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探究(3篇)

企业风险管理探究(3篇)

第一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经济已向全球化市场拓展,市场环境的多元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及新的发展机遇。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对内部经营活动的管理,还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国外的世通、安然以及法国的兴业银行,以及中航知名的企业,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不当,导致破产或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非常关注的课题。国有企业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兴衰,是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控制力量之一。国有企业健康的发展可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尤为重要。本文就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以及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管理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的标志就是内部控制,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中尤为重要。风险是企业潜在的损失,在时间的作用下潜在的损失会转换为现实的损失,但是风险有时候也会给企业带来利益,所以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面对风险企业处于损失和利益之间,所以需要企业经营者充分利用资源从中获取收益。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其实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主要以风险管理为前提,从而使得国有企业适应于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具有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基础,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有共同之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应对来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就是对企业各环节风险的控制和把握。从政策的角度讲,我国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做出相关界定。其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职能体系、信息系统以及管理策略一起构成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风控意识薄弱

在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更多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另外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力不断的增加,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的复杂化。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意识仍然薄弱,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将风险控制的重点还是放在财务风险方面,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二)风控体系待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不断的增加,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逐渐增加,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以及应对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意识薄弱,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评估、识别以及控制,甚至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识别以及预警的机制。有的已经建立了风险控制机制但是由于不能有效的执行,致使形同虚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风险管理理念

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环境因素,更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基础条件,国有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执行中产生的一系列的信念以及态度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也有所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整体价值观,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评估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的体现。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可以在整体上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使得企业可以健康的发展。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对风险的认识的态度,需要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所认识才可以在整体上对于风险及时的发现、评估以及应对。要求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利用各种途径,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提醒,使员工明确风险的各种危害,才可以使员工有真正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促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的发现风险隐患及时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二)对风控体系的完善

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及时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企业的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首要工作。通过企业风险事项识别体系,保障企业战略目标不偏离。对企业的风险事项细分,企业可以将风险分为公司层面的和业务层面的风险。一般公司层面的风险是有内部以及外部的风险因素组成(内部:经营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和组织风险;外部:自然、市场、政治、法律以及技术因素);业务方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管理职能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同。所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尽力识别,并且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识别企业的潜在的风险。

(三)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客观的评价监督活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目的为了防止错误的发生,保障企业运作的整体效率,提升企业的利益。风险型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利用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式应对,方便对各部门和各业务进行循环评价、识别以及应对为基础的一项审计活动,重视风险的导向性。通过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客观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及时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点予以消除,把企业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保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决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具备权威性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决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更是企业审计工作人员是否可以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的前提条件。所以,要保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工作不受任何部门的干预,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规模的大小以及风险的大小,设置符合自身条件的审计部门,从而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

四、结束语

国企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促进,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国企内部控制管理的加强可以为风险管理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有效的减少资金的损失,一定程度上推动国企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建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6,(03):138+140

[2]高敏.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作者:王丽华 单位: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青岛有限公司

第二篇: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摘要: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十分重要,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同时尽可能的将运营中的风险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特点、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重点就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特点;措施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特点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应作为两个部分去区别对待。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政策前提下合理合法的去参与经济活动,对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秩序化,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效率及质量。风险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管理中都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的企业来讲,经营风险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隐蔽性,并且部分风险无法避免只能通过人为控制去合理规避,此时,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可以为企业的健康运营保驾护航,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实力,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可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科学决策,这些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运营风险具有突发性与潜在性,在面对不同风险时应做出不同的调整。在施工企业运营管理中,效益不理想、流动资金紧张等现象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如若后期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维持日常运营必然会引起内部员工的躁动,不利于企业的秩序化。部分施工企业现行工作管理制度约束力不足,在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缺乏一个可行性较强的制度为支撑,部分管理工作很难做到有据可依,如债权问题、工程结算问题等,再加上施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深,各级、各部门沟通不及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去解决这些问题,运营管理风险随之而来。

三、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部分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来看,问题依然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行制度约束力不强。内部控制的优势与目的非常直接明了,且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大,虽然部分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基于施工现场环境的差异性,这些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管理者风险意识较差。管理者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管理者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较差,无法在问题发生前掌握主动权,管理的重心停留在成本上,这必然会降低施工管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第三,技术水平较低。工程施工对技术的要求较高,随着近年来工程建设智能化程度的逐步加大,人们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功能要求随之提高,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并未对技术团队组建给予较大的关注,施工的核心依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在这种技术团队的施工下,其实际的施工质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工作也很难开展。第四,成本控制不合理。对于任何工程建设来讲,成本管理都是管理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中,前期预算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将极大的影响到成本管理的质量,且成本管理也极易受到诸多突发因素的影响,引发预算追加等问题。

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运营中的风险与压力也在持续上涨,有效的控制风险与施工管理策略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一般来讲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的质量需要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内部控制则可以处理好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进行责权界定,让各单位做好职责内的各项任务,降低施工管理中的隐患,再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体质量及效果也会非常的突出。

(一)明确企业管理结构,科学进行项目预算

明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在每一个建设项目开始之前,财务人员应依据现下的市场行情进行预算,如建设成本、利润空间、市场现状,着重关注资金消耗量过大的人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等方面,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预算,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做好必要的监督及管理

公开、透明的内部审计可以明确指出施工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来讲,审计的目的是站在专业、整体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做到查缺补漏、防微杜渐,内部审计的参与者可以由多个部门投票选出,以此来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公正性。同时定期进行审计人员的培训与绩效考核,结合风险管理来提出下阶段的内部审计方向及内容,让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同时开展,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出现几率。

(三)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还应做到事前风险评估。在投标时,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不但调查业主的资信度,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支付实力,还要考虑企业的资金筹融资能力,只有各项评估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投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履约管理,按照合同条款,保证合同工期和质量同时,及时办理各项工程结算和变更事项,取得确认资料,向业主及时报送工程进度资料,并归集工程资料,取工程结算证据;在项目完工阶段,及时提交工程竣工资料,安排专人负责,跟进竣工结算办理过程,及时办理竣工结算。

(四)加强结算、回款风险与内部控制策略

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结算期间看,大多数工程项目竣工后,工程结算都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办理完工程结算,使得工程项目的效益不能及时锁定,工程款不能按期回收,施工企业存在很大的结算回款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合同评审,对工程项目的结算事宜进行明确;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按合同履约为结算创造有利条件;应建立工程款清欠管理制度,与清欠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奖惩兑现。

(五)注重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施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管理质量及效率,通过大量的信息化管理实践均可看出信息化背后的优势。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专业管理软件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逐步落实成本管理信息化,在现代化的工作管理模式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工作流程。以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管理为例,每一笔资金的支出可以通过合理的授权来逐层核实审批,这样既可以便于后期的责权追究,也可以确保每笔资金的支出有理有据。当然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局限于此,参与人员的信息化程度也要加深,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与专业素质强化应当在定期的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才能为企业打造一支综合素养较高、业务能力过硬的管理团队,这些都是提升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五、总结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份子——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其他企业无异,利益最大化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心,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予以重视,并在日常管理中有针对性的去逐步改进,尽可能的借助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来夯实企业自身的基础,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蔡金妹.论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科学规范策略[J].财会学习.2017(14)

[2]朱百胜.如何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

[3]阮彬彬.工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6)

作者:卢国霞 贾佳 单位:河北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第三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并不断展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中小企业由于其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殊性,不容在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方面出现纰漏。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识别,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

1背景分析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典型代表,企业规模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000万家以上,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比高达99%,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总额分别在全国占比达到了60%和40%,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了城镇就业岗位数的3/4。尽管如此,中小型企业由于其竞争力不够,据非官方统计,经营长达10年以上的不超过45%。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占据主要优势资源,对非核心业务可选择外包方式。因此,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应运而生,给中小企业一个翻身的机会。中小型企业通常并不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人事专员由其他部门员工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性。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存在的诸多人事问题,如任人为亲、招聘不专业、福利待遇不均衡等,而专业的外包机构可以用专业化的服务为中小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企业为获得生存空间并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已经将竞争延伸到企业的各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快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节省运营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不乏为解决方案之一。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按职能分类

(1)薪资职能外包。当前,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不与外边先进的企业进行管理交流,并且完全按照企业自身的意愿来建立薪资制度,是不真实的。当我们了解到现今的市场行情,才能根据现实的发展设计出来适合当下的薪资制度。薪资设计一定要处理好股东和雇员的利益关系,提供的薪资要符合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的企业发展状况。随着薪资职能不断变化,薪资方案越来越复杂,用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也变得更烦琐,同样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成本也会更多,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薪资职能中难以管理控制的项目可以外包给外包商来负责这个项目。这样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2)福利职能外包。企业发放给职工的福利和津贴表现出对员工的关心,与此同时也让员工对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有新的认知,使更多的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企业将福利职能外包给外包商,不仅会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在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由银行工资,退休员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一般交由社保部门发放。诸如国家法定的一些福利,如一些保险与公积金可外包给其他专业的机构进行发放。(3)培训职能外包。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培训职能外包给外包商,外包商能为其提供更为优秀的培训老师和培训资源,更丰富的信息、多种多样的培训技巧,获取更广的交流经验,同时也能减少人才的培训成本。借助专业的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商的培训或是一些高校的教育方式是重要的培训外包方式之一。利用网络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它具有高效且便利的功能,渐渐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乐意接受这种方式。(4)招聘职能外包。招聘职能外包是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外招聘人员的整个过程外包给专门的外包商负责招聘人员,例如审阅简历、安排面试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主要关注在对推荐候选人的详细评价和聘用人员的合理配置。这种职能外包方式,将以人力资源的规划作为指导,岗位的分析作为招聘基础,最终帮助企业制作出较为完善的员工招聘方案。(5)绩效考核职能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缺陷:如绩效考核存在形式主义、平均主义,这样也就会有正面作用与反面的作用,没有达到其原有的目的;将绩效考核职能外包出去,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缺陷,同时增强考核的优点。如将绩效考核外包给外包商,可以降低企业内部领导、员工的个人主义色彩,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进行绩效评估,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忠诚地为企业服务。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风险

(1)双方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文化指本单位的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相似或是相同的价值观。所以每个企业有各自的企业文化。纵然合作双方最终合作目标一致,也存在企业文化差异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包括外包企业与服务商人力资源的融合,这样企业文化一旦冲突就可能影响到外包成效,随之也会弱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如员工招聘中,会有不同价值标准取向,有的企业更乐意接收与自身企业文化相似的员工,而在招聘外包商可能招聘的人才与之相反。(2)管理的失控。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外包商,并非放任不管,要抽时间检查管理的质量,最终保证质量安全。外包商作为一个外部的独立行动的企业,它同企业存在着合作关系并非隶属关系,所以双方合作中一般不会有失控的时候。假如外包服务机构未得到确切的监管,有时候也产生外包服务商工作不足够标准的现象,最终会有外包任务失败。(3)信息安全度的降低。企业通常会把招聘与薪酬管理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外包,而招聘人才策略与薪酬管理都是商业机密。当企业外包合作时一定要为服务商提供些许招聘信息时,如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企业内部的技术信息。可能会以此控制企业,逼迫企业与之长期合作。内部机密泄露出去给企业造成此类机密外泄风险。将之分类:存在外包服务商有意识泄露和无意识机密泄露于外部人员。(4)经营效率下降。当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时,员工会意识到企业可能要裁员或是员工职位调动,从而会引发员工的慌乱与不安。也许会引起内部矛盾冲突,最终造成企业整体利益的下降,员工工作懒散,工作效率降低。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风险规避

(1)审慎选择外包的内容。认真对待企业每一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项目。对外包的项目准确评估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尽量不涉及商业机密和影响企业核心业务。(2)增强对外包商的沟通和监控。为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及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企业需要储备同外商交流的外交人员。在合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本企业遇到问题要及时派人员与对方企业沟通。企业为保证项目又好又快地完成,要设立监控措施。要多观察外包工作的细节过程,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及时纠正。另外,在签订合同时,建立双方的奖惩机制,这样会激励双方共同进步。(3)签订完善的合同。在与外包商签订合同的时候,必须制作出条款来约束双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其中要有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的详细说明,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密方面协议等,另外请专门的法律人员对合同的内容仔细审阅,以避免法律纠纷。(4)内部员工的有效沟通。让企业内部的员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的内容和外包商的有关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时,外包服务商必定雇用一些员工或进行职位调动,所以要与这些利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给他们相应的补偿,以避免失去人心。

参考文献:

[1]肖云端,张翔.人事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之路[J].经济与管理,2003(8):50-51.

[2]杨皖苏,徐传鑫.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112-114.

作者:李魁梅 李敏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