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引导儿童健康教育探析

美术课程引导儿童健康教育探析

1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归因从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看,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①自卑胆怯:主要表现为儿童沉默少言,行为举止被动,性格过于内向,对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发生变故、自身残疾、曾受创伤等;

②社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赖心强等,一般导致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溺爱,未给予其充分的锻炼机会,或者是生活环境过于封闭,与外界交流沟通太少;

③自我意识过强:主要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且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主要是由于家庭过分宠爱或不良观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绪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易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家长比较专断、惩罚较严厉;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诱惑,这种心理问题在儿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网瘾”问题,一般是由于儿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兴趣爱好所导致的。这五类情况基本涵盖了目前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如何疏导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小学教育中的面临的关键工作之一。

2美学的心理意义

美学从起始就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直接的含义是“对感观的感受”,这个含义本身就反映了美学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感受[4]。比如,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描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也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在各种美的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无处不在的,一般都伴随着情感的宣泄、想象的驰骋、心灵的跳跃才能开展下去。美的存在和产生离不开心理因素,反之美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因素。人在欣赏不同的画作会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比如在观看图1时给人带来安静平和的感受,犹如一种心灵的抚慰,而图2所展现出的则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更予人一种积极的鼓励感。尽管都以森林作为主题素材,然而由于构图、选景、色调以及角度的差异,给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美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主导方面,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中。

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活动,才能探访到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也是一种心理意象。儿童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反之通过儿童美术作品也可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利用美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儿童时期心理问题的特点,在美术课程中嵌入心理疏导教育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3美术教育中的原则与方法

3.1教育原则美术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心理健康疏导的普遍适用意义;另外,由于儿童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自身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教育开展的方式需具有针对性。据此,提出以下几条教育原则:①采用具有普适价值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应针对当前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或需求,设置特定教学内容,去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②因人制宜,针对儿童个体差异实施区分教育。对于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儿童,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类型,逐渐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参与特定的审美活动或课余创作。③采纳多种教学形式,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吸引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3.2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3.2.1美术作品欣赏与交流

主要通过欣赏蕴含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如画作、视频片段等),在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手段后,让学生互相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在交流中获得收获与共鸣。如图3,反映了网瘾问题的严重性。

3.2.2课堂作品创作和评析

让学生参与特定主题的美术创作,重视学生在创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想象,而非作品的质量。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积极鼓励自卑胆怯儿童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美术创作主题的设置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针对易焦虑的心理问题,可将主题设置为暖色调的动物嬉戏、家庭团圆或优美风景等场景,给予学生舒缓、温馨的想象空间。

3.2.3户外体验和写生

户外写生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以美激活情感,诱发创作动机,在户外优美风景下创作,不仅融入自然、拓展视野,更能通过这种方式舒展心灵。此外,在这种集体的写生形式中教师还应多关注自我意识过强的孩子,强化他的集体意识,尽可能的引导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2.5合作学习

即由学生分组完成同一件作品。充分结合作品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科学搭配分组,促进有机互补。合作学习的形式较为新颖,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协作,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必须设计好作品内容和要求,及时处理好集体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怠、矛盾等问题。这种形式有助于帮助信心缺乏的同学,也能促使他们融入集体,增进互相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4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美术教师在引导儿童心理建设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材料来自由地完成绘画

儿童受自身经验和文化的影响,会把教师看成权威人物、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和情感的人。教师如果不顾及儿童发展特点,以明显的教训或者命令口气来安排活动或者提问,儿童就会感到压力。只要老师一出现,儿童就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无法自由地创作。对于儿童来说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周全的材料提供,可以尽可能的使他们发挥自然天成的想象力和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这实际上也是对儿童情感的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

4.2要和儿童谈论其美术作品

美术教师在儿童创作完作品后,应和对象儿童做轻松的交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更有把握地确定作品中所传达的心理信息。因为往往很多儿童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受到环境或者材料以及教师要求的影响,并不是出自其本意。倾听儿童对自己作品的讲述,可以鼓励他们讲出许多超越视觉形象和绘画作品本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画画,涂抹等等创作过程,儿童心理得到了放松,压力得到了释放,这个过程后儿童就更愿意说话交流。所以对许多儿童来说,美术创作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平时不愿意谈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创作者和解读者。孩子们往往藉着作品的构思,对真实世界进行自我剖析,这种剖析既不会让他们感到威胁,也不会让他们难堪,绝大多数儿童还会享受到由创作本身带来的愉悦。教师也更容易获得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p#分页标题#e#

5结束语

当代儿童存在多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归纳和分析了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探索了心理健康疏导引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可能性与理论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的潜在心理问题,引导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