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技术论文范例

勘察技术论文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1

虽然每个工程项目岩土专业勘察的地质结构的规模、结构、形态等都有所差异,但各个地质空间结构的复杂形态都能通过抽象意义上的点、线、面、体等要素进行集合用以分析地质构造。比如,测点属于点状构造,人工填土层属于面状结构,地质剖面线条属于现状构造,不同性质的岩体结构属于体构造等等。同样,所有的地质研究对象在空间状态下都会占据一定比例范畴与结构位置,具有某些特定的结构形态与地质规律,或者说与其他所研究的地质对象又有着紧密关联等。通常而言,地质结构的空间特性主要是描述其研究结构所处空间的具有形态特征,可以称为定位特征或者是通俗意义上的几何特征。而要研究的地质对象是通过不同地质体形态来描述的,它们常态下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态,具有不同的结构形状。在分析其结构规律或者具有的特征时,一般会通过研究地质对象的岩性、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年代时间、强度等参数来解释其具有的特征或规律。可以说,对于统一地质研究对象上具有的属性特征往往在其空间形态下会表现不均一的关系,比如关于体构造岩体的抗压强度研究,其会随着所处空间范畴内的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此外,研究的地质对象空间关系也多属于拓扑关系,包括相离、紧邻等结构关系。因此,岩土工程专业下的地质勘察技术应用以三维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其结构形态的变化规律能够很好的分析出地质资料是否真实完整,通过当下较新的GIS系统建立出必要的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近年以来,计算机信息化相关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强势而又迅猛的应用开来,不论是生产制造业还是物流运输业等诸多产业组织机构都应用了信息化计算机有关技术。而工程领域中岩土专业中应用的信息化GIS技术在建筑市场中运用也较为成熟。比如,伴随GIS技术逐渐成熟发展,一些集成技术逐渐问世,包括CAD、通信、互联网、虚拟技术、多媒体等多种技术集成运用,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起到了较大助力作用。同时,在GIS平台软件的技术应用下,GIS技术已经分化出了GIS与CAD集成技术、GIS与RS(遥感)、GPS(定位)结合的集成技术以及组件GIS技术等。

1.GIS与CAD技术的集成

CAD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近些年来在制图、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所应用的常用技术,它最为显著的功能是处理诸多结构形态的图形,以便于技术设计人员配合计算辅助制造(CAM)系统设计出生产加工类产品。目前,虽然CAD开始着手于开发一些非图形性质的数据处理功能,但是其主要应用于一些数据信息程度较为完整的资料数据进行设计。但GIS属于针对于地理结构而应用的空间管理技术,在空间信息、资料等数据的分析上更具逻辑性。相比CAD而言,用它对一些地质资料进行分析,能够处理较为复杂、量大的地质信息资料,同时又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分析功能。如此一来,CAD与GIS技术集成则能够充分支持岩土专业工程的地质勘测,给予其充分决策支持。

2.GIS与RS、GPS的结合

关于GPS、GIS以及RS目前在信息化技术领域中简称为3S技术。三者集成技术应用在岩土工程的对地勘测作业中能够良好的针对于地质空间结构形态完成各类相关数据的获取、管理、更新、存贮等,并且随着3S集成技术的完善发展,势必未来3S技术会愈发成熟。同样,其技术应用在岩土工程勘测工作中来,能够针对于数据信息处理、结构分析模拟、以及对地观测等进行实时控制与管理,使之应用功能集成于一体。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某一集中区域内对场地目标展开定位与促进各类传感器顺利完成试验、测试工作,包括定位项目开工现场的运载平台等。对于RS(遥感技术)而言,其主要提供施工场地所研究目标的语义或非语义资源信息,以实时控制场地勘测、测量信息等的各种变化,及时的完成GIS关于空间形态数据资源的更新工作等。而GIS属于三者技术的集成系统应用平台,为数据采集及平台有关功能的应用提供智能化处理方案等,包括对多种空间数据信息等进行动态管理、贮存、加工等综合处理,使岩土项目专业的现场工作呈现于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便于作业人员分析与处理相关工作。

3.组件式GIS

组件式GIS属于各大功能模块集成应用技术,每个组件间有着不同的平台系统应用功能,以最终模拟出GIS基础应用平台。当前,对于微软公司提供的COM与OMG组织机构提供的CORBA标准等在其平台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微软基于COM组件的ActiveX控件又是一些可视化程序设计中的常见控件之一,所以对于呈现出虚拟化空间形态的GIS平台也十分受用。同样,将GIS功能版块模块化,将以组件方式呈现给开发者使用而形成的组件GIS要比传统的GIS平台软件更具优势,比如成本相对较低,扩展性与维护性较为灵活等。其中,MapInfo公司机构推出的MapX等组件则是组件GIS平台中被贯以应用的代表,能够利于其系统平台中诸多功能的集成应用,可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较大作业助力。

三、结语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2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1.成果质量不高

当前大多数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都已经实施企业化,从之前的行政拨款转向自己掏腰包——自负盈亏。所以部分勘察设计单位为了获得利益,而将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放松,造成勘察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由于勘察时间减少,为了达到对应的工作量,只好采取压缩工程成本的方式。同时为了盈利,而对勘察成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钻探与取样过程不符合对应的标准,为了压缩时间,勘察过程中可能采用2~3m采样一次,导致分层不够准确,抑或造成部分稀薄地层不能勘察得到。而且在取样过程中不适用取样器,而直接使用原状土样。

2.勘察技术、标准和成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

在工程勘察改革之后,我国的勘察设计水平还仅限于国内水平阶段,导致勘察设计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种在技术和体制上与国际不接轨的原因,还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通过市场逐步对之予以完善,实现国内与国际的接轨。要求国际在响应的技术标准与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鼓励更多的勘察设计单位向国际惯例靠拢,以免由于封闭而自成体系。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改进措施

1.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岩土力学在当前先进技术的发展要求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经典岩土力学面临的挑战方面,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针对城市规模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地基深度开挖保护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问题。

(2)沿海填海造田导致的软土工程问题以及特殊土质,例如湿陷黄土地层带来的工程问题。

(3)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问题,例如跨海大桥、地铁以及海底隧道等工程建设问题。

(4)工程勘察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再利用等问题,例如废料的处理、旷地的填埋以及污染区域治理等问题。上述问题都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需要利用新的科研理论与成果在既有的模型基础上,实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向新的方向发展。

2.水文地质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与地下水状况直接相关,地下水在开采使用以及建筑地基等水工构筑物在进行防渗施工处理过程中,都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当前,针对地下水的工程状况问题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后所提取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同时结合复杂补给条件、渗流等因素,对地下水控制状态进行分析和资源评价。同时,对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程的构建以及相关参数的确定方面。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测试及运动特性参数采集的自动化处理系统。

3.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地理科学信息技术得到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使得这些专业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尤其是GIS技术,其在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整体来讲,当前国内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工程建设需求不断加大,这为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以及广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得到的数据资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宝贵资源,而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所采用的钻探技术是基于岩土力学推测和工程技术人员勘察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勘察精度以及广度等方面,主要根据勘探点的深度和密度来获得。另外,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也限制了对应信息获取方式的拓展,导致工程的前期工作没有方向。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资料的收集、存储以及应用都更加便捷、快速。基于该部分基础建设起来的工程勘察方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当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水平,其中以GIS技术尤为重要。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过程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单项勘察项目的优化、科学决策体系的优化以及工程的科学规划等,在这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日趋成熟,更多的地理信息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对相关的研究条件和基础科学熟练了解、掌握,还必须建立起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将之合理的利用到岩土工程中的GIS分析当中,提高工程勘察成果的可靠度。

三、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对工程勘察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勘察不但需要提高技术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必须对组织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作者:冯兴法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

1岩土工程勘测中常见的问题

1.1野外勘探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1.1勘探点的布设问题

对于底层地质结构不同的勘察工程而言,对应的勘察深度是不同的。例如,当建筑结构处于埋藏较浅而且工程地质情况较为密实时,勘察孔的深度可以适当较浅;而当建筑工程处于地质性较差的软土地区或者是湿陷性土壤地层时,则必须设置较深的勘察孔,而且在勘察前必须对地层的情况由基本了解。但是,当前在勘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勘探施工成本被进一步压缩,在勘察中可能存在勘察深度不足、勘察点布设不合理的问题,从而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1.1.2野外地层的划分问题

对野外地层的合理划分是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的重点。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而言,因为施工通常是采用多台钻机平行作业的方式进行的,整个勘察施工项目是由诸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各个班组之间施工后的技术数据在汇总到内业整理之后,可能存在对应的冲突。为了避免在野外施工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必须在施工之前将技术人员集中到一处,对一个活若干个钻孔进行共同勘探,确定技术资料编辑的统一样式。同时安排专人对勘察区域现场的整体野外分层进行连线,一旦出现异常则及时处理,确保勘察工程的整体质量。

1.2内业工作问题

内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内业资料的整理欠规范。内业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对统计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不理解,例如在岩土数据统计及分析过程中没有将明显的异常值予以剔除,导致变异系数、标准差等技术数据过大,最终使得勘察得到的结果不尽合理,甚至得到错误的勘察数据。同时,对于岩土勘察中相关数据的理解偏差,例如岩土参数标准值的理解过于片面,同样会造成偏差问题。同时,勘察报告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形式的欠规范同样会造成勘察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2改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相关措施

2.1加强地方性勘察工程,保证勘察规范性

因为环境地质条件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当前设置的统一性的勘察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所有的区域环境。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地质环境中,统一的地质勘察标准不能完成相关的勘察工作。所以,适当增设地方性的地质勘察标准,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适当的规范,这是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结果准确、有效的重要途径。

2.2加强野外作业技术工作实施及管理

首先要实施全过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及监测。在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中,必须针对工程施工以及应用的各个环节对工程监测工作予以落实。这主要是因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通常不能全面的对地层的地质情况予以揭示而造成的,而且地层存在不均匀性、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等问题,都会使得勘察报告可能与施工实际地质情况不相符。因此,必须做好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全过程监测,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勘察工作的整体水平。其次,在工程监测的过程中还必须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例如,在岩土开挖之后,必须对基坑回弹隆起以及基坑壁变形等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在对岩土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发现施工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或者是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施工事故。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选择合理的勘察方法。任何一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都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以及局限性。所以,为了保证勘察工作的质量,对不同的地区、地层等要采取不同的勘察方法。至于具体采取何种勘察方法则必须开始勘察工作之前做好对应的资料收集工作,通过仔细研究之后确定。对于具体的工程勘察,必须将土层的实际特点以及性质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勘察,这样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真实、可靠。

2.3做好勘察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经过勘察设计资质换证之后,虽然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能够一定程度上规范勘察市场。但是,由于当前的勘察资质门槛依然较低,尤其是行业进入壁垒打破之后,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没有完全形成,以工程师数量来衡量企业真实技术实力的方式并不可靠。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资质以及职业资质两个手段来对勘察市场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提高勘察技术的整体水平。

3结论

面对当前岩土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勘察单位必须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勘察技术和设备,通过加大对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来提高勘察人员的勘察技术整体水平,建立起一支勘察技术过硬的队伍。由于勘察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其所面对的问题包括设计和野外作业等多个方面,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具体的勘察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解决,最终达到持续提高勘察工作整体水平的目的。

作者:贾定国 单位: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

第三篇

1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1.1勘探与取样。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多种方法。应该依照岩土的特性和勘察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勘探方式。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按勘察或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要求,从钻孔(或从探坑、探井、探槽)内某一深度处采取一定数量的实物样品,来确定地下土质类型。

1.2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是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原位测试通常都借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常用的勘察方法。测试结果与室内测试相比,更接近现场施工情况,但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多应用于重大工程。

1.3现场检验与监测。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是其主要目的,现场检验包括施工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之前的检验结果确认以及岩土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监理。现场监测主要包括建筑和各种加载作用于岩石和土壤的行为反应监测,监测结构的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监测的影响等。

2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2.1勘察质量不合格

现在很多的勘察单位已实行企业化,由以前的专项拨款改为盈亏自负,勘察任务也由以前的上级下达变为勘察单位自行联系。因此,一些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对勘察质量的管理放宽了,导致勘察质量严重下降。表现主要为:首先,因为勘察工作量不充分,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只好选择把预算价压低,但为了盈利,就把工作量减少了,应该做的项目少做亦或是不做;其次,是勘探、测试及取样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在进行现场勘察时,为了赶时间,勘探取样不遵守规范,往往造成分层位置不准确,或忽略掉某些特殊的地质现象。还有就是在取样的时候,有的直接从岩芯管中取原状土样,而不用取样器。更过分的是某些单位在进行原位测试时,随意在现场做少量几个,其余的凭经验或直接照此编造了事。

2.2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

有的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甚至都没有进行审核审定就开始施工,更不用说准备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甚至还有一些单位连勘察纲要都没有。负责人签字或仪器的编号填写也不全。如野外施工记录、室内土工试验、静探试验记录没有负责人签字和试验日期,没有可追溯性,还有部分存在漏签。很多单位没有对勘察原始资料的审核真正落实,一些单位的原始资料在归档的制度上存在问题,个别单位甚至缺失原始资料。

2.3对生态环境缺少论证

有的勘察单位缺少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需要勘测的建筑场地周围紧邻马路或高层建筑物,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在勘察报告中恰恰常忽略这方面的内容,导致不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的要求。使用的很多技术手段在基坑开挖时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4勘察中的技术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的勘察单位为了业务有时不得不低价承接勘察任务,为了省钱,先进设备和先进手段不愿意采用。依照现在实行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提供经济、合理、准确的勘察报告,在勘察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技术性问题,主要问题有:

(1)划分界面的问题:划分不同的岩体及其风化程度的界面,判定复杂地质体的地质界面,以及软弱结构和面地质构造等;

(2)地质的形态问题:确定未知的地下物体、空洞以及空洞的形态分布、埋深和埋藏位置的定位;

(3)岩土的参数问题:确定岩土的设计参数(如变形指标、承载力)是非常困难的;

(4)综合能力问题:一些技术人员缺乏对现场勘察和室内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利用的能力,归纳总结、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足,对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经常会导致目的性不明确,勘察的资料无法满足需要;

(5)技术能力问题:勘察技术人员遇到复杂工程及重大项目时无能为力,导致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无法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解决。

3解决措施

(1)首先要严格的执行施工程序、规范市场行为、要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采用科学的全程化监理。办事不遵守原则,肯定会被自然惩罚。一方面,应当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的招标和投标,实行整体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要主动推进工程监理的全程化进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确保勘察的质量和投资效益。

(2)市场准入要严格、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要尽快实施,对相关人员要加强培训,虽然经过近几年来勘察设计资质的换证,在一定程度上清理整顿了一些勘察单位,从规范市场方面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不高,特别是不同行业间的过渡衔接在打破壁垒之后并没有完成,单纯的靠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勘察企业的技术水平,这并不能把一个企业的真正的技术实力反映出来。所以要实施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通过采用个人执业资质和企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水平。

(3)对勘察单位的质量认证要加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要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单位要严格执行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管理和实施采用PDCA循环,不断改进,提高勘察能力。

(4)岩土工程勘察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勘测时,使用克里格法,可确保勘探点布置的规范性。进行分析评价岩土工程时,采用高密度点法和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可有效提高精确度。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使用回归分析,可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进行勘测资料的整理时,使用计算机,可确保成果的正确性。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问题,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加强:①多样性的思维和多种勘察手段综合的应用,勘察精度要提高,能够整体反映出勘察地质体的界面、形态、物理力学特征以及它们之间互相的关联性。在勘察方法上,不要仅仅使用单一传统的勘察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要结合岩土工程测绘、坑探、钻探,合理地运用、选择工程物探技术,在勘察中高度重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②对勘察技术人员进行二次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定期执行,对其勘察不断进步。③加大各种原位测试及岩土测试新技术的运用,保证所勘察的岩土工程和施工参数的精确性。④地质钻探的过程控制要高度重视。在岩土工程勘探过程中,地质钻探是其当前最有效、最主要的勘察手段之一,所以在钻探时对钻孔进行设计控制一定要依照地层条件、不同的岩体和取样、测试要求来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要可以满足技术要求。

4结束语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3

1.1地下各种界面不能快速地进行划分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处于近地面位置的地质界面包括的类型较多,但在当前技术和手段下,对于这些界面还不能有效、快速地进行划分和识别,不能为民用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充分的指导作用,这就给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2部分岩土参数不能确定

在勘察工作中,部分原状岩土在对其样品进行采取时具有较大的难度,无论利用室内试验或是室外试验等方法来对参数进行测定,都会导致这部分岩土的参数不能有效的确定下来,这也会对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

1.3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勘察工作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勘察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大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不仅理论知识较为缺乏,而且也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因为自身知识广度和宽度的不足,在勘察过程中不能确保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不能更好地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勘察工作中有效的进行应用。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2.1工程物探技术

2.1.1钻孔波速测试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各类岩体土体的各种波速进行有效的确定,可以利用单孔波速测试手段,这样还可以有效地对相关的岩土参数进行确定,从而可以科学对民用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判断。而且利用钻孔波速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判断和评价地基的振动特性,有利于对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利用钻孔波速进行测试时,需要在民用建筑下布置波速测试钻孔,将三分量检波器固定在孔内预定深度内,同时要对测试的垂直间距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保持在1m左右,在测试时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逐点进行。

2.1.2场地微振动测试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抗震设计的质量,可以对场地微震动进行测试,对脉动幅度值等参数进行确定,从而将场地内的地震区进行划分。另外,在室内外测试过程中,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可以获取各种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能够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2.2地理信息系统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在空间数据处理中,其主要是以地理坐标为主,通过勘察来获取某一区域内的数据资料,从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有效管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完善,其功能也不断的增多,不仅具有输入、编辑、维护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功能,同时对于文件型图形数据和关系型的属性数据还具有有效的连接功能,这样不仅有效确保了这两种不同的数据库能够互相进行访问,还可以对图形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由于是完全面对用户进行界面设计,而且还能够提供相应的接口,这样可以有效确保二次开发的顺利进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有效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功能的实现。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不仅可以将地质资料在工程中进行输入和查询,还可以使可视化综合动态查询和检索功能得以实现,有效确保了勘察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就可以为勘察管理部门提供更真实的数据,确保其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岩土勘察工作的实施。

2.3遥感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确保探测范围和信息量的进一步扩大,同时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即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可以实现动态的监测。而且利用遥感技术收集到信息后,可以对信息进行存贮、传输,这对于信息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在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现出地域内的不同地貌特征,为工程建设方案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地理环境。

3结语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4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土工程具有其复杂性。它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比如,地质学、工程学。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勘察工作复杂而重要,是工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岩土勘察技术主要是指准确地分析以及测评城市工民建项目现场采集的岩土状况的客观数据。以此,在相关设计与具体施工细节方面,为城市工民建项目工程提供一定的依据。总的来说,岩土勘察工作主要分为这三种,初步勘察、可行性勘察、详细勘察。对于这三种勘察,需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比如,初步勘察需要按照具体工程最初的设计来进行;详细勘察则需要根据工程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同时,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内容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现场的检验以及检测、岩土工程地质的调查与绘图、室内测验。在城市工民建工程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利于对场地的基本条件给予调查和分析,并加以确定;有利于使工程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地提高。

二、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就岩土勘察技术的现状来看,当下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出现的问题不止一两个方面。而且,随着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岩土工程勘察的人员技术能力欠缺。一是:岩土勘察的技术人员不具有全面而准确的岩土勘察知识,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岩土勘察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进而,造成在不同领域的勘察技术人员之间不能互相进行交流学习、沟通,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很显然,他们也无法对岩土现阶段的状况以及它未来所发展的趋势予以全面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二是:这些岩土勘察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岩土勘察技术,勘察能力低下。尤其是一些小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经常聘请一些并不具有岩土勘察技术的专业人员、专业工程师。三是:相关施工企业没有对岩土勘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在岗培训。并且,没有对在岗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技术人员不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非常不规范,不具有操作的基本素质。其次,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准备不完整。在岩土工程资料准备不完整方面,一是: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准备功能工作是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并没有对这些资料予以搜集。二是:对于岩土勘察设计部门,为了赶工期,勘察设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岩土勘察的重要性。更严重的是,有些设计人员根本没进行充分而行之有效的实地考察,只是根据别人所说,就进行相关设计。致使这些岩土工程方面的设计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最后,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岩土勘察报告的相关信息并不完整而准确,特别是相关数据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差。进而,造成与之相应的勘察报告变得毫无意义。这样不仅会使岩土工程施工受到阻碍、工期延误,还会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当然,除了这些方面以外,还存在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的时候,没有制定明确的工程目标。

三、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解决策略。

岩土工程勘察在城市工民建项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不仅成为当下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可行的对策予以分析。第一、需要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现场资料的搜集。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勘探以及搜集到的资料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正现场资料收集方面,勘察人员需要对当地的地质、地形进行了解,还需要对其它一些方面进行掌握,比如,水文条件、地貌。在进行实地了解的时候,需要做好记录。并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整合,为勘察报告提供真实而准确的信息。第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施工企业需要定期对勘察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该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二是:需要对在岗勘察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了解并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勘察的基础知识,具备应有的勘察理论知识。三是:对勘察人员的操作规范予以完善,对他们进行诚信以及敬业方面的教育。。并制定相关规定,必须按照相关的勘察规定进行操作。四是:对于相关勘察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第三、在岩土进行勘察的时候,需要应用最新的勘察技术。同时,还需要对地域性勘察特点引起重视。在运用最新勘察技术方面,可以利用那些具有对应功能的工程探探测设备。比如,隧道地震勘察技术、探地雷达技术。信息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很多有效的科学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中。比如,借助这些设备,利用连续加密测点来获得地质界面。并对它进行实时的处理。这样便可以对传统地质界面划分问题给予解决,解决那些漏判与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进而,使岩土工程勘察的数据更加准确,使功能工程建设的质量得以很好地保障。在地域性勘察特点方面,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质特征,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地区进行相应地勘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勘察规程,体现出对应的地域特征。以此,来使岩土工程勘察更加科学化以及专业化。当然,除了上面这些对策以外,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策略。比如,需要对岩土勘察设备的质量水平予以严格地控制;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数据库与系统给予开发。

四、结语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5

1)数值范围:五至十可写为5~10;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

2)百分数范围:20%~30%不能写成20~30%。

3)具有相同单位的量值范围:1.5~3.6mA不必写成1.5mA~3.6mA。

4)偏差范围:(25±1)℃不写成25±1℃;(85±2)%不写成85±2%。

5)附带尺寸单位的量值相乘写为:50cm×80cm×100cm,不能写成50×80×100cm或50×80×100cm3。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1前言

项目在实现经营目标时,事项发生并影响战略和商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称为风险。合同风险管理是督导和控制项目合同风险的所有协调性活动,是确保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它使项目决策者能够更好地考虑项目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和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及实现项目的经营活动目标。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中的合同风险管理研究还较弱,对合同风险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和挑战。

2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2.1合同风险的类型

(1)按照合同生命周期可划分为:投标、谈判、签订、履行和终止风险。(2)按照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可划分为: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分包商风险。(3)按照风险的来源可包括来自经济、政治、法律、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风险。(4)按照风险是否可以管理可划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前者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如行为主体风险、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后者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如不可抗力等。

2.2合同风险的特点

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具有关联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点。(1)关联性。无论是在项目的投标阶段,还是在合同的谈判、签订、执行或终止阶段,风险嵌入和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且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有无法切割的关联性。(2)社会性。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包括投资方、业主、监理、合作方、分包方等,关系比较复杂。(3)动态性。项目不同,工作内容不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也不尽相同,各个阶段对风险进行分析,发现缺陷并改进,因此,主要风险都在变化中,合同管理风险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特征。(4)复杂性。较之单纯的劳务分包,当前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更加繁杂,风险也较多,可控性差,因此,合同风险有复杂性特征,对管理的要求高。

3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风险管理过程

合同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是个过程,也是一个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过程,对项目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合同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四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不参考任何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识别和记录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风险识别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油气管道设计项目,可以在确定是否投标、开始投标、合同签署之前、合同执行关键性阶段等多次进行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专家打分法、SWOT(StrengthWeakenOpportunityThreaten)分析法等。

3.2风险估计

所有风险识别后,应审核和梳理这些风险,清除重复的风险,澄清含混不清和相互重叠的风险,采用统一的标准来估计已识别的风险,这就是风险估计。估计方法一般包括:概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主观估计法等。

3.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风险识别及风险估计完毕后,根据相关风险矩阵或等级确定这些风险的严重性等级,考虑针对风险应采用的应对措施和程度。比较典型的评价方法为主观评分法,即根据风险管理专家的经验判断等,去评判合同每一个风险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对风险进行综合评判和衡量。

3.4风险处理

风险评价后,应进行风险分类,对各类的风险制定处理方案,属于风险处理。选择的风险处理方式必须切实有效,同时也应考虑不同风险处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一般的风险处理方式包括以下三种。预防法:消除特定风险,通常指消除隐患源。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但可以防止特定风险事件的发生。减缓法: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后果。分担法:由其他方或多方分担或承担部分风险(如通过签订分包合同等)。在有些情况下,也不排除采用风险自留的方式。

4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合同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合同作为项目运营的主要管理载体,贯穿项目全过程,项目的运营过程实质是合同履约过程,对合同的管控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前,公司或项目只注重合同签订的把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重视合同草拟、条文审查、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合同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性的合同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风险处置方案。

4.1投标阶段

投标阶段是公司发现潜在机会,把握机会,是整个合同后续进展及其盈利的基础。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五点。(1)竞争对手风险。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可以结合以往的调查资料,关注对手的优缺点,分析对手可能采用的报价策略,进而确定我方的应对之策。(2)工作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最早接触和跟踪项目的人员,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都可能对项目机会的把握造成不同的影响。如工作人员性格孤僻,项目预估错误,则会加大投标风险,建议加强培训,筛选合格人员,作为防范措施和手段。(3)标书的编制风险。与竞争对手PK,投标文件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涉及的因素较多,需各部门的合作,这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做到与重要利益相关方沟通到位,做好标书的审核工作。(4)商务报价的风险。油气管道项目招标,在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最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这时,投标报价是中标与否的重中之重,投标人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项目投资进行估算,并以此为基准,结合我方成本,确定投标的商务报价是存在较大风险的。(5)分包商信誉。油气管道项目,尤其是较大的勘察工作,承包商多会利用分包方式来执行外业。如分包商出于中标考虑,采用“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方式,则会对承包商的合同执行造成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4.2合同洽谈阶段

招标文件中多有合同文本,合同洽谈的主要目的是合同双方就相关条款进行沟通,对合同内容进行增减或调整,为合同签订工作打好基础。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政治法律风险。政治法律风险在境外项目上表现更为明显。防范措施在于: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地法规,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必要时寻求项目所在国业主的支持。(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项目所在地汇率、关税等影响项目合同的执行,导致整个项目合同出现经营亏损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于:研究当地税收政策,获取业主免税证明支持,考虑一定幅度的汇率变动等。(3)合同重要条款的谈判。在合同谈判阶段,建议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供工作场所的责任方;合同是否可以转让和分包;业主提供的基础数据准确性及责任主体;合同文件的组成及优先效力如何;确定合同的有效期;合同额中税费种类及数额;购买保险的种类及责任方;付款条件及比例,注意是否有“背靠背”条款,如属境外项目,应考虑汇率;合同中是否有对人员的限制规定;工作范围是否明晰;合同变更的内容应约定清楚;明确纠纷解决方式及地点;合同暂停或终止等权利义务尽量做到平等。

4.3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阶段指合同双方达成一致,并进行签字确认的过程,确定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两点。(1)合同签署资格的审查。合同的双方一般为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署的合同才有法律效力。合同签署时,可以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合同相对方的运营情况,确认法定代表人,如授权代表签署,应出具有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的委托书。(2)合同章的效力问题。合同印章反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项目合同应使用所属企业的公章或合同章。如使用其他领域专用章订立合同的,合同效力存在较大风险,应引起注意。

4.4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履行阶段是指合同双方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法律的规定,全面、适当地完成合同义务,使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阶段。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五点。(1)设计标准。油气管道设计项目,设计标准是基础,应以合同约定的设计标准规范为准执行,严格控制标准规格,业主要求变更设计标准,应进行合同变更工作。(2)设计质量风险。设计合同约定,设计工作及相关的设计缺陷都由承包商承担,因此,合同履行阶段设计质量风险为重点,应加强设计审核,预防质量事故。(3)安全事故风险。此风险易在勘察项目中出现,勘察外业时,HSE管理是主要的风险点,应加强管理,与分包商(如有)建立项目沟通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4)合同管理。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由于业主的原因导致延误了工期或增加了工作量,则合同管理人员应与业主沟通,争取相应的工期延长和费用补偿。因此,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变更、索赔等工作应起到重要作用,避免因合同管理不足造成风险。(5)分包商管理。承包商应重视分包商的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现象,实现对分包商的事前报计划、事中严控制、事后真评价的管理方式。在风险处置方面,风险转移方式是比较常用的,业主的相关合同条款平行移至分包合同,使分包商与承包商共同承担部分风险。

4.5合同终止阶段

合同终止阶段,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点。(1)业主索赔。在此阶段,是业主与承包商“算总账”的时候,如合同执行中有任何瑕疵、缺陷,业主有权也很有可能向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在合同终止阶段,业主索赔应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大的风险点,承包商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注意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以法律及合同为依据,就有异议的部分做出回应,维护己方的合法权益。(2)合同尾款结算。结合项目执行中的变更及索赔资料,按照合同约定,加强款项催要工作。及时收回各类履约保函,尽量在业主支付尾款后,再支付相关款项给分包商,这一点需在分包合同中予以重视。

5结论

合同风险管理在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必要且庞大的工作,合同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最终经营效益。合同风险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助于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分包商的可靠性,降低资本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创造额外价值。因此,对于油气管道勘察设计项目,重视合同风险管理,在做出决策时应更加充分地考虑项目中隐含的不确定性,识别和管理风险,增加新的机遇、积极的成果和优势,减少负面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媛.EPC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徐占文.EPC总承包模式下境外石油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2015.

[3]于海丰.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李松涛,康艳,徐雅琴.中国电力企业海外EPC项目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10).

[5]赵晋,陈福阔.浅谈建设工程合同风险管理与防范[J].安徽建筑,2011(6).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7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足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结合岩土工程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大学课程学时要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和著作,将取得的成果写进教材和著作,将亲历的典型工程引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材和课件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固化。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教学和科研积累,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2)与“211”和“985”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教材;(3)吸收合作院校编写的知名教材进入课堂。独立编写的8本教材和著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灌注桩检测与处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辅导资料》、《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施工控制》、《现代土木工程》。

在新编教材中,适度引入案例和专业词汇英汉对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高了每堂课的凝聚力和出勤率。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的6本教材和著作包括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教材(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教材(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和《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201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钱七虎院士编写的《岩土工程师手册》(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6门课程中,“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是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类公认的3大支柱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250人。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依托省、校精品课程平台重点开发这3门课的电子资源,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环境。

5.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笔试存在的弊端是难以杜绝舞弊现象,学生心存侥幸,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况且,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爱。为此,我们探索了考试改革,期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联动(动手、动脑、动嘴),确保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地基处理”课程采用“题库抽题答辩+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探索,采用“上午抽题应答(占总成绩的40%)、下午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抽题应答的具体做法是:考试之前几周,老师将涵盖课程的近100个最重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找答案,考试时,让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按学号随机从这近100个问题中按序号抽取1~2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考试题目,然后走上讲台回答,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评判和老师点评。这种抽签答辩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互监督作用,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很多学生与老师亲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2)“工程地质”课程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工程地质知识抽象、枯燥,难记难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瞄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通过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实践,结合效果分析,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试形式,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周末去一些风景名胜或者自己的家乡观察分析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等现象,不明之处带入课堂,结合平时小测试和课后分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计入总成绩的40%。

6.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原有教学模式显示出很多弊端,也给学风和教风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监管缺位,学生逃避、应付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情式合作和示范,引导并约束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和实践。

通过改革,在课堂授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践课学时得到了加强,如“土力学”课程实验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实验主要依托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来完成。该中心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部分,有完备的室内实验设施,建立了融实验技能与工程综合训练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实验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的工程训练。工程地质实习和岩土认识实习主要依托岳麓山、湘江两岸、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和长沙市轨道公司等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开展。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采取了师傅带徒制即导师制,具体措施为:(1)在进入专业基础课期间,核心教师与三年级学生举办师生联谊会,促进相互了解,为学生请教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提供对接平台。(2)凡是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工程类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均吸收学生参加,由导师(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尤其是技术服务项目中的测试、测量、分析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3)利用学校内的工程设计和勘测勘察单位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期办学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工程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在较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施工环节,导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每名同学都会经历参观性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的工程锻炼,都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每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保障,而且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7.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岩土工程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既提高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又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平台。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才有可能把握课程群发展方向、引领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更贴近实践需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有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兄弟院校合报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06~2013年,我系(教研室)教师每年都有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3项,2012年6项,2013年3项,取得较好的成绩。

8.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

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近几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承担9项部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效果

1.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18年的岩土工程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积累,先后产生的成果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以岩土2008级(2012届)为例,该届共有56名学生,1人获得学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土木与建筑学院仅1人),并被录取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9位同学参与获得了部级创新实验项目、专利或者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10位同学获得了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12位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同学全部走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岩土2008-1班获得学校“示范班集体”、团支部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示范班集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编写的一批教材、著作和规范被同行使用,反响良好

独立或合作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均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被同行采用。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已在省内高校使用,并且成为一线勘察技术人员的“拐杖”,《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在出版当年就投入课堂。

3.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被同行引用并借鉴,并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

课群建设期间,发表了10篇教学改革论文,为同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且注重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与研讨。例如,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

三、结论

勘察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要点

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的地位及重要性日益显现。工程建设质量通常取决于岩土工程勘察,因此必需全面强化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符合设计预期,满足工程建设标准。

1岩土勘察工程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地位极为关键。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与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施工单位以项目规划建设标准为依据对施工场地及其附近施工环境、岩土构成及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查找分析、评价编制,这就是岩土勘察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是大型建设项目的必经环节,比如岸边工程、管道的铺设等均如此。施工区域内土壤采样勘察、室内或原位测试、场地地质类型的调查和测绘等均为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质控方面存在问题

2.1重视程度低

调查结果证实,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并未受到建设施工方的实质性关注、重视即便开展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认识同样存在偏差。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工程建设质量与岩土工程勘察二者之间没有必然性联系,认为岩土工程勘察是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会弱化甚至不开展这项工作,从而导致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下降。此外,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所以岩土工程勘察具体工作的执行力通常存在欠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同样会因此而下降。

2.2人员因素影响明显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具有相对较高的复杂性、专业性,只有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专业素养,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提升才能有基本保障。调查证实,部分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理论基础明显较弱,专业能力与工作需要之间的吻合度不足,心理素质较差异,极易受到其它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从而降低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质量。

3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控制要点

3.1软土地基勘察质控

(1)软土地基勘察分析,流动性、触变性、高压缩性、土质均匀性较差、强度差、透水性较差等是软土地基的典型特征,此类地基必需采用特殊处理手段来进行处理,才能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向前推进。所以在软土地基岩土勘察过程中必需率先将其等级确定,随之筛选勘察技术,确定勘察需要进行的内容及任务量,取样完成地下水状态确定,处理分析勘察数据,将软土物理性质确定,确保岩土工程施工数据充分。(2)软土地基勘察方法,单一方法通常难以准确满足软土地基勘察工作需要,所以大多需要多种方法(钻探、物探等)同时使用进行软土地基勘察才能实际工作需求。从岩土工程施工实践来看,软土地基取样通常需要采用常规土工取样策略,即使用重锤在软土区敲击取样,抑或通过软土取样器连续、均衡压入策略提取样品。宜通过原位测试(可通过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技术勘察)技术提取操作难度大的样地点样本,否则,由于软土地区原状土样扰动因素多,易受扰动而导致取样失败。(3)软土地基勘察指标,之所以需要进行软土地基取样,是因为有关物理性质参数分析必需通过样品才能分析确定。所获样本通常采用常规物理学实验测试或力学实验测试。分析技术通常有两种,其一为直剪等物理实验方法,其二为三轴剪切实验技术。机床系数、烧失量、有机含量等均为待获取软土样品参数。

3.2卵石地基勘察质控

(1)卵石地基勘察重点,因为卵石通常有较大的颗粒、硬度,大量砂砾夹杂其间,所以卵石取样难度较高。卵石取样是卵石地基质量特征确定的前提,因此必需将取样工作做好,否则易因片面取样而导致地基分析结果不准确。(2)卵石地基勘察方法,卵石的物理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塌孔在勘察取样过程中发生可能性较大,取样通常无法准确进行;卵石流动同样会导致样品取样失误;卵石有较高的硬度,钻孔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必需多种方法(金刚钻头、三层岩芯管、双层双动、双层单动等)共同使用,准确取样才有保障,卵石地基质量控制才能完成。只要测试出卵石力学性能即能完成原位试样测试,水下、水上止角可以采用砂砾干扰法加以了解、掌握。(3)卵石地基勘察指标卵石的最大粒径、渗透性、强度、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可通过卵石耐压试验展开,在此基础上即可将卵石地基分布及其构造分析出来。

3.3岩溶地基勘察质控

(1)岩溶地基勘察重点,岩溶本质上属于溶蚀作用下可溶性岩层导致的地下、地表岩溶形态,岩容的形态特征各异。岩溶地基勘察实质上是查明勘察岩溶地基面坡度、起伏状态及覆盖层厚,查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特征(规模、埋深、顶板完整性、充填物性质及充填程度)及其与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关系,划分场地的岩溶发育程度等级,根据岩溶发育强烈程度将对岩层划分成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评价岩溶对场地和地基的影响;就此将土层(岩溶岩面上)的均匀性、稳定性等确定,从而对地基稳定性、适用性做出准确评价。溶洞的连通性、填充性、规模、埋深、分布,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关系同样是勘察的重点,随之基于勘察结论将岩土工程施工方案最终确定。(2)岩溶地基勘察方法,勘察深度通常自勘察深度开始,一直延伸至岩层浅层发育带,岩溶地基上覆盖层的均匀性与分布状态均需要勘察深度进行了解,以便将有关参数提供给工程设计机构。勘察技术通常有以下几种,即工程地质观测、观试、物探、钻探和测绘,初勘环节通常需要同时采用物探与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特殊地段出现时则必需确定典型部位钻孔探查,验证核实,而且如果是情况比较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地下岩洞,勘察点有必要适度增加,只有如此,数据可靠性才有保障,确保可以顺利开展后续施工。勘探孔应至少穿越溶洞或深入完整基岩3~5m以上(根据具体项目预估基础尺寸及荷载确定);详勘环节勘察工作应更加仔细,否则,施工实践需求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补勘环节主要用于更具体勘察数据提供,以此对施工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在相关地区适度增加勘察点即可进行补勘,勘察深度同样应略有增加。(3)勘察指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溶水循环交替规律,可溶岩顶部浅层土体空间分布、厚度、性质,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密度、规模及形态等均为岩溶地基勘察指标。岩溶地基质量勘察的基本内容能基于此类勘察指标清晰的体现出来,将岩土参数指标提供给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