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研究范例

专业教学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1

教学内容、形式单调落后,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很多学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学生从基本的理论课程到后续的操作技能课程都采取统一选课、授课的方式,弱化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体制观念的束缚,再加上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以及课时压缩,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来讲,在课程中需要对色彩、设计图案、立体空间等通过主观思维及实践操作形成多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很多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对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社会需求方向,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备受打击。

二、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进

1.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树立职业生涯教育思想

生源问题是现阶段无可避免的大趋势,因此,要积极改变学生的态度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思想,让其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正确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和理想,加强学习的动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针对每堂课的内容都有所思考、创意和总结,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中,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养,并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2.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紧跟社会市场需求

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受教学,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认识。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如课程设计方面选择当前需求趋势最大的方向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多聘请校外专家对有关的潮流热点进行讲解分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放眼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适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并让知识得到实际运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紧跟社会方向,对自己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学习。还应对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进,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实地设计等方式,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对策

教育技术由“教育”和“技术”两部分组成,是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专门用以研究现代技术手段的一门学科。该专业表明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类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够真正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保证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技术专业主要讨论了科学技术和人类教育的关系,揭示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借助有效的方法。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围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它体现于教学计划中,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教学环节。

一、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教育技术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该课程,并且教学中以演示及研究前人研究成果为主,从经典理论和知识体系中形成自己院校的教学模板。但是实验课可以让这些先进技术和成果被论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由来,明白其中的关联,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牢固,从而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实践应用型人才。其次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实验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验证取得成果的真实性,通过实验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敏锐,思考更加有深度,能够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发现问题是观察力的体现,分析问题是思考力的体现,在这一反复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将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最后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获得良好的学科认识。实验体现出教育技术专业的真实性,是端正学生态度的最佳手段,良好的科学态度依靠实验培养,以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为出发点,尊重客观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若实验过程中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需要不断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析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院校都面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教育技术专业迫切寻找一种实践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对象。以往实验教育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是对其补充和延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演示为主,没有明确学生实验教学主体的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创造力不足。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完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验内容陈旧等问题,加之教育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短,尚未积累较为成熟的教学经验,不同院校设置课程各有不同,实验内容大同小异,无法满足行业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还要接受再教育,浪费教育资源,对此必须对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现有问题进行改革。此外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集中到“应用”方面,认为不需要扎实的理论,只要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即可。美国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是为了促进学习,将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专业涉及范围广泛,需要多方面理论知识的支撑。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策略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当前研究认为学生学习中大脑开发利用率极低,但大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若开发不当则阻碍日后发展,对此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要为开发学生机体潜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学常用的信息知识技术,在实验教学环节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如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自主收集、鉴别、加工和整理,将实验结论自行总结归纳,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路。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可适当引用一些工具和软件,熟悉工艺流程,以便为学生走入社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最为欠缺的,主要是指培养出某类专门技能应用于社会行业领域实践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岗位从事生产的必备能力,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实践能力为中心,学生不仅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发展其技术应用能力。我们所说的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是置身于就业岗位后所要求的系统化综合能力,对各方面的协调沟通能力。实验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首先立足于校本,重视设置实践课程,整合和调整现有实验课程,让实验课程学时占据总学时20%的比例,实验学周占据学期总学周30%比例,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逐渐适应实验教学计划,自觉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三)完善实验室设备,充分利用实验室内教学资源

上文提出实验课内容过时、设备陈旧,学生展开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条件不充足。对此院校加强实验室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引入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根据校内教育资金分配原则,向实验教学资金倾斜。针对实验教学要求我校决定建立多媒体网络设计机房、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录编实验室、音频采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室。为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致力于构建网络实验平台,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实验室变得更加实用化,实现教育技术实验的网络化、虚拟化。由于院校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有限,因此在征询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意见后,结合广大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最紧缺的设备采购开始,最大化满足师生的合理化需求,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尊重学生学习需要,优化实验教学流程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以往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缺乏分析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缺乏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师实验演示流程不能加以理解,经常是观看简单,动手困难,造成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不理想。对此我们优化实验教学流程,加强实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教师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如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设计可以采用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强调情境和学生的沟通互动,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了解不同学生个体的优缺点,更好地开展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必须率先考虑社会需求,确定其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体系。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要求以教学设计为中心能力,配合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和网络知识的综合能力,顺应了时展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趋势。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艰巨且漫长,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丽媛,江健玲.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3,31(4):83-89.

[2]张雅娴,王晓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

[3]张凯,陈艳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6):85-91.

[4]张红梅,唐明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278-280.

[5]王颖淑.基于虚拟实验的实验室推动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9(3):302-303.

[6]张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27-730.

[7]郭宇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3):121-122.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研究

引言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传统行业相结合,通过采用一系列的信息通信技术,使互联网能够和传统行业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崭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思维同样促进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创新,如何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成为了需要考虑的问题。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1.1教学手段落后

土木工程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是一门十分重视实践的专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对于土木工程信息化来说,也是同样的要求。但是在目前,对土木工程信息化教学理念了解不是十分透彻,导致学院对土木工程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不仅理论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其次教学活动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切实的实践需求,导致学生对土木工程信息化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都只能学到比较浅的层面,不能切实掌握土木工程相关内容的实质,也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1.2教学课堂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实际建设相联系,因此,必须要采取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管理理念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互联网思维成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在土木工程专业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互联网发展状况针对土木工程的影响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其次,对学生的教学只是处于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技能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固,无法将理论和实际较好的结合。除此之外,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的过程采用的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管理力度不足,教学方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基于“互联网+”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2.1改善教学手段,建设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辅助资料来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把这些辅助资料进行网络化管理,比如进行存储操作、提取操作,从而能够进行资料共享,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作为基础和前提,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诸多优势,把网络资源和传统教学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设立符合“互联网+”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通过“云服务”,设立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具备个性化、信息化的特点,辅助老师进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和水平。

2.2加强互联网时代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如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现象,那么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因此,学院必须要设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不仅要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对实际建筑工程进行充分的考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学院应该定期对实践器材进行检查,及时进行更新换代,保障可以和实际建筑工程的器材达成一致性,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的突破瓶颈,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学院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实习实训,从而来提升自我解决能力,为之后进行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还应该采取措施和方法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智能化移动终端相关设备的使用能力,培训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建筑工程的相关工作。第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得数据的能力,并且还要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切实了解客户的需要,准确把握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

2.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

传统的土木工程教学观念是“去手机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允许查看手机,但是这与信息化发展规律不相符。如果想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点,就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对土木工程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用手机作为辅助软件。教师可以进行微课教学。在课堂还未开始之前,老师将课程的一些重点难点预设为问题,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比如QQ、微信等等,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这些知识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行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制作成教学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不仅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还可以拷贝这些教学微视频,便于课后复习,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搜集一些资料、数据信息,在课堂上就可以对学习疑问进行求证。通过手机,教师还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两者通过QQ群、微信群可以及时沟通和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解决。

2.4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为教育的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国际化水平,还可以增强高校之间的专业学术交流。在专业教学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不断获得大量的资讯信息,并且相关的技术人员不断开发虚拟互动教学软件,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养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增强学生和外界的交流,改善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但如果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知识的时候,被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地方,那么会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诸多限制。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就是学院要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高校建立联系,走出去,实现国际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其次,还应该运用一些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使教学交流互动能够较好的进行,把一些先进的国际资讯传达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结语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的勘测环节、施工环节、设计环节都和土木工程有一定的联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元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08):161.

[2]刘瑶,贾杰,贾永峰,吴鹤翔.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力学在线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1):231-232.

[3]陈莉,徐金华,伍雯雯.“互联网+”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17,51(05):59-60.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学;认知实践;教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开始出现金融技术型人才的短缺。因此,负责培养高素质金融技术型人才的金融行业越来越成为热门行业。在现代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几乎都设置有金融专业。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是金融专业中的一大组成部分,负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金融应用人才。但是,由于院校的局限性,他们所培养出的人才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为了促进金融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金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展开对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教学研究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金融学

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是现代金融学专业的一大分支,负责为社会哦诶样大量的技术性金融应用人才。那么,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对金融专业的分析研究,展开了对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的认知。

(一)金融学专业简介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金融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金融学专业主要包括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和交叉学科,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划分为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等等。金融学专业以现代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金融知识掌握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等众多学科。

(二)应用型金融学

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是金融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指某个或者某些个具体学科,而是一些类似学科的统称。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主要包括到投资学、保险学、公司金融、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及金融机构管理等等众多专业。这些专业在研究和教学上,偏向于实用性金融知识。区别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的是研究型金融学专业,它们主要偏重于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负责提供金融学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发展。总体来说,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主要面向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性金融人才,填补金融市场的人才缺口。

三、金融学专业认知实践

通过对金融学专业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对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前文提到,金融学专业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机制。应用型金融学专业负责为社会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那么它们的认知实践教学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

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主要面向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既然要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技术人才,那么教学期间的认知实践就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主要是指相关院校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安排专业学生进入金融行业机构实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实现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在不具备实习条件的情况下,院校会通过采取组织活动等形式,展开实践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金融知识。

(二)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教学建议

目前而言,各个设置金融学专业的院校都已经具备了展开金融学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的能力。只是有的院校条件有限,只能通过展开实践模拟活动来进行认知实践教学。金融学的认知实践教学还是要尽量采用实习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金融知识。确实无法满足实习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组织实践认知活动,要最大化地模拟真实情况。综合而言,金融学专业的认知实践教学还是要以现实为基础,要以社会需求为第一位,展开实践认知活动。

四、结束语

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的实践认知教学活动中,院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最大化地模拟真实情况,来做到真正的实践认知教学。

参考文献: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5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专业设计竞赛纳入工业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项专项指标。分析其原因,首先,专业院校数量庞大,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模式存在片面性,使专业竞赛成为相对直观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其次,国内竞赛主办方多为企业或者政府机构,专业竞赛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最后,国际竞赛的相对权威性,使专业竞赛成为衡量专业办学实力和成果的砝码。但专业竞赛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相应的利弊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其利弊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将其融入教学环节,并且采用正确的竞赛引导和辅导方式,避免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忽视和对设计实践的错误认知,才能充分利用竞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设计竞赛;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利弊关系

新时代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创新的力量,都需要通过艺术设计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而对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关键在于拥有高素质的教育水平和符合全球发展趋势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工业设计的学科研究建立在发现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叉应用的能力。设计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是检验学科理论架构的平台,也是检验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标准。

一、专业竞赛融入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缘由分析

其一,专业院校数量庞大,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模式存在片面性,使专业竞赛成为相对直观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研究团队的统计,2010年我国开办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已达1448所,共计6593个专业,入学人数达到407761人。以大学四年学制计算,迄今为止,全国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就有近百万人。而据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的官方网站阳光高考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本科层次的高校达350所,数量位居首位的省份是江苏省。开设产品设计专业(授予艺术学学位)的本科层次的高校达430所,数量位居首位的省份是湖北省。以上数据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设计教育规模目前已经超出常态。全国如此巨大的办学规模,需要一个衡量办学成效的相对客观的标准。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特征,无法完全套用工科体系的量化标准,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无法量化的因素,因此专业类的竞赛等级和数量就成为判断办学成效的、可被量化的参考标准。基于此,全国诸多高校都以此为标杆和参照体系,将专业设计竞赛列为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实践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二,国内竞赛主办方多为企业或者政府机构,专业竞赛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价值。囿于专业设计师的缺乏,再加上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量产可行性的设计方案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于是逐渐有企业开始借助专业性的网站平台开展工业设计相关竞赛,试图通过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设计方案,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这是国内企业设立相关专业设计竞赛的初衷。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被广泛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与设计部门。此时,企业认识到竞赛可以获取大量的设计方案,专业竞赛平台可以成为发掘和储备专业设计人才、宣传企业自身的一个平台。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加入举办专业设计竞赛的队伍,如,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多次参加的“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是由杭州市政府、杭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发挥了政府层面对实体产业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地相关行业发展和相关机制的确立。

其三,国际竞赛的相对权威性,使专业竞赛成为衡量专业办学实力和成果的砝码。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老牌工业国家德国为例,早在1968年,德国的博朗公司就举办了德国首个国际性的设计赛事——“博朗奖”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其初衷是为了鼓励公众探讨有关设计的问题,寻求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在今天的国际性设计奖项中,德国的红点奖(RedDotAward)无疑是备受人们关注和认可的一项国际奖项,由于其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认可度,一度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在国内设计业界和教育界涌起参赛的“红点热潮”。每年类似的大型国际性赛事的入围率仅为2%到6%,并且其评判标准十分严苛,使类似红点奖的国际赛事树立了其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因此,企业或者开办设计学专业的高校能夺得红点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业绩或者高校办学成效的有力验证。

二、专业竞赛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环节的利弊分析

1.专业竞赛的益处

(1)将竞赛纳入部分日常教学环节,有助于强化学生内在知识体系的训练参加国内、国际设计竞赛,可以提升内在训练的效果。所谓的“内在训练”,是指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所学习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书本知识是需要反复的实践环节加以检验和巩固的。借助适度良性竞争的竞赛平台,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斗志,拥有明确的目标也会让人更积极、更容易集中精神。将专业设计竞赛视为“练功”的舞台,练习已经学会的基本技法,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如果正在尝试一些新设计技巧、方法,也不妨将它送上国内或国际舞台,听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除了练习基本技法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优秀的作品一般言之有物,再简单的设计也要蕴藏深意。技法可以通过练习变得娴熟,思维也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变得敏捷。参加国内外竞赛的一个好处,便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际上正备受瞩目的重要议题和现象,从而将其转化成设计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加以解决。

(2)不断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俗话说“见贤思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增进修为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高手围绕的环境。在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经历以下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往往寻找到一个准确的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学生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依靠自己长期的专业积累和宽阔的设计视野。在专业竞赛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主题资料和优秀的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很多已有的优秀设计中总结出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参赛规律。在后期的比赛结果公布期间,通过与优秀作品相互比较,可以分析出在不同地域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看待问题视角的差异性,也可以从某些侧面折射出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短板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3)在教学实践环节融合专业竞赛,有利于弥补实践资源的地域性不足工业设计要依托传统制造业,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地来看,主要分布在沿海等地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秀的创意资源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传统业态和资源分布不均也给设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地域性束缚。如,开设相应设计专业的中西部或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域的高校,到了相应的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环节,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设计实践,造成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相关的专业竞赛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实践资源的地域性不足问题。近年来,国内举办了众多工业设计赛事,很多选题来自企业的真实命题,学生可以克服地域差异性的问题,通过参赛参与真实命题的设计实践。

2.专业竞赛的弊端

(1)以专业竞赛为实践教学导向,容易让学生认为参赛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专业竞赛只是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一环,而不是全部。诚如原研哉在《欲望的教育》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提到的:“设计绝不只是简单地接触‘果实’的行为,而是在长期的生产与消费的大循环系统中润泽欲望的土壤,使之肥沃的手段。设计的意义并不在于创造靓丽的形态,设计的力量体现在探求事物与人类之间潜藏的那种肉眼看不到的关系的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的背后隐含的环境形成系统中存在的诸多本质性的问题。”工业设计应该立足于生活中的问题,放眼人、产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掘诸多设计应该关注的本质性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参赛、获奖等光鲜亮丽的方面。

(2)以获奖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容易让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相对而言,国内的专业竞赛入围率相对较高,而大型国际设计竞赛的入围率往往只有2%到6%,至于获奖就更难了,从来自全球的数千件甚至上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参赛者不应该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而参加竞赛一旦获奖,伴随而来的就是掌声、荣誉甚至是诱人的奖金等,此时若将设计竞赛视为过程和工具,它也许是学生成名的捷径和练习身手的好地方,但绝不是专业上的终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权衡得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让学生不要为得失而武断地为自己设限,也不必一味追求由参赛获奖带来的功名利禄。学生借参赛积累经验,没有太多的设计委托方,可以将设计竞赛视为客户进行练习、挑战。学生可以通过参赛检视自己的作品,同时观摩来自全球的作品,开阔自身的视野,提升竞争能力。

三、专业竞赛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有效引导方式

其一,由于专业竞赛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应该注重区别性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将之融入教学环节。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是站在整个学科宏观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系统的认知与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竞赛仅仅是从某一类产品或者某一问题的视角检验学生某一方面的思维特性与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前者与后者之间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为其目的不同,教师应该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参加合适的专业竞赛,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如,在低年级主要鼓励学生参加以创意为主的设计竞赛,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在高年级适当鼓励学生参加以企业命题为主的设计竞赛,侧重培养学生对于产品的结构、工艺、市场定位以及可实现性的认知,从而使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市场、社会快速接轨。

其二,采用正确的竞赛引导和辅导方式,避免学生忽视课堂教学和对设计实践的错误认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媒介的发展,网络上有各种级别和层次的设计竞赛信息,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盲目参与各项设计竞赛,而忽视了课堂知识的学习。专业设计竞赛的着眼点更多的时候在于一件设计作品的创意,而纸面上的竞赛作品与符合工艺要求、制造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相距甚远。2015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在韩国首尔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上时隔9年后再次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作出新的诠释,明确指出“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工业设计更应该关注社会产业发展的整个业态关系,关注产业链结构,这个结构中涵盖了从最初设计构想到最终产品投入市场的全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样机试用、生产制造、批发销售、售后服务、第二代产品的开发等诸多环节。以中国的城市为例,城市交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拥有一辆汽车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舒适生活的目标,但令人困扰的是,如果每个人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都得以实现,那么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能源耗竭问题会由于大量尾气排放而更加严重,而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不可改变的。21世纪的设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仅仅思考人们需要一辆具有何种高科技功能或者炫酷造型的汽车,而应该从多角度研究汽车需求的意义,创造新形式,在研究生产和销售新系统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取得进展,同时也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协调与合作。一言以蔽之,专业设计竞赛为工业设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设计教育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充分认识专业竞赛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利弊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竞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曾力 梁家年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工业设计专业竞赛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012X90)的阶段性成果;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工业设计)、武汉科技大学品牌专业(工业设计)建设(2010X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欲望的教育.张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兰.浅析设计竞赛激增现象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影响.美术大观,2012(5).

[3]何铭锋.以设计竞赛驱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2012(6).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数据技术;医科院校;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大数据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国家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新增的专业。据教育部统计共283所大学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本文针对匹配新专业所开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展开研究和讨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了很多年,针对医科院校的同学,这门课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医学院校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时有限,讲授内容较少,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要求较高,所以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的话,再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会显吃力,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并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这种随机性思维,加上统计学里面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使得该课程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同学们主动性差,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时重理论推导,轻应用实践,把大量时间用于理论和公式推导上,没有针对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学生学完不会用。面对实际的数据,不知道如何分析,即使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出结果也不能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2]。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结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应用,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的应用[3]。针对课程的特点,把课程按1∶4的课时比例分成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在实验课上利用具体数据对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对实验结果教师需要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针对理论课时的教学,对于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自学并讨论,最后挑选学生以讲授的方式讲解。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难懂的内容,需要老师进行详解,并且针对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尽量举例说明,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针对实验课时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对数理统计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实验部分主要是利用统计软件R语言进行实验。R是一款开源的软件,它涵盖了多种行业数据分析中的方法,并且可以跨平台胜任复杂的数据分析、绘图[4]。在实验课环节,首先让大家熟悉R软件,并对R语言的基本语法讲解,然后针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编程,并对最后的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好地理解数理统计的原理又可以熟悉统计软件。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

在高校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质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由于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值时,考生成绩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500,1002),本科生录取率为42.8%,问该省的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应该划定在多少分以上?学生都参加过高考,他们对本科线到底怎么划出来的比较好奇,通过利用概率论的知识讲解,学生明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解决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讲授课程时,对于一些复杂的定理、推论和公式等的推导,可以利用稍简单的例子或者图表形式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生活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来解决,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合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也是恰到好处。教师需要精巧的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引导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方式。对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同学,数学建模思维方式是重要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课程中的问题,更好地改善“概率路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效果。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目标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2]。重点培养具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一是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数据科学中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实践方面,主要是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方面,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具有实操能力较强的人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结合理论和应用的课程,作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医学院校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处理医疗问题的大数据人才,在本课程中利用真实的医疗数据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更明晰。

五、结语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7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2013届毕业生中,受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类型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65.52%,15.95%(表1);受访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为内科和全科,分别占25.86%和18.97%。

2.2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

71.47%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25.3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展开形式好”,23.9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知识呈现方式好”(表3);70.09%的受访毕业生认可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1.2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教学媒体生动形象”;40.95%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采用“运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76.2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实训基地能满足学习需要,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考试的一体化教学。

3讨论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分层分向;教学研究;高职教育;软件技术

一、分层分向教学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此项要求同适用于现如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尤其是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个体差异大,对知识的诉求不一致,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不一致,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差异性大的工科类教学实施,经常出现学生一旦进入大二阶段后,只有10%的同学仍然能够紧跟教师的步伐继续前进,剩余90%的同学已处于自我放飞的状态。因此,亟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水平和知识程度的不同,为其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即分层分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为兴趣有差异的同学提供不同的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层分向教学以学生为基础,这种教学方法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1]。

二、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现状及实施分层分向教学的必要性

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基数较大,且生源多样,主要包括了:普通高中考入的普高生、通过技能高考从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和普通中专等学校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退下农”、复转军人、企业优秀青年等类型的生源。虽然生源渠道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过的受教育机会,但高职院校的学情也因此进一步复杂,并呈现出了不平衡,差异性大的特点,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当前的生源现状,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动机进行分类分向教学[2]。同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类似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科类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难度都很大,且实践性强,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至关重要,如果对此类工科专业的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课程标准,并沿用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肯定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就必须将差异化教学纳入教学改革中,而分层分向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

三、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分层分向教学实践

(一)构建适合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分层分向实践教学模式。分层实践教学模式:(1)以让一部分学生成为专业能力突出、能在行业内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为目标的第一个层次;(2)以让另一部分学生成为现场实施、系统集成、软/硬件测试、销售与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业务人员为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每年秋季学期将大一的新生按照个人的意愿,并通过考核面试,分为普通班和创新实验班,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分向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Web前端开发(1+X证书)、软件测试、系统集成、UI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多个职业方向,让学生可以在上完专业群平台公共课程后进行重定向。在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更有目标地投入学习和实习就业。

(二)构建课证融合、课项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融合:以程序员软考和1+X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目标实施教学,以备考知识点为教学内容,以分层工作室全体学生通过为考核目标,让工作室的学生具备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2)课项融合: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以项目需求重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保证既能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必备知识做到全覆盖,甚至有所拓展,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的将知识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传授给学生[3]。相对于传统的老师传授,学生练习的课堂教学,这种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工作室模式把基础内容和实际项目相结合,融合多门课程内容于某一个项目中进行实践交付,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消化,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团队协作开发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我校软件专业在分层分向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参与完成《XX市智慧农业》、《XX县委党校智慧校园教务管理系统》、《XX公司垃圾智能分类平台》等11个创新项目的开发工作。分层培养的22个学生参加2019年程序员软考,有50%的通过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首次1+X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资格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由此可见分层分向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针对性,达到了因材施教的境界,发挥了分层分向教学模式的价值与作用,促进了高职学生综合性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孙雪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C].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2019.

[2]王文芳,郭玉敏.试论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普洱学院学报,2019(6):12.

[3]陈玉平.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分层分向教学模式实施路径[J].福建电脑,2018(6):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