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验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主实验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主实验论文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1

化学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指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重要。探究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动手做,而实验教学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探究式学习,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镁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出示镁带,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哪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的金属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自主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接下来让各组把本组的实验方案公布出来,师生一起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然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与实验前的假设猜想进行对比,再对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分析,总结,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与作出猜想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知识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现象,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氧气的性质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和操作,在自主实验中体会知识把握技能。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估。

三、注重意外实验和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应一丝不苟,必须刨根问底,做实验的有心人。在实验结束后,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新的实验思路,这样不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及原理熟记于心,而且还会激活思维,培养灵感,激发创新欲望。例如: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在做CuO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uCl2溶液有时却是绿色溶液,学生可就这一意外现象进行探究,也可以做一些实验的改进。

四、把握好实验探究中“扶”与“放”,让学生学有目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出主题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学生可能猜想与氧气有关,还有可能猜想与水有关,与二氧化碳有关……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如果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可以给以提示,是不是单一因素呢?如果教师不把握好猜想过程中的“放”与“扶”,猜想就成了学生随便说说,胡乱猜想,造成课堂混乱和失控。

五、结语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新兴前沿学科和支柱学科,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技术更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重大疾病诊断及预防、肿瘤治疗及生物制药领域。但由于免疫学知识繁杂,免疫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示教式实验已无法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最新的免疫学相关技术[1]。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缺少创新性、探索性,重视实验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科研脱节,缺乏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较陈旧。基于此,本文针对免疫学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原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分配不合理

原免疫学实验大纲中,基础性实验技术训练较多,研究型综合实验较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必不可缺,但其缺乏趣味性及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满足培养生物医学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而综合型实验所需课时长,涉及实验技术更为广泛、实验环节更为紧凑,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固定

传统的示教式教学要求在规定时间、地点开设实验课程,实验设备更新慢、套数少,且实验学生人数较多,导致个人操作时间少[3];实验课前准备多为实验教辅人员完成,正式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即可,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原理和设计思路一知半解[4];加上实验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学多为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内容,许多前沿性、研究型实验无法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培养目标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可应用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它涵盖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同时也能接触到前沿的免疫学技术进展。综合实验教学均为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抗原工程、抗体工程、疫苗工程、免疫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高级免疫学等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或技术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和高端后备人才,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3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

3.1依托成熟的科研平台,建立免疫学综合实验新模式

原免疫学实验长期存在实验材料匮乏、实验仪器数量不足等限制因素,因此,教学中多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固定,学生操作时间较少。而科研院所有着更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更先进的实验仪器、更充足的科研经费。以科研院所为依托,解决了经费短缺、实验仪器老旧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设计课题、实验探索、完成报告等各个环节,受到更全面的训练,接触最新的科研进展,避免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衔接的问题。免疫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依托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一所以研究免疫学基本问题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学研究院,培养了大量免疫学专业硕、博研究生,有着成熟的科研平台和管理制度。科研平台的优良资源参与本科实验教学,解决了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提高了精密仪器的使用率,优化了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结构,促成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科研人员设计选题、带教,使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同时,接触到更多前沿进展和最新技术,训练学生系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性

免疫学综合实验开设在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学习了基础生物学实验以及免疫学基础知识。所有的实验均为创新性和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实验将以学生分小组进入不同课题组完成课题的形式来展开。同时增加了实验课时,保证了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需要,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新的实验课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免疫学相关分子、细胞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等,让学生在设计课题、实验探索、完成报告等各个环节,受到更全面的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进展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下一步实验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经改革的免疫学综合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实验室基本仪器培训。该课程需要学生进入各个实验室进行学习,科研平台的实验室有其特殊性,如公用仪器较多、平台管理有一定规范等。因此,先进行实验室相关的整体学习,让学生对所在的实验室环境有所了解。另外,还将学习基本仪器的实际操作,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为正式实验奠定基础。②综合实验改革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将进行分组,进入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各科研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实验教学改革有以下两部分:一是完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需结合免疫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框架大致为以下三点:一是免疫相关分子和细胞的制备。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免疫相关分子和细胞的制备技术,包括:细胞及分子的分离方法、细胞因子的克隆表达、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技术等;二是免疫分子和细胞的功能检测。要求其掌握一种或几种重要免疫分子或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因子活性检测、抗体效价检测、固有免疫细胞活性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检测等;三是与各课题组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设计。各课题组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设计相关小课题,让本科生参与其中。二是延长实验课时。免疫学综合实验总课时设置了126学时,每周安排连续的7课时,共18周。综合实验是相对完整和连续的实验,充足的实验课时是完成实验教学的保障,使学生能深入了解科研全过程。③考核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同时根据实验室的项目选题,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获得创新性结果,完成实验论文。在课程考核时,主要考核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实验论文的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参与度、操作与结果的正确性、实验论文书写的认真与规范程度来进行打分。

3.3树立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与实践接轨的专业人才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让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科研平台,参与一个更为完整及系统的课题项目。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免疫学理论知识相辅相成[5]。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综合实验训练的学生,可直接对接至大四期间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有助于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学生经过1-2年系统的科研训练,为日后进入科研院所、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免疫学综合实验相较于原始的大班授课实验教学,通过开展探索研究型的综合实验项目,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通过融入免疫学新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撰写实验论文的考核方式,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参与本科生教学,为缓解高校实验经费不足这一普遍情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6]。免疫学综合实验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免疫学及技术的前沿进展,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及科研素养,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建锋,王克振.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研讨型教学方法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6,29(30):9-10.

[2]马靓,曾晓希,薛琼,等.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75-176.

[3]马军,李麒麟,王沛,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若干问题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3,21.

[4]杨权,邱怀娜,黄俊.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4-16.

[5]王书峰,郭玲,张志仁,等.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9):1266-1268.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3

物理学所研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基础。医学物理实验能使医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

1.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甚至个别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有所重复。附属于大学物理学理论课的教学,无独立的教学体系。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学时较少,无法进行系统教学训练。医学物理学的学时安排一般是:理论部分50-60学时、实验部分30学时左右。然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物理学》第五版教材所提出的理论部分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108学时。本部门的理论部分43学时、实验部分21学时左右。对于物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生而言,如此少的学时很难学到应有的知识。另外,实验教学无医学院校的特色,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与工科物理学的实验内容完全相同,多为验证性试验、纯物理实验、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与医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关联性不大,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1.2实验教学资源有限

由于经费不足致使全国各医学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老化、实验内容陈旧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很难完成,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粘滞系数实验,由于玻璃容器重心高容易损坏,一轮实验下来,完好的玻缸所剩无几。容器的生产厂家由于利润少已停产,下学年的粘滞系数实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1.3物理实验课开放不足

这一点在我院实验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原因为:(1)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仪器损耗和实验开支以及管理难度的加大。(2)在医学类院校中,专任的实验师特别是高级实验师相对匮乏,一般都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兼职,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无形地就增加了这些教师的工作负荷,直接制约着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实验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这些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实验内容、多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实验评价等方法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次教学

在实验项目里删去与中学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删去与医学联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考虑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影像等各种专业的特点,尽量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医学、药学等有关的部分,重视开设物理学前沿技术水平的实验。可将其分为基础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其必做的实验内容偏重于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并通过预习逐步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以及完成实验报告书写的训练;对综合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根据专业需求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性质和安排指导,逐步减少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详细讲解,强调实验中的创新思想,启发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对设计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学生将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原则上自主完成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和实验对象,对学习有新体会的学生可鼓励其学习写实验论文。

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将问题教学引入我们的实验教学全过程,实验前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物理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实验后让学生能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评价,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因素[2]。同时,还可以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充分利用CAJ教学。由于实验仪器复杂、精密和昂贵,有很多实验往往不允许学生单独实践,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不可能购买所有的实验仪器。为此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2.3学生实验成绩评价多样化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微型化;探究性

如何为我国中药事业发展输送具备坚实化学基础的合格中药人才,进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对于无机化学尤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尚需改进,笔者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比较陈旧,无法适应当前中医药学发展要求。目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2006年教学大纲为基础,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近年虽进行了修订,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方法和设备仍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重点提醒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开始操作试验,验证课本上的实验结果,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必须按照教材规定进行,在此过程中是机械性的,没有改进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以往的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本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做出终结性评价,评分细则不够详细,评价分数比较笼统,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无法具体、细致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为适应当前中医药学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从试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以基本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为基础,开展微型化实验,开发计算机三维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高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内容,适应现代教学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原理融会贯通。基础过硬,是现代中医药学对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实验内容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和基本原理验证的实验。这些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功,夯实了学生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其基本技能得到较全面提升。(2)增加探究性实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适应现代中医药发展需求。探究式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找出原理→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评价结果。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环节是一种创新理念。学生要在课前预习实验要求,针对疑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案和内容。而教师则是要充分掌握探究性实验原理的相关理论,对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或难点有相应的预估,适时地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启发学生寻找创新点。在评价实验结果时,学生要依据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建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改革落后教学模式,转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未知中医药现象。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上述任务。因此,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传统无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的过程占主导,先由教师阐述和演示,学生按设定的步骤操作,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被动地接收知识。改革后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先由学生依据实验目的,课前熟知实验内容,课中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实验课程以学生的“学”为主导。当然,如果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理解不透彻、设计不合理时,教师课上及时提醒并引导改正。这种模式激励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与传统无机实验教学有天壤之别。

3.改革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将经典与现代有机融合。(1)将无机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教学改革,符合“创新”化学的新理念。优选出适合微型化、绿色化实验项目;利用常规实验仪器进行微量、半微量实验操作。例如:将药用氯化钠杂质限量检查、电解质溶液、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测定等项目,进行了微量—半微量化研究。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微型实验试剂量减少,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缩短,可节省时间,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可降低环境污染;微实验可避免高危试剂(如浓硫酸)伤害,提升安全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2)开发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增强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无机化学三维虚拟实验系统将实验室环境、设备、仪器和试剂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创建一个逼真的实验室环境。学生通过设定的实验步骤,以交互方式操作三维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完成整个实验流程。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训练和考核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系统中选取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根据常规试验或科学研究的要求,设计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添加实验药品、计量完成实验。并在虚拟操作完成后给出错误操作指示,例如:药品加入不准确、实验结果不合理等。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实验操作突破设备、试剂、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随时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系统反复操作,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节省成本,远离污染,熟练了基本操作,提升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完善了评价体系。

4.改进实验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1)根据课程要求和专业特点,学生可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开发三维仿真虚拟实验教学,虚拟系统保留学生操作记录,实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撰写探究性实验论文和科学研究小论文。根据自主实验结果并查阅文献,利用课外时间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水平。

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

我们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首先,通过教学改革,增强了实验教学互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使命感。其次,探究式实验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形成了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为以后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三维仿真虚拟实验的开发使用,实现人机网络互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避免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因失误操作带来的燃烧、爆炸等危险因素,可以让学生安心操作实验,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节省仪器、试剂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最后,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改革在现有的终结性评价(实验报告)基础上,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完善。总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持续地探索研究、优化和总结,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中医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杰,穆伟,冯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6,(06).

[2]张晓丽,吴品昌,史锐.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7).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5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比如对流免疫电泳、溶血反应等实验,而且教学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较少。教学方法上,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对实验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消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考核上形式过于单一,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这种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考核形式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围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新型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科研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调整实验内容,引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增殖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等的实验内容,由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学讨论等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实验技术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联系,丰富了学习的过程,教学讨论以6~8人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实验中涉及到的每个问题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提出并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而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记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实验室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独立实验能力培养进行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围绕免疫学实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考核中引入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备课,首先确定免疫学实验课考核体系指标,实验课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实验论文等组成部分,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30%,通过实验主要注重考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各个项目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教师在考核结束后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新型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教学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汇报后老师和同学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血型鉴定实验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抗A血清和标准抗B血清能够用于血型鉴定,这些血清是什么性质的血清,如何得到标准血清,从而引出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相关知识的衍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对实验整个过程,教师都全程进行指导,一些操作较难的、较关键的技术老师手把手带教示范,并随时注意精密仪器的维护。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启发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总结经验,对实验现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并及时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吗mIgM,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分组的方式及时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后发言的方式,阐述各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改变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免疫学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再对本次实验内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小结,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帮助同学一起进行分析,对于好的实验结果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寻找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想法,尽可能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又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使研究生熟悉了常用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方法的在科研中的应用。

研究生都要面临课题设计和实验,如何把所学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课题设计和实验中,与自己的课题结合起来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同时,注意联系当前的科研工作,对免疫学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例如,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实验教学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分析检测:DNA倍体含量、细胞凋亡、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型与纯化,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血液细胞的分类、分型,造血细胞分化的研究,药物在细胞中分布等。这些介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实验方法的重视,还有一些学生马上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的课题和该方法进行联系,提出相关问题,老师讲解和答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6

 

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永恒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动力的源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各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日趋受到重视。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论证理论并丰富创新理论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机化学实验课是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甚至是今后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思维习惯。如何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贯彻实施到具体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谈谈个人经验。   1解放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规定程序”进行实验,其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操作都是“经典的”,不得更改。改变这种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求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解放教师思想;二是解放学生思想。   1.1解放教师思想   无机化学实验指导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首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指导教师应牢固树立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自己定位成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和协助者。其次,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指导教师通过订购国内各知名高校所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登陆知名高校所建设的无机化学实验网站,了解国内其他高校无机实验教学现状,并通过订阅专业书刊报纸如《InorganicChemistry》、《InorganicChemistryCommunications》了解国际无机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无机化学学科前缘发展趋势。最后,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作为教师应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时刻牢记转变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展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1.2解放学生思想   “师传生受”的观点,自古沿袭至今,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通过修正教材中存在的错漏,指出教师或教材都会有疏漏的地方,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当怀疑教材,怀疑教师。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在进行试验之前,先将实验内容以考试题目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生来设计试验方法,学生要完成该课程考试,必然要自行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这样将实验真正变成研究的、创新的过程,而不是验证“经典实验”的过程。这就是开放性实验。   2开设开放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的实施过程是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查阅文献,写出设计方案,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合理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实施[1]。对于这一实施过程文献已长篇累牍地讲解过[2],并且全国各大高校在开放性实验开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3-6]。本文着重介绍开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1开放性实验选题需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放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没有固定的结论,学生要根据所给的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最后才能进行实验。这就要求选题首选要有创新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设计出多个方案,从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选题具有可行性,因为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会有多种,但至少肯定有一种能根据本实验室现有条件(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所以在设计选题的时候,教师应提前查资料,做预试,保证选题具可行性。根据创新性和可行性两个要求,本实验室老师选定了“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药用氯化钠的制备”、“氯化钠杂质检查”、“微量元素营养添加剂———蛋氨酸锌的制备”等作为开放性实验的选题。这些选题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危险系数低,同时紧扣药学专业特点,与现实联系紧密,实验方法不唯一,具有创新发挥空间的特点。   2.2开放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转换角色   在开放式实验中,教师应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对于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般不直接回答而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如在“药用氯化钠的制备”试验中,很多学生在除BaSO4沉淀的减压过滤过程中,滤纸上得不到固体沉淀,而沉淀全部随滤液流到抽滤瓶了,这是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在蒸发浓缩的时候将溶液蒸干了,结果检测发现K+超标了,这又是为什么?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什么样的沉淀更容易过滤出来?要得到这样的沉淀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应如何除去KCl杂质?”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   2.3开放性实验室需要创新性管理模式   由于本校实验场地严重不足,笔者所在的实验室同时承担着无机化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所以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进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是不现实的。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实施的时间也比较自由,而且每个实验都耗时很长,所以本实验室将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时间设定为周末及寒暑假。这就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教研室除安排教师值班外还引入学生参与假期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指定学生负责人、排定学生值班表,明确值班内容与责任,对值班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实验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检查并电话查岗等;同时要求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签订“实验室安全保证书”,以使其明确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既提高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又能减少运行成本,确保了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室在假期和晚上都能开放。#p#分页标题#e#   3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获得的成果   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开放性实验的开设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3.1在操作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实验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好成绩且以一等奖居多。同时他们走出校门,与广西区内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组队代表广西中医学院参加全区高校历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并且获得了本科组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学校代表队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3.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其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表现出了很强的科研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论文题目自行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出合理的论文设计内容。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他们基础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论文思路清晰,实验结果均较理想,他们的毕业论文一般会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称号。   虽然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而学校对于开放性实验目前并没有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硬件保障,大大制约了开放性实验的广泛开展。所以广泛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虽势在必行,但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并制定配套实验室管理制度、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才能让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7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素养;创新素质;培养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大学生是具备了互联网技术、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年轻人才,属于优质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高等院校为国家不断地输送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创新素质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现状,主要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自主设计实验三方面,探讨大学物理实验对学生实验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1大学物理实验课现状

在学生的心目中,实验课不及理论课重要,加上动手能力偏弱,学生往往对大学物理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抱着应付的态度。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热情不够高。比如,从实验预习报告可以看出,许多同学没有认真去理解实验原理和熟悉实验步骤,他们只是按照教材或示范报告一字不漏照搬全抄,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原理和步骤。从实验课堂中可以感觉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没有耐心,不够严谨,遇到问题不愿自己开动脑筋解决,总是求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原因。对老师的指导不求甚解,只是照猫画虎,不能独立完成操作[1]。从实验报告的撰写也能反映学生的敷衍态度,书写的不工整,有效数字不规范,计算过程中经常缺少单位,误差来源分析不全面,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实验好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一旦养成,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受益匪浅,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1实验仪器及测量工具使用前的检查

实验前对仪器和测量工具进行检查,能够提高实验效率以及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实验期间,由于不重视实验前对仪器的检查,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原因不得不中断实验,浪费时间,耽误实验进程。在对仪器检查的同时,还需对该实验要用到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查,如游标卡尺、千分尺、卷尺、天平等等。检查这些工具是否有损坏,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等状况。有损坏的,看损坏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在实验前必须检查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若存在,需要把系统误差记录下来,然后对测量值进行修正。但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忽视了,实验时不进行检查直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导致最终测量结果的百分差很大,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养成实验前对仪器和测量工具进行检查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2.2操作前对实验仪器的设计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操作前对实验仪器整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实验者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熟悉,也可以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另外,学生对实验仪器整体结构的把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注重局部细节,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掌控全局的观念和能力。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能力对保证实验的有效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三线摆实验中,需要调节上圆盘水平时,很多同学只在上圆盘附近找调节旋钮,结果怎么调节都不能使上圆盘水准仪中的气泡居中,这是因为他们在实验前没有对实验仪器的整体设计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只是按照惯性思维进行操作进而导致实验失败。其实上圆盘水平是通过调节底座的三个螺钉来实现,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在着眼仪器局部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仪器结构的整体观察和分析。

2.3培养学生的优良实验习惯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实验素养、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物理实验课上每位学生独立操作一台实验仪器,可以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预习、操作、数据处理三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所以认真对待大学物理实验课,对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不少大学物理实验仪器较难调节,需要花不少时间进行操作,但往往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实验精神,提升自身的实验素养。大学物理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分光计的调节中,通过观察分光计的结构以及根据调节的最终目标,思考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将仪器调节好,要将平面镜双面绿色“+”的像尽快调入望远镜视野里,根据分光计的结构,可以首先将望远镜光轴调水平,并调节载物台高低使得平面镜的中心与望远镜光轴等高。然后眼睛在望远镜外部右侧且与其光轴等高处分别找平面镜中双面绿“+”的像,将双面“+”的像均调至平面镜中心附近,且在调节过程中保持望远镜光轴调水平和载物台的上、下板间隙均匀,这样在望远镜视野里可以找到双面绿色“+”的像。因此,善于观察和分析思考有利于降低分光计等实验仪器的调节难度。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高动手能力。由最小偏向角测玻璃三棱镜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用望远镜观察彩色谱线时,经常会受到附近光源的干扰,有时看到的谱线并非是自身光源折射出来的。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有的同学采用遮挡附近光源的办法,有的同学则用实验报告本从左右两侧去盖住三棱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几种解决办法比较下来,还是用报告本从左右两侧去遮三棱镜的方法更为有效。因此大学物理实验课能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实验习惯。

3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很多实验项目中的实验原理透露出来的实验设计思想可以启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认真对待大学物理实验课,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的实验中,因为直接测绘静电场存在困难,可以采用测绘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的分布规律。由于这两个场的电势分布规律是相同的,且稳恒电流场是实际可测的,因而这种模拟是切实有效的。学生不但要从这个实验中了解静电场是如何测绘的,更要从这个实验中懂得,当直接测量存在困难时,可否考虑采用模拟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这种模拟法的实验测量思维方式或许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或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提出一种新的有效解决问题方法,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实验中,通常是采用等间隔的条纹计数法进行测量,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错数条纹数目,降低波长测量精度,同时会对实验者的视力造成影响[2]。基于上述情况,学生则会考虑怎样才能少数些条纹,同时还能提高波长的测量精度,比目前采用的等间隔条纹计数法更有优势。一种新的条纹计数法就孕育而生,即不等间隔条纹计数法被提出,通过实验论证是切实可行的,并完成论文《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不等间隔条纹计数法的探讨》。新方法的提出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分析思考,都得以解决,所以,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训练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大学物理众多实验的演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设计实验

学生经过一系列实验项目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并具备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开设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可以探究实验设想的结果,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务实求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实验中,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采用等间隔的条纹计数法用眼强度较大,测量结果往往精度不高,考虑寻找到一种新的不等间隔条纹计数法,相对省力又能提高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探究了不等间隔条纹计数的方式不同对测量结果带来的影响,按条纹间隔递增和间隔递减两种不同方式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发现条纹间隔方式选用的不同对波长测量结果是有影响的。在探究过程中,又发现了条纹间隔起伏幅度越大,波长测量精度越高的特点,基于上述的讨论完成了论文《探究不同条纹计数法对波长测量精度的影响》。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素质。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自主设计实验条件,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不受时间限制。另外,还可以开设实验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实验进行自主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自主设计实验为学生养成良好实验素养和培养创新素质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志新,朱璐,等.大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培养问题探究[J].物理通报,2007(6):41-43.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一、学生自主预习与微视频制作———课前

什么样的学生最好教?有准备的学生最好教,想让将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进生物教学,学生的自主预习环节就非常重要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预习主要是依靠教材以及一些联系材料,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背景下,学生自主预习的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化了。以《细胞的生命历程》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可以提前去网上搜索与细胞有丝分裂等的相关的知识信息、研究动态以及教学视频,教师也可以做这方面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教学微视频、PPT等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暂停、重复或快进观看教学视频或课件,期间还可以对疑难进行记录。此外,在互联网上还有数量众多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内容的教案、学案、学结等,这些对于自主预习的高中生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预习材料,这可以帮助他们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预习内容,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进行预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软件平台,对课前的自主预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反馈。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科地位和学生时间分配等的原因,会在课前进行主动预习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生物老师们巧妙充分利用课堂的导入环节,在一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生物学的特点,很多生物现象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既可以观察到,但是又无法进行细致观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材料和自身收集整理的资料来制作一些课堂导入的微视频,比如《高倍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导入中,就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高倍显微镜下细胞真实生命活动的视频,或者关于显微镜的最新科研动态的图文资料、视频。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和教师的课前的微视频制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做好了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二、基于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示与互动———课中

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互动与交流,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以《伴性遗传》为例,教师讲教学问题和任务分为五个:1.提出问题:红绿色盲的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2.作出假设: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3.实验验证:利用课本的遗传家系图,进行分析验证;4.演绎推理:四种红绿色盲的婚配的遗传图解;5.实际应用:鸡的羽毛来区分性别。全班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的内容制作与展示,具体方式可以是结构图示、动态图画、视频音频等,资料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获取,教学展示工具以电脑视频为主,时间为8分钟,每个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必须配备一到两个人负责解说,并且需要随时回答其余师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这5个任务是存在一定的逻辑递进顺序的,提出假说———实验论证———总结规律———解释应用,包含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具体学习方法,提升同学们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灵活、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同学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主体地位凸显,课堂效率更高。信息的获取、整理、筛选、制作,展示、交流、反馈等多个流程,学生都有深度参与,教师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融合。

三、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复习巩固———课后

课后的复习巩固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比课堂教学还要重要。及时,有效的复习巩固,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最为关键的一步。课后的复习巩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巩固性作业和交流。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包含了高中生物各个模块、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老师要理性科学地利用这些资源,筛选出符合学生课后复习需要的巩固性作业题目,制作成课后作业在线训练习题集,让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的方式完成。完成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跟老师通过论坛贴吧、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就及时予以纠正,对于大部分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在随后的教学中给予针对性辅导。采用这种方式完成巩固性作业,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达到实时交流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拓展性巩固训练。一个单元的教学课程完成以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自己通过查阅互联网信息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复习,可以采用学结小论文、教学内容结构展示图、漫画板报、PPT演示文档等多种具体方式来对学过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和整理,方式不限,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也可以借鉴互联网上别人好的总结思路和方法,但是不能直接抄袭,需要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进行整理出来。这种巩固性训练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在查询资料、分析资料、讨论并最终形成具体总结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从而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复习和巩固的流程虽然在课后,但是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无法真正扎实提高。

四、结论

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是深度的、全方位的,覆盖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师生都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婷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结构[J].学周刊,2016-06:196-197.

[2]孔凡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