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形式逻辑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思维教学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面向21世纪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开设的《形式逻辑》课,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抽象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与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7年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就将逻辑学排在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而英国大百科全书则将逻辑列为五大基础学科的首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说:“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在当前这个信息多元、知识更新加速的新时期,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传统教学观念、结构、内容、手段、形式的更新;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遗憾的是,打开网络或翻阅报刊,研究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逻辑教学中的渗透及作用显现的论述,却并不多见。思维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传统的逻辑教学方式,基本是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描述进行的,学生要在教师的理性、抽象、枯燥的逻辑思维讲授中,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理论知识,以接受严密、规范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正确思维的方式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致使他们在听课中注意力不够集中,降低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正弥补了传统逻辑教学中的这一缺憾,使原本抽象、枯燥的逻辑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生机,洋溢思辩的活力。   一、帮助建构思维知识的科学结构,掌握正确思维的方式方法   学习形式逻辑,首先要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理解并把握主要的定义、规律、规则和公式;对重点内容还要反复领会,在领会的基础上加以理解、记忆。这一教学过程中,有些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述或者即使用语言表述了,学生仍然难以想象、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借助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让学生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理解人类思维的形式系统,帮助他们建构思维知识的科学结构,掌握正确思维的形式化方法和系统化方法。如对定义、定义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对划分的标准、项的周延性、三段论规则的把握等,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其思维特点。具体如学习“项的周延性”,其难点是“否定命题的谓项周延”。一个命题若确定地陈述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就是周延的,否则不周延。在SOP命题中,教材是这样陈述的:“SOP是S类与P类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的概括反映。它陈述了至少有一个S不是全部的P,即全部的P都与被陈述的那部分S相排斥。所以,其谓项是周延的。”这段文字表述,显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明白为什么谓项P是周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SOP命题的思维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达到了仅用语言描述所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SOP命题中,有些S不是P中的任何一个,有些S是被排斥在P的全部外延之外的,也就是陈述了谓项P的全部周延,这样谓项P就是周延的了。   二、帮助展示思维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逻辑课同时还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的必要工具,因而被喻为思维的“语法”。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正确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教学中,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大脑在一定时间内接受、记忆知识信息的有限性,都说明若仅仅依赖“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教师传授内容枯燥繁琐、学生接受知识信息难度大的局面,往往是学生对教师这句话的内涵尚未理解,下句话所承载的知识信息已经过去。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既不利于学生接受逻辑思维理论本身的严密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便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清晰、准确地演示逻辑形式的思维过程,从词项到命题再到推理,一步一个脚印,清清楚楚,扎扎实实,让学生在理解、接受逻辑理论形式化和系统化方法的同时,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比如学习三段论规则,规则内容繁多、复杂,既有词项的规则,又有前提的规则;既有一般规则,又有特殊规则。而教材在陈述这些规则时,只是借助于文字表述,来阐释这些规则的思维特点的。学生对这些阐释虽然在道理上还算明白,但逻辑思维严密、抽象的空间框架却难以想象、建立;如果逻辑推理的空间框架不能在学生大脑中得以建立,那么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将束手无策,很难做到用所学习的逻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多媒体,把教材的语言表述具体化为一个个“三段论的式”,通过对具体的、三段论“式”的解剖、分析,进而理解三段论的规则、规则的必需性及三段论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在推理教学过程中,引用的案例、材料往往文字较多,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复杂,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这些案例往往记忆得不够清晰、全面,由此影响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分析,也不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谨严、周密。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材料、案例详实地呈现给学生,再加上教师全面、到位的逻辑分析,就会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都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让学生既接受了正确思维的训练,也尝到了获取新知的快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帮助迁移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形式逻辑,在掌握逻辑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多用,多做练习。因为学习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经过阅读或听讲,相关知识似乎懂了,其实仅仅是记忆了,一做练习,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这说明需要多做练习才能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而逻辑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思维水平,其练习题也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如:例1“.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不在现场。”据此,我们可以推出: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C.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王五不是杀人犯;D.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但许六是杀人犯。例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贪污成风。重庆一家进步报社,以确凿的证据揭露某行政部门“有一半人员贪污”。这下捅了马蜂窝,该部门到报社兴师问罪,要求报社公开道歉。报社答应登报“更正”。第二天,该报果然刊登了一则“重要更正”,上面说:“某月某日本报所载‘某部门有一半人员贪污’乃系‘有一半人员没有贪污’之误,特此更正。”该部门见了,哭笑不得。百姓见了,拍手称快。问:为什么“该部门见了,哭笑不得。百姓见了,拍手称快。”?请利用学过的逻辑知识加以分析。上述例1仅是一个典型、简单的假言推理练习题;例2也只是一段简短的案例材料。做这样的练习题,无论篇幅长短,如果仅仅是教师给学生念一遍或者说一遍,或者借助其他手段,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练习题提供给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快速而有效地理解了题意,而且能够扎实、严谨地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更好地开发。还应该注意的是,练习题通常是经过选择、加工的题目,而人们的思维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生动的。会做练习题而不能灵活运用,还不能说完全掌握了逻辑知识。因此在重视做练习题的同时,还应当自觉地与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相联系,如现实生活中、报刊上的典型案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等节目的录象等,都可以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不仅有足够的长度,还要有丰润、缜密的厚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得更加丰富而充实。#p#分页标题#e#   四、接受知识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有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形式逻辑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门课独特的学习特点:它要求学习者应该具有较强的自控性和自制力。事实上,即便是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也很难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这首先是因为人的注意力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其次是因为长时间学习单调、抽象的内容,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科学研究表明,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这是多媒体教学优于其他媒体技术的最突出特点。它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使一定的教学内容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教师知识传授中的一些教学难点,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中的图形类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的特点,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一些篇幅较长、推理过程复杂的案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中的文字类课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明晓其中所蕴涵的逻辑事理,使理论和实际得以紧密结合,相互印证;配合课堂教学,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无论是知识型还是能力型练习,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这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提供的这种多样化、交互式的外部刺激,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驾驭课堂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规范性、系统性,又有教学内容传授形式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多元、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教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兴奋而集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帮助学生建构逻辑理论知识体系、掌握正确思维的方式方法、迁移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在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方面,都显现出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形式逻辑教学中的运用,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探讨,以期更高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