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实训范例

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1

本文提出将企业、大赛、学校的元素相结合,将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大赛要求与实训项目相结合,整合实训教学资源,探索“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开发集趣味性、专业性、实用性、创新性为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

【关键词】

物流管理;以赛促教;职业技能大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项目“现代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JX2015D409)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宏观角度来看,该赛项有助于引导高职高专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认可度;从微观角度来看,物流技能大赛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赛促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物流实训教学的意义

(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举措。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学的风向标,物流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主要是根据行业、企业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下的典型任务模拟生成,充分真实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高职高专院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竞赛项目内容与要求的梳理与分析,将实训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由此可见,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注重考查本专业和学科的职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竞赛项目都是按照物流企业的核心环节———仓储和配送进行设置,竞赛内容及规则是按照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设置,以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竞赛内容是当前企业最基本和核心的技能,通过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师生可以对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竞赛结果也将有助于反映课程或者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定位和自身完善,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和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三)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意义重大。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的考核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掌握和竞技水平上,同时也需要学生对本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行业及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如出入库操作、组托、配装等。所以,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教师通过指导和观摩大赛,能够获得最新的岗位技能要求,从而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以赛促教”高职物流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步骤

(一)确定“以赛促教”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部主办的“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大赛(高职组)”是经“校、政、行、企”专家研究分析确定的,既反映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也包括学校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行业和政府所倡导与推行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以企业岗位需求、竞赛要求及行业趋势为基础,确定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深度融合,与物流岗位任职要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如对《仓储作业流程与控制》、《配送管理实务》、《运输方式选择与组织》等课程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并编制实训指导书。目前已编制《仓储作业流程与控制》、《配送管理实务》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并已全部应用于实训教学,且效果显著。

(二)引入行业、企业与大赛元素,搭建“以赛促教”综合教学平台。搭建“以赛促教”综合教学平台,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动运作和管理。在与行业、企业互动方面,不仅要积极参加行业、企业举办的技能大赛,并通过大赛的参与,使教师、学生直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学校更要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物流实训中心为载体,融合“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的相关元素,创建一个集竞技、实训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

(三)设计实训项目,开发“以赛促教”物流实训课程资源。职业技能竞赛是在仿真环境下展开的,对项目化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制定“以赛促教”物流实训课程标准,围绕大赛标准、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此外,在实训过程中,将实训团队的实操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和照片采集,以充实教学资源,并逐步建立由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组成的教学资源库。下面以“配货作业”实训项目的设计展示“以赛促教”物流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1.明确实训目的。配货作业是配送中心区别于传统仓储作业的明显特征。配货作业的合理化将极大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使空置、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本实训项目,要求学生理解配货作业的内容,认识到合理配装对配送活动的重要性,熟悉配货作业流程,掌握配货作业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确定教学内容。配货在“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大赛(高职组)”中是一项重要竞赛内容,主要考查内容是:根据客户订单把拣取分类完成的货品经过配货检查过程后,装入容器和做好标示,再运到发货准备区,待装车后发送。选手制定配货计划,并梳理配货作业流程,以及注意配装要点,最后完成配货作业的实操能力。

3.设计配货实训项目任务,开发课程资源。配货实训项目根据配货作业流程可以分成印贴标签、分货作业、配货检查、包装与配装等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将按照大赛要求,设计独立的实训场景、实训任务、实训规则与评分标准。实训场景是根据实训任务具体执行的实训情境;实训规则是关于实训团队的构成、队员分工等情况;实训任务主要包括具体实训任务、任务要求和最终成果要求;评分标准是具体的考核方式,并设定实训过程中的评分细则。

(四)将实训考核、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完善现有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是分不开的。如物流员、物流师的资格认证等都与技能竞赛紧密相关。在日常实训考核中,现已逐步形成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代替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评判标准,同时技能大赛的获奖者也有替换指定课程成绩的机会。近几年已经举办的校内叉车标准作业技能大赛、仓储标准作业一体化大赛已实现成绩置换。这种全新考核体系的形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在取得大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将实现赛证融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郑治 任玲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营销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新旗.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3:73~75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2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将“教育教学”所必备的职业技能分割成几大模块,以模块搭建起整个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分模块设置训练科目逐一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升技能。

(一)“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育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成长,首先要成长好自己,即“成己成人”,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即“成人成己”。教师的最大技能就是“育人”,包括“自育”和“育他”。因此“育人为本”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2.能力取向。教师职业首先需要知识积淀,“学高为师”,但仅有学问未必能成师,知识的传授是需要技巧的“,教书”是一种技术“,育人”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包括职业适应性技能、职业应用性技能,也包括职业发展性技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技能”综合训练为核心内容,以“仿真实践”训练为主要形式,通过设置并实施相关实践性训练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

(二)“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现实基础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由系列的单项技能构成的综合技能。随着自媒体时代、知识检索时代的到来,许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颁布《大纲》时所面临的问题,今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比如普通话,多媒体应用等,但随之而来的三笔字书写、口语交流等基本能力的下降,知识记忆的减少,尤其是对网络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我们及时反应在职业技能训练之中。因此,在技能模块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教师岗位对技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现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的技能和缺陷。

(三)“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最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技能,重点要提高“备课、教课、辅导、批改、考试”五项常规教学环节的能力,同时强化班主任工作技能,口语表达技巧及能力,粉笔、钢笔、毛笔基本技法和板书设计能力,学生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与操作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师常用应用文体写作规范与技能等。微格教学训练科目则着重在模拟课堂教学环境下,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讲解、提问、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和体态语言等各个环节的各种基本教学技能进行全程性的综合演练,最终使学生的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三导师协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师资团队

课程的落实最终依赖师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师资团队组建需要用大的人才观,既将有能力有条件的教师组建到团队中来,将最合适的人员放置到最适合的课堂。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组建“三导师协同”的师资团队显得十分必要且效果很好。

(一)“三导师协同”师资团队组建的方法

“三导师”就是指每一名学生应配置三名三种类型的导师来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一是专业理论导师,一般由大学学科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科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指导;二是教学研究导师,一般由省级教学研究室或者所在城市的教学研究室相关学科的教研员担任,人员不足的也可以适当聘请有一定教学研究基础的特级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改革、教学大纲、教材体系、知识结构、教学研究等;三是教学实践导师,一般由地方基础教育一线的特级或者高级教师担任,主要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学习备课、说课、上课、作业批改、试卷制作、学生评价以及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

(二)“三导师协同”师资团队的困难及改进

理论构想和现实操作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三导师协同”的师资团队建设中会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人员的选择困难,选择什么样的教师来执行和完成课程计划是十分关键的,最大的人员困难是省教研室教研员,省教研室教研员不是大学教师,人员不多而且本身工作繁忙,难以聘请,这里除了尽力协调外,还可以考虑用退休教研员和基层教研员以及部分有教研经验的特级教师来弥补;其次是训练的时间调整困难,无论是教研员还是一线教师,他们本身有自己的本质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训中灵活协调,对于教研员导师,可以采取适当集中的办法请他们指导,一线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则可以多采用学生上门、伴岗或者顶岗的办法进行指导。在庞大的师资团队组建的过程中,要适度准备替补导师,以免教师的中途退场或者其他意外发生,确保教学训练的正常有许开展,同时,还需要进行导师评价,建立淘汰和补充机制,未来获得更多优质基层学校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对口建立一些教师发展学校,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为教师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助关系。

三、“流水生产线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法

(一)“流水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建设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需要建设相应的训练基地,基地包括两大类,一是建设一批教师发展学校,把师范生送到这些学校,在教学实践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听课、伴岗研习和顶岗实习。二是在大学内部建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地设施应包括基础教育教材库、名师授课实录资源库、计算机备课实训室、系列微格实训室(含个体自主实训室、小组协同实训室、教学案例讨论室以及仿真课堂四类)、个体心理辅导实训室、团体心理辅导实训室、三字训练室、危机场景(火灾、地震、生理救护)实训室等。如果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还应建设幼儿教室模拟场景实训室。

(二)“流水生产线”的实训推进

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总体应包括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伴岗听课、研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身的技能差距有深刻的体会;第二阶段是技能训练,主要采用“流水生产线”式的训练方法,比如教学技能训练需要从熟悉大纲、阅读教材、选取授课章节、设计并编写教案、说课、自主微格训练、小组协同训练、小组讨论改进、访真课堂授课等流程;班级活动技能训练则需要自由组建活动团队、选取活动主题、策划活动方案、展示活动过程、讨论并改进活动等流程。第三阶段就是到教师发展学校进行教学实习。

四、“多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评价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评价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测评。学生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初,先设计一个量表,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一个测评,在训练结束以后,再进行一次测评,这样就能得到一个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二是专家判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有三位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对于每一个环节最终的训练效果都需要作出一个评价并量化计分。三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就业工作,就业取决于竞争力,竞争力除了所在学校层次和社会影响的因素以外,就是个人的职业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是否接收学生就业以及就业以后学生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四是学生发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1年内能否迅速适应教学岗位的工作,3年内能否成为单位骨干教师,5年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10年以后,涌现出多少专家型教师,更长时期内能否有教育家出现,是评价这个训练课程的长期指标。

五、“永续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跟踪服务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高专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根本目的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人才。自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开始,英语教学对师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对高职高专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相较其他学校,在“师资市场化”的影响下,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例如招聘教师和竞争上岗,各大用人单位更侧重学生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步。而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是广大高职高专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设计理念

1.职业技能训练必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注重和中小学合作,根据“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项目”的导向式的运行机制组织教学,保证顺利完成“专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英语教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2.注重学生语用能力、语篇能力、英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坚持“做中学、思中学、自己学”的教育理念,另外要做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3.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强化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量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还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步入教师行业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设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方案时,可以将“校校合作”为切入点,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总指导,以“培养学生英语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积极优化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为实现培养目标夯实良好基础。1.校校合作:高职高专学校可以邀请中小学英语优秀教师或者专家到校指导,带领教师走进中小学,互相沟通交流,了解英语岗位需求,结合需求分析岗位职业和课程内容。2.英语职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基础英语、语音、语法、英语视听说的学习,可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次是职业技能: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时,应该将课程布置在最后两个学期,主要是因为已经在所在区域内进行见习和学习,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英语教学现状已经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了课堂教学技能。最后在教学法理论方面:职业技能课程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例如备课、写教案、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弊端

(一)学生对职业技能缺少深入了解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化,认为只有板书和普通话,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职业技能。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直接决定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英语职业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在翻阅《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探究》文献中得知:A高职学校针对教师职业技能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数量是95,回收91份。通过该调查问卷发现有45%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37%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1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见得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技能重要性。“对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内容了解程度”中,主要涵盖了多个方面,在这些技能中,学生选择语言表达和普通话比例最高,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书面表达和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方面的了解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关于“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态度”方面,部分学生积极面对职业技能训练,占总数的65%,不积极的同学占8.9%。由此可知,仍有大部分学生希望借助职业训练提高自身职业水平和技能水平。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在专业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行为,主要表现出结构单一、课程比例失调。从课程形式分析,专业课程占据重要地位,专业技能课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单一,技能培养方面不完整,尚未做到坚持实践教学。上述问题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主要将专业课程放在首要位置,侧重专业课程,忽视技能课程,不能起到培养学生专业意识的作用。甚至部分学校将职业技能和教师教育工作当作附加工作,各种课程在整合时间方面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和技能课程主要安排在后期,并且课时少,占总课时的10%,教育实习和专业课程间隔时间长。教育课程、技能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存在晚和短的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尽早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不利于学生培养教师角色理念和意识。

(三)教师技能素养具有缺陷

英语专业学生接受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水平是重要保障。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含量并不高,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技能操作不规范和没有实效性特点,因此不能传授给学生专业培训,直接对学生职业技能产生不良影响。养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本身具有实践性,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岗位实践。很多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教育经验,在试讲和说课等方面不能做到计划性,因此不能独立担任指导学生实践工作。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示范教学,还可以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大量锻炼机会。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策略

针对我国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教师技能水平,首先应该侧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师具备的技术水平是需要进行实践和训练的,制定多元化手段和方法进行专业训练,保证技能训练具有实效性和规范性。另外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还需要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注重职业意识熏陶

强化英语专业学生今后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前对教师行业认识比较模糊,并且在认识方面比较浅薄,存在误解和感性。因此当学生开始进入到上课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职业意识,将“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在“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让英语专业学生明确认识中小学阶段教育对今后学习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到自身职业和专业的重要性,使其进行充分了解教师行业,逐渐热爱教师职业,而不单单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渠道。为让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可以提前从互联网下载关于贫困地区教学视频或者小学课堂现状,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将当前我国小学学生课堂表现和水平做成数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职业意识。另外教师在开展技能训练时,应需要保证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将英语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生动和简洁的方法传授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二)优化课程设置

1.提升实践课程所在全部课程比例

根据培训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高校高专在设置课程前应该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实践课堂,实践课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岗位需求,并根据教师岗位需求增加其他内容。规范、重视开设的技能课堂,例如多媒体技术和英语写作等。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养,在实践课程中将英语教学和技能相结合,提升学生教学水平。

2.英语教法课和技能培训先融合

在教法课方面,可以每周设置四节,主要围绕实训设计课堂,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技能培养。另外在班型方面应该采用“小班教学法”,小组间进行模式训练,在课堂中完成课堂演练、评价任务。针对专业技能培训要有重点,将各技能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落到实处。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

1.采取“院校结合”培训方法

高职高专学下组织教师到教育一线进行教学实践和科学研讨,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奠定基础。高职教师通过和教育一线教师相互沟通交流,探究培养师资的举措,保证在学校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2.增加实训比重

英语理论课堂应该占总课时的1/3,将剩余的课程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教学和备课、课堂点评,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英语教学课堂中进行实地观摩,并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活动和教学观摩,让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课堂中延展到课堂外,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掌握英语职业技能。

4.由“教”转变为“学”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从“我是学生”转变成“我是教师”。而要培养学生具备“我是教师”的理念,需要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观摩,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今后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四)培养实践技能

培养实践技能,首先让学生具备独立操作板块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生动表达在课堂中,因此,在训练操作板块时,应该将板块氛围四个部分,一是训练英语毛笔字,二是训练简笔画,三是学习英语歌曲,四是制作道具模型。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检测。开设简笔画和制作教学道具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课堂中,可以将其合理应用。另外根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训练学生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能力。根据教师职业和师范教育特点,应该将教学模块分为三个模块:①训练学生的教师基本功、英语专业具备的能力。这个模块中可以开展英语书法和英语口语训练,采取“课堂集中训练”和“学生自练”形式;②开展“微格”训练,利用多媒体和音响设备,将技能训练内容与训练过程进行可视化;③见习、实习。当学生对英语教学技能和教师具备的素养有认知后,安排学生走进课堂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实习报告,并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设计理念和思路、英语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实践技能的弊端进行探究得知:当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在职业训练中仍存在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究和实践,并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院校结合和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高职高专学校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为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做好保障工作,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成为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春瑶.试析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对策[J].时代农机,2018,45(5):73+75.

[2]高欣.试析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对策[J].英语广场,2015(9):133-134.

[3]李建莲.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20):147.

[4]韩书.高职英语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2):36-38.

[5]徐莉莉,常卫萍.浅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S1):290.

[6]伊丽娜.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6):134-135+138.

[7]伊丽娜,刘海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18(3):169-170.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互联网技术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大变革,职业技能培训也面临极大挑战,需要改革培训模式。我国城市化建设随着政府的推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因此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十分大,国内不少地方甚至出现“技术荒”“人才荒”,这是因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口明显。

1关于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1.1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介绍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借鉴电子商务行业的运行方式,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采用该种培训模式,将教学培训中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统一,通过线上学习教育平台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资源和线上网络优质师资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特征及学习需求整合线上资源,做到随时随地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学习更方便[1]。线上教育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推出相关优质教育资源,使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

1.2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实践与成效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灵活多变。国家建立的职业教育资源库、省级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各校资源库等三者共同组成三级教育资源体系,为该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打好了基础。我国于2011年启动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依据国家2016年下发的文件,在职业教育方面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库建设已实现了对高职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形成了多种教育教学平台,在2015年底已经有1000多家行业机构和700多所院校参与资源库建设。部级资源库专业多,包含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多种专业领域,学习学生数量大。例如上海海华职业学院于前几年就已开始改革,将课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到目前为止该教学模式经历多次革新,对本科压缩型课程教学已经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与教育变革。根据实践情况来看,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上双师教育、线下师生互动问题解答及分组解答讨论等功能。该种教育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很大提升,通过学练相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更丰富,技能更熟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人才需求。该校采用该模式获得在校师生及企业单位的一致认可[2]。

2现状调研

2.1传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弊端

2.1.1偏重理论传授

传统的职业培训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实践与理论难以统一,更有一些课程的设置与实践不相符,学校偏重理论知识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和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教师和设备,不能开展大规模的教学实训,实训质量差,难以满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

2.1.2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认识偏差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多数职业学校从企业引进越来越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专业教师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具有该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成为职业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仍有较多职业学校的不少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虽然学校对专业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要求,但不同背景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仍有巨大偏差。许多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实践教学,但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内容仍缺乏清醒的认识。安排学生进工厂参观,并不等于实践教学,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培训,对学生并未起到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虽然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长期在该行业工作有经验,但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对实践培训模式改革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3]。

2.2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2.2.1区域应用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我国各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和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不均衡性。在线上线下教育培养模式应用方面,我国西部及欠发达地区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主要原因,一是在教育资源资金投入上,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线上线下教学培养模式需要相关配套软件硬件、学习环境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支持。发达地区对此支持度高,且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平台等资源的投入。二是师资力量存在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较西部地区更优越,所以东部发达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能够做好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2.2.2缺乏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对于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在学习者的反馈环节存在欠缺,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例如,线上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实施大规模教学时,如果出现一位教师面对成百上千名网络学习者的情况,那么在短时间内要完成数量巨大的网络学习评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许多网络教育线上课程中采用的是一种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的评估模式。然而学习者大部分是从自己的层面进行评价,且有不少学习者往往是初次接触这类课程,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并不全面,很难真正作出正确的评估,对评价的准确性难以保证。该模式因为采用的是线上线下两种方法,两者既有统一又有分割,因此教学评价时未能一并解决。

3对策分析

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我创业就业的需要,对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和《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探索构建符合江苏省职业学校特色的“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教育机制,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合适的实践路径,构建管理服务思路新颖、线上培训资源融合衔接、监管督查有序到位、培训评价反馈有效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培训质量,是当前确保我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稳定发展的必然路径。

3.1改革教学手段,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学习效果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也与单纯网络线上教育模式有异,它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各取优处综合起来的。这种模式的优势之一是灵活度高,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专业学习特点及学习要求,根据具体专业内容而设计出一套个性化学习计划。依照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与空间制订线上线下学习计划。优势之二是该模式的互动交流、问题解答等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实践学习需要,而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以奖状奖牌等虚拟荣誉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3.2完善培训评价与反馈机制

关于培训评价和反馈,因学员众多且每个学员的学习行为记录各具特色,所以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必须引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对庞大的学习数据进行收集、分类、记录、管理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并给予每个学生较广的自由反馈空间。将现有的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三者融合,形成综合评价,各取相关比例。

4结语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江西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要求,强化精准发力,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扩大人才智力支撑,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以村(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和促进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员掌握和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就业脱贫。

二、培训工作目标

组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免费职业培训,愿培尽培,实现职业培训脱贫一批。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培训扶持政策,强化就业创业培训,使全区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都能得到培训,掌握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促使其尽快实现就业。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培训内容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意向,结合我区实际,开展家庭服务业培训、电商培训、创业培训、涉及农林方面的技能培训等。

(二)培训方式

根据职业培训的有关政策,依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科学安排培训。采取集中上课教授技术理论,观看现场示范和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使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实实在在地掌握业务知识,理论授课和实地操作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四、培训对象

我区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并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力。

五、培训经费

政府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而产生的培训费用,符合就业资金管理规定的,从就业资金中解决,其他的由各镇、处安排经费解决。

六、培训安排

1、宣传发动。通过宣传单、宣传栏、广播、上门入户宣传等多形式、多渠道向贫困劳动力大力宣传,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踊跃报名参加培训,早日实现就业或创业梦。

2、调查摸底。按要求发放《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需求登记表》(附件),并于3月31日前将附件报送至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

3、培训计划:就业扶贫职业技能培训贯穿全年。各镇、处至少安排2期,不少于50人;全年总计不少于200人。各镇、处需于4月15日前向就业局上报全年的培训开班计划,内容包括全年培训期次、人数、专业、日期、地点等。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6

关键词: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

一、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2]。工业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动态发展的,它将会不断地汲取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在概念、理论和方法上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

二、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规划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工业设计软件的使用在工业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该实训重点支撑《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渲染》、《3D建模》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训。主要实验项目:工程设计制图(全程教学)、程序设计语言(VB)(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全程教学)、人机界面设计(全程教学)、企业形象设计(全程教学)、虚拟现实与技术(全程教学)、多媒体技术(全程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全程教学)、产品开发设计(实践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产品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三维逆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智能设计实训室可完成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有工程设计制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AdobePhotoshop)、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Adobe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造型造型设计I(Rhino)、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产品渲染(3Dmax、Vary、Keyshots)、Matlab及其设计应用、虚拟现实与仿真等专业必修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校已建设通用的计算机机房,基于如下几点因素考虑建设CAID的必要性:①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实训室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需运行大型的三维建模软件、渲染软件、动画设计制作软件、虚拟现实与仿真软件;②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利用率极高,仅工业设计一个专业有10多课程需要在该实训室全程授课,另外还有大量的实践课需通过智能设计实训室完成;③智能设计实训室可作为我校高级计算机机房,完成高配置要求、高复杂难度的教学任务,辅助我校的教学和实践。

三、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的运营

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是依托海尔众创意平台联合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实训室,宗旨为引领生活品质,实训室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以设计创新为主导,以“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和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设计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设计,包括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孵化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在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基础上,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海尔联合实训室长期发展需求的线上运营团队,满足现有艺术教研室老师的教学、交流、实践的需求,通过充分的产品设计、三维建模,打造专业的线上平台,线上实训室上传作品数量不得少于100,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能力的机会,真正建立起海尔与院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海尔设计师与院校学生高效无缝沟通平台,发掘更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四、小结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设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智能设计实训室这个实践平台,而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建设质量、课程设置对工业设计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我们必须加强智能设计实训室的综合建设、不断优化相关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严虎,浅谈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3(28):237-238.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7

 

近年,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基本职业技能薄弱的问题,即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唱、弹、跳、讲、写等教学基本功,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滑,对学生专业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务必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积极探索师范办学特色,在教学中,大力加强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应是当务之急。   1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指的是从事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必备的诸项教学实际本领,它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如唱(演唱、即兴视唱、识谱唱歌、弹唱)、奏(视奏、即兴伴奏)、跳(舞蹈表演与编导)、讲(说课、讲课、演讲)、写(歌曲写作与改编、小乐队编配、论文撰写)。可见,对这些职业技能进行有计划有成效地培训,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和师范性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从高师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看,培养高素质全能型合格师资已成为首要任务和努力的方向,正如《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一文所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全面的音乐知识技能,是能唱、能奏、能跳、能写、能讲的全能型人才。”[1]从这个意义讲,重视并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训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这对于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担负普及和促进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历史重任。近些年,全国中小学已广泛使用适应素质教育的音乐新教材,从《新课程标准》看,着重突出的是对学生艺术审美、音乐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然而,从西部地方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看则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甚至只是“装门面”、“走过场”,敷衍了事,其关键原因在于教育观念依旧以及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流于一般化,自然难以适应新教材要求和改革的需要。毋庸置疑,严峻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给高师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素质优良、德才兼备,具有全面而扎实的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师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是现代化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2]显然,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已时不我待,高师音乐教师势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师范意识,增强职业使命感。教学中,把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和实践能力。   2探索实施途径努力打造“全能型”合格师资   2.1寓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贯穿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部分进行删减、压缩,从而有计划地增补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培养上讲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的,坚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1]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应侧重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训练(乐理知识渗透其中)。不难看出,新教材具有程度深、容量大、标准高的特点,教学中,有必要酌情删减耗时多、难度大的听觉训练与视唱训练内容,将基础性、系统性较强的有关练习和实用价值高的师范性内容增补于教材中,从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的视唱技能、音乐听辨力、感受力和重要的即兴视唱、视谱唱词、自学歌曲等基本职业技能。又如《声乐》、《钢琴》课的主旨是打造学生在“讲台”上的唱、奏本领。尽管新教材融入一些实际的唱、奏内容,但由于提供量少,不具备基本的开发与应用价值,况且,其重心仍然放在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上。鉴于此,务必删除高难度的技术性内容并大幅降低相关训练量,增补可观的中小学教材歌曲和体裁丰富、形式多样的简谱歌曲以及视奏练习曲,进而加大训练强度,启发学生多唱多奏多体验多积累,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法,培养他们的唱歌、自弹自唱、即兴伴奏与视奏等基本职业技能。综上做法均可作为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师参考。显然“,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特质,只要结合自身实际办学,就会形成相应的特色。为此,应从教师教育的特质出发,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实效。”[3]在教学中,把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与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有机地结为一体,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又为学生从事未来音乐教学创造出有利条件。   2.2建立培训机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学生进入大四阶段所学课程已寥寥无几,各校往往在第七学期的后半期安排教育实习,而对这一学期的前半期实际形成的教学“真空”并未加以合理而有效的利用。笔者认为,填补这一“真空”的唯一办法是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譬如: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领导小组,重点围绕唱、奏、跳、讲等四项基本技能,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目标要求、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有选择地安排科研能力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中老年教师实施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大四各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接受实用性强的声乐、琴法、舞蹈表演和实习试讲等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学使用的教材采用选编(以中小学教材为主)与自编相结合,用以综合开发学生即兴视唱、视奏、即兴伴奏(弹唱)、有表情地唱歌、跳舞以及说课、讲课等诸项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考核,合格者准予实习,否则需经补测后确定实习资格,旨在使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大考”和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高师的音乐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素质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的重任,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就这个意义讲,高师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站在音乐教育制高点的教学工作者,务必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办学模式,无疑地,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显然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职业技能实训范文8

关键词:职业能力;测评

一、总述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能力,还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能力。这就要求要注重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如若不对培养做出评价,有可能导致教师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数控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构建高职数控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方案

本课题构建了一个针对性及可行性都较强的高职数控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方案。

(一)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其他能力。其他能力包括了和高职数控教育相关的如:职业风范与道德教育、校企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等。测评内容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了教师职业能力要素构成模型里的三个维度:专业能力维度、方法能力维度和社会能力维度。保证了整个测评方案的全面性。

(二)测评方式

针对不同的测评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测评主要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两种方式来进行,分别测评高职教师对数控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主要通过提交资料和相关测评人员现场听课两种方式来评价。其他能力的测评则通过提交相关资料的方式来进行。测评方式兼顾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方面,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并重。

(三)测评对象

这里所说的测评对象并非被测评专业教师,而是指测评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在该测评方案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以理论考核试卷和实操加工的零件作为载体来体现,也是测评过程中的具体测评对象。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是通过教师提交的课程单元设计及测评人员现场听课得到的《听课记录表》来评价的。其他能力的测评则通过被测评教师提交的相关工作业绩佐证资料作为评价对象。

(四)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测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评价依据,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公平性及可行性。因精力有限本项目只详细研究了高职数控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见本人《高职数控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一文)。其余两方面的评价标准因具有共性,且已有不少成果,所以可以借鉴。

(五)特色

该测评方案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测评过程体现了过程性、开放性并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这个测评过程被评价教师均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收集到更全面、更丰富的评价信息,对教师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更准确地认知自己,诊断自己,反思总结,评出自信,促进其良性发展。

三、高职数控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针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项目设计了对应的培训计划。按照项目的总体设计,培训方案将以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为基础,在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培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显著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既可以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可以从事专业实践指导,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克服目前各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所面临的培训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培训重点难以统一的难题,培训方案将分为初级、中级和副高、高级两个层次。两个层级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按照所学专业、从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时间长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工作能力要求等划分,可以概括为:(1)初级、中级教师应该是刚从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其培训后的能力要求是能应用专业教学法上好一堂课,教师的关注重点是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课,对上岗层级教师的专业技术等级要求是高级工。(2)副高、高级教师应该是从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多年的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带头人,在专业上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对其培训后的能力要求是建设好一个专业,教师的关注重点是一个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规划、实训项目开发等。

【参考文献】

[1]黄卫.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29-40.

[2]安江英.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