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实训总结范例

理财实训总结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学能力大赛;个人理财;课程设计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设优质课堂,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上取得突破,近年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内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只有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最终引领高职学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核心部分是做好课程设计,所以本文以《个人理财》课程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参赛经验,探讨如何做好该课程的比赛教学设计。

一、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结合人才培养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理财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话题和家庭经营的课题。由此产生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职业——理财规划师,为了给行业培养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投资与理财专业都设置了《个人理财》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理解基本的理财知识,初步掌握理财规划师的工作流程,能够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特点和风险属性制定现金规划、保险规划、住房规划、子女教育规划、养老规划、税务筹划、遗产规划等理财规划。课程设置对接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一)学情分析

《个人理财》课程是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教学团队在《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个人理财》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2014级、2015级、2016级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如下:调研的三届学生共计215人,有83%的学生认为《个人理财》这门课程的十个章节中,“理财规划师的工作流程”这一章节是最枯燥的,因为全是理论知识点讲授。但是对毕业后40%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调研数据统计结果看,分别有89%和91%的学生认为“与客户建立理财关系的能力”和“分析客户理财信息的能力”是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那么如何使本专业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提起学习兴趣并进行有效的学习就是本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的难点。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64.8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值得的,63.3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利用手机学习知识和处理工作。”这表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与互联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个使用工具。通过对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215位学生的学习习惯调研发现,当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有51%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使用学生喜欢并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的重点。

(二)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

针对金融行业对实操技能的高要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所需的能力整合到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学习,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在反复的练习和实操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与客户建立理财关系的方法;收集并分析客户理财信息;为客户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财目标。能力目标:具备与客户进行积极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够准确收集客户理财息,专业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财目标。素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二、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开展教学

(一)课前

高职学校的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低,为了达到学生课前进行自学的目的,笔者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任务为导向、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比如课前,笔者利用云班课课前任务:学生微课学习“五种生命周期理财类型”,然后分成五组选取五种不同生命周期理财类型客户家庭进行调研并填写客户理财信息调查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并且在调研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已学知识,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理财规划师所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二)课中

课堂的学习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本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以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教学模式(即课堂学习、教师指导、小组互助、多种评价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1)快速答题检测理论掌握程度。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笔者在课前利用云班课习题,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尽量压缩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会再次用随堂测试检验学习效果。(2)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训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能模拟岗位要求,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训环节的整体设计中,使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同步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得到了重点培养。(3)情景演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除了应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情景演练教学方法既检验了学生对新知的灵活运用,又保证了对整单元知识点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劳”的培养。

(三)课后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个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所以当学生学过了新知识后,一定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复习巩固,保持学习的连贯性。所以课后笔者继续在云班课中复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完成。对于财经类的学生而言,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多多阅读相关的财经资讯和理财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但是高职类的学生信息搜集能力较弱,自控力也较差,所以教师在云班课中会一些网络学习材料,供学生课后阅读浏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并且云班课能监测到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分值,这也构成了学生平时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一)教学效果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学习新鲜感;采用云班课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课程参与度。通过课前调研活动,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发挥,锻炼了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分组对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重难点的反复打磨学习,培养了学生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为客户着想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创新与反思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创新。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采用“课前自学、教师导学、小组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的模式开展教学,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了。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工具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达成学习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移动课堂”更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工作的契合;更全面的采集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包括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课堂活动成绩实时反馈等信息,教师要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罗薇薇,张艳英.高职《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课程调查报告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6).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2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论教学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学时少,内容老,多数安排在理论课之中,大多是以实训室、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的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中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过多,体现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知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实习、实训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充足,通过关系依托少数企业来安排学生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被录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实习。另外生产实习、毕业实都安排在大四年级进行,学生由于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投入缩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通过深入生产企业实际进行观察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完成的。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跟踪检查,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一般根据出勤情况、实习中的表现,最后上交实训报告或小论文判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各高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过去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参加过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而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业真正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因此对案例的现实性缺乏把握,在指导实践实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财务基本技能实训、纳税筹划模拟实训、公司理财综合模拟)、ERP综合模拟实训及毕业论文四大块。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以现场形式进行的实习与实训,以财务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的模拟实训,以目标实现形式进行的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基础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校内基础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具体包括有:

(1)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初级会计课程结束后。实训内容有账户的设置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薄和基本的财务报表编制等。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有关企业基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结束后2周时间。实训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衡量以及财务基本函数的计算机操作。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利用电脑系统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财务计划模型设计、财务预测模型设计、财务分析模型设计等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财务分析实训。

安排在财务分析课程结束后或在课程中进行。分析内容有资产负债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表中的各项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用全面正确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经营能力的高低及企业发展前景,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4)财务信息系统操作实训。

安排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束后。通过本实训,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并能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财务信息的录入、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报表编制等。

2.专业模拟实训。

(1)纳税筹划模拟实训。

安排在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本项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站在纳税筹划师的角度,为指定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使学生对纳税筹划的全过程有亲身的感受和了解,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涉税事物的处理能力。

(2)公司理财实训。

公司理财实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主要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分析、营运资金、利润分配、全面预算、财务分析、并购与重组等内容。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将已学过的理财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ERP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情景分析和决策判断于一体,实训的内容模拟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扮演一个财务管理师的角色,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判读与应用能力。

3.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

校外实习主要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深化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技巧;以扩大视野、增强认识,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探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4.社会调研和实践。

通过社会调研和实践,可以加深理解有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财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前沿,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解答问题能力。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具体做法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较强的运筹帷幄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按照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自身规律,并根据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技能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对实践成果的考评。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量的积累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及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如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字数,是否准时完成实践项目等;又要有质的考核,如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考评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可采用以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也可采用现场演示、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介绍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考查实践教学的情况。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既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或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

4.充分、恰当地利用案例教学。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核算型会计;管理型会计;转型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已经发生或者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整理、归纳、综合和报告,谓之核算;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会计准则等,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和监督,谓之监督。而会计的拓展职能则包括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可以在人工智能环境下轻松完成会计的核算工作,因此,似乎弱化了会计基本职能的会计核算。为了使企业更好发展,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日益凸显预测、决策等拓展职能。

一、智能化时代会计工作方向的转变

在智能化时代,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向转变主要体现为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但管理型会计不等于传统的管理会计,管理型会计的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借助人工智能会计核算系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其方式是会计工作者在其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会计核算系统,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进行管理,实行业务财务一体化,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在供应过程中,运用智能化核算体系,对商品或材料的来源、成本等进行数据分析,确定采购成本与渠道,作出采购决策。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首先是会计人员通过智能化核算系统对已有产品的各项数据分析作出快速反映,了解各产品的生命周期,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确定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反馈给研究部门,从而确定产品研发的方向。会计人员借助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分析方法,作出产品投资决策及生产决策,促进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产品生产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销售过程中,财务人员通过定期分析产品及市场数据,对产品及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为销售部门的销售价格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财务与风险管理。财务与风险管理,是利用前人总结出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并结合近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财务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与风险管理是指个体工商户、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对其投资理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及时反映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这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战略管理、规划财务资源能力、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能力,拥有符合价值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复合知识结构。

(三)智能化核算体系运营管理。包括对智能化核算体系的团队管理及其他经济业务内容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企业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分析等。其中团队管理及其他业务内容的智能化管理是基础,而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则是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核算体系运营管理。

二、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转型的主要表现

(一)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会计核算系统的形成,企业会计核算环境与操作流程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核算工作逐渐被智能化核算体系替代,会计人才急需转型。财政部于2016年末《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管理会计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目标,标志着会计转型新的开始。在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的驱动下,各大财经类高职院校和会计类专业带头人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修改和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有的学校为了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往往增设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而对于其他课程及教学改变较少。而大多学校意识到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通过一门课程实现,因此在其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大数据分析》等多门课程。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大多为三年制,而这三年时间里,还有半年时间要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学习时间相当有限。同时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总课时也有最高限制,于是在增设管理型会计培养所需课程的同时,只有通过大量削减核算类课时甚至删除部分核算类课程来达到目的。

(二)减少对学生核算能力的培养。《I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将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聚焦在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等五个领域。各大高职院校也对此作出了及时反映,将会计类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重心由核算能力转移到了管理能力,除减少核算类理论课程外,也删减了核算技能培养实训课,比如一些学校删除了《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

三、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转型分析

按国家财政部有关管理会计范畴的系列文件、I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等有关要求,高职层次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力概括主要包括基础通用能力和专业适用能力两个方面。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通用能力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延伸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等。专业适用能力主要包括会计与财务专业基本技能和企业管理基本技能;会计与财务专业基本技能包括以核算为目的的财务会计技能和以参与经营决策为目的的管理会计技能;企业管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管理预测与决策、财务与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等技能。由以上可知:一方面,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包括财务会计技能,即会计核算技能,这是作为管理型会计的必备基础,是管理数据的来源和依据。因此,会计专业在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量削减核算类课程和减少核算能力培养显然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管理的内容既包括财务管理,还包括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不是单靠增加一门《管理会计》课程所能实现的。

四、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明确培养方向。如前所述,管理型会计的管理方向包括财务与风险管理、智能化核算系统运营管理和业财一体化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说,首先应明确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和学习时间限制,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借助智能化,运用业财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及运用财务数据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优生进行财务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

(二)设置适合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缺少《管理会计》课程,而其他管理类课程,因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时间和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的限制,应慎重开设。那么,如何解决管理型会计所需的专业知识要求?笔者认为应以现有专业课程为基础,融合智能化和管理技能因子,修改课程标准,改革教学侧重点。比如在《财务会计》中,原来主要教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对应经济业务的核算,即分录以及最终报表的编制。而为适应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增加智能化因子,增加管理型人才培养元素,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不是单纯地教授其会计分录的编制,而是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分析,既从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形成原因、发展方向及对企业影响等方面去分析,又要教授其会计处理方法,做到业财融合,从而实现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也可适当增设企业内部控制、财务与风险管理、大数据等课程。

(三)培养智能化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对于智能化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技能的培养,应从实验实训入手,在实验实训时,把更多时间留出来,通过仿真案例,引导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判断票据的合理合法性,帮助学生利用核算数据分析判断企业供、产、销的决策正确性及未来发展情况、成本控制能力、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等情况,这既培养了基础核算能力,又培养了管理会计能力。

(四)开发智能化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配套教材。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除增设《管理会计》课程外,更多地应考虑课程融入,即在现有课程中融入智能化和管理技能培养因子。因此,很多专业课程教材的传统教材体系已不能满足智能化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需开发出一套能适应智能化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教材。

五、结语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遵循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理念,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符合独立学院本身实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独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如何衔接,以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机制构建的意义

1、适应金融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管理逐渐向行业协会转移,正是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的体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行业公信力将不断提高。金融行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知识训练如何体现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构建衔接机制的现实意义非常突出。

2、有利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接轨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能停留于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形式上的结合,还要改革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相衔接。

3、有利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职业资格考试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革新、考核评价方法完善等方面,包括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及教师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衔接机制构建的内容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衔接

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既实现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又融合实用性强的职业教育,首先要规划的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作为前期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调整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讨,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调整的子方向,应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模式以及教师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关联。基础课程以支撑后期专业知识学习为准则做好理论梳理,把握好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专业课程以强化实用性为目标,增加技能培养项目,使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是衔接机制的核心部分。例如,分析和整合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后,对货币金融学为代表的学科基础课程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财、期货市场为代表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组织方式创新。相对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哪些教学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只是突出强调,哪些内容是融合交叉的,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概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达到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水平,更顺利地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考核模式的衔接

金融学专业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出“厚基础、宽领域”的大学教育特征。因此,不能单纯用职业技能鉴定取代课程考核,需要研究两类考核的衔接。考核方法以过程考核为主,期终考核为辅;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一定程度对接;考试内容向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靠拢,确保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积累一定的职业技能证书考点知识,而不必再组织全面的培训。

4、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课程实践环节、寒暑期实训环节的衔接

一方面,改进课程实践环节,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基于专业知识的单项实验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的综合实训。根据实践教学要求整合实验室,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在寒暑期实训期间,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活动,包括:通过动员与宣传,全面系统介绍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感;邀请金融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金融实务知识,为学生提供职业沟通机会;进行相关年级的系内从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加强技能训练;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培训会议,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衔接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尤其近些年金融技术手段日新月异,金融创新活动繁荣,使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交易手段和产品特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促使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要求这样的合规监管也不断完善。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内容常常跟不上这些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同样要深化行业认识,提升专业技能,补充实务知识。这方面可以与相关金融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采取合作培养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可以激励教师自身参加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切身体会考试要求和内容特点,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

三、衔接机制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形成专业教学特色

第一,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三个环节的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从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等方面形成规范文件,并监督执行。第二,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优化整合与教学过程的质量建设相互促进,既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特色化,又保证教学规范和效果。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衔接模式实现的关键。例如货币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知识覆盖面广泛,涵盖了证券、银行、期货等从业资格考试的很多基础科目考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投资理财、期货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等专业课程,知识点针对性强,注重应用和操作,涵盖了理财规划师、期货投资分析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在教学中需要组织好理论知识、考证知识、实操知识的层层递进关系,灵活采取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点的融合和运用。第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教师指导能力提高相互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主动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独立学院,其学生在具有基本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样化手段提升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项目既增强了学生对金融业务及运营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作用的理解。教师在这些竞赛和项目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要深入思考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机制创新

针对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就业上的困境,探索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理论+实践”的常态化机制。第一,随着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完善,考试种类越来越贴合行业人才需求和金融监管需求,考试内容也越来越科学,不仅涵盖专业基础知识,还非常突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案例分析、时事热点等应用类考点在增加。因此,教学中加强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让学生逐渐了解职业规范要求,加深对未来从事专业岗位的感性认识,能够突出实践应用性。第二,将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过程中所涉及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信息处理、理论应用、现行政策制度认知等能力要求融入到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精准,学生就业方向更加明确。

3、点线面的推进

不同课程与证书的联系程度不同,不同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不同,衔接机制的探索是从点到线再到面推进的过程。从内容上,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项目安排、学科竞赛组织、考证辅导是层层递进的。从环节上,培养方案、大纲和授课计划是紧密结合的。当这些点都连成了线,实现了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借助于这种职业能力训练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也使独立学院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与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目标保持一致。

4、探索方法科学得当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通过金融企业实地调研,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把握金融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金融企业岗位流程、工作模块为导向,将各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能力分解到课程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前沿性和务实性,服务和服从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教学手段方面,理论环节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驱动式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和模拟考试平台推进岗位对接、项目驱动式和体验式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考证合一。再次,教学效果检测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校企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学生竞赛考证获取实施数据和效果数据。总之,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机制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模式、教师能力等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组织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教师指导能力,最终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从业与转岗能力以及可支撑他们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宫清莲: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对策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5

《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市场经济而生,必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素质的培养要求。它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行情、背景、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做出预策、决策、控制、与各部门协调等财务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的人才,更需要其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于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沟通、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学》课程运用的前提条件

(一)综合能力型教师

CDIO要求《财务管理学》教师是优秀财务经理的典范,为把学生培养成卓越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需要完成教学案例的构思,财务项目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计划,教学内容的实施,学习受教的评价,组织学生完成财务管理活动相关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备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工作经验兼并,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假期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丰富教师财务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者任教,指导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实践,以补充专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完善的学习环境

CDIO理念希望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合作完成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其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学院既需要为学生提供软件环境,如:图书馆的各类学习资料齐全、财务软件系统完备、网络系统畅通等,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如:企业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实训室模拟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网络室、自修室、讨论室等。通过软件与硬件学习环境的合理利用使项目具有构思前提,设计基础,实施条件,运作环境,使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教学更好的实现。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学》教学的内容是企业理财过程中主要财务活动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为让学生系统的接受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并能学以自用,必须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设计成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创建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操作,通过运作过程来实现CDIO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培养目标。(具体运作过程如图1)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市场需求开始“构思”虚拟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概念设计、企业“设计”、“实现”财务项目的“运作”过程。将财务管理知识点融会贯穿于整个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扎实地学到实践应用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个人实践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系统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借新鲜案例增大启发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借用近期发生的案例,将新课相关知识隐藏在案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借案例引出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生动的案例过渡到项目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

2.用分组协作强化讨论法

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以项目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项目的参与者,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师生需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而这个完整教学活动的实现需要多角色多主体互相配合,因此将学生分组较理想,以7-8个同学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单位主体,推选出有能力的同学管理本组学习及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责任。在每一次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各组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为本单位主体做出管理决策,通过组与组之间经济业务往来实现理财目标,用业绩评价各组的决策能力。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沟通能力、理财意识、经济意识。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指标,更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标杆。传统以一纸的卷面成绩加平时表现来评定总成绩,过于窄与偏,无法全面反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为借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动作用,实现CDIO的预期培养目标需有一套完善的成绩评分体系。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学生成绩的考核遍布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到考核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一)构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财务理念与财务管理技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通过理财理念的加强使学生更深地了解理财原理,灵活运用。通过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让学习能在今后学习自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内容,指导学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出构思的建议,学生则对每一个项目事先明确责任与任务,在构思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二)设计

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各小组对构思的六个项目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详细设计。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虚拟一家企业,各同学分工协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与职责,设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每个项目决策过程需各小组设计多个发展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使整个设计过程成为不断地深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教师在审核各小组设计项目中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对设计的进度给予意见,听取学生的设计思路,协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主动学习,培养经济意识和理财素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进步,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中成长,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现

各组内成员根据自己在虚拟企业中的岗位所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展开工作,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与其他合作企业沟通、谈判,并不断的与组内成员沟通、讨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的整理与完善方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方案可能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帮助小组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学生实现计划项目的决策。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与财务系统操作能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调、交流、沟通,这就是学生不断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四)运作

运行过程就是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实现后给自己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企业存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最终评价事先的构思与设计的正确性,及思考如何解决或分散风险。以提高学生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项目的结果给予评价,学生通过总结与交流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束语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6

1.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也是按照“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即:筹资业务、长期资产构建业务、存货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活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等;后续课程《审计》在实务中也是采用“业务循环”审计。因此,三门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训。对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等。

在此过程中具体项目包括:建立财务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后试算表、结账、报表编制、会计报告。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工作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对已完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装订、整理存档。《审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设计八个实验项目:审计承接业务、安排审计工作、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的编写等。

2.以《税法》、《财务管理》为延伸的实践课程体系

(1)《税法》是为适应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税种的计算、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能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会计处理。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只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2)《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着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筹资、投资、资本分配等一系列理财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完成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验教学方法。

在“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设立了实验情景后,每一个技能目标的实现,都以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任务描述与导入;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实例练习实现技能目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角色扮演”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仿真的学习情景,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我们根据分工的要求,设计了对应的工作角色。通过让学生担任具体角色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更好地体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下促进学生执业行为的养成。

3.“多元化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方法。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7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

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理财实训总结范文8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