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作思路范例

园林工作思路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植物造景;风景园林设计;居住环境

1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1.1配置不够科学合理。植物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园林景观工程中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景观效果的整体协调性和观赏价值。例如,所采用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致使园林规划设计的层次感不强;所采用的植物种类过于繁杂,导致搭配显得过于混乱,因为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环境需求不同,植物无法协同生长;所采用的植物种类缺乏针对性,致使植物造景与周围的建筑物等不协调。

1.2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在景观园林设计规划中,未充分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过分地追求异域风情和环境体验,选择使用罕见稀少、造型特异的树种进行植物造景设计,以致于出现植物成活率低,后期维护管养困难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整体效果,也影响了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甚至会对周边小生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影响,使得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效果等考虑不充分,影响相应设计方案的应用质量,给风景园林建设事业长效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

1.3植物种类少。一些地处高纬度植物区划的城市,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的影响,可选择的适用植物种类较少,极大地限制了植物景观设计师的发挥空间,直接影响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同时,某些风景园林设计中,由于对本土植物选择有所忽略,使得园林造景效果不显著,对其设计质量、潜在应用价值等产生了不利影响,间接地加大了风景园林设计问题发生率,制约其设计水平提升,相应的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应用过程中缺乏适用性。

1.4缺乏文化品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分析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人文因素,提高园林景观的文化品味。但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未充分发掘植物文化内涵,致使园林景观缺乏文化价值,降低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整体应用效果。在此期间,由于部分人员对文化品位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应用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思考,使得具体的设计工作开展不够科学,从而降低了设计方案的应用水平,给风景园林后续的作业计划实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2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烘托场地景观氛围方面的应用。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场地自身的肌理,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风格、材质等,多维度地思考植物造景围合出的景观空间以及所展现的效果,能提升景观整体的协调性、美感和效果。在植物造景作用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景观氛围后,有利于丰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内涵,满足其设计质量可靠性要求,增强游客体验效果,且能为这类园林良好功能特性保持及设计思路拓宽等提供专业支持。因此,在加强风景园林设计、完善其设计方案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植物造景支持下的景观氛围,获取利用价值大的设计方案,进而使风景园林建设事业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2.2改造风景园林地形方面的应用。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改造风景园林地形。如通过在不规则的、宽窄度不一致的道路两旁种植盆栽、花束等,解决道路不齐整的问题。通过在陡坡等地方,有针对性地种植特殊观赏性植物,可有效掩饰地形的缺陷,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2.3保护风景园林环境方面的应用。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提高景观的整体效果和观赏价值,还需要加强生态效益。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促使生态环境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当植物造景作用下的风景园林环境保护效果增强后,可实现园林建设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拓宽设计单位在实践中的工作思路,使风景园林应用效果、设计质量等不受影响。

2.4园林组景方面的应用。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发挥重要的组景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风景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例如,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在公园中种植草皮等地被植物,通过利用乔木、灌木等进行封闭性分隔等。当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组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后,可使具体的设计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为实现风景园林设计目标、拓宽设计思路及丰富设计内涵等提供参考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问题发生率。

2.5突出风景园林的功能。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需要与整体的布局、规划相一致,要重点突出风景园林的功能性。充分考虑和分析当地整体环境、组景的整体效果等,进而科学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充分考虑和分析植物生长习性,当地气候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选择更适宜生长的植物;根据整体布局需要,促使各区域植物整体效果更加协调。

3植物造景方法与注意问题

3.1注重时空变化。因为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生长区域、生长周期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植物造景需要综合考虑时空的变化,严格遵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营造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当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充分考虑时空变化后,可使园林内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实现对植物造景方法的科学使用,并使风景园林设计及应用有丰富的技术内涵,更好地体现植物造景方法的潜在应用价值。3.2注重空间划分植物造景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空间,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利用不同植物功能,促使风景园林景观的山水、植物、建筑物等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制造开放或半封闭的空间,促使园林景观更协调。

3.3合理设计独立与群体景观。植物造景具有不同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一方面,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凸显植物造景的独立性,形成风景园林中比较独立的主要景观。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衬托园林中的山水和建筑物等景观,展现独具特色的组景效果。

3.4合理利用几何学造景。在风景园林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灌木、乔木、藤本等植物的线条、形态、色彩,促使其巧妙、科学的配合,有助于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美感和效果。为使其与设计更好地融合,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几何学造景,通过视觉上或图形的变化,不断增强园林景观的视觉感和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如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六边形、棱形及圆形构景。

3.5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植物造景需要不断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强化总体布局,要重点突出风景园林的功能,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促使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更科学、更合理。在运用植物造景方法过程中,为了避免影响其应用效果,满足风景园林设计要求,也需要思考植物造景是否科学,切实有效地落实好设计工作,严格把控相应的设计方案形成过程,确保风景园林设计状况良好。

4提升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应用水平的策略

4.1加强植物造景应用效果评估。结合植物造景的功能特性及风景园林设计要求,积极开展其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处理好植物造景应用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影响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同时,应正确看待植物造景所发挥的作用,给予风景园林设计更多支持。

4.2合理选择植物。在完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提升植物造景应用水平过程中,需要对其合理选择加以思考。在此期间,应重视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本土植物栽种,并在精细化及创新理念的作用下,落实好相应的设计工作,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保持植物造景良好的应用状况。

4.3提高设计人员综合素质。为了避免植物造景应用效果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全面提升其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水平,则需要开展专业性强的培训活动,制定并实施奖惩机制,逐渐提高设计人员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同时,当设计人员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后,也能为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不断提升其专业化设计水平,拓宽植物造景科学应用方面的工作思路。

5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整体效果,有助于凸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使环境更协调。植物造景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使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廷有.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8(9).

[2]张蕾.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33).

[3]胡大兴.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7(8).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2

参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与房地产首席研究员田灵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研究员、《住宅产业》《建设科技》主编许利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朱茜,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副所长王新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总工程师刘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路勤(线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旅院副院长占世林(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储德文(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国柱(线上)等。

参会的课题单位代表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百毅(线上)、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郑敏(线上)、江苏中英海绿色建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监李宗润(线上)、众聚能国际建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成杰(线上)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在致辞中指出: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要让绿色健康建筑一开始就有章可循,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要做好融合,将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好地融入其中,为高层建筑建设探索出一种新的方式。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在致辞中表示:标准院一定积极参与到课题中来,将技术成果与项目充分结合,做好提升、改进,真正发挥出课题的示范作用和效果。

天地建筑创新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课题负责人袁清扬通过建筑特色、建筑模式、效益分析、政策推动及同类建筑对比等多方面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介绍。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3

(一)目标要明

2020年是“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区城管局将围绕“市容环境上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市、区两级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城市管理提升年”年度计划,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提升。

(二)观念要变

我局将以“全省城市管理标杆”为工作动力,积极策应“揽山入城”和“全域旅游”工作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管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革新思维,扩宽眼界,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固化思维,弥补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短板和差距。

(三)管理要严

进一步完善“用制度管人”工作机制,强化队伍管理力度,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综合巡查等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细化奖惩,切实把人管起来、把队伍强起来、把效率提起来。

(四)标准要高

一是常态管理标准化。以南昌大都市中心区的要求统筹行政执法、市容保洁、园林管养、市政管护等各项工作,行政执法做到“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三化”标准”,环卫作业做到“全路段覆盖、全天候作业、全机械清扫”的“三全”标准,园林管养做到“精细修剪、精准施肥、精心除杂”的“三精”标准,市政管护做到“路面完好、设施完好、路灯完好”的“三好”标准。

二是城市景观精品化。按照“增加色彩、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思路,城区花箱和交通盲点铺花造景继续坚持市场化长效管理,结合重要节日和重大节庆,分批次实施景观提升,做到“有规划、有设计、有效果”,营造出“一年四季色彩缤纷,条条道路景色各异”的城市街景新风貌。

(五)方法要改

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督查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和运用通报排名、奖先罚劣考评机制,认真抓好社区环境考核、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垃圾分类全面推广等工作,重点治理社区、农村环境脏乱差、易反弹等问题。另一方面变被动督查为主动指导,联合属地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指导,将问题摆在明面,将工作落实在现场,真正凝聚部门联动工作合力。

(六)关键要准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导向,继续坚持用项目建设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主要实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打好“改涝”攻坚战。持续推进雨水管网常态管护,做好冬季清掏和汛期整治工作,围绕城区内涝隐患点整治工作,实施“阻改通”工程。

二是打好“改污”攻坚战。持续推进城区污水管网整治提升,在常态开展管网跑、冒、滴、漏问题的巡查和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先主管后支管、先污水量大后污水量小、先投资小见效快后投资大见效慢、先在建项目后建成年代久远项目”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雨污混流小区管网分流改造工作。

三是打好“改厕”攻坚战。按照南昌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2020年实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公厕达到5座以上,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步行10分钟左右有一座公厕”的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厕所新改建工作,计划新建公厕2座。

四是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从加快改善人居环境,从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出发,以“政府主导、法制保障、市场推动、横纵结合、部门协同、齐头并进、严格考核、末端保障”的原则,结合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实际,打造符合我区实际的垃圾分类新模式,着力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100%覆盖,居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目标。

五是打好道路提升攻坚战。进一步细化、优化样板路实施方案,把城市管理重点工作与样板路打造紧密结合,丰富打造内容,提高打造标准,让样板路打造更具目标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七)创新要有

一是城市管理市场化。探索城区环卫作业、垃圾清运等城市管理常态工作市场化运作,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管养分离运行机制,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城市管理智慧化。探索和启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建设城市管理“天网”系统,对行政执法、市政设施、道路路灯、园林绿化、城市道路等方面实行智能监控、智慧管理,解决传统的人力采集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等弊端,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实时整改,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高效化运转。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4

摘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首先是产教文化的融合,要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育人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地域特点、职教特性、大学品位、学校传统、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相结合,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模型,创新文化建设体系。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首先是产教文化的融入。加强产教融合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青年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东营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近几年来,相继开展校本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产教融合视阈下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研究和实践,有效地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七要素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东营职业学院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地域特点、职教特性、大学品位、学校传统、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相结合。中国特色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地域特点,就是要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以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的沃土和根,挖掘、融入、发展、弘扬地域文化,勇做地域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职教特性,就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产教融合首先是产教文化融合,校企合作首先是融入企业文化,工学结合首先是职业素养的坚守,知行合一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性,要从高职教育面向产业、引领产业的高度,从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保证产教文化融合,把产教文化融合贯穿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服务全过程。大学品位,就是要坚持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大学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学科)文化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保障,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传统,就是要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精髓,建设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建筑和园林景观,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的箴言警句以及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开展好校庆活动等,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时代特征,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互联网+”、中国智造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弘扬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校园文化载体,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国际视野,就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开放性,坚持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引进与利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开展专业课程的互通互认,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师生双向交流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办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人才。

二、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文化树”模型

构建模型就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学院用“文化树”来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模型,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模型为:体现地域特点的地域文化是“文化树”的土壤和根。职业院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融入地域文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文化树”的主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教文化融合;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本途径是协同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校理念文化是“文化树”的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学校理念文化,保障文化建设方向,保持文化建设动力。专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社团文化、楼堂馆所文化、办公室教室宿舍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健康文化、志愿者文化、媒体文化、教师文化、质量文化、廉政文化等是“文化树”的枝叶。文化建设的成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是“文化树”的花果。制度文化、文化建设保障措施是“文化树”生长的保障。“文化树”寓意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扎根沃土、挺拔向上、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三、打造“河海交汇、产教融合”文化建设品牌

学院按照“中华水文化——上善若水、以水为师”到“东营地域特点——河海交汇、哺育万物”到“职教基本规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路,确定了“河海交汇、产教融合”的文化建设品牌。

(一)中华水文化——上善若水、以水为师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教化的对象,教育与水有不解之缘。早在西周时期,“辟雍”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汉班固《白虎通•辟雍》中说:“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中华古代先哲无不对水加以赞赏,如《荀子•宥坐》中说:“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故,中国古人强调应“以水为师”。

(二)东营地域特点——河海交汇、哺育万物

学校地处黄河入海口,万里黄河滚滚而来,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这里交汇,两种力量达到平衡,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龙入海、河海交汇”奇观。万里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奔腾入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河海交汇”养育了黄河入海口这片热土的生灵,孕育了这里的资源和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和根。黄河入海口一带是革命老区,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共产党宣言》,1925年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集党支部,1940年建立了中共垦区委员会,被誉为鲁北平原上的“小延安”。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是部级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是东营市的重要战略决策。所以,“温暖黄色——长天厚土黄河口、厚重黑色——油龙起舞铸新城、炫彩蓝色——辽阔海岸谱新曲、记忆红色——热血忠魂树丰碑、营造绿色——生态之城风光媚”是东营重要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之相应的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东营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沃土和根。

(三)职教基本规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以服务学生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为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的互利共赢,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教文化融合,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协同育人,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按照由内到外、由深层到浅层的变化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和文化识别系统建设。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师生所认同的共有意识和观念,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强化精神文化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形成“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事业至上,工作为先;保障权益,民主正义;笃学尚德,崇扬真善;爱敬履信,协谐同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定了干、不怕难、敢争先”的学校精神,“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学以致用”的校风,“知行合一”的教风,“修身修能”的学风,“德厚识博技精熟”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学生培养目标等,起到了凝心聚力、引领方向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为保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制定的约束师生行为的制度规范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制度保障。为此,学校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章程》,依据学校章程,结合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规则执行、理顺内在价值体系三方面着手建设制度文化,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制度执行,注重师生行为习惯和风气的养成,实施四级目标管理和学生德育学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和师生行为,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通过师生的行为和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到的活的文化形态,是校园精神、价值观的折射,直接展示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展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基本要求,注重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各教学环节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培养师生的职业行为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使文化真正内化到师生的理念中,外显在师生的行为中。

(四)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物质环境文化是为保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物质条件(包括环境)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学校在校园布局中,处处体现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一条蜿蜒的水系贯穿校园,使人在校园里处处都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悠远氛围。在建筑风格上,主体颜色是“黄河黄”,在建筑造型中设计了大量“窑洞”形状的结构,体现了黄土高坡上的延安精神在黄河入海口发扬光大,延安精神与东营的红色文化——渤海垦区精神一脉相承。学校校园景观设计突出东营市“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生态特色,并将东营的黄河文化与石油文化等特色要素融入其中,打造“文景并茂”的优美校园环境。对于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油井,用精致的木栅栏或者考究的铁艺围合,成为地域产业文化的标志。

(五)文化识别系统建设

文化识别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是对学校富有个性的精神、行为规范等信息加以提炼,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传达给公众,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学校印象,从而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终促进学校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地位的确立和形成。学校依据章程,根据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基本特点,建立了学校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实现了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的内在统一。实施产教融合视阈下的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在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产教文化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训、德育和学业考核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积极打造产业展馆、校史馆、各种媒体、文化节、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平台和载体;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文化管理。

作者:杨登山 张树礼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慧琴.广东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6.

[2]巩汝训,杨登山,等.产教融合视阈下高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3]余祖光,等.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第二篇:高校园林绿化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质量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前,许多高校为了提升校园环境,对园林绿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质量也有所提升,这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针对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高校;园林绿化;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校园文化指的是以校园精神为支撑、以课余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一种集体性活动。校园文化不仅见证着整个校园的成长历史,同时也对学校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平稳有序地展开,这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本质上讲,高校园林绿化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校园绿化设计,能进一步美化学校形象,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一、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园林绿化设计,对植物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种天然的艺术作品,学生置于一个由天然艺术品所组成的校园之中,必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每天对绿色植物的观察和欣赏,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必定会得到提升,这也是彰显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象征校园文化

高校园林绿化中用到的植物,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象征,古人常常借物咏志,事实上就是在利用植物的象征作用,对植物赋予了一种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在读过古人的作品之后,在看到他所提到的植物,就很容易想到其象征意义,如:古人曾在诗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是在歌颂小草生命力的顽强。由此,当我们在春天漫步校园,看到小草之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这句诗,并真切地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文化影响是非常自然的,比起课堂上教条式地说理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不畏挫折的人生态度。

(三)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园林绿化景观能在一定程度上烘托校园的文化氛围。大学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以说它无处不在,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感受到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实物作为载体,烘托出校园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及外来参观人员更强烈地感受到校园文化。在校园绿化景观的设计中,通过在一些园林植物旁边设置一些写有名言警句的标识牌,便能创设出一个完美的校园文化场景,让来往的学生在欣赏风景之余,感受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记载学校的文化历史

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部分高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学校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学校内的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历史遗迹已经无处可寻,再加上资料记载的不完整,当代学生已经很难再追溯校园以前的历史,但是,校园园林景观的保存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园林景观旁边设置一块牌子,并在牌子上注明与该景观有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这样就能使学校文化得以广泛传扬。

二、高校园林绿化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园林绿化景观的自然美和特色美

高校园林的绿化景观虽然大部分是经过人为加工而形成的,但是也不能过度依赖人工,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园林的自然美,尽量利用当地自然形成的草地、花卉、湖泊、山丘等,减少人为的刻意雕琢,这样既能节约建设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校园的自然美。除了重视园林绿化景观的自然美以外,还应当注重其特色美,所谓特色美,指的就是要体现出当地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可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适当采用当地的绿色植物,或者将当地的某种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之中,这样就能打造出富有特色美的校园绿化景观。

(二)坚持高艺术性标准的原则

在进行高校园林绿化景观规划时,必须坚持高艺术性标准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注重园林绿化景观的艺术性,在植物色彩搭配、高矮搭配等方面必须符合一般的审美原则,不宜太过突兀,同时,还要考虑到绿化景观的艺术创新性,不能一味地参考其他学校的园林规划经验,而且在每个区域的景观设计上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免出现视觉疲劳。

(三)突出园林绿化景观的文化教育作用

园林绿化景观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其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尽量将学校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其次,要考虑到园林绿化景观文化的多元性,避免对同一种文化的重复、过度表达,以免让学生反感。

(四)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主体

高校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校园师生服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作用,立足于广大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既要把师生作为服务对象,同时也要把师生作为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者,让所有师生参与到园林设计规划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园林绿化景观有利于彰显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高校办学质量与知名度的提升来说大有裨益。

作者:刘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燕飞.论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4):173.

[2]王子荣,秦小苏.论高校园林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23-125.

[3]冉启华,付国瑜.园林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略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9-150

第三篇:自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

自媒体是新生代进行信息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来对待自媒体以及创新地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来自于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的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和的开放性。在自媒体时代,每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对媒体信息内容的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最大群体,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创新地把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据《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2012》报道,截至2012年11月29日,全国注册的腾讯高校微博有接近1万个(李莹莹,2012)。在这1万个高校微博账号中,其中高校机构的账号仅1千多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内个人注册的用户却接近两亿。为了了解高校学生使用自媒体情况以及自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笔者于2016年3月广西区内几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3份。统计的主要情况如下:1.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情况:电脑普及率为92.5%,手机普及率为96.3%;2.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情况:电脑上网率为93.4%,手机上网率为98.2%;3.上网的时间情况:每天上网不超1小时38%,1~2小时27%,2~3小时23%,3小时以上12%;4.上网目的情况:浏览校园网23%;浏览非校园网77:%;获取信息21%,浏览奇闻异事及明星娱乐新闻28%,玩网络游戏9%、转发调侃段子12%,发微博微信聊天40%;5.上网对自身影响情况:学到了知识21%,丰富了生活36%,了解到社会的黑暗34%,导致精神的颓废9%;6.通过自媒体与老师沟通情况:经常15%,偶尔38%,从不47%;7.通过自媒体转发正面消息情况:经常18%,偶尔62%,从不20%;8.通过自媒体转发负面消息情况:经常15%,偶尔27%,从不52%;9.对学校在自媒体使用方面引导满意情况:满意36%,不满意26%,从不关注38%。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其用途也多种多样,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校管理层虽对学生的自媒体使用有所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以上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普遍过长,文化学习受到了影响。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上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仅占21%,而浏览奇闻异事和明星娱乐新闻,玩网络游戏,转发调侃段子及发微博微信聊天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自媒体的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知识文化引领作用。第二,学生对校园官方媒体关注不够,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学生上网时浏览校园网仅有23%,而浏览非校园网的却占77:%,这从一角度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学校的重大事件都是通过校园网来,这是营造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大部分学生长期不关注校园网,校园的主流文化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挑战。第三,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调查发现,虽然学生通过自媒体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生活,但同时也洞悉了社会的黑暗,甚至有学生因自媒体的过度使用而变得精神颓废,这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第四,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方式。虽然自媒体让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更加便利,但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从不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到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推广。第五,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转发信息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信息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转发。虽然学校对自媒体的使用做过正确的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自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使用自由而缺乏监管,信息海量而良莠不齐,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娱乐至上的自媒体使用成为潮流,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这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主旋律的弘扬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自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思考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周挥辉,2014),美国作家舒德森也认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大学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科学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大学肩负着先进文化的创造及社会文化推动的重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侯丽娟,2011)。从这一角度看,大学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自觉地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文化的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要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学生人人发微博,班班有Q群,社团发飞信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不落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潮流,打造官方自谋体平台,如校方微博、微信、Q群、博客、BBS等。唯有如此,才能多方位,立体化地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要创新地开展科学文化主题教育,多渠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富强、民主、法治、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的主推者,更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还有很多人思想不够成熟。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很容易接触到诸多非主流文化,甚至反社会的不恰当言论及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利用自媒体的便利进行多渠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的营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确保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有效吸收。所谓自媒体应用素养是指使用者在自媒体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具有批判性眼光、不人云亦云地传播负面信息的素质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正确使用自媒体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大V李开复曾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学生们提高了自身自媒体应用素养,学会了辨别自媒体资讯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正确地使用自媒体来参与,宣传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科学文化才能变成主旋律,最终为广大学生形成正面的道德意识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要加大对校园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纯洁性。在自媒体条件下,学生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管理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校园自媒体信息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学生中传播的自媒体信息具有健康性和纯洁性。

总而言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科学文化观的营造和教育,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运用先进的自媒体去营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都能共享先进的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甘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侯丽娟.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文化学刊,2011(6):16-20.

[2]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6-31.

[3]李莹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7):211-212.

[3]潘祥辉,吴振瑜.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受众评价分析———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13-20.

[4]周挥辉.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62-65.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内涵、思路以及方式过于简单、死板、僵化,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对象对于主导政治文化认同度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发展新内涵。

关键词:

政治文化;文化建设;路径研究;高校

一、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直以来,“政治文化”就是政治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1963年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他又一次明确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国人口中对政治主体(政府机构、官员、政党组织、政策决定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学界的主流学者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反映”、“人们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2]。根据国内、国外对于“政治文化”的主流观点,笔者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人们对政治体系要素的集体态度取向,不同的集团、群体甚至个人都能对政治文化的性质、特点、内容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作为整个社会政治体系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与中介,其相应的校园文化系统也承担着教育对象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功能。而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就是指学校在将主导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的种种手段传导给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文化,主要通过校训校规、校风校纪、校园精神、校园品格、师生的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活动等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和激励等功能。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体的主导政治文化无疑面临着多种合力的冲击与消解。而高校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前沿,无疑是各种非主流政治文化激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凭借着对于文化霸权的垄断,以体育、音乐、影视、文学等方式大肆倾销其政治价值观念,各种反主导政治文化如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深刻影响着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间的大学生群体,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主导政治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批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传统路径与困境

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对于政治文化建设的传统路径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工作形式、工作思维、工作内容等往往呈现一种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从工作方式来看,高校有关的部门还是习惯采取开办学习讲座、举行会议传达有关精神等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方法。笔者认为,这种乏味、无趣的形式非但不能让教育对象很好地接受主导性的政治文化,反而会使得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内容产生逆反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于主导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理念的认同。从工作思维来看,目前高校仍然比较忽视政治社会化客体的主体性,习惯将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等同于单一的政治教育。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硬性育人”及“简单说教”的现象,不考虑新时代“政治人”的特点,导致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看,这还是因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惰性思维”;新的历史时期下,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更要与时俱进,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多元发展。从工作内容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内涵也呈现单一、简单化的倾向。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往往被等同于单一的政治文化,没有注意到如“传统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等等文化因素的吸收。近年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使用的普及,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网络是个完全开放和自由的空间。任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互联网知识就能够快速、大量地获取信息,任何人又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信息。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各种思想政治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而网络的这种开放性建构更增加了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3]。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政治人”,对于互联网信息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就必须注意到网络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内涵发展中的运用,适当的吸收互联网文化中的积极部分,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内涵的发展。

四、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根据上文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传统路径与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思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内涵等多条途径来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第一,应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笔者认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彻底摆除对于传统路径的依赖,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一改过去的老三样——即“开会”、“听报告”、“学讲话”等单一的工作形式。在具体的手段创新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有关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开办相关主题活动月等来增强工作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往往是通过计划性较强的课程教育来进行[4]。笔者建议,在利用好显性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拓展隐性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式(如标语、海报、广播、校园文化建筑等等的利用),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手段。第二,应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本身是复杂的、多元的。正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依赖和工作中存在的“惰性思维”。因此,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在于拓宽工作思路,转变传统的思维习惯。一是工作思维积极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中,要加强对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利用,掌握网络思想舆论平台的主导权,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来建立校园新媒体平台,为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创造双向的沟通机制,加强对于热点、焦点问题舆论的导向,帮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理解、接受主导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政治参与的能力。二是要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传统思路,从硬件与软件、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环体与载体等多个维度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可以通过创办相应的思想政治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官方微博或微信、开办相应的校报、校刊等直接方法,还可以通过修建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景观、通过校纪校规的制度约束加强校风建设等间接方法来实现。第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应该不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文化的内涵。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亚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不断丰富、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内涵。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教育区分开来。诚然,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有许多交叉、重合的地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政治教育,而是一个多元的、高度复合的文化整体。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出发,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是要塑造大学生健全的政治人格、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建议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更应该充分吸收不同的文化因素,提升自身的文化竞争力与吸引力。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开展相应的经典文化诵读活动,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也可以通过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如“那年那兔哪些事儿”)来推动爱国教育等等。

作者:肖政军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1]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美加布里埃尔•a: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8.

[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5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工业发展后劲十足。昊华鸿化迁建项目顺利推进,目前,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项目区入场道路黑化工程、排水工程、临时施工通道已全面建成。32栋1526套昊华鸿化迁建安置房主体全面完工,小区道路水稳层铺设1300米,室外景观完成30%、绿化完成20%,室外水、电、气安装完成85%,预计7月初分批交付使用。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培育规模企业联发皮革厂,引进华能电器、驾校2户企业;继续打造“润博士”“太源井醋业”等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农业发展稳步提升。全力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发展S305线两侧健康水产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和沿王九路两侧优质经果林产业带,走“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户”的路子,建成健康水产无公害蔬菜产业带2000亩,以“九叶青”花椒、“川香”核桃、“储良”桂圆为主的经过林产业带3000亩。发展规模林下养鸡2户。实施病险水库整治3个,新增太源、新民变压器2台,-九洪自来水集中供水管网工程全面完工、平稳推进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月23日全区“一事一议”现场会在镇召开。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投资8000万元、占地250余亩、涉及8地市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员考试中心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7月初可投入试运行。以“仔乌鱼”为代表的特色餐饮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集餐饮、、KTV、住宿于一体的“商务酒店”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启动商会大楼、信用社综合大楼项目论证规划,发展楼宇经济。

(四)城镇化全力推进。40000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太源街A01地块商品房开发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街风貌整治全面完成,黑化路面800米,翻新店招220个,新建2000平方米社区广场,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入,各级投入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村庄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初步实现城乡环境治理的变貌升位。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对S305、王九路沿线实行了全面绿化。

(五)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认真分解落实民生工作任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次,新增就业300余人;注重师德教育和学生德育教育,评选“师德标兵”10名。启动卫生院改扩建项目,镇敬老院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组织镇人大代表对民政工作进行专题视察。

(六)综治稳定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重要时期、时段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备案,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开展"流动人员管理"、“娱乐场所整治”等专项整治,净化治安环境。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对校园环境、“三电”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治理工作,强化群防群治,防止因安全事故引发不稳定事件。深入推进三级领导联动接访和干部“六下访”活动,扎实开展“镇长进大厅”活动,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企业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民办实事。

二、工作亮点

(一)重大项目推进有力。一是昊华鸿化迁建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项目区入场道路黑化工程、排水工程、临时施工通道已全面建成。预计6月分批交付使用;二是大中型客货车驾驶员考试中心建设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将于7月上旬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城镇化加速发展。40000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区加速建设,投资1500万元的镇首个电梯公寓小区“井源小区”全面开工,街风貌整治全面完成,黑化路面800米,翻新店招220个,新建2000平方米社区广场,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全域发展规划急需调修。随着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量向镇涌入,镇原有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规划已不适应发展需要。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迫切希望改善水、电、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

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过百亿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加快发展速度,力争在3年内将建成名符其实的全市经济重镇。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努力确保昊华鸿化迁建顺利开工。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工作体会;市政园林工程处

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需落到实处,所谓“实处”则指向了“能够促进市场园林工程处(下文简称:我处)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笔者逐步积累了一些工作体会。这些工作体会不仅蕴含着笔者与同事们的工作心得,也含有对当前反腐败工作所存在不足的反思。在问题导向下去实现我处反腐工作提质升级目标的落实,一方面依赖于对工作体会进行提炼与升华,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严格履行反腐“规范动作”的同时,积极挖掘“创新动作”。但无论以何种工作手段,其根本目的应定位在“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上。我处反腐败工作任务繁重又艰巨,本文将着重从反腐工作准备、反腐工作实施、反腐工作巩固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体会

(一)反腐败工作准备阶段的工作体会

反腐败工作准备阶段笔者与同事们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1)从思想上与上级党委对反腐败工作的指示保持高度一致,并集中学习了中央、省、地市各级政府所的党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从而在大局上强化了我们履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决心。(2)从思路上厘清了我处各项工作中腐败问题产生的风险点,拟订了反复工作方案并进行了战前动员。该阶段笔者与同事们信心百倍,并有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毅力。

(二)反腐败工作实施阶段的工作体会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具体实施,笔者与同事们分别采取了部门走访、负责人约谈、部门职工小组访问等形式试图排查腐败风险点,然而工作结果则是:我处各项工作并不存在腐败迹象。在上级党委的工作指示导引下,并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反腐败工作原则,笔者与同事们进行了工作思路调整,逐步下沉了反腐败工作的重心。其中,以蹲点制先后参与了重大园林工程招投标工作。实践表明,单纯以观察和沟通方式难以发掘隐藏在深处的腐败问题,而且我处业务部门与外界存在着密切的工作联系,这就要求在践行反腐败工作时应参与到主营业务中去。

(三)反腐败工作巩固阶段的工作体会

在上级党委的部署下我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园林工程招投标、项目施工、造价管控等领域肃清了不良的工作文化。然而,能否将反腐败工作成果长期保持下去,则是笔者与同事所关心的问题。由工作实践可知,因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和纪检监察人员的工作压力所致,巩固反腐败工作成果存在着诸多挑战。

二、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在反腐败工作准备阶段所存在的不足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里所存在的不足是从反腐败工作实践过程中逐步感知和发现的。这里的不足主要包括:(1)在准备阶段缺乏历史视域,即未能将我处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组织生态纳入到方案的拟订中来,使得在反腐败工作实践中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2)在认真领会上级指示的同时,却缺少对我处反腐败工作的创新模式引起重视,所以在实践中工作手段呈现出了程式化的特点,这就可能被那些腐败分子所利用。

(二)在反腐败工作实施阶段所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下沉反腐败工作时做到了蹲点,但蹲点并不意味着纪检监察人员能够获取主营业务的具体信息,因为无论招投标、造价管理等主营业务都含有大量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处纪检监察人员缺乏这些专业知识,便使得他们在全流程参与各项主营业务活动时时常陷入到尴尬的境地。在我处职能化管理模式下,笔者与同事也感受到了反腐败工作的不易,这种感受源于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所带来的“孤独感”。这就表明,在工作实施阶段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工作联动。

(三)在反腐败工作巩固阶段所存在的不足

反腐败工作是否巩固这不由我处纪检监察人员说了算,而是要听取社会的声音、我处基层职工的声音。上文已经提到,在反腐败工作的巩固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就主观原因所引起的挑战而言,则是今后反腐败工作所需克服的。其中,未能充分获取基层职工的反馈,以及未能与社会公众保持良好的工作信息互动,便是这里所存在的不足。

三、工作改进措施

(一)在历史视域下使反腐败工作艺术化

反腐败工作固然要有“规范动作”,但站在新时期反腐败的高地还需形成切实可行的“创新动作”。创新动作能够使反腐败工作更具艺术化,进而弥补传统工作模式所带来的生硬化的不足。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视域下去构建艺术化的反腐败工作机制,即需要对我处的组织生态环境有着历史的动态把握,从中去分析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点。由于我处属于体制内单位,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成本过高,这就抑制了广大职工反腐监督职责的发挥,且存在着诸多非正式组织的情况下,反腐工作还会面临“攻守同盟”的影响。因此,如何赋予广大职工参与反腐工作安全感,如何破解因攻守同盟所建立起的贪腐统一战线,则是当前反腐工作艺术化构建的切入点。

(二)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加强反腐联动

我处反腐工作不能局限在纪检监察部门,这不仅会增大该部门的工作压力,还会使纪检监察人员背负高昂的社会成本而不利于反腐工作的推进。笔者认为,需要在我处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建立反腐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腐败的根源在于“逐利”,也在于“不作为”,所以财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办公室部门应成为参与联动的机构,这些部门在联动中需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助力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开展。在工作群中,上述部门的负责人应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展开反复工作配合,在严守工作机密的基础上财务部门提供项目造价审核服务,组织人事部门对不作为干部提出诫勉谈话,办公室部门则起到汇总反腐工作信息沟通上级党委的作用。

(三)渠道创新下形成开放式反腐新格局

园林工程项目属于政府工程,其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项目运营办法。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当前,诸多施工单位都期望获得承接政府工程项目的机会,这就促使部分施工单位具有寻租的冲动。为此,我处反腐败工作还应形成开放式的格局,将社会公众、我处广大职工纳入到反腐败工作的监督中来,他们不仅监督我处主营业务部门的工作情况,还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反腐败工作情况。在渠道创新中可以在线下设置“信访窗口”,在线上我处网站内设置“纪检监察意见栏”,从而双管齐下推动我处反腐败工作的健康发展。最后笔者强调,预防腐败比反腐败更为重要,所以采取干部岗位轮换制、积极提拔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等,都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工作举措。

四、小结

在问题导向下去实现我处反腐工作提质升级目标的落实,一方面依赖于对工作体会进行提炼与升华,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严格履行反腐“规范动作”的同时,积极挖掘“创新动作”。但无论以何种工作手段,其根本目的应定位在“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上。本文工作体会分别从反腐败工作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巩固阶段等方面进行提炼,并从中分析出了当前在反腐败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工作改进措施可围绕着:在历史视域下使反腐败工作艺术化、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加强反腐联动、渠道创新下形成开放式反腐新格局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赵其森.国有企业必须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在实处——五环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体会[J].新西部,2014(12):31-31.

[2]孟献斌.从严管理,加强监督,把我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0(4):9-13.

[3]巫宏星,王炳龙,黄林幸,etal.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我院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04):77-79.

[4]庞建国,李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J].前线,2001(2):15-21.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7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5A县城”建设工作要求,立足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平台、上级政策、重点工作及我县实际情况等内容系统谋划,以“美化、绿化、亮化、便捷化、产业化、规范化”为目标,全面谋划城市长久建设项目,为“三区三园”建设有序推进提供项目支撑,用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能级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工作目标

通过项目谋划专项行动,提升干部谋划项目的能力,充实城市建设发展的项目库,计划每年度至少新增45个项目。

三、工作任务

(一)集中谋划一批项目

聚焦国、省、市、县政策动向,围绕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谋划一批项目。谋划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及前期工作情况、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建议和下步工作计划等。

1.围绕发展规划谋划项目。按照规划目标项目化的思路,对标县域总规、城市控规、专项规划等重点规划,对尚未项目化的要落实到项目上;对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未落实项目的,依据成熟度列入储备项目库,并启动“十四五”规划期内后两年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实现规划预期目标。

2.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谋划项目。紧抓国家、省关于基础设施补短板重大机遇,结合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组织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以最大限度取得国家、省政府的支持。

(二)动态管理项目库

对项目库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切实保证库中项目真实可靠,为项目工作提供有力决策支撑。

1.分类管理在库项目。对已在库谋划项目进行梳理,根据项目工作深度和进展情况,将项目分为意向项目、前期项目和计划开工项目,进行细化管理,定期完善项目要素信息,掌握项目动态变化情况。

2.定期移交新开工项目。项目库中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后,按项目进展流程,在三个月内要将项目转入到建设库管理,保证储备库和建设库信息数据有效衔接,目前已经开工仍在储备库中的项目在每年年底前要全部转入。

3.按年度清出库内“僵尸”项目。每年要对储备项目库内项目进行梳理分析,对由于产业、环保等政策发生变化,不适宜再推进的项目要及时清出,防止滥竽充数,导致项目储备数据虚高,影响下一年度建设项目确定。

四、时间安排及推进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每季度首月1日—10日)。局项目谋划工作小组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项目谋划工作。

(二)集中谋划阶段(贯穿全年)。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对照相关规划及县域实情进行项目谋划工作,至少完成任务分解目标,并准备好PPT等相关材料。

(三)上报项目阶段(每季度末月15日—20日)。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将谋划成果上报局项目谋划工作小组。

(四)项目擂台阶段(每季度末月21日—25日)。各项目谋划人员进行项目擂台PK赛,局项目谋划工作小组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分。

(五)精选编报阶段(每季度末月26日—30日)。局项目谋划工作小组根据评分进行谋划成果通报,完成分类管理工作,并上报局党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园林工作思路范文8

策划组织架构是实施房地产策划的核心灵魂。结合房地产策划阶段,在房地产策划过程中需要有项目决策、项目报批、项目设计、项目招标、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分别对应项目管理活动阶段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房地产策划项目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在房地产策划工作中,项目经理办公室负责项目整体管理工作,下设报建管理部负责房地产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报建审批工作,设计管理部负责房地产项目整体设计策划工作,招标管理部负责房地产项目后续建筑施工工作,施工管理部负责房地产项目具体施工现场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造价管理部负责房地产项目整体估算、预算、预决算控制工作。

2.项目计划管理——策划工作分解

房地产策划工作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结构分解,即将策划总体工作分解为任务模块,并确保各模块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策划各模块工作配合顺畅运转。为此,房地产策划项目组织部门应在不同的策划阶段,以项目经理办公室为牵头,实现各部门工作协调实施。根据房地产策划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结合项目组织部门进行科学分工,做到责任到人,确保房地产策划所有部门和员工能够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在房地产项目具体策划工作中,进行项目工作分解,可以将房地产项目划分为市场分析、市场需求调研分析、项目定位、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项目营销策划五大模块,其中市场分析模块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房地产所在区域城建规划两大工作任务,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包括土地市场供求分析、年度区域土地供求分析、价格走势分析三大工作任务;项目定位包括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客户群体定位、产品方案和售价确定三大工作任务;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包括项目平面规划、项目户型分析、项目园林景观和项目室内设计四大工作任务;项目营销策划包括入市时机、营销思路和市场推广策略三大工作任务。

3.项目实施管理——关键控制点

在项目组织管理和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结束后,要结合项目实施现场活动确保落实项目工作分解中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质量。项目经理应结合房地产项目历史经验,紧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即关键控制点,对项目实施整体状况进行查缺补漏,有效监督,实现项目管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程管理,做好项目实施管理。此外,项目经理还需要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有效控制,制定项目应急预案,消除项目后顾之忧。在房地产项目市场分析中,策划工作关键控制点在:对房地产项目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分析比较,房地产项目所在区域市场产品竞争对比分析、房地产成功项目案例借鉴启示、结合房地产项目土地性质分析项目价值,为房地产项目定位提高数据支撑;在房地产项目产品方案分析中,策划工作关键控制点在:参照土地、客户、市场进行环境分析,确定房地产项目在市场的定位,确定项目客户群体定位,确定项目产品定位,确定项目产品价格,实现和市场快速有效对接。按照房地产项目策划工作侧重点,对项目实施进度周期进行计划、控制,最终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在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分析中,策划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在:产品设计涉及到房地产整个项目元素设计规划,是房地产项目产品策划的重要点,是房地产项目后续营销包装的重要过程,具体包括土地平面规划、户型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交通道路规划、智能化系统、建筑设计等方面;在房地产项目营销方案分析中,策划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在:销售方案和市场推广方案。其中,销售方案要做好卖点提炼、形象定位、制定销售策略、价格策略;推广方案要做好前期推广的成本费用统筹和具体推广策略的策划工作。

4.项目评估管理——反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