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当代体育的价值观

国内当代体育的价值观

 

1 体育价值观概述   1.1 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是体育对主体(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所呈现出的意义,既有静态的体育价值现象,也有动态的体育价值冲突和体育价值变迁;既有手段性体育价值,也有目的性体育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对人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变化的,这就是体育价值变迁。例如,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体育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培养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以从事社会生产;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体育价值的重心开始向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倾斜。体育对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呈现出来的意义,除了作为手段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体育自身的意义,促进人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才是体育价值的直接指向。   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个体、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 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   1.2 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体育价值观的研究应以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为基础,以价值理论为支柱,结合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全面地、有层次地、深入地进行。根据课题的研究任务,从目前对体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构建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从横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可划分为体育教育价值观、体育竞争价值观、体育休闲价值观和体育经济价值观。这4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虽然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且各具特色。从纵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分为生物体育价值观、三维体育价值观和人文体育价值观。这3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认识状况。从价值结构上看,体育价值观涉及体育价值方向、体育价值标准、体育价值竞争、体育价值实现手段等诸多内容。当前,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价值观体系,牢固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主导价值观,加强宣传,使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植根于大众心中,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 从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看中国体育发展趋向   2.1 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地域坐标   科技发展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某些“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各种心理障碍和疾患成为多种人群的高发病、多发病。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动员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最积极有效和最方便廉价的手段。人们对于体育的需要以及由需要产生的心理欲求,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内在过程的起点,也是启动体育生活化发生、推动体育生活化发展、制约体育生活化进程的主体的内在的原始动力。从这个意义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体育生活化就显得愈发重要。   未来学家预计,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将从物质转向精神,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将使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开发,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   西方文化的真谛在于求变,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变化永无停顿,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人们永远不满足他们已取得的成就,不盲从传统的秩序,更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美国人求变的价值观念还表现在他们不同形态的活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美国历史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某某人如何从一地迁徙至另一地、某某人如何从社会最低层或最卑贱的职业升迁至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之类的传奇故事。这种在社会意义上的“挪动”,为更多的人带来了钱财、更多的闲暇,也带来了更多的运气。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实现着体育资源的国际化。以优惠的条件和“看得见的事业”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育的常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原东德已有几千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入西方,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接收和受惠国,典型例子是前苏联游泳功勋教练图列茨基到澳大利亚,几年中将澳国家队带入世界一流水平,现已超过俄罗斯。此外,中国的乒乓球、体操、跳水和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几乎遍布全球,姚明到NBA打球等,都是这种世界范围内人才流动的体现。   民族化、地域化是前工业社会中体育活动的主要特色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体育之间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体现出强烈的同一化倾向。不仅世界性和国际、洲际性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而且,它们与各国的体育赛事越来越紧密地形成为一个层次分明、层层衔接的整体。与此同时,那些没有被纳入现代国际竞赛体系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只在较小范围内流行的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正在因被边缘化而迅速衰落。   2.2 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准确定位   体育既是人类创造和从事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服务于人、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与西方体育观的结合,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休闲也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两个变化:第一,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对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无疑是具有“范式变革”的意义,最突出的是确立协调为本的发展观念。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对体育内、外部关系认识上的深化,其思路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纠正体育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需要人类自己作深刻的反省。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奇迹不是体育的惟一,不应把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为地割裂与分离,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这才是发展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在这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体育只是实现人们众多愿望——健康、友谊、娱乐、活力、竞赛的一种手段。   人类对新世纪所有的憧憬都体现出一种渴望和平、稳定、健康、长寿、美满的情结,新世纪将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育运动和健康的世纪。将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活力、和谐将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健康休闲将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生态奥运会”、“绿色奥运会”将不再是口号,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和经济效益之外,环境亦将成为组织者的重要着眼点。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理念,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为了保持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尊严,人们向兴奋剂宣战,药检将向更公开、更负责任、更具监督作用的方向发展;运动健身器械的设计将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推出更符合人体结构的高科技新产品,以达到有效、安全,舒适和操作简单的目的;健身与休闲相结合的现代体育俱乐部将是未来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绿色体育”将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要潮流。   2.3 人文关怀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人的关注总是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关注从属于对集体的关注之中,西方的对人关注有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立足于人的个体价值,对人价值的突出,对人价值的尊重,也将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是社会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育事业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中国体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行进主体的人的进步,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摆脱了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限于“工具”的局限性,工具的价值取向弱化,人本价值取向强化。这一趋势已在目前发生着变化并显露端倪。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体育价值观念的变革。体育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体育要弘扬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新世纪的体育发展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成为人、社会和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   3 新时期体育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3.1 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践进程,社会价值观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开放体系中,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使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表现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与日俱增,且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其次,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社会转型期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社会转型引发的新的经济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广阔空间,它推动着人们在以往经济形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和主导信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了主导价值观转向背景下不同价值心态的共存局面。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传统的价值观还存在并制约着人们,而新的价值观又在冲击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并存,给了不同价值主体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不同主体的不同选择自然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密不可分,是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1)体育属于上层建筑,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这一时期体育的突出特点;2)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8年谢琼桓在《体育工作情况反映》上发表文章指出,“体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针对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质疑,在体育界引起很大反响。在随后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两相对立的体育价值观,至今在体育界还存在一定的影响;3)体育的文化属性确认。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上掀起了“文化”的大讨论,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中,人们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开始在社会科学范围内开展体育研究;4)体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1994年《读书》杂志发起了一系列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社会转型中人的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奥运等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对体育领域产生的影响。随着“人文体育观渐近,生物体育观淡出”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生物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相关价值问题的激烈讨论。#p#分页标题#e#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关于体育价值观的争论最终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并存表明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人们体育行为选择的自主自由程度和其丰富性、多样性。体育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体育价值观多元化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融通与交汇的现实趋势下形成的。   3.2 当代体育价值取向的特点   3.2.1 人本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1994年3月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本位”,从而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2.2 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   在实践领域,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在2003年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监测中发现,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   反观学校体育,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体育课还有30分的权重,可见学校对学生体育的重视。但由于在体育问题上,人们的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或者是为了“争光”,或者是为了“升学”,没有摆脱把体育作为手段,人作为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惯性,而事实上,人才是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19世纪英国公学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就是:“滑铁卢战役可以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取胜”。这样的体育价值观虽然将体育的价值强调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这样的体育仍然把人充当了社会目的的工具。因此,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时代赋予体育价值取向嬗变的新的动力。   3.2.3 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   在科学完备地认识人的基础上,体育的发展旨在谋求人作为主体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身体的训练或养护。也就是说,体育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的促进,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有机体的物质关怀上,更体现在体育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关怀上,这一要求促进了体育价值取向朝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得到根本性提升,认识到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和具有内心世界的精神个体,因而,在做法上不是强制而是引导人们对体育由理解到产生需要,着眼于使个体能够主动地参与体育,实现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前一种做法对人的认识,是从生物体育观出发,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因而,在体育中缺乏对人的精神关怀,而使体育活动的个体产生“身顺而心违”的负面影响;后一种做法,尊重了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在体育认识上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3.2.4 注重“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   生物体育观是“社会本位”时代的产物。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思想代表了社会本位的主流观点。绝对的社会本位强调非个性化的社会化,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主张把个体消融在整体之中。在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和消极适应性。与之相对的是,绝对的个人本位主张人的活动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体育的目的性。因此,个人本位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在体育领域,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同时存在,并交织在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新定位,使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实现,由此影响到体育的价值取向趋向于“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统一。   3.3 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价值观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的主导价值观,是一个复合体,是众多合理价值取向的总合。这个总合,必须坚持宽容和批判的原则。宽容是以承认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批判不是专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价值观来压制其他的价值观,而是不同价值观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和对话,体现的是宽容的原则性。   在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人文体育观”通过对多元体育思想的反思,在批判和宽容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对体育价值观的全面认识:1)通过对以往建立在抽象的人性意义上的人文体育观的反思,形成基于对现实的、完备的人及其人性的理解的体育观念;2)通过对以往相互对立的唯科学主义体育观的反思,形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观念;3)通过对以往基于“工具理性”所形成的工具论体育观的反思,构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补充的、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   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排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而是作为多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基准来反映社会所提倡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作为体育价值观产生的根基,它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价值观必然反映出处于一定经济利益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体育价值观的多样性。我国体育价值观的嬗变,正是在经过了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历史性转变后,形成了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基础上,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并存的局面。   人文体育观作为体育的主导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尊重人作为完备的个体的价值实现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当代人文体育观的实践目标。人文体育观反映了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在体育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地位,体现了当代体育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对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引导体育健康平稳的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衍生出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如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形成的健康价值观、着眼于学习化社会中人的终身体育学习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并满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需要的休闲价值观,以及旨在救治把人当作“金牌机器”的竞技体育的严重异化现象的竞争价值观。   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的存在,并非完全消解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是具有统领和规范日趋多样化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体育价值观的批判和整合,从而确立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同时,多元体育价值观的存在,使体育的价值取向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满足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价值追求。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使体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为“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观念渗透到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代体育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专门性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将为体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也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也将会为现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领域带来显著而深刻的变革,进而形成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4 新时期体育的多元价值观辨析   4.1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中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方面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体验着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体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造着人们的认识。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讨体育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教育价值。   增进健康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教育价值,体育参与的全民性空前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价值。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逐渐得到有效解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健康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首要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和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健康和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自我实现和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后,人们更加关注体育参与的全民性,更加注重实现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贯穿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全民健身体系日益完善,体育参与的全民性得以实现,农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受到重视,体育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更加安居乐业。在继续强调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同时,金牌意识有所淡化,人文关怀日趋浓厚,运动员本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关注,金牌和荣誉的健康代价越来越小。   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群育功能受到重视。小康社会的体育更加关注人的社会化,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受到关注,掌握生活技能,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被纳入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并得以贯彻落实。竞技体育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倡导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观念。   “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升华,体育发展注重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被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为基本特征,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健身意识及需求日渐增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各民族的健康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调课程内容选择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新课程全面实施,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得到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全面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竞技体育成为宣扬先进体育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民族体育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进一步普及,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4.2 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对体育认知和满足自身需求时所获得的对竞争的认同或满足。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竞争属性对个体主体或社会主体有用性的反映。研究体育竞争价值观可以通过体育的公平、公正、规范的竞争引导个体确立符合社会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发展必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后的一大发展领域,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而加快发展。国家必将会更进一步重视体育工作,以更高质量的体育来充实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后的消费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国家也需要通过体育的竞争价值来引导和培养人民形成正确的竞争价值观。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竞技体育首先应继续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创造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加强全国竞赛体制和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体系,应开展各个层面、多种多样、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竞技比赛,使体育竞争价值在各种人群中能得以普及认识;第三,要严明纪律,净化赛场,弘扬体育道德,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倡导先进、积极的竞争价值观。竞技比赛要遵守规则、遵守体育道德,宣传和树立维护公平竞争、遵守规则、恪守体育道德的典型事例来影响公众价值观的形成,来创造社会精神文明,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社会体育的发展来看,社会体育要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现二期工程目标;继续办好全国体育大会以及各类群体竞赛,以竞赛为杠杆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未来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注重提高水平,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价值观的培养。应构建多层次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如全国的体育大会,各省、市级别的、各社区的、各街道的、各单位的体育竞赛等等。制定特殊的竞赛规则,以适应群众体育的特点,便于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拼搏的精神。   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学校体育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体现体育的竞争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实施中要注意突出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突出和运用竞争的方法,进一步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发展特征和走向将会充分体现。国家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政策、法规时,会突出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宣传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理论研究也会得到关注;蕴含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各种竞赛会越来越广泛开展;体育竞争价值观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4.3 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体育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老少皆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健康娱乐身心的功能,而成为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探讨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休闲价值的认识和闲暇时间的支配技能;另一方面,为体育行政部门制订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明确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体育的发展。   从学校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体育休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体育休闲中,不但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享受自我、挑战自我,而且,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体育休闲中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但是,这“自由”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在学校体育中树立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学生在身、心、群三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体育休闲价值观念的形成,要求学校体育改变以下几种做法: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运动成绩而忽视运动过程的观念;在体育教学形式上,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功能上,重视学校体育健身的单一功能,而忽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单向传授,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教学效果上,对学生实行“大”而“统”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体育改革只有实行以上转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品尝到体育休闲的自在,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竞技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更新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克服过分追求功利的倾向,淡化“金牌至上”的唯金牌意识,引导国民更多地注重体育运动的过程,而以“平常心”来看待竞技体育竞赛的结果。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休闲价值,让竞技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群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以及能力技能等,开辟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多种渠道,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在制度层面上,要加强和完善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执法和惩处力度,完善民主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公开、透明、平等、优胜劣汰的竞赛原则。同时,还要改革奖励制度和办法,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作成绩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避免只以竞技运动成绩片面地来论英雄,以某一次的竞赛名次来定乾坤;在发展战略上,竞技体育要走绿色体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竞技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友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展模式上,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讲究“低投入高效益”,抛弃粗放式的运作模式,要让竞技体育的发展遵循投入、活动、产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使竞技体育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效应。   从社会体育层面看,随着体育的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对体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育不但要为国家民族荣誉而争,更要为每个微观的个体服务,满足每个微观个体健康、娱乐、社交、精神依托等普遍而根本的休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体育休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了人们自主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的健康、娱乐、交际等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时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个体获得心灵的安顿和归依,以及营造美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体育由原来的政治需求转为了人们的自身根本需要,由原来的强制性“要我参与”转变成人们主动积极性的“我要参与”。体育不仅仅是国家和单位的事,更是个体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大事。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随着体育的休闲观念确立,体育已愈来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4.4 体育的经济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或某项身体锻炼方式,它同时以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形式而存在,因而给社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在市场规律大起作用的现今社会,体育的经济价值在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等众多价值中凸显出来,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体育领域中的经济价值及其创造过程的认识和评价。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对体育领域中各种经济事务、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行为进行评价、取舍的态度和观点。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体育的生物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体育运动的这种价值是基础的、本能的,它不以社会的经济形态变化而变化,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对体育运动基础的、本能的价值主观上的一种反映;2)体育的产业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产业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例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形态下才产生的,也可以说,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体育产业化的产物。   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研究体育的经济价值,一方面要牢记体育的产业功能,即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社会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牢记体育具有生物的经济价值,即体育能满足人健康的需要,能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上存在的“体育是有钱人玩的东西,穷人没有体育”这种观念过分强调了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体育运动本身的经济价值。   从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角度来讲,体育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因为体育消费可以有多种档次,可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需要,高收入人群可以进行“贵族化”的高档消遣娱乐,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投资和体育娱乐,低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健身消费和购买必需的体育用品,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不用进行消费,就可以参与。因此,体育并非是有钱人的玩物,它是一切体育爱好者的权利。   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   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过去不敢正视体育的产业性质,“体育属于消费性事业而非产业”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偏颇,而且,在社会实践中给体育事业发展造成了许多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体育事业不能远离市场、排斥市场,市场经济必须延伸、渗透到体育领域中来,体育事业必然与市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部分体育机构和活动必然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必然由单一的计划机制向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转变。体育事业发展要全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包括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调整体育事业结构、转换体育经营机制等,更多地依靠市场供求调节机制,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获得发展。   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一种响应。随着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些高校尝试着发展体育产业的探索,给予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一个现实的回应。高校体育产业适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偿开放体育场(馆);2)组建体育俱乐部;3)与企业联合;4)承办竞技体育比赛。高校适度发展体育产业不仅为自身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还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一,补充了学校体育设备经费的不足,做到“以体养体”,减少了国家经济负担;其二,进行自我造血,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待遇,提高了教职工的生活水平;其三,为本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服务,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其四,服务于全民健身,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技术指导和场(馆)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一个科学的、良好的健身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基地。   多领域、多层次推进社会体育发展。加速社会体育发展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有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众健身娱乐体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喜人的经济形势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随着对传统体育观念的转变,体育不仅以赛场胜负强烈地拨动人们的心弦,还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体育经济活动,但是,一旦体育经济价值观形成,就会影响人们的体育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要身心健康、愉悦。这种需求就对体育提供了市场,而且,是为体育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市场,使得体育在多个领域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形成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广告业等体育与其他行业结合而形成的新的体育行业。这些行业的产生都是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这就表明,人们的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多领域的。   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持理性的思维,一方面努力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另一方面,要以人文关怀的胸襟爱护运动员的健康;在科学的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适度商业运作,解决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困境。惟有如此,竞技体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应该树立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体育价值观,这个体育价值观在总体上与新的健康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合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的嬗变需要关注以人的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体育改革要关注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诉求,结合北京2008人文奥运理念的推广,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走上更加人性化的轨道。   2.从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来考察体育价值观,需要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研究,从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需求出发,分类研究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对体育实践的影响。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大领域体育文化的建设,以人文奥运行动计划的实施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体育价值观对体育和人的双重异化作用的影响。   3.加强体育教育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关注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造就现代人的健康基础,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通过竞技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不断改善体育条件,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重视农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提高体育参与的全民性,使“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目标得以落实。   4.重视体育竞争价值观的研究,要切实扼制球场暴力、假球黑哨、滥用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倡导拼搏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念;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注重挖掘竞技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突出运用竞争的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   5.加强国民的休闲、体育休闲价值的宣传教育和技能教育,使国民树立起科学的体育休闲价值观,选择科学文明、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休闲活动来善度闲暇。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深入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力提高社会体育休闲产品的供给能力,多建设和开放一些免费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人为本,使体育休闲的管理和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6.注重体育经济价值观的研究和应用,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认真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体育经济价值观指导我国体育发展的作用;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速社会体育发展,弘扬多领域、多层次的体育经济价值观,使体育深入大众家庭、社区和农村;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爱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处理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