此,能够最大化保证发票安全[6]。

参考文献:

[1]李璇.“营改增”税收政策对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J].纳税,2018,13(35):31.

[2]苏剑.“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纳税,2018,14(04):7-8.

[3]李秀江.“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及应对分析[J].纳税,2018,14(04):21,24.

[4]孙明俊.“营改增”政策下的企业税收筹划分析[J].纳税,2018,14(04):64.

[5]卓然.“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纳税筹划途径[J].纳税,2018,14(01):41+43.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2

关键词:“营改增”;施工企业;财务会计

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施工企业为了适应国家税收的变化,必须利用企业改革的影响来转变业务,以便其能够在管理方法上不断改进。由于“营改增”税收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模式,因此,加紧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营改增”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合理的社会分工息息相关,与建设领域的稳定发展也密不可分。因此,施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增值税减免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施工企业的经济收益和日后发展都受到国家税制改革的影响。“营改增”税收政策更好地解决了税收双重流转税造成重复纳税的矛盾,减少了施工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收益,因而“营改增”税制改革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营改增”下税收政策给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带来的影响

(一)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

在“税制改革”后,会计账簿就增加了新的内容,而这些新内容会使会计登记工作更加困难。首先,在实施“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前,计算系统业务税项主要运用“营业税及附加”“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实施“营改增”税收政策后,在应交税费科目中进行增值税核算,并为此账户添加“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预缴增值税”等核算科目。尽管这样会使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更加详细和完整,但也会增加施工企业的会计负担。其次,前后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在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前,企业流转税的缴纳相对简单,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实行之后,财务部门一方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核算增值税所有进项收入和销项支出,另一方面还必须为每个详细的税收科目进行精确核算。

(二)给施工单位财务指标带来的影响

在对施工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过程中,通常是把含税价扣除9%增值税后的不含税价确认相关资产成本,这样可以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营业税下的账面价值,施工单位财务指标受到了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给资产负债率带来的影响。在对国家税收体制进行改革之前,含有资产价值的进项税额计入了资产账面价值。“营改增”落实后,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资产价值剔除了进项税额,这使得施工单位资产账面价值逐渐降低,负债的金额逐渐增加,从而造成单位的资产负债率逐渐提高。其次,给单位的经营指标带来的影响。施工单位通常会于年初对各项经营指标进行下达,从而调动经营者工作的积极性。过去在对营业税进行缴纳时,单位产值的指标中含有税金,而在“营改增”之后,产值内将不再含有税金,这对施工单位确定考核指标加大了难度。

(三)给施工单位税收负担带来的影响

税制改革对企业税收负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大部分施工企业均符合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经多次降税调整后,增值税一般计税税率9%,而之前的营业税税率仅3%,若销项税或进项税的税额大于无差别抵扣率,则企业税负将减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企业税负将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可以说,税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传统税制带来的重税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税收成本并保护了其经济利益。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公司的税负指标并未得到有效降低,甚至出现了税负增长的负面现象。例如,一些施工企业进行不同类型的交易并覆盖不同的市场区域,这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在纳税时应考虑更多的税收指标。此外,施工企业无法收到有效的增值税发票也是造成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营改增”税收政策改革对公司财务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施工企业对“营改增”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施工企业需要改进其会计惯例并加强其会计管理系统的实施,以进一步降低会计风险。目前我国给施工企业的税收改革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因此施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规范相关指标,并进一步规范核算。为了更好地管理账簿业务,会计部门必须更好地关联税收和账簿,并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

(二)合同签订调整

“营改增”实施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时,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合同价格。“营改增”过程中要注重好节点以及相应合同的签订,确保合同内容全面合理,并保证合同约定相关事宜合法合理,规避税务风险。发生纳税义务时,企业应及时缴纳增值税。使资金流动管理合理化,规避税金延迟缴纳现象,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动出现问题,无法上缴增值税,那么就会造成税金滞纳现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三)加强税收筹划

为了更好地促使“营改增”税收政策的顺利落实,解决在税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施工企业有必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公司的税收筹划。同时,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状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税负。为了加强税收筹划,施工企业不仅需要不断改进其发票管理系统和流程,而且还需要了解供应商的情况,考虑不含税价和税率情况,合理选择供应商,优化税收筹划,提升税务管理效益。

(四)加强进项税额抵扣管理

施工企业获得的成本类增值税专用发票(相较于增值税普通发票)越多,可用于抵扣的进项税金额就会越大,需要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就会越少。在进行材料及设备等相关采购时,需充分考虑进项税的获取和价税分离后的不含税成本等因素,需优先考虑具有增值税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充分进行不含税成本比较,在确保对方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础上,如果含税总价一样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税率更高的供应商,获取更多进项税额抵扣的同时,节约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进项税额不足,在不含税成本一样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税率更高的供应商获取更多可抵扣的进项税。总之,外购货物或服务时,在确保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础上,在含税总价不变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税率更高的供应商,以获取更多进项税额抵扣,降低企业的成本和税负。

四、结语

简而言之,鉴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形势,施工企业需要考虑基于公司自身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当前业务实施的影响。一旦出现不利于施工企业长足发展进步的问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只有减轻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企业改革后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建设领域的稳定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雷广建.营改增税收政策对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财税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力量,在享受国家政策支持时,也存在着相应的财务与税务风险。尤其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竞争环境中,更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控制好自身的财税风险,在保证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最大化开发政策优势,保证自身良好的竞争状态。为实现这一管理目标,需以当前政策内容为导向,引导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财务与税务风险问题及管理策略。

1相关政策简述

1.1所得税

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收入所得,其所得税可按15%的比例进行优惠减免。同时,居民在进行企业技术转让的过程中,如果总金额在500万元以内,可以直接免征其所得税,而超出500万元的部分,也可以享受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内容中,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工艺、技术、产品等创新领域的研发经费,如不带有资本化成分,可以按照50%的比例进行加计扣除,而符合资本化的部分,则以企业无形资产的150%完成摊销。高新技术企业中,用于研发项目的设备与仪器,如果金额在100万以内,可按照折旧年限的60%进行缩减控制,或是采用加速折旧的处理办法完成管理。除上述政策内容外,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在各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为吸引其投资与建设提供了支撑。

1.2增值税

增值税管理体系下,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征的进口商品名录》内标注的商品,高新技术企业用于项目研发与创新的设备与设施,都可以减免进口环节上的增值税与关税。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于软件与软件改造的市场领域,按照17%的比例进行税务征收,并在管理税务的同时,将超出3%的部分,进行“即征即退”的管理策略,使软件行业也能在较低的增值税税率条件下,保证自身的发展状态。

2风险内容说明

2.1企业资质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作出了明确性的说明。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务必要拥有相应的技术产权,并要求其科技职工的比例,要在总员工数量的30%以上,研发人员需在10%以上。在收入条件上,对其作出了明确的层级化区分。以近一年的高新技术销售收入为条件,数值在5000万元以内的企业,应占总比例的5%;5000万~2亿元的比例应高于4%;2亿元以上的,应至少占3%的比例。当企业符合以上的政策要求后,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优惠。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一些领域没有做出明确且量化的说明,为企业的界定带来了实质性的风险。例如,企业研发队伍中,短期员工的比例相对较高,就可能会对企业性质的申报与认定带来风险,影响企业对于政策优惠条件的利用。

2.2研发成本归集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项目研发所消耗的费用,带有明显的政策优惠条件,其作用主要在于激励企业加强对技术领域的开发与创新,并加快科技研发成果从理论层面向应用层面的转化。但是,在对研发经费进行管理的实务工作中,对于其归集条件,并没有形成明确标准,这就使企业研发经费认证存在很大的漏洞。尤其在会计准则与税法政策之间,差异性的内容仍然存在,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带来困难,使其经营支出费用与研发费用出现混淆,不利于研发经费的独立核算[1]。例如,科技研发项目申报与运行的一致性、研发下脚料冲减、会计与高新收入区分等问题,都会对具体研发成本归集带来影响。而企业研发归集处理,与加计扣除研发归集有很大差异,忽视其他费用在加计扣除中的比例,使其超出整体金额的10%,就会增加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使其研发活动的财税管理能力被大幅度削弱。

2.3收入风险确认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收入判断条件是重要的标准,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性政策内容。但为了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此类政策,就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技术与服务的收入内容,作出明细化的管理,以此保证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性政策内容。现阶段市场环境中,对于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定模式存在差异,并导致税务报关工作中,产生了明显的分析与出入。这一条件,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带来了困难,并容易引发企业财税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

3风险控制方法

3.1加强税务人员思想认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管理,由财务岗位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其对于财税管理的敏感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在优惠政策条件下的风险控制水平。为此,需要高新技术企业优化人才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视程度,调整整体组织结构的思想认识,并具体落实到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使其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完成财务工作,让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风险性问题。层级组织结构中,应从企业管理者开始,加强对于优惠政策财务管理的关注度,并使其作为部门中层干部监督与控制的重要内容。然后,在基层岗位工作中,定期组织一线财务人员,开展针对相关税收政策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在财税管理、风险认识、管理策划等工作内容中,展现出明显的职业化优势与专业化能力。尤其在企业纳税筹划的内容上,防范财税风险问题,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3.2完善企业资质申报工作

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水平,需要对加强企业内部的定位申报管理。在对自身财税信息进行细化通知的过程中,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真实且细致的资料,并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内容,对具体资质申报工作的文件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适应整体管理需要,保证企业资质与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对其享受政策优惠条件造成负面影响。企业开展申报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的准备与填写。同时将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书、会计研发费用报告、高新技术收入报告、企业年度报告、知识产权证书、技术创新证明等相关材料,按照具体的申报要求完成准备。在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及时上交材料,并协助其完成自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为企业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中的优惠条件打下基础[2]。实务工作中,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条件,在部门内设置完整的申报工作管理人员或部门,在授予其资源协调调配的职权后,获得各部门与岗位的配合,有效地完成具体资料的备制与递交,保证企业资质认证工作的有序展开,避免延迟申报与定位不明确为企业带来财税风险。

3.3强化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来自财税政策中的优惠条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应当对其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强化,并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以此保证企业信息的完整性,为企业的财税减免提供有效地信息指导。对此,企业应当对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中的相关费用核算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并在规范化管理思想体系下,以适应研发费用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对其原有数据统计方式与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技术与服务研发成功转化的影响下,确定企业在技术、服务领域中的研发投入,并形成投入经费的总体数值。尤其在财务与会计的账目管理工作上,需要岗位人员对研发费用中,费用名称、实际内容、归集路径等内容进行综合化的管理。尤其在熟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与加急费用控制差异化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地区分财务准则相关税法的管理区别,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减免申报,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使企业可以充分满足税务部门的相关管理需要,并在审核过程中,可凭借自身的优势项目管理能力,快速、高效地享受到政策内容带来的优惠,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税负,为其稳定发展扫除税务风险问题。

3.4补充企业纳税筹划管理

针对财税风险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重点强调对于风险问题的识别与预防,在出现财税风险问题之前,就通过系列性管理与筹划,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态与运行条件,保证整体财务管理的控制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根据相关行业领域内制定的管理细则,并在配合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纳税规范细则的内容基础上,完成对于自身财税工作的规整化处理,使运行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得到控制。而在报关管理实务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产生的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并形成针对性地管理措施,对企业纳税管理行为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控制,使其在维护企业税务稳定上,发挥积极影响[3]。另外,在内部组织结构协调性上,企业也需要进行优化管理,通过加强各部门与财税部门之间的合作,保证企业财税筹划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消除并控制其中的风险产生条件。保证高新企业内部各部门,都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条件开展生产与发展活动,以此使整体纳税筹划管理,展现出明显的实用性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政策优惠条件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性问题,并集中体现在企业资质认定、研发成本归集、收入风险确认这三个方面。在落实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岗位人员、申报工作、项目管理、纳税筹划这四点内容着手,保证企业的财税管理状态,进而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政策条件带来的优势,维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态,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凯钟,陈慧林,郑晓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税负分析及税务筹划——基于BK公司的税务筹划方案设计[J].经济师,2019(02).

[2]廖子鉴,席成斌,巩文明.智能制造行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以四川省为例[J].税收经济研究,2018,23(04).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4

关键词:财务柔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创新投资策略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获取更多市场资源而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环境下,只有提高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而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调整成本和高刚性成本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长期且持续的资金投入,企业创新活动往往会因为资金缺乏而搁置或失败,所以创新投资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创新水平,因此怎样提高企业创新投资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部分学者对财务柔性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进行探析,且大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活动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可以通过事前储备财务柔性缓解,财务柔性越高,企业越有足够的财务能力保证创新资金的充分供给,创新投资越高。2014年,我国出台了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虽然长期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会对企业税费负担总额造成影响,但是其通过调整企业折旧费用抵税的时间分配,可以提高企业税收优惠总额现值,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但是具体针对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展开的研究还极为匮乏,那么这一政策会对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带来何种影响还有待研究。经梳理以往文献发现,鲜有学者将财务柔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三者置于同一框架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财务柔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并重点探究了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在2014年针对以下六个行业制定加速折旧政策,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2015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展至四个领域重点行业,即汽车、机械、纺织以及轻工。2019年,这一政策的服务对象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廖丹凤[1]提出,作为一种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政策会对企业的税收负担造成一定影响。与直线法计提折旧方法相比较而言,加速折旧方法具有可以延迟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重要优势,虽然从长期来看,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会对企业税负总额造成影响,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在产品周期内合理分摊企业资产取得成本,起到了降低固定资产购置初期税负的作用,与固定资产前期损耗大的事实相符,而且借助延迟缴纳税款的方式对税收优惠总额现值具有提高的效果,这有利于削减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可以改善企业现金流,能够扩大企业内源融资渠道。在外部融资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的企业可以借助内源融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缓解因资金短缺问题导致的创新失败风险,因此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的创新投资意愿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樊梦晨[2]认为,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调整成本高、风险高以及资金投入量大等基本特征,企业的创新投资具有专用性,一旦其资金投入因外部经济环境或财务状况出现负面波动而中断,则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和前期投入均会付诸一炬,所以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满足支付研发人员薪资报酬、购买昂贵实现设备等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易模仿是企业创新思想的特征,一旦企业的竞争对手获取了与创新项目相关的信息,则项目在未来期间的商业价值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不愿意对创新项目信息进行披露,从而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此时资本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因掌握信息较少,无法对企业创新投资项目的优劣进行合理区分。又因为相比较常规投资项目而言,创新活动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创新投资风险较大,所以投资者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会索要高于一般投资项目的风险溢价,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活动融资成本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创新意愿,导致创新投资减少。财务柔性具有两种属性,即利用性和预防性,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一方面,财务柔性的保持相当于企业获取了灵活调整的资源池,如果企业创新活动因为遭遇了外部不确定性冲击而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那么保持财务柔性的企业能够通过调整低成本的现金来提供资金支持,即优先使用以储备的高额现金来避免创新投资中断,所以财务柔性的保持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冲击的缓冲能力,削弱经济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财务柔性可以从内外部两种渠道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财务资源支持,有利于确保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执行,具体可以针对现金柔性与债务柔性两个角度实施分析。现金柔性的保持可以促进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提高,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风险高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债务融资受到阻碍时,企业借助自身储存的高额现金可以支撑企业创新投资的平稳进行。债务柔性的保持能够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当企业创新活动因资金短缺而受到阻碍时,已储存负债柔性可以促进企业从银行吸纳债务融资的能力的增强,便于企业及时实现低成本融资,防止企业因资金短缺而放弃有价值的创新投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投资规模增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假设2:财务柔性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丹丹[3]指出,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通过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初期的税收负担,扩展企业内源融资渠道的方式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高调整成本和高刚性成本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受上述特征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途径越多,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借助剩余负债融资以及超额现金储备来抓住有利投资机会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即为财务柔性,在削弱经济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可以从内外部两种渠道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财务资源支持。一方面,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往往会储备超额现金,财务柔性越高,则企业所持有自由现金就越多,此时企业热衷于利用现金优势进行投资,且乐于将资金投入具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另一方面,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从银行吸纳债务融资的能力较强,财务柔性越高,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越小,越能够以低成本及时获取债务融资,可保证创新资金的充足供给。因而财务柔性储存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结合可以降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再融资风险的担心,可促进管理者决策的冒险行为,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假设3: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中可以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4—2018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处理:(1)剔除被标记为ST和*ST的样本;(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3)剔除研究数据严重缺失或者存在明显异常值的样本,最终获取有效样本2714个。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企业年报,数据的分析处理使用Excel2013、Stata12.0完成。

(二)变量定义

(1)企业创新投资策略。本文将创新投资策略RD划分为两个类别,即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其中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以相对成熟的资本化支出进行测量,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以基础阶段的研发活动费用化支出进行测量,为对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量纲差异进行排除,采用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此,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衡量公式分别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RDa=研究资本化支出年初总资产×100%(1)RDb=研究费用化支出年初总资产×100%(2)(2)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如果样本企业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则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取值为1,如果样本企业不享受,则取值为0。因为利用现有数据库并不能够获取企业是否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信息,所以仅能根据企业年报中所披露的重大资产变动情况说明进行判断。(3)财务柔性。本文在对企业财务柔性ff进行衡量时,借鉴鲍群等[4]的研究方法,将财务柔性分解为两部分,即现金柔性cashr与负债融资柔性levr,财务柔性为两者之和,其中,负债融资柔性的计量公式如公式(3)所示,而现金柔性是指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扣除行业平均现金持有水平后的余额。levr=Max(0,行业平均负债比率-企业实际负债比率)(3)(4)控制变量。结合已有学者研究,选取自由现金流量Fcf、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股权集中度Oc、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作为控制变量,另外,设置两个虚拟变量对行业和年度效应进行控制,即行业Industry和年度Year。变量信息汇总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对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相关变量的选取构建模型1:RD=琢0+琢1Gs+琢2Fcf+琢3Growth+琢4Oc+琢5Size+琢6Lev+∑Industry+∑Year+着模型1为对财务柔性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相关变量的选取构建模型2:RD=琢0+琢1ff+琢2Fcf+琢3Growth+琢4Oc+琢5Size+琢6Lev+∑Industry+∑Year+着模型2为对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根据相关变量的选取构建模型3:RD=琢0+琢1Gs+琢2ff+琢3ff*Gs+琢4Fcf+琢5Growth+琢6OC+琢7Size+琢8Lev+∑Industry+∑Year+着模型3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为了避免极端值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在1%和99%分位上对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实施缩尾处理,表2是缩尾处理之后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296和0,标准差为1.075,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4.159和0,标准差为1.243,说明企业在不同类型创新投资策略方面的表现存在较大差距;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的平均值为0.329,说明样本中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占比明显低于未享受该政策的企业;财务柔性f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31和-0.249,平均值为0.225,可见样本企业在财务柔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处于合理水平。

(二)回归分析

根据表3模型1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42,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51,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再次验证了假设1的准确性。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企业持有资金大多用于满足日常经营活动,无法满足创新活动需要,所以大多需要依赖外部融资约束。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创新主体企业面临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难以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通过延迟缴纳税款的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税收优惠总额现值,可以改善企业现金流,在一定程度能够扩宽企业内部融资渠道,从而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减少因资金短缺导致的创新失败现象出现,而且内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创新投资积极性。根据表3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财务柔性ff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14,财务柔性ff和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23,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财务柔性对对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再次验证了假设2的准确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难以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及时获取充足的创新资金,因而企业往往会因为迫于资金压力减少创新投资,导致有价值的创新活动被搁置或是失败,造成企业利益的流失。财务柔性储备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确保企业创新投资的稳定性,就现金柔性而言,通过持有超额现金能够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现金流支持,债务柔性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从银行吸纳债务融资的能力,因而财务柔性水平越高,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投资意愿越强,创新投资越高。根据表3模型3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财务柔性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交承项ff*Gs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64,财务柔性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交承项ff*Gs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67,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可见财务柔性对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验证了假设3的准确性。大量且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越多,其创新资金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改善企业现金流,扩展企业内源融资,但是无法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而财务柔性可以从内外部两种渠道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财务资源支持,可以有效弥补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因而两者相结合可以更为有效的保障企业创新融资的有效性,可以降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再融资风险的担心,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本文通过改变主要研究变量衡量方式实施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在衡量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时,为对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量纲差异进行排除,采用营业收入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此,两类创新策略的衡量公式替换为公式(4)和公式(5)所示。RDa=研究资本化支出营业收入(4)RDa=研究费用化支出营业收入(5)将改变变量衡量方式之后新获取的数据代入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由模型1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45,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Gs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56,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1和上文回归分析结果一致;由模型2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财务柔性ff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19,财务柔性ff和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28,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财务柔性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2和上文回归分析结果一致;由模型3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财务柔性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交承项ff*Gs和常规式创新投资策略RDa的回归系数为0.569,财务柔性和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交承项ff*Gs和探索式创新投资策略RDb的回归系数为0.571,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中可以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与假设3和上文回归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可知,两次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果稳健可靠。

五、研究结论

本文对财务柔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最终研究发现: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财务柔性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财务柔性在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投资策略的关系中可以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可从以下方面提高企业创新投资:第一,需要完善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如扩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企业范围,简化目前企业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所需要遵循的诸多不合理限制条件,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加强税务人员队伍建设,实现其对政策的精确解读和准确利用;第二,提高财务柔性管理意识,充分认识财务柔性的重要性,摒弃以往对其的轻视,从观念上树立财务柔性理念,引入或培养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储备财务柔性;第三,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构建多层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改革股票发行制度,从而有效扩展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财务柔性储备手段。

参考文献:

[1]廖丹凤.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税收负担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7.

[2]樊梦晨.财务柔性、政府补贴与高技术企业创新投资[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赵丹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5

 

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和其自身经营管理一样,存在着很多风险,因此,企业是否能够对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并且及时的规避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产生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的诸多学者和财税专家都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分别取得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对于这些成果,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借鉴,更加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以便能够对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将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有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提升,下面就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企业树立起税收筹划的意识   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必须要对依法性进行强调,这也就要求企业所实行的税收筹划必须要与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十分符合,因此,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合法节税以及依法纳税这样的财务观念,高层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对于我国税法知识的学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对企业账务进行准确的处理,在这一个基础之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对税收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便能够对我国税收法律和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企业的每一项财务管理工作中都能够将筹划节税的意识体现出来,这样企业在开展自身的税收筹划工作的时候,就能够将税法的内涵进行全面把握以及准确的理解,对我国税收政策变化的趋势进行关注的同时,能够促进企业自身在依法纳税这一个重要前提之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对我国税收政策进行密切关注   伴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总是在不断的完善以及修正税法,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体系,这样能够有效地对企业税收筹划方案风险进行选择和评估。企业也可以将先进的报刊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等多种多样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建立起一套与自身特点进行相互适应的企业税收筹划信息的系统,将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国家税收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变动的情况进行整理和收集,对我国立法宗旨进行准确的把握,适时、适当的将自身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调整,以便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税收筹划的行为能够在我国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里面进行落实。   三、企业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   企业相关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贯彻落实企业成本效益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保证实现自身的税收筹划目标。企业的纳税人在落实税收筹划方案的过程中能够获取一部分税收的收益,这就一定会为该方案实施所付出相关的税收筹划的成本。当企业所付出的税收筹划成本比自身所取得收益小的时候,这一个筹划的方案就是合理的。所以,企业所实施的任何一项筹划方案,必须要对方案里面所包含的成本进行充分考虑,在保证了这一项税收筹划成本比所获得收益小的时候,这一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能够接受并且合理可行的。企业自身所选择税收的筹划方案必须要在企业税收负担比较小的基础之上,企业取得最大整体利益的一个方案。   四、企业提升自身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为我国的税收政策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产生变化,所以,企业实施的税收筹划工作就是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特点进行不断的研究,并且对我国税收政策变化的趋势进行及时的关注。这也就要求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自身必须要具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高的税收筹划业务操作水平以及十分丰富的税收筹划经验,因此,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自身现有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税法知识培训,这样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员将自身的税收知识提升,对节税筹划技能以及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最终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有自身税收筹划意识,使其能够高效、依法来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生存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企业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形象。   结语: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企业都实行了税收筹划工作,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企业树立起税收筹划的意识、企业对我国税收政策进行密切关注、企业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以及企业提升自身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6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税收筹划风险的内涵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工信部相关规定,中小企业可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一般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企业经营管理较集中,抗风险能力差,未形成完善的内控制度;经营范围涉及面广,但无法兼顾成本效益。税收筹划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理财、投资等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以达到尽量少交税的目的的行为。而税收筹划风险是指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因筹划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或者税收政策变化等,导致筹划业务不合法不合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主要有缺乏意识风险,税收筹划方案不全面风险、制度不完善风险、政策风险等。

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识别及产生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识别。1.缺乏涉税风险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风险。中小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尤其是管理层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对于税务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对税收筹划以及风险防范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经营模式仍处于粗放型管理方式。因此,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筹划人员,也没有专业的筹划方案,往往财务人员既核算账务又兼职此项工作。由于这些财务人员本身对税收筹划缺乏经验,且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于频繁变化的国家税务新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并不了解。因而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往往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相关涉税风险。长此以往,随着税务稽核比对系统的不断更新,很容易出现相关税务风险,对中小企业今后的良性发展留下了隐患。2.税收筹划方案不全面引发的稽查风险。科学合理地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对于筹划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中小企业因缺乏专业人员,税收筹划方案考虑不周全,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风险事项。一方面,有可能在制定并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期间,存在主观差异,造成后续税收筹划工作方案可能存在一定瑕疵或者出现一定主观判断错误。比如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对被投资企业未进行利润分配,直接按照净资产转让,忽略了应缴纳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形成的所得税。另一方面,筹划人员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限制,比如对税务政策的解读不够透彻,对税收筹划方案落实效果产生影响,导致税收筹划方案不合理,引起税务稽查风险。中小企业往往因为经营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很难引进高素质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就难以切实提升税收筹划水平,进而导致实际工作中会因税收筹划方案不合理引发较大风险。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引发的涉税风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使税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风险,阻碍了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而且,很多中小企业为节省成本,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形式大于内容,从根本上无法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不仅如此,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财务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其他部门,造成信息传递受阻,导致筹划业务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成熟的财务信息沟通体系,财务信息往往只局限于在财务部内部流通,缺少与其他部门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使涉税信息很难在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准确传递,影响了整个业务的有效开展。4.税收政策经常变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政策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适时作出相应的修订。因此,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税收筹划时必须掌握最新的国家税收政策。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紧跟政策变化的脚步,从而及时调整税务管理工作;或者对新政策的解读出现错误和偏差,导致税收筹划开展受限;还有可能出现税收筹划方案中依据的税务政策已经不适用或失效,因此,往往造成税收筹划方案不合法或不合理,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税务风险,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合法性。

(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1.管理层未能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高度集中的管控模式,且高层拥有直接决定权和较高的支配权。但往往这些管理层缺乏正确的税收筹划意识,对税收筹划不但不重视,而且忽略了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合理效益。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只看重税负降低的幅度,忽视了税收筹划。比如为了少缴纳税,设立内外两套账,对部分利润不计入外账,采用违法手段达到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的目的,为企业今后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2.税收筹划不够专业化,风险意识薄弱。对于税收筹划而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不仅需要财务知识,也同时需要知法懂法。现阶段,中小企业中大多数没有专业的筹划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所以缺乏专业基础,而且风险意识薄弱,因此,在税收筹划上考虑不全面,容易出现较多风险事项。而税收筹划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如果贸易流中业务虚假、商品采购和销售价格不符合市场行情、货物流资金流以及发票流是不匹配等等现象,则将会被税务认定为虚假贸易,必然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并强化企业涉税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管理层应提高对税收筹划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能仅仅将降低企业税负作为税收筹划的目标,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项税收筹划的风险,在风险与经济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作为中小企业获得最大化利益的一种辅助方式,税收筹划对企业长远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企业管理层要转变粗广的经营管理模式,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增强大局观,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大方向,提高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大风控体系,全员参与,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保证财务账以及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树立正确的涉税理念,以会计准则和税法等相关规定为基础,合理筹划,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税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二)合理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提高筹划人员综合能力。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当注重合理权衡企业利益与税务风险。一方面要充分体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来制定合理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又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当然,企业税收筹划人员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税收筹划的质量。因此,中小企业应提高筹划人员的综合能力。考虑到税收筹划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企业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人员,成立专门税收筹划小组从事相关工作。定期组织相关政策和案例培训,进行互相沟通和学习,不断增强其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使其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法律动态和科学税收筹划的方法,使税收筹划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规避税务风险。另外,为了提高税收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可以借助外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聘请税收筹划专家来进行制定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中小企业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税收风险,形成良好的规范手册从而提升企业的地位。首先,企业内部要实行制度化和流程化,在制定税收筹划工作时,每项工作和每个流程都应该有对应的人员进行审核以及对接,使税收筹划方案更加合理、规范。其次,管理层应积极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各项流程、财务信息以及纳税情况等,适时为筹划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最后,企业应加强风险管控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全面审查税收筹划业务,是否存在风险事项,增强中小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财务部一个部门的职责,是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积极落实,按照制度和流程执行,以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高效有序地开展。

(四)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信息沟通。我国税收政策修订比较频繁,需及时准确掌握国家各项与企业切身利益相关的税收政策,与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同时,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保证税收筹划事项的顺利开展。同时中小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国家和地方税收网站,新政策出台后,进行正确解读,并主动与税务机关进行交流沟通,减少因对新政策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而导致税收风险,充分利用政策优惠,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结语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影响;措施

2019年全国税收收入157992亿元,其中,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共19251亿元,占比约12.2%。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将影响税收收入的变化,同时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也提出了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仍然朝着一个蓬勃方向发展,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税收筹划的政策变化也是由国家政策调整决定,所以房地产企业为了适应国内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由此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与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是指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利用各种管理方式减少纳税数额,包含企业的投资项目、筹资内容、理财、经营等相关的财务管理的纳税行为开展合理的规划,减少企业的纳税金额,提升企业收益。新会计准则首先调整了会计属性,包括原则方面和实际操作方面,例如,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入账,对个人所得税的处置方法发生了较大改变,对资产负债表的应用进行了重新规定。同时,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报告必须对资金的来源、流动、应用等进行清晰地描述。最后,新会计准则对于各个行业的财务报表编报进行了统一的要求,房地产行业信息披露应遵循具体的指导政策。[1]

二、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税收需要提前做好筹划工作。房地产税收筹划工作十分复杂,并且需要详细计划,因此,在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纳税管理发生了改变,与传统的税收计划完全不同,如果房地产企业还在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税收筹划,那么容易出现对新会计准则的认知不够准确,或者工作内容出现偏差,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出现损失,给企业的收益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性,确保公司的企业利益。

(二)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更具有灵活性。在新会计准则下,国家的税收规定是固定的,而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具有灵活性,企业的经营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生改变,因此,房地产企业中各个部门也需要不断调整,灵活改变,从而适应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经济需求。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不应该在执行传统会计准则的财务管理计划,如果房地产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会出财务方案不合理,工作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同时还会造成企业税收问题。在短期内这些问题不会企业管理者发现,当造成影响后企业税收筹划会出现风险。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在经营时,需要根据内部经营方式和国家税收规定进行改变,充分体现企业税收筹划的灵活性,避免出现墨守成规的情况。[2]

(三)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税收筹划方式改变。在新会计准则下,需要企业对税收筹划方式进行改变,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适应能力。在传统的会计准则实施时,企业的存货计价方式一般采用后进先出的方式进行调整,而在新会计准则下这样的方式难以适应国家的税收政策,而改善存货计价模式,在传统的后进先出的方法中增加加权平均法,才能够适应现代税收政策发展。这样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的利润受益,需要房地企业进行改变税收筹划方式。

(四)新会计准则下需要房地产企业拓展税收筹划空间。国家实行新会计准则策略是为了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收益,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明确新会计准则完善传统政策,其规定更加符合市场经济需求,也更加具体和全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例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存货计价方法等政策都能够提高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又例如,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直至处置,并且假设无残值的处理,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企业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对一部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对另一部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再加上监管制度不完善,很可能会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所以相关部门在监管企业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严格规范其标准,尤其是面对曾经予以退市警告的企业,一经查出,必须要施以严厉的惩罚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监督。另一个方面是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弥补准则中的漏洞。CAS3规定企业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反之亦可,这一规定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房地产的种类来实现控制利润的目的,但企业不会违反任何规定。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对准则进行完善以修补这些漏洞。由此可见,投资性房地产的新规比较具有灵活性,扩大了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3]

三、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适应新会计准则政策发展,降低税收风险。我国税收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企业的税收筹划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表明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因此,企业要关注政府的政策发展,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完善税收筹划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也要建立信息收集体系,通过网络技术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进行了解,增加企业税收筹划的时效性,同时也能够避免企业在制定税收统筹过程中,政府政策发生变化,导致税收筹划不合理情况出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其他工作项目中,也需要及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适应能力。[4]

(二)与国家税收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寻求帮助。国家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为提高国家的税收能力,平衡税收政策。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内容,不仅是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工作,也与国家税收部门有一定的关系。在企业制定税收筹划前,需要与国家税收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税收要求等内容,对企业财务内部进行调整,解决税收筹划存在问题,并且向国家税收部门申请援助工作等。企业要及时向国家税收部门汇报税收筹划的进度和在筹划中存在问题,在企业管理者无法解决工作中,寻求国家税收部门的帮助。企业的税收统筹能力十分有限,而国家税收部门职能不仅是完成税收任务,还要对企业和个人纳税情况进行了解,给予一定帮助,完善税收筹划的能力,从而进行合理的纳税工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筹划服务,因此,房地产在税收筹划中遇见问题和困难时,要及时寻求帮助。[5]

(三)提高税收筹划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应变能力。在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中,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水平十分重要。当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人员的具有较高的水平时,税收筹划工作会十分顺利,效果也更加明显。国家实施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不仅需要税收筹划人员了解新会计准则中的税收政策变化,还要根据当前实行的税收政策制定好税收筹划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税收筹划的可行性。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需要实施完善培训措施,帮助税收筹划人员了解新会计准则中的税收政策,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企业收税筹划的应变能力。当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时,即使国家实施全新的税收方式,改变税收政策以及规定,税收筹划人员也能够及时做出修改方案,提高企业的税收筹划的应对能力。拥有专业素养较高的税收筹划人才,能够有效完善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降低企业税收的负担,合理提高企业的收益,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6]

四、结语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8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措施;分析与探讨

国家正式实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是在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的,该会议决定了自2016年5月1日起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取消了曾经的营业税,并且建筑施工企业成为了营改增的试点。这对于我国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即使机遇也是挑战。营改增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对纳税人的反复征税,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试点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实行营改增政策,能够改革建筑施工企业传统落后的税收政策,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营改增后企业现状分析

随着营改增税收模式的全面实施和推广,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营改增之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相对来讲比较混乱,存在非法分包、挂靠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同行业之间的集中度不够高。许多挂靠企业为了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在开票是索性不索要发票,存在投机心里,偷税漏税现象严重,降低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在建筑施工企业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被挂靠单位就不能够过得进项额的抵扣收益,从而提高了税负。只有具有真实意义的交易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供货商便会趁机提高价位,导致挂单位降低利润,从而让建筑行业向正规化发展[1]。

二、营改增后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改增改变了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模式

在进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前,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缴纳营业税,要对工程建筑项目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额地征收,在营改增税收政策后往往采用差额征收的方式。营改增税收政策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造价管理生产模式有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企业营业收入方面,营改增之前是传统的含税收入,在进行营改增之后时不含税收入,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营业收入显示的金额就会产生明显的下降趋势,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进项税的抵扣工作也是在企业缴纳增值税时同时进行的,企业的营业成本减去可以抵扣的增值进项税税额就是企业实际造价的成本。由于营改增改变了建筑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核算工作的改变,所以也进一步改变了在增值税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招标投标等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新时期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二)营改增让人工劳务成本变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

人工劳务成本是一般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劳务成本一般占建筑施工项目的25%—35%。在营改增之前,我国廉价劳动力市场充足,因此人工劳动成本占有建筑施工项目总投资成本微乎其微,但是随着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全面推广和落实,人工劳动价格上升,导致人工劳动成本在建筑施工项目总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进行施工生产过程中,人工劳动的费用却不能取得可用于抵扣增值税的专用票据,或者使用小规模纳税人的施工队伍也只能取得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余的要公司自行承担,这极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中人工劳动成本,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

(三)无法抵扣的建筑材料也是增加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因素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总资金中,建筑材料的成本一直是凭借30%—50%的大份额而占据主体地位的,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工作也大多是围绕建筑材料而展开。在进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之后,沙土、碎石等主要建筑材料却不能取得可用于进项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负税[2]。

三、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创新劳务管理水平,运用机械设备

随着营改增的税收政策的全面推广,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工劳务成本不断增加,给企业完成了严重的负税。针对劳动成本的控制方式,有两个方面的措施,企业可以进行选择。第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设备,总自动化水平高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劳动,提高自身机械能力,用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的劳动,能够最直接地减少人工劳动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总成本。第二,要加强自身劳务管理模式,在进行工程队的选择时,要优先选择施工能力强、施工质量高、施工效率快的工程队伍,要以质量最优为前提,从而避免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时的返工、浪费施工资源、工程逾期等问题,要高效率保证工程的实施,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3]。

(二)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随着营改增税收政策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工作方法也要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和培训工作。由于营改增涉及到相关设备和原材料的购入发票和相关凭证都需要形成制度性的规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为了能够快速高效地实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培训工作,逐渐适应于营改增税制改革,结合具体的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和财务运算工作。在企业针对财务部门的培训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物质补助和精神鼓励,有必要的话可以请导师来公司给财务部门授课或者让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去学习和借鉴外面宝贵经验,从而让财务部门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税收政策和税制规则,更好地服务于公司,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获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是营改增税收政策的中增值税体系下的关联性因素,获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发票如果出了问题,就意味着只能让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越来越增大,所以在财务部门工作中,发票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税收筹划的基础性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对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能够提供发票且口碑服务比较优秀的公司,利于公司财务的工作,能够在关键时刻提高公司财务工作的容错率。在公司进行纳税时,要合理选择纳税的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7,2018(CumulativetyNO.702)2018年第07期中旬刊(总第702期)地点和纳税时间,为了让企业财务部门能够健康有效运行,避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部门压力大,导致公司财务部门效率低下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所以企业纳税时要尽量避开抵扣少的纳税时间,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和抵扣情况安排合理的纳税时间,这关乎到企业项目的现金流问题,要确定合同的最终收款时间,不能由于甲方对工程的逾期或者故意拖延而损失公司应得的合法收益。财务部门要充分了解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掌握税收的最新情况,积极响应国家税收政策,要实事求是发展自身特色,努力争取相关税收方面优惠政策的支持,减少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效益,为企业创造财富[4]。

(三)有技巧地选择纳税人身份

“应税服务年销售超过500万的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未超过500万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500万的计算标准为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限内提供服务累计取得的销售额,包括减、免税销售额和提供境外服务的销售额”这是我国目前营改增的税收政策。根据这个税收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纳税人适应于抵扣纳税;小规模的纳税人则适应于3%简易征收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要根据企业具体的规模和财务状况,权衡利弊,选择对企业纳税较为有利的纳税人身份,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成本,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想方设法创造出经济效益[5]。本文通过营改增后企业的现状,而后进一步分析出营改增改变了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模式、营改增让人工劳务成本变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无法抵扣的建筑材料也是增加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因素等营改增后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出了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要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新模式,坚持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正确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益平.“营改增”后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

[2]田元元.营改增后工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解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3).

[3]刘慧娣.“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之我见[J].财会学习,2017(07).

[4]赵志.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