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美对比

音乐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美对比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音乐与造型艺术(包括建筑艺术等)的共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卡冈说:音乐艺术的一端通过音乐演奏中的打击乐与舞蹈艺术接壤,另一端则通过乐谱和图案之间的相似性与建造艺术毗邻。现代艺术中,音乐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也愈来愈紧密了。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音乐与喷泉的结合——将音乐与美妙的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同时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这是十分典型的事例。有的设计师甚至直接将乐谱作为装饰物——笔者曾经在一座新落成的影剧院里,看到剧场舞台两侧的墙上,用五线谱制作成了装饰图案,因而凸显了剧场的艺术氛围。但是,我们眼下探讨的不是两种艺术的交叉融合关系,而是作为两个艺术门类,它们在艺术形态上的一些共同特性,也就是艺术形式美上的共性问题。   何为艺术形式美?从这个学术名词的角度,说的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也就是说,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官所获取的艺术灵感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之中所表现的外在的、能触动人心灵的、并能产生共鸣的,或快乐、或悲壮的东西。例如,当我们站在被大火焚毁的北京圆明园遗址中时,尽管面对的是断柱残垣,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以及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见图1)。可以想见当年皇宫贵族在这里欢乐聚会的热闹场景;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却是一场大火之后残缺不全的惨状,只能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和凄凉的美,因为昔日的一把无情大火将如此美妙的园林毁于一旦了。这就是建筑的外在形式给我们带来的美与不美的感觉。同样,一首优秀的乐曲也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震撼:当聆听贝多芬的《命运》或者《欢乐颂》时,我们会被《命运》三长一短的“03331——”敲门声所打动而引起心灵的共鸣与快乐,同样也会为《欢乐颂》中丰满、和谐的人声与宏伟的交响乐一起生发的歌唱自由的颂歌所感动所左右。时间过去几百年了,但贝多芬的音乐却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假如没有音乐形式美的表现,贝多芬的精神也就失去了载体。贝多芬的音乐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而又完美的统一。毋庸置疑,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的克莱尔贝尔在1914年出版的《艺术》(Art,London:Chatto@Windus)一书中早已注意到了艺术品的色彩、线条和形体,并暗示着“有意味的形式”,实际上他所强调的就是形式的审美地位。所以,我们一旦试图要将内心的情感变成音乐、诗或画等艺术品立刻就会遭遇到“形式”问题;而形式的学习,则是艺术创作和欣赏之时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种好的艺术形式,一定是以适合于内容的方式发展、成长起来的。人类在大自然中就学习到了秩序,在人的身体上找到了中轴线,即左右基本对称。而平衡对称是人类发现的比较早的自然法则,于是也就构成了人类在艺术表现中形式的规则。对称、平衡和工整是形式思考的开始,文学、绘画、雕塑和音乐等,都莫不如此。   我们从音乐来看。一般认为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与配器等。这些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成规律和审美法则组成的。各种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的独立形态、品格和它们的不同结合奠定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基础;传统的有关音乐形式的理论,基本上还是明确地规定了某些音乐体裁的曲式和组成,说明了相应的节拍对比关系、调式转换等。我们这样对形式进行的理解,指的是音乐的体裁和种类的模式,也仅仅是我们所说的外部形式。但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的表现却获得了一系列的结构美、旋律美、节奏美和色彩美等美感。   而作为造型艺术的设计艺术(包括环境设计)的形式美感是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媒介要素的空间排列组合产生的秩序美、均衡美和韵律美,当然还有色彩美等一系列的美感。如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之所以被视作为古典建筑的完美代表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建筑设计在整体细节上都十分精妙地运用了形式美原则。下面我们针对上述两种艺术在形式美的共性上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结构   在音乐创作中,对称与均衡这个自然的法则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乐句的长短,乐段的反复,乃至整首乐曲的统一协调,都离不开这种对称与均衡,尤其是声乐作品中上下乐句的对称,乃至乐句出现的次数,通常都要工整。我们所说的四言、八句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奏鸣曲式的引子和尾声的前后呼应,更是反复了对称的法则。在造型艺术中(特别是建筑艺术),对称是指在一定建筑范围内特意为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造型设计成相同的构图形式。对称也称“对仗”。大型建筑群的对仗就是左右开弓、中轴线两旁的等同形式的对仗(或叫对称),其中大多包含着均衡的变化形式。如建筑体内花砖铺列左方右棱,厅堂结构对比的一明一暗。回廊结体,更是花样时新。以“对仗”为主导的韵律美形式显得整齐,而由“均衡”所推动的韵律美形式则显得活泼。我们以环境设计中的园林为例,欧洲及法国的园林要求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当时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他所主持建造的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园林,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见图2):其园林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开阔,一览无余。另外,意大利的园林也很讲究规则和形式,讲究对称与平衡。用水池、矮树等组构成了集合形的花纹图案。中国园林讲究自然的再现,山水与大自然的协和,这也是均衡的另一种体现;造园家用各种手段形成变化、对比和层次,获得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均衡的构图除去对称形式之外还有许多不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建筑造型具有庄重和严肃,如我国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不对称造型则富于轻快活泼的气氛,如我国南方私家园林设计精细、布局巧妙、风格雅致、重用山水,亭榭廊门,婉转迥延,左高右低,加之花卉竹木,更是添加了无限情趣。通过两种艺术门类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结构和布局除了一般的普遍法则之外,还可以灵活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却不能脱离基本法则,就如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重复手法、再现和各种的变奏、回旋曲式等,都无法违背这个理论原则。#p#分页标题#e#   二、节奏与节拍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自然与社会都存在着节奏。任何音乐,无论庞大的交响乐,肃穆的宗教歌唱,抑或是简朴的乡村民歌,都具有变化的节奏。节奏是音与音在时间中的长短等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以至就有了“节奏是旋律的骨架”的说法。节奏对旋律的构成、对音乐的基本品质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在音乐中,节奏总是与相应的音高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节奏形式也总是与有一定音高关系的音的连接形式等融为一体的。节奏最大的特点则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地延续,强拍、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音乐的奥秘之一在于这种周期性律动的无限多样化。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各有不同的强拍弱拍循环周期,它们构成了音乐的不同的格调。不同的音乐节奏对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应用。活跃的舞蹈性音乐、伴随着劳动的音乐、打击乐等的节奏因素就相当突出,如打击乐《鸭子拌嘴》、歌舞曲《凤阳花鼓》等就是实例。歌唱性的、抒情性的乐曲节奏则比较平稳。各种各样的节奏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简单节奏的鲜明有力,均分节奏的平静,短促节奏的急迫,动荡节奏的活跃或不安等都是节奏形式固有的品质,也是从节奏出发进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这里,音符的长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都是缺一不可的,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示部中梁山伯(大提琴作为代表)送祝英台(小提琴作为代表)下山,途中祝英台很想将自己女扮男装的身份告诉梁山伯,却难以启齿。这时,独奏小提琴主旋律中几个短暂的停顿,将祝英台七上八下缩手缩脚的矛盾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使用了节奏这个重要的因素。关于此一问题,在《美术辞林建筑艺术》卷中的解释是:“节奏是建筑造型要素按一定规律重复运用而呈现节拍感的一种构图形式。”如何按照人和自然的需要,做好建筑环境等的合理设计,是艺术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今社会土地贵如金,有的开发商为了谋利,见缝插针,做出很高很高的楼房,密密匝匝,让人非常压抑,甚至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又如何算得上是有整体布局的节奏感?所以建筑设计必须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既要考虑到它的功利性,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它的艺术性。   另外,建筑内部的空间也需要有节奏的过渡,如果两个空间以简单化的方式使之直接沟通,就会使人感到单薄或者突兀,就会留下设计水平低下的印象;如果在两个大空间之中插入一个过渡性空间(如过厅),它就能够像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使其段落分明,进而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过渡性空间本身可能没有具体的功能要求,所以它应该尽可能地小一些、低一些甚至是暗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空间布局上的作用,使得人们从一个大空间走到另一个大空间时,应该经历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这样一个过程。从而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过渡性的空间设置不能够生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用来安排辅助性房间或楼梯等,这样不仅节省面积,并且还可以通过它进入某些次要的房间,从而保证大厅等大空间的完整性、豪华性与完美性,正如音乐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却保证了乐曲的完整性和齐一性一样。室内设计中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对比、排列,构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与音乐的节拍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室内设计中的空间明暗色彩变化与音乐中的强弱变化相似。所以我们将音乐中的节奏变化规律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室内设计的节奏变化——一个小小的变化,如同一个短小的休止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旋律与韵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就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说法。旋律的概念是多样与发展的,是乐音连接的高低、起伏和横向的变化。一般认为,旋律是不同的音由人按照一定的时间关系等因素结合而成的,所以旋律的形式因素实际上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乐音高低连接的形式,二是非乐音连接的形式,三是乐音与非乐音连接的形式。古典音乐中小提琴、古琴、双簧管及箫等演奏的旋律,都是由乐音连接而成的;而锣鼓乐的旋律则基本上是非乐音的连接;民间歌舞音乐大体上是乐音与非乐音的连接。在音乐中,旋律主要表现的是感情;旋律的级进与跳进,以及旋律音程的大跳,造成旋律线条的波浪式的起伏。当旋律音程级进或跳进时,旋律线条的起伏就小,旋律线条柔和,舒缓;旋律音程大跳时,旋律的线条尖锐,突变。如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轻缓、抒情的旋律将我们带到了月夜春江静谧的意境之中;旋律线条下行,表现哀伤、忧怨,如《二泉映月》中的引子“0656432——”,就像一位老人在深深地叹息;旋律线向上,表现高昂;线条波动迅速,表现活泼、激动和不安,反之,则表现为舒缓、优美流畅及抒情等,如洗星海的《黄河怨》、《黄河颂》。另外,旋律线条除了本身的变化之外,在音乐中还有一条又一条旋律线的重合。在多声部歌曲及复调音乐中常常能够见到,不同的声部结合构成了如同织物体一般的厚薄、疏密等诸种形态,展现了复声部音乐中富丽美妙的艺术特色。   其实,节奏韵律不但在音乐中常用,美术也同样使用此一术语,艺术设计也使用此一术语,同时环境艺术设计更使用此一术语。环境艺术设计中,在节奏的基础上深化而形成了既富于情调,又极有规律的节奏韵律,而可以把握的属性则称作“韵律”。韵律有重复韵律、渐变韵律和交错韵律。重复韵律宛如栏杆、长廊和人行道两旁栽种的树木等;重复韵律即便是形状,甚至连尺寸都被重复了,其与音乐旋律的同音反复极为相似。渐变的韵律和交错的韵律在形式上却要复杂一些,因为它是以不同元素的重复作为基础的。   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中与音乐最为相似的是起伏的韵律;其次是渐变的韵律,渐变的韵律依照一定的节奏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少,有如音乐中和谐的旋律;高低随着时间或空间的延续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起伏,这种韵律既生动活泼,又富有一定的运动感;像音乐的旋律起伏线一样,建筑物可依山而建,依地势进行巧妙地设计,以获得起伏的韵律美。如很多依山势建造的寺庙、楼阁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同样的,音乐也直接影响了园林的造景艺术。在交响曲中,通常由序曲(或引子)开始,经过慢板、快板,进入高潮,最后到达尾声。交响乐的快慢起伏、曲折变化的旋律,使音乐有抑扬顿挫之效。而快慢高低,很适合人的感官生理特点,所以能使音乐悦耳动听,这也是音乐的韵律。在音乐的启发下,园林艺术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韵律交叉使用——有的突出体型,有的突出色彩,巧妙运用多种韵律的同步,使游人获得一种韵律感。设计时也得注意,要像交响乐一样,突出主题和主旋律,否则就杂乱无章了。比如以植物为主题的旋律,其他非生物的顽石、灯柱、桌椅,可成为陪衬的伴奏形式;也可以在植物的种类、数量上有节奏地做一些大小的变化,改变刻板呆滞性,达到富有韵律的效果。其实这些艺术原理,许多艺术设计师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有困难——仔细想想,原本属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拓展到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之后,就成了有形体、有色彩甚至有生命的三维实体。它的重复出现同样像欣赏音乐一样能给人以愉悦欢快的韵律感,而且由时间变为空间,不再是转瞬即逝,却可以留在人间成为凝固的音乐,令人长久地体味欣赏。#p#分页标题#e#   形式构成原则对作品的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使内容具有了特点、特色,但内容原则也给形式带来了影响,也使形式具有了特点、特色。内容和形式相符合的标准,不但对现实,而且对人来说,都是艺术性的标准,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在人们存在着的相互关系之中形成对象化的标准,所以尽管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脱离内容,更不能脱离现实和人的生活。   我们就音乐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形式美的对比,通过借鉴音乐形式美,探讨了两种艺术的明显的相似性,使我们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创造语言。以多种形式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音乐的作用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