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引导教学

幼儿音乐引导教学

 

现代教育、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儿童天性喜欢音乐,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他指出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在长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感染幼儿,使幼儿沉浸在音乐的快乐旅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幼儿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心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一、在自娱自乐中发现音乐的快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只有注入了情感的歌唱、舞蹈,才能打动别人,才能深入人心。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自觉地喜欢音乐,激发他们自主欣赏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应引导他们自由地走进音乐的天堂。   因此,我们经常选择一些国内外经典的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童谣、韵律作为教材,当音乐响起,幼儿自然就被生动的朗诵、鲜明的节奏所感染,在音乐的渲染氛围下自然地扭动身体、摇头晃脑,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整个活动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他们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是培养情商的好方法。   (一)从玩唱歌曲中发现音乐的快乐   凡是健康、快乐的学前儿童,都能很快学会用歌唱来愉悦自己、与人交流。我们常常选择幼儿熟悉的、喜爱的、生动有趣而又易于理解的歌词内容作为教材,如音乐游戏《泡泡糖》中就写到“泡泡糖,真荒唐,一不小心黏到小脸庞,涂一块红,涂一块绿,扮成小丑最美丽”,泡泡糖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它的特性就是黏性强,在生活中成人总是限制幼儿捏玩泡泡糖的行为。然而在歌曲玩唱创作中,他们可以尽情地到处黏上泡泡糖,头发、屁股、手臂、大腿,想黏哪里都可以,越黏越开心,在玩唱与游戏中找到了音乐的快乐。   (二)从节奏游戏中发现音乐的快乐   幼儿一听到情绪欢快、节奏鲜明的乐曲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尤其当音乐内容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时。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会下意识地跟随音乐有节奏地拍手、跺脚,用拳头当锤子敲击桌子,有的孩子还脱下鞋子敲打节奏,快乐地展示着他们的生活经验。   (三)从配器演奏中发现音乐的快乐   幼儿天性喜欢敲敲打打,丰富多彩的演奏活动能让幼儿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在前面节奏游戏《修鞋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为鞋匠选出适合的乐器,幼儿认为修鞋子要有锤子和钉子,他们会选出响板、木鱼、双响筒等模仿锤子“嗙嗙嗙”的声音,还会选出碰铃,并创编“听他钉钉钉,听他钉钉钉”来模仿钉钉子的声音,两种乐器配合得十分和谐,结果音乐角里常常传来一阵阵嗙嗙钉钉的演奏声。   二、多感官联动体验音乐的快乐   “多感官联动教学”就是将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进行多感官联合“听”、“看”、“动”进行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从而逐渐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   (一)听觉体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游戏又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活动。捕捉和聆听到的音乐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敏锐的听觉,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映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可以借助惟妙惟肖的童谣配乐、声情并茂的角色表演,使幼儿乐于玩音乐游戏并从中接受教育。   童谣《peepeepoopoo》表现诙谐风趣:peepeepoopoo肚子不舒服,peepeepoopoo是谁在打鼓,妈妈咪呀厕所在哪里?稀里哗啦真舒服。   配上鼓点节奏,孩子们一听便忍俊不禁,生活经验会让幼儿马上下意识地去摸肚子,回忆如厕时的感觉。在游戏的同时,幼儿感受到音乐节奏的急促,了解到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厕所来解决,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视觉体验   1.体验教师夸张的体态和表情   活动中,幼儿往往不敢大胆表现。我们常常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引导他们,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音乐游戏《泡泡糖》活动中,描述的是泡泡糖黏到脸上、屁股上、小肚子上,最后变成小丑的过程。教师就利用嘟脸、撅屁股、挺肚皮等滑稽的动作来塑造“小丑”,幼儿觉得有趣,通过模仿一个胜一个地将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   有的鼓足了脸,瞪着眼睛;有的把手撑在地上,便于大家发现他高高撅起的屁股;有的脸贴脸,对斜着眼睛;还有的干脆撩起衣服,露出小肚脐,令人忍俊不禁。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时,教师在雄壮稳重的《狮王进行曲》音乐中配上狮王昂首挺胸、仰天嚎叫的动作;在轻巧跳跃的《公鸡母鸡》音乐中配上公鸡、母鸡、小鸡一家愉快出游的场景;在优美柔和的《水族馆》音乐中配上小鱼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的画面。幼儿在游戏中便能深刻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所搭配的不同音响效果,并且在表演威风凛凛的狮王时带着一点紧张,表演温馨快乐的母鸡一家时带着一丝轻松,表演轻巧游弋的小鱼时带着一点快乐。   2.体验可爱有趣的图谱和符号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符合幼儿对音乐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情绪并一下子抓住孩子的视线,更快地投入音乐之中。   如:《小蚊子》中用不同的线条表示蚊子飞行的路线和拍蚊子的情节;《动物狂欢节》用脚印代表狮王的家,用简单线条代表小鱼的家,用米粒代表母鸡的家。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符号和线条来表示。#p#分页标题#e#   (三)视、听、动统合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通过适合孩子基础的“生动画面、动听音乐、童趣旁白”等视听刺激,诱导幼儿和同伴互动,从而使孩子在心情愉悦中“看、听、想、动”,感觉统合能力得以激活和提高。   在游戏《捅泡泡》中,我们在地上放一些圈圈当“泡泡”,幼儿边听音乐,边拿着玩具小锤在“泡泡”边上走动,当听到音乐声中有“噗”的泡泡破裂的声音,幼儿就拿着小锤砸进圈里。游戏规则是必须听到“噗”的声音才能砸,而泡泡破裂的声音从有规则变化到无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相当专注并在成功捅破泡泡时感到快乐无比。   三、在想像与创造中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享受创造性动作探索的乐趣   学习童谣《小蚂蚁》时,教师给幼儿的只有四个动词:搬、抬、推、拉。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想象出小蚂蚁举、抱、挎、拖、顶木材的种种形象,有的幼儿半蹲着,有的匍伏在地,有的两三人一组合作,模仿得形象逼真,教师都惊讶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如此丰富。   (二)享受角色扮演与合作交流的快乐   肢体语言是人类表现与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及其形象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时空,并引导幼儿扮演角色大胆表现与交流。在音乐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活动中,幼儿分成王子和公主,分组表现他们的角色。有的王子手拿佩刀,有的王子穿着斗篷,有的幼儿则扮演起保护王子的士兵。公主则大多是提着裙子、行礼式的动作。教师捕捉到一位王子做出了邀请公主的动作后马上传递给所有的王子,很快整个场面转化成王子邀请公主共舞了。最后,教师在他们创作的基础上给予提升,提取他们的动作串编成一个完整的双圈集体舞。   (三)享受创造性演奏的快乐   歌唱活动《有趣的歌声》之后,教师请幼儿给小鸟选择配器,有的选择串铃,有的选择响板,有的选择打棒。老师就请幼儿轮流演奏,请大家听听看谁的乐器声音更像小鸟唱歌。有的幼儿说响板的声音像乌鸦,打棒的声音像小鸟哥哥,大家选出串铃的声音最适合小鸟唱歌。最后大家在合奏中感受森林中百鸟齐唱的快乐。   在自由表现《拉德斯基进行曲》时,个别幼儿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随之又引发了另一个幼儿拉大提琴的动作,整个气氛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幼儿扮指挥家、有的弹钢琴,有的敲鼓,还伴随着自我陶醉的甩头、扭身等动作,孩子们开始进入了音乐会的场面意境。教师推波助澜,适时引导他们先分组用肢体语言,如拍手代表提琴组、跺脚代表鼓手、拍腿代表钢琴组,然后拿起乐器。   他们认为王子可以用鼓、沙球、响板来伴奏,公主可以用钱鼓、碰铃来表现,教师依照他们的配器来指挥演奏。最后告诉幼儿这首曲子每年都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时,又引起了他们一阵欢呼和激动。   音乐带给幼儿的快乐是无限的,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之旅中发现了音乐的奥秘,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他们的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