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务必要将解决好“三农”这一核心问题作为党中央和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总要求就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同步培育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三农”基层工作队伍更具重大现实意义,因此,突破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的发展瓶颈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基层乡村就业意向不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状,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共进、共生并存,形成平衡发展的国内内循环,一同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生活空间[1]。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点主要集中于乡村[2],且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着重强调“强化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在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中同样强调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3]。不难发现,上述文件都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体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占据着绝对重要地位。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对实现乡村振兴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同时,平衡城市就业过剩现象,解决乡村就业人才不足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1.1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逐年递增,从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获悉,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同时,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单位陷入裁员、倒闭等困境,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缩编等情况,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总体稳定,但竞争压力极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伴随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以及产业化,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机会大大增加,就业空间不断扩宽,乡村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度不断上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平台,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力资源分配比例较为失衡,高校毕业生的乡村基层就业仍不理想,城市的高速发展持续不断地将乡村人力资源引流过去,从而使得乡村人力资源的占比不断降低,且不断处于波动的状态,使得投身于乡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多,出现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毕业生作为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这一重要环节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帮助重建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利用其文化知识以及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乡村基层的农业、规划、建设、管理等专业技术方面,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续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1.3高校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客观需求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不再是空喊的口号,国家不断通过将各项政策、制度落地,对高校毕业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就业的认同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主动投身于乡村基层一线,将所学的真才实学转化为现实价值,在乡村基层这片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身的才华,期间不断厚植“扎根基层”的情怀,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成为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从而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90后、00后高校毕业生的责任担当以及历史使命感。

2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2.1个人层面

高校毕业生已然成为了所谓的“城市人”,逐步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因此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在面临毕业就业的时候,首选是自己已经生活习惯了的城市,而非陌生的乡村基层;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因缺乏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被社会上大城市机会多、薪资高等“噱头”吸引,盲目地选择就业岗位,同时因为攀比的错误就业观和价值观,而抵触前往乡村基层就业;部分高校毕业生因担心乡村基层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村基层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作生活环境不如城市等原因,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在乡村基层就业时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整理乡村基层资源等方面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难以解决乡村基层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境与瓶颈。

2.2高校层面

高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朋辈引导以及榜样力量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足,未能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导致高校毕业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业时容易忽视投身于乡村基层就业这一选择;高校对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指导方面重视不够,政策和资金配套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引导机制,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缺乏针对性的集中动员、指导,使得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基层就业的相关信息认知程度不够,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融合程度不够;高校对乡村基层就业指导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保持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就业指导理念,缺乏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未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基层就业培训,使得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于乡村基层就业的正确认知以及乡村基层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3家庭层面

部分通过奋斗从乡村基层走向繁华城市的父母及长辈,因为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清晰认识,对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定误解,不愿自己的下一代再次经历自己的“苦日子”,因此从读书期间就开始灌输未来要在城市工作的概念,强加个人主观意愿在高校毕业生身上,阻止和干涉高校毕业生前往乡村基层就业;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普遍家庭希望子女在大城市寻求机关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未能很好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兴趣专长以及个人主观意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有意愿投身于乡村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各方面的支持,难以坚定将实现个人价值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2.4政府层面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乡村基层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稳步上升,但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引进制度倾斜力度仍不够,仍停留在通过“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方式,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4];政府提供的专业培训、就业帮扶、税收减免等政策制度的引导大部分偏重于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基层就业的初期阶段,缺乏全流程、全过程的扶持,由于政策制度不够全面细致,导致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基层后,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政策保障水平低,基层待遇差,进入中后期后缺乏持续发展的空间,容易陷入瓶颈等问题已成为最大障碍,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政府层面应着重设法解决高校毕业生薪资待遇、办公环境、配套设施、保险保障、职称职务晋升等一系列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3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策略研究

3.1个人层面

高校毕业生应勇担时代责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导向,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乡村基层就业岗位和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明确自身想要在乡村基层建功立业的主观意愿,将实现个人价值和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高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充分、可靠的人生职业规划,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注意学用结合,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应对乡村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做好充分准备;高校毕业生还应勇于走出舒适圈,到乡村振兴战略指引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通过扎根乡村基层、服务乡村基层,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3.2高校层面

高校必须加强国情、乡情教育,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推广,发挥朋辈指引和榜样的力量,让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基层的固有观念,减少认知偏差,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从而引导其立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高校应建立健全的乡村基层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加强对投身于乡村基层的高校毕业生的奖助学金扶持力度,并同步提升协同育人机制,为各级地方政府输送满足乡村基层工作相关需求的定点、定向人才;同时高校应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竞赛、课题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的形式,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乡村基层建设的项目之中,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3家庭层面

父母应以正确、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基层工作,应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基层工作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就业、创业前景将会越来越好,消除认识偏见,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认同感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对于乡村基层工作的认可程度;父母应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方向,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高校毕业生的想法,杜绝强加自身个人意愿,鼓励并支持他们投身于乡村基层去建功立业。

3.4政府层面

目前城乡二元差距依旧不小,政府应加强部分乡村基层的交通设施、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基础建设,逐步改善乡村基层的工作和人居环境,提供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的就业引导要实施精准施策,重点突出,可以通过提升生活补贴、加大偏远地区的薪资待遇激励、提供针对性培训帮扶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细化各专业的岗位分类,并确保各项保障机制及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全面维护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权益;应加强高校联合培养,为高校多提供有针对性的纵向、横向项目课题研究,同步联合当地企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放符合各专业发展需求的就业岗位,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咨询、补助等服务,不断扩宽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基层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广阔平台。

4结束语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需负责的工程,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个人、高校、家庭、社会等四个层面,有机结合,通力合作。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导和动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用双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陈争,方春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0,42(4):34-39.

[2]陆壹东,王政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发展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9,34(5):73-78.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N].人民日报,2021-2-24(1).

[4]胡鑫.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作者:周方思 单位: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