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主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主教育论文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1

针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国王干涉宗教信仰问题,路德发表《论世俗的权力》,规定了国王权力的限度。路德说,只有上帝与人的灵魂得救有关,因为人内心是人难以看见、知晓、审判、惩罚和改变的。因为灵魂只受上帝所辖,所以假如世俗权力擅自为灵魂制定法则,就必然侵犯上帝的统治,只会将灵魂引入歧途而毁灭。他认为国家应避免使用暴力干涉信仰,异端邪说从来都不能以武力征服,只能以上帝的话来进行争论。1545 年, 路德还进一步阐述了世俗政权无权干涉上帝领域的原则。再者,在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上,路德主张人民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路德认为国家的存在来自于神的旨意,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则是人为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在内的世俗政权都是上帝创立的。它的成立是上帝慈爱的工具,同时也是上帝愤怒的工具。路德认为,既然世俗权力是上帝的佣人与人,是合法的,那么人人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这也是对上帝的服从。任何对世俗政权的反抗都是有违上帝,即使君主不公,也不得反抗。服从是良好的品德,反抗是最大的罪恶。基督徒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同时也生活在依法治理的世俗国度里,顺从一个不公正的君主实际上是人在尘世中必须背负的一个十字架和必须承受的苦难。同时,路德也认为:由于世俗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故此世俗政治权威也应受到限制。路德强调诸侯必须负责地行使上帝授予的权柄,虔敬地服务臣民,保护和促进臣民的和平与富足。路德提倡因信得救和“君权神授”,根本否定了教会的教权至上论,并对世俗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是当时西欧正在萌发的民族意识的反映,为民族国家和民族教会独立于罗马教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江河日下,德意志新教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方性民族统一倾向日趋增强,为 19 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民族教会思想

建立一个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德意志民族教会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目标,也是路德民族思想的核心和宗教改革的关键环节。路德民族教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路德主张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救。路德进一步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他说:“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祭司,但并非都是牧师,要想成为一个牧师,必须有一个职位,承担相应的工作,才能使他成为牧师及教师。”在《公开书》中,路德抨击教会依靠的三道墙:属灵权高于属世权;教皇有解释《圣经》特权;教皇有召开教会会议特权。路德否认特权属灵阶级的存在,否认神职人员与平信徒有本质区别。他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属灵的阶级,除了职务不同,没有其他差别,每个基督徒的祭司身份都直接来自基督,有形教会中的神甫是由大家选举执行公务的职员,是受大家之托来完成施洗、行弥撒、宣赦和传教等活动的。路德认为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并指出人对上帝的信仰不需要任何中介。路德还说唯独教皇才可召集教会会议这种说法也毫无根据。路德论证道,《圣经》中和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教会会议,大都是由使徒、长老或皇帝召集,并非由教皇。甚至最著名的尼西亚会议,也不是由罗马主教而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召集批准的。他呼吁德意志贵族致力于宗教改革,德意志教会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下独立出来,并号召全体德意志人团结起来反对罗马,建立以德意志总主教为首的国家教会。

路德强烈主张建立民族教会。路德特别反对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夺,号召推翻教皇在德意志的教皇权。在宗教改革初期,他甚至号召市民、贵族、诸侯大张旗鼓地惩处罗马教皇和主教。从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路德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的一系列原则。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不受罗马教廷统治的民族教会和异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制度。路德极力否定教皇在教俗两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在信仰中的决定权。他强调教皇不得干涉皇帝的权力;教皇应当放弃那不勒斯、西西里、波伦亚、拉温那等领地,不得享有任何特权;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路德拟定的改革计划包括:完全废除高踞于国家权力之上的教皇权力;民族教会的宗教会议是德意志的最高上诉法院,并像帝国议会代表德意志那样代表德意志教会。路德还提出改革教会内部管理制度及活动方式,建立德意志的廉俭的民族教会。#p#分页标题#e#

在《公开书》中,路德提出 27 条改革计划,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主要有:废除教皇权力;建立民族教会;宗教当局只能掌管属灵事务,凡属世俗事务均归世俗当局处理等;每一教会推选一个主教,并有神甫或执事做助手,以传道和圣礼来治理教会;减少托钵僧和流浪汉数量;允许修士还俗和教士结婚;改革大学教育。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属于世俗君主而非教皇的职权范围;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废除教士独身制;教会应是教徒自愿结成的组织;减少朝圣和节日;只保留洗礼、圣餐和忏悔;取消兄弟会、赎罪券、放任状、许吃奶油状、享受弥撒惠益状、特许状等。路德还努力革新崇拜仪式。路德将拉丁文《圣经》译成德文,鼓励信徒读《圣经》。路德认为讲道才是圣餐聚会的重心。路德提倡一种新的崇拜仪式,并于 1523 年制订出第一套崇拜仪式《弥撒和圣餐的仪式》,将讲道(德语)列于中心地位,并鼓励以德语唱圣诗,而非拉丁文;删除弥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献祭仪式,由信众直接领圣餐;以德文进行整个弥撒程序。1526 年,路德修订德文弥撒,编写德文《教义手册》,1529 年,编订了两种教义问答书。这些都大大推动了新教会的民族化。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推翻了罗马教皇统治的合法性及教会的救赎理论和教阶制,为德意志及各国建立民族教会提供了理论论证。1525 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路德教会,教会首领为约翰公爵所控制,并用德语进行圣事活动。这是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教会。此后黑森、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普鲁士等相继建立邦国教会,虽然此时德意志还没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在诸侯支持下成立的新教会本质上属于民族教会。随后丹麦、挪威、瑞士民族教会也建立起来,最后扩展到英国和其他国家。

经济自主思想

德意志政治分裂,国力削弱,罗马教廷不惜任何手段对德意志进行剥削,征收贡赋和什一税,出卖圣职、圣徒遗物,兜售赎罪券。16 世纪初,教廷年收入的 1/2 来自德意志,德意志成了“教皇的奶牛”。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首先从经济上割断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发出质问:“为什么今天教皇的财富比首富克拉苏的财富还多,为什么教皇不用自己而用贫穷信徒的钱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路德认为罗马教会的奢侈靡费源于对于意大利、德意志的掠夺。教廷对各主教区、修道院进行赤裸搜刮,以征收首年捐、出售赎罪券、颁发特许状等手段劫掠德意志。路德主张世俗政府应当废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一切政治、经济司法特权,剥夺他们的一切骗钱权利,如圣职任命权、免税权、什一税等。

在《公开书》里,路德主张禁止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和一切其他收入。在1520 年 6 月发表的《论罗马教廷对莱比锡最著名的罗马法学家的攻击》一文中,路德抨击了罗马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指出德国的王公贵族若不尽快行动起来,德国将变为不毛之地,人民就会被迫彼此吞噬,而这将使罗马教廷引以为快。这些罗马人视德意志人为禽兽,并嘲讽道:要千方百计榨取那些德国蠢货的钱财。路德说,每年罗马从德意志搜刮的现金达三十万钱币以上,而德意志人得到的只有侮辱和轻视。路德痛斥说:“德意志人为什么要容忍教皇对自己的财产这样掠夺榨取呢?法兰西王国已防止了这等事,为什么德意志人还要忍受呢?”路德还抨击教会:“每当他们假装要打土耳其人时,就派出人敛钱,并常常打着同样的旗号发行赎罪券,他们认为我们德意志人将永远是大傻瓜,会继续供给他们金钱以满足其无穷贪欲。其实我们很清楚,无论是上任年贡或赎罪券款以及其他钱,都没有一文用于打土耳其人,全落入了他们无底的私囊。”路德要求各地教会经济活动自主,由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实行教会税收国有化。君主应当防止其土地和人民被无故劫掠。路德抨击罗马教皇高价出卖主教职位,越权管理各种基金,向各国兜售赎罪券,搜刮全世界的钱财。德意志每个诸侯、贵族和城市应坚决停止向教皇缴纳首年捐。所有教士职位都应由德意志人自己担任,由世俗君主任命,脱离贪暴的教皇,使圣职俸不再流归罗马,并取消赎罪券。

由本国主教管理修道院。修道院的基金和钱财不能再送教皇。教皇无权颁发特许状,其家属和红衣主教都应用自己的费用维持。路德建议政府组织管理经济,制定规章制度,发展民族经济。在市场管理方面,他认为主要是规定物价原则,由政府指派贤明公正人士先将所有的货物评价,然后再公平定价。路德建议政府必须制定法律反对德意志民族的奢侈和奇装艳服,有许多贵族和富人因此贫穷。“上帝赐给了我们充足的羊毛、纤毛、亚麻和其它各物,我们无需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丝绸、鹅绒、金饰和其他外国货。”为防止国家资财外流,路德主张限制香料贸易及其他外贸。他说,若德意志不用英国的布匹,英国不会有那么多黄金;若不用葡萄牙的香料,葡王也不会有那么多黄金。同时还要约束富格尔等资本家及类似公司。

司法自主思想

在司法权方面,教皇牢牢控制着最高裁判权。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赦令》规定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以及制定法律、划分教区、设立新教区的权力。因此,德意志不仅应当在经济上和组织管理上,而且在司法上摆脱罗马教廷的一切控制。路德提出改革建议,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方面的控制,建立一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司法自主。凡属世俗问题的案件都应当归世俗当局审理。把世俗的案件送到罗马会损害一切国家的管辖权,是坚决不能忍受的。路德强调说,每一个国家都可用它自己简单的法律来治理,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质。这些国家在帝国法律没有制定之前,就是这般治理的,如今许多国家也是这般治理的。在《公开书》中,路德痛斥教权至上论,主张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取消罗马任命德意志神职人员的权力,驱逐教皇使节,废除其特权。并应颁布一种帝国法律,规定今后凡主教的礼衣和一切圣职的按立都不得从罗马领受。罗马只管信仰之事,有关金钱、财产、生命等事由世俗当局负责,不再送交罗马。在教士任用上,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的统治。叙任权属于国王,教皇不得干预。教会不应享有独立的司法权,教士不能妄作胡为而不受惩罚;神职人员和教徒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教土只是教徒的公仆。#p#分页标题#e#

同时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路德认为,在民族国家的新教教会中,君主应牢牢掌握对高级教士的续任权。路德说:“续任权在古时候本来是属于德意志皇帝的,在法兰西和其他王国,还是属于国王的。”??续任权的丧失,意味着德意志教会经济权益的丧失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为了维护德意志民族教会的独立,凡神职都不得受任于罗马,在职人亡故或其他原因均不应成为罗马剥夺其神职的理由。应当废除主教对教皇宣誓效忠仪式,这种宣誓使德意志主教沦为教廷的奴隶。凡涉及教士职位和俸禄的案宗,无需送交罗马处理。德意志的大主教有权设立教会法庭,内设审计官和大法官,成为德意志人上诉的最高法庭,这个教会法庭负责处置德意志人的上诉,并接管由罗马控制的施恩所、裁判所。路德还主张凡涉及教士职位、俸禄的案件应由主教、大主教和国家大主教审判。还应该废除教会法,罗马的司法权应受限制,不能及于其他各国。1520 年 6 月 26 日路德发表《论罗马教宗制度》,敦促王公贵族将罗马派来的歹徒们逐出他们的城市,使其主教的披肩和职俸不再横行于他们的邦国。

国民教育思想

新教改革的关键就是信徒通过直接研读《圣经》与上帝交感,以取代教会作为人神间交流的唯一中介,这就决定了新教教育改革和新教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然而,“仁慈的上帝,我看到了什么苦难,”路德写道:“老百姓知道对所有的基督教教义一无所知……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牧师几乎不熟练教学能力。”??路德深知教育是摧毁罗马教会的强大武器。同时,路德还强调教育也是适应当时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需要。路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这两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中。第一,国家办学与强迫义务教育思想。1524 年,路德发表教育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阐述了宗教与世俗二重教育目的论、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等观点。路德既重视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教,培养真正的基督徒,使人们虔诚信仰基督而使灵魂得救,又注重教育对世俗政权、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路德强调教育对国家的繁荣昌达、城市的安全幸福和个人利益及尊荣有重大影响。教育培养男人们善于治理国家,妇女善于养育子女,照理家务。他呼吁必须给儿童一定的教育和抚养,必须不遗余力地教育青少年,把对青少年的教育视为市长们和市政官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家长应尽的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负责举办,任命教师,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学生成为能干、博识、聪明、正直的公民,把最聪慧的学生教育成为最具才华的教师。

1530 年,路德发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进一步阐述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全国儿童,不分贫富、男女,一律入校受教。他认为平等受教是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只有人人掌握知识,才能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感。路德强烈呼吁各邦诸侯和城市统治者关心教育,兴办学校,负起教育组织者的职责。他声称,发展教育不只是为了教会的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利益。他指出:“市民的幸福,不仅取决于大量的财富、坚固的城垣、华美的房屋、战争的武器……城市最大的幸福、安全和权利,乃在于有才能、有学问、聪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们能维护、保全并利用各种财富和优势。”??有必要通过教育把最聪明的儿童培养成为教会和政府机构所需各类人才,包括布道者、法学家、牧师、医生、教师等。国家、教会及家庭都要负起对儿童强迫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要像战时迫使臣民履行军事义务那样强迫父母送子女入学受教,让所有儿童都可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精神和世俗世界的统治者。1526 年 11 月,路德上书萨克森选侯,要求选侯应负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政府应该像筑桥梁、修道路那样承担起学校的费用??。第二,重建国民教育体系思想。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其他有关论述中,路德就新的基督教学校教育体系的教育体制、学习科目和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路德认为,教育体制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学校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路德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会和国家建立在家庭基础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儿童的良好宗教和道德培养是建立良好政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宗教教育。路德认为每周都要询问孩子《教义问答集》中的内容是做父亲的职责。

路德还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应和世俗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培养优秀的家庭成员和启迪开明的政府联系起来。路德关于初等教育的论述也很精辟。他认为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没有精力进行教育时,就必须送他们到国家开设的初等学校去进一步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宗教、各种语言、历史、数学、体育和手工艺课程。路德非常重视学校对儿童的德语教育,主张运用国语来学习拉丁语、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拉丁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主要从初等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将之培养成为教师和教士。路德主要精力是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以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牧师、教师和官吏。他认为只有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方能在与天主教的斗争中起到领导组织作用,向广大人民宣传新教思想。大学主要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学生主要来源于拉丁学校的优秀者,以更深入地学习在拉丁学校中已涉猎的各种课程。此外,路德还深刻认识到培养优秀的教师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强调选拔最聪慧、最贤良、最能干的青年培养为博识、懂音乐、态度和蔼、教法独具的优秀教师。路德教育思想最深刻的意义是把文化教育当做国家的职责。1525 年,路德在艾斯勒本创立新教学校,德意志各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各类新教学校,实行新式教育。这样在德国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教育,促进了德意志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族语言思想

直到宗教改革时,德语仍然未被教会公开承认为正式语言,拉丁语在教会、高等学府和世俗政权中仍为通用语言。起初,路德也是如此,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用拉丁语写的。后来路德逐渐意识到拉丁文是一种外国语和死的语言,而且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发现使用一般民众人人都懂的普通民间语言———德语的重要性,便毅然改用德语。他说:“我愿意说德语,而不是拉丁语,也不是希腊语。”???同时,路德认为每个普通教徒直接与上帝交往的途径就是都能亲自阅读《圣经》。过去,神职人员可以随意解释《圣经》,现在应该把《圣经》原原本本地交还教徒。路德极力赞成把《圣经》翻译成各种民族语言,使民族语信徒各自去理解。路德开始将《圣经》译成德文,他说:“翻译中必须使用地道的德语,而不用拉丁化的德语。”主旨是为了给所有德国基督徒提供一部各地各阶层人人看得懂的《圣经》,以实践他的“平信徒皆为祭司”、“因信称义”的信条。他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翻译原则:避免使用时尚和宫廷的表达方式,选择通俗易懂、可吟唱和有民风的表达方式,内容清楚明了,忠实再现原意,但诗人不必奴役般地拘泥原字原句。#p#分页标题#e#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2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这句话中可知青少年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尽可能通过全方面的教学方法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阶段实行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科目,它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在篮球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起到助推性作用。

一、对于小学体育篮球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篮球教学是一项极具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在篮球运动中,涵盖着运球、步伐控制、持球、传球以及投篮等动作,学生在篮球运动时,会重复这些动作并练习,但是,这样的教学训练方式,将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现象,甚至使小学生对篮球课程失去兴趣。而小学体育篮球游戏教学方式则可以将此问题良好的解决,它的教学方式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的特性,此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显著特性,在进行小学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特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篮球教学持有极大的热情,让学生在篮球游戏中体会篮球课程内容的乐趣,在游戏中体会篮球课程的奥妙。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在小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团结意识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也是构成小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接受小学篮球学习内容时,他们难以具备良好的团结意识,这样的性格特征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进行小学篮球教学时,将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方式融入到实践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具有促进作用。篮球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团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它可以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和团队的重要性,此时,将篮球游戏教学方式落实到实践中,则可以大大的提升篮球教学效率,为学生掌握篮球技巧以及培养团队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仍旧处于发展以及成长的状态,因此,在落实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使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小学篮球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等等,将篮球游戏教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小学体育发展的必然措施。篮球游戏教学方式是以游戏教学为核心内容,进而实现篮球训练的一项教学方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开发自己的智力,对游戏竞技中的问题逐一的解决,在游戏中逐渐的养成独立解决事情、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目的。

二、对于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教学法应用建议分析

要想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重视体育篮球课程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将篮球游戏教学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切实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提升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还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针对篮球游戏教学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下为详述。

(一)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篮球游戏教学方式

在进行小学篮球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篮球游戏教学落实到篮球教学中,还要注重落实策略的科学性,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将篮球游戏教学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比如,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仍旧有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相关的篮球教师在进行篮球游戏教学时,应当充分的意识到这一发展中的问题,在设计篮球游戏时,应当遵循年龄不同,游戏环节以及内容也不同的原则。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篮球游戏教学时,可以重点考虑组合型的游戏,力求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采用“小锅炒豆”的篮球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要通过合作的方式,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投篮比赛,或者还可以将投篮筐换位指定位置的投篮,这样可以降低难度,并规定在一定时间之内,完成投篮数最多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在进行篮球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篮球游戏的趣味性,逐渐的培养学生热爱篮球,同时还能熟练的应用篮球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小学篮球教学中,篮球游戏教学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篮球的乐趣,还能增强自身的团结意识,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而且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会转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自信心。因此,小学体育篮球教师在落实篮球游戏教学理念时,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科学性,不仅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习惯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考虑,还要在设计篮球游戏时,意识到游戏的合理性,将游戏内容灵活化,更具目的性,这样的篮球游戏设计理念,将会让学生体会到篮球游戏学习中的快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起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目的。随着我国新课改内容的不断落实,致使我国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师越发的意识到科学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就是将篮球游戏教学方式与当前的小学篮球教学相融合,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玉坤 单位:胶州市向阳小学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教学是必然趋势。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被广泛应用,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通过展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意境,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

小学生有别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会更加关注老师的想法。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工具来渲染教学场景,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使教学场景更加逼真,而且极具感染力。而这样就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拥有无限动力。所以,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有很大帮助。

(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其中,改变了以往老师总是死板教学,总是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态度面对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们都有敬畏心理这种状况。据有关调查报告表明,学生们在一种紧张、害怕的环境下很难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相反要是在一种特别放松、很舒服的状态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创建轻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更好的构建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策略

(一)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的课堂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体育教学内容,进而触动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挖掘体育教材中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内容,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图片、影音、文字、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将学生带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比如,体育教师对一些体育动作都是边边示范,会导致教学效率比较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些体育项目,体育运动可以制作成视频,或者动画形式,这种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会激发其为了完成体育教学课堂任务,而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互动。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通过重复观看录像分析动作要领,动作形态、过程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师生交流互助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需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或班级公众平台课程安排概况、布置学习任务、分享学习资源,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料、电子课件等教学信息到校园网平台上,学生可随时登录校园网了解体育课程。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发问,无需考虑课堂、校内外环境等因素,教师根据学生的发文情况,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课上和课外都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交流软件,扩大了师生间的交流渠道,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存在的学习困惑,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丰富现代信息教学资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更新快,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跟着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触多样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合理利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再增加一些多彩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传递多样的信息。教师要结合不同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现代信息资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通过有效的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空间和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逐渐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作者:沈勇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第三篇: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如何使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体育游戏的相关特点,就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改进小学体育教学有所帮助,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特点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指定内容,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体育游戏以其趣味性和教育性受到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教学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的单一形式,使现代体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趣味,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将体育游戏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能够将娱乐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体育的趣味性。本文就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相关的探讨,希望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1.体育游戏的教育性

体育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教育性,在游戏中贯彻教学,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成长,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同类型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处在好动的年龄阶段,适当的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开发运用。

2.体育游戏的健身性

体育游戏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体育游戏兼具益智性,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为了赢得游戏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培养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团结协作、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3.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体育游戏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是在于它的趣味性。体育游戏以其新颖性、益智性吸引着学生群体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开发新型的体育游戏,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的游戏,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爱好设计受学生欢迎的游戏。

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运用游戏

1.结合学生发展情况合理选择游戏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和爱好等的差异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他们对外界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模仿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仿类游戏,在游戏当中适当加入一些故事情节,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可以采取多种将音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如,做“开火车”的游戏,让排头的学生当司机,中间的一位学生当列车长维持秩序(队形),最后一位学生当副列车长防止掉车(跟不上),这样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像一列正常运行的小火车一样进行一路纵队跑。对于高年级的游戏设计则要考虑其实际发展情况,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一部分参与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或是其他一些活动中去,而且高年级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好胜心理。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游戏要偏向竞赛性和合作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体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乐趣。高年级的体育游戏要偏向专业性,如篮球、足球等等,这些游戏有成文的游戏规定,保证游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要考虑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女孩的肌肉耐力和持久力等都比男生要稍弱一些,在游戏过程中要适当降低对女孩的标准或是设计一些适合女孩参与的体育游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完成体育运动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参与游戏的能力。

2.科学地组织体育游戏

游戏的项目确定以后,教师要在游戏之前做好详细的部署,向学生解释清楚游戏的相关规则,科学地讲解游戏规则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并确保游戏能够顺利的进行。游戏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的协调,关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以及相关的变化,避免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突发状况发生后也要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游戏结束后要进行一定的总结,指出游戏的不足及本次游戏的成功之处,以便以后对游戏进行改进,提高游戏的科学性。在进行游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游戏的相关安排应当充分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身体素质、性别比例等。第二,在学生中选出游戏引导人,游戏引导人担负起主持游戏的责任,使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能够使那些原来不太活跃的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第三,一轮游戏结束后,应当轮换引导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引导人的责任,在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小学体育教学看似简单,但是要对体育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实则有一定难度。在小学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在现有基础上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顾海亚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性要有全面的认识,要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好的学习计划,运用效果显著的情境教学法。因此,文章注重分析一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产生的意义和运用。情境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和增加情绪色彩,以形象生动场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用情境引导学生有好的态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意义

体育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让体育课堂变得活跃,让内容变得丰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师教学的单一和学生没有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因此,教师要巧妙的运用情境教学法。除此以外,情境教学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

2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1增加游戏化情境,吸引学生:当教师将体育教学从室内课堂教学,移动到室外实际教学,而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就造成了课堂局面难以控制,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不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和体罚学生,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增加课堂游戏化情境,打造生动化的课堂,符合学生的要求,达到教师可以控制课堂秩序,合理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韵律活动之前,组织学生进行400-600米的跑走交替,不仅让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活力,还能为课堂上的教学做铺垫,激发学生的之后活动的情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过障碍时,就可以利用其他课堂上学过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模仿长征路途的艰险,在在操场上摆上不一样的障碍,分给每个学生不一样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跨越障碍诠释自己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在游戏过程中,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2.2增加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小学生也是处于好奇心和攀比性极为强烈的年龄段,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特点,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理智的发挥出自己好奇心和攀比性的优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情境,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跨步跑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跑的要快,是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水平呢?还是没有掌握技巧呢?”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找寻答案和技巧。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求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喜欢上这种寓教于乐的情境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3增设模仿情节,活跃氛围:小学生模仿力的展现,不仅来源于他们好奇心的指引,也在于他们有对事物探索,发现其中奥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性格,将模仿加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蹲跳步”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学生,“老师这个动作,你们想到了什么动物呢”?“青蛙”。“那你们能模仿青蛙跳吗?一定要比老师跳的好。”再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踏跳步”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鸭子,看看谁模仿的更像。一步步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要领,还能让学生主动去接收新的内容,让体育课堂变得活跃,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2.4增加音乐情境,带动积极性: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音乐弥漫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音乐慢慢的成为了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也应该被应用在体育教学领域中,音乐独特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放松,处于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释放学习的压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伴奏,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运动细胞的潜力。

3情境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体育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是,应该在了解到这种方法教学的注意事项后,更好的利用,发挥该方法的真正作用。3.1教师既然是要教学生,自然这种方法的应用应该基于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之上,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投其所好,制定适合学生的计划,再加以实施,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3.2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应该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众多学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只顾四周观看,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整,带领他们回到正题,以防止不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3.3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偏离教学目标,遵循客观规律。小学生思维理解能力都不完全成熟,所以,教师在阐述讲解一些内容时,要尽可能的与实际相结合,让问题简单化,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发挥情境教学法的最大效果。结束语:现在埋头苦学的学生,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吸取经验教训,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成果。

作者:赵元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城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的个性会对其身心系统以及行为思想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个性培养;身心系统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智力能力,于是这就造成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1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

性格主要是指的人们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并且与其匹配的行为习惯方式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而言,其对参与人员的性格具有不同的要求[1]。所以,通过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对人们的性格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改掉性格的缺陷,发扬性格的优势。

1.2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体验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参与一些运动竞赛的过程中,比较激烈的对抗会导致其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在取得胜利以后,那么就会使其产生比较快乐以及满足、自豪的情感。反之,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但是只要其不畏艰险,敢于拼搏,那么其也会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其变得更加勇敢,更加乐观,更加顽强。

1.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集体集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相互配合能力等。

2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策略

2.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为了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首先就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以往只是单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思想,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基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对教学进程的合理设计。另外,要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练身”以及“育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注重“育体、启智、求知以及调心”等多样性方法体系的构建[2]。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2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就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每位学生而言,其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其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将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带到学习中。但是由于其个性因素导致表现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了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那么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其往往具有着较强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因此也更容易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保证内容的多样化。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心理状态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而且还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使其通过教学实践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3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小学体育教学也具体一定的特点。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那么不仅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的重要。所以,必须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个人的看法与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其个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中参与各项教学活动[3]。而且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引导,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表扬。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被认可,才可以更加信任教师,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个性特点,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2.4改革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分组,因材施教,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通常状况下,对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而言,其往往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反应速度较快,而且自身的素质也相对较好,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4]。反之,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其往往比较孤僻,反应速度较慢,而且自身的运动素质也相对较差,运动能力也不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外向或是内向两种性格类型进行分组,然后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不同性格学生的身心发展。总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也使得学生个性的培养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进而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希勇.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技巧[J].教育,2015(2):30-30.

[2]冯静娴.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8):184-184.

[3]马明.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J].读写算:教师版,2015(30):46-46.

[4]赵越.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5(6):89-89.

作者:王春花 单位:黄岛小学

第六篇:小学体育教学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摘要:小学生的教育在我们一生的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关注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硬的体质,在工作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持最佳的精神面貌,就要从小开始重视体育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从基础开始。然而,经过调查研究,近年来,8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大大降低,体质也越来越差。归根究底,问题还是在小学的教育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误区;解决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现在,人人都必须要完成小学教育,小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体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完善我国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制度,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体质。

1当前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误区

1.1对小学体育教育不够重视:我们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重要性,更知道小学中体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却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小学体育的教育,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体侧不合格的结果和国民体质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点:1.小学教育中文化课与体育课上课时间的比为9:1,也就是说,在一周的上课时间中,共有两节课是体育课。体育教育的时间简直太少了,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里,怎么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呢?2.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更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大部分学校都会停上体育课,甚至有的老师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用来教学文化课内容。1.2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户外活动,进行体操、跑步、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点内容上:1.教学内容的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任何东西的学习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然而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部分的体育教育都是在户外进行的,而小学生们对于体育的来源,体育界的消息知之甚少。2.男女在教学中的不平衡。男生和女生虽然在生理上有所差别,但是体育老师却在篮球、足球的教学中很少让女生参与进去。在无形中好像就形成了女生适合体操,男生适合篮球的趋势。这对于女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对于女生的身体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1.3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认识不够到位,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只有几个单一的教学内容,如:篮球、足球、体操、跑步。在小学六年中,学生们每周上课时都是先跑步,然后做体操,做完体操后要么老师统一组织一个活动,要么就自由活动。自由活动中,大部分女生在聊天,男生在打篮球。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没有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体育课就是要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然而,在教学活动单一的课堂中,小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锻炼身体。

2针对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2.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要把体育课重视起来。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增加在小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时间,可以将体育教育的课堂增加到一周4节课,一节课用来专门讲解体育的背景和相关体育的知识以及最新的体育实事,一来可以增加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二来可以增长他们的体育知识,对体育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他三节课用来实践和进行身体的锻炼。不仅仅要跑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在体育课中学习体育运动,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另外,除了增加平时的体育教育课程,学校还应该阶段性地举办体育运动项目,以激励小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努力学习。同时运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用来检测小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成绩。2.2增加小学体育知识的教育:在多年来的教学中除了个别阴雨天气,体育课堂大部分都是在户外进行。其实,现在很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不清楚体育运动的来源,只是知道体育对我们的重要性。还有大部分人会对国家的盛世如奥运会,亚运会有所关注,却不知道他们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小学中缺乏体育知识的教学。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蕴含着很多的知识,也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例如体育运动中不仅包括了具体的运动项目,还有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运动中出现的基本的受伤事故以及问题的解决和伤口的处理,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3增加小学体育教育的多样性:体育运动的项目的种类多种多样,然而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体育运动的项目却十分单一,只有跑步、体操、篮球、足球等几项活动。然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羽毛球、网球、游泳等体育项目,我们国家举办过的奥运会中项目更是多种多样。每年小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就是那几种,小学生会逐渐对这些项目产生厌倦的情绪,也不利于小学生的体育教育顺利地施行。学校应该适当地增加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项目,增加其多样性,更好地把小学的体育教育施行在小学中。

3小结

只有不断地完善并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模式,使小学生真真正正地受益于体育教育,锻炼出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能让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和未来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汪小玲.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6,(5).

[2]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3]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3).

[4]张祥林.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体育科技.2002,(3).

作者:沈洪涛 单位:平邑街道中心校

第七篇: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当下多媒体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有益补充,并且也切实起到了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通过对多媒体体育教学的认识和了解,分析探究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运用;探析

一、多媒体体育教学的概述

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一种新的信息传输工具为媒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可以有效接受和利用知识,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来优化教学结构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小学生体育教育,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身体和心灵状态,设计出来的一种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类运动教育课程。

二、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一)多媒体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体育教学是集看、听、学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来说有很明显的优势,可以积极推广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老师面对面的讲解演示,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比较生硬,缺乏灵活,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学生打乒乓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际演练,然后把整套的动作进行逐一的分解学习,分段、分片学习,期间采用何种握拍方法,直拍或横拍,以及如何配合动作,如何充分掌握推拉、旋球等技术都是需要单列出来分解的,通过对分解后的动作进行熟练学习后,才进行整体连贯串通学习,这样就比较单一固化,若经过较长时间的课程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记忆,很容易遗忘,教学和学习效率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然而,多媒体体育教学,是基于小学生的身体年龄、以及心理状态设计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是实际有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多媒体教学多以真实、丰富的图片和声音以及视频为载体作为传输工具,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类似PPT的形式展示,集合音频、视频的加成演练,学生不仅可以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视频的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乒乓球打法的全贯通,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更加具有时效性。

(二)多媒体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

多媒体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教学,利用现代网络科技,能够获取大量最新的有关体育学习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上采用网络技术快速信息交互这一特点,积累一定容量的课外内容,可以全面高效拓展学生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改进体育学习方式方法。学校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建立本校体育网络数据平台,把有关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上传到有关网络平台,并且优化搜集和利用结构,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找到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并且下载学习,学生不受时间限制,反复学习,增加记忆牢固,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整理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当下我们普遍采用的都是以文档课件形式通过教室投影放射学习,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洁地整理出来,投影出来供学生浏览,这是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文档课件一般具有美观、新奇的特点,也可以利用体育动画的形式作为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互动学习。在一些户外的体育项目中,也可以采取放慢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效跟进课程进度,不至于跟不上教学速度,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多媒体教学大多采用视听一体化的形式呈现,内容上包含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文件,可以说是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过程,新颖和富有色彩图片、文档等,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改变学生的心理想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比如在跳高和跳远的项目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演示,让学生看到起跳的那一刻,爆发出的力量牵动着人们全身肌肉波动画面的慢镜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所在,深刻地理解体育学习的内涵,震撼之余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

(二)有利于小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拓展

多媒体体育教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相对领先的教学模式。自然是新鲜事物,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认知、了解的兴趣。同时,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信息在社会各个层级的传播都是非常迅速的,世界各地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互通,而多媒体教学便可以利用这些新的传输工具,及时获取新知识,比如在我们的户外课堂休息之余,播放一段最新的乒乓球比赛,可以让偷懒的学生找到新动力,理解运动的真正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综合教学素质和水平

体育老师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和知识,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教学习惯,帮助老师深刻认识到网络科技的力量,从而影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这对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热情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老师可以研究和学习一下计算机方面的技能,这样在教学中,便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通过计算机应用工具,可以快速统计和分析体育教学成绩。课表的安排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表格快速生成,各个学生体育学习成绩也能通过电子表格,加之比对分析,从而获取到想要的东西,以此来改进教学内容和加快课程内容更新。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司友萍.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问题及遵循的原则[J].安徽教育科研,2000,6.

[3]饶鹤.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樊跃宏 单位:河南省新郑市轩辕小学

第八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运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体育就是对学生的体育技术动作进行教导,并未对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等方面做深入了解。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只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并将动作反复练习,这就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小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课堂上的思维也相对更为活跃,而传统教学模式乏味致使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也没达到相应的效果。情景教学法的引入使小学体育教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愈加浓烈。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的课堂相比,共同点是所学过的东西都要反复练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消耗大量的体力,后者消耗大量的脑力。小学生的体力相对来说较小,在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后就会引发疲劳的感觉,同时长期重复相同的动作就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保持一个充沛的状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情境来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合适的音乐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疲劳感有效降低。当播放的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时,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也会感觉精神抖擞,忘却了自身的疲劳,积极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例如,目前我国小学生最常看的动画片是《熊出没》,学生在听到其主题曲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熊大、熊二等动画角色,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动画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没精打采的情况时,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节奏相对较强的歌曲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经历过运动后的学生都会产生疲惫之感,为了使学生的疲劳感得到消除,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舒展,体育教师可以播放节奏相对平缓、让人放松的歌曲,如《绿野仙踪》等,这些平缓的歌曲不仅旋律美妙,还能让学生产生放松之感。

二、创建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体育课堂上创建游戏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疲劳心情得到缓解,还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小学学生喜欢做游戏,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后,就会积极参与其中。游戏情境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一起,学生通过游戏情境达到积极学习的目的。通过游戏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取得进步,并明白很多的道理,例如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创建游戏情境时,经常用到的游戏有“龙的传人”。两个游戏的规则是不同的,“龙的传人”要求分为两支小队,每个小队的队首仰面倒下,小队人员负责将其托举起来,并将其在队伍上方慢慢传递过去,当小队内的所有队友都经历过传递后,即为任务完成,两支队伍中所用时间相对较少的队伍获胜。“龙的传人”游戏不仅考验的是学生体力,还是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只有团队合作起来,才能将所消耗的时间降为最少。通过游戏情境的体育教学,不仅使体育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还能让学生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达到了体育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学习体育的热情,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问,才能得到学生真正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并不是对学生提出随意的问题,而是要根据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在收到问题信息后能够经过自我思考,并从中找出一些重要信息,使学生自身的视野得到拓宽。通过问题情境的体育教学,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找到正确的体育知识,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对以后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其启发性,确保学生在听到问题后能够思考,并去联想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教过仰卧起坐的标准姿势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仰卧起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练习情况,告诉老师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及标准的仰卧起坐的姿势?”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就会对自己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自己出现问题的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对学生思路的一个导向灯,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问题情境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还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因此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其中情景教学法符合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才能事半功倍,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境方式,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晨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第九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自主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自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发展学习。学生也由此可以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自主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自主教育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指出,“体育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要“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学习”。据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锻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学中的“自主教育”。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教育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以学生“自主”为核心,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技能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育”呢?

一、注重生活经验积累,有效提供自主教育的源泉

《课标》要求,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学习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生活我们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增加情感体验,并积累素材为学习做准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了“小青蛙学本领”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动物跳,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知道青蛙、小兔、袋鼠是双脚跳跃前进的,他们都非常投入地去模仿与实践,去领会和掌握“双脚跳”的基本动作要领。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自主教育的学习动机

小学体育课程的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活动欲望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心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练活动中,从而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正如洛克所说的“孩子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学生喜欢又熟悉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个性及智能的发展状况,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例如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光靠教师讲解示范,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于是,我就创设了“小青蛙学本领”的情境。在音乐声中,小朋友们来到“池塘边”,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各种跳跃的游戏活动,这时,教师运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描述一群小蝌蚪在生活的环境下变成小青蛙的情景,指导孩子们在“水里的荷叶上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小青蛙抓害虫的本领,并练习小青蛙连续跳的本领,孩子们个个情趣盎然,学得特别努力。

三、营造和谐互动氛围,促进自主教育与发展

心理学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从他们接触的周围环境中获得的。”环境是教学中获得体验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环境的创设利用可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例如在一节韵律舞蹈《学习搏击操》整套完整动作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先讨论交流每一节动作的要求与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再自行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教师让各小组集合进行全班交流与总结。各小组改进动作再练习,练完后各小组表演,看哪一组完成得最棒。在活动中,学生们就会意识到同伴之间如果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只有讲究团队配合才能取得比赛胜利。

四、给予自主学习机会,增强自主教育的实效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对一些练习可以采用让学生先练习与体会的办法,当学生练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是先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各自发表见解分析原因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如传统的《投掷》教学,教师总是让学生面对面站立练习投掷,几次练习后,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和反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如在强调安全规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循环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思考与比较“如何投得远”,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学生学习热情将更加高涨,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五、科学指导与评价,提高自主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对学生进行领、扶、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有利于自主教育能力提高的方面转变。例如教学《投掷垒球》时,学生掷出的角度很低,在练习中可以在投掷前上方设置高2~3米的横绳,要求学生掷出的球必须越过横绳,通过练习逐步纠正出手低的毛病。再次,通过诱导性练习的方法,如教学前滚翻时,对滚翻时两腿并不紧的学生,可在两腿间夹一张纸片进行练习;诱导学生滚翻时必须双腿并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而激励性评价是促进自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自评、互评,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和促进情感交流,从而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季浏.体育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庄艳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第十篇: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简单分析了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意义,说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特点;意义;作用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意义

1.1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不仅仅是具有娱乐性质的一种游戏,而且又是具有教育性的一种体育活动,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同时,又含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与游戏的有机结合,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体育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让小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1]。而且体育游戏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便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另外,体育游戏具有竞争和情感的因素,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思想性,形式简单多样,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2小学体育游戏的意义

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游戏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结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品质。同时,将体育游戏引入到教学活动中,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学生的疲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可以推动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通常是采用慢跑、徒手操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这些方法具有安全、实效的优点,但是,长期使用这种热身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体育游戏,来改变以前单一、固定的热身形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达到热身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2]。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你追我赶”或者追逐跑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热身运动,以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2开启小学生的智力

环境会影响到人类的大脑发育,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初级阶段,心智不成熟,智力水平较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培养学生的智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充分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小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利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生活经验等完成游戏任务,可以有效调节小学生的身体协调程度[3]。同时,小学生本身就有活泼活动、爱玩爱闹的天性,利用体育游戏,给小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潜力,锻炼小学生的多种能力,可以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3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体育动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反复的练习同一个体育动作,很容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进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将复杂、重复的体育动作当成一种游戏,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趣味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体育游戏比较有趣、新颖,让小学生通过游戏学习体育动作,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避免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厌倦的情绪,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快捷地掌握运动技巧和体育动作。

2.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有效配合,在学习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让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共同完成游戏任务,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4]。另外,小学生的育游戏不仅仅改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看法,而且可以陶冶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体育游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推动小学生的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较强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活动,锻炼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学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力,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体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军红.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13+115.

[2]郁佳园.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3,26:204.

[3]李勇.刍议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43-44.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3

1、把握校地文化融合的着眼点,确立融合理念

在校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正确理念。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的特色。二是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气。三是以高尚的精神为引领。要以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为根,积极培育和践行学院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以优秀的产品为载体。要着力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产品,营造浓郁的高职文化氛围。

2、选好校地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融合内容

“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而非外部的机遇和手段。大学必须有认识和坚持自己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增强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感染力、渗透力为切入点,以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充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编研本土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资源,搭建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教育、传播和宣传平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职业特征、高教特点的高职文化品牌,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地方、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2.1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按照立足地方、文化育人的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在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促进良好院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二是举办地方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解读地方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地方的原则,提炼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学案例、典型乡土资源,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四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入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针对性。

2.2挖掘地方文化人物,编写特色文化教材

高职院校要按照兼收并蓄、提升内涵的思路,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建设特色文化教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保证。一是编写特色文化读本。以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地方典型人物为主体,提取人物典型事迹,挖掘人物精神品质,吸取人物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二是编写特色专业教材。在旅游专业中,把地方人文历史融入专业课程,讲清楚地方人文历史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编写特色通识教材。在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中,增加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融入地方乡土文学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3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要按照开放建设、重在利用的思路,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特色教育基地。一是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沟通合作,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基地多元化建设模式。二是根据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要求,开发专题培训项目,搭建专题培训平台,增强教育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三是制定特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教育基地,感受地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提升素养,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价值体系。

2.4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按照活跃氛围、提升品质的思路,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一是借鉴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文化艺术节、地方民俗文化展、特色书读书活动等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文化企业以及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在教育、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自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三是以典型引路为手段,定期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把地方本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作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现实教材,在全校营造立足本职、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四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展“学院精神”的征集活动,培育和践行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以致用,自强不息。

2.5注重地方文化传播,推动特色文化宣传

高职院校要按照传播为主、创建品牌的思路,利用校内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学术刊物、教学环境等阵地,加强对地方文化成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一是抓好观点宣传。重点宣传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报告、讲座、发言,让我们的专家说话,给人以深刻启迪。二是抓好人物访谈。密切关注地方文化建设的新视点,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访谈,传递他们的声音,引领校内师生,扩大社会影响。三是抓好活动宣传。深度剖析特色文化活动,挖掘经验,培育典型,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创建融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

2.6着眼地方文化创新,加强特色项目研究

高职院校要按照以研促建、研建并举的思路,紧跟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加强特色项目研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一是加强课题研究。把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地方历史人文研究、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等列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撰写理论文章。抓住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动态、新趋势,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围绕前沿热点问题撰写重点理论文章,直面当前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成果使用效益。三是搭建学术平台。以学院为主体,联合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每年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强学术研讨,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

3、抓住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强化融合保障

大学文化要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拥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家乡和故土,开拓途径,开阔思路,融合地方文化。校地文化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机制保障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彻底突破制约校地文化融合的机制瓶颈,打破与学校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整合和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着力构建多元开放、有机融合的文化建设体系,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文化既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更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它是广大师生的精神之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基。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知识的灌输、普及和渗透,打造“高职文化”品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院形成“以文化凝精神、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树形象”的发展新局面。

3.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在学院层面要成立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从总体上部署和安排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宏观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学院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建相应的研究和建设团队,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关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牵头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宣传统战部要牵头做好特色文化的宣讲、提炼和传播工作。工会要负责针对教职员工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教务部门要牵头组织专业系部做好校本教材、文化读本的开发和实施、特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学工部门要牵头组织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管理部门要牵头搭建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平台,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3.3开放建设,强化保障

高职院校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开放建设、校地融合的文化特色建设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人脉资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和支持。要在载体上积极搭建院系两级特色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网站、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教育论坛、专业讲座、青年学习节、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要在政策上切实保障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把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经费纳入学院总体预算,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软硬条件。总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高度,从继承、发展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出发,来认识,来研究,来探索。”校地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高职文化自觉的价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建设高品质的高职特色文化,大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申晓伟 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同伴关系已成为学生喜欢学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储能中学在实践中依托学校完中建制,加强高初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并引导优势互补,增强积极影响。初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判断能力往往不够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众心理也比较突出,但他们身上在可塑性、接受性、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而高中学生往往已初步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相对成熟,他们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初中学生。因此,学校通过创造机会,开展高初中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让更多的优秀高中生走进初中班级,“大带小、小促大”,有利于挖掘高初中学生身上各自的闪光点,树立各方面的榜样,能够始终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并能进一步扩大双方的交往范围,增强交往能力。鉴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完中的独特优势,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了同伴教育的实践探索,探索总结了深化同伴教育的策略和机制。

二、创新德育育人渠道,实现“导生式”自主教育

实践中,我们将“学生辅导员”制度引入德育管理中,借鉴当前课改中流行“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高中学生辅导员在”大带小“中的主导作用,或言传、或身教地通过多渠道深入初中学生群体中,并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具体的途径有:学生辅导员建设:挑选高中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辅导员,使学生辅导员及其同班同学组成的后援团队定期进入对口的初中年级结对班级,辅助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一定的班级管理,并且传帮带初中班级的小干部,提高其自治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大带小”“小促大”。合作主题班会:以学生辅导员为“导生”,定期合作在高初中结对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以同龄人视角互相影响,以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互动德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仪节、主题德育教育,采用结对班级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方式,使高初中学生一起通过活动或实践开展主题活动,共同体验组织过程,感受对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共同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动与成功。团队一体化:建立“以队为主,以团为核心”的友谊团队,高中团组织全程、全员、全面带队,如高年级团干部到低年级班级上团课,高中的团支部书记指导低年级团队建设等,并最终实现有效协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拓宽课堂学习平台,提升“同行式”进步空间

实践中,我们依据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同行的特点,以同伴、同龄的共同点为基础,抓住“知识的难点、学习的惑点、成长的节点、成功的亮点”等关键点,进一步拓宽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同行中共同提升进步的空间。主要的做法包括:

(1)互动课程参与:以基础型课程互补讲座、拓展型课程高初中联合选课、研究型课程互助选题探究等方式,开展带有高初中互动亮点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2)伙伴结对小组:以学生辅导员与结对班级学困生一对一结对、班级学生辅导后援团与初中班级学习辅导团的集体帮带为主,开展学习上的互动与互助。

(3)合作社会实践:在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寻访调研等活动中高初中学生结伴同行,成长中体验兄弟姐妹的不同角色。

(4)姐妹班学风共建:以结对班级为单位,以班委会联席会议、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方式开展班级学风、班风建设。

四、繁荣互动性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灵动和谐”的育人氛围

实践中,我们充分考虑高初中同学在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中表现意识、参与意识、接受能力、实际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取长补短,通过大小结合,创造“活泼友爱、灵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四大做法,分别是:第一,合作性教育活动:在大型学校主题文化活动中充分创造机会,实现高初中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形成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第二,群体性社团活动:在现有十多个学生社团中开展高初中互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社团活动中,既培养兴趣爱好,又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责任等意识和能力。第三,自发性文化活动:以结对班、结对年级、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等多途径由学生自发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使高初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成长与成功的快乐。第四,文娱性体卫艺科活动:与体卫艺科的专项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安全演习、科普竞赛、体育竞技、文艺表演等活动中有机融合高初中互动,发挥积极影响。

五、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制度保障与管理创新

1.学生辅导员: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通过管理创新,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储能中学学生辅导员工作条例》,从学生辅导员的产生、职责、管理与评价等各方面对学生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发挥了学生辅导员在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

2.友谊姐妹班: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为了使高初中同伴教育开展的有序,并使高初中同学感受共同前行、共同成长,我校将高一与初一、高二与初二、高三与初三年级的对应班级分别结成姐妹班级。同时在学校主题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创设互动集体参与项目,保证了友谊姐妹班成为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

3.互动后援团: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质量支撑。为了扩大高中同学在互动中的参与面与受益面,同时保证高中学生辅导员进入初中班级的辅导质量,我们在每个高中辅导员所在的班级分别从才艺、爱心、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维度组织同学形成辅导员的后援队伍,并在需要时深入初中班级协助学生辅导员工作。

4.互动型选课: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课程空间。为了在一些学科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发挥高初中互动的优势,我们在结对年级分别开设了若干可以供高初中学生共同选择的互动课程。

5.联合年级组: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服务平台。为了保证互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创新了联合年级组建设,通过制定实施《储能中学高初中互动联合年级组工作条例》,使初高中对口年级在承担着互动教育具体工作任务的部署和计划的推进中更加科学、有效。

6.自律委员会: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为了巩固高初中同伴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在互动中自我教育的反思与总结,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的职责,使其成为高初中互动的评价主体之一,以及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经过近年来我校高初中互动教育实践探索,校园里的高初中互动合作、携手同行已成为每个储能人心中最靓丽的风景。高初中的同伴互动,也同时为学校深化课改,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对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进而懂得学生,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完善,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悦纳情感。德育育人途径更加丰富,特别是建立在“混龄互动”基础上的德育活动更多地强调了互补与合作,德育实效性明显提高。

作者:周政 黄玉霞 单位:上海市储能中学

第三篇

一、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笔者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赤峰市、乌兰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及其所属旗县部分中小学校作为个案,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从生态学角度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尤其农村中小学,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堪忧,不能充分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教育性的文化场功能,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亟待被构建。

1.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受西洋文化、多元文化思想所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极大地冲击着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甚至每个学生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估出现迷惘和摇摆不定,取舍艰难;一些人甚至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消逝的危险之中,崇尚学习西洋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置若罔闻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和执行力,失却了教育在培育人的精神性的本真追求,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分量、到形式、方法及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2.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静态校园文化缺位现象,致使学校育人缺乏文化深度,突出表现在:校园物化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杂乱无章,缺少布局和文化格调;校园墙壁文化、标牌徽识和校歌缺位;虽有校训、班训、宣传橱窗等标牌徽识,但缺少文化育人意境,如有些学校宣传橱窗仅供学校公告通知之用等。

3.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人为削减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两套课表现象;一些中小学教师教学上不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学中缺乏精神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往往聚焦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语言、道德等智能性文化知识和规约性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对学生的涵养;一些学校不去设计和开展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活动或开展得很少,题材及形式老套、内容缺乏深度,引不起学生兴趣等等;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校报、学校网站缺位等等诸多问题。

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如何营造一个恬淡舒适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环境生态系统使人少些分数的浮躁,多些人性精神的引领;少些功利的市侩,多些教育理性的从容,这正是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应该追寻的目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生动写照。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个体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受这种文化模式影响和作用,其心理、性格、行为必然表现出该文化模式的个性,并且教化愈久,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愈鲜明。按照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强相关);其次是经济机制、社会组织一类的规范文化;最远的是价值观念,自然环境虽然对它有影响,但影响比较弱,而且往往是通过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与中间变量来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反过来看,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最近、最直接的却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它表现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经济体制;最远的是自然环境,它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中间变项实现的。从这一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中不难看出,价值观念、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对人类社会主体的巨大影响作用,所以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各方对传统文化教育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与态度、教育者所传授的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类型、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等等无不对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教育力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不得不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人的精神引领和渗透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引领,以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各种主题活动为途径载体,构建一个动静结合、人物相生的统一的校园文化场,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

(一)构建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

受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所启发,在构建学校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注意形成学校统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执行和坚守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人类出生时就无意识地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了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教育就是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或者阶层利用文化的合法性,巧妙地造成一种文化环境,通过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意识的过程,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符合自己意志的人格力量。然而,管理者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价值选择受到社会价值观、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这一事实,导致在教育行为上出现诸多偏差。因此,要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具体包括管理者文化圈层、教师文化圈层和学生文化圈层,并在各个文化圈层中注意学校统一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坚守。其次,要注意教师队伍文化素质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推动者,依循合理的方法与手段涵育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智能文化、规约文化与精神性文化的深入人心。一方面,要注意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与涵育、教师价值观念等精神性的习得;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师资队伍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教育性教学”的文化场功能。

(二)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

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具体主要是指校园内处于静止状态的无生命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包括校园墙壁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标牌徽识等等静态的物质文化。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活动场地、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都是静态校园文化物的具体体现。这些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具有稳定性、客观性、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对于物化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作用与功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对此都有非常充分的论述,并有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所取得的不扶自直的效果。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的静态校园文化物与文化设施,本身就是某种文化情怀与审美情趣的深刻外化,会带给身处其中的学生以文化、美感效应,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与审美的启迪与浸染,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首先要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民族传统文化格调,注意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与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和文化活动载体圈层的构建在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其次,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布局,要做到恰到好处,注意体现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体育场、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最后,要注意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选用要能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恰当传达民族传统文化格调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性,使之真正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增强人的审美情趣、涵育人的性情之功效。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

文化活动载体圈层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等文化活动载体,这些文化活动载体具有即时性、可变性、广泛参与性、感染性等特征,它几乎涵盖着以校园为主体的学习、娱乐、生活、劳动实践等等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品质。因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时,一不能忽视课堂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例如,美术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渲染力与创新力,民族乐器和音乐课所展现出的文化陶冶力,文学语言所流淌出来的传统文化育人智慧与精神旨归等等。二要注意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结合时代和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特点,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活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题材要广泛,内容要有新意,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主动接受。三要注意提高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围绕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净化社会环境,追求崇高理想和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进步良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人性,最终使学生学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四要全面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文化活动载体为辅助的校园文化工程。总而言之,学校作为一个涵育人精神和民族文化情感的活动场所,其内部的各种人化与物化资源和活动,无论从学校格调与布局、到校内设施、再具体到各个环境细节,都应该被赋予深深的教育与文化印迹,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办学特色与理念和师生共同的文化精神面貌,最重要的是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中折射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者:叶琳 赵丹 张丽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四篇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特点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比较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文化,它一般表现为校园历史积淀的成果,如校园的场地、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所孕育的校友等等,它的产生受较多外在的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新近产生的缺乏历史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是比较弱小的,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比如,首先保证独立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否则独立学院的很多功能及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前途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师生对未来的信心,引起他们的担忧,进而影响到其他几个方面的文化生产与建设,就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事关其当前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者制定的,体现着高校管理者的办学、治校的理念与能力,体现着高校管理者一定的自主权。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办的高校模式,其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和独立学院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例如,学校的自我定位是建设教学型的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之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对就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注重,包括对课堂的监控,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成果的偏重等,相对而言,对科研的管理和鼓励显得薄弱一些,近年来则有所改善。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由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共同构建,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看,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探析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造成了深刻的渗透,对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来说,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相对较低,因而更加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受其左右。校园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自我管理、锻炼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般都能认识到社团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往往参与热情较高,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与光彩。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是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着手进行的。

二、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文化载体,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融注于校园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来说,任何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如何会对社会外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辐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样往往是社会评价的来源与依据,青年学子在选择高校时往往从了解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入手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校办学模式,由于缺乏历史传统所造成的声望和社会吸引力,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白手起家,更需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文化氛围,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从学校自身的建设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它在形成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学生若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自身的合理期望,就会抱着消极的态度度过大学校园生活。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共建,培育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体现校园特色的引领社会需求的、鲜明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此推动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趋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意见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路径和目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校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联手共建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发生的理解,将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群体内成员的持续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校园文化是‘黏合剂’,它使组织成员能合成一团……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校园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增强。这种相互交往包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最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包括课堂内的交往与课堂外的交往。课堂内的交往以教学交往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往,摆脱单一的讲授法,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在参与课堂活动、话语的组织和思想见解的分析与表述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加强,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都能得到锻炼,因而能够大大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进一步的深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交往与互动是比较频繁的,一方面,他们大都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群上通知、公告、招聘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展示自我的爱好、趣味等,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加强彼此之间的私人联系。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增强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争取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获取比较实用的知识,较为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此,学校更应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和氛围,如举办摄影展、引进高雅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高水平讲座,以开阔独立学院学生的视野和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二)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及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群体,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相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来说,高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较少,使得高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联系不太紧密,长此以往,难以产生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独立学院的管理由于带有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因素,其教师更加难以感受到独立学院对他们的关怀。独立学院的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归属、文化认同等方面较为忽视,从而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师人员的流失和队伍的不稳定。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关注和情绪的关怀,淡化行政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这方面,学院比较注重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例如,学院先后为教师举办过集体婚礼,每年组织教职工集体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资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工的关心还体现在对教工的家属、子女的关爱上。

(三)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冲击,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选择的能力,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迷失在网络巨量的亦真亦幻的信息世界里,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效人才优势,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品牌。在这方面,学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例如,2013年,本院创建的“高校与广播电台联手制作大型广播剧《我在回忆里等你》”和“大学生艺术团———绽放青春的舞台、实现梦想的舞台”两个项目,在“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此外,学院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其中,每年举办的工商模拟市场远近闻名,吸引许多校外的学生及社会人士前来参加。近年来,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标志的“微时代”的到来,学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微电影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激活校园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又可以为提升地方城市形象献计献策,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功能。总而言之,作为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参与热情,才能取得丰厚的建设成果,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如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注重教职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养成,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那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作者:吴晓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第五篇

1、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述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职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精神、信仰、理念、价值观、教学活动、教育方法、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从精神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校风、校训、价值观、教育理念、发展战略等内容;从实践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组织制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内容;从学术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学科、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生产活动、技术服务与推广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

1.2高职院校志愿者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特有的志愿者工作的特点就是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的服务,更加注重发挥职业特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继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如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经常性帮助果农、菜农解决生产上病虫害难题;园艺方向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设计绿化、美化学校景观;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高职学生往往利用自身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积极与企业对接,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参与自愿服务 工作。

2、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1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大学生自我能力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组织性、公益性、直接参与性、延续性、时代性。大学生在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美丽城市、美丽社会的和谐进程中,更加要自我严格要求、服从组织、严明纪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形成。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2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切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志愿的价值取向,提升了大学生文化追求和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它倡导了道德的热诚和理性的自觉,强调了奉献精神,强化了公民意识,这些都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2.3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践为平台,将理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使大学生不仅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增长了才干。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4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示范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通过校园与社会化服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对象延伸到广阔的校园之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往往与行业、企业、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校园文化逐渐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融合,通过志愿者行动,大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参与、公平、法制、竞争、效率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在融合与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感染和教育着一批接一批的志愿青年。

2.5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使青年志愿者养成独立思考、纪律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青年志愿者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促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安全管理、项目评估和品牌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保障,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

2.6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

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诉求已明显发生改变,高职学生思想认识及政治素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务支教、关爱帮扶、寻访革命足迹、校园周边需求调研、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禁毒防艾图片展等,可以作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舞台,符合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必然规律,使在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学生个人作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积累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其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有效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生交流、传播、生产、增值等。

3、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

3.1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缺乏专业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工作既没有固定时间和内容,也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志愿者及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培训课程,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就不能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目前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依托于党团群体,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行政意向性拨款,支持力度有限,若学习一些向社会募集善款的知识并成功转化,这有利于扩大经费来源,为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战略的眼光将志愿者培训列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中。切实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2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加强与专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应该多考虑与专业的结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在审查志愿计划时,多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使志愿活动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从而带动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4

一、课堂平台:整合文明礼仪教育的学科资源

课堂学习是中职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心理要素的构建等,都是与课堂学习紧密相联的。因此,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主渠道教育的作用。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单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要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观指导学科教学。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把文明礼仪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即教师充分整合学科教学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态度、精神、习惯、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心平气和、诚恳友善、宽容礼让、诚信待人、恪守公德等文明礼仪和良好品质。

为使中职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知识,我们重视将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的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选取语文、政治、音乐、体育学科以及学校的烹饪、旅游商贸的专业课来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这些学科的特点,适当地将“八礼”教育有效渗透其中。比如,在旅游商贸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环境,针对学生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将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等贯穿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语文和政治学科教学中则将仪表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等内容深度融合进学科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学科教学使文明礼仪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佳境。

二、教师平台:树立文明礼仪教育的人格榜样

在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学生更高的素质和规范的文明礼仪。中职阶段学生处于模仿性较强的年龄段,教师就是他们的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若能在生活中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教学过程中处处模范地使用教学语言,对学生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饰物衣着等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教师教养的高低,衣着得体、言谈高雅、举止得当是教师外在修养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教养与外在形象相辅相成,是内在形象的挖掘及综合体现。教师的仪表风度、精神状态等内在形象,可以成为学生礼仪学习的楷模。在这方面,作为教师本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从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适当地结合社会规范以及民族民俗风情来有目的地约束自己。比如,我们常对学生说“站有站相”,但实际的生活中,以一种怎么样的站姿作为学生的标准,却很少提及,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做出示范,并能持之以恒地用良好的站姿给学生树立榜样。

三、活动平台: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阅历

文明礼仪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很难达到教育的持续性,不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中职生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随之反弹。要使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学生思想深处,我们应该通过多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以强化,让学生从活动中深切感知做一个知文明懂礼仪的公民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例如,以“八礼四仪”中的青春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等重大活动为主题,我校开展了仪式之礼教育和其它文明礼仪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感性认识的积累使学生产生理性认识质的飞跃。各系部还开展了“礼仪标兵”、“礼仪特使”、“文明班集体”等的评比活动,开展了文明礼仪系列主题活动,如礼仪大讲堂、演讲比赛、礼仪征文、礼仪故事分享等活动,并且组建了与文明礼仪相关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的跟进不仅多元化地进行了文明礼仪的自主教育,还给学生创造了锻炼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也被世人称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学校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坚持将礼仪教育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礼仪教育与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只有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才能使文明礼仪的DNA得到有效传承。

作者:史冬生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关于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探讨

摘要:一个人的文明礼仪程度,从小处讲,可以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大处讲,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中职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这不但是维护自己良好形象、追求高尚人格的需要,也是他们立足岗位、追求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加强中职学校礼仪教育基本方法入手.对中职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关于;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讨;研究;

前言: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学生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大有提高。本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现今不少中职生却出现了精神滑坡的现象。根据调查,发现现今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常见的问题有:社会公德意识差,不懂得礼仪、不懂得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长辈、社交方面不懂规矩,“骄娇”二气严重,在家不爱劳动,害怕吃苦等等。所以,在新时展下,对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探讨非常有必要,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措施。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

1.强化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开展礼仪教育.是树立信心、培养良好品德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信水平越低、其自尊感就越低,自尊感越低、则自我认同感就越低,自我认同越低、则对社会的认同也越低,对社会的认同感越低、则对其社会公德的遵守和对管理的服从难度也就越大。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弱势群体,较普遍地存在自卑、缺少自信的心理问题。由于缺乏自信.造成中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遵纪守法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校期间不得以及时纠正.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出现纪律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乏.必将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一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一个多小时、一份简单的文件接连打录三遍还有错别字.工作时间随便拿着手机聊天、受到一点约束或批评就受不了,甚至随意提出辞职。这些问题在中职学生实习实训中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后又在工作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1.2开展礼仪教育.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需要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这不仅仅表现为文化基础知识差,更表现为行为习惯差,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我们时常在中职学生面试现场看到抓耳挠腮、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等情景。还时常看到学生不敲门直接步入面试会场.不与面试考官打招呼直接落座的“无礼”行为。这些学生都将不能如愿地与招聘单位签约.失去了步入职场的机会。还有些中职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因职业礼仪欠缺,客人投诉事件频繁发生,单位不得已将其解聘。一个人的礼仪,看似小事小节,但这些对发展前途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正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一份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被企业辞退的中职学生中有50%以上不是因为技能原因,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的因素。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警言对中职学生来说.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甚至是关乎他们能否在社会立足、能否正常发展、能否稳步前进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2.培养学生礼仪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2.1.制度先行。文明有礼行为的形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既要靠自觉,也要靠管理。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文明礼仪的规章制度,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基本的仪容举止做起,加强礼仪修养,做“明礼”之人。

2.2.强化“全员育人”的观念。第一,教师层面。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定期开展关于教师师德建设的各种活动,通过集体学习、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从社工队伍、专任教师以及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提出与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相结合的教师道德建设目标。第二,学生层面。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制定与其群体相关相适应的文明礼仪规范培养目标。如对学生预备党员和团员要求严以律己、争先创优;在学生干部群体中提出专业、高效、服务的培养目标。

2.3.切实抓好几个主题,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课堂文明礼仪教育:严禁带食物进课室;上课禁止玩手机、聊天及其他扰乱课堂秩序、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尊重老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最后离开课室的同学应该关闭课室电源,锁好门窗。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定,由班级干部以及任课教师相协作,及时制止课堂中不符合课堂文明礼仪的行为,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及课堂文明礼仪;第二,学生宿舍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宿舍管理规定、开展专题讲座。做好宿舍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在宿舍中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违反宿舍文明礼仪;第三,学生的诚信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触犯了校规或者其他有违道德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每学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关于诚信的座谈会、班上问题释疑会议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对违反文明礼仪规定而又不肯承认错误的个人予以严格的处置;第四,求职就业礼仪教育:以就业为目的,在学生日常就业咨询过程中、在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求职就业礼仪的观念,增强学生培养自身求职就业礼仪的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结语:

加强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中职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礼仪教育不仅是完善中职学生人格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礼仪教育作为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中职学生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兴艳.中职生礼仪教育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3.01.

[2]胡宁.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06.

第三篇:对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 为社会培养讲文明、有礼貌、有品位的新一代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做人;敬人;行为举止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大批初中毕业生涌入了各类中专、职高、技工等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生个性活泼,追求自我,同时又处于人生的青春塑性期,极易冲动、敏感,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引导教育他们注重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文明礼仪,做讲文明、有礼貌、有品位的新一代合格公民,就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我认为,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这是一个“自律”的原则,一个“如何做人”的原则。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点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好人了。”现时期,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对人对事上,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生活懒散、学习敷衍、思想上不求上进,同学之间稍有说话、做事、动作不慎,就可能招致大打出手,至于谦恭礼让就根本谈不上了。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做个“好人”呢?我认为,按照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廉耻心,是当下礼仪教育的核心。俗语说“人穷志不短”、“人要脸树要皮,”只有让他们懂得廉耻,他们才会勇敢地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有了羞耻感,才会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才会明辨善恶,分清是非,遵纪守法,严谨自律。

二、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他人,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学生目无尊长,见到老师、长辈视若无人;上课时不听老师管教,当面顶撞老师;不尊重同学,辱骂同学,而他们却以此为荣,其实这都是缺乏礼貌和没有教养的表现。

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与老师、与同学、与异性的交往,使他们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培养教育他们尊重信任理解老师、平等真诚对待同学、健康快乐与异性交往,尊重关心他人,营造一个建设礼仪、实施礼仪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礼仪的建设。

三、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

行为举止,是一种非语言的文字。人们在交往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微小的手势,一个得体的姿态,都可以传递出许多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同时也能折射出他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内涵。而我们的中职生恰恰是在这些日常的行为举止和素养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

1、不当使用手机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生携带手机、MP3、MP4、MP5等电子通讯工具进入校园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些电子工具的出现,确实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扰乱课堂秩序、用手机作弊、浏览黄色网页、讲排场搞攀比、诱发早恋倾向、造成身体各种疾病。

学校本是一个传播文明、培育文明、展示文明的园地,而我们很多学生因使用手机不当,大大影响了校园的形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鉴于这种情况,为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手机进入课堂,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文明使用手机,拒绝铃声进课堂”的活动,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第二,学校要在校园、寝室安装各种刷卡电话,建立各级网络中心,方便学生课后通讯需求,减少手机的用途;第三,对于上课时间,采用手机屏蔽系统,杜绝手机的使用。

2、随便吐痰、扔垃圾,破坏校园环境

近来,我们美丽的校园出现一些愈演愈烈的不文明陋习:食品袋、方便面盒烂纸、痰迹随处可见;教学楼走廊内同学之间追逐打闹,大喊大叫,习以为常。

文明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中专生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没有文明,就如辱齿之寒,素质就不能保证,就无法成为一名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者,更甭提担负起建设新家乡的重任。

因此,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我们首先从仪表上对他们进行规范,要求学生们做到“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使之仪表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第二,实施“五爱”教育,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文明的中职生。第三,培养学生“我以校为荣,校以我为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做自己最大的贡献。

3、粗话、脏话连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里同学之间聊天说话带脏字、说粗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妈的”、“他娘的”、“狗娘养的”等骂人的污言秽语随口就来,令人不堪入耳。

粗话、脏话虽然只是话,但这些不良语言都像病毒一样,如果不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那么,它就会不断滋生,以至于形成习惯,改正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塑形期,因此切掉这个毒瘤,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要做以下工作:一要让同学们熟记日常和校园各类文明礼貌用语;二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生语言礼仪的基本规范;三要教会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礼貌用语,贴切地与他人沟通。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教师礼仪规范与学生礼仪规范融为一体,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努力!

作者简介:邓睿,山西省晋中市晋华技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第四篇:浅析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反映。作为现代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普遍缺失,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活动、日常礼仪习惯的养成等系列活动来加强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然而,由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等原因,导致当前的中职生不但学习成绩欠佳,而且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所以,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缺失;礼仪教育

礼仪是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都会表现在他的外在礼仪形象上。对广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基础道德水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是来自初中阶段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能生”“双差生”。因此,许多中职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有的语言低俗,举止粗鲁,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有的中职生诚信意识差,失约、失责现象时常发生,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礼仪缺失的情况,从而出现很多的不文明行为。在中职学校就读的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甚至是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负面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大致归结起来有:厌学情绪严重、不健康上网成瘾、抽烟喝酒人数较多、人际关系淡薄、崇尚暴力、早恋以及盲目崇拜、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冷漠、耐挫力差、怕苦怕累、怕学厌学、辍学率高等诸多问题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一个青少年学生的正常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一、中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不和睦影响。一些中职生所生活的家庭,父母因经济、性格等各种原因经常在家当着孩子的面打架、骂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一些不文明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父母不良习惯影响。有些父母身上不良习惯众多,比如父亲说话喜欢说点脏话粗话,喜欢打牌抽烟喝酒;母亲喜欢穿着时髦,涂脂抹粉。“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3)父母离异的影响。当前的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由于父亲或母亲忙于生计,家庭负担大,工作繁忙,很少过问和管理自己的子女言行。还有一部分继父或继母抱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又不是我亲生的,少管为好。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和礼仪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孩子不讲文明礼仪习惯。

(4)父母均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当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父母纷纷外出打工来补贴家庭经济,于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但由于受传统、历史观念等原因的影响,又因为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心疼还来不及,文明礼仪习惯教育自然就放松了,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但由于自己的年老体弱,外加孩子自己不自觉,经常顶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作罢。

2.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渲染。一些歌星影星开专场演唱会穿着暴露、花哨,头发竖起讲究个性,全身的珠光宝气,姹紫嫣红,纹身刺青在演员身上也时有所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学生产生盲目崇拜心理.

(2)电影、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经常在电影电视节目中能听到随意给剧中人物取外号。

3.学校因素。

(1)学校、老师的歧视。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中阶段的“落伍者”、“双差生”、“问题生”,学校和老师只关注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对于这类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多抱着顺其自然,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讲文明礼仪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2)个别老师的不良习惯。在某些中职学校,个别素质差的老师在讲课和批评学生过程中不乏有说脏话粗话,甚至有打骂学生的行为,存在着抽烟喝酒、讲究穿着打扮的现象,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不良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1.礼仪应成为中职生的必修课。

礼仪,是一种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一种是非分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做人品行,一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谈吐文雅、风度翩翩的行为举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礼仪方面的知识有迫切需求,因此,礼仪应该成为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而且应该是学生在校前期完成的教学任务。

2.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建立适合礼仪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一贯以考试定优劣,成绩构成通常是这样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出勤率+平时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60%)+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40%)。对于礼仪课,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较大弊端,难以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因此,考核时要注重对学生礼仪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将评价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各小组模拟后,学生分小组互评,让他们以同学为“鉴”,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其分值占总分的30%;二是对照影像资料由学生自评,让他们以自己为“鉴”,发现进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占总分的30%;三是回放影像资料,教师总体评价,占总分的40%。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起到了反馈、调整和促进作用。

4.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显然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可以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5.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进行自我内化、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一种教育。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因为,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所以,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5

【摘要】

我国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大多处于单纯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事实上,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还需要与智力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通过对多元智力理论和智力体育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从个别化教育、多元化评价机制两个角度分析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校智力体育课程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促进智力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智力体育;多元智力理论;高校

前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我国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之内[1]。这一情况使得理论文化课程受到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体育、音乐等学科。近年来,随着全面提高学生和国民综合素质逐渐被社会以及学校所认同,体育课程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需要认识到,不论是基础教育阶段,抑或是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也仅仅维持在单纯的体育素质的锻炼,而并没有将智力与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或结合有待提高。这也就遑论多元评价机制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因此,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课程中智力和体育的结合以及教学开展和评价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一、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智力体育教学内涵分析

多元智力理论最初将智力归结为语言、智力、数理和逻辑的结合认知能力[2]。同时,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虽然不同人的行为和智力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衡量这种差异和不同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即难以以一种确切的、单一的方式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学者提出了通过将多种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衡量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即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分别将语音、逻辑、智力、数理、体育以及音乐等多种能力两两进行有机结合。智力体育亦是这种结合的一个因子[3]。同时,随着近年来包括社会以及教育系统均对体育等学科和课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使得体育课程以及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需要认识到,在体育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对体育本身的教学确实较为关注。但对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虽然处于发展之中,但仍旧缺乏相应的重视。这其中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智力和体育相结合的理念就显得尤为关键。单纯的体育课程仅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但通过智力与体育相结合,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锻炼人文素养和意志品质。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校智力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个别化教育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明确指出不同人自身所具备的智力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为我国高校智力体育课程中开展个别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4]。而对于个别化教育而言,还可以称之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在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下,体育教师可以告别传统的大课授课方法以及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动作要求。而是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个体化的不同而设计针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领会动作要领和技术动作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定稍微低于教学进度的学习和锻炼目标,进而减少学生因为难以达到要求而产生畏难情绪或消极对待体育课程。同时,由于教师降低了学生的锻炼目标使得领会、学习能力较慢的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目标,进而产生积极对待体育课程的心理。而对自身身体素质较高且学习能力、领会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的提高对其的要求,进而进一步促进其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

(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引入

多元化智力理论应用到高校智力体育教学中还使得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更加丰富。长期以来,衡量一名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多由教师自身完成。但一名体育教师在面对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时难以有效的对每一名学生产生充分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在衡量和评价一名学生时无法做到客观、公众和详尽的评价。而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引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引入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身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同时,多元化评价机制还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其完成运动动作水平的流畅程度和完整程度,更要求反映出其完成动作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也是智力与体育有效结合的反应。

三、促进高校智力体育教学发展的方法

(一)树立全面的智力观

在教学过程中的智力观认知上,传统理论更加将其归结为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事实上,这是狭义的智力观。在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智力观可以扩展为更为广义的智力观,而不仅仅是对文化课学习和掌握上。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在高校的智力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注重身体素质的教学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对智力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与智力的融合,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在身体素质的锻炼过程中,不断激发自身潜能、促进智力的发育和提高。

(二)树立积极的教学观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自身感情的因素,自然而然的会对身体素质和智力能力较为优异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重视。而对在体育锻炼和练习中较为吃力的则持有或多或少的悲观情绪。这种现象会对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产生一定的负反馈作用。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要求教师通过树立积极的教学观,对学生不简单的用“聪明”和“笨”进行区分,而是正确的看待每一名学生,认同和鼓励其进行的努力,进而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从心里接纳每一名学生。也只有教师树立了积极的教学观,才能够认识到每一名学生为了完成既定的体育运动动作所作出的努力。而这也为学生和教师有效进行沟通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作者:张军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庆祝,陈家起,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2]杨清明,易定国.多远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3]李子化.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

[4]房淑珍.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评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第二篇: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性化已渗入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式及方法更为科学,体育课程设置逐渐丰富。但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体育教学依旧脱离实际以及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滞后等,依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紧迫性与突出性问题。必须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创造人性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展望

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在本质上与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有着很大不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硬化、敷衍之气。而与此不同的是,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认识事物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另一方面,高校中的体育教学设施也较为完善,这些都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基于对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期望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人性化体育教学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在高校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均衡发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何为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人性化的理念与思想有效地渗透和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和筹划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人性化体育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揭示人类本然的生存意义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性为基础,体现并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及均衡发展[1]。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从人性化发展角度出发,打破过去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积极创新和实践,促进教学思维和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锻炼,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2.1人性化已经渗入教学思想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进入了体育热潮,世界各地也都举办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国家之间也因为体育而更加亲密和谐。在全民体育热潮之下,人性化的思想地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日益凸显[2],高校体育教学也走向了繁荣发展时期,学生们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向“个性教育”与“快乐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一种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当今社会和各个院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渐渐走上了人性化发展之路,这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2.2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更为科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在致力于班级课程制度以及学生自主选课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收获和成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几种不同教育教学模式:分层式、并列式以及三段式。每一所高校都会根据其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其长远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这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这一院校所独有的,能够体现院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现今,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更加注重课程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上的改革和创新,使体育教学方式更为严谨和科学,从而使得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兴趣和意愿在不同学习阶段自由选择不同的体育课程[3]。这一种人性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2.3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逐渐丰富

在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各高校都开始投身于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开设了许多不同适合学生发展以及院校自身发展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类别分化得更细也更全面,而课程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我国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丰富,通常有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散打等等,此外也还包括一些较为具有时尚气息的体育教学课程,比如体育舞蹈、网球、气排球、啦啦操、轮滑、瑜伽、街舞以及户外拓展运动等。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需求,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3.1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曾经一度处于改进和摸索期,在那期间并没有所谓的人性化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也没有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导致现今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与思维,而由于已经习惯之前机械、陈旧的教学模式,使之难以适应当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而有些教师对此也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仍是一味使用陈旧的教学套路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性化理念的贯彻和实施。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人类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和身心健康的教授者,其所具备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及体育教育专业素质等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关注[4]。同时,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加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不容小觑,而教师若没有真正认识和领悟人性化教学的精髓,也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展开,教学质量自然久久得不到提升。

3.2实际教学依然存在问题

历数十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至今,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无明显提升,体育兴趣甚至出现腰斩现象[5]。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和院校管理工作中,人性化教学理念、模式在实施上仍存在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一些高校仍沿用旧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在课堂上一味强调教师的“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3.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滞后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集中评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一种集中评价的方式不注重过程,而学生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当今时代,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发展,不再满足于僵硬、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一味地采用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真正了解,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4.1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实施者,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足够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求有足够的服务意识,而较高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该了解人性化的内涵和意义,努力学习和吸收有关的人性化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以及职业素质和修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出发,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完美地融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改革,使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人性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素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性化教学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4.2建立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工作,这是人性化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体育教学的学生成绩考核评定过程中,不应只看期末成绩,要立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和最终成绩等,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价方式无疑是对学生最为细致、全面的考察。同时,在具体的考核实施过程中,要秉着人性化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真正实现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3创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人性化理念,弘扬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发展[6]。为进一步实现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高校应有效利用和安排体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展开人性化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了解人性化教学,培养和加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意识。此外,要有效利用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加强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深入贯彻人性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人性化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和实施校内体育项目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此外,高校体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丰富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症结,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唐旭 丁松 林徐涛 单位:湘南学院体育学院 祁东县河洲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军红.人文体育观下的高校体育师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98-99.

[2]冯强.论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高教学刊,2016(22):146-147.

[3]罗建章.刍议在人性化视野背景下高校体育教改的弊端及发展趋向[J].学校体育学,2015(2):158-159.

[4]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4):92-95.

[5]高明信.马斯洛人本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6(3):63-67.

[6]王程.“以人为本”与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性化[J].思想研究,2010(6):149-152.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摘要:

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这一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

1前言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更需要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当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的锻炼,更要能够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职责,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响应教育改革与创新和号召,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积极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与手段,革新教学理念与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创新素质培养的含义

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针,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全方位的进行探讨和研究,将体育课堂教育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高校应当坚持素质教学的理念,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要能够兼顾体育锻炼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创新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操作能力。高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要能够紧贴实际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需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性思维,灌输学生积极探索与研发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体育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将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严格遵守下列几点,首先是探究性原则,探究性思维是创新素质养成的基础,要能够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上课欲望,培养探究性思维。其次是动态性原则,在日常体育的技能与知识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动态性研究,深化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合理性原则,合理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想法及时的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后还要关注个性化原则,要能够突出学生个体的特性,突出个性化特点,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2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方式

发散性思维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是指通过所获取的资料信息,能够全方位的进行理解和分析,多角度的进行考虑,能够创造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倡导学生开阔创新,实施民主教学,避免使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办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新。结合现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教学的方法来看,主要的教学方式包括一下几个。首先是问题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思考与探究培养创新素质。其次还有发现式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交由学生探究与发现,找到事物的本质和任务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上的按理讲述,使得学生能够有实践性体验,获得更深的感悟和看法,观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素质。

3.3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进行变革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与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教材内容的设置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有着莫大的作用和效果。因此,要能够结合现今高校体育课堂的现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确保创新素质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还要能够积极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将重视技能转化为重视素质教育,善于借助体育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能够积极满足国家与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全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张明德 单位:黑河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佳悦.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

[2]刘小花.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综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闫艺,毛淑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4]毛淑芳,闫艺.在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四川体育科学,2007(01).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科学与人文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是“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存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的精神”[1]。体育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3个方面。科学的方法要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遵循人的身体发展规律,依照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体育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随着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的。要把握好体育发展的脉络,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的发展,从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通过对体育的再认识看清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科学思想内化于心,才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剑,邱丕相.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4(5):65-66.

[2]潘东,冯非,崔健.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41-4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5-6.

[4]包春峰.构建与科学-人文-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赵歌.构建“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北京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J].运动,2014(3):52-53.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实践

摘要: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学生思维、运动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现今很多高校体育教学过于传统落后,无法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满足不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是近年来开发研究的新型教育方式,其不仅能够缓解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还能有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

体育游戏;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1体育游戏教学特性分析

体育游戏是现今高校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其通常具备下述几点特性[1]。首先就是趣味性较强。从古至今我国就一直推行“寓教于乐”理念,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使得该理念并未得到很好的推行。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则充分将该理念价值发挥出来。其次就是锻炼身体特性。体育游戏与其它游戏不同,其是通过与体育相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来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体育知识,还具备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特性。最后就是综合特性。体育游戏的模式通常具有多样、综合特性。较为典型的游戏内容开展较为多样化,起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和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

2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方式存在局限

现今,很多高校体育仍然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以理论性灌输以及过度的体能训练为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另外,现今高校体育教育较为模式化,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从体育课堂方面来看,当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在基础设施的构建上也不够完善。再加上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也就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了极大的局限性。

2.2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通常以教材作为基准。而教材的编排则是由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相对来说较为典型。但整体上来看,这些教材针对性较差。换言之,就是与学生实际的需求出现脱节。从教材的编排和选择方面来看,当下高校体育的教材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添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而并非是现今的技术性内容。例如,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通常仅注重体能和技巧训练,而忽略了技战术以及团队协调的训练。要知道篮球最为重要的就是团队协调。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

3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

体育游戏近年来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资料搜集总结出下述几点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制定游戏规则

体育游戏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来制定游戏规则。通常游戏的种类不同,其功能也会存在差异[2]。例如,一些游戏仅能够促进课堂活跃氛围,而另一些游戏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时,要因时制宜,明确何时该应用什么样的游戏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游戏规则。简单来讲,教师要细致入微的从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性的指定游戏策略。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游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3.2以学生需求来选取游戏类型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游戏类型的选取时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发展以及未来需求进行类型选取。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无论学生从事何种职业,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以及无私精神。而目前高校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的写作能力较差。基于此,教师就应该针对该问题来设置游戏类型。例如,在篮球的训练中,传统训练大多采用单人带球训练的方式。而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将五名球员以2人3足的形式进行运球训练。训练中球如果出现偏出,同组人员可以帮助运球。一旦球丢失则全组受罚。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协调能力。所以说,教师只有以学生需求来选取游戏类型才能够使游戏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为学生今后职业道路打下基础[3]。

3.3以体育游戏为桥梁加强师生关系

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的协调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实施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师生关系,以此为核心来进行游戏的设计。以体育教学来说,体育游戏的有效融入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渠道。换言之,如果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游戏方案,但教师不参与,也会降低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降低游戏教学的娱乐性。假如教师参与其中,就能够很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所以说,教师在游戏设计过程时,要充分的考虑师生关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仍存留很多局限性。因此必须要以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体育游戏教学作为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振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鄢先友.体育游戏在搞笑体育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1):90-94.

[2]王辉.浅谈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电子版,2015(8):146-146.

[3]董雪娇.体育游戏教学发在搞笑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108-109.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应用

摘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同时又具有娱乐性的一种体育项目,首先它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和灵敏度等等,其次它还可以提高参与者在社会上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拓展训练的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增加一些趣味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可以实现教育工作者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能够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更好的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首先探讨了将拓展训练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拓展训练的具体开展和实施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关键词:

应用方法;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教育有了更多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不断地在探索和创新。将拓展训练放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这一举动不但符合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当今社会合时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怎样将拓展训练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之中却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国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训练开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之中加入拓展训练的教学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举措,它能够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有传统教学项目所不具有的丰富乐趣,让学生们通过拓展练习喜欢上体育锻炼。拓展训练不但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它也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并很快在社会上立足。与此同时,拓展训练的开展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训练项目的设置必须结合训练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并且根据教学的水平、经济的状况以及场地的情况,环境的差异等等选取不同的训练方案。在拓展训练开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其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让其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合适锻炼自己身心素质的方式方法,为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拓展训练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的意识。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来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处理主体地位,学生在练习中比较被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陈旧和低效,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老师费时费力却很难得到好的成效。而采用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大的区别,其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仅是扮演的指导者,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充分发挥的机会,通过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

(二)拓展训练的实施能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小组成员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样的团体活动,能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并提高其体育锻炼的激情,还能锻炼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能力。想必大家都看过或者是听过一些关系团队合作重要性的事件,通过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让大家能过提前接触、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给自己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改变过去体育教学陈旧乏味的现状

体育教学的目的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太过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将乏味的教学模式进行调节,保证体育教学的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趣味性。在高校课堂之上老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趣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盲目的按照教材去生搬硬套。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有趣的拓展项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拓展项目的练,从欢乐有趣的练习中提高体育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主要应用

(一)适合在户外进行的破冰类的热身运动项目

在进行户外的活动时,往往由于参与者互相之间不熟悉,或者对即将进行的项目不太熟悉这就造成了气氛十分的尴尬,教学的现场就像凝固的冰。拓展训练中的热身运动,能够让参与者快速的熟悉起来,消除不相识的尴尬,让学生们迅速的投入到训练之中。破冰,仅仅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冷漠氛围的打破,让学生们的运动氛围热闹起来。

(二)低要素、低风险的户外项目

这些项目就是让学生们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去完成任务,这些活动能够配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这些活动的难度系数不大,没有较高的风险性,一般不需要安全设备的防护。具体项目例如盲人绳房、荆棘取水、孤岛求生、沟通造桥、穿越电网、雷阵、信任背摔、携手共进、勇渡硫酸河等等。

(三)高要素、高风险的户外项目

这一类活动项目对于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它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参与者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和直面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类活动进行的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训练是必须配有专业的安全设备进行防护,具体项目如高空单杠、断桥、攀岩等。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的项目之上,体育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身体素质也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拓展训练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种比较好的练习方式,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才能够让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健全,越来越高效,为我国家的教育事业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训练方案的合理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首先要考虑当时拓展训练场地的问题,因为引入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一般有陆地、野外以及水上等训练内容。另外就是训练器材的选择,因为在训练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训练器材,而训练器材的购置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这就需要我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能力和师资力量等,对训练器材进行合适的选择。当然,对训练项目的选择也是一样,也需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保证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运用,并且能达到自身所应有的效果。例如,一些训练项目需要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些项目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等等,这一系列的项目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均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可以作为高校选择训练项目的重点考虑项目。但是不管是任何项目的开展,都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拓展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1、管理体系的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育教育,其具有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其具有更为广阔的教育意义。因此,对素质拓展训练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征,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定。

2、加大资金投入。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训练器材,而且也需要合适的训练场地,所以需要加大素质拓展项目资金的投入。资金需求的大小是由所进行的训练项目决定的。训练项目的不同自然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不同,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案。让每一笔经费都能用到恰到的地方,给同学们创造最好、最完善的训练场地和训练环境。

3、注意安全问题,做好安全工作。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自然也存在着一些激烈性和不可排除的安全隐患,组织者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安全预案。在训练方案的组件过程中一定要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作为大前提,要思考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提前进行预防,保证在正常的运行中不出现问题,即使出现相关的问题也能够有相对应合理的处理方案。常见的一些安全保障措施:其一,为了能将隐藏的威胁最大化排除,需要提前进入训练场,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其二,在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训练器材,必须选择正规的合格器材;其三,在开展训练之前,老师应该向同学们对各个训练项目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项目的实施步骤、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介绍。尤其要强调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全程指导,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三)要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提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人的身体机能处于较为旺盛的时期,他们有使不完的劲,再这样的时期,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已经和成年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也就是说,大学时期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具备了参加一定程度的刺激且激烈活动的条件,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适合也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选择一些合适的较大负荷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里说的大负荷运动项目并不是让教师们去盲目的一味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负荷,而是结合实际情况让运动负荷达到学生们所能承受的较大值。这是因为过大的运动负荷会让学生们对体育运动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结果是适得其反。拓展训练中的运动项目,其运动量是较为适合学生们参加的,在开展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同学们参与其中,一方面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能使自身的身心得到放松,能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我国高校拓展训练中存在的弊端以及解决策略

在我国高校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能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效率,但是素质拓展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就是一项对参加人数有一定限制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人数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让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有明确要求,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但有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原因达不到这一要求,给拓展训练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拓展训练训练对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保证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就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因为只有保证训练时间的长久以及较高训练频率,才能真正使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如果只是短时间的训练,并没有多大作用。从身体锻炼的效果上来说,不得不承认他和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来比较是有一些欠缺的,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参加到体育训练中。在高校教育中,要实现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种训练方法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彼此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身体素质锻炼需求;而素质拓展训练则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应激反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后能有更好的社会生活抗压能力。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主要以拓展训练为训练内容。两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为了改变我国体育教育涉及面较为狭窄的问题,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将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宽泛和有趣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拓拓展训练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同时又具有娱乐性的一种体育项目,拓展训练的开展是符合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求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有上进心,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一个极好的锻炼,当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更有利于其适应社会生活。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不仅能将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主动加入体育锻炼当中,这也是我国体育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作者:罗刚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问.发展角度下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2]季磊.试述“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91-93.

[3]邵义强.拓展训练引入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08,(12):94-97.

[4]曹海燕.拓展训练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208.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摘要:

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容、教材、考核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寻求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分层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可以满足素质发展的需求。分层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采取措施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挖掘其运动潜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竞技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丧失信心。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后,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个体潜能和兴趣的关注较少。分层教学法则要求深入调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和训练内容,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体育教学内容分层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分层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对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确立教学内容时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要设立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不同,要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为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安排健美操、太极拳等运动量适中的项目;为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篮球、足球等教学内容。

(二)注重考核的科学性

考核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教学同样离不开考核环节。考核方法、考核内容都会对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考核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考核的公正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审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对学生合理分层

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组,并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等。通过比较、分析小组成员的差异,整理、记录分析结果,根据结果划分小组。其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查和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并积极思考学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的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最后,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四)完善教材内容

体育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分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提升体育分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及时与相关部门和领导沟通交流,结合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选择适合的体育教材。针对教材中未能涉及到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补充。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增加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及训练项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另一方面也能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三、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分层教学法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其体育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合理使用分层教学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作者:何贝娜 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军杰,魏锦龙,汪改英,等.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4):102-103.

[2]南萍.新课程体系下“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143-144.

[3]曲连珠.试论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3):143-144.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当前必须有效继承的文化体系,目前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使得我们很难有效继承这一文化形式。而通过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势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将茶文化充分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有效剖析两者关系,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关系的各个视角入手,结合多层次分析,从而为两者关系的具体内涵进行体系化剖析。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关系融入;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是从教学活动到具体实践的“最后一站”,因此,其需要完成教育学生,对接社会用人的具体职责。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做好高等教育工作。随着现阶段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当前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我们充分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质性改革。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始终都是重要载体。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加深,以英美文化为主的文化成为全球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而缺少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传统茶文化———高等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发展

在高等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打破以往的“操场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同时也要形成充分的文化内涵。如今整个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成熟,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各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文素养内涵。从以往高等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以茶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从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看,很多学校都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多是通过教师集体组织学生学习某项运动项目来开展。但从整个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上看:首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目前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都是统一教材,而事实上,不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并不一致,但目前基本上都是“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此很难达到体育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其次,使用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范围比较狭隘,内容较为单一,很难起到将学生学习与思想提升相融合的目的。随着高等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注重整个教学的人文内涵和综合价值理念的充分融入。最后,整个教学体系中,多数体育老师只是一味开展课程,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全面融入。事实上,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整个教学活动也是失败的。客观的讲,我们的茶文化体系中,容纳了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因此如果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其势必能有效解决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客观因素,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中,通过充分融入茶文化元素,将茶文化中极其优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融入茶文化元素,无疑是对当前整个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其不仅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补充了相应的资源和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补充了继承和创新茶文化知识的途径。融入茶文化的体育活动,充满了乐趣和观赏性,所以其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茶文化的融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因此,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茶文化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体系的补充与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平台———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重要阵地”

实际上,目前我们在学习和传承茶文化过程中,是不到位的。现阶段,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茶文化缺乏合理的导入机制。茶文化是一门体系化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茶叶知识以及茶叶生产、茶道、茶礼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其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规范和文化内涵,如果将其单独开展一门课程,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在方法、渠道和资源上都极为缺乏,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有效了解。因此,需要寻找到将茶文化有效融入的机制。只有寻找到合适、恰当的平台,才能为茶文化内涵的融入提供基础。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是一门充满实践元素,同时也是富含各种变化的学科,并且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心态,因此可以说,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通过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的茶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有效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而且将茶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茶文化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相关心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所以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重视融入茶文化知识,是从学生培养实际要求所出发的。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依托的是课堂这一形式,其素材单一,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要求。随着教学理念日益成熟,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点更加明显,因此,选择合适的渠道,将文化资源有效“引入”其中,就极为关键。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涵盖课堂内涵的教学体系,因此其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平台”。如果能有效将这一平台建设融入到茶文化教学当中,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可以说,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整个茶文化的融入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将这一系列平台与茶文化教育相融入,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素材。高等教育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因此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时,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要有创新意识,所为创新,就是突破以往的各种限制因素,通过互相融合,实现最大价值。通过有效融入和促进,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文化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

3高校体育教学与茶文化融合共促、深度发展

经过长期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中包含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种内容,因此通过有效继承茶文化,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重要帮助和前提。同时在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充分完善体育教学的形式,还要有效补充其中的不足,也就是完善整个体育教学的文化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看,想要从根本上构建茶文化与体系教学的有效融合,就必须让茶文化体系有继承,有发展和创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其发展也需要载体。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和课堂就是关键因素,只有开展体系化的教育活动,茶文化才能被有效继承。而总的来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知识,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同时也为茶文化知识的检验与发展提供新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知识也得到了有效丰富和创新发展。因此,总的来说,体育教学与茶文化之间是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只有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能基础,才能有效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因此重视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由于整个体系中,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参与性,还是教学的实效性都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解决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茶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决定了我们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学好、应用传统茶文化提供重要支撑。实际上,当前高等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变化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而融入茶文化,无疑是整个高等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要求。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茶文化教育中所包含的丰富全面内容,将有效启迪学生成长,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全面成长,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高等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教学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服务整个教学活动,才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供重要基础。

4结语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无论是文明机制,还是文化艺术,都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围绕社会生产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产品,茶文化就是典型代表。随着全球文化激荡、融合持续提升,如今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失衡,整个传统文化缺乏实质性传承。因此,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来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寻找到继承和发展的载体,通过有效融入,不仅有效助推整个文化实现综合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优化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形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张海雷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俊辉.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5):76-81.

[2]宋浩.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体育世界,2013(13):58-62.

[3]彭仁兰.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25-129.

[4]吴云.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4(14):91-96.

[5]黄秋玲.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5(8):325-329.

第九篇: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为基础,讨论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并总结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重点提出一系列有关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技巧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本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精神表达层面的本质区别。茶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机融合,可从物质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减少而导致空余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导致的“亚健康”,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下文以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茶”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

1.1发展条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且旨求和谐清雅,基儒道,倚佛缘,奉道法,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关健康教育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定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健康教育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提出,当时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等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高等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差不多,也是对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我国众多学者也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一定界定。比如,贾庆山等人在《高校学生高等教材》中对高等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理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1.2发展目的

1.2.1使个人或群体维持身心健康;

1.2.2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个人修养,引导和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1.2.3深刻人的高等思路与理念,维持良好的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良好的高校教育应该利用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2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2.1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指定学年目标应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健康学习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该生制定设置具体的、高水平的、且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共同设置短期的、易完成的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材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指定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并参照如下三方面依次展开:

2.1.1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类型可多样化,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不同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完成。因为指定或选择在实现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武术套路五步拳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教师提出的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协调能力较差,对武术接触较少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型的掌握,能独立的完成单独的动作,适当降低要求;有些同学协调能力比较好,有一定的基础,以协调流畅性为学习目标,要求动作到位、有力。

2.1.2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

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如场地器材、书本、体育比赛、网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进,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体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音乐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2.1.3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既可按照课时安排,又可按照学期安排,阶段并无约束。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情况和适应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音乐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在观念方面有所改观。

2.2教学策略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一部分,深层次的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蕴含的精神。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2.2.1引发高校学生的饮茶动机

行为动机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饮茶活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针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提高高校学生在进行饮茶质量,适度改变饮茶价格,满足高校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形式,如越野田径、攀岩爬山等。

2.2.2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

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因长时间持续练习与巩固自然而然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则是特定情境刺激(如运动环境等)与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若情境因素出现便可自动表现,即习惯成自然。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方式。

2.2.3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

改观高校学生休闲饮茶态度积极的意义重点在于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积极的饮茶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也需高校学生对休闲饮茶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通过休闲饮茶活动取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2.2.4增进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鼓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倘若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积极情绪。体育兴趣是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之一,它影响着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高校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一来,便可以真正让高校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2.2.5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

高校体育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的至关因素。高校体育老师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纽带。仅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是不够的,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品性将直接对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思路造成影响。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并自主完成如下几点要求:(1)不断扩宽掌握理论知识的阈值,时刻注意德性、修养的培育,并深谙当今社会主流体育项目和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方向;(2)面向高校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明确的体验观念;(3)汲取课余时间充分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来;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与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可相互融合。高校的体育文化必然以校园为基础,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不断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则是将休闲体育内容正式引入,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作者:万绪鹏 牛健壮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1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9):43-44.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

轻负高效一直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轻负高效成为部分学校的口号。反之,学生学习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孰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创设情境;构建;轻负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是各阶段学习中重要基础课程,而小学语文是各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各科学习的基础。但受到长期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模式传统且机械,内容枯燥且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就对如何创设合适情境以构建出轻负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见,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中。以小学语文《司马光》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应对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计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同学们,假如你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出去爬山。而爬到半山腰的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山下的水缸里,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以学生自身为载体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思考救人的办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本篇课文:“其实这是900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叫司马光,他和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假山下的一口大水缸里,而缸里装满了水。你们想不想知识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其思维与理解认知能力发育尚不完全。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很浓。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借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学习中。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蕴含大量以故事为题材的课文知识,通常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后为其讲解相关的重点知识,然后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以完成教学。这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在讲到《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概括讲解这个故事或是让听过这个故事的学生为大家讲解,以此创设出良好的故事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这个故事具体情况是怎样呢?是不是像老师(学生)讲的这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了之前的故事梗概做铺垫,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文中了解事实的真相。

三、创设媒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科技的发展在促进国力增强的同时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出轻负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以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小学语文《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为例,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教师都是为学生讲解揠就是拔,而揠苗助长就是将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的意思。很少有教师考虑到学生是否了解禾苗是什么?为什么要拔高?拔高为什么会枯死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师在讲这则寓言故事之前可以借助互联网下载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揠苗助长的视频,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学生渗透相关基础知识,如:借助图片为学生出示禾苗的图片,借助声像结合为学生讲解揠苗助长后禾苗为什么会死,为学生讲解揠苗助长的寓意,让学生最终明白做事应遵循规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四、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师过于注重教材,没有考虑到教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拉近教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进而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到《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时,首先应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内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相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做《姥姥的剪纸》,姥姥是北方人对妈妈的妈妈的叫法,而南方人通常管姥姥叫外婆。你跟外婆之间有自己的小故事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更容易感悟到作者与作者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而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故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以实现构建轻负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聂戴华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平镇颜公完小

参考文献

[1]唐瑜妹.情境创设,高效轻负——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J].新课程(中),2016,04:125.

[2]林建忠.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47.

[3]杨红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鼓励性评价建议

摘要: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广大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这一可喜的改变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上,便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的运用鼓励性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语文教学;鼓励性评价;激励

目前在运用鼓励性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忧心的方面,表现在认识上的错误和行为偏差,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鼓励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鼓励的真诚性缺乏,表象的课堂热闹不代表真实的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已意识到鼓励性评价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对鼓励性评价认识的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肆无忌惮,不假思索地滥用鼓励性评价。结果,“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笼统含糊的表扬充盈着整个课堂。“大拇指”和掌声,更是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整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我们是否该冷静下来理智的思考,这些漂浮在表面的含糊性评价,价值何在?

1.2评价的客观性欠缺,错误的鼓励会使学生难辨真伪

鼓励的评价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表现加以客观评论,即使对于非常不妥帖的回答内容也过于讨好,甚至明显的错位也未加以纠正,只是发出“还不错”“比较好”“说得好”等各类的赞扬声,充盈着整个课堂,这种局面会让尚未成年的小学生产生错觉,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说什么都可以,从而不假思索,口无遮拦,甚至出现难以辨别真伪的状态,这与鼓励的本质是适得其反的。

1.3鼓励评价缺少具体的分析,难以有效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著名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效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及时的,详细的和描述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真好”“你回答的真好”“你太了不起了!”这些评价语笼统性和概括性强,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学生在教师这种模糊性极强的评价中,难以清晰具体的明确自己“棒”在何方,“好”在在何处,“了不起”又在哪。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没有吸取任何有营养价值的元素,便更不能促进其发展成长,此评价也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具有具体性、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语言,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们的评价中受益匪浅,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因收到鼓励而感到喜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真正提升师生的互动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

2小学语文课堂中鼓励性评价的运用建议

2.1爱学生是激励性评价的前提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信任和尊重,更是鞭策和投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自内心爱学生,她就会放下架子,不会是高高在上,甚至会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需要,交流情感,消除彼此间的恐惧和距离感。教师爱学生,他就会给学生自省,自悟的时间,相信他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有了这份爱,他会自觉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他会更多的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会从内心真正理解学生,欣赏学生,会把他们的优点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2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勿越俎代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中茁壮成长。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持久的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及动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3运用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

2.3.1适时

“赏不过时”对于教育来讲,是指鼓励性评价要善于抓住最佳契机,在学生最渴望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时,及时给予鼓励,将会对语文教学和学生个人的成长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时过境迁的鼓励性评价,总是不以为然,漠然视之,此时此刻的鼓励性评价的效果更是事倍功半。当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踊跃参与课堂回答时,教师首先要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在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拨乱反正的点拨,鼓励其勤奋努力,勤于思考;再次提出对他的期望。这种在最需要时给予的鼓励性评价是雪中送炭般的恰如其分,比时过境迁的锦上添花更弥足珍贵。

2.3.2适度

鼓励性评价要有度,这“度”主要是指轻重强度。鼓励性评语的度与鼓励性评语的效果总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的关系呈抛物线形:开始,两者间成正比,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效果则自然减退。所以,开始初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学习,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时,鼓励性评价语强度要大。但是随着学生对鼓励性评价的“度”慢慢适应,教师就要适时适度的减弱鼓励性评价的强度,以免学生对鼓励性评价产生免疫力,以至于充耳不闻。同时,过分迁就学生肆无忌惮的鼓励,容易使学生缺乏客观的认识自我。这样会使他们形成过度的自信,以致自负,自我感觉良好,结果一遇到挫折就不堪一击,形成自怨自艾的性格,反而影响其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总体而言,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爱生,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主动性,并且调动其主动性。适时适度地对其进行鼓励性评价,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从而实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以及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陈玉珍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苑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延凤.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鼓励性评价的问题及改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7).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语文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学好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真正把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引导;主体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课堂,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张扬,学有所获。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展现出小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浅谈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角色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首先要不断修炼,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保驾护航。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教师要能够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的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开始尝试打破陈规,做出一些形式上的改变。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设计的,因此,我特意淡化了每篇课文之间的界限,从它们的共同点出发,进行集中的语言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从整个单元入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每篇课文,然后让学生重点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并且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疑惑,小组讨论或者班内集体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教师可以将整个单元的学习分为词语、句子、段落、写作练习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理解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些知识。这样灵活的训练改变了千篇一律的讲授方式,减少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质疑解惑是学生开始一切知识探究活动的必要步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在实践探究中解决这些疑问,获得相关知识。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高质量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

(三)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来感知、品味和记忆语言知识,将语言知识的训练与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其中练习语言。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就曾经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然后,让学生自我介绍,说一说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时,语言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到学生手中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位,教师必须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与探究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其中的重难点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思考与探究活动,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需要达成的目标,才能有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行动力。

(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当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和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也意识到语文的实用性,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设计并实施,除了必要的讲解和点拨,教师要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进行自学、讨论、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元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让学习优异的学生来带动中等生,让中等生来引导学困生,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他们本身就缺乏自信,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全面普及和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融入这一潮流。针对自身学生的特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定势,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王丽丽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桥头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晓花.风乍起,搅活一池春水--关于新课改下活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2(4):98.

[2]陈敏.引源头活水,润语文课堂——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4):59.

[3]王风霞.注重情境导入,打造活力课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引入探析[J].课外语文:下,2015(16):77.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写作研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加强学生的积累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为写作服务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打开学生作文思路的金钥匙。我们回顾教科书中一篇篇耐人寻味的课文知识,有的似是一幅幅精妙的画卷,带学生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有的似是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宝塔,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知识;有的似是一个个智囊,为你解开生活的奥秘,告诉你做人的道理......教师懂用画卷,活用宝塔,善用智囊,发挥教科书的长处,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词、积句、积法、积情为写作服务。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积词

积词——学生组织语言,离不开词。视野狭窄的农村小学生获取词语基本来自课文。课文词语当中,有的表达人物品质、外貌、动作、神态,有的描写风雪雨露、草木鸟兽、有的描写山村城市、亭台楼阁……我们教学必须要学生做到分类积累,有了丰富的词汇,学生作文不至于无依无据,写什么都想到相关的词,特别是三年级作文入门:必须从词引领学生进门,也可以从课文中创设意境让学生运用词语写句,如描写山村美景的开头: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山上的森林(),村前的河水(),天空(),空气()。通过训练,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无暇,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积句

积句——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妙言佳句也是学生写好作文不可少的。在我们的小山村里小学生课外书奇缺,绝大部分学生除了有本教科书外,其它课外读物寥寥无几。针对他们见识少,思维应变不强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词句,多做仿句练习,多积累好句才能大度幅度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归类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子。如描写老师的敦敦教诲的句子:“......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此外还有描写妈妈,伙伴,老人......以及山、花、海、树,鸟、兽、虫、鱼......每一种句子的积累都是为学生写作运用而服务的。

三.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法

积法——写作方法最基本的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过程。总揽我们的教科书,运用最多的开头与结尾的形式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以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收题而结尾。中间过程部分汲取素材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掌握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授课时要善于教会学生汲取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小摇篮”,是学生接触最多最久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从中挖掘、加工写作材料。一次我在“单元作文园地”里读到一个学生写的一篇“爸爸,求你不要再赌钱了”文章,文中写的全是自己的爸爸如何染指赌博,怎样陷入无法自拔,怎么使原来和睦的家庭处于破裂的边缘,文中字字句句真实感人,不禁为学生的文采叫好。其次,汲取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也不可缺少,学生在这里接触到形式多样的课堂和活动。应该说学校生活是学生们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就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捕捉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年,我校国庆举办书画、手工作品展,课余不少学生常在这些作品前驻足观看。我要求学生在练笔里写一写这件事,一个学生在练习中就这样写道:学校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真了不起!他们画的画、写的字是那么的漂亮,做的手工是那么的栩栩如生,真令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一个姐姐画的一幅“清洁梨埠,美丽家乡”图,画得跟真的一样,既让我们大饱眼福,又让我们的思想受到熏陶……”。可见学校生活素材能让学生写出生气、动人、亲切的文字。另外,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有空时常到自己家的田地里去,感受鸟鸣虫吟的田间,瓜果飘香的菜园,蜿蜒隐约的小路,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体会劳动人民的内心喜悦。这样不断积累题材、心得,服务日后写作。

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情

积情——人是有情感的,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写作是有技巧的,适时引导学生很重要。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结尾用了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引人思考,增强感染力。在这里引导学生积累用反问句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方法。《陶罐和铁罐》一文,骄傲的铁罐它看不起陶罐时,那傲慢、得意忘形的反面表情和陶罐谦虚、善良、忍让的正面表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使读者读后印象深刻。这种通过语言来揭示内心某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值得学生积累运用。《穷人》描写桑娜担心丈夫回来会责怪她,本来家庭穷困潦倒,却又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那种恐惧不安,断断续续的复杂思绪用了许多省略号来表达出来。这种用省略号来表达人物矛盾的心理的感情写法也值得学生参考积累。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情如何表达,得靠教师在语文课中着意引导学生去体验。

总之,小学生绝大部分知识主要依赖于间接途径,老师就要强调积累和运用了。叶圣陶曾说过,教科书是很好的写作教材。所言极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为写作服务将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入调研的又一课题。

作者:周国新 单位: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积极贯彻和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和理念,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回归生活,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陶冶情操,开拓视野,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转变思维;激发兴趣;课外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学习知识应当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赋予学习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和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语文素养以及生活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语文知识,加强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加强自身语文知识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语文教学中生活,生活中有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和落实素质教学的理念。在此,结合我多年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浅谈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有如下几点内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出学生能动的学习方式,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知识。

1、优化教学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开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把课外教学资源看成课内教学的延伸。

2、进行开放式教学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同时,进行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3、减轻练习和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来进行作业的练习,减少一些重复的、盲目的、低效的作业。教师从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积累语文的词句、词汇,来丰富了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水平。

4、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其中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不但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包括学生彼此之间的评价,也要鼓励家长参与进来,从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情况,使学生真正的、客观的认识到自我,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沟通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让学生的学习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样就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脱离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要让生活化的阳光照进课堂,让语文学习回归本质生活。同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晚霞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有关火烧云的精彩描写内容,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多端、千奇百怪的形状,了解和掌握课本所描写的内容,来感悟作者的思绪和思路主旨,其中,要让学生写下观察的感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现代小学教育宗旨是要将所学的理论、技能和实践相联系起来,教学知识要与社会相联系起来,避免空而大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外的继续和伸展。

总之,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交相辉映与相得益障的效果。只有让生活化的“阳光”照进课堂中来,才能做到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本质,展现出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语文教学真正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芙蓉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叶澜著.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年

[2]桑新民,阿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5]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6]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第2期

[7]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8]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第六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分析

摘要:

我国小学语文正处于改革阶段,因此小学语文的看课堂模式转变就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贴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教学需要,艺术提问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剂有效催化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简答的分析和策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提问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展开更高效的互动问答,这样不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有意的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并恰当的提出一些较有深度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们深入思考,从而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合理安排层次,贯穿知识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完善小学生思维基础,启发基础思考锻炼基础理解能力的学科,需要教师有层次的进行提问,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注意这个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通读一遍课文之后进行基础提问:“这篇课文里有哪些人物?”“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呢?”,在简单的问题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这篇文章告诉了你什么道理呢?”“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在有层次的提问交流中,可以使学生逐渐的融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秉持分层学习循序渐进的教学大纲,先从文章主干的中心思想开始学习,再分解到重要的段落甚至是语句、词组,最后再进行整篇文章的总结。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充沛的积极性学习教材内容。当然,教师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般只会在课本中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而不会与之前学习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回答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们明白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分散的,而是每一部分都互相关联可以相互运用的,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会通过自己的总结明白互通性这一点。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教材中相连的两课《大海睡了》《大海的风》,教师们就可以在下课之前对学生们提问:“两篇课文同样是在描述大海,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关于大海的文章或诗歌呢?这篇文章中的大海又和教材中的大海有何不同呢?”,通过教师的提问将课本教材与课外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联想和总结能力。

2设计技巧提问,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学生们是主体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多加引导学生们,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多加思考寻找答案,或是小组间进行交流交换想法。但学生之间的理解程度和思考快慢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技巧性的提问,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问题的引入性,教师展开的疑问可以是发散的,但必须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否则会让学生们无从下手,但也不能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前几分钟并不集中,切入教学内容会导致课堂效果有所影响,教学内容欠缺,影响教学质量。课堂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更是师生培养感情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提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拉近师生距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环境。二,注意提问的实用性,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主观判断,例如“行不行”“对不对”,限定了学生思考的范围,会让学生们产生惰性思维,懒得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因为教师会在提问中带出所用的方法。教师的提问要避免天马行空随性发挥,而是要紧贴课文内容,这样只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作用。教师要以文章中心为发展点,把问题设置成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你内容。三,注意问题的难度。小学生的心里发展速度不同,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方面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问题难度的层次划分。将较为基础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同学,将较复杂的问题留给思维较活跃的同学,但同时也要注重小学生的总体思维水平,不要造成揠苗助长的反效果。四,注意提问的趣味。教师提问的趣味程度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决定着学生们能否很好的融入课堂,倘若教师在提问内容上加入一些趣味因素往往回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刺激学生的大脑,保持亢奋状态,会让思考能力保持一个很高的活跃性。

3拓展多种形式、加强效果

小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学生们有将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理的初步趋势,因此教师应打造适合学生们的课堂。可以开展小组交流,教师若想听到满意的答案,必须要先挑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以小组互动的形式首先会大大提升交流的积极性,并在大家发表意见之后互相借鉴,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利用小学生们的好胜心,举行小竞赛,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这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要在课上多多鼓励学生们回答问题,在学生们报着试一试不确定的心态回答问题时,要多加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们下一次回答问题之前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有关提问的教学策略并不能是一纸空谈,策略不一定都会适用,教师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加突破,以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合理提问,营造师生配合的良好氛围,以一颗放松的心态带领学生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合理运用提问的教学策略,发挥最大的作用,使教育目标最大化的实现,在课堂上问出精彩。

作者:陈敏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新开小学

参考文献

[1]万井荣.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提问的渗透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5,(5):57-60.

[2]曹中远.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提问的渗透[J].大众科技,2015,(13):32-34.

[3]吴玉英.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技巧提问的思考[J].神州,2015,12(13):32-34.

第七篇: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探微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从教学手段到教学策略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教学就是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始的,互动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探微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呈现出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推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互动教学就是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

活跃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好感,尽量消除学生与教师沟通时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情感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热情是推动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平等对待班里的每位学生,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一些其他外部因素所干扰,以平和的心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不让那些条件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受到冷落而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让班里每一个花朵都能享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增强学习的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喜欢与教师对话,喜欢教师组织的语文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还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让自己的语言更加风趣幽默、热情大方。教师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讲课的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喜欢听,喜欢与教师交流,并感觉与教师交谈是一种知识享受而不是生硬的受教育。另外,教师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都要尽力耐心的去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展开。

2学会聆听加强交流,有效展开互动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那三尺讲台的限制,走到学生中间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只有学会聆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调整课堂教学节奏。聆听是指教师要仔细听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听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听学生真实的思想观点。聆听时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的心态静心、耐心的倾听,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在聆听中发现教学问题,并以委婉的方式及时指导、纠正。另外,教师在聆听过程中也要注意全面性,不要偏听偏信,教师不应只倾听一些优秀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尽量在互动学习中做到细致、全面的观察,使互动教学更加完善、有效。教师要加强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语言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实施有效地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语言情景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互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在读了这段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知道漓江水的美,也明白文章这部分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漓江的美,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进行文章阅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漓江美的亲身体验,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受到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朗诵水平。

3营造氛围避开误区,实现高效互动教学

教师在互动教学中要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情感共鸣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知识和情感有效结合的奇妙境界。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一名导游来介绍小兴安岭,学生在复述时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小导游的角色当中,从而实现互动教学想要达到的效果。另外,在互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规避一些互动误区,让互动教学更加高效。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多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提问,避免形式单一、刻板、枯燥的提问方式。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贪多,那样会消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针对目标提出问题。同时,问题提出要注意时机,不能不考虑提问时机和问题质量随意提出问题,那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意识的形成,把师生互动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规避互动误区,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作者:韩新华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三台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管敏.互动开创新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7):66-67.

[2]王福英.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才智,2015,(9):8.

[3]丁名青.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198.

第八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研究

摘要:

教育体制改革后,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和“实际化”,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和课堂教育方法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把“学”与“用”相结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自主学习”教学课堂,把小学语文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和自主地学习,在课下认真巩固课堂内容,自主探究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

1设计合理的自主课堂方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课堂方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才能构造出“高效化”、“实际化”的有效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地树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师担心学生的学习进度,所有知识都给学生细心地讲解,这是教学的误区,会带偏学生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懒惰的思想,甚至不想学习,只等着老师的教学,这样就不会有学习的进步和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自然会明白学习语文的意义,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发挥了自主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汉乐府诗《江南》时,教师不用所有诗句都给学生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投入到古诗的境界中,自由构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如“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一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江南劳动人民在采莲时的美好画面,学生有了古诗的主体思想,就能理解诗句,构思出莲叶间鱼虾戏水的画面,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2增加有效的自主课堂内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要适当增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认真思考,用心想象,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利用到位。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有力手段就是做好课堂笔记,笔记是学生最好的“指导老师”,能让学生及时地记下课堂的学习内容,课下随时随地巩固课堂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合理地记忆知识。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记好课堂笔记,集中思想思考问题,展开构思,不能忽略老师教学的任何一个重点内容,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应当给学生进行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探讨猎人“不劳而获”的思想的正确性,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实际生活中不劳而获思想的危害和后果,让学生自己理解和分析寓言中讲述的故事道理,明白要想适应多变和多元化的社会,必须自己动手操作,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金钱和物质,而不能采用投机取巧的办法,更不能游手好闲地等待别人的施舍。许多寓言故事都讲述了生存原则和人生道理,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文章内容和生活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考和学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致。

3优化教学的自主课堂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堂方法对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经常总结和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和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新颖的课堂教学,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合理地构思,把生活实际和语文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能力。要想学好语文,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要注重课堂方法,就要做到全面教学,由于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新起点,是一切探索之源,小学生刚步入学习的殿堂,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构思能力还存在缺陷,对学习方法也掌握得不够到位,而且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高有低,如果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就会忽略学生的课堂体验,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让学生形成依赖的思想,过度依赖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减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学习效率大大下降。所以教师要抓住每一个知识重点,做到耐心的给学生进行全面讲解和教学,既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也要照顾基础差的学生,适当调整学习进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例如:《小壁虎找尾巴》是一篇值得学生学习的课文,教师在上课前要让学生自主预习,阅读文章里的生词和复杂的句子,让学生对文章提前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才能紧跟教学步骤,不遗漏知识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小壁虎和小鱼、小鸟、小牛的对话想象成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交流过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合理构思,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总之,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适当地增加自主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并且要不断更新自主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走进语文、爱上语文、自主学习语文,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郝春影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纪素芳.以任务驱动,促学生自主学习———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J].教师,2016,(15):25.

[2]张鸽.小学语文综合课的自主学习要素与基本方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55.

[3]吴亚香.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J].新课程,2014,(1):33-34.

第九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其它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起到的作用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提高。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程改革有效的推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体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为:

1.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与新课改发展不相适应。新时期,小学生们无论是在自身内心成熟发展方面,还是学习环境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而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了对语文学科具有的文化性、教学基础指导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板书式教学方法为主,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课堂活泼、自由、生动教学气氛的形成。随着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少,课堂教学缺乏了以幻灯片、PPT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1.3教师个人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学校在小学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资金、业务技能培训等支持,导致现有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无法履行小学语文教学职责。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能力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教学技能水平方面偏低,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缺乏必要的了解,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水平较低。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于上述阐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为:

2.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通过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无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语文教师都不能歧视,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小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小学生学习的引导与鼓励,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2.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如可以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引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心理特性、思维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比如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及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方法的运用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3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4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教师自身来说,应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其次,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培养;第三,还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相关知识的培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第四,提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运用能力,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3结束语

总之,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然后具有针对性的采取优化的措施,不断对自身教学进行优化,长此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作者:庞朝赟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铜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皮琴静.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及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杨敏.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尚显勇.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5,12:123

第十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效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因此,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主张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开发小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能够参与教学全过程,还孩子们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是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后,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个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的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而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张伯苓认为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在当下,教育的本质更体现在教育不是升学考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更不应该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它更多地是对小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滋养,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

2巧妙导入,吸引学生

小学生活泼好动,尚未摆脱儿童天性,对事物富有热情,情绪直接,容易外露,但情感波动大,细小的成绩可使其得意忘形,微小的挫折可使其垂头丧气。他们求知欲旺盛,辨别力差,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模仿。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语文教师要想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首先就要在教学导入上下功夫,做好教学导入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成功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了。与之相反,如果老师不能通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急于传授知识,就会造成学生厌烦冷漠的学习态度,那么这堂课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例如在讲解《阿凡提的故事》这个剧本前可以先问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1)有没有听说过阿凡提,对他了解多少?(2)有没有看过阿凡提的动画片?让学生讲讲阿凡提的故事,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又比如在教授《狐假虎威》这一堂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你们见过老虎吗?老虎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老虎和一只狐狸在一起,谁怕谁?谁会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是狐狸怕老虎,狐狸会被老虎吃掉。但是今天老师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怕狐狸,它不但怕狐狸,而且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笔者的提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揭开谜底的愿望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3认识和了解学生

根据任教以来的教学经验,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在各方面都很突出或者各方面都很差的学生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强项或者这样那样的缺点。同时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智力水平、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记忆力、兴趣的偏好、注意力集中等,甚至有些学生好静、有些学生好动等,有时一个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又资质平平,表现出让人无法理解的迟钝。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安排了适合他们的工作,对于性格外向,擅长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笔者让他们担任班级干部的职务,以协调班级内的各种关系,组织班级活动,调动气氛。对于性格内向、安静的学生,笔者安排他们负责班级板报工作,发挥他们在书法、绘画方面的特长。这样有利于将所有学生的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全面发展。

以上便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的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只靠以上几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有聊胜于无”。

作者:于秀杰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双台镇学校

参考文献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

如今社会都开始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加以重视,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能找到好的工作。下文将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指出了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上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大学生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视才能更好的进行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了,这种问题也是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课题。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重视,同时也针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工作,好让学生更快开始就业。在大学生中,对其造成就业影响的因素一般为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思想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等都会对其造成就业上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开导和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对大学生的就业来说就会造成根本上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就业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让大学生把就业教育中的知识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将其当成大学教育并进行贯穿式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思想政治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进行总结,提出大学生需要从思想政治上着手开展就业思想教育的建议。

1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新形势

1.1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就业新形势

如今的高校开始了大量的招生,导致了学生人口的迅速增加,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呈平稳的趋势。根据国家近几年的观察,我国的高校学生毕业人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导致了大学生人口增长速度巨大。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有很多学生对于就业都保持一种不重视的态度,对就业缺乏技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求职。其中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方向很犹豫,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种类的工作,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是向往就业,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合适自己,再加上这类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导致了有的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而有的工作却没有人来做的尴尬场面。目前的工作种类繁多,而许多大学生都喜欢将择业地点选择在大城市或者东部沿海城市等地,只有少数学生会选择在中小成市或者西部地区进行就业,这种情况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常见的,目前的大学生专业都偏向热门专业,而只有小部分选择的偏冷门专业,因为热门专业就业的方向广,而冷门则对就业方向有限制。

1.2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2.1期望值高,就业观低

大学生在就业中喜欢去追求个人的爱好和才能进行就业,在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值进行了规定后还要看重自己的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因素,往往忽略了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导致大学生去盲目追求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等,而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中的要求,大学生往往对其是不屑的态度,这种状态会让其陷入一种无业可就得尴尬状态。

1.2.2诚信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书写时,为了能让就业成功率提高,在准备资料时不自觉的将一些虚假的信息加入自己的简历,将自己的档次拔高,还有的学生为了达到目的而将自己所获得的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进行伪造,这种现象会造成大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诚信问题,严重违背了就业的公平问题。同时这种现象会在工作时的表现中暴露出来,会让大学生产生尴尬的情绪。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对就业的合同进行签约后,因为学生同时去了多家企业进行面试,而学生对目前的这份工作不怎么满意,就会导致学生随意进行违约,对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让企业错过了最好的用人时间,从而浪费了一个用人指标。这种现象从一定角度上使就业的市场产生混乱,让众多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感得到下降。

1.2.3就业的心理素质差

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难免会让其产生就业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等。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们经常会出现心理焦虑的心理。毕业生在对自我进行定位时不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中受到挫折,就出现焦虑状态。如今的大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社会的复杂,他们也都知道即将进入就业后就会进入复杂的社会,就会开始面对各种复杂的人群,就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在大学生活中都是他们很少接触到的。大学是一块纯净的土地,离开大学就是脱离了淳朴,许多大学生对于复杂的社会人际都是处于观望的态度,他们没有勇气去融入社会。在毕业生就业中如果长期的伴有焦虑心态,那么就很容易生产烦躁的心理,会在他们进行择业时加重心理负担,变得烦躁,还会对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学生之间进行的盲目地职业攀比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作一个评估,对自己目前能做的工作也没有概念,盲目地将其他同学所选的职业套用在自己身上,也没有考虑这种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这种没有经过全盘考虑而选择的工作不一定与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对应,会让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将就业的最好机会耽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就业失败的状况,同时看见了别的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而自己却频繁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会出现消极的生活状态。如今的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有部分大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而欠缺自信与勇气,这让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失望的心态,在受到无数次的失败打击后,失去了对求职的信心,变得精神不定,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对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学生的一种依赖心理会对就业造成影响,大学生对工作的选择缺乏经验,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上缺乏一定的能力,遇到重大抉择时,由于学生平时缺乏独立性,就产生一种托付依赖的心理,这样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很容易让自己失去择业的机会。

1.3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3.1就业指导内容定位不准确,指导不全面

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今天,许多的高校都纷纷开始为学生的就业思想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通常的就业指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限制。然而毕业生需要对就业指导和毕业的教育进行结合,要让学生树立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来进行就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利益进行正确的关系处理,达到与实际互相结合的道路。这句话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3.2就业指导中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以往的就业压力通常只会出现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上,然而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这些压力也会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产生。这种现象说明了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严峻,更需要让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在大学教育里的全过程。但是如今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思想指导课都只在毕业班中展开,而且内容也只是将面世的技巧等进行说明,这样不能达到预想的就业指导效果。

1.3.3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需要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证书的考核制度,但是部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工作经验等都不能达到要求,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科学性的技术与指导。其中有很多人都没有将职业指导的内容进行领会与掌握,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就业帮助。这种现象和就业指导工作所定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2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2.1让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在大学生择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我国现在的就业政策与方针,好让学生为自己的就业标准进行调整,自觉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就业;引导学生去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就业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与道德观念,同时对市场的规则进行严格的遵守。

2.2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就业观与择业观是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为自己创立一个正确的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让大学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求职道德;可以更好的改变大学生的工作态度,使其对工作产生热爱与尊敬。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能让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识与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让大学生为自己设定就业观与择业观的原因就是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它可以让大学生领悟到:大学生需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去为我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想让青春变得绚丽多彩,就需要在对的时期为我国的人民和祖国付出汗水,要知道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生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

2.3引导大学生为自己树立诚信的意识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在就业指导中,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与灌输,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与认识到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将就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到诚信意识、法制观念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树立在心中。可以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起点,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觉悟进行提升,将大学生的职业情感进行激发,对其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让大学生鉴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为其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习惯,对行业中的不良行为进行抵制。

2.4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可以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更加突出,提高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信心,同时还坚定其就业信念和理想。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必定会有一个坚定的信心与坚强的信念,这是大学生必须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应该为毕业生开展一些择业有关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用客观的角度对自己有所认识,对现实敢于面对,让大学生对挫折和竞争敢于挑战,帮助他们将岗位终身制和等、坐、靠的不良心理观念进行克服,从而能对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

3国外创业教育的状况与经验

在国外,创业教育是在20世纪的早期进行开展的,其中最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就是美国。在1947年,哈弗商学院就率先将创业教育进行了开设与实施,有188名学生参与到了创业教育课程中,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许多的创业学者都将其作为了美国的第一门创业课程,这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中的首次出现。然而国外的创业教育相比于我国的创业教育,其具有创业思想参透性强,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创业的思想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参透。在美国的各大高校中,许多学校都要求将创业的教育思想进行体现,同时还要求所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这样能让学生能有更好的环境来培养出更好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还拥有非常合理的教师团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水平,让学生受到高等的创业教育,让国外大学生创业思想的水平得到保证;国外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非常注重,其能将学生的操作性与应用性得到突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创业思想。为了能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创业思想,就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4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为了能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创业思想,就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4.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如今社会以迅猛的速度进行发展,在社会上对于岗位的需求也开始多样化,随着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也随之上升,这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此时的高校中能否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效地开展也是尤为关键。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对就业有一定的观念,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对理论进行强化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规律等进行了解,还要就业指导中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领悟,发展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过程中将经验进行积累并总结,将问题中的解决方法进行创新的改进。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中需要认识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出各方面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指导队伍,将结构进行优化。在队伍中需要有辅导员、政治课教师和就业的主管人员,这种思想队伍将以他们为主,以外来的专家、教师、学者进行辅助,以达到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2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完善

可以通过形势、国情和政策教育来将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出就业的市场、找出就业政策的导向,并且将这些进行结合,从而让更多的毕业生从自身和社会实际中出发、从未来的发展前途出发、从国家的大局观出发,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能将自己的择业方向做出调整与确定,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就业。如今国家开始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让学生能有一定好的资本进行创业,同时在学校教育中也需要多去挖掘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多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创业能使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人生理想的规划,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增添就业的岗位,对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起到了缓解作用。

4.3创新中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中,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变,不能是以单纯的灌输形式进行的教育,需要对思想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进行不断地创新,以便于和时代进行适应。将大学生中的就业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进行相互的融合,让学校中的文化与学生活动进行相互的参透,在社会实调查与实践中得到运用,这样可以让就业指导教育时的氛围变得良好,可以增加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够自主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项具有完整、系统化的工程,其中将高校的教学、入学、毕业、管理进行了融入。在对学生进行招生时,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兴趣进行专业的推荐,一定不能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定位;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能便于学生将学习目标自主树立,同时还能端正其学习态度;在工作中进行日常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并给自己制定一套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有一个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毕业教育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的教育指导,让学生能为自己择业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就业意识得到增强,并且对当今社会上的就业形势以及现在的就业政策进行了解。为了能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应该从高中就抓起,高校应该在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中去培养综合能力和基本的素质,这样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中的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等企业的合作,来共同达到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其中也说明了在高职院校中所学习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从早抓起,有了一定的就业理念,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能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在学习中为自己定制就业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以便于在就业时能更好的选择理想的工作。

作者:魏鑫 贾瑞霞 关利新 艾东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坤.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金奇,钱国平.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62-63.

[3]王义华,邓荣华,朱林.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3-66,87.

[4]王飞,姚冠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21-23.

[5]陈启则.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10.

[6]安建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孙文萍.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钱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3(02):170.

[9]曾昆.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119.

[10]车蕙.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3(01):86-87.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摘要]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而迅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符合大学生就业需求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何在实践中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2015年1月20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同时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转向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大学生群体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思想现象。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飘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故高校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意见》精神,抓住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以笔者所在的“985重点高校”哈工大(威海)为例,在对全校开展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仅有54.87%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其余同学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必要;同时仅有20.62%的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同学还在迷茫中影响着学习热情和动力。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两者目前的教育效果都不佳。而在问到“个人生涯规划是否要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相结合”等问题时,则有超过90%的同学认为应该要考虑。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有着坚实的基础,是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1.1从教育对象方面,都强调个性和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摸清楚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重视90后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性。生涯规划教育更是要从个体需求出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外部世界,从而建立较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合理安排。因此,两者在教育对象方面有着共同的着力点。

1.2从教育目标方面,都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也是希望通过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使大学生树立适合自己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进而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两者在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1.3从教育内容方面,都强调社会价值和公德教育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来强调个体的思想观念要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生涯规划教育虽然是先从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个性化特质入手,但是最终也是强调个体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个人品德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因为只有这样,树立的职业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高度契合性。

1.4从教育功能方面,两者能够发挥优势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学生非常关心的就业问题,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两者在教育功能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现状及不足

2.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载体,因此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困难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理论性过强、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而实用性和实践性恰恰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特征。[1]因此如何找到具体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加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融合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2.2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因地制宜,因此难以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结合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所使用的基础理论都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因此在向本土化转换方面十分欠缺。适合本国国情和人才需求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在与我国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融合方面困难较多。

2.3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知识融合有障碍

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大多是一线辅导员或者就业部门的管理者。他们由于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爱好而开始接触和学习生涯规划知识。而从事思想政教育的队伍则来自专业思政教师、一线辅导员以及党群部门管理人员。因此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甚少。即使是这少部分既懂生涯规划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也往往只满足于用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很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在授课以及个体咨询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悟和提升。

3进一步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外部挑战主要有全球化导致的部分学生盲目崇外;新媒体网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巨大的思想冲击;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就业难”滋生消极悲观情绪等。[2]内部挑战主要有: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够吸引人;不能和学生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没有内在动力。因此,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和实践性,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特点,实现两者的融合。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在校园内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手抓。所谓的“宏观”是指通过开展生涯规划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比如通过开展“生涯规划讲座”“求职达人训练营”“职场达人话职场”等求职类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在组织过程中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比如在邀请职场达人交流前可以请他将国家需求、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座谈中。让学生明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要有将国家需求视为己任的责任感;要做事先做人,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先修炼品行。还可以开展“读书节”“演讲与口才”等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所谓的“微观”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和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和团体辅导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在近距离交流讨论中辨明是非,澄清思想认识误区。总之,应该在生涯规划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在校园外则通过开展企业走访、访校友等就业类社会实践消化吸收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实践”。[3]因此通过实践将两者有效融合,也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最希望自己的员工拥有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团队协作精神、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4]而这些又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用人单位的需求增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在企业观摩到现代化的高科技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第三,加强组织保障和师资培训,努力实现两者的师资融合。一是加强组织机构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放在了党群部门、思政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工作处。而生涯规划教育则主要由基层院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老师在实施。应该以党群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处为龙头,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讨论和学习,提高教育时效。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是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都应该在继续提高本领域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培训广泛深入的学习对方领域的知识和理念,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融合,以更好地应用在自己工作的主战场,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李新 邓平平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任彩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2]陈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评论,2015(2):61-63.

[3]刘娜,张红兵,张冬.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10):46-47.

[4]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DYSA150315。

第三篇: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等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概述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从三个方面逻辑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以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进程。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合力”原本是物理学术语,后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不同的学科对“合力”的定义不尽相同。这里讲的“生态合力”是凝聚和融合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同层次中的各个“生态元素”,以统一的着力点进行整体协调和作用互补。当前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理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发挥两者合力作用。因此,培养生态理性的大学生,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1逻辑起点: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事业到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所属范畴、目的任务、历史背景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能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1.1指向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独立思维和人格的个体,受一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个体对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好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生态健康发展也决定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环境就是民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表现。对个体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两者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发展整体的幸福和利益。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发挥两者生态合力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3实施途径的相似性

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从外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到达真正的内化,反过来规范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转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也只能把实践作为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唯一途径。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就是将两者在实践中有机融合,合力培养合格的理性生态人,达到共赢的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肥沃的土壤。

2逻辑展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容

在我国,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促使人们形成共识,主动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生活新风尚,有赖于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自觉与自律,这种自觉与自律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宣传的有效性。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发展观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是我们处理其他关系的基础。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中,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自在自然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因此,三个方面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首先要确保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时代需求。现实方面,党和政府近年来逐渐将生态文明融入主流理论与国家战略中加以宣传引导。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及社会两者的关系,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则被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生态社会人”,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理念和任务。引导大学生遵循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明晰我们既有改造大自然权利的自由,又具有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2.2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的增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人为问题。国外经验显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因素。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民众具有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密不可分。而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责任意识,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重大的挑战。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形成共识。大学生群体作为生态价值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健全生态道德人格,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为建立“美丽中国”做出表率。

2.3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育就是要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践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均衡,即人类开发不超过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规范,其生态价值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将生态道德规范与生态法律规范统一起来,明确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内化为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个体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队伍的主力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逻辑归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孵化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指出:“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建设生态文明,高校理应当好“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高校所独有的辐射性和示范性作用。因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

3.1加强生态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解读生态文明是构建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求。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总结反思,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采取科学措施和对生态环境观念转变的理论变革。这些理论认识和变革包含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科学阐释以及生态整体世界观、生态善恶观、生态良知等一系列生态文明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自然的自在性和自然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不是自然离不开人类,而是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持[3]。从而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极其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释生态文明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理论应答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本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融合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学习讲话精神,使大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中。最后,在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结合不同专业教学特点与内容,渗透生态文明理论。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深化生态教育,将生态理念渗透到教学各方面中,促进生态文明有序发展,形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生态认知,激发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塑造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生态良知,使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

3.2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合力

生态文明观本质上是一种反思人类实践方式而逐渐确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实践过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生态认知要求大学生对这种物质交换加以深刻理解并掌握。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宣传推广并结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健康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将生态观念与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教育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美感,使人们能像朋友一般平等尊重大自然。大学生生态情感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感,会使大学生增强他们环保行为的内部动力。培养大学生丰富的生态情感最重要的是要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大自然的美的感化与震撼,促使其思想行动发生变化。为此,可以聘请相关生物及环境科学专家、教授定期做有关专题讲座,讲述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和正义感,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生态意志是指人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时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面对环境问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项责任的过程中则需要正确处理付出与获利之间的均衡关系,抵御诱惑,坚定我们的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生态意志,科学认识人类同自然界的有机统一,牢记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习惯。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担任环保志愿者,加入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中,监管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履行志愿服务责任,增强大学生生态行为意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第四,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生态信仰的形成过程是深刻理解、情感升华和强烈责任感的有机统一。信念是连接认识和行为的枢纽。一定的认识,经过人的理性过滤,加上生活经验,内化为个人意志,再经过社会实践反复检验,升华为始终指导个人人生的信仰。这里要特别强调,应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教育。教师是心灵的净化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具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任务。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的信仰教育,进而让教师去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从而教育出更多具有生态文明人格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另外,也要抓住网络阵地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如今,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理解世界的最常用手段。这就启示我们要擅于运用最前端传播最广泛的网络,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生态网,传播最新的生态知识,并通过开展诸如“校园随走随拍”“美丽校园有我”等活动,拓展学生生态文明活动的展示空间,以加深对生态文化信仰的认同感。

第五,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知、情、意、信的培养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个体即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上。生态道德的调节与生态法律的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组成生态行为规范教育主要内容。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循生态规矩,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养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从完备意义上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继而推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感受体验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发展,由外到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

作者:索世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2]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第四篇: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工具,在对人们传输实时信息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非常广泛,并且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指出了新媒体和大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积极的、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问题;对策

前言

新媒体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出现的,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无线电通讯等技术,并且以电脑、手机、电视为媒介来给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媒体,其中主要利用微博、微信、QQ和网站等来传播信息。随着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环境,对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的变化。所以,要准确地了解当前背景下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准确地抓住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去解决和改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健康的影响。

1.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现状

随着近几年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大学生最为代表性,并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1.1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影响

新媒体为当代生活的人们实时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知识等信息,其中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政策方针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国内、国际社会各界的新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生活。其中在教师对大学生教授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利用了新媒体,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一块黑板,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学习方式,还可以让大学生在论坛、贴吧等网站进行学术的探讨,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渠道等,帮助他们拉近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但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虽然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学多不利的影响。比如:

1)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影响,不喜欢自己动脑,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2)大学生非常喜欢彰显个性,还存有非常强的逆反心理,思想容易被新媒体中的恶性信息所引导。

3)新媒体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太过于依赖网络,沉迷网络和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使他们分不清现实和网络,忽视人际关系造成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减少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来积极地指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1.2、新媒体背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现如今的大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为主导,而“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与上一个年代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在智力、心理、习惯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思想上也都非常的开放。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不可以再用一味的灌输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思想开放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多元化、自由化的方式展开。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专业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老师、教育专家、社会工作者等等。他们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虽然他们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博士,思想理论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相对较为缺乏。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新媒体的影响者,对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也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他们也会传达给大学生一定的带有自身理解的信息,由此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而大学生们存在社会阅历少、对相关的信息理解力有限等问题,接收带有偏颇色彩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对不利的影响。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要是以文化、活动、传统媒体、社会交流等载体出现的。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逐渐式弱和衰落,新媒体的成熟和发展,逐步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式。但是目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网络视频、PPT等形式,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较低。各种新媒体的利用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行资源重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导致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3.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虽然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再单纯地扮演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的把关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以律己。第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保证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大风大浪中不摇摆,笃行慎言,做好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领航人。采取广泛措施处理好不当网络言论在大学生中引起的负面问题。第二,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知程度和接纳程度,只有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学生的专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3.2提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自律意识

在互联网、手机、电视网络不断融合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因为能够很快接纳新事物,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要求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时候能做到自律,不单单指的是不在网络上传播过激言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各种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不被错误信息引导,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

3.3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要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相关的教育平台,这是时展的趋势,刻不容缓。这个平台可更多地发表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时刻关注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反馈意见,可随时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的内容,从而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在平台上与大学生多互动,利用沟通和交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走向。

3.4政府要对新媒体进行立法

大学教育只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政府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传播渠道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为新媒体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也关系到青年人的未来思想走向,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起来。不断创造条件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点,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有利的影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郭淼 李昂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范斯科特,理?德克拉夫特.美国教育基础一社会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莹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体现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3]李宝来.新媒体特征与大学生需求契合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报业,2011(8).

[4]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5]田晓明,苗国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

利用特有的道德准则、政治观念、思想观点等来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成为匹配社会规范的教育活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发展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说,思政教育工作者理应吸纳中国繁荣的文化,并逐步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使用。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力,利用现代文化来积极教育学生,想方设法充实他们的文化知识,一步步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必然,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德育实效的最终结果,二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当前时代中,人才综合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企业选才的第一步是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然而更关心的还是思想政治面貌和道德思想。所以说,企业更中意的还是那些具备德才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往往被虚假的信息或者是错误的引导而产生了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诸多方面的扭曲,一些人耽于享乐,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所以当前我国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在人生观多方面的现象,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却做的不到位,教育方式相对落后,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出现较大的创新,导致内容上陈旧,方法比较落后,所以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往往具有较严重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很多时候在道德上有所欠缺,个性的同时也是自我的膨胀,一些人崇尚自我主义和拜金主义,还有不少人对于自我的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意识,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措施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

1.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成为全党同仇敌忾的思想根基,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精髓。作为党和国家将来的主人,大学生理应以此为根基且坚持到底,进而成为最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大学生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说,价值体系理应在教学中时时有所体现。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来完善文化氛围,进而让大学生正确指引社会思潮,进而再次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位置。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努力培养、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形成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认识。

2.增强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领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具有稳固的本土文化,同时还需要国际思想的冲击。所以说,务必要加大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也有利于稳定我们所说的文化主导权。其包括了创造权、表达权、设置权、传播权等。此项工作不仅重大,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成为当之无愧的战略性问题。不断鼓舞大学生开始关心文化领域,并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话语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等,最终使得文化话语权更加稳定和扎实。还要大力宣传文化话语,加大文化话语权,在改进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过程中发挥较大的影响力。

3.创新发展我国大学的优秀文化

大学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存在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不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才能继承发扬中国的大学文化。由于消费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生产文化,文化通过传承也会得到创新。唯有在优秀文化的指引下,并逐步开拓创新,才能让师生获得精神文化的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优秀文化已经提上日程,其中包含精神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等,特别是要培养和关注大学精神。

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如今,全球社会经济不断融合、不断发展、不断繁荣。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也左右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这一情况并持续升温中。在当前时代,不断激励和发展大学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所需,更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高地必然选择。所以说,思政教育理应在优秀文化的指导下,借鉴中外文化的好处,且要满足文化教育权这个前提,逐步增强文化创新水平,让其产生认可和赞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文化素质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源源不断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潜在作用

1.优化、净化大学文化环境

优化文化环境有两点:软环境和硬环境。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务必要两者都要兼顾,实现全面发展。网络文化、舆论情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等归根于文化软环境,这种大学精神的建设对大学生成才成长至关重要,能够循序渐进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说,优化软环境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要以网络为出发点,进一步扩大宣传,展开网络文化建设,想方设法给予大学生精神食粮,从而指引他们走健康之路。

2.加强大学的优秀文化传播

第一,要清晰理解大学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最终的宣传对象;第三,广大师生则是它的受众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入脑入心,务必要和学生们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找到问题的根源,知晓现实需求,以创业、就业这些热点和难点为出发点,从而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找到自我价值,明确社会价值的意义。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讲坛、讲座、沙龙等形式让学生们开拓思维、拓展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作者:何静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

[2]卢景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课堂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3(02).

[3]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研究

摘要:

梳理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动设计及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实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在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声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思路逐渐被验证,并且已经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素质培养的各个领域内取得了实效。首先,面对当前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许多学者调研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客观必然性达成了共识。如2014年王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指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值得借鉴和继承,但是教育方法还是以单项灌输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思想理论的阐述,但是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的需求,造成了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足,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现手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创新,其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验证。如2015年3月孔青梅在《论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层面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目标、内容、方法都存在相关性。闽南师范大学的黄丽恋、浙江理工大学粟芬及郭峰等的研究同样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创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培养各领域内的效果已经被许多研究者验证。樊富珉在《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脉络,并指出我国有着长期通过团体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实施各种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孙时进、范新河等通过测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生自信心水平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自信,完全可以在发展性目标上发挥教育作用。邢秀茶、曹雪梅等人也报告了团体心理辅导在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取得的实证性效果。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其具体运行模式和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邹宛萍《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试图将团体辅导以一种教辅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林凡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团体式辅导班会模式探析》提出以不同年级为侧重、发展任务为主题开展团辅式班会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一套系统化的具体可行的教育实施方案。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研究取向的进一步具体化,其重要意义包括:(1)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提供实践证据,弥补了两者结合在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研究空白;(2)为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现手段;(3)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性,为培养人格健全、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具体实施办法;(4)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供了确实可行的培养方向和内容,为建设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了发展方向。团体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理论构想、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在目标上紧密相连,实施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提供了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性证据。

1.团体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特定的目标导向下,在一个同质的团体成员之间开展精心设计的活动从而增加人际互动,激发问题思考,并促使团体成员在活动交往中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上都属于“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矫正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而是涉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性目标,比如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协助成员进行自我认识和探索,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辅导也经常被用于道德素养、理想和信念教育等发展性目标,而这些目标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道德信念。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其终极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趋于一致的。

2.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方法通常包括课堂讲授、参观访问、事迹宣讲、评优树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教师的教授和引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有单向灌输的倾向。而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群体动力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角色扮演、合理认知等心理学方法进行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往往因为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不利于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形式往往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1.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应该努力保持两者的紧密联系,做到相互助益、共同发展。(1)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效果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把握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基础之上要求团体成员在人际互动过程当中发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最终触发情感的共鸣来巩固、内化已经形成的认知和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知识的学习、行为的示范和情感的激发而形成一定的态度观念。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求既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和心理引导,也要注意在活动前后进行的分享和态度引导。(2)充分考虑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背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学习某些态度和观念,比起单向灌输的知识和态度,团体辅导式态度的形成更加深入更加稳固,这就要求团体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发认知冲突或者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需要我们对于学生心理需要的准确把握,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奖学金评定前,大家的竞争感强烈,适时开展以“公平竞争,正确看待竞争结果”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能够更深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合理面对心理冲突。(3)团体辅导活动紧密围绕具体的发展任务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为突出特点,但是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特定主题的。活动的引导词、活动中的设计都是为引发成员的思考或形成人际之间的积极影响。应在活动开展中注意将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活动主题联系起来,避免无目的性的活动。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活动组织者应该对成员之间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和应对方案,将整个活动的重点内容和高潮点落脚于团辅活动中最终指向的目标。

2.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设计

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活动设计应根据特定的团体和开展背景进行规划。整个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团体成员招募、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目标和主题、活动进程、理论基础和活动前假设、活动结果评估等方面。因为最终的目的将同时服务于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活动设计中要兼顾两种成长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3.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

在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对来访者做出任何价值判断,鼓励来访者在自我探索中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但是在以成长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导向,鼓励成员在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加深自我认识并挖掘自我潜能实际上是带有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希望团体成员逐渐趋向自我和谐、适应社会、充满动力的社会人。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意识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开展团体辅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为其最终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符合,因此活动开展应该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这种价值观既包括培养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社会人,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合格人才。

作者:金敏 单位: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127.

[3]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2003(6):1142-1143.

[4]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65-69.

[5]程美华,王海霞,刘青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246-247.

[6]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2).45-70.

[7]王柏,赵勇,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4-116.

[8]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109.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89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初探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同时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坚攻时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探析其成因及对策,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加之东西方文化、观念、思潮不断碰撞、冲击。这些都侵蚀着青年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价值观念。国务院于2004年曾提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热点问题,一般指一段时间内由于偶发性、突发性事件进而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难点问题,主要是指与传统理论或传统观念相异,实际存在却又难以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同时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若长时间不解决会有相互转化的可能。主要问题:(1)心理素质欠缺,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嫉妒心理、反叛意识强烈,追求个性化,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集体主义认知。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保护与溺爱,遇事情绪波动大,近年来大学生因遭遇挫折轻生的案例屡见不鲜。(2)政治觉悟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缺失。全球视域下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良莠不齐,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和判断不再有单一的标准,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政治辨别力,对国家的政治地位、状况及国际关系不关心,一部分学生整日追日韩美剧而对新闻联播等新闻类节目很少问津。(3)大学生自我人生定位迷茫,未来职业规划模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整体经济状况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困难,竞争激烈。物价上涨的同时薪酬却在下跌,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长期存在,是各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首先,世界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优胜劣汰促使竞争意识增强,更注重个人得失,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政治信仰朦胧,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国内情况而言,社会万象更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极其关键阶段,各种矛盾突出,复杂性尤为凸显。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涉世不深,缺乏理性辩证的认识,不能客观冷静进行分析,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诱导。社会上腐败现象、不良风气开始侵蚀大学校园,歪曲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形式僵化、死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对学生内心启迪的效果。考核方式也只是一张试卷,缺乏科学性,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背诵理论的层面上,严重脱离实际。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对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热情不高,课堂出勤率低,作业完成质量差,上课效果不理想不愿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

3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

3.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立在对事物规律准确把握上,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规范性、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育是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主力。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指导。高校应积极响应并努力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理论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应仅拘泥于死板僵硬的宣读课本,加强实践环节,使理论灌输与亲身实践相结合,使书本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达到教育的目的。所有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提高整体教师的政治修养。广大教师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正自己的立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肩负起教师的政治职责,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稳抓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归属感和事业感。高校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循循善诱,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引导,关注其成长中的困惑,相信理想信念的感召力,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其实现人生价值以增强学生对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主动性。在学生干部选拔、奖励分配、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不仅在学生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会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拓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学校能力范围内,加大对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的管理力度,如在校报、校刊上开辟专栏,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哲学思想政治理论,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在广播固定时段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提供机会开展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主题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网络教育。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增开主题教育网站,在校内网及学校贴吧论坛中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网上道德教育,规范上网行为,增强正能量。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入学初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定期对各年级大学生做心理健康调查。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力。

3.3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染力。

发挥各种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高校要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团员的工作,把思想政治觉悟高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融进党的大家庭中。同时要重视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个社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团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主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育、自查、自省、自励的能力。

结束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国家、社会、高校各尽其责,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攻破,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添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作者:高福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跃,熊洁.“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3]弓常青,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戴艳军,杨正德,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作用

摘要:

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并将其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及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问题;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过分强调灌输模式,缺乏民主教育环境:

目前,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授,而忽视学生的民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多表现为单纯的理论理论灌输,形式僵化单一,对情感教育模式和互动模式等教育方式则是相当缺乏,导致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教师上课基本上只讲理论,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基本体会不到理论的实践性,更别说对理论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并用其指导生活了。

1.2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丰富趣味特征:

一方面,我国目前教育多为讲授教学,即老师以讲为主,而学生则主要以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趣味之类的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趣味互动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表现为选题单一,这不仅容易导致内容枯燥,而且有时候还会导致学生反感厌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其课程魅力就降低了不少,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理想教育效果。

1.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率作用急需彰显:

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大学生的启明灯和指路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领路人的作用,自古至今身为老师,理应言传身教,即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而应该以身作则。因此,发挥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现如今大多教师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即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方式传统老套、教学视野狭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吸引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的实现。又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道德素质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切实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好的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2.1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逐步实现一体化,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碰撞和融合也愈来愈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除了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外,外部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等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效果的实现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同时这一急剧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社会主义的稳定。

2.2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更偏重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们对中国这种丧失自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反对的。西方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与我国的确实大有不同,这也是西方思潮具有冲击力的具体原因。正是这一冲击,才使得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自己的信仰时发生动摇,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时发生变化。如西方人大多信仰科学和宗教,而中国人则更多的信仰共产党,自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渗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2.3互联网环境负面影响:

网络可以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因此世界各地的人均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扩散自己的信息,这其中必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消极的不良信息。在这种不良的影响下,大学生极易出现思想困惑、信仰迷忙、理想信发生动摇等不良状况。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网络对许多人散步不良消息,如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这不仅给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了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3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3.1有助于大学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授课教师普遍认为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教学活动,教育方式也应该整齐话一均为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所有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为了促进思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途经和方法必须竭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即试图用丰富的方法多样的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成功的传授给新时代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进而促使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3.2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阶级、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优秀品质、美好心灵、潜力等特质,并提倡用积极的信念和积极特质获得积极力量的一门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且内容单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德育问题为主,首先提出学生常出现的道德问题并探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因此要努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趣味性,进而推动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3.3有助于为其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中的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于帮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利于及时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切实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身道德素质的良好发展,以更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赵玉娥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2010年1期

[2]刘莉.当代中国大学道德学习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熊宝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贵州.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年

[4]王承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江苏.扬州大学学报报编辑部.2008年1期

第九篇: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自媒体是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传媒形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的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认识自媒体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改进和丰富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自媒体;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与4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自媒体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深刻影响。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高校要切实做好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认清和重视“自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所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自媒体时代的界定与基本特征

1.1自媒体时代的界定:

自媒体时代也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是以个人传播为主,利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技术,向非特定群体或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1.2自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1.2.1媒体平民化: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

1.2.2交互强传播快:

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的,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1.2.3内容不确定性:

自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常常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就会使一个词语在网络上走红。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性的特征,美国后现论学者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行为、观点、解释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在微时代,从网络语言到网络文体,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从“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到“开放式”的生活态度,超越传统理性、反对现代中心主义等后现代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体现。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策略

2.1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适应自媒体时展变化的需要,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好掌握新技术、熟悉媒体文化特点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是要坚持全员育人,面向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员队伍;二是要重点加强团学干部、学工干部、专兼职辅导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拔,打造既熟练掌握自媒体技术,又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引导其运用自媒体平台自主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要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学生骨干的媒介素养教育,带动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获取健康信息、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自教自律。

2.2注重校园自媒体建设: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载体建设,将自媒体文化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2.2.1要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主题网站的建设、开设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参与贴吧讨论、建立QQ群等方式,及时更新各种信息,使主流信息无时无刻的存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能量,主动控制话语权,树立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2.2.2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各种自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图片、视频、声音多种方式生动的表达教学内容,有效避免传统教育方式“不动听”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互动性,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因势利导与倡导自律的有效结合:

高校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并丰富其业余生活。通过使用网络,可以使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这些积极作用方面,我们一定要因势利导,从而使得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交流学习的有效平台。与此同时更应当注意到,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偏活跃、自控力较差、辨别判断能力较弱、社会经验不足。面对良莠并存的网络舆情动态,个别青年大学生难免会因为辨别是非能力缺失、自我驾驭能力不足,从而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方面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大学生网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要积极帮助他们对新媒介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引导他们树立网络使用行为的自觉自律,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动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络使用行为。在保证大学生们充分享有新型媒介工具的快捷便利之时,大力倡导青年学生们重塑鼠标下的网络伦理道德。最后,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积极开拓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时解决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成为新媒体时代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作者:石永涛 单位:河北邢台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健荣.新媒体艺术与教学纵横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

[2]刘?.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想政治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