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范例

中学思想

中学思想范文1

这些年以来,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学美术课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已经从附属位置上升到了美育实践的重要位置。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课的学习中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最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审美思维的能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审美思维

只要用心,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期间,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方式非常的多。而教师应该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情感动因的方式来逐步的加强学生的审美思想,从而全面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加强审美思想,可以在不经意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不过这一切都要用心去感受。而对于中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层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对求知的渴望。然而通过美术审美思想的教育,在教学期间告诉他们如何去发现美,能够很好的加强他们的审美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境界

对中学生加强美术审美思维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善与美的差别,从而能够很好的加强他们的辨别力,并指引学生构成良好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的言谈举止,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加强。

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绘画教学是过去的美术课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也主要把绘画的技能当作衡量学生美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另外在教学期间,教师总是将范围局限于课本的内容,丝毫没有创新可言,这同样也是制约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教学方式太过的枯燥,导致学生无法对美术课产生兴趣,从而严重的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成绩,这与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完全的背道而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要极力的改变这种局面。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课改内容中对美术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将来能否成为艺术人才的关键一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期间,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事物所存在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合理的想象出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物,从而加强了学生美术审美思维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发现美的存在,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去体会对于新鲜事物的美好感受,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将美术审美思想教学与实际生活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很好的实现了课改中所提倡的教学目的。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激励学生,以便让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始终充满信心。在中学美术审美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因

拥有丰富的情感对于美术创作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是美术创造的原动力。而在中学美术的教学期间,要将情感渗透到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当中。增设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力以及情感意识非常的有帮助,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然后根据心灵的感受,来获得最为生动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也是学生对抽象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把握过程,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步的加强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在实践教学期间,想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因,则一定要建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这主要是由于所有的艺术创作,不但需要足够的激情,更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网络这种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将一些有关美术创作的中外经典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对这些作品的流派、风格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潜能。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理论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学生在吸取了优秀作品的创作精髓之后,就会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审美思想,从而为他们将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过欣赏课的熏陶之后,学生在这种美好的情境中,会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进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从而让他们的情感能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并最终可以实现情感教学的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动因,同时还要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将实践与审美意识充分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将来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者要不但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中学美术的审美思想教学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闫颖玉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冯彩梅.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5,23:171.

[2]宋海波.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60+162.

中学思想范文2

在我国语文教学而言,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朱自清先生27年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他通过不同的视角,对语文教育的多个层面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独创性教育思想。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具备严谨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当时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能够较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较强的开拓性精神和价值,即便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期,其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值得推崇,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现代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设置最早的一门学科,从小学阶段直到高中毕业的12年期间,学生一直都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课都不敢掉以轻心,将其作为学习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学科。而国家在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改革现状仍不令人满意。谈及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几乎能列举出各种各样教师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乐趣性、缺乏启示性和激发性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进而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因素,最终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一、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对于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而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朱自清极力驳斥传统观点将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对待的态度,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感情培养等多种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朱自清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在其中应该处于辅助性地位。以及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写作、语言训练等多方面都应该融入强大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朱自清语文教育的内涵所在[1]。在其理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是一对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共同体。如果单纯考虑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很容易将语文的额绚烂多彩的内涵以及独具一格的魅力抹杀,同时也会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形式化的不良影响;如果单纯考虑其人文性特点,又会产生对基础性知识和读写能力等环节的弱化,同样也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工具和基础,也是推动语文教学工作人文性提升的内在因素;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发展,同样也是实现其工具性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现代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自清的教育理念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该坚持两者兼顾的原则,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二、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通过开拓出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中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已经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语言环境,来实现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有实践研究表明,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将学习途径局限于课堂之上,视野范围仅停留在教科书之上,忽视了课外阅读。这样使得语文教学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肯定,使得学生去自助也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积累一定的素材,提升语言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也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学习知识,认知文明,有着比较高的功用价值,主要是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促进人们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显得更加的重要。中学生正在处于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鉴朱自清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同时要对课堂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工作不在局限在口耳相传和死记硬背之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创新和研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工作之中。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就需要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培养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实现其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根据这层意义,朱自强的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学目标无疑和现代语文教学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必然会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宋珍华 单位:宁都县对坊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想.让你的作文“活”起来——浅析朱自清写作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2):61-61.

中学思想范文3

在我国语文教学而言,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朱自清先生27年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他通过不同的视角,对语文教育的多个层面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独创性教育思想。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具备严谨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当时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能够较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较强的开拓性精神和价值,即便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期,其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值得推崇,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现代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设置最早的一门学科,从小学阶段直到高中毕业的12年期间,学生一直都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课都不敢掉以轻心,将其作为学习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学科。而国家在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改革现状仍不令人满意。谈及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几乎能列举出各种各样教师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乐趣性、缺乏启示性和激发性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进而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因素,最终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一、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对于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而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朱自清极力驳斥传统观点将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对待的态度,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感情培养等多种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朱自清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在其中应该处于辅助性地位。以及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写作、语言训练等多方面都应该融入强大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朱自清语文教育的内涵所在[1]。在其理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是一对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共同体。如果单纯考虑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很容易将语文的额绚烂多彩的内涵以及独具一格的魅力抹杀,同时也会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形式化的不良影响;如果单纯考虑其人文性特点,又会产生对基础性知识和读写能力等环节的弱化,同样也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工具和基础,也是推动语文教学工作人文性提升的内在因素;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发展,同样也是实现其工具性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现代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自清的教育理念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该坚持两者兼顾的原则,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二、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通过开拓出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中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已经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语言环境,来实现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有实践研究表明,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将学习途径局限于课堂之上,视野范围仅停留在教科书之上,忽视了课外阅读。这样使得语文教学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肯定,使得学生去自助也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积累一定的素材,提升语言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也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学习知识,认知文明,有着比较高的功用价值,主要是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促进人们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显得更加的重要。中学生正在处于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鉴朱自清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同时要对课堂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工作不在局限在口耳相传和死记硬背之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创新和研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工作之中。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就需要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培养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实现其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根据这层意义,朱自强的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学目标无疑和现代语文教学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必然会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宋珍华 单位:宁都县对坊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想.让你的作文“活”起来——浅析朱自清写作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2):61-61.

中学思想范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哲学思维;反思

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引领学生思想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一、哲学思维及其特征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培养不能离开哲学思维。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呢?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思维就是获取这种智慧的路径。阐述哲学思维的概念就如同在描绘同一挂彩虹,即便每个人对彩虹的颜色描绘都不尽相同,但是众多颜色都有一个共同的弧度,这便是哲学思维的共性。可见哲学思维必定不是单一的一种思维,也不是多种思维的机械累加,而是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反思思维等多种思维深度融合成的一种综合思维,批判性、辩证性和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但是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可以为接续的高中课程打下思维基础。我们知道,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哲学与生活”模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此模块理论抽象,不容易掌握。造成这种情况当然有种种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此之前没有对哲学思维的初步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初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哲学思维是必要的,将为高中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初步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前提,而独立思考恰恰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哲学思维具有批判性、反思性等特征,是对思想的反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日常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反思。只有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再次,培养学生哲学思维为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意图提供条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变为《道德与法治》后,尤其重视教学的实现方式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开放对话。师生进行思想交锋,在讨论中获得正确的观点。教材的这些呈现方式需要哲学思维来实现。最后,培养学生哲学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这些素养的基础是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无论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还是社会参与等方面,都需要理性思考,需要批判质疑的品质,这样才能学习文化知识、发展自我,以及理性参与社会活动等。

三、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具体策略

既然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发现问题的地方。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没有发现问题,那么这堂课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1)“故弄玄虚”,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基于某种情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我们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也就是说,我们根据问题选择创设情境,情境是为问题服务的,为了让这个问题更加明确,情境可以被我们放大,集中矛盾体现问题。“故弄玄虚”,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迷宫、找出口,这个出口就是教师设置的需要被发现的问题。在这里,教师不是“身先士卒”,告诉学生出口在哪里,而是陪伴在学生左右,暗中指导。(2)“移花接木”,架构发现问题的桥梁。有了相应的情境,问题产生了,但是这只是基于这个情境产生的具体问题。回答完这个具体问题之后,教师还要从具体问题提升到普遍问题,发现诸多此类问题背后共同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移花接木”,是从这个问题和诸多此类问题,引到了另一个大的共同问题。这些小问题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让学生发现大问题的桥梁和阶石。(3)“点石成金”,激发发现问题的欲望。每名学生发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发现问题了,教师先不要着急去解答,而是先点评一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如这个问题有多重要,这个角度有多新颖等。这往往是被忽略的环节,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下次学生还会不会发现问题,愿不愿意发现问题,能不能发现问题,都在这一环节有了定论。“点石成金”,是教师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比金子还要珍贵。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深度、有独特见解的问题,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少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1)解除“后顾之忧”,敢于质疑。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成问题而遭到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因此,在这之前,教师要想办法解除学生的这些“后顾之忧”,明确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言论自由,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不怕动,只怕不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激励“精益求精”,善于质疑。能提出问题还不够,还要善于质疑,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真正有意义、可探讨的问题,才可以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这样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把提出的好的问题进行展示和解读,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敢于质疑,还要善于质疑。(3)做到“意犹未尽”,持续质疑。质疑不是一个即时结束的活动,应该是持续性的、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应该人人做到多疑,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问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持续性的质疑,让质疑不是“灵光乍现”,而是“细水长流”。

3.支持学生展开辩论

思想的火花是在辩论中产生的。“唇枪舌战”的辩论,不仅可以让别人听到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让自己再次审视自己的思想。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新的思想就应运而生了。(1)“搬弄是非”,引发思维冲突。辩论最主要的是要有适合展开辩论的论题。如果辩题太大,就只能讨论皮毛,效果就会不痛不痒;如果辩题没有明显的矛盾,没有辩论的必要,就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辩题,是引发思维冲突的前提。课堂中的论题不用很大,但是必须要有辩论的价值,这样针对一个小观点就可以展开各抒己见的辩论。而这个小论题就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2)“煽风点火”,加剧思维碰撞。找个一个适合辩论的论题,可以引发思维冲突,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但是,毕竟初中学生的经历和认知都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一点“煽风点火”的工作,加剧思维碰撞。这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不太理智的想法的过程,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3)“拨云见日”,激发思维跳跃。辩论结束后,学生都生成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有新的疑问产生,教师在这时不要急于总结知识点,而是应该趁热打铁进行点拨,拨开学生心头的疑云,让智慧的阳光普照,让学生的思维发生跳跃,既有“柳暗花明”,又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4.鼓励学生反思结论

辩论后,每名学生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可能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有可能是接受了对方的意见。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结论。反思是最重要的哲学品格,是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最重要的一步。(1)“思前想后”,联系反思。反思结论,必须要做到“思前想后”。“思前”就是反思这个结论之前自己的观点错在哪里,“想后”就是对新的观点进行反思。前后的观点是有联系的,不是割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反思,这样的反思活动会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前因后果,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观点错在哪里,自己如何否定了自己,得出了新的观点。(2)“静思默想”,沉淀反思。经过紧张、激烈的辩论之后,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既是课堂留白,又是哲学思维培养的必要环节,让学生有一段安静的时间去梳理思维、沉淀思维。这个过程就像蒸馒头一样,不能着急,不能时不时就掀开锅盖看看,导致馒头看似熟了,实际上夹生了。这个过程要给学生一段安静的时间,静静地去反思,等时间到了,反思的结果自然而然就呈现了。(3)“奇思妙想”,深化反思。反思固然是思维的活动,但是反思之后,需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写成反思日记。这是反思必要的深化方式,因为反思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所以需要笔记记录下来自己当时的想法、思路等。当反思的思维体现在纸上,思维的整体活动思路就会呈现在眼前。综观整个思维过程,我们可能发现了新的反思内容,或者对反思过的思想进行了新的反思,加深强化。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哲学思维恰恰是这个“渔”,是让人以不同方式获得更多不同种类“知识鱼”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走,才能步步为赢。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我看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特性[N].北京日报,2012-11-5(19).

[2]孙正聿.哲学与哲学教育[J].哲学动态,2008(1).

中学思想范文5

中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而在中学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但一直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诸多困境,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困境;研究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教育。农村中学是开展农村教育的主要力量。而思想品德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作用,其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然而,当前农村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并不高,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走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路线,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加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

中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的坏习惯都是在中学阶段养成的。所以,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状况并不理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育地位在农村中学中没有得到明确。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空洞枯燥,抽象难懂,侧重理论讲解和说服教育,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无法有效发挥思想品德的教育职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没有给予学生关爱,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仅把思想品德教学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已偏离思想品德教学的初衷。当前农村家庭的学生80%-90%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束,学生的自由度高,易养成不良习惯。而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服教育。显然,当前农村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关爱,而不是说服教育。因此,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教学。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发挥的教育功能毋庸置疑,思想品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教育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进行育人育智教育。育人是育智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德”排在第一位。所以,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前文对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困境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效能难以发挥,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农村中学应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的位置,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学的内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智慧,与学生良好地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动态,及时调整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构建与时代相符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当前,虽然很多农村中学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综合利用率却非常低,教育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多媒体教学,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要遵循思想品德教学规律,基于农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加强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以浅显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牢靠。另外,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应加强自我提升,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自古以来,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就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课程。但当前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堪忧,很多时候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农村中学应加强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创新,构建新型课堂模式。

作者:吴锋 单位:三穗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闸北区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3(2).

中学思想范文6

1.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某些学校中,“两课”的教学模式极为模糊,往往跟随其余课程的教学思想,偏向与文化知识理论的讲解和分析,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想、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造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表现出束手无策的样子。所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也常常出现教育内容空洞乏力的情形。部分教育者自身理论政策水平和陈旧教育观念,一味灌输“大道理”对社会进程中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刻意回避。这些现象,无不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动机与实效间的距离。

2.学校和老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中学教育在全民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即便学校设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但是学校由于担负着升学率的责任和压力,不得不将高效率的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外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落后和单调,远远背离现在创新时代对教育者要求的标准和目标,进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困难性和破折度。

3.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型,使得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和分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败和不乐观现象,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和不正规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很容易激化中学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以上种种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还未成熟的中学生的思想,干扰着人生价值观的正常发展和完善,这可能也是困扰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联合国教育会议曾留下一则振聋发聩的名言:“21世纪就要到来了,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寓意着职守在德育工作岗位的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指导员设下看一道艰难富有挑战的的课题。所以,如何让中学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怎样布置好新形势下思政课的教学规划工作呢?

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首先,各教育学校部门深入完善和补充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相关规定。阶段性的组织学生户外活动、扩展视野,树立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高尚情操。其次,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其进行公民基本品德教育的初步深化,指引学生正确的政治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也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分为教育内容、领导体制、机构队伍等多方位。以上要点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整体作用的发挥是制约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思想工作是投向大众、面向全局的教育工作机构,不能单行列行使。尽快建立和完善能够覆盖现实需求的新的工作网络。

3.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目前初中生的思想现状,不仅仅与学校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为了保证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全面,学校教师领导班子除了深入传授校内知识外,还需要与社会、家庭组织进行交流,搭建合作伙伴,共同为学生思政教育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习平台。

三、结束语

中学思想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前言: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积极地探究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健全身心、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效性教学方案的探究,并切实应用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中学思想品德学生学习的现状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虽然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并完善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都知道,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内容很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成为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通常情况下,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措施包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促使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快的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教学措施。

(二)创建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相对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一教学措施。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之一。教师在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逐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开展德育教育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在参考新课改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忠科.试析中学思想品德课提问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2017,(12):117-118.

[2]刘玉华.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6,(65):113-113.

[3]文教平.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3):179-179.

中学思想范文8

1.资金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

学校体育资金有限,对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资金倾斜度不够。每年体育教育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对现有场地设施的基本维护,部分学校出现体育经费被挤占,甚至无经费可用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出现无法开展的局面。很多体育器材陈旧老化,没有专人维护,部分乡村学校甚至没规范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乒乓球台、排球场地等基础体育教学设施,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只能开展基础的队列练习和基础的跑跳投练习,大大的降低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阻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课堂组织形式、教法落后

体育教学课堂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有所改变,但是变动幅度不大,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单纯的接受、模仿、练习。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以室外场地练习为主,缺乏理论知识的讲授,尤其是体育文化的渗透严重不足。

3.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统一

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展开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思想与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如:健康体育、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等,多元的思想与理念被引入中学体育教育,给中学体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动力,但也造成了中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分散,导致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多向化,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差异化,进而影响中学体育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课堂应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学习技能的从属地位。改变传统教学重运动技术传授,而忽视体育文化内涵的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

2.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体育课堂组织能力,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体育教师,改革的理念和措施都需要依托体育教师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要求,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体育文化内涵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化保障。

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重复率高,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难以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体育教材的内容要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项目选择,尤其是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4.改革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体育活动的检查与督促,也是对体育教育的阶段性检验与评估,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体育教育评价标准,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水平,而对体育文化的评定基本没有,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从未提及。改革后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运动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文化的渗透,为学生今后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