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学习研究

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学习研究

一、中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现状概述

因为网络语言的简洁性、诙谐性、直观性、随意性、新奇性等特点切合了青少年自主开放、创新意识强、追求个性张扬和猎奇、快捷简便的个性特点,网络语言生活呈现一种比较活跃的状态。对广东省5所完全中学从初一到高三的6个年级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到的232名学生的数据的调查结果看,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呈现以下态势: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和经历上,在回答“是否对网络语言感兴趣”的问题时,100%的学生明确选择了“是”;有18%的学生表示经常在上网聊天时大量运用网络语言,对其非常熟悉;有63%的学生表示有过网上聊天的经历,并会适量使用网络语言。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对象上,最多的为同学,占33%;其次是对现实里的朋友和网上虚拟的朋友,分别占27%和13%。对教师、家长等长辈使用率最低,为8%。这表明中学生懂得区分使用对象,在同辈人群中间使用。在使用网络语言的环境上,在即时聊天网络功能上使用频次最高,为37%;其次是论坛和游戏,分别占21%和18%。在电子邮件和博客环境中稍低。在课堂学习和学校作业中频次最低,分别占5%和3%。表明中学生懂得适度区分网络语言使用环境,特别是区分现实的学习环境和虚拟的网上休闲娱乐环境。网络语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存在的,并没有如某些学者担心的深度侵蚀规范现代汉语使用的方方面面。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一)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听说读写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网络语言对传统的书写、写作、阅读、口语交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传统语言教学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1.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对作文词语的选用。一些本可以用传统正规的语言表达的意义,被换上求新求异的网络语言。如用“GG”表示年轻男士,“美眉”表示年轻美女。但若过多随意运用谐音、表情符号和省略式等网语,会对规范词语的学习和表达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语言还影响学生作文的表达和结构方式。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中学生更喜欢口语化的简短明快的有动感的直接的表达,某种程度上忽视对复句和段落等语言单位的运用,使篇章结构显得零散,甚至出现语法失范现象。一些粗俗的网语还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进而影响作文内涵。另外,习惯键盘输入方式也使学生对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形体结构日趋陌生,影响书写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有利于培养语用创造力,因为生成环境的自由性、虚拟性、个体性和多样化,容易突破原有汉语各种句法的束缚限制,使语言增加富于创造力的新质素,表达鲜活生动。在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推行还不彻底的环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弊端是因为过多灌输布局谋篇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使学生作文出现很多雷同的共性群体话语,缺乏独具个性的鲜活的创造性语言。这些习惯性的套话使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使作文教学进入一个不良循环。而网络语言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语言方式表达真实感受,对于实现真实化写作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能帮助写作成为自然而然的“真善美”的流露。而这恰是作文教学的精髓。

2.对阅读能力的影响。

在阅读方式上,网络阅读中页面与用户的动态交互性、非线性的多维阅读使其与传统的书面阅读区别开来。超文本链接能帮助用户轻易地实现从一个网页到另一个网页的跳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浏览。这种信息量巨大且流速快的阅读能锻炼学生的速读能力。网页设计者的技巧与阅读用户的兴趣共同影响着阅读的方式和时间。在阅读内容上的选择非常自由,能使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我能动性充分发挥,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但网络阅读提供的更多是短平快、新异跳跃的快餐式营养,区别于传统的深度阅读、重点阅读和精读。另外,阅读者的视野也严格受限于电子显示屏硬件的物理制约。虽然用户可以有一定的调控操作性,通过屏幕侧边和底边的垂直和水平滚动条移动和拓展可视文本,但这种滚动和操纵无疑会中断文本的连续性,从感官上影响对文本的记忆、同化、感知和注意。长此以往影响学生传统的书籍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两手抓,一方面加强传统阅读的训练培养,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阅读,并培养学生正确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对学习信息进行分类检索和编辑储存的能力。

3.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口语交际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在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将日常语言交际中的外貌特征等“社会人”的丰富元素都过滤了,在网络视频交谈还没普及的情况下,面对面交流中的表情语气、语音语调、手势体态等都被忽略。长期面对屏幕和敲击键盘进行交流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便受到了影响。中学语文考试制度并没有把口语交际列为一项专门的测试内容,于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多侧重于读和写,师生甚至沉浸于题海,鲜少能有口语交际训练。而网络语言口语特点非常明显,简洁明快易懂,具有即时性和情景性,聊天话题丰富,交流环境自由平等,扫平了口语交流障碍,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对深层观念的影响

首先,对语言规范观的影响。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不断规范的。精准规范的语言是信息化社会达成高速高效交流效果的保证。而网络语言是一种还不具备普遍意义的群体方言,其中还有很多需要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成分。另一方面,它又因为能打破传统语言的刻板、幽默简洁、生动有趣、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对学生形成极大的吸引力。然而迄今网络语言从造词到使用都没有整套的规范,随意性非常大。所以出现了众多与传统汉语迥异的谐音词、缩略词、字母词乃至数字字母汉字等多符号混为一体的词语,如用“==”表示等等,用“伤心ing”表示正在伤心。甚至出现诸多错别字。这样使语言规则、中心意义和话语流程都呈现一种无序化的状态。调查中显示,学生普遍对这些不符合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现象持漠视的态度。因为缺乏规范标准的引导,部分学生虽然某种程度上懂得在使用网语时区分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懂得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网语,但不知道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不会辨别哪些是不规范的。长此以往必将干扰语文学习,对正在打语言基础的中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对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影响。语文教育本有美育的功能。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饱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学习汉语是习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的篇目是代表主流文化的主流话语,对粗糙低级趣味的话语有天然的矫正和排斥作用。然而受网络语言求新求快求活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浮躁的语文学习心态,不利于通过语言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有甚者,在因为网语的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使学生容易找到“说话”的感觉和享有“说话”的权利的同时,使一些粗鄙化、低俗化的乱句错词受宠,人身攻击等网络语言暴力的问题浮出水面。如“脑残”、“TMD”等。在粗俗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审美情操、思想感情必然受到玷污,价值观失衡。

(三)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外显于语言,习得一种语言的人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思维方式。思维又反过来支配着语言的运用。直观性思维有几大特征:非逻辑性、突发性、无意识性。在词汇方面,网络语言有大量的符号性表情词汇,如“:)”表示微笑;以及谐音词汇,如“886”表示再见;还有快捷的新词,如“楼主”使人联想到处在最高位的所有者和发起者。在段落篇章方面,往往也是想到哪就写到哪,思路跳跃语义断裂却又妙趣横生,不讲究传统文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所以说网络语言的直观性思维特征很明显。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标准化的试题答案和八股文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形成一种禁锢,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鲜活的网络语言能有效缓解这种禁锢带来的负效应,通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启发直观性思维使他们尽可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形象思维是运用直感、表象、想象等形式反映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有可感性的特点。网络语言善于对事物进行可感性描绘。如对论坛帖子的第一、二、三个回复分别称作“沙发”、“板凳”和“地板”,把因为回复时间快慢不同而享受到的不同待遇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了。网络语言如此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新颖独特的话语内涵,更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打破其僵化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的思维模式。

三、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影响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符合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规律。作为在语言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必须了解网络语言。这首先要教师转变心态和认知,摈除偏见,重新定位网络语言,加强学习意识,使自己具备充分的网络语言知识,做正确利用网络语言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道规范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大致标准,能辨别和剔除粗俗的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懂得网语使用的环境和条件。

(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打造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语言学习情境。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从平时的各种网络交际中选择兴趣话题作为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话题。课外则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举办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网上作文比赛,寻找网络错别字、粗话等不规范网语的作业,开展网络语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主题辩论会,这样语文教学对网络语言的处理就会更有针对性,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有营养的语言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习得主动使用规范语言的好习惯。

(三)加强语言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汉语言在韵律节奏、语调发音、构词造句上富有审美特征和价值。语文教材篇目传递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更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语文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区分辨别哪些是真正形象生动有营养的语言,哪些只是恶搞的在小范围内传播的抽象符号,而不是能在社会交际中准确地传情达意的语言。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其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中迷失。

作者:麦剑芬 单位: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