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发展下的英语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发展下的英语教育研究

 

浅析学前舞蹈教育的游戏教学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综合素质教育上,许多大学把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着重大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之一。在目前新媒体介质的大力发展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日益丰富,教学效果日益突出,授课方式多样化的结果是使得英语更具有趣味性。以前的英语教学是以分数为主,或是以专业能力的提高为前提,很多内容在没有涉及应试时,忽略或者是省略,因此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些更有甚者是全然无知,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学会了新的单词,扩充了自己的词汇量。意识到英语教学的严重不足,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向通识教育接轨,开始让学生有机会对于英语所涵盖的文化、习俗及其他内容有着全面了解。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通识教育又有着什么要的意义呢?首先,它可以完成通识教育的一般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教育,然而基础教育正是人格发展和情操陶冶的主要途径。通识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等现代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英语课堂上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功底,但还注重文化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它的起源总是和文化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应当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热爱、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精华、并学会分辩这些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但最终以本国文化为主,借鉴国外文化为辅。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易于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部分同学认为,英语并非本国语言,其语言方式、用词习惯都与我们的汉语大相径庭,再加上我们自小就是一种哑巴式应试教育,对于英语产生了一种厌倦感,以致上英语课时这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兴趣。这样英语中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就没有进到这部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对英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下子接受到一种全新的语言,认为其简单明了,比自己的汉语似乎更有意思,再加上目前西方国家文化、经济向我国不断地渗透,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接收发扬者,对于西方的文化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一下子对本国的语言和语言背后所传承的民族历史不假思考进行否定,这种极端的危害是相当之大的。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英语教学模式,一是让学生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尽量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化,二是让英语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服务。   三、增加新的课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更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功能。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改变学生为考而学以及老师为考而教的观念。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在这项改革内容中明确说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即通识教育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这说明教育部门已经对大学生的英语通识教育提出了广泛的关注。只有摒弃英语教学为考而教的思想才能为英语的通识教育铺平道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考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四六级考试就像英语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了课堂上通识教育内容的输入。通过对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改革,减少考试对广大学生和老师的压力,真正把老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目前对英语的要求早已超出了分数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学生,并且做到融会中西,从英语的学习中提炼出西方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和修养。   开展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要求教师本身的素质也需要进行同步提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要传授全面的知识,教师必须自己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广阔的知识面。英语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广大教师还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实施新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开展研究学习。   四、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编写中要考虑到通识教育的需要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所以教材编著者,教材选择者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与编写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知识面丰富、易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使教材成为承载丰富人文、科学及思想内涵的载体,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学习教材的同时有开卷有益的感受,增强学习的热情。各个学校对英语教学应有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一二学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高年级段要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科技翻译、现场口译、商务英语、时文报刊选读、论文写作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国际性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p#分页标题#e#   五、丰富教材内容、增加深度   教材内容要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所涉及的内容需要包括方方面面,如科技、历史、诗文、地理等,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运用英语获取相关的信息,增长自己的知识,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与联想,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此外,在话题内容的选择上都尽量做到中西兼并,学生用本国的文化去思考,而后又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选择性地吸收,在文化冲突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两种语言的趣味性。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