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1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一全天、星期二下午、星期四上午。

最近一段时间,15岁的小明发觉自己看东西时模糊不清,视力下降很严重。原以为是近视,可配眼镜后视力也不见提高,当地怀疑是弱视,但治疗了一段视力还是没有进步。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小明被确诊患有青少年黄斑变性(Stargardt病)。面对诊断家人一头雾水,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患上黄斑变性呢?这种病该如何治疗?会致盲吗?

其实此“黄斑变性”与通常所说的“老年黄斑变性”不是一回事。早在1909年,一位德国的眼科医生就对这种黄斑变性进行了报道,他发现一些孩子很小开始视力逐渐下降,眼底存在特殊的表现。后人因此将这种疾病以他的名字命名为Stargardt病以纪念这位医生。Stargardt 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黄斑疾病,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这种疾病的特点是通常双眼同时患病,患者出生及年幼时一般不易觉察,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到上学年龄发现视力不好,配眼镜后视力不能提高。有的患儿有色觉的异常,随病程进展可出现红绿色弱、红绿色盲甚至全色盲。典型患者双眼视网膜黄斑部表现为对称的牛眼(靶心)状萎缩性改变,常伴有眼底的黄色斑点。

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该病遗传方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线粒体遗传甚至X连锁遗传,也有许多为散发病例。最常见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与Stargardt病相似的青少年发病的黄斑病变还有一些,如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营养不良,某些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等。对于孩子及家长来说倒不一定要弄得那么清楚,一般到一个大医院眼科都能给出比较明确的诊断。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尚无针对这种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有的患者家长带孩子来要求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他们听说黄斑变性可以打针治疗,这是把青少年发生的遗传性黄斑变性当成老年黄斑变性了。

对于确诊为Stargardt黄斑变性的患者,我们建议注意用眼卫生,比如避免强光照射,手机、电脑、电视适当控制使用,提倡平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叶黄素等等,可能起到一定防止发展的作用。有一点比较欣慰的是,一般情况下Stargardt病还不至于完全失明。

对于家族内存在Stargardt 病患者的高危人群可以采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进行筛查并进行遗传学咨询,以便早期发现,明确诊断。近年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能为治愈Stargardt病带来曙光!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2

寸头、赤脚,挽着袖子剪纸的乔晓光,朴实得让人暂时忘掉了他的“教授”身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艺术背后永远是一个生活里质朴真切的人。他说,是过去30年做剪纸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他甩掉了身上的酸气,多了一些地气和硬气。这30年,中国剪纸经历了从土窑洞进入到艺术殿堂,从只在普通大众中广泛使用到被精英阶层所接纳,从民间的草根文化到当代艺术命题等一个一个艰难的转变。乔晓光,不仅是中国剪纸生命历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其中孜孜不倦的推动者。

“剪花娘子”遇上“娜拉”

为《寻找娜拉》设计剪纸舞台美术,中国乡村的“剪花娘子”与“娜拉”成为一次东西方艺术的对话。

绚丽的舞台上,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变化,一幅幅以龙、凤凰、生命树、十二生肖为图案的剪纸舞台背景同步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阵阵惊叹。这是2006年11月,挪威易卜生剧院在中国首演现代舞戏剧《寻找娜拉》时的一幕。乔晓光为该剧创作了27幅剪纸作品,作为中国剪纸与西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次尝试,这些剪纸不仅惊艳了现场观众,还随着媒体的传播迷倒了全世界。

2006年,挪威作家易卜生逝世100周年,全世界都在“寻找娜拉”。

这一年,正是乔晓光为中国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忙碌的一年。在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后,和“娜拉”相比,他更关注中国乡村里的“剪花娘子”和她们世代传承的民间剪纸的命运。“为《寻找娜拉》设计剪纸舞台美术,是把中国乡村的‘剪花娘子’现象与‘娜拉’的故事,作为女人的命运与当代问题共同思考的一次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也是中国剪纸走向世界的一次机遇。”

在这之后,乔晓光应邀在芬兰的库赫莫市举办了《传唱・乔晓光〈卡莱瓦拉〉剪纸艺术展》。这是他把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结合剪纸创作进行的又一次尝试。在他的作品中,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观念和语言,以及多民族口传叙事方式与芬兰口传文化传统巧妙地结合为一体,表达出一个中国艺术家对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的理解、感悟、想象与祝福。这两次成功的尝试肯定了乔晓光多年的设想,也吸引了更多国际使者邀请他用中国剪纸表现各国的文化。

2010年,乔晓光为美国著名的文学作品《白鲸》创作剪纸,在堪萨斯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2011年,他又开启了美国芝加哥之行,用中国剪纸表现美国城市文化。2013年,乔晓光受瑞士邀请用中国剪纸表现阿彭策尔州的历史……

“真正促使我把中国剪纸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遗产结合的初衷不是源自艺术,而是中国民间剪纸申遗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心灵遭遇,是生活与人性的真实在激励着我去推动中国剪纸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剪纸来认识中国,认识剪纸背后中国乡村劳动妇女群体和她们创造的文化‘母亲河’。”乔晓光如是说。

沿着黄河走

我们习惯从汉字中了解中国,从古史典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圣贤精英去认识中国。但很少从一个农民、一个村庄、一首口传的诗歌、一件民间艺术品去认识中国。

乔晓光与剪纸的缘分开始于1984年。当时,中国美术界正流行“85美术新潮”,人人往西方跑,去巴黎,去伦敦,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但乔晓光却把目光投在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因为他深知,这片朴素的大地蕴藏着绚烂的艺术瑰宝。

“推开那扇吱嘎作响的破旧木门时,我被满窑的彩色剪纸震住了。窑里满墙的剪纸人、生命树、鹿头花、大牡丹、五毒动物、太阳妹妹、月亮哥哥,艳丽的牡丹花枝上长出了大灯泡,灯泡里又生出了花儿的心。67岁的库淑兰盘腿坐在花丛中,一边剪一边唱自编的剪纸歌谣:‘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溜渠在外边……’看到那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知流泪是为这纯朴感人的剪花娘子和她满墙的神奇创造,还是为我心灵突然敞开生命之门的兴奋。”

这是1987年乔晓光加入“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队”后,专程赴陕西旬邑看望剪花娘子库淑兰时看到的让他震惊的一幕。

从此,在乔晓光的脑海里,对这个窑洞的记忆再也丢不掉了。后来,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先让教授从陕西民间美术展上买回一个模拟的库淑兰的窑洞,即使站在这个用纸板搭建的模型前,乔晓光也激动不已,动情时常常语无伦次:“这个太小,库淑兰的是土窑,很大,简直就是一个绚烂的神话世界。”每次讲到这里,乔晓光都会不自觉地停顿下来,然后说道:“真是太辉煌了!库淑兰生活在《诗经》流传的地方,她每幅剪纸配唱的歌谣都是活着的诗经。口传文化与纹饰图形互补共生,这才是中国艺术的本源之道。”

在黄河两岸繁星般的村庄里,会有多少像库淑兰这样的剪花娘子,在自己的窑洞里默默无闻地剪着自己的光阴,化做满墙的花花绿绿。虽然对她们来说,艺术永远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实际上,在她们质朴辛劳的一生里,充满了令人感动的艺术创造。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乔晓光年年沿着黄河走。在剪花娘子们的田间炕头,他沉迷于灿烂的剪纸艺术,也读懂了千百年来中国乡村妇女生活的艰辛。“剪花娘子们用剪纸慰藉着家人,同时也慰藉着自己,剪纸是她们与心灵对话的一种方式。她们的灵魂从未向严酷的现实低头,勇敢而坚毅地承受着人生的苦难。苦难隐蔽得越深,剪纸艺术创造的吉祥与美好就越鲜明。”

乔晓光把自己对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考察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叫《沿着河走》。在序言里,乔晓光这样写道:我们已习惯了从汉字中了解中国,从古史典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圣贤精英、帝王将相去认识中国。但我们很少从一个农民、一个村庄、一个地域的习俗生活、一首口传的诗歌、一件民间艺术品去认识中国。

沿着黄河走,乔晓光一路探寻和发现,最终找到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生存与繁荣的源头。

赶在它们消失前

许多乡村里的剪花娘子,在申遗过程中相继去世。她们悄悄地来,默默地去,这个时代的民间文化如时光一样天天在消失。

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日子里,乡村文化传承人那富有魅力的艺术和人生磨难以及乡村非物质文化贫困边缘的处境,深深感动了乔晓光。2001年,他肩负起为中国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任。

当时,国内的非遗事业刚刚起步,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都没有落实。乔晓光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供的5万美元。但相比完成项目申请所需的经费预算,这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节约经费,乔晓光身体力行,带着几位学生冲在田野调查的第一线。出差乘坐最便宜的火车硬座,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请不起拍摄纪录片的专业团队,就找朋友帮忙;开会时的预算精确到每一瓶水、每一个纸杯……就这样,乔晓光带着他的团队白天扛着摄像机到处跑,晚上回到住处还要赶写第二天采访的脚本和申遗所需的文字资料,通宵熬夜如同家常便饭。

但乔晓光说,他不怕苦,怕的是自己的步伐走得太慢,赶不上匆匆而过的时间。在2004年民间剪纸申遗工作的最后阶段,乔晓光在普查中确立的3位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代表相继去世:6月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张花女老人去世,7月贵州台江苗族社区的王安丽老人去世,12月21日冬至夜,又听到剪花娘子库淑兰老人去世的消息……“许多乡村里的剪花娘子,在申遗过程中相继去世,有些在拍摄完几天后就去世了。她们悄悄地来,默默地去,这个时代的民间文化如时光一样天天在消失。”乔晓光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组织中国剪纸申遗过程中,乔晓光发现,申遗孤掌难鸣,要制造足够大的声势,聚集多方力量,才有可能成功。于是,他产生了一个让旁人无法理解的念头:把非遗工作经验扩散出去,无偿为兄弟院校提供指导和帮助。有人发出质疑,这不是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吗?乔晓光反驳,申遗是倾全民族之力,是大家都应尽的责任,哪来竞争?2003年,乔晓光联合北京多所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文化遗产日”,倡导年轻人缅怀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走向社会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做公益性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他又组织了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师资培训,发动更多国内高校加入保护和推广非遗的阵营中来。通过无私分享,国内的申遗工作很快就像星星之火一样被点燃。2009年,剪纸成功申遗,乔晓光却主动站到了幕后。

回想起当初经历的种种困难,乔晓光并没有在言语中流露出那些体现崇高的词汇,“没想过退路,也没想过什么使命感,只是一心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是这样。”

停不下的脚步

当初我们为剪纸申遗时,许多人觉着剪纸太普通了,能有多少东西?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剪纸遍布中华大地,她的文化传统是如此丰厚多样、绚丽灿烂。

很多人都认为乔晓光该歇歇了,然而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征程――挖掘和整理中国少数民族村社剪纸传统。

早在2003年组织中国剪纸申遗工作时,乔晓光就发现,即使是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剪纸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剪纸也处于濒危的境地,艺人大多年岁已高,技艺却后继无人。

由于当时申遗时间紧迫,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的调查和抢救工作并未展开。赶在老一辈民间剪纸艺人去世前抢救发掘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成了此时乔晓光内心最急迫的事。于是,他再次集合十多位志愿者,风尘仆仆地出发了。

从2009年开始,乔晓光带领他的团队深入云贵川、东北以及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发掘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活态文化。自然灾害、交通不便、社会突发事件都给项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都被项目组一一克服。这一次,他们虽然获得国家课题研究基金12万元,但比起整个调查所需的预算,他们依然很穷。他们仍然选择坐硬座、住草棚、吃农家……5年来,项目所涉及的30个少数民族,乔晓光已调查完成25个,并梳理出18个少数民族的剪纸专著及研究报告。一个比较整体的中国少数民族剪纸的文化面貌终于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具有文化多样意义的少数民族剪纸在最基层村社生活传统中的真实存在,发掘出了村社里存活的剪纸纹样谱系以及和这个谱系相关的活态文化内涵。同时,项目组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非遗申报与保护的原则,选出了不同村社中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他们进行了口述调查与研究,为村社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工作建立了基础的文化信息。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3

关键词:庆州;古城保护;城市开发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49-02

一、序论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己成为所有历史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二者不相冲突,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目前国家重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化古城建设有序合理的发展。

韩国虽然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半岛国家,但是却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一些历史文化古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成功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本文主要以韩国历史古城庆州为例,深入研究韩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他们的发展策略,从中可以找到解决我国古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难题的办法,为我国主要的古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庆州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属于韩国中等城市,庆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约一千年的时间(公元前57年至935年)是作为新罗王朝的首都,遍布着新罗时代的文化遗址。庆州是朝鲜半岛历史文化和文物最丰富的地方,具韩国国土研究院调查资料显示,庆州具有指定的国家级、道级文化遗产297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2个文化都市之一,被誉为 “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庆州的佛国寺、石窟庵、历史遗址群被指定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庆州作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主要特色。庆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对国内游客,也对海外游客尤其是欧美国家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前去参观游玩,进行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好的保护了庆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庆州的文物古迹和空间格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也发挥了对市民的贡献,旅游产业的可观收入也为继续进行文物的管理和修葺提供了资金。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庆州在古城发展上,首先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永存,庆州是新罗长达992 年的千年古都,拥有最具韩国特点的自然景观以及新罗时代的遗址, 因此在开发中突出其“天然博物馆”的特色。同时韩国政府花费巨资修复了庆州的许多古迹,并将连同庆州及其郊区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划为历史保护区。为保护古迹和人文环境,庆州不准建造高楼大厦,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平房或2-3层的楼房,与整个庆州的文化古迹相相得益彰。因此庆州地区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风貌。同时有形与无形资源开发相结合,民间新罗节庆习俗、传统花郎武艺、传统民俗娃娃和韩纸的制作等,很好地展示了庆州的文化旅游特色。

庆州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并没有影响庆州经济发展。庆州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召开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新罗文化节及韩国美酒及糕点宴会等代表韩国的庆典和国际性活动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化艺术城市。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

三、庆州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特点分析

(一)国家的法律支持和庆州市政府的主导

韩国国家于2005年制定了《古城保护特别法》,将古城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从文化遗址的个别保护上升到历史文化大环境的保护。庆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得益于此法律。为庆州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庆州市城市基本规划成五个区域,历史遗迹保护区、历史景观保护区、开发促进区、新城区、普门观光区,具有不同的城市功能。

庆州制定了具体针对庆州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条例,有“文物保护法”、“都市计划法”、“建筑法”等。比如规定保护区范围,木柱、石柱建筑,从建筑物外檐在地面投影起20-100米内为保护区,王陵、古墓等封土下端起10-100米内为保护区等。还规定了市区内建筑物高度,庆州旧市区内的建筑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间。另一方面,通过条例加强对韩国传统住宅区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传承韩国传统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个历史遗迹区周边建造历史文化美观区,即区内各种建筑要按照古时的民宅式样建造。规定建筑物的围墙、大门、屋顶样式、色彩、材料等。这些规定都细致入微的起到对古城建设的指导作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庆州市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主导。在庆州制定了综合发展规划以后,韩国国家各个部门及庆州市市政府、庆州文化管理委员会、庆州主要公司等共同参与工程的推进,一个部门只负责一个任务,避免平行部门的混合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同时庆州市古城保护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营机制,一半以上的资金都是由政府部门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古城开发的运作能力。

(二)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

庆州在进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始终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将旧城街区大部分地区都划到特别保护区和历史文化环境区内,强化了对旧街区的保护力度。从个别物的个别保护转向对文物系统的整体保护,旧城区原有遗迹的修复和保护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庆州禁止对大陵园内古坟的挖掘和开发,禁止在旧城区建设高层建筑,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而现代化高层建筑大多在市外20-30公里的地方。

庆州发展避开历史遗迹丰富的旧城区,遵循新罗王京地区遗留轮廓,营造与地区景观相配合的中、低密度的居住空间。周边的绿地、河流、文化遗迹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也给居民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庆州新区的开发成功联合了周边主要城市,如大邱、蔚山、浦项等,发展成为综合新都市。

(三)维护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自发进行古城保护

由于韩国是土地私有制,在庆州进行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古城很多土地都属于当地居民私有财产,由于刚开始缺乏政府主导,居民乱建房屋,开发混乱。后来在旧城遗址复原和改造过程中,庆州政府注重对居民拆迁的安抚工作,制定明确细致的补偿方案。花巨资分次集中购买居民土地,并在新区进行房屋的加倍补偿措施,很居民利益得到了保护。

另外鼓励居民根据条例规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传统韩屋能够显示出传统建筑美感,并有利于保护周边地区景观时,政府则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对独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万韩元(约合250美元),对房屋屋顶的维修每平米提供5万韩元(50美元)以下的资金。这样使得居民在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体会到了古城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自发的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并积极支持政府的规划建设。

(四)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博览会,大力进行外宣活动

庆州政府在古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对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宣传。由政府牵头,利用韩国观光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对庆州的古城旅游商品进行企划,包装,然后通过媒体进行报道,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并以文化观光庆典为导线,进行海外市场开发活动。庆州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庆典活动,分布于各个季节和时间,庆典有政府支援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各个部门联合对庆典进行策划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并且制作庆州市市政府和庆州文化旅游网站,设有英语、日语、中国语多国语言网页,内容详尽,设计新颖。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四、给我国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启示

(一)利用先进理念进行古城建设设计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古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能够减少很多开发过程中对于古城文化资源的破坏,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各级政府要对相关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制定符合该城市特点的规划,并带头执行。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确保换届不换规划,保证规划持续进行。合理规划好古城与新城的关系,用新城发展带动旧城的保护和改造,用新城发展弥补旧城空间和功能上的不足,起到互补作用,形成统一体。

每个古城按照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对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城环境、格局等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和维护,对老城区要坚持保护、保存和修整结合的方针,对新城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现代管理模式运营的方针。

(二)加强政府主导和资金的投入

要重视发挥文物部门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多部门进行协作。要加大古城历史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整治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开拓有特色的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古城保护的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来扩充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专项文化保护资金,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实现了文物资源的长久保护。另外政府要出面进行文化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港澳台和海外资金的注入。

(三)调动市民保护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国很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播还主要是政府推动,地方和民间都是配角,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民众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古城的保护和传承。古城举办的各种旅游节和文化庆典活动,应以民众为主体,让民众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投身到古城历史文明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去。政府应打造广大民众对于所在城市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使广大民众自发地调动起积极性,投身到古城保护和建设行列中去。

(四)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加强外宣

针对古城自身历史资源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策划各种庆典活动,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这些产品和活动的包装、广告策划,拓宽传播途径,有效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积极向国内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古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庆尚北道.庆北圈观光开发计划[R].2002.

[2]韩国观光资源部.庆州传统文化中心城市的观光发展构想[R].2009.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74-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任务之一就是电子读物设计。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的沉浸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文献、画册等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遗电子读物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平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主要承担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任务。在院系领到的统筹和安排下,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涵盖PC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全平台开发的任务。每一种资源实现PC终端的多媒体光盘、网页、移动终端的APP版本的开发。

2.非遗素材采集、整理与同类产品调研分析。融入非遗资源的课程会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类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取其精华,避免设计创意雷同。在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资料搜集和汇总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所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目前跟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网站、光盘、APP等电子读物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其优缺点,作为设计开发的参考要素。将采集组采集的非遗素材进行处理与归档,提取应用元素,这些非遗元素包括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工艺流程、传承大师、造型特征、典型纹饰、具象元素等内容,将素材进行整理,并通过素材采集汇报会,使大家能了解到各组所获得的非遗元素特征,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展课程授课内容。

3.访谈非遗传承人。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几个主要的非遗文化比如景泰蓝、花丝镶嵌、兔爷、北京风情泥塑的传承人进行走访,开展深度访谈。将走访这些地点以及对非遗艺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京津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非遗艺术。学生在进行非遗艺人访谈过程中,会更注重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工作。学生会与传承人面谈,了解京津地区的非遗资源工艺特点、历史由来、传承大师、风俗奇趣,并拍摄了传承人访谈的视音频。为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信息架构与概念设计。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寻找空白点是进行电子读物概念设计的出发点。景泰蓝APP开发小组,从访谈景泰蓝传承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将景泰蓝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的整个流程以交互游戏的方式呈现给浏览者,形成在交互体验中了解景泰蓝的产品概念。然后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头脑风暴阶段的任何创意灵感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草图绘制的方式,快速地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简单的图形与说故事的形式将创意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处理逐步形成创意概念,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电子读物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5.非遗电子读物开发实现。通过相关电子读物开发平台将之前设计制作的界面、音视频、动画及创意阶段的交互构想打包到一个平台,完成交互展示。学生除了完成交互设计创意及部分动画视频创作之外,一些关键的交互程序,学生还应学会与程序员合作完成电子读物开发与测试。反复与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沟通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设计,使之更加完善。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5

原始天然的镜泊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北部,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以其天然无饰的独特风姿和奇峻神秘的景观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人。

镜泊湖以湖光山色为主,兼有火山口地域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质奇观,同时还兼具了唐代渤海国遗址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镜泊胜景

镜泊湖景区由百里长湖景区、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三部分组成。

百里长湖景区风光秀美,位于景区的南部和中部,似一条银带,浮现在群山翠绿之中。在镜泊湖景区西北部分布着大小16个火山口,历经远古久远的岁月,火山口内外长满参天大树,景观之奇特,气势之壮观,为国内罕见。火山熔岩流涌冷却后,在方圆百余里范围形成了熔岩台地奇观,在台地上分布着国内罕见的大型熔岩隧道,隧道内部,形态奇异,最长的熔岩隧道达万米,是国内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熔岩隧道。联合国科教文官员,世界著名地质学家伍德先生参观后,为之震惊,称之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具科研价值的熔岩隧道。

镜泊湖四季分明,是夏季休闲避暑、冬季赏冰玩雪的理想胜地。镜泊湖吊水楼瀑布更是名震中外,与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和大龙湫瀑布并称为中国四大瀑布。自20世纪60年代起镜泊湖相继迎来刘少奇、、、邓小平、、、李瑞环、朱F基、、李长春等百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邓小平、分别给予“镜泊胜景”和“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国风光胜江南”的赞誉。

镜泊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富。生长于玄武岩石板上的“响水大米”和镜泊湖中天然野生的湖鲫誉满全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是朝廷的进贡品。园区内广阔的森林地带有豹、熊、鹿、猞猁、狍子、兔等野生兽类五十余种。鸟类有鸳鸯、野鸡、野鸭、中华秋沙鸭等。鱼类有湖鲫、鲤鱼、红尾、鳌花、重唇鱼、大白鱼等40余种。

镜泊人文

百里长湖景区和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代表了镜泊湖的动人自然景色,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所展现的历史文物、民俗传说则是镜泊湖景区的人文底蕴。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历史悠久,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渤海国是中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政权,建于公元698年,历经229年。渤海国的疆域辽阔,包括中国东北大部分和现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是当时东北与东北亚著名的大都市之一,也是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渤海国共传15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 3代起,晋封为“渤海国王”,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统治的200多年,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繁荣,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故国遗址可见城址、上京龙泉府遗址、故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寺内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国家级珍贵文物。

镜泊湖景区内还有新石器时代的莺歌岭文化、珍珠门遗址,有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重唇河山城遗址、湖州山城遗址、西湖嘴子山城遗址、小城子山城遗址、楮家山城遗址、小城墙遗址、镜泊边墙遗址,有宋代东夏国城子后山城遗址,有清代兴隆寺、三清观。

镜泊湖景区聚居着朝鲜族及少数满族居民,朝鲜族民俗村寨、民居布局风格、生活习俗独特,这里人人能歌善舞,民风淳厚,是满族祖先发祥的“龙兴之地”,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镜泊湖还有着浪漫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弭祸。这件事传到了天庭,引起了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罗女上天索取,发生了争执,宝镜从天上掉了下来,就变成了镜泊湖通过红罗女讲述镜泊湖奇特的自然景观的由来与形成过程,将其人格化,使镜泊湖的美得到了艺术的升华,更加美丽动人。

镜泊发展

镜泊湖景区融历史、人文、动植物、考古学、地质学、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于一体,且位于东北亚旅游圈的中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综合旅游资源为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蓄积了巨大的潜力,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但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从传统式观光旅游,向深度旅游、体验旅游和度假旅游转型的过渡期,休闲度假逐渐成为主导型旅游产品,“镜泊湖必须顺应发展趋势、顺应市场需求,实现由自然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在转型升级中谋生存、求突破、促发展。”镜泊湖景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一个景区,如果没有丰富的旅游产品,再好的旅游资源也难以赢得市场的青睐。为此,镜泊湖景区提出了“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转型为方向,以文化为底蕴,着力打造具有镜泊湖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发展举措,重点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科学设计和优化景区旅游线路。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6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一直以来致力于辅助生殖和优生新技术研发、引进消化后再创新,将成果推广至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培养技术人才,提升生殖医学整体行业诊疗水平。

硬件过硬 人才济济

2011年1月,由科技部批准,中心依托山东大学成立。其坐落于素有“泉城”美名的济南市,总面积13000余平方米,拥有众多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人民币。技术平台设有辅助生殖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优生综合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生殖障碍性疾病遗传学筛查和基因诊断研发平台、人类生育力储备和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此外,还拥有国际一流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倒置光学显微镜、显微操作系统、激光打孔系统、荧光显微镜、IVF工作站、PGD工作站、ABI3700全自动测序仪、ABI Prism 7500实时定量PCR仪、罗氏480荧光定量PCR系统、ProteomeLab PF-2D目标蛋白快速分离系统等。

目前,中心共拥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转化人员253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各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高级职称35人,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52人。

创新研究 开花结果

中心自建立至今,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美国AHA基金、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共20余项,其中“卵巢功能异常―PCOS和POF分子遗传机理及治疗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人类宫腔配子移植技术”荣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排名第2);授权发明专利10项;600余篇,SCI收录300余篇,单篇引用800多次,其中两篇分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论学术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3个遗传易感位点,该研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11),并被Nature China评为研究亮点,评论指出:“PCOS病因病理复杂,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研究的世界难题,本发现不但有助于深入解析该病发病机制,而且为其风险预测、早期防治以及为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物靶标;对探索PCOS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临床治疗及远期并发症的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后续研究又发现8个PCOS遗传易感位点(Nature Genetics,2012),所发现的易感位点也先后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验证,目前美国NHGRI数据库中收录的11个PCOS易感位点均出自本研究团队,标志着在PCOS发病机制研究领域该团队已居国际前列。”

2016年PCOS的临床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由该团队牵头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PCOS辅助生殖治疗冻胚移植显著提高活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COS促排卵OHSS并发症;并发现冷冻胚胎移植增加妊娠先兆子痫发生率。为PCOS临床实践标准的变革提供证据。该研究发表于New Engl J Med. (2016)杂志。

此外,中心还首次发现多个卵泡发育调节关键基因突变与卵巢早衰(POF)发病密切相关。目前,由“人类遗传学百科全书”―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命名的POF基因共11个,其中3个出自本研究团队(POF5,POF6,POF11)。POF致病基因及发生机制研究不仅为临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助于对特定基因异常患者及其年轻子代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

在辅助生殖方面,中心开创、优化多项助孕技术,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卵/及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囊胚培养与冷冻保存技术、辅助孵化技术、配子宫腔内移植技术、经阴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技术、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培养/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夫精人工受精技术、供精人工受精技术、供卵/供精技术;在优生方面,掌握胚胎植入前细胞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创伤性产前诊断取材技术、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取材技术、遗传病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遗传病分子生物学产前诊断(基因诊断)技术;在人类生育力储备和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平台方面,已建立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人类生育力储备资源库、人类库、卵子库、胚胎库。

推广应用 落地生根

中心除了专注科学研究,还积极促进各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卫生行业标准(WS 330-2011),已于2011年12月由卫生部颁布实施;牵头制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于质量控制》《中国不孕(育)诊断标准》《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异常子宫出血指南》及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和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此外,还主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和《闭经诊断治疗指南及解读》等继续医学教育教材。

目前,中心已与1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指导和服务机制,并积极与国内医院开展技术协作,把新技术推广至各基层医疗单位,如广西妇幼保健院、邹平县中医院、寿光市妇幼保健院、东营市人民医院、日照市计划生育科研所等。

中心牵头全国37家单位承担了卫生部行业重大专项“生殖与生育重大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与推广”,进行生殖疾病诊疗标准的推广应用。已先后在20多个城市培训80余次,共培训各级医师20000余人。单项技术也在全国100余家单位进行了成功推广。

经过5年的发展孕育,如今的中心已是桃李满天下,共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80余名。每年新招博士3?5人,硕士8?10人。累计培训进修人员300余人,同行业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