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发展范例

国内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和国际经济密切相连,而国内外的环境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上涨速度逐渐降低,经济发展由之前的高速度发展,改变为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以价格取得胜利”转向为“以质量取得胜利”。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环境为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稳健康的环境。

1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的现状

1.1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自从2008年金融结构崩塌之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低潮,金融经济的总体环境并不乐观,现阶段,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逐渐活跃,但是通过全球总体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仍然十分迟缓。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讲,因为要面对十分高额的债务危机,所以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让本国家居民的失业概率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复苏,则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以上原因都会使国际经济出现回落的现象。

1.2全球经济正处于逐步苏醒阶段。虽然全球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给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但是各国在面对社会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在持续的应用各种对策来应对经济危机,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结构崩塌给国家所带来的多种弊端。例如,在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没有完全恢复该国家银行信贷等一系列功能,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该国人民消费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国企业的良好运转以及社会福利、人民群众的就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国内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金融结构的崩塌给小型企业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灭顶之灾。而近年来,大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复苏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创设拟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援助规划,并且确保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程度。通过这些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有十分显著的经济苏醒迹象。例如,一些企业的运转已经相对较为平稳。国际股票市场正处于逐渐回温的状态,以上种种良好形势的改变,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踊跃性。

2浅谈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1全球金融危机会为我国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国际金融结构崩塌之后,对一部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等一系列功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因为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的发展十分迟缓,因此,给我国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却不可以忽视国际金融结构崩塌为我国有关进出口的企业单位所带来的影响。在全球金融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下,国际经济的发展步入到停滞不前的阶段,让全球市场大幅缩减,进而致使我国出口的商品失去销售市场,这种情况下,就对我国的产品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从而致使我国供给的数量超过了所需要的数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单位濒临破产、倒闭,人民的就业概率出现了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经济环境,政府也采用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通过这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施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对我国产生的经济冲击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和。

2.2全球金融经济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出现之后,世界中的大部分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缓和次级按揭贷款所带来的侵害,拟定了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制度,借此推进一部分新兴企业单位的良好发展,从而最终使得国家社会经济得以苏醒。这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让产业自身的更新换代有一个良好的趋向与指引。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单位则完全能够借助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实现与国际企业的良好合作,从而推进自身产业的快速升级。对于添加出口、进口,添加国际贸易逆差与顺差的弹性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对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与调整有所帮助。另外,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结构崩塌所带来的危害,而采用的应对对策对于建设全球金融经济大环境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对加强金融经济环境的监视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还能对推进汇率有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所帮助。除此之外,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良好地应对金融结构崩塌所来带的危害而选取的应对对策,对于维护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加强金融的监视、发展线下实体店的经济、刺激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2.3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2.3.1国际金融经济环境总体仍旧较为疲累。现阶段,虽然美国甚至以欧洲为代表的世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苏醒的现象。但是,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依旧没有消散,全球的社会经济依然处于摇摇欲倒的状态,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几个国家,其社会经济的增速依旧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并且在短时间之内依旧没有办法使其经济能够振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带领下,我国的新兴产业迎来了良好发展的势头,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势处于扶摇直上的状态,但是,我国还有一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旧是漫无目的的,这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带来了不利。这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并没有放眼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局面,这样做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姑且舒缓一部分人民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势必会导致人民群众失业概率的猛增。除此之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较为疲累的状态,必然会带来极大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让全球贸易主义再抬头,而我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若是在此过程中分不清方向,我国的社会经济有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2.3.2欧元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现阶段的欧元危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些欧洲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较为稳定。但是,这也没有办法证明欧元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得到有效消除,欧元危机对我国有关的企业单位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我国一部分进行投资的产品受到欧元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例如,黄金受到欧元危机的影响,发生了市场销售价格跌宕起伏的状况,而且石油的价格在经过多次的调整依旧没有下降的趋势,使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出现了些许波动。在面对欧元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下,欧洲共同体采取相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影响,导致汇率发生了一定的波动,而人民币的编制,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进行极为不利,并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2.3.3对于我国企业单位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的石油行业因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经历过政府多次的干预与调整,不过市场的价格依然没有下降的趋势。针对我国的企业单位来讲,发展的资金成本越发增高,且收益持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一部分领域取得良好发展的新阻碍。在我国石油的市场价格持续飙升的情况下,让一些企业单位被动转变市场的经营策略,以煤油作为原材料,如此一来,就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难题,毕竟电力资金成本的上升无法避免。此外,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所采用的刺激社会经济的有关政策,让国际生产的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之中,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这就让新兴产业不断回流,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我国产业的升级变得更为困难。

3根据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对策

3.1创建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我国经济的转型。通过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审视,我国应当全力创建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推进现阶段经济的转型。第一,需要优化清单管理政策,开放外资准入的制约,扩张有关生产事业的开放程度。与此同时,完善自贸区的创建格局,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的创建,使“一带一路”的最终成果利于更多的人民群众与企业单位。为了更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结构的良好转型,需要有效促使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开放,来减少外资准入的制约,将进口的力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并且减小关税的整体水平,通过有关政策出台,来有效去除关税贸易的壁垒,减少进口工作涉及的资金成本。例如,管制性的服务行业在进行开放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金融行业的开放,以逐渐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标准的形式,有效提高外商股权的持有比例,把外国商人业务的范围约束、收缩到更小的程度,接下来再利用资质与步骤的完善,促进金融行业的开放程度。通过一连串相对应对策的施行,更好地实现我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3.2积极创新有关机制的改革,加强监督金融混乱情况。在国内外大环境下,为了更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应该强化我国创新机制的改革,以及加强监督金融混乱的情况,为我国有关企业单位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作为支持,为有关企业单位创造更完善的环境。总而言之,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结果的转化率,通过产业与教学的密切结合等形式,提高对于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培育,并且调动研发工作的踊跃性。与此同时,优化资本市场的创建,对于创业投资的资金加大保护力度,加大民间资本的介入,从而有效提高资金成本的使用效率。

3.3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从国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能够看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创建现代化的绿色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良好发展的共鸣。所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快速创建生态文明,利用绿色的发展,有效实现资源可长久的运用,同时利用绿色发展以及资源的管控,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保证我国的安全、推动创建命运的共同体。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完善我国现阶段能源的结构,利用科技的发展,来强化全新绿色能源的运用,更有效地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在全球内提高对于生态文明的创建认知,让企业单位在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过程中,时刻牢记这一观念,来推进现代化绿色经济的建设。

4结语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2

(一)教育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配套使用

任何国家,专门从事不需要知识和教育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伴随着快速技术变迁、边际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制造业而言,更凸显教育的重要性。赖纳特指出,对穷国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同时考虑制定一种对受教育人需求的产业政策,只是一味地强调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结果会导致受教育者由于其所在国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而流向富国工作。由于富国所具有的更高工资水平和优越的环境,不仅没有在本国找到适合工作的人流向富国,而且已在本国工作的人也会流向富国。对于流向富国的人而言,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会将大量的钱寄回给国内的亲属,使自己亲属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对本国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一种威胁:“最有能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都离开了。”人才大量流失严重,最终不利于穷国的发展。

(二)一国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紧密关联

赖纳特认为,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和影响着相应的政治结构,而政治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结构。具体而言,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雇主的利润以及政府的税收,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应政治结构的产生,而既有的政治结构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因此,“造就和保护工业,就是造就和保护民主”。在缺乏必要的经济活动前提下盲目地推进民主进程无助于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对于穷国而言,自由贸易无助于改善其所处的不利地位

赖纳特对时下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穷国对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在拉纳特看来,由于富国擅长于各种边际报酬递增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处于价值链的顶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穷国擅长从事的农产品、原材料生产以及粗加工等简单经济活动,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如果穷国不加甄别地将自由贸易理论误用于现实世界,很可能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链的底端,陷入“贫困陷阱”。赖纳特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指出,纵观富国发展的早期,他们所说的自由贸易也没真正实施过。历史上,所有先进的富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用强制性政策保护本国的制造业部门。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也曾对自己的制造业保护了150余年。

二、赖纳特对穷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发展制造业

赖纳特认为,穷国应注重发展制造业。在他看来,一国哪怕有一个相对缺乏效率的制造业部门,总比没有制造业部门好。在一国的所有产业活动中,制造业的存在和发展十分关键,因为该国所有生产所需的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素质等要素的投入都要依靠先进的制造业部门来提供、培养或改进,并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穷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可促进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的收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

(二)扶持具有战略地位的“幼稚产业”、提升穷国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的观点,穷国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就是原材料生产。赖纳特认为,这必将使穷国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与富国开展的是不对称的贸易。为了改变穷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需要模仿富国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对特定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使本国企业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例如通过对原材料出口进行控制来促进特定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本国资源使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产品增加附加值。为此,穷国要通过包括减税、提供低成本信贷、提供低成本津贴、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手段来扶持国内特定产业发展。

(三)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鉴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密切相关性,赖纳特指出,一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促进穷国政治和民主的发展,应采取措施限制那些长期从事无益于边际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活动(如原材料生产),须扶持具有报酬递增的制造业等生产活动。通过边际报酬递增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政治结构的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良性互动。

三、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西部后发赶超的启示

(一)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演化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决定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高质量经济活动。当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些高端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制造业基础依旧很落后,很多西部地区仍以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只有加速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使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一样具有高质量经济活动,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国经济活动的质量。

(二)要加快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中国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须要立足于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而以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和不断的产业升级,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改变资本、劳动和资源等从西往东输出的格局,真正实现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富集地就近布局一批资源深加工及其相应的应用产业,不仅可以降低昂贵的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资源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当地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政府财政税收的增加,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教育、重视人才

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东、中部的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或继续留在发达地区和条件好的城市。而广大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国家财政投资又相对有限,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这些地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会由于较高的工资和优越的环境或是西部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而流向发达地区,结果导致本区域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西部的发展。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言,教育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应考虑建立一种将企业、政府和学校等连接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系统,将教学科研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各类学校对地方急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其次,要建立人才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所需的各类人才。再者,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应重点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倾斜,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现代经济中,全球效应明显,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水平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货币汇率的变动也存在经济性和政治性的变动特征。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而确立的各国货币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是体现国内外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汇率波动不仅会改变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状况,还会改变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从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人民币汇率研究

汇率也称为汇价,是两个国家不同币种之间兑换的比率,也是货币价格比较的一种形式,人民币汇率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汇率上升说明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良好,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汇率下降则会造成国内资本的外流,但同时,可以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外币购买力,扩大国际贸易顺差。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经济国情的集中反映,汇率上升、下降各有利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政治影响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集中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中美货币政策导致利差收缩,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影响出口贸易,资产外流速度增快。人民币持续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利差收缩,资本跨境流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从以往经验分析,人民币贬值产生较大经济压力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1998年间,东南亚国家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人民币大幅贬值,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危机过后出现贬值,对此,国家下调基准利率,旨在收缩中美利差。人民币贬值期间,国家相继出台货币政策,积极收缩中美利差,因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民币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率有放慢的趋势,外部需求不足,多持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贬值压力大。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两大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和缓解外债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说明国内经济环境良好,吸引外商投资,推动国内生产消费水平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变。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引进外商投资,通过贸易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协调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升值,在偿还外债本金和利息时份额有所减少,减轻我国外债负担。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但是相应的投资者在完成同等规模的投资中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量,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利润积累,因而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人民币币值增值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外商撤资。人民币升值,购买国外同样同量商品所要支付的货币总量减少,出口企业赚取的国内外商品差价额则减少,一些出口企业会因为利益亏损导致缩小规模或直接倒闭,这就产生大量失业人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有利作用

人民币贬值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获得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面临资金风险,国际经济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均会受到严重打击。根据我国贸易进出口和国内物价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有恶化趋势,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是一种不合适的异常经济现象,因而需要利用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通过人民币贬值,可以间接提高外币购买力,使同等数量的外币能够购买更多中国产品,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国内经济贸易。人民币贬值,相应的外币升值,中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具优势,因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下降,吸引购买,出口量增大;与此同时,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国外产品价格上升,我国进口产品减少使贸易顺差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市场竞争力。

(三)人民币汇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下降即人民币贬值,也会引发一些贸易纠纷、造成经济摩擦,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本国产品出口,但并不是放缓解决外部需求问题的主要方法。人民币贬值以后,企业依靠运营成本减低获得“存活”几率。但这种情况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对于一些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人民币贬值降低生产成本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动力,仅是延缓企业退出竞争市场的时间。总体来说,人民币贬值不是经济发展手段,而是经济调节手段,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长期实行人民币贬值政策将影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市场金融稳定发展。人民币汇率下降是本币汇率变动的自由性选择,其弊端或益处具有双向性,不可一概而论。

三、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反对货币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贬值过快,不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还可能带来一些政治上的摩擦。中美货币利差短期内难以避免,人民币贬值幅度控制不当,可能会加快资本外流,引发国际市场经济恐慌。人民币过度贬值会使投资者信心不足,影响国内股市走势。发生较大幅度的人民币贬值,也会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海外偿债压力大,企业发展受制约。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中,本币贬值会使国际化水平下降,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管理与发展制度尚需要完善,国际游资在资本市场活跃,趋利性和流动性强,不利于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的维护,容易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四、建议与措施

人民币汇率下降,总体上弊大于利,需要采取宏观调控,控制人民币贬值,打破贬值预期。因而对外可通过公共媒体传达人民币汇率稳定信息,关于我国推行的“一篮子”货币政策不需要再过度强调,否则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下降的误导。保持人民币与美元较稳定的中间差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对岸市场汇率。要保持对岸市场汇率相对稳定需要采取必要的市场干预手段,控制人民币贬值预期误导。另外,我国需要监督跨境资本流动情况,实行资本开放的同时就不能再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人民币贬值形式,要保持汇率稳定,需要关注资本开放阶段项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资本流出,有利于降低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的打压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监测统计体系,提高跨境资金外流预警水平,鼓励外资直接投资,打击资本非法外逃和虚假贸易。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市场经济变动的反映,必要时候,国家需要采用经济调控政策控制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保证经济发展稳定。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正确、客观看待,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政策,层次性、阶段性的实行货币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同时政府予以宏观政策鼓励和支持,拉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减少外贸进口依赖度,使国内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一体化,货币汇率成为国家经济变量变化的宏观参考要素,人民币贬值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经济格局发展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利弊参半,主要需要在本币贬值时,积极实行货币改革与汇率改革,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维护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周宇.论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基于主要国际货币比较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4)

[2]陈卫东,王有鑫.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渠道、规模、趋势及风险防范[J].国际金融研究,2016(4)

[3]郑慧敏.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5(8)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迄今为止,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数字化转型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时间、空间这些传统经济形态当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也在不断的构建历程中,这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转型当中所必须面临的环节,包括中西部经济滞后区域,均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今天,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不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得到均衡性的发展。

1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区域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拥有很强的地域经济优势,实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业生态基础优越,投资环境广袤,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跨越式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数字经济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力崛起的诱因,对经济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着变革的道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等规模性的基础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数字经济中崛起、壮大,使得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形势大好。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业滞后,经济发展受制于文化背景、历史成因、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中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化程度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基础设置和环境都亟须更新,新崛起的产业能力结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资源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使滞后区域的实体经济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赶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各个地域的实体经济并入数字经济的轨道,且走向平衡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术的成果,是确保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先决要素。如何结合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入数字经济模式,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使传统实体经济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发展,使国内的实体经济在融合世纪数字经济的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和成果,使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带动国内经济的崛起,这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

2.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得到规模性的发展,也为当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效接轨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对传统产业经济的资源进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发展的产业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为实体经济融入数字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2.2数字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的讲话内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字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传统经济产业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过渡。之后“互联网+”技术开始崛起,在各大实体经济行业广泛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带动了供给侧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

2.3数字经济是变革治理体系的载体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必须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彻底的调整和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数字经济的普及才能够倒逼传统的监督制度与经济产业政策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促使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把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市场监管模式等进行彻底的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温床。同时,数字经济进入政府管理系统可以使政府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监督力度,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捷径。

2.4数字经济是助推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的基础

迄今为止,数字经济已经在国民的生活中广泛普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中,数字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享受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数字经济的现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科技人才提供了专业能力发展机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会使处在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享受到信息化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服务当中的更多红利,使人民幸福指数增加,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的不断开启,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跨越经济边界,给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下就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3.1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为了使新生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普及,使传统实体经济进行转型升级,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实施政策,全方面进行“全光网”的城市文明建设,打造高时速、范围广的网络接入服务模式,对于网信行业升级提供了现实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交互、虚拟现实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衔接与融合,引导实体经济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卓越成果,定期制定技术突破路线图,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将突破、创新作为根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提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

3.2多方共建数字经济治理协调平台

政府要从“智慧政府”理念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信息化状态下充分践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的全部历程,建立起统一、开放、动态、时效性的大数据交流、互动、共享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海量数据的沟通互动效应,整合丰富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使这些资源融进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每一个程序,在网络平台企业与政府协作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建设创新、开放、智能、和谐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应,为市场开发提供价值空间,形成健康、低污染、高质量、生态的经济发展生态模式。

3.3降低资源共享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生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降低资源建设与运行成本和门槛,避免由于资源重复而引发的浪费和过度消耗的现象,屏蔽由于信息共享、数据开放、业务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优势互补的任务和目标。首先要从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地方区域资源的特点、资源的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基本特质,实现所在城市群,跨区域兄弟地域、周边区域群的经济资源共享,进行投资引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次,把关注的目光在区域经济以及特色产业中,打造一流的产业系统,实现协作化、立体化、差异化的发展历程。最后,还要向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提供跨产业、跨区域、跨层级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获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红利。

3.4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智库建设

迎合区域发展的主要特点,打造符合区域实际情形的科研支持项目和优惠政策,联合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综合力量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经济专业人才,并且建立起适宜于未来发展的信息技术智库。把培养高科技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如引入计算机软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通信、云计算等科技人才以及业务和技术并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规模性的投入到城市化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弥补城市企业人才的缺口,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对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作用。因此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迎合现代经济形态和市场发展的状态,大力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规模和水平,为实体经济的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契机。通过数字经济的引入把突破创新作为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海量数据沟通交流,整合多种信息数据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实体经济建设的每个程序和环节中去,从而使实体经济向环保、绿色、健康、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本文从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个课题进行讨论,为数字技术推动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出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9(6).

[2]闫德利.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中国信息化,2019(7).

[3]刘娟,苟鹏飞.美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展望——解读让美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大国:参与欧洲[J].杭州科技,2018(5).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5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就是根据国有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环境相适应、既具有全局性和动态性,又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计划和布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政企分开、股份重组等改革,改革效果显著,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HH公司仍需要把握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构建科学战略管理体系的改革。如何提升HH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不仅关乎HH公司自身的发展,对其他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当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当前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1科学性

我国国有企业逐步改革,已经基本形成科学化的战略管理体系,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相比,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方面。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分析,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自身所处行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2前瞻性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要求不同于一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学制订战略管理体系发展规划,拒绝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要时刻掌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态,特别是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保证自身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3全局性

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其他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必须具有高度的全局性。在我国,国有企业通常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战略管理体系也会深深地影响同行业企业。国有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全局观念,从全行业角度出发,深刻认识自身在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进军海外是HH公司扩张升级的必由之路。加强对海外的工况、条件、环境认知,明晰海外施工风险因素,积极面对和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国家、行业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战略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也是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第一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体系的国际化,不等于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而是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灵活、科学、有针对性的战略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应该重视以下方面。

2.1切实转变管理思想

国有企业想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转变自身战略管理思想,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管理视野。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相关领导层并没有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而是根据以往经验,按照固有的战略管理套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自身战略管理模式脱离国际先进水平,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管理效果。

2.2制定科学战略管理决策机制

要充分尊重企业战略管理规律,不盲目跟风,在制定科学战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要切实加强考核力度,通过对管理前后进行严格考核,以实践结果检验战略管理是否有效。要建立常态机制,不能朝令夕改,要禁得起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坚持自身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

2.3切实将战略管理体系的目标落到实处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还使得每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货币汇率的变动存在经济性以及政治性的变动特点,货币汇率的变动,体现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各种状况,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扰乱经济发展秩序。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时,需要考虑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概述

汇率即汇价,主要的概念是两个国家不同的币种之间兑换的比率。汇率属于货币价格比较的方式,人民币的汇率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发生波动。人民币汇率的升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当汇率上升时,国家的经济实力整体上升,表明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较好,因此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资。如果汇率下降,则会导致国内资本外流,不过此时可以利用出口的扩大来增强外币的购买力,采用这一方式也能够扩大国际贸易顺差。在研究国内和国际经济状况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研究,尤其是人民币的贬值与升值都会直接干预到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角度考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因此也可以分析我国综合实力。根据分析可知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因此会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会增快资产外流的速度。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

2.1人民币汇率上升造成的影响

首先,当人民币升值之后,会具备吸引外商投资和缓解外债的压力两个优势。如果人民币汇率出现上升的态势,可以看出国内经济环境好。此时可以吸引投资,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并且促进国内生产消费水平的增长,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引进外商投资,利用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和产品的结构升级。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的外债负担。其次,如果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在这时一些投资者将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及时面对相同的投资规模,但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货币,导致投资成本的增加,因此不利于投资者的进一步投资,企业的成本太高,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如果人民币增值比较快,会导致一部分的外商撤资。在人民币升值时,在购买相同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支付的货币比以往少,出口企业赚取的商品差价也会随之变少,有些企业也会出现亏损过多的情况,严重者会造成倒闭,影响就业,所以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

2.2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有利作用

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民币贬值对于贸易发展有影响,因此一般被当作一种经济调控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又有着潜在的风险,金融危机出现时,容易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而且目前我国的经济有着恶化的趋势。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则需要利用人民币的贬值来刺激出口,人民币贬值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外币的购买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如果贬值而外币升值,会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备明显的优势,在国内产品价格调整之后,价格降低,外国的消费者会增强购买力,所以也可以有效地增加出口量。国内进口产品的减少会使得贸易顺差增加,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内市场竞争力。

2.3人民币汇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下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这种贬值的影响是双向的,除了有利影响外,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人民币贬值如果持续进行会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控制。人民币贬值可以有效地刺激国内产品的出口,不过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了解决外部需求问题的关键因素。人民币贬值后,一些依赖于运营成本降低而存活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也是暂时性的,不会持续太久,因此不可过于依赖人民币的贬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谋求发展需要选择有效的措施,虽然可以利用人民币贬值进行调整,但是不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无法保持其长远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人民币汇率下降属于本币汇率变动的自由性选择,这种选择是双向的。

3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始终反对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贬值比较快,不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而且也会导致政治摩擦。中美货币利差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避免,而且目前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民币贬值幅度,这种情况下会加速资本外流,造成不小的经济波动,甚至会引起国际市场经济的恐慌。人民币如果贬值过度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国内股市的走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人民币贬值的幅度比较大,会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对其长期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发展,本币的贬值会降低国际化水平,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另外,我国国际金融管理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调控,面对活跃的资本市场,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秩序,因此会导致货币危机以及金融危机。[2]

4建议和措施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人民币汇率下降,总体上来看弊大于利,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合理控制人民币贬值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打破贬值的预期。要求合理控制人民币和美元稳定的中间差价,促进对岸市场汇率。确保对岸市场汇率的稳定可以采用一些市场干预的手段,合理控制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误导。注意监督跨境资本的流动,注意资本开放的特殊时期,尤其是注意独立货币政策的使用要符合要求。注意对人民币贬值的情况进行研究,要求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管理资本流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能够降低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打压的风险。要求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建立监测统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提高跨境资金外流预警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打击非法外逃现象。在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变化,尤其是要及时选择合理的经济调控手段,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正确地看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客观看待的方式,利用有效的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给予本土企业发展一定的支持,拉动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5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货币汇率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人民币的贬值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不过考虑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利弊的分析。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有效策略,利用宏观的调控手段维护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袁尚草,刘航.浅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J].现代商业,2017(3):33-34.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固定资产;重复计量;问题分析

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复计量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种核算方式使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指标的科学性及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制定的相关经济政策精准性产生偏差。因此,在对我国经济发展成果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固定资产重复计量的问题,并确立起以国内生产净值为主要的衡量指标,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可靠的反应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对于不断的完善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国内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价值重复计量总额

(一)固定资产价值跨年度转移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中的重复计量问题分析

固定资产重复计量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一个核算期内将已经计入上一核算期内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再次的计入到当前的核算期内。例如生产的一台机器已经计入到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但是由于这台机器在投入使用后的每一年当中都会涉及到折旧问题,而且利用这台机器所生产出的商品还包含一定的转移价值,在对其增加值计算的过程中计入当前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就出现了对机器价值进行重复计算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价值比较低,易损坏的产品,如电话传真机、装订机、热水器都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不是很合理,这些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涉及到折旧的问题。从生产法和支出法以及收入法的角度上去分析可以看出都存在重复计量的问题,但在这三个分析方法当中只有收入核算方法列出了固定资产中存在折旧的项目,并对重复计量的数额和占比情况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另外,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未计提减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账务核算也不能准确的反映经济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价值重复计量额及占比情况

我国自从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来主要是遵循SNA。根据我国历年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按生产法和支出法进行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相比其他的计量方法详细,当时通过利用收入法核算的数据存在不够完整的现象,通过对我国1992年以来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的生产总值核算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存在固定资产折旧的项目数据,由此可以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的占比情况及其具体的折旧价值。按照我国颁布和实施的相关条例,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为3~20年,因此,不同类型的资产存在不同的折旧率,但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并没有将其价值进行科学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价值重复计量的学理分析

(一)效用价值论分析

效用的定义和解释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当中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和说明商品的价格,同时在宏观经济学当中也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国内经济核算的具体指标和方法。首先,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价值能够进行分解,但是效用却不能分解。其次,商品的价值可以进行转移但是效用却不能。最后,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而效用是在消费环节中形成的。如果说商品的价值是有效用来决定的,那中间产品的的效用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而最终的产品效果则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中间效用是不能够转移给最终产品的,两者的最终价值只能单独的计入到国内经济核算当中,因此,利用效用价值理论无法对中间产品的价值扣除和固定资产重复计量问题进行准确的解释,因此,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并不能使用效用价值理论进行核算。

(二)要素价值论分析

要素价值论认为一种商品存在的价值等于生产它时消耗的各种要素而创造出的价值总和,并且包括在使用该商品时所产生的边际生产力,也就是说无论哪种要素是在生产中间环节还是生产最终的产品都应创造出一定的价值。从这可以看出要素价值论表面上能够合理的解释怎样将商品的价值分解为要素的价值,但是忽略了商品的边际生产力,因此,并不能准确的判定应当将商品的全部还是部分计入到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因此要素价值论也无法合理的解释国民经济核算中重复计量的问题。

(三)劳动价值论分析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认为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类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商品生产中的原材料等流动资产还是厂房及其他的固定资产,当用作制造和生产其他产品时都会将流动资产的价值准转移到固定资产中,并成为固定资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就是固定资产的价值会随着使用不断的磨损而转移到产品价值中,而流动资产会在一次消耗之后就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价值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作为生产要素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这种解释能够合理的说明在计算社会净产出时扣除生产资料价值的主要原因。利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够对商品各个阶段的价值做出不同的解释。而这些解释能够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扣除固定资产消耗价值的原因给予科学合理解释。

三、将国内生产净值作为中心指标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客观的反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成果进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利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直接反映出我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济生产活动所创造出的社会财富价值,这就要求在核算的过程中使用准确的数据和核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针对一个地区经济生产活动中涉及到的资产只能进行一次核算,如果出现重复计量的问题,那么统计结果的精准性就存在偏差,从而不利于真实的反应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还能够对我国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真实的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情况。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固定资产总值重复计量的问题,因此,应以国内生产净值作为中心指标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固定资产重复计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客观的反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有利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行正确的引导

近年来,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更新了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这对于经济发展中技术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也不断的创新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包括在机械和设备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将购买大型固定资产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到当前的成本费用中,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和设备的改造。从而提高了对固定资产消耗的核算,避免了重复计量问题的出现,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三)有利于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对国民经济核算中扣除固定资产重复计量难免会对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核算结果出现误差,但是扣除重复计量之后仍旧能够增强国内生产净值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趋缓,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保核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消除固定资产重复计量问题,建立起以国内生产净值为中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有效的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

四、结语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对固定资产价值重复计量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计量过程中涉及的效用价值理论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建立起以国内净产值为中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真实有效的反应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晓璟.新旧高校会计制度过渡中固定资产核算实务探析[J].会计之友,2013(21).

[2]赵宜晨,张丽风.公允价值在固定资产计量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8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世界意义

总书记强调:“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四五规划”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制定的。由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科学性,并且具有必要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如今在百年为由之大变局中,国际国内大背景下的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必须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把握和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深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进而考察其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强调国内国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贯通和有机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的挖掘和拓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为既重视财富生产,又重视交换和消费的正向反馈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从国强必霸回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从西方逻辑转向全球化的真正价值属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经济繁荣复苏的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范。

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把握和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典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的创新之举。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是在为塑造我国在新时代、新的国际环境条件下的新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一)生产关系新变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辩证地认识到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这种总体规定性要求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置身于物质生产过程的整体运动中,这四个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承载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并反映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因此,生产关系新变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依据。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关系发生改变。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忌惮以及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不安,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受阻。处在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经济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通信和交易成本降低,全球产业链中可分解制造和组装的部分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具有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全球产业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走向全球价值链阶段。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的过程中,全球产业链开始呈现收缩态势①,全球经济在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陷入可谓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通过投资疲软、人力资本流失、全球贸易和产业链中断等问题将对世界经济造成消极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90%国家的人均收入被削减,生育率降低②,可见这种消极影响将是巨大且持久的。于是,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局成为我国面临的战略问题。而中国做出的回答是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发展格局转向“以内促外”的新发展格局,挖掘下一轮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强调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要素禀赋持续改变,劳动力净增长下降而资本成为最富裕要素,为发展国内大循环提供了优势和基础。从生产领域看,我国具有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近13%,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门类,有机地嵌入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显著的综合配套优势,但是受制于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原有国际分工格局,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质量不高、关键核心技术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下,利用目前的产业集群、交易成本等优势,乘势而上扫除产业链供应链的淤点和堵点,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从消费需求领域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优势有三:超大规模、多层级消费以及国内统一大市场。具体来说,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五亿,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需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90%以上,远超过外需的贡献率(除了1990年因国内投资下降导致外需对GDP的贡献率高于内需)③。而且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投资趋于饱和,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结构。由此可见,不管是内需规模还是内需结构已具备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从分配和流通领域看,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指导下的按劳分配方式,这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意义重大。另外,我国不断构建促进要素公平、自主、有序流动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从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维度全方位推动经济发展变革①。综上两方面,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国际层面生产关系变化的大势所趋,更是国内层面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承认的是,国际大循环下的改革与开放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动能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的缺点逐渐暴露,我国要素禀赋变化和内需潜力释放使得国内大循环日益强劲。因此,转向内循环为主既是现实表现,也是必然选择。

(二)坚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标准

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中国持续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两大奇迹。中国经济正从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到开放引领世界经济的大转变。出口导向战略在帮助我国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因受国际波动影响大而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增长型经济,才能最终由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国发展战略究竟是“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依托,以外促内”,还是“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以内促外”,必须根据我国分工体系和技术发展的阶段和需求来判断,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进步、综合国力提升和国民福利改进为标准。在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兴起的大变革时代,“两头在外”的外向型战略不仅难以快速提升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反而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制约因素。于是战略调整转向内循环为主成为现实表现和必然选择,只有在新发展格局下,才能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新发展格局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因此,市场经济本质是交换经济。西方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核心是效率,目的是财富生产,忽视消费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为既重视财富生产,又重视交换和消费的正向反馈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亚当•斯密认为基于市场存在的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秉性”。新发展格局强调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库兹涅茨也曾通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小考察国家规模大与贸易依存度的逆向关系。大国经济拥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分工优势,为市场交换和消费提供广阔空间。因此大国通常具备搭建一个独立、完整的内部循环系统的能力和条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保障经济体系稳定性的优势。那么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重视财富生产,又重视交换和消费的制度优越性呢?一方面,通过强大的国内大市场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依托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牵引激发市场主体的适配机制,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此外,新发展格局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在于旧的分工体系向新的分工体系的转换,增速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角色来完善制度保障、优化组织能力、调节产业政策作为保障措施。我国奇迹的关键一招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弊病,利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将工业革命对劳动者和既有社会关系的压榨和破坏比喻为“撒旦的磨坊”,指责对自发进步的盲目信仰导致了对政府角色的忽视。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自由主义下非人的市场逻辑统治着人类的目标,这个深刻的缺陷导致它无法同时满足个体和集体需求,需要通过民主治理这一工具来完善经济体制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们坚持辩证法、两点论,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

(二)理论中国化与理论国际化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超越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局限性,也超越和突破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局限性,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共产党宣言揭露了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本质和客观结果,“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传统国际经济学的实质是维护和延续殖民时代国际分工的工具,是将先发国家主导的中心-格局理论化,先发国家给予“要素禀赋论”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而在国际贸易中主导规则获得高利润,而后发国家只束缚于“比较优势论”而在低回报率和规模报酬递减的产业链中低端谋求生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突破旧的格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本国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对国际大循环的重视体现了我国不是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超越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以“共赢共享”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次,新发展格局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源于中国实践,是中国实践的理论升华,理论中国化与理论国际化的结合。恩格斯曾强调不同国家和时代条件下人们生产和交换的差异决定了要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学。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沿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线索,针对新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所做出的理论中国化伟大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话语权形成,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所蕴含的全球经济发展理论的国际化,是引导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维护经济全球化良好态势的“中国方案”,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大国担当。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内部循环也不是生产循环,而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

中国道路的成功、中国奇迹的密码就在于超越过去苏联模式单纯强调生产,忽视交换和流通的自然经济模式。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建国初期经历过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的消极影响,包括僵化教条、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形而上学、斯大林经济理论的片面性等特征。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深化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认识,《论十大关系》在唯物辩证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多层次消费市场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创造有利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的发展环境,打造国内市场新动力,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导供给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①。将视角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扩展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包括再生产段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分配环节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和完善三次分配,在流通环节发展“互联网+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保障自由流通。

(二)国际大循环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意国际大循环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更高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循环,是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技术创新为依托而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大循环。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在培育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增强开放监管和风险防控的能力。因此,在双循环中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以产业强国为目标,对新兴战略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战略性安排,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一带一路”等方式践行多边贸易的全球贸易观念,积极引领新兴国家经济体国家创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为重要载体,既在国内大循环国与际大循环间形成紧密联系,又是对更加公平合理、安全高效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积极作为,为双循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是封闭的循环,更不是各自为阵的循环

总书记强调:“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是封闭的循环,这意味着:一是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构建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有机衔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二是深化合作共赢新局面,不能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循环就会导致内卷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利用国内大规模、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以弥补外部需求周期性和结构性疲软,减轻国际大循环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三是内循环为主不是弱化而是可以更好支撑国际循环,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正如总书记所说,“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②。强化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不仅是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的举措,也有利于推动国际大循环。国内需求的增加将一方面提高国内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进口,进口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最终促进国际大循环。四是主动作为和善于作为的体现。双循环相互促进既可以解决和突破国际循环形成的对外依赖,实现自主自强,也可以解决和突破没有国际循环形成的国内循环局限性。双循环将使中国市场形成巨大引力,纷涌而至的国际要素资源和商品在循环中强化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引领作用,为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持续提升。

(四)新发展格局不是短期应急举措,而是相对长期的发展战略

新发展格局不是“出口转内销”等短期应急举措,被迫之举、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全局覆盖性和长远指导性的发展战略。首先,新发展格局体现大国特征。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斯密经济学范式强调大国市场范围广阔带来的经济分工的优势;二是马歇尔经济学范式强调的大国经济规模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经济超大规模性通过范围经济、空间集聚、创新学习和发展外溢等多重效应耦合的综合优势,可以形成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的经济特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依存度低,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其次,中国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世界作出降低制造业成本的供给侧贡献。如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亮相的国家和参展的境外企业数量大大增加,见证了作为最终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世界市场的基础和意愿,展现了为世界作出需求侧贡献的责任和担当。三是双循环有助于打造双需市场的整体性,实现双循环的互相间互补性和畅通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克服经济的波动性。新发展格局是一方面以扩大内需为主要任务,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动能,实现内需市场的升级,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开放稳定外需市场,促进内销外销常态化切换,实现内外需市场的深度融合。

四、构建发展新格局的世界意义

(一)理论是发展的,必须不断创新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是从研究个别的生产和交换之后才上升到一般规律的科学。党在考验艰难险阻中无往不胜的关键原因就是进行永不停歇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政治经济学尤其要强调创新,理论不仅要往前做,不能只是研究哪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只注重文本意义就会走进死胡同。而且要往后做,要注重对新型经济形态的研究,例如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广泛影响,数字技术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数据生产要素因开源性和非竞争性带来的规模经济的研究。总书记把我国新时代的丰富实践比喻为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可以挖掘的“富矿”,有着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理论自信和政策启示的潜力③。贾根良教授论述国内大循环理论时也谈到“转型指南的关键在于思想和理论认识的问题”。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关注发展中大国经济现代化的模式和影响因素,从斯密、马歇尔到刘易斯,从市场和分工理论,到规模效应下竞争优势理论,再到经济转型的二元结构理论。而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为疫情之下中国率先恢复发展经济赢得时间窗口,节省战略转折成本,是中国经济转换发展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乘势而上实现“超大”向“超强”转变的关键一招。新发展格局理论创造性提出国内与国际各自形成一个小循环的同时,两者之间也必须形成一个大循环,小循环推动大循环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双循环,走出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也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注入强大而生动的真理力量。

(二)理论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

正如斯密在《国富论》中总结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富国裕民的学问,它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如果不能服务于国家战略,就会丧失它的战略高度和功能性。必须注意的是,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和问题意识双轮驱动,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实反馈,才能在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基础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问题。新发展格局正是理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典范,是服务于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指导下,实现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有机衔接,转向更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需—创新模式”。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任何时候,自主发展与开放是有机统一的,不是割裂的。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深意就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和以国际大循环为补充的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体系并不是独立运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轮驱动将带来叠加效应,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同时,还能为国际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和安全保障。一方面,国内大循环发挥市场经济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提升国内产业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增强我国抵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发展韧性。国内需求增加为进口和出口增加、国际大循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有益于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和支撑:国际大循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内需;国际大循环中高科技的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推动内循环结构升级。

(三)为发展中国家崛起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