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范例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范文1

质量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研究所基础管理工作,文章围绕PDCA分析思路,结合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开展工作时面临的困境,构建了质量制度建设(P)、质量过程控制(D)、质量监督考核(C)、质量持续改进(A)的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

关键词:

质量主管;PDCA;质量管理工作模式

一、引言

自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科学管理,质量管理概念开始广泛流传,至今已100多年,其发展主要分为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随着国际质量管理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更代表着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质量对于航空材料而言,不仅代表了企业价值、代表了核心竞争力,更代表了航空人的生命。那么,如何做好航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从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的视角,围绕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运用PDCA分析方法,浅析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希望对目前质量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质量管理相关定义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本文所指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在航空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三、基层研究所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质量主管不能深入现场、不熟悉技术

橡胶与密封研究所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主管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或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更不能实现多产品全流程跟产,对各产品技术和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各工序控制情况不熟悉、对关键质量控制点不是小,对于哪个环节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隐患或问题不熟悉,这样不利于质量工作的开展,甚至往往觉得没有工作思路。

(二)科研生产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现象依旧存在

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不同人员之间质量意识不一样,依旧有部分人员没有正真树立现代质量管理概念,认为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即可,对产品生产过程没有控制,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理解不到位,认为质量管理工作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流程繁琐化,甚至抵触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形式大于实际。

(三)质量信息不对称

质量主管不在生产科研一线,对产品交付后顾客使用情况不了解,假设发生产品质量问题,顾客一般直接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员,若项目负责人员质量意识不强或者自认为不是质量问题而未能及时传递信息,往往容易导致信息滞后或上报不及时,不利于质量主管后续质量归零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

“PDCA”分析法,即过程方法,是指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对这些方法的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本文针对目前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面临的困境,利用PDCA分析方法,构建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的PDCA模式。

(一)质量管理制度建设(P—策划)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P指做好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每个研究所的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均不相同。质量主管,作为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既要协助主管质量领导做好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又要监督科研生产人员执行生产过程中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质量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质量主管在熟悉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研究所实际情况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精细化、简单化,主要形式包括:工作流程表格化。根据院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总体要求整理形成表格,将文字表格化,使整个科研生产过程通过填写表格内容的形式进行,更好地让科研生产人员理解整个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产品或项目技术指标表格化。对于重点型号产品或成品件建立技术指标控制表格,技术指标一般包括原材料性能和制品出厂或顾客要求的技术指标,表格依据每一项任务的指标要求设立相应栏,内容包括指标范围、控制方法、质量控制环节、所需设备及计量器具、检验方法及抽检频次等等,即涵盖了所涉及的全流程相关的信息要求。表格可以由项目组质量负责人填写也可让质量主管填写,并在质量主管处备份,这样不仅使项目要求一目了然,而且即使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了解顾客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质量主管对项目的跟踪检查。2.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建设。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要想生产过程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有效运行,人是关键,人的质量意识的高低保证了整个生产流程能否顺利按要求进行,因此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的建立,推进质量文化宣传力度,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岗前培训。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对于新入职在编和技能合同员工,在开展工作前要对其进行总体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培训,让其熟悉科研生产等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第二,定期开展质量管理知识专题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质量专题培训,开展形式采取多样化,可以是案例交流、现场参观沟通、主题培训题、各流程质量管理要求,也可以是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质量管理问题,逐级分层提高各级人员质量意识。第三,建立质量案例数据库。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对研究所历次检查、审核发现问题的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形成数据库,为进一步完善质量培训内容打好基层。

(二)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方法(D—实施)———统计工具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D指质量主管可运用统计工具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产品质量不能靠检验来“事后把关”,产品质量合格与产品质量稳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是产品生产过程,不管操作者、设备、原材料、生产条件、试验方法如何一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点差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质量波动,而这种波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作为基层研究所质量主管,在不可能对每个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生产的基础上,可利用SPC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具体步骤包括:制定SPC控制计划;按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后输入Mintab,如某橡胶制品截面直径的SPC控制图;对SPC控制图进行分析,若控制图中出现异常点进行分析进而及时召开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隐患,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控。运用SPC图控制,可以给质量管理人员相关的管理信号,发现异常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能作为产品质量稳定可控的数据来源(证据),让顾客更放心。

(三)质量监督考核(C—监督检查)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C主要指质量主管在开展工作时,还要对产品全流程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反馈各流程运行时存在问题,有效预防,为质量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垫下良好的基础,质量主管质量监督考核形式主要包括:1.定期现场检查机制。针对全流程,质量主管针对研究所产品特点建立工艺纪律检查表,表格内容涵盖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不定期去每个工作环节抽查其具体运行情况,比如原材料库房管理、模具管理、生产现场运行情况、不合格品管理,每次针对具体某一环节进行,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可以作为质量培训的议题,举一反三;也可以组织专项检查,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检查。2.内部审核机制。在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的同时,每次迎接内外审核之前开展研究所内部审核,形成研究所内部审核流程,主要包括:(1)内部审核知识培训,质量主管负责院内外审之前的审核知识培训,内容可包括历次审核发现问题回顾、审核条款和审核重点,让各相关负责人更加了解审核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意识;(2)成立研究所内部审核小组,审核成员可以由各组质量兼职人员组成,也可以由研究所内审人员组成;(3)开展现场审核和文件审核;(4)形成审核报告并及时发给相关人员;(5)质量主管组织审核发现问题整改和跟踪验证。

(四)质量持续改进管理(A—处置)

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模式的A是指质量主管对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

1.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

质量问题归零是指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后,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机理分析、过程追溯,并采取纠正措施和举一反三,避免类似的问题重新发生的管理活动。质量主管要组织做好质量归零工作,对于顾客发现的问题,彻底搞清问题的根源,不仅从技术上还要从管理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预防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对于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

过程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持续改进,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主管要积极推动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进行,主要包括:第一,总结分析历次内外部审核发现的问题或各类评审提出的意见,看能否从管理上进行完善,进一步细化研究所制度,从管理源头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第二,现场质量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只要现场人员提出技术质量问题,积极召集相关人员响应,现地现物,并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积极推广QC小组活动、六西格玛项目、精益工程师项目、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并按阶段督促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各项目报告进行汇总评价。

综上,本文以“PDCA”过程方法的视角,从质量主管质量制度建设、过程控制方法运用、质量监督考核及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模式,希望对今后质量主管工作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作者:史海燕 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质量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效能;安全生产;策略方法

质量标准化管理是实现建筑企业管理和技术统一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建筑企业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市场竞争也在随之不断趋于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在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以质量标准化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手段以持续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何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施工工程质量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效能成为时下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1现代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以及相关方法

随着现代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的实现是建筑质量标准化管理实现的前提,因此许多企业在进行实际的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标准进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渐诞生并演变出了许多相关的质量管理方法,故以下就我国建筑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进行讨论。

1.1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实现质量标准化一个关键步骤便是将工程的各个步骤进行细化,从而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针对每一个生产步骤进行针对性的质量管理,在此基础之上使质量管理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我国目前现行的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中PDCA循环模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管理过程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从而帮助企业提升日常质量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企业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1.2工程质量管理对象管理方法

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的参与者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对于企业实际的工程质量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质量管理的参与者依据实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内容,通过设立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使员工逐渐将工程质量管理理念贯彻进日常的施工生产活动中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建设工程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所需要的各类材料,从而做到企业工程质量管理过程的全覆盖。

1.3工程质量管理关键点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的另一个关键之处便在于需要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把控,从而保证这些关键点在企业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安全施工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工作开展的效率。

2建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时间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短,因此在实际的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故以下具体分析我国建筑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相应的解决之道。

2.1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由于我国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相关工作起步较晚,因此许多质量标准体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缺乏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施工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以及相关工作的改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我国不同企业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制定的标准化体系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使得不同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这对于我国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2工程质量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我国企业在进行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限于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因此许多企业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将更多的建设精力放在了提高相应的建设效率方面,从而忽视了建立统一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短期来看,这样的管理方式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建设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在建筑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不断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对于企业实际工程质量以及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

2.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随着现代企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现行的企业建设工作方法,这便要求企业在开展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物力等现有资源,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信息化系统,从而为各个企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然而我国一些地方企业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3优化质量标准管理和提升质量管理效能的可行性方法

3.1优化政府管理机制

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参与,使得一些企业在实际的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仅仅做做表面的功夫,而忽视对于实际员工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管理。因此,优化我国企业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之处便在于通过优化政府管理机制来加强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政府的参与程度来不断提升企业建设质量管理的实际效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健全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为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从而使企业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从实际行动以及相应法律上不断进行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于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持,从而引导企业在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建设积极性以及相关的资源支持,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企业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

3.2建立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由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一些企业在实际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过多的资源以及生产精力投入工程效率的提升方面,以至于企业对于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所投入的相关资源少之又少,这也严重限制了我国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因此,企业应当在日常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相应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行业标准以及分类指导相关标准来指导企业进行更好的质量管理。

3.3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实施机制

PDCA循环方式作为我国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明确规范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建设规模较小,因此在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这对于相应的循环方式也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利用,使得我国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在一些地区严重的滞后。这便要求我国各大建筑企业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于国家规定的PDCA循环模式进行灵活的应用,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建设需求进行循环周期线的更新,从而确保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进一步提升。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各大建筑企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为企业日常的生产建设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便要求我国企业通过合理的手段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制度以及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并通过与政府进行合作完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的建立,综合利用现有的质量标准管理的相关资源使得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管韬,黄彬,高晓玲.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J].智库时代,2018(39):131,137.

[2]刘学.试析如何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8(02):30,41.

[3]王晓璐.产品质量的监管偏倚及归因分析[D].武汉大学,2017.

[4]马振.试析如何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J].中国标准化,2016(15):62-63.

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种子;质量;管理;政府层面;企业层面

种子质量管理分政府层面管理和企业层面管理。政府层面履职监督种子质量,防止假劣种子被用于农业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种子生产行为。企业层面管理履责种子质量保证制度,保证企业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制定执行种子生产规程。

1山西省实施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的进步

1.1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提高

受播种技术提高的拉动,玉米种子发芽率和品种纯度都由国家种用标准最低要求的不低于85%和96%,提高到不低于92%和97%,甚至更高。小麦大田用种种子质量出现按国家种用标准原种纯度要求标注的情况,经过种子质量监督抽查验证,都达到了标准要求。

1.2种子质量认证意识被企业认可

农业部实施种子认证试点示范工作后,企业了解了认证工作的实质,促进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示范点种子质量确有提高。通过业内交流,示范点企业之外的企业也争相取经,力图改善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出现有企业负责人向管理部门求援,推荐种子质量管理人员的情况。

1.3普遍建立形式多样的种子经营档案

根据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关于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要求,多数种子生产经营者为了应付管理部门检查,基本建立起了形式多样的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尽管有内容与经营实际不符合,经不起推敲和询问,但毕竟已经有了档案,有了引导规范的基础,是一个好的开端。

1.4企业检验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从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检验人员培训调查发现,企业主动参与度增强,从过去的被动式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企业检验人员踊跃提问、咨询政策、技术探讨等行为增多,且有企业检验员能主动地建立行之有效的种子质量档案。

2种子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人员素质底

由于早些年政治生态的缘故,各级种子管理部门都存在一些“关系户”,他们占据了有编制的工作岗位,但专业能力较弱且年龄老化,新人员无法得到有效补充。出现了有些工作没人能做,有些工作没有人做的现象。这种情况越到基层越严重,当种子检验员不再作为行政许可考核之后,这种趋势更加严重。

2.2缺少工作经费

可能是受到政府财政影响,各级政府用于种子质量管理的经费绝对值一直没有增加,在物价、劳动力报酬等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等于是变相减少了经费,所以加强质量管理在基层只能是纸上谈兵。

2.3设备闲置现象严重

一是由于没有充足的耗材费用来支持,通过种子工程建设项目配置的检测设备无法启用,导致一堆价值不菲的仪器设备沦为摆设。二是因为体制原因,不能对外开展收费服务,监督检验任务有限,开工不足导致设备闲置。

2.4检验员积极性不高

一是没有激励机制,不能鼓励员工积极工作。二是在职称晋升上处于劣势,获得科技奖励是职称晋升的硬条件,而检验工作与科技奖励难以相关。三是检验工作相对艰苦,相较于其他种子管理工作,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在市场检查时,检验员既得扦取样品,又得填写扦样单,还得填写问询笔录,检查种子质量档案、购销种子凭证,既得取证,还得质证,工作多而繁杂。

2.5种子检验机构布局不合理

在山西省内,并不是所有的市县都设置有种子检验机构。由于政策上的原因,种子检验机构没有接受委托检验收费机制,阻碍了无种子检验机构地区向外辖区种子检验机构委托的渠道。导致了有种子检验机构的市县可以自行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没有机构的市县无能力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的现状。省级组织开展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活动,由省种子管理部门四处协调各地检验机构完成监督检验,市县级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活动则只能任其量力而为,听之任之。农民遇到种子质量问题时,甚至找不到接受委托检验的机构。

3种子企业层面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3.1质量保证制度不完善

首先,亲本质量严重影响后代质量,调研发现,在企业界,亲本种子质量不稳定就推出新品种的情况比较普遍。其次,从企业质量档案中查不到亲本质量检验的记录,而在制种田中表现为杂株、变异株多。再次,查阅种子生产记录,都清一色打印表格,看不到技术人员当时的记载情况,种子生产记录有编造嫌疑。最后,种子质量检验档案不完整,检验记录不能严格对应种子批号,检验报告没有检验结果记录数据佐证,却有合格结论。

3.2企业管理制度不到位

生产规模大的种子企业,建立有文件化的管理制度,或规章制度、或质量手册,有的甚至还通过了ISO9002认证,但真正按照文件完全执行的几乎没有。小企业见不到像样的文件化管理制度,充其量只有公司章程一类的管理规定,由于人手少、规模小,没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检验要求,种子质量的保障全靠奖惩制度、个人承包、质量协议来保障。

3.3缺少专职的种子检验员

大企业建立有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有受过专门培训的种子检验员,但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实施质量100%批检还做不到。小企业缺少人手,种子检验是由兼职人员实施,兼职的检验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规范的种子检验技术培训,种子检验仅停留在发芽试验1个特性值测试上,而且测试方法不一定正确。抽查记录上显示,发芽试验方法不符合本作物特性要求的不在少数。

3.4种子标签不规范

大企业、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的种子标签,特别是玉米种子标签,基本上达到了《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小麦种子标签则有的企业能做到位,有的企业还做不到位。非主要农作物生产企业中,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按照《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制作标签,大多数的种子标签都属于不规范的标签和使用说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作物种类标注错误和二维码缺失。

3.5设备资源浪费

一些企业为应付办理许可证评估而置办的一些检测研发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逐渐成为摆设。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仅做发芽试验检验,置办的用于处理样品的分样器、水分测定的烘干箱从来不用,反而是电子水分仪大行其道;大企业配置的分子检测设备也基本上得不到利用,仅作为申请许可证时的一时之用。

4有关问题解决的思路

4.1政府项目投资应该考虑运行可行性

由于存在过去投资的建设项目没有运行经费,使得建设项目成为尴尬的浪费,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再搞项目,得充分考虑项目建设之后有没有使之发挥正常作用的基础,如当地政府的政策、建设单位的人员素质等条件。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该充分考虑政策、经费保障等可行性内容。避免妄想可行性,闭门造车。

4.2注重非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

由于多年来重点抓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轻视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从实物质量到包装标签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也不求改善。为改善种子质量管理局面,今后要同样注重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质量管理工作。

4.3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协作机制

如果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种协作机制,使得无条件开展监督检验工作的区域可以委托有条件、有能力的区域机构帮助其开展监督检验工作,也许是短期内无条件区域开展正常监督检查的措施。

4.4鼓励经营性检验机构申请种子检验资格

可允许民间经营性检验机构进入种子检验领域,用以弥补部分地方种子管理部门无力设立种子检验机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玉热尼比•阿吉汗.刍议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的策略.种子科技,2016(8):31

[2]亢立平.培育“零缺陷”质量文化迎接种业发展新机遇.中国种业,2017(9):44-47

质量管理范文4

随着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目前质量管理发展已进入综合质量管理的新阶段。“零缺陷”作为综合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正不断被接受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它为核心开展质量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文章对“零缺陷”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它对企业原有管理方式的影响,探索“零缺陷”管理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

零缺陷;质量管理;综合质量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

“零缺陷”即为“无缺点”,即用正确的方法做事,让事情完全符合要求。“零缺陷”管理就是帮助企业建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经营系统,把有用的和可信赖的作为从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达到事半功倍、消除浪费的效果,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在推行过程中形成企业文化。

1“零缺陷”质量管理在企业应用现状

“零缺陷”管理要求企业把人看成组织的主体,把人的态度放在比技术更重要的立场来思考,并且坚信随着人素质的提升一定能够提前预防缺陷和主动改进缺陷。利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方案,管理企业,使生产与管理的各人员实现业务的优化,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要求管理者关注顾客、员工和供应商的需求,从最初工作的开始,直到所有工作结束,始终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原则,形成预防系统,不依赖事后检测发现问题。国内很多企业运用“零缺陷”管理方法时,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1.1文化观念存在差异

“零缺陷”管理坚信“零容忍”,1%的失误会带来100%的失败,它要求各项工作必须完全符合标准要求,不允许出现“差不多就行”,但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特定的企业文化,行为模式上大多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讲究“中庸”,灵活应对,认为“差不多”即可。两种管理方式的文化理念互为冲突,导致“零缺陷”在国内企业管理中应用效果不佳,需要营造“零缺陷”氛围,采取逐步渗透方式推行。

1.2缺少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缺少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企业的急功近利、项目管理、应付差事、安于现状等。首先,“零缺陷”管理认为质量是预防出来的,要求全过程受控,每个环节和层级都必须建立管理规则并落实到位,确保最后的生产结果,做到一次成型。有些企业虽然把大量精力放在生产管理上,但总是只看到短期效益,忽视制度和标准的长期作用,导致管理带来的收益较少,最终放弃“零缺陷”的管理方式;其次,“零缺陷”管理单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整个组织共同协作。但一部分企业更加习惯于把“零缺陷”管理作为一个项目,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行,明确划分给某一个部门,造成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精力不足,推行进展缓慢,不利于管理方案的落实;再次,还有一些企业认为“零缺陷”管理只是一时的改革,改革结束后,管理方法可以不再使用,让其在企业中的推行只是一时之风,变成形式;最后,大部分企业已经习惯了现有的管理方法,难以接受新理论,常以资源不足为由,不再坚持“零缺陷”管理方法。而“零缺陷”需要企业使用最好的资源,调动每一位员工参与,使其成为组织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行之有效。

1.3执行出现失误

“零缺陷”管理的应用要求每项工作必须按规程或标准进行,不出现任何瑕疵,所以有些企业执行中一旦发现上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要停止后续工作,组织讨论,这无疑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执行的阻碍。实际上,“零缺陷”管理要求每个部分都必须有对误差的事先防范和事中修正措施,保证差错不延续,而且能够提前消除。

2“零缺陷”质量管理在企业推行中优化与实践

推行“零缺陷”管理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与流程,创新管理制度,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2.1构建“零缺陷”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质量文化。“零缺陷”文化就是以“零缺陷”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吸取和采纳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突出组织自身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宗旨,构建质量文化。在推行中采用“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内化于心、物化于境”的方法逐步深入,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改变价值观,用“零缺陷”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生产质量,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一次性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要让组织变成一个整体,建立员工、企业、供应商与顾客的循环系统,生产出绿色的优质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此外,还要建立工序间的运行机制,通过确保上一道工序的质量,让下一道工序顺利进行,用下一道工序检验上一道工序,让企业内的每位员工都把质量管理作为自己的责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使“零缺陷”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文化。

2.2创新管理方式与流程

“零缺陷”的有效推行离不开管理创新,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实现“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通过管理创新,让产品事后检验变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从保证数量转变为确保质量,让顾客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导,强化每位员工的质量责任意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

2.3创新管理制度

“零缺陷”的落地离不开制度保障。管理制度的创新,让企业文化与制度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管理体制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基础管理的水平。努力形成一套齐全、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和验证,同时建立制度自身的制定和完善机制,能够让企业不再是质量管理,而是质量经营。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让管理向信息化转变,保证企业的管理有据可依,丰富文化的内涵,让制度与管理相统一。

2.4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

通过“零缺陷”的推行,让员工对质量管理有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只有改变员工的心智与价值观,树立楷模与角色典范,才能使“零缺陷”内化于心,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和谐文化氛围。可以采用聘请专家,到企业进行演讲的方式,使员工掌握或基本掌握“零缺陷”理念,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在推行中挖掘优秀质量管理人才,为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队伍,打下人才基础。

2.5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员工参与“零缺陷”的积极性,有利于产生执行动力。以质量标准为基础建立的考核制度,使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形成,都处于实时监管状态,让质量与薪酬联动,有助于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在考核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下,会产生强烈的“零缺陷”文化氛围,置身其中,别无选择,达到“物化于境”的目的。

3“零缺陷”质量管理推行应用的要点

小质量靠技术,大质量靠文化。“零缺陷”的推行与应用,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找准目标,从多个选项中找到合适的内容,进行识别,消除文化间的差异与思想上的误解,即“零缺陷”管理的应用,需要改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态。人们的思想经常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出现懈怠、放松,随之出现失误。所以必须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始终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原则,才能真正落实“零缺陷”管理。同时还要坚持“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不排斥严格质量检验,防检结合、综合治理的观点;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观点;下道工序是用户,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的观点;用最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充分利用各类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零缺陷”推行思路。

4结语

文章介绍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分析了它在企业应用的现状,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优化与推行的方法。提出实践“零缺陷”管理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采用“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内化于心、物化于境”的方法逐步深入的观点。通过努力营造“零缺陷”文化氛围,持续改进、优化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与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推行“零缺陷管理”提升工程设计质量[J].中国勘察设计,2014,(2).

[2]胡艳.企业推行零缺陷管理探讨[J].才智,2012,(35).

[3]杨敏.“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应用实施探索[A].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上)[C].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2014.

[4]崔文峰,宋丹.零缺陷质量管理在石化企业的探索和实践[J].标准科学,2014,(5).

[5]吕光明,赵新华,孟庆续,李春海.“零缺陷”管理模式在潘西煤矿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14,(0).

[6]潘彦伶.推行“零缺陷”质量管理追求卓越品质[J].大众科技,2010,(3).

[7]岳玉山,曹学良,李保田,巩玉梅.推行“零缺陷”管理创建企业质量文化[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23(10).

质量管理范文5

在测绘领域中,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达到测绘作业的目的。本文对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测绘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测绘质量管理;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1测绘质量管理概述

伴随工业现代化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关注,这给测绘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测绘法》对测绘质量管理做出了清晰的定义,指出测绘质量管理就是要对工程单位的测会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测绘作业中,测绘单位要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注重控制手段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监督控制作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推进测绘质量管理的展开。可以说,测绘质量管理就是测绘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保证测绘质量满足测绘作业的要求,才可以为我国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2测绘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测绘工作中,进行严格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具体来说,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以下作用:①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保证测绘质量能够达到测绘工作的要求;②帮助测绘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体现测绘企业的管理水平;③提升测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测绘企业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④提升了测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对测绘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再次合作的意愿;⑤减少了测绘工作中返工和内部消耗的情况,提高了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测绘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改进测绘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测绘工作效率。

3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要点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要对测绘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把握测量工作的重点,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3.1地籍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测绘项目在开始前,都要进行登记工作,登记时作为委托单一方要递交完整的资料,如果资料不够完整,相关机构将不受理登记的请求。测绘单位在开展地籍测绘工作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测绘工作。如果测绘工作涉及到宗地权属关系,则必须邀请相关单位到场,防止产生纠纷。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做到界址明确,面积可靠,权属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在进行地形测绘工作时,测绘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一站一检查,同时要做好地形地貌的标识工作,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在地籍测量工作结束后,要做好成果检查工作,项目负责人员要对测绘成果的可靠性进行核对,并在技术负责人对地形图以及界址点等数据进行确认和签字后再交给计算机进行信息检查工作,经计算机检查没有错误后,最后对测绘成果进行输出,并交给用地机构。

3.2界桩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工程进行放样工作前,用地单位要提供总体的设计方案,测绘单位做出测绘方案,在正式测绘前要保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用地方都在场的情况才能进行测绘工作。在进行工程放样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如果发现必须要进行更改的情况,此时要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递交设计变更通知单才可以进行更改工作。

4加强测绘质量管理的措施

良好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测绘工作的质量,促进测绘工作更好的展开。在实际工作中,测绘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

4.1健全测绘质量管理的体制建设

(1)对管理主体和职责进行明确。

明确测绘质量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对于推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关键。根据我国测绘局的要求,目前对于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反响比较剧烈的测绘项目来说,质量管理的主体通常都由国家测绘局担任;而我国各地方测绘部门则主要对该地区的测绘单位和测绘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基础测绘项目的质量,则主要由组织项目实施的测绘部门进行基本的监督管理工作,而对于非基础的测绘项目来说,则主要由开展项目的行政区域内的测绘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加紧落实质量责任制。

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加紧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也非常重要。首先,测绘工作的出资单位要对根据项目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测绘工作承担单位,出资单位要自觉的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设计单位要按照法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保证涉及质量,对于后续工作中,由于设计工作不当导致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无条件的解决;测绘单位要以合同为基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流程开展测绘工作,保证测绘的软硬件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的验收单位,要以测绘标准、设计方案为主要依据,对项目进行验收管理。可见,在测绘工作中,各个单位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共同对测绘质量负责,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3)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测绘主管单位要对各基础测绘单位的测绘工作进行引导,鼓励各测绘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测绘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测绘主管单位要按照“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控制制度,进行测绘指导工作,同时制定计划,逐层的对基层测绘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工作,做好相关的职业鉴定,从而有效的在测绘人员中竖立测绘意识,保证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

4.2加强自我完善机制

测绘单位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从而促进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首先,测绘单位内部要将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激励和惩罚。同时,测绘单位还要加强对信息检验记录的重视,要通过对不合格记录、审查记录以及监控观察报告的分析,找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机制,再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进行落实。

4.3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

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对于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也具有很大帮助。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对市场的反应也更灵敏,能够对一些测绘纠纷进行快速的解决。因此,我国测绘单位应该积极推动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加紧行业规范的制定。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立法来确定测绘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同时要对行业协会的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

5结束语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测测绘工作流程,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推动测绘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雷小波 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道路建设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道路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公路作为基础设设施,良好的施工质量是人们安全出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的控制,尤其是对一些比较薄弱的施工环节,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公路施工过程中,路面施工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路面施工技术进行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使得道路施工趋于正规化,减少道路路面质量问题。

1加强施工前的准备

1.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公路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环节,施工流程复杂,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一,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对工程的施工要求、施工技术标准等进行了解,并且明确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第二,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确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场地布置、施工进度控制、劳动力安排、机械材料的计划等。第三,按照工程的施工流程以及不同的施工时间段配备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配置,要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满足要求之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第四,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得各级施工人员都能掌握到具体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要求,做到高标准、高质量施工,坚持每一道工序都能做到合格。第五,在施工之前应该要做好复核,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导线点、水准点等进行复核,经过复核无误之后才能用于对本工程进行指导。

1.2加强路面材料质量控制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包括混凝土、粗细集料、沥青,其中粗细集料是最重要的部分,判断集料质量高低的参数是压碎值、磨耗损失、密度等,在选择粗集料的时候必须要控制集料的颗粒大小,粗集料的粒径越接近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直径越好,此时路面的防滑性、稳定性、持久性越高。细集料的质量好坏一般取决于含泥量、含沙量等指标。沥青一般是酸性的,为了提高集料和沥青的结合性,在选择集料的时候尽量不选择酸性物质。通常来讲,存放越久的沥青越容易被空气中的酸碱物质腐蚀,抗压性和稳定性也会降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要选择新鲜的集料。

2加强公路路面施工技术管理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技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在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2.1做好路基处理

路基稳固是提高路面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公路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路基施工技术的控制,为路面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路基施工技术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路基的填土压实,第二,路基排水,第三,软土地基处理,第四,地基防护。路基施工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路基填土作业过程中,首先要对路基进行清理,使得原来的土层清晰、干净,减少土层中的杂物。填土应该要选择含水量较小的土壤,不能使用淤泥土、杂土,填土厚度一般不能超过30cm,要分层填土,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每一层进行填土结束之后才能进行另一层填土。在对路基进行填土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填土的平整度满足要求,并且对路基的宽度进行确定。

2.2路面施工技术控制

当前公路路面常见的形式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这种路面材料的性能优良,噪声小,当前很多公路都已经逐渐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提高路面的整体质量。第一,对沥青的拌和质量进行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是沥青混合料拌和施工的重要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采用相应的拌和设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拌和,沥青采用导热油提前一天加热到155~165℃,矿料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80~210℃之间,出厂时的温度控制在145~165℃之间,当每次拌和结束之后要立即对沥青拌和料的温度进行检测,低于出厂温度标准的沥青不能出厂。另外,对集料进行加热的时候,应该要使得集料的温度符合相应的要求,在进行拌和的时候设备的加水量不能超过1%,一般集料的温度比沥青的温度高出10-30℃即可。第二,对摊铺和碾压过程进行控制。摊铺和碾压过程是沥青路面施工的关键,在摊铺和碾压过程中,一方面要控制摊铺速度,一般路面的下层摊铺速度为每分钟5米,路面上层的摊铺速度大约为每分钟4米,摊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摊铺机缓慢、均匀地施工,而且摊铺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确保有足够的压实度。等到沥青混合料摊铺结束之后,要及时对路面的温度进行测试,等到温度合适的时候可以进行充分碾压,在碾压的时候压路机要经过起、停、推、赶四个步骤,产生碾压波浪,而且压路机的行驶速度要满足要求,匀速前进,尽量在摊铺之后温度较高的时候开始碾压。碾压的时候压路机不能中途停留、制动,以免影响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在进行摊铺的时候还需要对横向的接缝进行有效处理,因为接缝处理不好会导致路面渗水,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在摊铺结束前接近端部1米的位置将熨平板稍抬起驶离现场,并且使用人工铲铲齐顺接使行车顺畅,在下一次摊铺的时候使用切缝机按照横向方向进行切割,并且使用三米的直尺进行检测,确保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厚度都满足要求,对于平整度和厚度不足的部分可以清除,采用人工加风炮或铣刨机铣刨处理。第三,加强养护。沥青路面施工结束之后必须要进行及时养护,在投入使用之前做好预防性养护,并且定期对路面进行检修,减少路面裂缝等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加强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是道路施工的重点,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路面是最关键的部分,为了不断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必须要按照要求对路面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并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不断提高路面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港根.浅谈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07(06)

[2]王慧蓉.浅谈沥青路面工程质量管理[J].甘肃科技,2013(08)

[3]刘艳,宋建国.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J].建筑与预算,2013(05)

[4]景峰,李欣,宫海鹏.浅谈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

[5]李瑞邦.浅谈市政工程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7(16).

质量管理范文7

一、“毒奶粉”事件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毒奶粉”事件。例如安徽的“大头娃娃”事件,调查表明是由于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引起的后遗症。引起社会最大轰动的当属三鹿奶粉事件,几十万婴幼儿受到此奶粉的影响,甚至还导致一些儿童死亡,经专家检验证明,是由于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化学成分造成的。多起“毒奶粉”事件的发生,导致国人不相信国货,许多孩子的父母都从国外购置奶粉。这是中国奶粉企业的悲哀,也是国人的悲哀。“毒奶粉”事件不仅影响奶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奶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奶粉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是由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生产环节也包括很多方面,奶源的选择,生产设备的技术高低,食品质量的检验技术,还有生产人员个人卫生。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都能影响奶粉的生产质量,所以我们注意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好生产关,才能生产出营养价值丰富、质量高的优质奶粉。

三、加强奶粉生产的质量管理的对策

1.严把人员关

人在奶粉生产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所有流程中都有人的参与,可以说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奶粉的质量。从企业的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定期体检和定期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企业的参与人员定期体检确保人的疾病不传播给奶牛;领导的定期培训一方研究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奶粉;员工的定期培训有利于技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所以严把人员关对奶粉生产的质量也有重要作用。

2.严格把好奶源关

奶源是生产奶粉的直接来源,我们必须从农场环境、奶牛的食物、奶牛的健康几方面来抓。农场环境卫生必须达标。农场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也就直接决定了奶源的质量。必须定期对农场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定期清理农场废物,对死角进行消毒。制定严格的员工考核机制,把环境卫生的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才能保证农场的环境。严控奶牛食物的质量。奶牛的食物等草料直接决定奶源的质量,我们让奶牛食用新鲜的的草料,在奶牛食用前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检验,确保没有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要与经过国家严格验收合格的食物供应企业合作,确保食物的安全卫生健康。确保奶牛的健康。奶牛的健康直接决定奶源的质量,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保证奶牛的健康。对于饲养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对病牛马上隔离,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对于病牛的治疗要聘用专门的医疗团队,禁止滥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药物。确保鲜奶的质量。对于鲜奶的提取也是保证奶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采集人员要进行相关的采集技能培训,不达标的坚决不用。对于采集到的奶源还要进行抽样检查,必须经过专家的严格多次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保存利用,宁可倒掉也要保证奶的质量。

3.严格把好生产关

有好的奶源只是生产奶粉的其中一个环节,还要把好生产关。严把配方关。对于奶粉的配方要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各成分要比例适合。既要保证奶粉的营养价值,又要保证奶粉的安全健康。对于奶粉的配方禁止添加三聚氰胺、防腐剂等化学成分,避免再次发生“毒奶粉”事件。严把生产设备关。企业的生产设备必须利用经过质监局检验合格的设备,对于设备的使用人员也要经过培训。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改进,确保每一个流程都安全,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4.严把检验关

实行从奶源到成品的全过程跟踪检验制度,确保每一件产品合格;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一律淘汰。检验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禁止出厂。可引进国际先进检验设备,然后再经过人工检验,确保出场产品的质量。

5.严把政府关

对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各部分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更要起带头作用,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监管,确保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的奶粉品,维护好广大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实行严格企业准入制度。对于企业进入奶制品生产领域,要经过严格的生产许可审核,任何一个环节不达标都不允许投入生产。对于正在生产的企业,出现产品检查不合格的,要立即停业整顿,保证不生产一件不合格的产品。加强监督监管。对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要加强监督监管,从奶源的选择到生产出成品。要定期去生产企业进行调研,也可以派人驻守,坚决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四、结语

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堂教学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整合了药学、系统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1],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具体讲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和技术方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及系统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质量管理理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是一门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实践课程,在涌现了许多新教学理念的今天,如启发式教学[2]、问题导向式教学[3]、互动式教学[4],等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是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利用丰富多彩的案例来解释。GMP中抽象、难以理解的准则和条款由于本科生还没有大量接触药品生产实践,有些GMP条款晦涩枯燥,理解和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需要教师引入各种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有时,教师为了突出药品的质量管理,所举案例全部都与药品生产有关,其实教师不必被这样的思维限制,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与非药品相关的案例也可以使用。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时[4],可以给学生列举做饭的生活实例,先询问家人想吃什么饭菜,然后再去市场上购买相应的食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车间布置时,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房屋布置,这样学生在理解洁净区设置和辅助车间设计时就会更容易一些。在讲解制药用水时,可以先联系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几种水及其用处,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制药用水和用水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与药品有关的案例。

2.2授课内容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分配和展开。现有教材是围绕GMP来编写,在章节设置上也大体和GMP一致。教师在讲解课程时,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来进行,可以按照药厂实际建造和生产的顺序来进行。例如,在安排课程内容顺序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想投资建一个药厂,你会按照什么程序来工作?药厂建好了,如果想生产,要做些什么?怎么购入原材料?怎么保证原材料的准确和质量?原材料购进来后,怎么分配和投入生产?可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需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5]本课程的部分内容虽然不难理解,但是程序繁琐,细节颇多,教师讲解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也无趣被动。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易于接受和掌握。例如,在讲授进入各级别洁净区人员的净化要求时,需先介绍一下GMP的相关规定,然后播放工作人员进入洁净区的视频,最后让学生总结比较一下各级别洁净区人员净化的细节和净化程序的区别。

2.4通过相关课程和实验来加深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单凭教师反复讲解GMP的规定和强调质量的重要性是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具体工作是如何影响药品质量的。例如,在讲解净化程序中净手环节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视频,还可以结合微生物实验将不经过净手程序的手指、经过肥皂洗手的手指和经过酒精消毒的手指分别按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10s,然后在培养箱中培养48h,最后让学生查看和比较培养结果,从而直观理解净化程序对药品质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