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交通运输的进展

循环经济下交通运输的进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我国交通运输业仍将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鉴于交通运输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寻找一条适合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源问题。资源利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使人们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运输业自从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之后,一直是大量消耗资源的行业,如土地、能源、水、木材、矿产等资源,尤其是对能源的严重消耗。交通运输业对世界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成为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问题。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周围环境自然成分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前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交通工具在运行中燃料燃烧排放物的化学污染、热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对土地、植被、水域等产生的污染;同时,交通设施的存在还会对沿线的文化、历史和古建筑等风景名胜造成不利影响。交通运输对人类本身的影响表现为空气污染、噪音等对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等产生的影响。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严重社会问题。交通事故的发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数目剧增,影响社会的稳定。据统计,1993年我国由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折合约10亿元。而到了2005年,我国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亿元。可见,交通安全问题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2006年11月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15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强度高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20%。另外更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耗能,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10倍多。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污染总量增长率也是总产量增长率的数倍。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煤炭等6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1]。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频频遭遇“电荒”、“油荒”、“地荒”,充分说明这种建立在资源驱动之下的高增长最终难以为继。经济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环境、生态成本,使得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要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交通运输发展对策   (一)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当前,国际上出现了清洁生产浪潮,这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进展,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转变设计思想和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物质循环利用。同时,在交通设备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学合理的设计,是交通运输业推行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促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只要强化管理,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二)制定适当的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的制定必须与资源、环境政策同时考虑。交通的核心问题不能局限于交通发展的本身,而要综合考虑到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容量的可扩展性。在制定交通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原则: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定价应考虑其对资源的需求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把外部成本纳入到交通运输市场价格之中。向资源节约型运输结构转变。将社会进步确定为第一目标,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进和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使有限的环境容量支持更大的运输需求。鼓励环境友好型运输。通过各种交通运输政策的有机组合,如公共交通运输政策、减少燃料消耗政策等,建立环境、资源、生态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有机统一的监控机制和社会保证机制。   (三)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循环经济法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的法律制度和责任。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专门性的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做出进一步的规定。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开展,有必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由政府制定一些条例,并在条例的指导下,制定或完善有关的运输部门行政规章。#p#分页标题#e#   (四)发挥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要重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条件,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经济手段要对保护环境与资源的交通运输方式给予鼓励、实行优惠政策,科学地引导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价格改革方面,积极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对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财税政策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有: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律中,对收购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物控制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可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我国可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补偿机制[2]。   (五)合理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基础设施建设应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规划相结合,提供对区域空间合理支撑框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交通服务基础条件。通过规划手段实现交通系统的总体协调和优化,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并将交通建设作为用地规划、城市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实现过程的重要支撑基础和调控手段。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传统的道、路本体设施以外,还应注重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系统、交通安全及事故处理系统等的辅助设施的建设。这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辅助设施是交通运输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综合运输系统效率充分发挥的直接保证,并由此产生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交通运输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存在与其它系统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等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交通运输系统除具有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外,它还应能促进社会进步,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应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应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   (六)循环再生和综合利用交通资源   积极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废弃轮胎、废钢材、航道疏浚土、工业废料等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废旧建材的循环再生;加大废旧车船等的回收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废旧轮胎翻新利用,或将其再生用于生产码头橡胶护舷、胶粉改性沥青等;大力推进航道疏浚土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在实际交通建设中鼓励对再生资源的应用,制定相应鼓励性经济政策。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业与其他行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对废弃道路和施工临时性占地的复垦,不能复垦的尽量绿化;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尽量在原有路基上加宽改造;加强航道吹填造陆方面的研究,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开展围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增加土地面积,实现岸线再造。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统筹协调防洪、发电、航运等关系,合理保护水运资源,避免因水电枢纽、闸坝、跨河桥梁等设施造成的断航、碍航、阻航,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此外,还应大力推进港口、铁路、机场等的中水回用。加强通道资源的综合规划。通道资源、线位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协调与衔接,统筹规划公路铁路的线位资源,合理利用通道资源。   (七)注重交通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上。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这两个主要方面。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   (八)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交通运输业循环经济设计多学科、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各领域专家应携手合作。要加强运输行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机构、企业集团等的合作,以多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形式来共同研究资源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施方案。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末年工业高新技术是实施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加快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开发力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激增和人均资本的上升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承载压力。如果各个产业不能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环境和资源将被破坏到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   (九)领导层面深化认识,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   运输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需要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化认识。要提高交通运输各级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领导能力,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引导各级运输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推进措施。要深化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p#分页标题#e#   (十)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引导绿色消费   公众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推动力和压力是我国资源循环型农业发展重要基础。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理,是目前改变资源粗放利用状况、推进交通运输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提高广大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必须改变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农业技术专业学会、农民协会和有关群众团体的作用,提高全民的人口意识、资源能源意识、环境意识,使循环经济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倡导绿色消费是最终实现社会层面上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绿色消费包含三层含义:意识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中注重对农业废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理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推广对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3]。通过倡导绿色消费,使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能上升为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循环型交通运输业建设之中。   三、结语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的纽带,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文章首先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和安全问题,阐述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运输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为了使运输循环经济在我国得到顺利的开展,相关的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并加以保障。纵观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外发展运输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文章从政策法规的确立、运输网络的规划、运输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运输业的运营和管理、运输技术的更新和研发、思想认识的普及和深化等各个层面着手,提出了适合我国交通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指出目前我国运输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必须全面转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走节约型、循环型的发展道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