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训报告范例

园林实训报告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1

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讨产教融合发展新内涵、新趋势、新举措,以“协同育人提质量,产教融合促就业”为主题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于12月2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1]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学者建议如下:一是把握产教融合内涵特征,创新产教协同育人途径;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组织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三是探索产教融合评价改革路径,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发展。[2]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地方政策举措,是真正促进以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职业院校是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主体。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水平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教育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自治区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1个。校内设有教学实验林场、调查规划设计院等教辅部门;校外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印尼金光集团、广西高峰林场等3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赢中实现了共生共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受传统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影响,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均沿袭了本科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未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受高职教育三年学制、实训条件建设、专业课时等影响,部分专业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甚至出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成了本科专业的简化版、压缩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为适应园林人才市场对口人才需求量大、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等需求,我院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社会调研、校行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研究,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岗位职业意识和思维方法,能胜任城镇绿地、乡村振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各类风景园林设计与管理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了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园林植物造景能力、园林施工图深化设计及绘制能力、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四大专业核心技能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风景园林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校校合作加快专业建设速度、校行合作提升专业领导力、校政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四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针政策,是我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主线。这条主线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采取“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即以真实或模拟的园林工程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作为纽带把生产、教学、科研、科普结合起来,通过工程链式仿真实训,做到理实一体、工学对接,培养爱岗敬业、责任担当、诚实守信、遵守规范、精益求精、耐心细致、沟通合作精神,树立“向优秀看齐、高标准完成任务”的意识,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强化技术技能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对接行业主要工作任务有园林项目设计(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招投标—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概算—方案后续完善)、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施工准备与技术交底—施工现场平面工作—各施工要素施工—施工质量成本安全管理、施工计划材料进度管理—项目竣工资料与验收—项目工程款结算与施工决算—项目全套技术资料档案)、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工程监理工作任务—监理团队选择与委派—监理任务分析及施工工序监管—项目施工现场等全程监理—监理技术档案工作)、风景园林技术服务(单位技术工作—技术工作任务与类型分析—成立技术工作班组—项目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服务档案材料)。

(二)开展四方合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1.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强实践性,决定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环节的比重,重视实践操作技术技能培养,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建设质量,校企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商共享人才培育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实现了单一合作转变为全面合作,如相互挂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校企师资互聘、结对共进服务社会等;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同样实现了相对单一的设计类实训转变为设计、预决算、施工、资料编制、项目管理等风景园林类企业全覆盖。我院充分利用优质的合作企业资源,让企业在师生培养过程中真正参与进来,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充分发挥企业求真务实、人才储备的作用。在制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具体内容包括我院与广西黎润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柳州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等5家企业共同组建设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制订并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建设标准,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共建共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优秀校友导师“三导师”制度的岗位实习工作,共同参与培养人才及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利用企业优秀的社会资源,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团队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与企业开展结对共进服务社会活动,如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设计等,以利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2.校校合作加快专业建设速度

我院作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充分利用集团平台优势资源,与集团内7所国内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师生互访互学、技能大赛比拼、专业教学资源库、教材开发等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院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共建共用了2个部级教学资源库;与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生互访互学等方面开展了校际交流;与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在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技能大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加快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校行合作提升专业领导力

积极开展与行业学会、协会合作,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经验借鉴等,从而达到互通互用、共同进步,从而提升专业领导力。作为广西林业局下属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我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参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西风景园林学会、广西花卉协会、广西林学会、广西休闲农业学会等各项主题论坛、专题报告、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增加了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声誉。

4.校政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

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交流合作,获得专业建设利好支持。2018年,我院承办了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80位园林类骨干人才“园林项目建设”培训班;2019年,我院承办了广西崇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40位科级以上干部“园林绿化管护培训班”。通过校政合作培训,提升了专业在全区园林系统中的影响力。同时,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还积极和地方政府合作。近五年来,我院与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承担了3A、4A、5A级景区评审工作及乡村旅游规划项目达40多个,编写了《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课题报告》等;每年积极参与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的“春花秋水画卷柳州”花卉展规划设计、展位布置、奖项评比等活动;与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政府合作,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开展了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院以高校科研成果、技术人才优势助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精准性、科学性和靶向性,既培养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队伍,又提升了专业影响力。

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成效

(一)技能大赛成果丰硕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高职院校适应园林行业发展新趋势,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更好地践行工学结合、德艺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入国赛、省赛,让竞赛成为宣传专业的重要窗口,引导风景园林类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园林园艺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来,我院每年均承办了省部级园林园艺类技能大赛,同时学院师生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国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1项。

(二)就业创业质量提升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好就业、就好业、真就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目标。“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办学定位准确,积极打造了校内“理实兼容、工学对接”“岗课赛证融通”的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23个,面积约2.3万平方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优质企业共建共用校外实训基地25个,获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及国家林草局示范性实训基地各1个。准确的专业办学定位、高标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质量。近三年来,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三)师资队伍业务水平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6]如何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新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自实践“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积极发挥团队建设促成长,示范引领传帮带作用,努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硬、结构合理、专兼相适的“双师型”优秀教学队伍。近五年来,该专业教学团队共有35人,其中20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专业骨干;3名教师晋升为教授;6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引进部级高技能人才5人;引进博士1人,培养在读博士2人;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28项,75篇;发明专利23个,出版专著16部,出版省部级以上教材9部。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校企合作、结对共进服务社会。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团队实力,主要参与完成的园林工程项目达50多项;每年开展社会技术技能服务培训达3000人次,为广西乡村振兴及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社会辐射影响力大

“生态美、产业兴、人气旺”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自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对接、生态育人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来,构建了“要素多元、功能多样、环境开放”的实践教学生态[7],打造了“知识链、能力链、产业链、基地链”四链融合的链式实训基地,建设了“模块化、平台化、项目化”三化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了“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科普育人、服务育人”五育人,实现生态育人目标。近三年来,积极总结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提炼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新成果,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相关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学团队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了教育部、教育厅项目24项。目前学院依托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积极开展与集团内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成果已在全国20多所林业及相关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推广应用,社会辐射影响力大。

作者:陈翠玉 唐燕玲 刘婷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篇2

低成本的风景园林和以往提倡的节约型景观有所不同,二者建造意义虽然相近,但设计侧重点会有区别,后者强调景观的生态化,利用各类有效手段,秉承生态为先,控制资源应用量。而前者的设计中强调经济性,符合工程相应要求以及尊重生态的前提下,站在成本的层面,利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创造最多的效益,追求可持续的境界,适应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生态与景观需要。

1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

1.1园林设计

在设计风景园林前,需先明确基本构成要素,顺应自然规律,与现代技术、艺术相融合,落实设计规划,具体涉及到植物与广场。对于城市中的风景园林设计,应立足于城市规划,通过巧妙搭配,突显出现代园林的存在价值。设计实践中,将城市作为切入点,掌握本地整体风格和文化特点,平衡质量和成本的联系,避免在风景建设中投入过多资源,反而不利于推动本地经济。植物设计方面,应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尽量选择与当地整体环境相适应的品种,或者直接移植本地植被,彰显园林特色的同时,还能减少建设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时,设计师应时刻谨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避免园林建设破坏既有生态。低成本项目中,相关人员的设计思路还需适当向成本方面倾斜,结合园林建设与维护环节,控制资源使用量。此外,设计工程师需基于划定区域的地理条件展开设计,赋予原有资源条件极高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达到低成本的目的,把园林生态作用展现出来。

1.2设计原则

首先,经济性。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经济性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站在经济学层面,评估风景园林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低成本设计中,相关方需落实全面评估、合理调整,不仅需确保园林整体的美感与功能性,还需尽可能控制经济投入,以免发生不必要浪费。其次,功能性。该项原则是进行低成本规划设计的基础条件。风景园林建设的初衷是给人们创造优质的生态空间、社交环境以及配套硬件设施。所以,此类园林项目的设计应先保障成果建造成果功能符合要求。实践中,设计方可利用前期调查,明确当地定位特点与服务群众对风景园林的需要,并对各关键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防止出现“形式主义”的设计。再次,环境协调性。这是指在园林开发的整个阶段,均应兼顾到当地既有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乘势而上。最后,技术适应性。该项设计原则强调低成本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条件。项目开发期间,需要考虑调控造价的问题,对此可采取符合园林属性特点的技术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免由于缺乏适应性,增加人工与时间的消耗。

1.3设计价值

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较少甚至没有的地区而言,当地政府需加快此方面的扶持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同时也能从侧面优化自然生态。开发低成本园林,还能改善经济建设效果,并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居民生活条件。露天活动空间中,风景园林有较大的影响力。设计低成本的园林项目,能为居民创造出生活休闲的场所,优化生活及环境品质。前期设计中,凸显出自然生态和艺术审美的价值,有利于培养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在快节奏的“生活专辑”中,插入一首“慢歌”。新时期,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需提高对该类低成本项目设计的关注度,依托于公益形式,或者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推进本地园林建设,优化城市风景。

2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思路

2.1废弃少

一方面,通过“重生”原有园林场地,省去部分材料及施工支出。并且“重生”园林的设计,可以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弱化此方面的污染问题,同时还有利于继承文化特色。园林场地具体分成自然和人造两类,保护前者可减轻工程建造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保护后者可优化资源使用率,压缩购进新材料的造价。另一方面,低成本项目设计中,需关注既有废弃物的可用性,降低材料支出。

2.2干预小

根据原本的生产发展思路,在和自然生态的关系处理上,更倾向于先破坏后治理,但这显然不符合现如今的可持续理念。从当前已掌握的环境恢复技术及其效果来看,即便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可以恢复到原本的一半已经是极为理想的处理结果,更别提完全恢复。因此,在园林设计期间,应当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干预程度,发挥风景园林在生态效益上的作用[1]。

2.3低建设

在低成本的原理项目规划与使用中,需强调被服务群体的真实需要,更加实用的资源应当被优先考虑。简单来讲,设计师需注重材料的应用,要和区域地理条件和气候相符。并且要重视选用物料本身的特性,特别是细节处理与品质。另外,要在低成本的设计要求下,合理制定建设流程,提高工序安排的合理性,控制投入资金量。园内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考虑本地植被,减少整体造价。

2.4低管理

园林设计阶段,为满足工程预算要求,如果仅考虑在景观建设方面压缩成本,可调控的幅度并不大,因而还应关注园林竣工后的日常管理,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源分配的适宜性,增加造价下降的幅度。另外,负责园林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应结合季节变化,调整配置人数,避免出现人员闲置的情况,预防资源的冗余使用。

3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途径

3.1找准项目定位

对于风景园林项目来说,前期定位设计关系到工程建造成本走向,仅有确保定位的合理性,才能稳抓设计方案全局,例如,园林功能计划、架构建设、艺术风格、建造工艺等。而为提高工程定位的适宜性,设计师需提前在当地开展调研活动,剖析园林项目本身,在后期投入使用后可能创造的效益。对于低成本的此类设计项目来说,要尽可能使园林具备更多的功能,优化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在特定的城市规划空间中,风景园林需兼顾社会、美学、生态等多项功能。同时,应当减轻项目启动后的开发力度,让土地应用功能得以重复叠加,深化资源的使用程度。比如说,园林自我修复作用,需要把本地交通道路、农事活动、水利设施等内容考虑进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有效使用率,优化及调整处理当地城市问题的方法,避免风景园林项目独立存在,逐步打造连接性效果较佳的城市内部生态网络,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控制综合管理的资金使用量。依托于上述设计理念,确认具体的风景园林项目定位,开发出城市整体的综合性功能,推动当地的稳步发展。

3.2整体规划布局

风景园林的低成本设计情况,和园林功能、空间布局之间有明显关联。在规划设计中,首先,协调软景与硬景的占比。根据市场行情,前者的建造成本更低,所以需根据工程应用群体对此的重视要点、项目定位等现实标准,巧妙规划两类景观的占比,以及各类小品的分布规模。其次,注重景观构成和功能设置。根据地区总体情况,明确主次要素,减少构筑物的建设数目,尽可能精简,在达到园林应用功能、敏感点需要的前提下,找到资金量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点。最后,利用好速生与慢生品种,植物尺寸适中,防止相邻苗木的在发育期间发生枝条交叉的现象,加强社会的精细化程度,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打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3.3落实场地探究

在园林项目设计早期,相关人员需对区域场地属性实施多层次透析,深化对场地的了解,保障设计方案的适应性,使园林空间架构和功能部署保持必要的合理性,进一步调整造价投入量。为此,其一,区位分析,可对场地进行基本定性,包括交通网线路、周围土地用途、服务范围等,根据此类信息,估计园林项目的总体建设规模与小品数目。其二,人文分析,借此能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掌握园林工程的人文属性,具体有发展历史、群众的生活形式、风俗习惯等,避免出现不适宜的表现形式,额外增加建造成本。其三,有效开发运用已有的资源,做好收集汇总准备,利用艺术化的呈现方式,融入到整个园林风景中。通过落实场地探究,可帮助设计师打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平衡观赏美感与建设成本。

3.4合理分配成本

结合风景园林的具体类型和多个层次的定位分析,提高工程造价的分配合理性。首先,根据园林工程应用群体比较喜爱的元素,视为成本划分的基础标准。在调查分析应用者后,评估各自权重并排序,依据此衡量实用性和成本的关系。现如今,风景园林的应用群体相对重视地面铺装、构筑景观、植被设计、雕塑及水景等;关注度相对较差的部分集中在隐蔽工程,例如地形起伏及土建等。关注度相对较高的景观要素,建设成本变动区间较大,需结合工程本身的建设定位与效益追求等,细化分级,由此明确设计的侧重点。对于关注度较弱的部分,成本的可变动幅度较小,比如硬景基层,造价一般占相应景观的1/3左右,能利用制定符合不同类别的工程标准,确保品质安全与整体造价规模。其次,结合规划定位进行成本分配。例如,按照风景园林的功能属性,确定景观中所需的配套设施和风格倾向,包括应用群众规模等,适应从当前到预计应用年限内,防止出现浪费及二次改建的支出。最后,按照项目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进行分配,调查研究园林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对接上位规划,明确园林工程中的关键区域与建设范围。

3.5园内铺装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中,铺装工艺、材料及纹理等,均会影响到总造价,设计中需在保障设计感的同时,权衡经济性。简单来讲,第一,模数化,优先考虑市面上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规格尺寸,也可以直接进行模块化制作,降低建设难度,控制材料消耗量与人工支出等。另外,对于低成本的园林项目,应当避免采用异形与超规格的材料,并根据具体工程允许的造价范围选用相应等级的物料。第二,纹理图案。按照园林工程属性和平面规划,首先考虑简易的纹理图案及艺术语言呈现设计理念,强化功能层面,摒弃原本复杂化的纹路装饰,避免由于切割与异形制作,浪费材料,增加人工成本。同时,也能借助把控材料类型和尺寸,衡量制作难度和产生废料带来的支出。例如,选择类似于彩色沥青的现浇物料,外观饱和度及显色度均比较明显,在线条类的铺装部分使用,不容易增加材料消耗。第三,铺装材质。目前,受到市场经济的驱使,出现大量新型、价格高的材料。风景园林设计的成效,并非由所用材料的价格决定,而是主要受到设计创新性和适宜性影响。再加上,造价较高的材料,在加工细节上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并且在后期换新时,处理难度与运维成本也会相应提升,所以,选用最适宜的建设材料是设计的关键。为牢牢把握住园林建设造价,设计师也要把注意力适当向新型材料转移,强调材料的性价比,真正达到低成本设计的目的。比如,科技型、环保型的材料,提高资源使用率的同时,降低对场地环境的破坏[2]。

3.6其他设计规划

现如今,各地的风景园林项目必须要根据现代社会要求进行调整,控制项目建设期间以及后期管理环节中耗用的资金,减少能源使用,力求在兼顾园林可观赏性的同时,达到绿色低碳的效果。对此,园林设计工程师在除了上述设计方面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首先,园林内的植物搭配。风景园林项目中会用到诸多植物,同时其也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园林的植物设计比较有讲究,假设搭配不当,容易降低园林总体的开发效果。以绿色低碳的角度来讲,搭配设计中需强调的事项有:一是,植物品种倾向于本地植物。部分植物发育对所处环境的要求比较严苛,倘若园林本地的气候环境与植物发育习性不符,极易提高植物的死亡率。应用本地品种,直接能解决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并且还有助于减少日常维护的工作难度与费用。二是挑选功能类的品种。风景园林内种植的植物,不仅要具备可观赏性,还需吸附空气中漂浮的有害物质,达到优化区域环境的目的。三是,尽可能保障植物品种多样性,仅有一种植物会影响到风景的美感,整体设计上需具备层次感。其次,水景设计。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来说,水景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优秀的水景设计能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根据过往的实践设计情况来看,园林内的水景一般有两类,其一,景观类,实际功能就是观赏,例如人造瀑布;其二,“借水”景观,也就是用水环境给其他部分做陪衬,保障整体性。对于水景建设,需配备雨水收集装置,用于补充景观中的水体,这也比较符合低成本、绿色的设计理念。最后,假山设计。此类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一般是处于衬托的地位,利用假山能增强景观整体的呈现效果,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状态,适应群众的审美倾向。设计假山的阶段,在确定基本形态后,也可以增加表面制备覆盖。因为假山结构限制,无法给大规格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此处可选择苔藓类的品种,借助该类制备的覆盖性,加强假山部分的观赏性与自然感,优化园林总体的生态作用。

3.7充分利用资源

第一,自然资源。对于低成本项目来说,设计时需尽可能合理运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资源,由此控制人工建设的构筑物数目。比如,对于山石景观,设计师能通过直接在自然风向处布置假山,运用岩石打造封口,形成自然风的效果;场地规划则要保留既有植物与水体等;园林内的道路,可选择砖石瓦砾,作为一处景观,另外,还要把苗木落叶当成天然肥料,降低后期管理的成本。把上述资源运用到园林设计方案中,可以在有效控制园林建设造价的同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第二,施工资源。低成本工程的设计,应当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提高施工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优先考虑在性价比与循环使用上有良好表现的材料,并且要就近取材,压缩施工中的运输费用。景观植物的设计,在适应风景园林功能及观赏需要的同时,挑选环境适应性高的本地品种,减少种植成本,保障植物景观的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风景园林项目会使用大量人工,因此应优先选用实操技能更加扎实的作业人员,组织针对性培训,配以奖惩管理机制,加快建设速度,缩短工期,避免发生返工问题,控制现场建设成本。同时,设计风景园林的根本意图在于服务大众,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而且为进一步减少后期管理费用,倡导周边群众及组织团体,认养园林内的植被,保障日常养护工作覆盖全面性的同时,还减少人力消耗量。第三,环保资源。对于环保资源的设计运用,其一,挑选污染低的人工物料,现场建造期间,应当控制噪声、飞尘等污染问题,避免对园林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有效优化园林设计的质量。其二,园林内的步行道路面,需运用污染较少的砼材料型号,让人为建设部分完美融入自然景观中,提高风景园林总体的艺术美感。这样不仅能提高景观的环保性,还延长所用物料的服役年限,降低后期维修及换新的费用支出。容易发生磨损的位置,需选择耐磨性较强的材料。

结语

总而言之,低成本的园林设计关键是“平衡”,考量景观审美、实用性、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压缩建设造价的同时,优化园林应用效果,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重视可循环性、适应性,推动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进步。

作者:魏小静 单位:福清洪宽园艺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篇3

风景园林在建设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开展各类设计工作,设计工作在进行具体的细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当前风景园林构建的合理性,而且需要确保其自身具有高度的美观性。而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设计美的要求不仅需要使其能够从表现意义上对美进行综合性的转型,而且需要从文化等诸多精神层面上使风景园林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得以进一步的体现,使其能够具备高度的创新性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主要的设计对象有地形、植物以及建筑物等诸多内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依照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应用更加适合的技术和相应的工艺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及改造。在建设过程当中,就设计角度而言,需要与当前地域所具有的文化相结合,使当前风景园林在建设过程当中,既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又能够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体现出地区范围内所进行的文化创新。由此,便需要从多个角度对风景园林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深入探究,并且深入研究如何在文化背景之下,使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完善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其概念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不同的学者会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文化的本质而言,可以将文化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其一为人化,其二为化人。“人化”指在构建过程当中主要指个体在发展中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意愿来对物体进行综合性的改善,比如在具体的改造过程当中对某一石头进行综合性的雕刻,使其能够形成相应的形状,而后衍生出艺术流派,以此产生相应的文化。而“化人”主要是指人们在经过相应的改造之后,能够产生各类具有文化含义的物体,而相应的文化精神又能够反作用于个体,使人类社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如在各类假山制石的构建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形成相应的流派,在具体的展出之后,能够给予观赏者以相应的文化感受,并且使观看者与作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并由此使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传播。就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角度而言,其主要的应用意义在于以各类园林方式服务于人。而就其艺术角度而言,需要对各类艺术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对自然园林场所进行有效的改造,使之能够与当前人们所具有的审美相符合,并且通过小品、植物以及山石等诸多元素,使得整体场所内部能够具备更为优质的文化价值,并且提升其美学价值。对于我国传统园林的构建而言,传统文化元素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亭台楼阁以及小桥流水均在我国园林艺术中较为常见,并且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高度独特且具有地域意义的文化特征。

2文化的特点

2.1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客观存在,能够使人们对文化所带来的各类影响进行综合性的感受。但文化就其具象而言,其意志需要由相应的物体进行综合的体现,其自身而言并不存在相应的实体物质。由此,也致使就文化概念而言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通过各类物质将文化进行有效的依托,能够对人们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相应的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各类影响。如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相应的差异也会对东方、西方环境下所成长的人产生影响,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使个体以文化为基准,对其三观进行综合性的构建,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而相应的影响便具备着潜移默化的特性。

2.2具有高度差异性

文化对于每个人而言均会存在着不同理解。如在对同一本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同读者对于作者的行文思绪理解会存在着诸多差异性的观点。再比如,在同一公园的景点构建过程当中,虽然不同人所欣赏的景点就客观而言相同,但就每一个个体的主观心境而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了在对文化进行综合解读的过程当中,会具备高度的差异化特征。

2.3具有较强渗透性

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存在潜移默化的特点和高度差异化的特点,而潜移默化也衍生出文化所具有的渗透性特点。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场景构建过程当中,并不会较为明显地将文化体现于某一作品上。但设计师在开展各类设计工作时,通过设计语言以线条、材料等诸多方式,便能够使作品表现出相应的文化,并且使人们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文化特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我国的设计行业产生了较为突出的现实影响,而风景园林设计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以来便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想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则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了解,对文化传承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依照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对其发展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文化特点从而进行创新,使文化能够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相融合。

3传统文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传承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当中,其文化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就每一个时代而言,会形成与其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特定审美,并且审美会代表着当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而相应的文化特征也会在景观中进行综合性的体现,使景观同样具有时代文化的符号表意特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各类技术得到综合性的应用,这更有利于对“更具可行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营造,使得生态价值在园林工作发展中得到综合性的体现。此外,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而言,需要充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体现,以此在风景园林角度展现出我国所具有的文化自信。现代园林在构建过程当中与传统园林相比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区别,就设计手法、设计语言、设计表意等诸多内容而言均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差异性。而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对待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并且将中国文化在园林构建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传承,同时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新时代的设计发展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进行融合,需要设计人员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文化与风景园林融合所具有的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使风景园林设计能够对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传承与创新。

3.1寻找传统文化及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存在的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文化在构建过程当中能够形成具有高度独特性的设计语言,而对相应的设计语言进行有效的提炼并应用到设计中,形成与当代特征相符合的设计元素,由此能够使中国元素从设计角度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使传统文化在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得到综合性的表达,而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元素堆砌。在当代园林设计作品中,需要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进行体现,不可单纯地以熊猫、脸谱、书法等诸多中国特色元素进行堆砌,以此对相应的文化特点进行表述,有可能致使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丧失,并且容易引起园林欣赏者的视觉疲劳。

3.2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进行重构

就设计自身而言,无论开展何种设计,均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在设计工作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前一状态往往会为其后一状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一设计状态在发展过程中又能够对前一设计状态进行综合性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传承,而所积累的文化元素也在长期以来的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中得以渗透。若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延续,则需要将传统元素在当前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当中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由此发挥出文化价值,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4风景园林设计中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需要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而在创新过程当中同样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文化创新在风景园林中的体现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下。1)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挖掘与提炼,形成新型设计要素。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着源远流长的特征,并且其所具有的核心精神具有固定性。其外在改变并不会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对各类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发掘,诸如泼墨、写意等诸多手法,同样能够在现代设计的几何类设计中进行综合体现,将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与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也能够实现园林设计的文化创新。2)融入民族设计,使民族设计与国际接轨。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过多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使得我国在园林设计过程当中西式园林居多,传统园林数量不断减少。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改变刻意模仿的观念,将我国的设计元素进行有效分析,融入民族元素。基于我国的民族特征,融合新兴设计手法,对园林设计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国际范围内所具有的现代设计观念能够添加各类中国元素,使民族元素能够在世界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中得到体现,实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融合。

5结语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所具有的意义,并且需要对文化进行细致分析,对相应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同时需要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构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型文化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姚新辉,王立革,等.“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J].中国园林,2020,36(5):10-17.

[2]张如龙.地域文化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J].建筑建材装饰,2020,32(12):166-167.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2

走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之路,依据专业优势、师资团队水平、学院资源和历史积淀等元素的特点,丽水职院进行了有益和必须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按“四大板块”理念“引领产业,科技致富;融入产业,美化生活;孵化产业,开发创新;支撑产业,服务‘三农’”来建设基地。1.引领产业,科技致富食用菌产业是丽水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丽水职院园艺专业食用菌教研室师资一流、投身产业,对整个产业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食用菌基地为载体创办公司、组建研究所,提升基地实力和影响力,培养培训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菌农致富。创办丽水市瑞芝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凝练内力。公司与北京房山食用菌协会、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连云港灌云食用菌园区、鄂尔多斯青海木业食用菌基地等10多家机构和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和技术指导。与丽水鼎宏农林公司合作开发的牛樟芝栽培项目已启动,与丽水东吴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着力于开发食用菌科技产品,灵芝孢子粉、香菇等产品供不应求。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食用菌实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已开发出具国内领先技术的中温灭菌剂、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艺灵芝。开发了具国家专利的菌棒透气钉、食用菌菌棒接种机等产品。与国家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发利用杨树下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成功,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丽水职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浙江省突贡专家陈俏彪研究员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香菇生产技术规范》(GB26587-2011),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国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训基地落户丽水职院,为食用菌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平台,促进了食用菌技术的普及、创新和推广,助推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基地常年开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养食用菌产业一线技术骨干;师资团队经常深入企业、走进农家,为菇农释疑解惑,为生产问诊把脉,助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致富一方百姓。与职业高中合作建成联合学院———庆元食用菌学院。培养地方产业亟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融入产业,美化生活以相关专业为依托,建设校内实体,成为学生校内实训的重要基地。基地承接项目,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丽水职院阳林绿化工程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服务美丽家园。公司主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室内绿化租摆、花木生产、盆景制作与销售等业务。近年来共计承接完成了丽水经济开发区绿化工程、丽水市花园路绿化工程、丽水市职业中学新校区绿化和中心区景观工程、丽水移动分公司整体绿化工程、市检察院绿化工程、市财政局绿化工程等10多个绿化工程项目,取得了丽水市行政中心、市建设局、工商银行、泰隆银行、宝马4S店等6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室内绿化租摆;承担了丽水市花园路、卢镗街、方正电机、市国土局、白云生态林场等10多个单位的草花种植和养护业务。丽水职院四维规划建筑设计公司主动出击,努力作为,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承担了森林城镇规划、村庄绿化规划设计、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50多项,承担了城镇规划、村庄规划项目100多项,为非洲利比里亚国首都蒙罗维亚一个居民安置小区、一所学校等项目提供了设计服务,承担了援疆村庄规划项目10项。项目的承接为师生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应邀参加了“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编制委员会”。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工程研究所、杭州大通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编制《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为浙江的园林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也大大提升了丽水职院在园林行业及园林教育界的影响力。3.孵化产业,开发创新针对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学院支持学生创业、教学团队科研攻关,攻克技术难关,开发新型产品。支持学生创业,创办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园艺0908班学生温从发对苔藓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展苔藓小品、苔藓景观、苔藓地毯及苔藓主题园研发的探索与实践,在父亲支持下,注资100万元,创办了苔藓科技专业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在校高职生创办的、注资过百万的实体公司。2012年,其网店在淘宝网苔藓工艺品类业务排名一直处在领先地位,业务量高居榜首。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是丽水林区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苔鲜林下种植与生俱来,是助推林农增收的生态模式,更能彰显养生丽水的生态品质。公司掌握了大灰藓、大羽藓、细疣小金发藓等40多种苔藓的栽培技术,开发出苔藓盆景、苔藓球、苔藓瓶园、苔藓饰品等多种苔藓园艺产品。目前,正在与区域特色优势产品如龙泉青瓷、青田石雕融合渗透,开发高品位的苔藓园艺产品,将丽水苔藓产业做大做强。集成蓝莓生产技术,成为区域蓝莓产业技术推广的示范。蓝莓鲜果因其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随着蓝莓在我国引种驯化成功,丽水也掀起了“蓝莓热”。潘芝梅教授带领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蓝莓生产的丽水参数,建成蓝莓生产示范园,成为丽水蓝莓产业的窗口。在企业主的邀请下,团队成员深入松阳、遂昌、龙泉等地传授蓝莓生产技术,指导果农从事蓝莓生产,为丽水蓝莓产业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支撑产业,服务“三农”依托名特优果园、鸟巢大棚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练就本领、强化技能,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主动介入,服务“三农”。挽救改造中华名果云和雪梨,致富一方百姓。云和雪梨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以个大、皮薄、味甜多汁、松脆可口成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曾被誉为梨中珍品,尔后,一度濒临淘汰衰败。丽水职院以潘芝梅教授为负责人的省级教学团队———园艺技术教学团队,立足区域传统果业,以丽水职院校外基地,为依托,转型云和雪梨产业研究,成功破解技术难题,挽救和改造了云和雪梨,使得云和雪梨起死回生,致富一方百姓。潘教授主持的项目《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化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走进中央电视台在绿色时空报道《多穿“衣服”的雪梨更值钱》中接受专题采访。此案例也被麦可思研究院、上海教科院收入《2012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院连续三年应邀参加红提产业发展论坛,为红提产业提升献计献策。胡德华、朱向秋、潘芝梅、佘德松四位教授分别被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为生产、销售顾问,为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有机生产、病虫草害防治问诊把脉。团队发挥科研优势,践行“心中有‘三农’、术业有专攻、身上有泥巴、农民有口碑”的理念,在科技、智力、人脉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立足丽水林区,学院积极开展林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每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油茶苗嫁接技术服务,以项目形式参加产业服务工作,在林权信息化、食用菌产业化、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园林绿化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形式

1.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结对乡村,助推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9位教师到景宁县、龙泉市、缙云县、松阳县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他们注重在实地调研中理清工作思路,在不断学习中宣传落实政策,在服务为民中力求工作实效,在主动融入中排解农户纠纷,在搞好民主监督中加强制度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率先示范,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深受广大农户好评。2.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攻克农业技术难题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20多人到青田县、景宁县、松阳县担任科技特派员。《畲药种质资源保护》、《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青田山区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布鲁诺”猕猴桃病虫害防治》、《青田红柚示范基地建设与栽培技术推广》、《茶与括楼立体高效种植技术应用与推广》、《畲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等30多项科技扶贫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他们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创新等各种形式,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产业的发展。3.派驻产业联络员,走进田间地头,破解生态农业难题丽水职院组建服务“三农”教授团队、产业服务团队,与龙泉市屏南镇、遂昌县北界镇在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生产、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把培养人才、服务产业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送技术、送服务、送文化到产业一线,在大地上写论文,在农户家留成果,走出了一条“校农共建”的新路子。4.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亟需的产业技术专门人才丽水职院牵头组建的丽水职教集团已建成丽水旅游养生学院、丽威IT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与丽水市农办联合创办了丽水市农民学院,开通丽水市农民学院网站,在线、即时接受农户咨询。创办丽水市青年就业创业学院培训实用人才。开展了“服务创业感动丽商”系列活动,千里送教,情暖丽商,先后赴昆明市、西安市等市举办丽水籍超市经营创业人才培训班,数百名在外创业的丽商获得培训。5.创建省级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的合作服务平台丽水职院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工作,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与政府、企业、农村、校(所)四方携手的合作服务平台。2012年浙江省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院,该基地首先是高职教育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同时又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师资培训的实施,有效促进同行在专业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方面的互动交流、双赢合作,并借助这个平台提升学院在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影响力。6.成立各类研究所,为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开展专项研究丽水职院成立了丽水微生物研究所、丽水苔藓植物研究所、丽水园林研究院、丽水山地经济研究所、丽水林业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处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丽水产业经济研究所等10所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所,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核心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工作,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成效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实训基地产业化让教师有了更多的企业经历(经验),开始用产业化、市场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高职教育思想进行纠偏。因此,丽水职院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重新明确了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典型实训项目,在校内基地(校办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在校外基地完成真实项目,在合作企业中融入真实项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岗位及专业核心能力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园艺专业为园艺行业培养具有园艺产品生产、贮运加工和营销管理岗位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园林审美情趣,掌握园林植物识别与配置技艺、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园林工程预结算与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工程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紧贴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确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验与质量管理两大岗位群,为绿色食品行业的生产、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提高了学院社会声誉、练就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学院农林类专业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签约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上海伊利爱贝食品有限公司、丽水丽人木业集团等企业每年都来学院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业奖学金。2.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与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依托职教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接区域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庆元食用菌学院和旅游养生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创新了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的体制。增设技能鉴定所(站),拓展鉴定功能,职业技能鉴定5000多人次。探索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制度建设。拓宽成人学历教育面,提高社会认可度,成教年培训7000人次。3.产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农林类专业积极对接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为社会、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各专业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技术骨干,以下企业、挂职锻炼、派驻农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助推行业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级行业标准1项、地方规章4项、企业标准1项,在行业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学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已成功入选2012年《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办学十大案例。4.实训条件明显改善,示范辐射作用显著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建了开放式、具有农林特色的“专业—基地—农户”产学合作专业教学平台,设立了校企共建、教师入股、农户应用等平台建设机制;以平台为载体,开展了“校内学技能、基地练技能、农户用技能”的链式教学,形成了开放式合作育人格局,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对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实训基地产业化层次性问题实训基地建设立足点是适应产业发展还是引领产业发展?如何适应或引领?如何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核心产品建设实训基地?如何提升基地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水平?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前期必须思考的问题,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定位及内涵,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务之急。2.实训基地管理复杂性问题如何选择实训基地产业化的主体?如何赋予实训基地产业化主体更多的主权?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实训基地高效运转?是按企业标准管理实训基地还是按专业建设要求管理实训基地?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运行及成效,科学决策、果断处理尤为重要。3.实训基地作用多样性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专业实践、产业服务、人才培训的多种作用?在实训基地产业化进程中如何开发更多的真实岗位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如何将实训基地建成集约区域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示范样板,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产业服务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影响力发挥实训基地人才回炉的作用?如何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基地建设的重要参照?这些都是实训基地产业化能力提升的难点,关乎实训基地产业化的影响力及可持续性,辩证对待、智慧选择、稳步推进才是破解难点的根本办法。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3

摘要: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从学生、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工程师和总经理的多重角度思考,梳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形成“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的教学框架,以园林13级为教改试点,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立体就业推荐书”,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与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

高职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关键点;教学法

0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

1.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合适技术路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立足身心健康,积极自我悦纳;围绕学习实践,自然适应过渡;依托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所长;根据最佳定位,享受和谐人生;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其本质上是要解决“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即选择职业方向和设定职业目标。②技术路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入职的最佳匹配,将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整合进个人的生涯发展进程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职业性向来看,擅长与事物打交道为基本路径,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为高期望路径,擅长与自己打交道则为创新路径。从职业锚来看,乐趣、技能和价值,三者居其一为蹩脚路径,三者居其二为常规路径,三者均居为幸福和谐路径。从职业和使命的区别来看,唯有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才是最成功的技术路径。③行为养成课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发展的要素,以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活动载体,以过程记录作为考核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1.2了解园林发展趋势,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经典名园赏析报告

①听一场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现代园林九大要素:基础构骨架,掇山得精神,理水寄深情,园路引游人,建筑定风格,植物显生机,动物富动感,细节定成败,意境是关键。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是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是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是大地园林化和旅游乡村化。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②在系统学习园林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硬质材料等平台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处经典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个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安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从构图布局、建筑景观和植物等方面进行多方赏析,包括分析报告、照片比对、局部手绘、材料统计和景点特色等方面,做成PPT在班内和年级进行广泛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园林的潜能和热情。

1.3准备完整参加十大节庆系列活动,加入最喜爱的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

①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十大节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重阳之孝和爱国之怀”,组织学生挖掘节日来由、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撰写心得体会和快题设计等相关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正念思想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2]。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在其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从纯粹的兴趣向“兴趣+务实”转变,文体传统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以文学、艺术类社团增加较快,而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志愿服务、环保等社会公益类社团正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关注。不仅承载了校园文化表达的功能,也成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的一个重要载体[3]。③兴趣小组是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愿结成的活动小组,以园林为例有园林手绘、三维动画、沙盘制作和清单计价等。为保证兴趣小组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学院有尽可能多的指导教师,并尽可能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形成一个中心兴趣,以获得更加专门、深刻的知识,从而形成某个方面的爱好、特长。不仅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也与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4]。

2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

2.1根据喜好学好三五本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在学习了解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个人喜好分为6个核心群:①喜爱园林项目前期策划者,学好《中国旅游景观学》、《园林艺术》、《旅游策划文化创意》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实务》。②以方案为主的总体规划者,学好《水彩风景画》、《园林景观规划设计》、《3dsmax建模》、《Photoshop图像处理》和《风景园林综合Studio》。③以制图为主的园林设计者,学好《园林植物》、《园林工程材料应用》、《园林工程与技术》、《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和《AutoCAD技术》。④喜爱园林经营者,学好《园林机械与硬质材料》、《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园林工程招投标实务》。⑤喜爱园林施工者,学好《园林机械与硬质材料》、《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园林工程资料管理》。⑥喜爱园林养护者,学好《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园林病虫害防治》和《园林规范与法规》。

2.2一定要独立完成园林规划与工程设计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既是所学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演练,也是想、说、写、画、算综合技能的展现,还是受不同老师同时指导的左右为难,更是就业前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锻炼。①依托项目:结合作者为武功县重点镇开发建设管委会大地景观策划顾问之便利条件,以武功古镇三处局部为例,后稷农耕文化园、苏武大漠文化园和农都之湖体闲苑,在现场考察和业主提出初步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每5~8人为一组,利用5周时间进行综合实习,做出了48个设计方案,经过综合考核打分评比出9个优秀方案。②基本环节为:1)通过深入项目现场环境分析,明确设计主题。2)通过查找资料、领会甲方意图,准确功能定位。3)针对功能要求设置若干个景区来表达,决定构图布局形式。4)根据园林要素来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及其命名。5)针对游人类型及规模,用出入口、园路和广场来划分景区。6)思考如何做出特色,先感化自己,再打动业主,最终让游人满意。③综合考核:设计大纲10分,平面图20分,设计说明书和投资概算10分;规划平面图深化5分,工程设计图10分;全园鸟瞰图15分,局部效果图15分;图册排版、展板制作5分,实习报告5分,汇报交流5分。由全体指导教师和项目业主代表打分平均,分五级考核评定。

2.3参加喜欢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作为全国首批、陕西省首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将科技扶贫、科技推广、科普活动、送科技下乡等社会服务活动纳入科研绩效考核的范围,依托百县千企平台,由专业骨干教师组建学术服务团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开展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5]。教师通过社会服务项目了解企业行业背景、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标准,在此为前提,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不断挖掘课程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现有阶段设置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只是课堂授课的组织者、引领者,围绕着“做”进行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和分组实践法等。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较高,同时对企业的项目实际运用情况理解透彻,基本可以做到课程结束即可顶岗作业[6]。

3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

3.1与好友联合动手制作园林沙盘或建造微景园

在园林专业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自己设计的园林方案图纸建成现实的园林景观,是非常困难的;让学生到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去实践,也常常只是作为旁观者或部分参与,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园林沙盘模型的制作或建造微景园。①园林沙盘模型的制作过程,可以看成是园林工程施工的模拟演练,是园林主要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综合实习优秀项目为蓝本,在1m*1.5m沙盘中进行模拟施工,掌握施工的工艺流程与主要施工技术,根据工程进度,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行实操,强化施工技术[7]。②在综合实习或沙盘制作的基础上,结合技能大赛,先进行微景园设计方案初选,评出14组优秀方案进行复赛,再选出7个组,结合15届“枫林园林杯”学生技能大赛,进行微景园施工项目决赛,每4个人为一组,建造面积4m×5m=20m2,建造时间为5个小时,由相关专业老师和赞助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打分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③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引入沙盘模型制作和微景园建造,不仅作为展示设计成果的方式之一,更是将其视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思维训练、设计方案构思完善的重要手段,旨在发展学生空间造型思维、手工制作和对材料的应用能力,通过新形式、新工具、新材料的探索,以冲击我们传统的园林艺术的教育观念。

3.2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参加技能大赛

①职业技能证书是在这个岗位上所能达到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一般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园林专业主要有绿化工、测量放线工、花卉园艺师、草坪建植工、林木种苗工和制图员,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为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正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8]。③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节,由教务处、学生与保卫处牵头,分别由12个分院承办,竞赛项目逐年增设,今年设有77项,其中个人赛60项、团体赛17项。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承办的个人赛有花卉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微景园施工等7项。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节,营造全院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院技能训练的新高潮。既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高水平选手,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9]。

3.3带着两项实训任务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熟悉岗位的综合实践,一般进行5~7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有效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缺陷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基本上不会为学生全程提供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除非学院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专业培养,通过技术服务、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10]。今年顶岗实习时,同时安排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和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前者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5个以上的技能训练项目,至少包括施工放线、园路施工、置石或塑山、乔木栽植和草坪播种,并形成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报告。后者借用实习单位资料完成一套完整的资格预审文件、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投标文件。返校后,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在专用评标室使用造价及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中标单位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凡中标者为本年度优秀顶岗实习学生,由实习老师优先推荐、介绍就业单位。

3.4整理用行动书写的就业指导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正确择业就业观的树立及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多年就业实践指导,按照学年有计划、有步骤、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邀请企业老总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和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参加从业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将就业指导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感受到就业压力,增强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11]。园林13级田小惠、赵伟恒、魏培峰等7名同学,用项目实习报告(平面图、效果图、说明书和清单计价)、三维动画、制作的园林沙盘和微景园、发表的案例论文(和教师项目合作)等实际行动书写的立体就业推荐书,被老师推介到陕西一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直接上岗,从事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用。

总之,高职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经过试点,其完整的过程应该是:在有代表性地进行专业现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据学生实际设置若干局部项目,进行实战综合设计;再经过评比选择优秀设计方案,制作园林沙盘或建造微景园;最后综合所有成绩,为同学推荐一份与其能力相适应的顶岗实习单位,并补充完善其他综合实习,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而其“关键点”在于:①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从走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应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的不知所措[12]。②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主要是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准备,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延续。③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这是就业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的集训阶段。只要使大学生能主动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判断进行学习,就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作者:陈祺 赵建民 刘卫斌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伯红,方义秋,夏英,王国胤.基于“关键点”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2-84.

[2]曹毓刚,任得元,王周锁,张永良,孙承俊.实施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彰显学院思政工作特色—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72-74.

[3]石国亮.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J].青年探索,2009,(3):3-7.

[4]邵玉茹.兴趣小组活动的价值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7,(增刊):64-67.

[5]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11-14.

[6]顾祯.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零距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47-49.

[7]陈彦霖,胡文胜.沙盘模拟现场实操———《园林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68-169.

[8]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7):78-80.

[9]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教学):19-24.

[10]龚维红.高职园林工程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126-127.

[11]刘新燕,吕宁,衣学慧.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80-81.

[12]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5-58.

第二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设计

摘要:

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内容。让课程体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所有重要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需要,适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一项细节繁杂、工作量巨大的工作。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关键点进行了介绍,并且介绍了在课程体系具体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

电子信息;前导;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践性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课程的衔接关系

课程体系不是若干门课程的堆积。课程之间是有逻辑性的关联关系的。最为直接的关系,也是最不应该出错的关系,就是时间先后的关系。打基础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内容应该在前导课程中出现,在课程结构的前期出现。如果出现课程的颠倒,后续课程先出现,但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却没有学习,那只好简单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再概要的介绍一遍。但是这就消耗了很多课程。并且后期再去学习基础学科,显得重复而且失去意义。当然还有其它的各种衔接关系。例如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一些强化技能的实训,在理论课程的下一学期出现,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时间间隔不大,学生对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再实训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映出上学期所学知识点的内容,与具体应用相互印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课程体系结构本身来说,建立有机的衔接关系,可以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关联性更强。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时间比

学生学习的课时应该是合理的、有限的。不能过多。而课程体系又应该包含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在校外实习培训的时间。这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决定的。职业院校就业定位明确,更加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所以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校内学习,也要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建立合理的时间比,目前比较合理的是,学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类课时比为1:1左右,换而言之,实验实践类课程至少占一半的比例。而在校学习期间为三到五学期,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至少应该有一学期的定岗实习经历。对于一些与企业对接程度高的职业院校,学生对企业的就业率高,可以让学生更早的进入到企业,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给企业留下更深的印象。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课程的根本。设置课程内容亦易亦难。简单的是:每门课程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考验,已经有成形的内容结构。这些资源并不稀缺,从不同的资料不同的院校都可以找到相关资源。难的是课程内容的精选,课程内容不可以生搬硬套,尤其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要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要突出专业的特色,突出地方企业的特色。内容的设置要有删减、新增、调整的过程。删减一些过于复杂的理论研究部分,以够用为主以实用为优。增加新技术新发展的内容,与时代同步。新形成的课程内容也要注意顺序和课程安排的调整。

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的注意事项

4.1在实践中搜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反馈

实践是设计的最好验证方法。在课程体系设计完成,投入教学使用后,也要时刻关注,从学生角度,搜集学生观点,采纳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反馈。判断是否在教学中存在障碍,应及时记录,研究解决。

4.2在实践中注重实践课程内容的体现

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还应重视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能充分体现,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基本能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进行,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操作间的实验验证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能按计划进行,但隐性实践教学则往往被忽略。高职教学中的隐性教学其实是实验验证和技能训练的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实践教学的成分,如:专业思维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等。这种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比显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达到显性实践与隐性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盖彰,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4.3与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比,衡量优劣,灵活调整

验证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届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才是一个完整的验证周期。这时候更要做好总结,与往届教育成果对比。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果还存在不足,那么不足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要及时记录。在下一次课程体系改革中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作者:王远飞 徐翠娟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徐德香.基于系统论的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第三篇:高职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预算教学改革

【摘要】

在当前的就业高压下,对装饰工程预算课程践行与就业接轨的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核心知识通过本课程得以升华,通过“岗证”对接,也可以成为学生求职的另一块“敲门砖”。

【关键词】

计量与计价;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教学改革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规的教学中,一般以装饰识图、构造、材料、施工为知识基础,以工程造价知识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完成装饰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招标控制价)为最终成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由于有一部分的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得不扎实,再加上“零基础”的造价知识,学生学习该课程相当吃力,最终很多学生以“将来不从事预算行业”为理由,放弃该课程的学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当前的就业高压下,对装饰预算课程践行与就业接轨的教学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核心知识通过本课程得以升华,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求职的另一块“敲门砖”。

1、构建装饰工程预算与施工技术、材料构造等课程“立体式”教学的模式

(1)装饰工程预算课程在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装饰工程预算是建立在装饰构造、材料、施工技术等多门之上的课程,是多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融合再提升,是对整个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的串连,将以前独立的课程知识进行最终的融会贯通。装饰构造、材料、施工技术等是学习装饰工程预算课程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材料、构造和施工知识基础,在学习预算课程时将会很困难。

(2)装饰工程预算课程在我国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将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就具备的知识体系作为独立的知识开设课程,在一至二年级陆续开设装饰构造、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在大三阶段再学习装饰工程预算。这样的课程体系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最为突出的是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以为这仅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很难认识到这门课程贯通了整个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甚至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这只是一门预算课,将来只要不从事这个职业,学不学这门课都没有关系,从而放弃了对知识体系融合再提升的机会,这是相当可惜的。

(3)如何构建多门课程“立体式”教学的模式

第一,需通过教研室任课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积极宣传,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第二,任课教师要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分项工程作为“立体式”教学的最基本单元,在对每一项分项工程选择合理的清单项目、定额项目、计算工程量、计价等各个环节,通过展示针对该分项工程的现场施工图片、介绍施工步骤、材料、构造等,以实现多门课程知识的融汇,最终在学习完工程预算课程之后达到让学生形成“立体式”思维的目标;第三,在毕业综合实训的任务书中增设装饰工程预算任务,大多数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任务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编制预算书这一环节,作为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施工工艺、施工步骤的理解与掌握相当的重要,编制预算书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更好的服务于就业岗位。

2、以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招标控制价)作为驱动课程的主要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根据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将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单一的知识点的掌握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不会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是说,不知道学到的这些有什么具体的作用,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与实践接轨,让学生能学以至用,可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的模式。装饰工程预算课程的在实践运用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招标控制价),可将整个学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由教师跟据各阶段对知识点的要求,设计阶段性的任务,在每个阶段开始之前,便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第一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工程造价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如建设项目的划分、消耗量的确定、预算单价的确定、定额的应用等。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能独立编制工程量清单,第三阶段的目标是能独立编制投标报价(招标控制价)。学生在每一阶段开始之前便已清楚的知道这一阶段的目标,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3、以“计量与计价”软件的熟练应用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1)“计量与计价”软件教学在高职院校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未单独开设“计量与计价”软件课程,任课教师仅在课堂上对软件“计量与计价”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基本处于自学状态。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

(2)“计量与计价”软件在工程预算的应用和地位

从事工程预算行业,不仅需要具备装饰技术专业知识和造价方面知识,同时还要会应用“计量与计价”软件,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招标控制价)都是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情况下通过预算软件来实现。换言之,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是根本,而软件只是工具。“计量与计价”软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不具有必要性,我国现有的各种注册考试均将软件排除在外。

(3)在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开设软件选修课的必要性

从历年毕业的学生来看,有一部分的学生就业后便从事装饰工程预结算的工作。可见学生是有从事预算行业的机会的。“计量与计价”软件的应用能为学生将来从事预算工作搭建一个与预算岗位无缝对接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因此,有条件的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可将“计量与计价”软件的应用做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或者选修课程。

4、以社会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作为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主要指导方向

针对于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与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有着密切联系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主要有预算员、全国造价员。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职业资格证与该课程有着一定的关联,如施工员、二级建造师等。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在工程中直接与岗位挂钩,在编制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时,与全国造价员的考试大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实行课程与社会岗位接轨,对学生的就业以及来考取职业资格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翠竹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英.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专业与课程,2015(7)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教学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是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茎尖、茎段、花药、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进行离体培养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在植物组织快速繁殖、植物脱毒、植物新品种培育、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2]。基于园艺园林专业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总课时30个,实践教学占比50%,理论课程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在学期结束以综合实训的方式推动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提升。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3-4]。国内近年对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教学改革研究较多,但针对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特点的研究不多,存在重现状阐述而分析不深入、轻对策研究且对策假大空和研究模式固化等问题[5]。鉴于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的重要性和培养职业人、创业人、科研人的实训目标,基于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如何在1周的综合实训时间里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三教改革实施方案、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对综合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娴熟、有创新意识和有研究能力的新型职业人才。

1综合实训内容的优化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内容的开展是参考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目标和植物组织培养大赛的比赛内容[6-7],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实训内容主要包括7个任务(见表1)。教学随堂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任务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综合实训的教学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能系统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能,达到植物组织培养行业懂生产、会销售和能管理的职业人要求;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创新人,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科研人,为学生专升本、专升硕做准备。综合实训内容有演示性实验瓶中花,结合南阳当地植物特色月季花,开展验证性实验月季的植物快繁培养,包括月季快繁培养基的设计与配制、月季组培材料的消毒与接种、初代培养、继代培养、月季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在月季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对比扦插月季苗的生长状况,学生能对组织培养的优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实训过程中培养兴趣小组,带领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组织培养技术的校内外科研项目中,亲自指导实验,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组建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和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课下针对喜欢的植物,查阅其生长特性、组培技术、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享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PPT制作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1+1>2的效果;学期结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成果展示,组织开展一次植物组织培养经验交流会。

2创新教学模式

以职业人要求学生,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9];实训纪律主要包括不留长指甲、严格按照杀菌流程操作、不串岗、不带饭、不吃东西和不带手机上岗。实训安排包括对学生分组,培养知识技能扎实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建立微信群,在相应实训项目开始前每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视频;学生提前复习,进入岗位直接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解惑,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发到学生群,以引起警醒。小组长任务包括标准操作视频的发放、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质量的检验和督促、在小组中发放学生操作视频、学生完成数量的统计、学生作品的摆放和标记。每个小组整体完成后,向下一个实训项目推进,完成快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前将瓶中花的制作方法教给小组长,在月季验证性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长演示给学生看,并拍摄视频。每次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表扬每组表现突出学生,调动大家实训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和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参加大赛。实验过程再安排1名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的纪律进行监督和统计。

3优化考评机制

植物组织培养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其中平时考核(考勤30%+课堂表现30%+实训40%)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其中综合实训在终结性评价中占比40%,包括考勤、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技能正确熟练度、任务完成度、组培苗污染率、PPT制作精良度,期末考试占比60%。

4健全实训管理制度

一是实训过程实行小组长责任制,每天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形成竞争意识,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锻炼了小组长的个人能力;二是每次实训工作结束对整个环境进行集中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特别是刷瓶间;三是每周最后半天,对组培室整个环境打扫消毒,清洗拖鞋和白大褂,并进行高压灭菌;四是培养室平时只有小组长能进出,其他人一概不能进入;五是每个实训项目按照操作手册和标准视频进行。

5提升植物组织培养授课教师的实训能力

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加大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实训过程中可邀请有植物组织培养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展组织培养管理指导工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学院,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跳板,另一方面培养一大批熟知生产实践、理论联系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老师。

6结语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5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三、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成效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观赏园艺;花卉;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给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机遇[1]。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花卉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高的需求,因此也对我国花卉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新农科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农林人才[3]。“花卉学”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园艺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产业化生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4]。“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花卉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

1“花卉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人才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大多数院校园艺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被动记录、观察或进行机械化的重复模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触类旁通,动手能力不强。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有限,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及时更新或根据本校特点进行调整,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实践技能的兴趣[5]。目前,“花卉学”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花卉的应用等。其中,花卉种类的识别主要在学校、市内的公园、植物园进行认知实习,教师现场讲授,学生以看和听为主,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实践主要在学校试验田及教师科研基地开展,由于硬件设施有限,在开展部分实践内容时,以演示操作和参观为主,无法实现学生人人有参与[6]。此外,实践教学内容由教师安排设计,都是一些基础操作,易于完成,学生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设计丰富多彩且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并开展的重要工作。

1.3实践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花卉的生长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学生需要参与至少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才能真正了解该作物的生活习性并掌握其繁殖及栽培技术,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且学时数少,在规定学时内只能完成部分碎片化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对操作技术没有系统的认识,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1.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以实习或实验报告成绩进行评价,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考核,而实习或实验报告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容易出现缺乏独立思考、相互借鉴的现象。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最后形成的报告,而轻视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锻炼,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

2改革措施和方法

2.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整个实践环节由基础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3大部分组成,强化基础实验的计划实验+研修试验(设计型创新实验)+生产表观实验的教学模式,做到计划实验中综合性实验达到60%以上,验证性实验达到40%,验证性实验不足部分通过研修实验或表现实验进行补充。课程实习多为“走马观花”,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主;专业实训是成套技能训练,重视技能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3个类型的实践来巩固整个“花卉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达到3个基本:即基本掌握花卉学的理论基础,基本了解花卉学涵盖的范围,基本熟悉主要花卉生产技能。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下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时,由线下转为线上,对实践类课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以采用线上云游+教师直播+学生实践的模式。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如世界各国花卉业的生产状况、历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展会的照片及视频资料,为同学们提供线上云游的机会,让同学们在网络中了解花卉产业、熟识花卉种类、了解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增加随机提问的次数,并通过积分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学生演示花卉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等,让同学们了解常规的操作方法,然后由学生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如在室内进行盆花的栽培养护,有条件的可进行露地栽培,期间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在班内相互交流,保障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

2.2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开放性、综合型专业实训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兴趣与需要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常会对其需要及已有知识经验相符合的东西产生直接兴趣。因此,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花卉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课程,美丽的花卉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环境,让人赏心悦目,不少花卉还能够食用,具有药用功效,可以利用其食用药用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讲座、座谈、研讨、参观、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园艺专业人才毕业后将从事哪些工作,即让学生从入学开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清晰了,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兴趣。开放性实验是改变学生实验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完成的传统模式,在时间和场所上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花卉的种类识别和分类,不同花卉开放的季节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花卉。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地常见花卉种类,则需要从春季到秋季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比较和总结,这比单纯的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由于花卉的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性,花卉的栽培管理实验在较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完成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自选花卉并完成种植,在课后进行持续性的养护管理,学期末在班级内展示并交流各自花卉的生长情况,让学生通过整个养护过程切实掌握其栽培管理要点及相应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其责任心。在专业实训环节中,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内容,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项目,如增设小花园建造项目,通过组建团队、方案设计、施工种植、养护管理等阶段完成。各团队首先根据场地进行规划和种植方案设计,该环节需要学生运用到理论教学中花卉的分类、园林应用等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在种植前,各团队要进行耕翻、整地、施肥等基本操作,该环节需要学生运用到花卉栽培设施及器具、花卉的露地栽培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各团队根据设计的方案选购花材,通过该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花卉市场的基本情况。第四,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营建,将自己的设计变为现实,该环节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运用花卉的移栽、定植等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最后,各团队要进行后期1个月的养护及展览,充分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整个项目的完成,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花卉种类,同时要会种会养护,将一个个分散的小实验综合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

2.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结合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花卉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考核机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中,不能仅仅以最后形成的报告为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地评价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通过线上学习考核、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栽培日志、小花园评比等进行综合评分,改变以往学生实习前无准备、实习后抄报告的不良学习风气。

2.4重视课程思政融合,达到思政育人目标

花卉学的实践教学课程性质由以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技能的综合运用,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花文化和花卉产业价值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如实训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按照制定计划-农资准备-品种选择-整地栽培-田间管理-效果评价为完整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以直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当地花卉栽培技术与日常养护管理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与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发散思维,养成用科学的态度鉴别、论证不同来源的信息,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在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如通过对当地公园及花卉生产企业的参观调查,让学生懂得只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建小花园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农资和植材的选购,完成整地、栽培、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都需要团队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彼此探讨交流,任务完成过程中就达到了团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让同学们学会相互帮助,踏实做人,勤恳做事,让同学们体会到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及互助的快乐。此外,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管理都是简单重复的事情,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3结语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7

摘要:

本文依据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园林道路工程课程的要求,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提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

高职高专;园林道路工程;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园林道路工程》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园林道路工程是园林工程重要的设计和施工领域,对园林景观的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认识水平,为今后从事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园林道路工程课程的性质和作用,运用网上调研、企业座谈、问卷调研等方法对园林道路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需求进行资讯收集整理。从园林局、园林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邀请行业企业专家,针对岗位任职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设计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

3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第一,依据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园林工程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绿地养护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依据对内蒙古地区园林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报告;第三,依据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现场园林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结果;第四,依据园林企业的往届毕业生及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详细的访谈结果;第五,依据与其它课程衔接的紧密程度。

4课程目标

4.1专业知识目标

①了解园林道路的概念、类型及功能;②理解园林道路选线选点的原则;③掌握园路系统的布局形式;④掌握园路平面线形、横断面线形、纵断面线形设计;⑤掌握园路与建筑物交接形式、园路与广场交接形式、园路与园路交接形式;⑥掌握园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点;⑦掌握园林场地工程施工技术要点;⑧掌握台阶工程施工技术要点;⑨掌握路缘、边沟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4.2专业能力目标

①具备进行园路系统布局的能力;②具备园林道路系统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指导能力;③具备园林道路系统工程施工过程监理、检查、验收技术的能力;④具备园林道路系统基本原理与基本设计能力;⑤具备完全读懂园路与场地结构施工图的能力;⑥具备绘制园路与场地结构施工图的能力。

5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5.1园路基础(理论学时:4)

①了解园路的概念、类型及功能;②掌握园林道路分级指标;③理解园林道路选线选点的原则;④掌握园路系统的布局形式;⑤掌握各种形式的园路铺地参考图样。

5.2园路线形设计(理论学时:3)

①掌握园路系统平面线形基本设计要点;②掌握园路系统纵断面线形基本设计要点;③掌握园路系统横断面线形基本设计要点。

5.3园路路口施工要求(理论学时:1)

①掌握路口施工的基本要求;②掌握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形式;③掌握园路与广场的交接形式;④掌握园路与园路的交接形式。

5.4园路系统设计(实践学时:8)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给定地块的理解以及设计构思,进行园路系统的总体布局设计。

5.5铺地材料概述(理论学时:4)

掌握砖石材料、胶凝材料、混凝土与砂。

5.6铺地材料调研汇报(实践学时:8)

①掌握相关材料的市场名称、价格、规格;②摸索、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

5.7园路施工要求(理论学时:4)

①掌握园路的结构;②掌握园路施工的基本流程。

5.8园路各结构层施工技术(理论学时:12)

①掌握垫层施工技术要点;②掌握基层施工技术要点;③掌握结合层施工技术要点;④掌握面层施工技术要点。

5.9园林场地施工技术(理论学时:4)

①了解广场的概念、类型;②掌握园林广场的布局形式。③掌握广场施工流程及环节;④掌握停车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⑤掌握运动场地施工技术要点。

5.10台阶施工技术(理论学时:2)

①了解台阶的类型;②掌握各类台阶的施工要求;③掌握常规台阶的施工技术;④掌握木质平台铺筑技术。

5.11路缘、边沟施工技术(理论学时:2)

①了解边沟、路缘的类型;②掌握边沟、路缘设计要点;③掌握边沟、路缘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5.12园林道路施工详图(实践学时:8)

6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教师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题目。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第二,网络教学法:将园路工程施工重点、难点设计为微课程。学生课前进行网络学习,发现问题,课内针对性解决。第三,“行知”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部分、课程抄绘部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园林道路和园林场地的结构做法。为其他相关课程及就业打基础,提高向“成品”学习的能力。第四,现场参观讲授:以实际专业环境为现场,基于工作和课程讲授需要,进行园林道路工程的认知实习。

7教学评价

7.1教学评价主体

由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专兼职教师评价(60%)组成。

7.2教学评价内容及标准(100分)

7.2.1学习情境(10分)

①能正确理解、运用所学知识;②积极搜集资料,认真学习,师生互动;③能够科学鉴赏优秀设计作品。

7.2.2图纸表现(30分)

①积极搜集有关资料,能吃苦;②施工结构图绘制准确;③设计的图纸清晰整洁、作图正确,语言表达流畅;④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⑤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和谐交流;⑥各成员任务清楚,发挥团队作用。

7.2.3调研结果(20分)

①结果真实,有依据;②结果全面;③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7.2.4汇报表现(20分)

准备充分、资料齐全,语言流畅,大方得体。

7.2.5出勤(20分)

①出勤次数不得小于60%;②旷课次数超过3次。

8结语

课程标准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园林道路工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需求的一门主干课,其课程标准的探究,对于规范课程教学、有序开展教学工作,直接指导教师教学,提升课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南海风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第二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校企合作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增加,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入手,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的模式,以化解当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职业教育要增加投入,并且实施“校企合作”这种被公认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就业,从而把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经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组织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不仅如此,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职业院校多年的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大致分为下面几种模式。

1.1“2.5+0.5”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包含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岗位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有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的一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学生实习的岗位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自行寻找就业单位,也可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

1.2建立实习基地的模式:

将实习基地建立在学校,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资金,学校参与实习基地管理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产品的生产,学校和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实习基地的利益分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掌握了生产新技术,教师获得了新技术开发的机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3订单培养模式:

是各省份企业根据生产、技术的需求,与学校联合开设定向生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相关工种技能操作的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产品、技术岗位要求进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企业可直接录用。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纵深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上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学校热情、主动、积极,而企业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同时缺乏政府的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存在短期行为现象。笔者经过调查和对学生的回访,影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教育发展的原因是:

2.1实训基地的设备老旧

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企业的电子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的先进,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省、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支持,教学设施、实训的设施等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学校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将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作为实训设施,实训的人才培养、授课内容与实训操作技能不相符,从而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建立。

2.2师资队伍缺乏创新能力阻碍了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是由原来的技校、中专合并组建的。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但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而企业既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不能按照学校教学时间来校授课。同时,各高职学校在面临生源、经济双重压力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技术创新等。因此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3企业和学校的宗旨不同

衡量办学质量的好坏就是就业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的多少是决定该专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指标,很多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抓就业率.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如果与学校合作,就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财务成本,短时期内没有给企业增加效益,还给企业增加许多的负担。即使有的企业与学校有合作的意愿,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待遇、保险等问题,在没有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地域以及经济强弱也是影响之一。在湖北省内,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比广东、深圳相比差距比较大,接受新技术的信息也稍微慢些。

3建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面的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推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生产型工厂校企合作。

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的订单、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制度等,学生在工厂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耳麦)可以面向社会人群和学校的学生进行销售。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电子信息更新发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与企业建立产品售后服务公司。

这种方式是由学校投资,电子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建立某电子品牌售后服务公司,在管理上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可在公司对电子产品进行维修,加工、简单设计。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建立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

企业将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与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生合作,共同研发,或者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共同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可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专利项目转让给企业进行生产,达到了以科学研究促进生产、促进教学的目的,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激发教师、学生创新新技术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并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湖北省或部级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奠定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和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也逐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深圳职业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在发展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式。

作者:肖春芳 韩绪鹏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戴裕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2]吴戈昊,张铮,吴红梅等.高职电子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3]邹林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探析[J].市场周刊,2004(6):107-108.

第三篇: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探讨

摘要:

依托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中、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过程衔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种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构建了一种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

大多数高职院校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计划,没有考虑与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的差别,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课程与内容出现大量重复,有些专业的重复率甚至超过60%。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中、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更好地满足实现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设计“对接岗位、能力递进”的专业培养目标

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确专业岗位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高度衔接。成立由企业行业现场专家、合作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撰写。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项目引领、螺旋上升”的课程衔接模式

课程衔接为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也是中职衔接工作的关键。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电子信息产业和行业相关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中高职阶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形成“项目一体化设计、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衔接模式。按照专业培养以真实产品(嵌入式迎宾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专业课程教学以实现产品所对应的任务为驱动,编制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逻辑线索,突出专业在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实现中高职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合理衔接和任务驱动”。以技能增强、知识提升、应用拓展等能力递进的“螺旋上升”方式设计中高职衔接关键课程标准。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生产流程为主线,设计中职岗位课程与高职岗位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慕课网络资源,探索MOOCs平台“翻转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关键课程建设。

三、实现“统一管理、个性发展”的教学过程衔接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有配套的教学过程衔接管理机制,需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管理沟通机制六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夯实“工学交融、系统协作”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2+3”“分段、分工、不分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工学交融、系统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通过校企“订单培养”或“现代学徒制”培养,做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环境与产业条件环境相对接。

(二)实施“名师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团队提升工程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教师团队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加大教学团队企业和国外境外培训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技能水平高、教研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

(三)建成“四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软硬同步提升的建设理念,建设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四位于一体,具有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开放化、多层次化;“共同规划,职责分工”,逐步扩大校校、校企三方在物质、智力和信息三大资源的共享面,全面建成“四位一体、共享多赢”的实践教学基地。

(四)打造“校企共建、优质共享”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资源共建、开放共享”的建设思路,以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果,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职业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具有鲜明特色、设计科学、使用便捷的大型开放式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五)健全“发展导向、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中高职联合等方式共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全面系统评价学生和教学质量;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更好地帮助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导向,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机制。

(六)完善“信息共享、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强化教学管理职责。建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专人联络与负责,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QQ群和微信等平台,建立试点专业网站共享管理信息,实现实时沟通和联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无盲点的教学过程“无缝”衔接机制。

四、结语

通过建设,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湖南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示范和标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专业教师共主持校企合作与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开发系列产品与研究成果21项,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进步奖1项。拥有中职、高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培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省本级培训项目——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培训基地。根据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提供数据,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3届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710元,高于全国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平均值3178元17个百分点,对母校满意度为91%,比全国85%高出6个百分点。2011-2014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等省或全国性竞赛获一、二等奖100余人次。基本形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社会服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张平华 雷道仲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4]彭玲芳,屈孝初.中高职衔接中的破冰之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J].成人教育,2015(4).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第四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实践

摘要: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作者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对如何顺利开展毕业设计进行说明。文中实例经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的作用

高职院校无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3]:①实行“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实践项目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对接岗位工作内容;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综合性强;③是衔接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训的重要环节;④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2毕业设计的思考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进程计划,毕业设计一般被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此时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基本已经完成,是开展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时机,对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种现象:第一,设计选题不合适:主要体现在选题范围太单一或设计内容不合适的问题。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零对接,设计选题非常重要,课题选择原则应遵循“科学性、创新性”[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建筑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核心就业岗位是建筑业企业的施工员,设计选题应紧密对接施工员岗位工作内涵。第二,教学设施不完善:毕业设计应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符合要求的实训室或者实训工位存在不足现象。由于毕业设计内容的需要,实训教室应配备基本的实训条件,如绘图桌、绘图板、计算机等设备设施。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太单一: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应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过程考核,引入分组讨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引导。第四,实训师资力量不足:毕业设计不同于普通理论教学,它往往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部分甚至全部任务,因此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更严格,更全面,也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出现实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第五,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毕业设计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中开展毕业设计[2]。为更好的发挥毕业设计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湖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湘教通[2015]218号)和《关于开展2015年度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的通知》(湘教通[2015]302号),对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教学时数、实施程序、设计选题、成果质量和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同时组织专家开展了毕业设计抽查工作,督促和引导高职院校提升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毕业设计的实践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在总结多年毕业设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2015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方案涉及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具体实施亮点如下。

3.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在工作组织和领导机构方面建立了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建筑工程系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在常规管理方面建立了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从制度上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流程。

3.2建立毕业设计导师库,逐步推行“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

遴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并建立毕业设计导师库,试行学生与导师双选机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入现场能工巧匠进课堂,试点推行“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从师资力量方面保障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3科学选题、统筹安排

为做到毕业设计内容与行业前沿性技术及市场多变性需求同步,引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建筑工程系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所采用的图纸均为湘潭市实际项目的图纸,并通过开展毕业设计方案论证会合理制定毕业设计的任务,并结合企业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确保了毕业设计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4加强过程考核、建立多样化、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和指导教师履行指导职责的情况,建筑工程系设计了过程考核表(分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阶段性成果质量及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水平,过程考核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果评定、答辩评定、分组评定一起形成多样化、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评价准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5规范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标准

按照湖南省教育厅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都要在世界大学城本校机构平台上传学校有关毕业设计的文件及过程资料,展示毕业设计过程资料和毕业设计成果,向社会公布,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建筑工程系制定了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标准,规范了毕业设计的成果。3.62015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实例项目图纸:湘潭市天易工业园湖南新向维包装有限公司办公楼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共32张A2图纸。项目概况:总建筑面积4401.81平方米,地上5层,建筑高度22.38米。任务:完成工程量清单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教学时数:9周(其中1周施工图的识读、3周施工图预算、4周施工组织设计、1周成果整理与答辩)。具体成果:施工图识读阶段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图纸的正确识读,建立项目空间概念,并配合过程考核完成指定结构构件钢筋下料单和指导老师安排的其它任务;施工图预算阶段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的正确计算并汇总,形成工程量清单,选修完成分部分项工程的套计,形成投标报价文件;施工组织设计阶段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撰写施工方案,制定进度计划(绘制进度计划表),进行施工部署(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成果整理与答辩阶段需要按照质量标准形成毕业设计成果并按要求建设大学城个人空间展示毕业设计成果。2015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大学城个人空间展示示例:学生需要在个人大学城空间建立“我的毕业设计栏目”,并按要求建立毕业设计成果和过程考核资料的展示栏目,上传相应的毕业设计成果,向社会公开。

4总结

毕业设计一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效衔接课堂理论教学与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应作为必修课程列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方面有多年实践经验,当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此一并提出,供大家借鉴参考:第一,通过在企业征求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实施过程中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科学选题,合理制定任务是毕业设计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二,加大毕业设计实训室建设力度,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师资库”,推行“双导师”制,是毕业设计顺利开展的保障;第三,分组讨论、过程考核、成果考核和答辩考核等结合的多样化、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第四,规范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体现毕业设计路线可行性、技术方案科学性、设计过程完整性的要求,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归宿。

作者:徐运明 欧阳文利 单位: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园林实训报告范文8

摘要:

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应用和综合实践评价方式及考核标准四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2+1”模式下如何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2+1”;高职园林;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为了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出校门上岗位的工作能力,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与企业合作,采用“2+1”模式进行教学,即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综合顶岗实践一年,这样既可以改变过去全程课堂教学的弊端,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企业进行综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处于自由状态,不便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如何才能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教学,又能有效地进行监管?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综合实践评价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提供帮助。

一就业岗位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融科学、文化、生态、艺术、工程于一体,优化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并能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社会道德和综合素质水平。该专业毕业生实践领域广泛,就业岗位多种多样。目前,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为4大类。

(一)园林工程施工大类

该大类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资料、工程材料采购、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质量验收、工程监理等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掌握熟读园林工程施工图纸技能,熟练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组织与管理知识,熟练运用制图和造价软件,熟悉材料市场行情等。就业单位多为园林景观工程公司、工程咨询造价公司、工程监理公司等。该大类工作岗位多为室外作业,一般为施工现场,需要学生吃苦耐劳,顶得住风吹日晒。

(二)园林景观设计大类

该大类主要包括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师、园林景观扩初设计师、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师、以及园林工程制图员、效果图制图员等,这些岗位需要学生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空间感较强,并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比较熟悉,能熟练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就业单位多为园林规划设计机构、园林工程设计公司、园林管理部门等。该大类工作岗位多为室内作业,工作环境相对优越,但多数情况需要加班、熬夜。

(三)园林绿地养护大类

该大类主要包括花卉园艺师、植保工、绿化工等,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修剪造型技能及养护管理知识,尤其是植物病虫害的防护。就业单位多为园林绿化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管理部门等。该大类工作岗位室内外均有,夏季工作比较辛苦。

(四)园林植物繁育、生产、销售大类

该大类主要包括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引种驯化、繁育、销售等,这些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掌握植物繁殖技术、遗传育种及苗木引种驯化知识、苗木营销等。就业单位多为苗圃、苗木基地、花卉公司、绿化公司、花卉租摆公司等。该大类工作岗位多为田间作业,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且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宣传销售园林苗木。

二指导教师职责

根据“2+1”教学模式的需要,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指导,校内指导老师以专职专任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校外指导老师以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为主,他们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与技能提升。

(一)校内指导教师

校内指导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在岗职工,以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专业造诣较深,同时与当地园林企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校学习的两年,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主要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讲授指导。

(二)校外指导教师

校外指导教师主要以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工程师和能工巧匠构成,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岗位工作,除严格遵守企业的工作纪律外,还应在跟岗、助岗、顶岗实践过程中接受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经验。

三现代化管理措施

针对于“2+1”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学生管理始终是一个让学校和老师困惑的问题,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单位,不仅对学生负有专业知识和素质的教育责任,更负有对学生人身安全的管理责任。一年的校外综合实训,学生不在学校,分散到各个企业不同的岗位去实践,由于园林行业的特性,通常一家企业一次接收实践学生人数多为1-3人,一届学生80人左右,需要校外实践企业至少40家以上。这样就导致学校和老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监控与管理,不能及时掌控学生的综合实践情况,为此需要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措施来促进管理。

(一)智能APP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95后的年轻人的共同特征为人手一机,机不离手,同时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校外实践的管理需要,专门研发一款园林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用APP,里面内容根据实践教学需要进行设置,如学生实践的基本信息、实践内容、遇到的问题、及时动态跟踪等,基本信息包括实践公司、实践地点、实践项目、实践时间、企业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内容。另外,还设置了实践论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践内容,定期发表自己的实践体会。通过APP的后台管理,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时时掌控。如果发现哪些学生长时间(如超过两周)没有登录APP,校内指导教师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联系,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QQ、微信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QQ、微信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通讯和联系的重要工具,学生们对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应用非常熟练。为了能更好的时时掌握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校内指导教师与指导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专门用于指导实践的QQ群、微信群,实践之前,在群里面公司招聘实习生信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实践岗位,实践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可在群内学校相关管理信息。因为微信一般和手机号码绑定较多,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三)电话管理

学院一般在每年五月份学生外出实践之前,统一召开校外实践安全教育及动员会,会后各专业校内指导教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再进行基本信息统计,强调综合实践具体要求及考核评价标准与办法,基本信息中要求每位学生留下自己及家长的联系电话,以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前几种方式联系不上时,打电话能找到学生,同时要求校内指导教师每两周要给学生打一次电话,了解学生在校外实践工作中的具体情况。

四综合实践评价及考核

综合实践分为助岗、跟岗、顶岗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商讨后给学生安排任务,并制定考核标准,由企业指导教师跟踪考核,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检查。

(一)综合实践评价

综合实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实践阶段所形成的实践报告来进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校外综合实践一般要形成助岗实结、跟岗实结、顶岗实结及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四份材料,每份材料都要根据自己完成指定教师安排任务的情况进行撰写,并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二)综合实践考核

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根据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的表现及完成任务情况,分别评定考核等级,各考核等级主要从任务完成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及公司对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等级分为优(>90)、良(80~90)、中(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实践证明,基于“2+1”模式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研究内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都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年轻人主动学习,积极工作的态度转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变的越来越好。

作者:左金富 唐雯 王超阳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丰春光,郭英英.“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02.42-43.

[2]苏景军.校内实践场所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65-66.

第二篇:两岸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日益蓬勃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在培养技能型旅游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和教育传统方面的差异,海峡两岸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首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习安排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差异,指出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借鉴下,能提升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旅游管理;教学管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首府大学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旅游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职教体系完善、师资水准较高,为台湾旅游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被台湾旅游业界称为台湾旅游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是创造“台湾经验”,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在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而成熟的办学经验,更积聚了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有许多优势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本文尝试将两岸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作一比较,分析差异,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求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一、案例高职介绍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和“以高职教育为主体、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目前设有7个二级学院。学院以创新强校工程为引领,以建设省示范高职院校为抓手,深化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分为景区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常年在校生450人左右,为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二)首府大学

台湾首府大学,原名致远学院,2010年更名为台湾首府大学。大学以休闲产业特色为发展主轴,又地处身居历史文化意义的台南府城。大学下设休闲产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和设计学院等3个学院和1个通识教育中心。休闲产业学院下设8个学系,分别是餐旅管理学系、观光事业关系学系、饭店管理学系、烘培管理系学系、休闲管理学系、休闲资讯管理学系、企业管理学系、健康与美容事业管理学系。

二、教学目标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清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服务、酒店服务、旅游企业产品销售与采购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相互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策划、管理第一线的旅游管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下设景区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其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有所差异。

(二)首府大学

首府大学观光系培养学生要以顾客满意服务的精神与以客为尊的理念,来提升观光产业的服务的质量与创新,藉由专业证照取得、实习课程来培养经营管理及策略规划能力人才;餐旅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餐旅服务及管理之专业知识与技能、餐旅美学涵养、餐旅创意营销管理与设计能力,国际视野的餐旅人才;饭店管理学系以培育具备饭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人才、强化语言沟通表达与专业服务热忱及培养饭店管理创新发展的素养。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主要有以下5点:1.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岗位主要能力要求。2.人才培养规格分为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根据培养规格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公选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个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酒店管理能力、会展管理能力、景区与旅行社管理能力3个选修方面。3.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建设7个专业群实训室,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4.与清远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见习、实习与就业平台。合作已从基本的学生见习实习合作,逐步向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发展,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合作研发、共同培养我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从业人才。5.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要求学生“双证”毕业,学生获职业资格证书率达百分百。

(二)首府大学

建构学用合一,加强产业互动机制,提供产学交流平台,强化实务教学环境,塑造全人休闲产业人才。主要有以下4点:1.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基本素养是培养人品素养与敬业态度、创新服务与文化关怀。核心能力分为专业知能、沟通整合、终身学习。2.课程体系分为院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三个模组。其中专业选修是学生根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选修不同模组。观光管理系学生可选择会展经营模组、旅运游憩模组等2个模组。饭店管理学系学生可选择礼宾服务与督导模块、行销与创业模组等2个模组;如餐旅管理学系学生可选择厨艺精英、葡萄酒与饮料管理精英、外场服务礼宾精英、创业与经营管理4个模组。3.校内实训条件十分完备。如餐旅管理的有符合标准的中餐、西餐、烘焙(2)、调酒、咖啡、餐饮服务、房务、多功能示范教室及悦读咖啡馆等十间专业实习教室,提供学生良好的实习与教学空间。拥有全国最大教学饭店-高雄莲潭国际会馆,对准学用合一之目标优先录用本系学生实习与就业。高雄莲潭国际会馆为台湾首府大学耗资五亿元独资兴建.观光管理的有实习旅行社,学习管理能力与正确的工作态度。4.校外实践合作面广,国际合作多。校外实习的合作单位超过100余间,包括,晶华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国际饭店集团、长荣国际连锁酒店、WHotel、日月潭云品酒店、鼎泰丰和王品餐饮集团等知名企业。

四、教学内容

(一)公共课程比较

公共课方面,两校都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的公共课。不同在于,首府大学注重生活和公民的素养教育,开设《勤毅教育》、《应用伦理学》、《历史与文化》、《汉语文》。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则与大陆其他高校相似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课程,当然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问题,开设《职业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

(二)专业必修课程比较

专业必修课,两校都开设了《旅游礼仪》、《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会计》、《旅游地理》、《导游业务》、《实习》、《旅游英语》等从事旅游管理的必要知识。不同的是,首府大学为培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专业人才,外语要求更高,加入《基础日语》、《观光日语》、《领队与导游英语》、《领队与导游日语》等课程;更注重课程更细化、更具实践性,如《领队游憩导游理论与实务》、《导览解说》、开设《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开设则具有地方特色,加入《清远旅游文化》;大口径的行业课程也较多,如《现代饭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注重培养学生通才能力。

(三)专业选修课比较

比较两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表3和表4)可见,首府大学开设的两大行业模组的专业选修课程比较多,课程细分更为细致。《节事活动管理》分为《婚礼活动规划》、《博弈事业经营与管理》、《奖励旅游规划与管理》。旅运游憩模组有丰富的专业课程,涉及面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在专业上得到深入学习,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储备较多,就业去向多样化,如《航空与票务管理》、《度假村与俱乐部管理》、《社区营造与观光》、《国家公园与森林游乐》、《连锁旅馆事业管理》等。

五、教学方式

首府大学的大部人老师都具有出国留学、从事行业实践工作的背景,理论课堂上老师们普遍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将结合业界最新的动态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展开激烈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观光系成立实习旅行社,让同学做中学,学中做,操作旅行社实务,学习管理能力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旅行业优质的玩家。重视实习课程,导入业界经验,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拥有全国最大教学饭店-高雄莲潭国际会馆,还涵盖其他旅馆饭店、旅行业、国家公园、游乐区、生态农场等各观光休闲相关单位,希望藉由实务经验的导入,提供学生对未来工作机会的接触管道,延览业界合格教师前来任教,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跟旅行业界脉动同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法,由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最后纪录归档。项目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六、专业实习管理

两校在学生实习上都有制定严格的实习办法,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由校企合作的实习评量学生,教师对实习进行辅导纪录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二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三进行九个月的校外实习和3个月毕业论文撰写。每年5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20-30家企业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岗位大部分为基层岗位,如酒店服务员、景区服务员、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会展企业销售人员等。首府大学观光事业管理学系实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校外实地实习:在大一升大二或大二升大三暑假实习,为四学分课程,总实习时数大学部为300小时;专业实习:大学部于大四实习,为四学分课程,总实习时数大学部为800小时。实习为观光事业管理学系学生必修的课程,必须要成绩及格才可以申请毕业。校外实地实习主要是观光休闲业相关机构协助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实务机构能够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观光休闲学的运用,以及为后续专业实习课程之准备。专业实习是在本校实习旅馆,提供学生于观光休闲学相关的应用机构及团体内,从事实际的工作机会,培养学生专业的工作伦理及观光休闲学运用的机会,作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之基础。

七、结论

对比两岸两所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异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对资格的专业办学提供好的养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应考虑增加专业选修的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课程设计加入职业素养教育,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念;也可以选择寒暑假实习,实习时数可以折算为学分;加强国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自己的实习机构,加强校内实训比重。

作者:廖慧娟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莉莉,王喜成.与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匹配的旅游管理教学的价值提升[J].市场论坛,2010(7).

[2]王娟,闻飞,陈津津.海峡两岸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6).

[3]谈心怡,林广易,王登群.观光旅馆业对实施三明治教学实习制度之满意度研究———以技专校院餐旅相关科系实习生为例[J].创新研发学刊,2010(1).

[4]费凌,胡耀方,刘恺.浅析两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和义守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5(1)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针对试点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简要分析了目前教学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务系统;对策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在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高效性。自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来,全国100所高职院校学徒制试点正式展开。随着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学校多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凸显。教务工作者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教学管理工作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管理复杂度提高

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度融合。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凸显,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学计划呈现多样性动态性特征。同一专业的教学计划,会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呈现多样化。由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行业要求可能会动态变化,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内容会不断调整或更新。二是课堂教学百花齐放。传统课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全程网络教学及在线课程学习在不同的课程中并存;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再完全局限于教室里讲授。三是实践教学自成体系。如实训基地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实践教学采用了“课程实训-专题实训-校外顶岗”三级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四是学习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重点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技能;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而是更注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动态化,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复杂度加大,教务系统应用流程更加复杂。部分工作系统无相关功能可直接实现,只能通过教务人员手工完成,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二)教务系统功能前瞻性差,开发公司服务不到位

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由于开发较早,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设计,教务管理功能上灵活性包容性前瞻性较差,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开发公司售后服务难以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系统使用不顺畅。

(三)教务系统与其他平台聚合性差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他工作部署了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如办公系统OA、学工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毕业实践平台等。这些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规范标准,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直接资源共享。若要实现数据的同步共享,则要经过通过中间程序实现数据的转换。

(四)教务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教务工作的完成者和教务系统的使用者,教务管理人员没有通过充分的实践检验,软件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工作效率得不到最大化提升;存在输入数据不规范或操作失误等问题;部分教务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于出现的新问题与困难,应该及时反馈并找到解决办法。在当前试点推行学徒制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校顶层设计

一是确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高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者应解放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为目标,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确保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作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探索改进符合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运行保障制度。要建立人员专职制度。要设立专人专岗,能够指导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务系统的使用,能保障教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制度,在财力上予与保障,及时更新软件和配备硬件设备;有稳定的系统服务费用投入,确保开发公司能提供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制订制度要规范、严密,便于操作,同时要体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如因推行学徒制导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选课、弹性学分、专业实习、学习评价等制度的执行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促使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再比如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教务系统运行规章和工作业务流程,强化教务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不应因某些特殊或不正当的原因进行教务系统的非正常操作,避免人为随意更改系统后台数据。三是制定高校信息化标准。各高职院校应制定本校各部门业务系统购买或开发的数据标准,确保教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从制度上消除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堡垒,实现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

一是对完善教务系统加大投入。根据学校的办学实情,以方便老师和学生的使用为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对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善,使之高效、实用、功能完备。二是对教务系统配套硬件加大投入。与时俱进构建或更新配套硬件设施,避免因硬件水平低下影响教务系统的使用。三是对保障日常系统维护加大投入。由于软件系统封闭性特点,许多问题学校管理员常常无法解决,需要开发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教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四是对提升教学管理相关人员素养加大投入。要经常适时的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如可推荐教务管理人员到信息化建设程度更高的兄弟院校去学习,改进教务管理理念,提高教务管理方法,优化教务管理流程;也可推荐系统管理员到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培训学习,熟悉系统管理和功能使用流程,提高系统管理员解决问题能力。

(三)完善现有系统功能

一般高职院校没有与软件公司合作量身定制开发教务管理系统,而是直接购买功能标准化的通用版本系统。当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试点学徒制后,产生教学管理方面的新问题,通用版本的系统已不能满足学校这种个性化要求。需要不断对现有系统进行个性化二次开发,完善系统功能,才能满足动态变化的教学管理需求。首先高校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不能认为购买了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在制度上保证系统运行维护和追加开发的经费投入。其次,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功能时,加强学校与软件公司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做好需求分析调研。一方面软件公司安排需求分析人员到学校跟班学习,充分熟悉学校教务管理业务流程,了解现行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派出业务精湛的教务管理人员全程参与需求分析,完整准确的把学校的功能需求传达给软件公司。学校与软件公司之间充分沟通,反复论证需求的可行性,这样才能逐步让系统功能完善,满足需要。

(四)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素养

第一,加强教务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务管理人员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提高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要求每位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升教务管理理念,改进教务管理方法,优化教务管理流程,全面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二,加强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能力和服务教务能力的提升。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务系统管理员是取得成效的技术保障。教务管理系统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要求管理员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有必要,组织系统管理员参加专门的服务器管理、日常数据库维护技能培训,提高维护教务系统服务器软硬件技术保障能力。此外,系统管理员应该熟悉教务管理基本业务和教务管理系统常见业务操作流程。一旦师生在系统使用中出现问题,能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或者及时查找原因排斥故障。第三,加强广大师生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教务管理工作是为广大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提高这种服务的便捷性。首先,教务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需要向师生系统地宣传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功能和操作流程。比如将教务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制作成宣传小手册,在新教师入校时或者新生入学时发放给他们,让广大师生了解熟悉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操作,便于使用系统。另外,应该鼓励师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就教务管理工作或系统的使用积极发表意见或建议,以此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综上所述,作为试点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协调好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大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作者:曹红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沈侃.基于商科特色的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商业教学,2013(11).

[2]宋春景.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典型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