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验论文范例

自主实验论文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1

化学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指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重要。探究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动手做,而实验教学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探究式学习,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镁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出示镁带,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哪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的金属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自主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接下来让各组把本组的实验方案公布出来,师生一起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然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与实验前的假设猜想进行对比,再对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分析,总结,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与作出猜想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知识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现象,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氧气的性质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和操作,在自主实验中体会知识把握技能。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估。

三、注重意外实验和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应一丝不苟,必须刨根问底,做实验的有心人。在实验结束后,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新的实验思路,这样不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及原理熟记于心,而且还会激活思维,培养灵感,激发创新欲望。例如: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在做CuO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uCl2溶液有时却是绿色溶液,学生可就这一意外现象进行探究,也可以做一些实验的改进。

四、把握好实验探究中“扶”与“放”,让学生学有目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出主题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学生可能猜想与氧气有关,还有可能猜想与水有关,与二氧化碳有关……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如果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可以给以提示,是不是单一因素呢?如果教师不把握好猜想过程中的“放”与“扶”,猜想就成了学生随便说说,胡乱猜想,造成课堂混乱和失控。

五、结语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2

坊子区工业建筑的价值

在西方列强中,德国作为后起者在海外的殖民地不多,尤为胶东半岛为重。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的建筑破坏严重,原生遗留较少,现存的大量建筑均为二战后按原图纸重建的。而坊子区工业建筑大都建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年代久远,是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址。此外,旧工业建筑也较完整地折射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段沉重历史,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亡我中华的历史见证,历史价值尤为显著。坊子自1898年门户开放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历代在此生活,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记载着百年的沧桑,工业发展带来的模式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给此地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这些工业建筑的建立正处于欧洲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受浪漫主义、新兴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建筑思潮的影响,虽没有高的建筑,但形象典雅自然,施工工艺精细,又不失活泼,比例尺度适宜。艺术风格既有西洋流派的风格,如廊、老虎窗、穹顶、烟囱、尖塔等,也揉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形成中西文化的合璧交融,施工工艺具有独创性。体现了工业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技术与艺术价值较高。

坊子区工业遗产如同一本厚重的工业历史教科书,记载着煤矿业和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大量的真实性建筑,为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珍贵的人文景观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教文化价值。对于遗留下来的旧建筑,若置之不管,会加速这些建筑的老化。在寻求保护的过程中,可与再利用相结合,特别是工业建筑,具有大跨度、大空间的结构特点,灵活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可省去重复性基础建设,节约拆迁和建设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经济价值巨大。坊子区工业建筑主要围绕铁路和煤矿而建,分布相对集中,保存完好,虽有些废弃,但没有经过大量的开发改造,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价值。较完整的社区、路网结构和城市肌理,对以后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坊子区工业建筑的保护

早在2008年,坊子区政府就委托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及其团队成员对坊子老城区及其周边进行了整体规划,努力打造具有百年历史、浓郁莱茵风情的“坊茨小镇”。如三马路西首的德式豪华官邸区已被开发商改造为坊茨小镇,院内的原日本小学改造为1898啤酒吧。同济大学此方案虽有创新和优势的方面,还原德国历史风情,但整体偏向于改造性再利用,加入了一些商业元素,效果并不明显,且破坏了原有建筑的风貌。在坊子区文物局工作的于平副局长,对此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有较深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认为对于坊子区工业遗产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在合理的保护利用时,不能过分与商业携手。坊子的未来众说纷纭,坊子区新的规划还在运筹中。

根据本区域现状和对坊子区民众及相关部门的走访,对坊子区德日式建筑的保护,既不是福尔马林式的严格保护,也不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要以建筑的保护为主,利用服从保护。在确保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使近代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并与现代得城市的生活相交融,恢复历史街区的活力,达到保护的目的。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国外的有英国的铁桥峡谷博物馆,德国鲁尔区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遗址公园等;国内的如上海8号桥创业产业园,北京798艺术工厂等。左琰在《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一书中说:“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实体向公众传播的最佳手段就是把厂房直接改造成博物馆,而且是展品与旧建筑形成冲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让大众在浏览现代艺术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到高大宏伟的建筑体量所散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工业文明精髓。”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结合胶济铁路做成野外博物园的模式加以保护。野外博物园是在室外展示人文、建筑、野生生物、地质等历史遗产的场所。

日本博物馆学者新井重三把它分为两种类型:现地保存型(原地保存)和收集展示型(迁建集中到一处)。对于建筑的野外博物园,本身就是展品,主要展示:①传统建筑(民居及生活用具);②传统街区的保存地域;③史迹及产业遗迹的历史公园。坊子区保留有较完整的基本格局和风貌特征,有工业、居住、商业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应在整体性的前提下全面保护,其保护模式为:现地保存型+收集展示型的坊子胶济铁路野外博物园。现地保存型的建筑遗产本身就是一种展品,可原地保存。具有极高的价值,属于重点保护类型。收集展示型的建筑具有较高或一定的价值,可适当改变原建筑使用功能,赋予其新意义,合理的改造,加以利用,或做实体建筑,或在室内场馆的模型展出,辅之以图片等加以展示,让游客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受到教育。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自然辩证法课教研活动;重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 “创新”已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潮流,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早在世纪交替之际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在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并号召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但要创新就得有创新的人才,就得提高中华全民族创新素质等,而这一切又依赖于教育的基础作用,不仅如此,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完成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报道我国恢复研究生学位并招生培养研究生近30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大学扩招以来,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本科化的趋势等不利因素越来越明显与严重等,另外笔者在多年的理工科研究生相关课程教研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迫切解决它,决非多此一举等。

    二、围绕创新目标,《自然辩证法》课教研要讲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创新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等,但这里不展开论述。理工科硕士生培养目标指出,他(她)们是将来从事科技创新、特别是工程创新主战场的主力军,也是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科教兴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等,因此对他(她)们不仅要求最终能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使其能真正成为适应时代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等,而这是全部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不过理工科硕士生创新素质培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专业课程,实际上他(她)们的其它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自然辩证法》在这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因为这门课是他(她)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开设它的意义也是为着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科学与技术观、科技方法论、科技价值观等等,从而与他(她)们的专业课程一道共同来完成创新目标的培养和实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自然辩证法》课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应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呢?本文以为至少要注意讲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才行。

    首先,在自然观这一大块内容讲述上,要紧紧抓住自然观演变这一中心线索,着重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过程、意义及其基本内容等。要让研究生们认识到创新(含科技与工程创新)并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胡编乱造,也不是割断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的闭门造车,它实际上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并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等,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就是这样极好的例子。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时,一方面很好地归纳、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发展成果,并将它作为批判近代以来16-18世纪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有力的武器,如给予了打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一个缺口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高度评价,认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3]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的基础”[4]等等;另一方面还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中的精华、特别是其集大成者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以此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如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没有完全抛弃、置之不理不睬等,而是在批判中合理继承,既肯定它的积极、正确的一面,又十分中肯地否定了它错误、有害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对其的科学评价上面;还必须提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也不意味着真理的结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结束真理,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新的实践,已发展成为了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等新的表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等,这恰好又再一次地体现出了创新的精神,正如马克思的名言所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5]此外当然也可以结合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如探讨新兴重要概念“信息”本质(内涵与外延)以及系统科学新思维方式的研究等,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科技与工程创新素质与能力等;还也可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探索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兴趣,培养提高他(她)们的创新意识等等。

    其次,在讲授科技观与方法论这一大块内容时,考虑其知识点较多、较散等特点,作者认为教师不应当做“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讲解,而要重点出击、有舍有取,要紧紧抓住科学精神、科学规范与技术伦理、创新思维方法与科技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重点教研。如在探讨科学本质时,侧重从科学的社会、尤其是精神层面来理解把握它。科学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器物技术层面,一般看作科学的应用;第二是解释层面,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事实、定律、理论,这是科学的基本内容;第三是社会层面,指科学的社会建制和文化环境等,这是科学的社会基础;第四是精神层面,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价值与科学方法等,这是科学的灵魂。[6]对我国理工科的研究生而言,科学知识、特别是专门的学科知识已学了不少,应试教育的机制也让他(她)掌握很多,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但问题是仅仅有较多的专业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进行科技与工程创新,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现实中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有学者戏称这样的学生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因此针对这样的实际,教师必须要少讲科学的知识,侧重于从科学的精神层面去展开阐述科学的内容,真正弄清楚科学的精神、特征与重大作用等等,而这也恰恰是理工科研究生所缺失、急需补充加强的方面。科学精神究竟指什么?目前仍有争论,现行教材认为指从科学研究过程中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涵义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其一是求真务实精神,其二是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是开拓创新精神等等。[7]这里边“求真”是科学的必然要求,自然科学就是以揭示自然界发展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为目标,来不得半点虚假,并要接受逻辑的、实践的最终检验,而要真正在科研活动中做到“求真”,就要尊重事实、不迷信盲从权威、勇于探索与敢于创新等。一部人类世界科学技术史、特别是近现代科技史清楚地表明,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仅仅献出了其毕生的精力,有时还把十分宝贵的生命贡献出来了,为科学而早早牺牲了,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犹如置于地狱之口,人们若无科学精神(也要求一定的人文精神)支撑,是不可能也决不敢跨入的。至于合理的怀疑精神则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假如一切从教条、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盲从权威,那不仅不能开展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反而会导致科技与社会停滞不前,长此以往最终会亡国灭种,后果不堪设想,中国近代社会落后挨打惨重历史教训早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人早已注意到怀疑精神的重大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只可惜现代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实际上,只有立足于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大胆质疑,只有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审视现行的科学知识,只有充分肯定并积极运用想象力、直觉与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创新作用,才能真正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推动科技与工程创新,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于学术规范,教材基本没讲,但考虑到它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与难点话题,教师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深入浅出展开论述,告诫研究生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还必须要学会与遵守相关学术职业伦理道德与法律等。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挺而走险的反面事例屡见不鲜,影响很坏,当事者则往往身败名裂。就拿我国来说各地、各阶层、各行业尤其是科技文化界,这方面的人与事也不少,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也被作为反面典型揭露出来,令人震惊,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要让他(她)们清醒认识到,追求创新成功、一举成名天下惊必须要立足于诚信、守实,并真正依赖自已或团队聪明才智与奉献精神去努力拚博的基础上,千万不能靠耍小聪明、抱侥幸心理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这样做实际上会害人害已。还要让研究生们真正明白从事科技与工程创新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有时会劳而无功的,创新实际上一定是非常艰难并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因为创新的课题一般来说容易的已被前人碰到与解决了,要想继续向前进,那末或者发现新问题来解决、或者把前人剩下的“硬骨头”问题啃下来,除此没有别的它途。如果没有机智的头脑、奉献的精神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与决心,创新是办不到的、也不会成功的,当然这里边有一个能否抓住机遇的大问题,但并不能只凭运气、守株待兔,事实上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此外不管科研的最终结果怎样,科技与工程人员都应当坚守真实、诚信与不弄虚作假的伦理道德底线,甘做人才前进队伍中的人梯等等。科技史上有很多这方面好的典型人物与事例,可以充分挖掘出来与研究生们分享,并让他(她)们努力学习之、实践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例子略;而在讲述科技方法论内容上,要明确指出科技的思维方法、尤其是科技与工程创新的思维方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也决不能缺少的。人们常说,方法对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这是公认的硬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辩证法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是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事实上的抽象概括与总结,而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很好掌握将来从事科技与工程活动、特别是创新活动的许多好方法与工具,尽早成才,报效祖国。在方法论这一块,还要敢于与善于对国外相关学术流派的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从而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方法论内容。如正确思考研究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或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和库恩等人的历史主义所反映出来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积极引导同学们从哲学层次去探讨科技方法的本质及其局限性,弄明白为什么说科学的进步首先或者说必然伴随着方法的进步等等。另外在具体的科技方法教研中,则要把创新思维方法的内容专门、单独列出来重点讨论,力争弄清楚它的本质、特征、步骤等等,并有机结合科技史上一些著名创新典型例子——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提出的基本粒子“坂田模型”,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一系列创见,“当代毕升”王选教授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展开阐述。这样既加深同学们对科技与工程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也鼓励和鞭策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创新的精神与方法,为今后更上一层楼进行创新,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理想同时又为人类社会作贡献打基础与作准备等;科学的问题意识思想也很重要,讲授时教师可从现代科学认识发展模式谈起,认为科学起始于问题,然后分析、解决它,并最终接受逻辑的、实践的检验,此外科学的旧问题得到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至无穷。要强调发现问题、查找问题非常关键与重要的思想,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8]所谓科研究选题实际上也就是提出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而这对随后的科研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科研方法、水平与价值,甚至科研的成功与否。还要指出问题意识反映到自然辩证法课程自身教研中,就是要求教师应当主要是提出问题而是企图解决所有问题,教师不是也不要做“万金油”,而且给同学们问题答案远不如提出问题让他(她)们自己去真正动脑筋思考更好,因为后者可以促进同学们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脑的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将受用一辈子,这也是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等等。#p#分页标题#e#

    再次,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观内容讲授上,针对社会上与研究生的实际,要重点研讨论大科学时代的科技与工程的许多新特征、新情况,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现代知识产权的关系,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等重大话题。自19世纪70年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紧相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于第一生产力,科技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建制甚至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键的社会事业等等,大科学时代来临,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作展开阐述,只是谈谈大科学时代带来的相关重要问题,如上面所述。科学、技术与工程到底是什么样关系?文章的回答是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联系已十分密切,并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科学发现可以很快变为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而技术发明则可让技术很快转变为理论科学等,核能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就是这样的好例子;而科技与工程生产也紧紧联系在一块,甚至密不可分了,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新特征,并且工程生产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与技术也不完全等同等等。再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现代社会也突显出来了,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就深刻地指出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辩证的有机联系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9]这里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即人文精神重大问题,人文精神指什么呢?目前仍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可认为指蕴藏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本质上是讲“以人为本”等。那为什么现代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理由是一方面作为人,不管他(她)从事何种具体的职业分工,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恰恰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体现,不讲这一点就属非人待遇了,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科技与工程的实际活动中,没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关怀会导致科技与工程人员处处碰壁甚至以失败告终,创新当然也不会成功,甚至还会产生所谓的科技与工程异化后果,最终导致了科技与工程活动不仅没有能够造福于人类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等,反而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造成了深深伤害、甚至不可弥补的恶果。近代以来世界上有过这样的深刻教训,如所谓的全球性难题(或生态难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必须引以为戒,“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还有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问题也很重要。一般地讲,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无国界,但仍有一个“优先权”的话题,且涉及人格权、财产格等切身利益,应认真对待,不可小视等;而在技术与工程方面,其发明则是要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也同样涉及人格权、财产格等切身利益,但与科学不一样的是,技术是商品,可以按经济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进行买卖,并合法转让、利用等,另外评价技术的标准也与科学不同,它主要是讲效用等。如此人们在科技与工程活动中,一定要知法、守法且依法办事,切不能违法乱纪,产生腐败等等,这也是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要坚守的法律底线,否则不仅创新不成,还会害人害己,导致身陷囹晤甚至丢掉宝贵的生命等等。

    三、结论

    总之,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紧密围绕理工科硕士生创新目标展开教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至少要注意讲好本文提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与其它课程一道共同完成好研究生创新目标的培养与实现。

参考资料

[1][2]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500

[3][4][7][8][9]教育部社科与思政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107-108、110、43

[5]宣传部理论司编,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5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新兴前沿学科和支柱学科,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技术更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重大疾病诊断及预防、肿瘤治疗及生物制药领域。但由于免疫学知识繁杂,免疫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示教式实验已无法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最新的免疫学相关技术[1]。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缺少创新性、探索性,重视实验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科研脱节,缺乏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较陈旧。基于此,本文针对免疫学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原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分配不合理

原免疫学实验大纲中,基础性实验技术训练较多,研究型综合实验较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必不可缺,但其缺乏趣味性及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满足培养生物医学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而综合型实验所需课时长,涉及实验技术更为广泛、实验环节更为紧凑,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固定

传统的示教式教学要求在规定时间、地点开设实验课程,实验设备更新慢、套数少,且实验学生人数较多,导致个人操作时间少[3];实验课前准备多为实验教辅人员完成,正式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即可,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原理和设计思路一知半解[4];加上实验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学多为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内容,许多前沿性、研究型实验无法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培养目标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可应用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它涵盖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同时也能接触到前沿的免疫学技术进展。综合实验教学均为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抗原工程、抗体工程、疫苗工程、免疫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高级免疫学等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或技术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和高端后备人才,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3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

3.1依托成熟的科研平台,建立免疫学综合实验新模式

原免疫学实验长期存在实验材料匮乏、实验仪器数量不足等限制因素,因此,教学中多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固定,学生操作时间较少。而科研院所有着更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更先进的实验仪器、更充足的科研经费。以科研院所为依托,解决了经费短缺、实验仪器老旧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设计课题、实验探索、完成报告等各个环节,受到更全面的训练,接触最新的科研进展,避免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衔接的问题。免疫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依托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一所以研究免疫学基本问题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学研究院,培养了大量免疫学专业硕、博研究生,有着成熟的科研平台和管理制度。科研平台的优良资源参与本科实验教学,解决了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提高了精密仪器的使用率,优化了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结构,促成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科研人员设计选题、带教,使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同时,接触到更多前沿进展和最新技术,训练学生系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性

免疫学综合实验开设在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学习了基础生物学实验以及免疫学基础知识。所有的实验均为创新性和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实验将以学生分小组进入不同课题组完成课题的形式来展开。同时增加了实验课时,保证了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需要,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新的实验课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免疫学相关分子、细胞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等,让学生在设计课题、实验探索、完成报告等各个环节,受到更全面的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进展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下一步实验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经改革的免疫学综合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实验室基本仪器培训。该课程需要学生进入各个实验室进行学习,科研平台的实验室有其特殊性,如公用仪器较多、平台管理有一定规范等。因此,先进行实验室相关的整体学习,让学生对所在的实验室环境有所了解。另外,还将学习基本仪器的实际操作,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为正式实验奠定基础。②综合实验改革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将进行分组,进入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各科研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实验教学改革有以下两部分:一是完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需结合免疫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框架大致为以下三点:一是免疫相关分子和细胞的制备。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免疫相关分子和细胞的制备技术,包括:细胞及分子的分离方法、细胞因子的克隆表达、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技术等;二是免疫分子和细胞的功能检测。要求其掌握一种或几种重要免疫分子或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因子活性检测、抗体效价检测、固有免疫细胞活性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检测等;三是与各课题组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设计。各课题组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设计相关小课题,让本科生参与其中。二是延长实验课时。免疫学综合实验总课时设置了126学时,每周安排连续的7课时,共18周。综合实验是相对完整和连续的实验,充足的实验课时是完成实验教学的保障,使学生能深入了解科研全过程。③考核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同时根据实验室的项目选题,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获得创新性结果,完成实验论文。在课程考核时,主要考核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实验论文的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参与度、操作与结果的正确性、实验论文书写的认真与规范程度来进行打分。

3.3树立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与实践接轨的专业人才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让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科研平台,参与一个更为完整及系统的课题项目。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免疫学理论知识相辅相成[5]。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综合实验训练的学生,可直接对接至大四期间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有助于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学生经过1-2年系统的科研训练,为日后进入科研院所、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免疫学综合实验相较于原始的大班授课实验教学,通过开展探索研究型的综合实验项目,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通过融入免疫学新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撰写实验论文的考核方式,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参与本科生教学,为缓解高校实验经费不足这一普遍情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6]。免疫学综合实验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免疫学及技术的前沿进展,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及科研素养,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建锋,王克振.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研讨型教学方法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6,29(30):9-10.

[2]马靓,曾晓希,薛琼,等.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75-176.

[3]马军,李麒麟,王沛,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若干问题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3,21.

[4]杨权,邱怀娜,黄俊.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4-16.

[5]王书峰,郭玲,张志仁,等.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9):1266-1268.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5

物理学所研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基础。医学物理实验能使医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

1.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甚至个别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有所重复。附属于大学物理学理论课的教学,无独立的教学体系。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学时较少,无法进行系统教学训练。医学物理学的学时安排一般是:理论部分50-60学时、实验部分30学时左右。然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物理学》第五版教材所提出的理论部分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108学时。本部门的理论部分43学时、实验部分21学时左右。对于物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生而言,如此少的学时很难学到应有的知识。另外,实验教学无医学院校的特色,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与工科物理学的实验内容完全相同,多为验证性试验、纯物理实验、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与医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关联性不大,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1.2实验教学资源有限

由于经费不足致使全国各医学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老化、实验内容陈旧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很难完成,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粘滞系数实验,由于玻璃容器重心高容易损坏,一轮实验下来,完好的玻缸所剩无几。容器的生产厂家由于利润少已停产,下学年的粘滞系数实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1.3物理实验课开放不足

这一点在我院实验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原因为:(1)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仪器损耗和实验开支以及管理难度的加大。(2)在医学类院校中,专任的实验师特别是高级实验师相对匮乏,一般都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兼职,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无形地就增加了这些教师的工作负荷,直接制约着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实验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这些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实验内容、多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实验评价等方法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次教学

在实验项目里删去与中学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删去与医学联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考虑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影像等各种专业的特点,尽量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医学、药学等有关的部分,重视开设物理学前沿技术水平的实验。可将其分为基础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其必做的实验内容偏重于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并通过预习逐步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以及完成实验报告书写的训练;对综合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根据专业需求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性质和安排指导,逐步减少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详细讲解,强调实验中的创新思想,启发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对设计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学生将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原则上自主完成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和实验对象,对学习有新体会的学生可鼓励其学习写实验论文。

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将问题教学引入我们的实验教学全过程,实验前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物理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实验后让学生能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评价,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因素[2]。同时,还可以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充分利用CAJ教学。由于实验仪器复杂、精密和昂贵,有很多实验往往不允许学生单独实践,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不可能购买所有的实验仪器。为此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2.3学生实验成绩评价多样化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微型化;探究性

如何为我国中药事业发展输送具备坚实化学基础的合格中药人才,进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对于无机化学尤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尚需改进,笔者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比较陈旧,无法适应当前中医药学发展要求。目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2006年教学大纲为基础,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近年虽进行了修订,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方法和设备仍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重点提醒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开始操作试验,验证课本上的实验结果,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必须按照教材规定进行,在此过程中是机械性的,没有改进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以往的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本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做出终结性评价,评分细则不够详细,评价分数比较笼统,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无法具体、细致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为适应当前中医药学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从试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以基本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为基础,开展微型化实验,开发计算机三维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高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内容,适应现代教学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原理融会贯通。基础过硬,是现代中医药学对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实验内容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和基本原理验证的实验。这些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功,夯实了学生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其基本技能得到较全面提升。(2)增加探究性实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适应现代中医药发展需求。探究式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找出原理→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评价结果。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环节是一种创新理念。学生要在课前预习实验要求,针对疑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案和内容。而教师则是要充分掌握探究性实验原理的相关理论,对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或难点有相应的预估,适时地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启发学生寻找创新点。在评价实验结果时,学生要依据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建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改革落后教学模式,转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未知中医药现象。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上述任务。因此,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传统无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的过程占主导,先由教师阐述和演示,学生按设定的步骤操作,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被动地接收知识。改革后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先由学生依据实验目的,课前熟知实验内容,课中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实验课程以学生的“学”为主导。当然,如果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理解不透彻、设计不合理时,教师课上及时提醒并引导改正。这种模式激励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与传统无机实验教学有天壤之别。

3.改革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将经典与现代有机融合。(1)将无机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教学改革,符合“创新”化学的新理念。优选出适合微型化、绿色化实验项目;利用常规实验仪器进行微量、半微量实验操作。例如:将药用氯化钠杂质限量检查、电解质溶液、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测定等项目,进行了微量—半微量化研究。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微型实验试剂量减少,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缩短,可节省时间,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可降低环境污染;微实验可避免高危试剂(如浓硫酸)伤害,提升安全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2)开发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增强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无机化学三维虚拟实验系统将实验室环境、设备、仪器和试剂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创建一个逼真的实验室环境。学生通过设定的实验步骤,以交互方式操作三维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完成整个实验流程。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训练和考核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系统中选取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根据常规试验或科学研究的要求,设计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添加实验药品、计量完成实验。并在虚拟操作完成后给出错误操作指示,例如:药品加入不准确、实验结果不合理等。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实验操作突破设备、试剂、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随时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系统反复操作,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节省成本,远离污染,熟练了基本操作,提升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完善了评价体系。

4.改进实验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1)根据课程要求和专业特点,学生可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开发三维仿真虚拟实验教学,虚拟系统保留学生操作记录,实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撰写探究性实验论文和科学研究小论文。根据自主实验结果并查阅文献,利用课外时间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水平。

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

我们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首先,通过教学改革,增强了实验教学互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使命感。其次,探究式实验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形成了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为以后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三维仿真虚拟实验的开发使用,实现人机网络互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避免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因失误操作带来的燃烧、爆炸等危险因素,可以让学生安心操作实验,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节省仪器、试剂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最后,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改革在现有的终结性评价(实验报告)基础上,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完善。总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持续地探索研究、优化和总结,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中医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杰,穆伟,冯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6,(06).

[2]张晓丽,吴品昌,史锐.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7).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7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比如对流免疫电泳、溶血反应等实验,而且教学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较少。教学方法上,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对实验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消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考核上形式过于单一,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这种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考核形式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围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新型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科研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调整实验内容,引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增殖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等的实验内容,由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学讨论等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实验技术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联系,丰富了学习的过程,教学讨论以6~8人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实验中涉及到的每个问题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提出并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而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记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实验室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独立实验能力培养进行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围绕免疫学实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考核中引入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备课,首先确定免疫学实验课考核体系指标,实验课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实验论文等组成部分,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30%,通过实验主要注重考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各个项目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教师在考核结束后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新型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教学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汇报后老师和同学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血型鉴定实验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抗A血清和标准抗B血清能够用于血型鉴定,这些血清是什么性质的血清,如何得到标准血清,从而引出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相关知识的衍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对实验整个过程,教师都全程进行指导,一些操作较难的、较关键的技术老师手把手带教示范,并随时注意精密仪器的维护。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启发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总结经验,对实验现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并及时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吗mIgM,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分组的方式及时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后发言的方式,阐述各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改变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免疫学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再对本次实验内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小结,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帮助同学一起进行分析,对于好的实验结果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寻找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想法,尽可能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又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使研究生熟悉了常用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方法的在科研中的应用。

研究生都要面临课题设计和实验,如何把所学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课题设计和实验中,与自己的课题结合起来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同时,注意联系当前的科研工作,对免疫学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例如,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实验教学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分析检测:DNA倍体含量、细胞凋亡、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型与纯化,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血液细胞的分类、分型,造血细胞分化的研究,药物在细胞中分布等。这些介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实验方法的重视,还有一些学生马上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的课题和该方法进行联系,提出相关问题,老师讲解和答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8

 

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永恒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动力的源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各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日趋受到重视。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论证理论并丰富创新理论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机化学实验课是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甚至是今后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思维习惯。如何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贯彻实施到具体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谈谈个人经验。   1解放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规定程序”进行实验,其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操作都是“经典的”,不得更改。改变这种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求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解放教师思想;二是解放学生思想。   1.1解放教师思想   无机化学实验指导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首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指导教师应牢固树立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自己定位成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和协助者。其次,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指导教师通过订购国内各知名高校所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登陆知名高校所建设的无机化学实验网站,了解国内其他高校无机实验教学现状,并通过订阅专业书刊报纸如《InorganicChemistry》、《InorganicChemistryCommunications》了解国际无机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无机化学学科前缘发展趋势。最后,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作为教师应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时刻牢记转变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展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1.2解放学生思想   “师传生受”的观点,自古沿袭至今,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通过修正教材中存在的错漏,指出教师或教材都会有疏漏的地方,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当怀疑教材,怀疑教师。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在进行试验之前,先将实验内容以考试题目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生来设计试验方法,学生要完成该课程考试,必然要自行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这样将实验真正变成研究的、创新的过程,而不是验证“经典实验”的过程。这就是开放性实验。   2开设开放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的实施过程是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查阅文献,写出设计方案,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合理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实施[1]。对于这一实施过程文献已长篇累牍地讲解过[2],并且全国各大高校在开放性实验开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3-6]。本文着重介绍开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1开放性实验选题需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放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没有固定的结论,学生要根据所给的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最后才能进行实验。这就要求选题首选要有创新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设计出多个方案,从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选题具有可行性,因为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会有多种,但至少肯定有一种能根据本实验室现有条件(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所以在设计选题的时候,教师应提前查资料,做预试,保证选题具可行性。根据创新性和可行性两个要求,本实验室老师选定了“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药用氯化钠的制备”、“氯化钠杂质检查”、“微量元素营养添加剂———蛋氨酸锌的制备”等作为开放性实验的选题。这些选题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危险系数低,同时紧扣药学专业特点,与现实联系紧密,实验方法不唯一,具有创新发挥空间的特点。   2.2开放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转换角色   在开放式实验中,教师应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对于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般不直接回答而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如在“药用氯化钠的制备”试验中,很多学生在除BaSO4沉淀的减压过滤过程中,滤纸上得不到固体沉淀,而沉淀全部随滤液流到抽滤瓶了,这是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在蒸发浓缩的时候将溶液蒸干了,结果检测发现K+超标了,这又是为什么?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什么样的沉淀更容易过滤出来?要得到这样的沉淀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应如何除去KCl杂质?”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   2.3开放性实验室需要创新性管理模式   由于本校实验场地严重不足,笔者所在的实验室同时承担着无机化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所以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进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是不现实的。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实施的时间也比较自由,而且每个实验都耗时很长,所以本实验室将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时间设定为周末及寒暑假。这就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教研室除安排教师值班外还引入学生参与假期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指定学生负责人、排定学生值班表,明确值班内容与责任,对值班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实验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检查并电话查岗等;同时要求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签订“实验室安全保证书”,以使其明确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既提高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又能减少运行成本,确保了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室在假期和晚上都能开放。#p#分页标题#e#   3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获得的成果   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开放性实验的开设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3.1在操作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实验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好成绩且以一等奖居多。同时他们走出校门,与广西区内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组队代表广西中医学院参加全区高校历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并且获得了本科组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学校代表队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3.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其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表现出了很强的科研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论文题目自行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出合理的论文设计内容。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他们基础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论文思路清晰,实验结果均较理想,他们的毕业论文一般会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称号。   虽然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而学校对于开放性实验目前并没有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硬件保障,大大制约了开放性实验的广泛开展。所以广泛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虽势在必行,但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并制定配套实验室管理制度、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才能让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这条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