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考察报告范例

规划考察报告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1

针对当前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正在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工程教育;工程师;对策;工程实践训练

0引言

我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一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以应用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本质所在,强调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因此,本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时期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进行讨论,使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能够更好的引导工程教育对经济建设新阶段所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1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

1.1高等工程教育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较为系统的理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使其在毕业时,具备成为合格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或者称为工程师的毛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是培育和造就合格工程师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它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工程实践性[1]。这里“技术科学”是指“把工程实际中所用的许多设计原则加以提炼、整理和总结,使之上升成为理论,因而就能够把工程实际的各个不同领域的共同性显示出来,并服务于工程技术。理论分析是技术科学的主要内容”[2]。

1.2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因此,在讨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内涵之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首先,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所应用的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1]。若将绿色制造和资源循环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将营销、管理和咨询中所获得的信息用于再制造和指导新产品的研发,那么实际上现代工程就由工程链演变成了工程环,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在工程环中螺旋式的上升和前进。其次,现代工程中的工程链(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工程和技术问题,需要工程师予以合理的解决。这就使得现代工程需要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兼容并包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第三,从现代工程意义看,一种产品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它对环境的作用和其性价比。所以,必须在工程过程中加入背景因素。这种背景因素概况起来既包括企业的和组织的背景,也有顾客的愿望,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可称之为非技术因素。如果院校工程教育忽视了这些关键的非技术因素,其结果使工程师只能在现代工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也就失去了在现代工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市场呼唤工程师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工程师,现代工程师需要有能力组织团队、制定战略,协作创新的领导能力。因此,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当要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完成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在知识方面需要掌握由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如工程经济、环保、管理和法律等)组成的通识教育和技术科学构成的学科专业基础;在能力方面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从而具备工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德育方面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等[3-4]。

1.3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培养环节

纵观世界各国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情况,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大体需要用7~9年时间,期间要经历和完成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二是工程实践的训练;三是工程经历或者说工作实际的体验[5]。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应该是相互融合交叉进行,通常在院校工程教育阶段进行,特别是第二个环节的实施虽属于院校工程教育培养阶段,但是必须要有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完成初步的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第三个环节的实施和水平的提升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即工程实际中进行,属于继续工程教育。所谓继续工程教育是指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上的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补充和提高的教育,是培训而不是学历、学位教育。工程经历这个环节没有终点,将伴随工程师终生。因此,工程实践训练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与特色体现,是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标志。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工程实践训练就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模式和内容的总和。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工科大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实践训练场所。

2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演变与存在的问题

2.1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的历史变化

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建立,以实业救国、强国和注重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解放后效仿苏联模式在校办工厂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校办工厂具备生产功能,实现了教学和生产一体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又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为目标。必须注意到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从偏重科学、研究主导的工程教育,在近20年来也已经更加重视工程实践性。美国的工业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背景和高水平的比较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从而可以弥补院校工程教育对工程实践关注的不足。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界并不具备很强的研发背景和实力,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良好的继续工程教育条件。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工科院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从起步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到效仿前苏联、然后又回到跟踪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同时积极探索自身道路中不断前进的。

2.2国内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了数千万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结构。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从无到有,2013年已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但是我们的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1)对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重要性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效仿早期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思想,以科学研究主导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再加上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地位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2)有些虽然认识到了工程实践训练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但是,没有平衡好工程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工程实践教育过程要么依附于理论教学,要么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3)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工程教育实践训练内容体系、一般标准、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4)实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工程知识、工程经历、工程规范和实际生产经验不足,严重制约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水平。(5)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封闭办学。开放办学、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机制没有形成。(6)工程实践训练投入不足。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投入均不足,既包括总体时间上的不足,也包括实践训练的工作量强度不够、训练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滞后。在我国这样大规模的院校工程教育背景下,经费投入也相对缺乏,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3工程实践训练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3.1正确认识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

从原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1995年赴美考察报告《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5],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2002年的《访美考察报告》[7]和2005年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对德国的访问考察报告《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8],等等。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在当时美国和德国或多或少的同样存在,但是这些国家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国,虽然也认识到了所存在问题的共性与我国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没有完全形成有效和长效的改革措施,或者措施落实不到位。这其中的主要和重要的背景差异是:美国和德国等国家都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而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而且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许有人会因此说,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欧美那样的程度,高等工程教育自然赶不上他们。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高等工程教育不能超前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那么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社会何时才能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目标要求,以及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现状与经验,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和继承我们自己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训练好的传统和借鉴欧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早日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供强大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3.2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与方法

工程实践教育既不是理论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和岗位能力,而是根据教育目标组织的有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要体现现代科技和工程综合特征以及产业界的需求。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承载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需要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即目标定位问题;二是怎么样培养这种能力的问题,即途径方式方法问题。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应该由总布局(框架)、内容与目标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该确立为: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学会技术创新、注重工程应用。并贯彻如下的方法要求:

(1)坚持工程实践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与特色。通过工程实践教育、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坚持技术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训练。工程实践训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知识体系的从属,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3)遵循认知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分层次循序渐进,由基础、设计、综合到创新,由相对独立到交叉融合。

(4)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道路。工程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工程实践训练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和交流。行业、企业应该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原则。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考虑逐步与国际接轨,反映时代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6)工程实践训练要求指导教师须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实践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具有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三能型”教师。

(7)在实施工程实践训练时要注意,相对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实训等环节尽可能由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讲授相关理论课教师承担,这样教师就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哪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偏差等等,从而有利于后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果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则改进教学的效果是会打折扣的。

4结语

本文以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进行了讨论,针对当前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代工程师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提出了加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思想方法。这和当前我国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与要求是一致的,从而为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工程师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作者:罗印升 俞洋 沈琳 刘晓杰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1999,22(1):19-22.

[2]钱学森.工程控制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7.

[4]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5.

[5]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59-67.

[6]卢静,刘付军.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的启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4-67.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修;现状剖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取得明显成效

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主要是通过教育部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暑期社会实践、哲社骨干教师培训、学术会议和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进行,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活动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性日益明确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求通过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出,组织骨干教师研修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政治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并且规定教师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革命圣地进行学习考察”是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骨干教师国内社会考察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还提出,要“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通过以上文件可以发现,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提升,对实践研修途径的认识逐渐扩展。从对教师实践研修的一般性规定,到明确规定教师应重点考察的代表性地区,进而到设立实践研修基地并将考察规范化、制度化,再到开辟教师基层任职等多种实践锻炼途径,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价值和意义认识的深化。

(二)多层次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有序展开

2005年《意见》中指出,“、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进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有序展开,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也以此为载体稳步进行。2013年,全国首批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在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也积极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开展多形式的实践研修。社会实践研修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层面。

(三)实践研修的参与教师群体逐渐扩展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规定,每年暑期组织200~30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重要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西部地区等进行社会考察。各地各高校也依托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广泛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考察。此外,国家还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组织开展了专项研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在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条件下提出要设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要求“各地各高校五年内组织思政课教师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实践研学”。在实际研修过程中,通过教育部培训途径参加社会实践研修的教师逐年增多,参与范围从教育部制定的部分院校向各省市自主分配名额扩展,参与院校从普通本科高校向高职高专倾斜,参与教师级别从高职称、领导干部向普通教师延伸。此外,2005年以后六部委也开始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培训省内哲社骨干教师,其中就有大量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培训、研修。

(四)教师综合素质在研修过程中得到提升

实践研修的过程既是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国情再教育的过程,又是一次教师自我钻研学习的过程。考察后,教师们都表示无论是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还是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其中,徐展刚教师评价到,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人为烈士的坚定信念、革命意志所感动,并且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借鉴和参考”[1]。河南大学教师张兴茂总结到,这次培训不但让他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足了”[2],而且也让他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传统的深刻教育,进而提高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矛盾分析

当前,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思政课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院校、教师自身的特性不同,现有的实践研修同教师提升需求、教学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实践研修频率与教师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从教育部到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参加社会实践研修,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获得研修的频率和层次上都存在一定区别。据统计,“5年的研修工作,使全国5%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所部属高校有近2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研修,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3]。2015年,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拓宽培训载体和途径,扩大培训规模,共培训教师2000人次”[4]。根据2019年前下发的轮训文件来看,教育部每5年开展一次轮训的人数在2000人左右,占全国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哲社骨干教师培训中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参加了轮训。这些数字的确体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学教材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广大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来说,这仍显得有些不足。10年来,有的教师可能是第一次参加教育部或者六部委组织的研修培训,有的教师仅仅参加一次,更多教师的实践研修机会可能只存在于学术会议举行的现场教学环节甚至学校自己举行的实践研修,高层次的研修机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仍难得一遇。

(二)实践研修的制度规定同学校客观情况之间存在矛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将思政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列为二级指标,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中规定,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各地高校也要组织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考察区域包括改革开放前沿、贫困落后地区、工农业生产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赴国外学习考察。但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研修却受到所在学校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所在地区的研修资源状况、校领导的支持程度、思政建设经费的拨付状况、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工作的安排等。有些院校由于经费充足、领导支持,研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有些院校的实践研修却只能以本地资源为主,教师到外省市进行实践考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国外研修更是难以想象。在考察内容上,受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多的只能到贫困落后地区、革命历史纪念地考察,到改革开放前沿、工商业发达地区的考察活动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旅游参观行为而被禁止,很多高校赴国外的实践考察更无法实现。

(三)实践研修深度实践研修深度、广度同理论研究力度之间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抽象理论的讲解,还是课内外学生的论文撰写、辩论研讨、自主研究、社会调查或社会考察,都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乃至生活阅历都将对教学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高校在聘用人才时学历、职称、学术成果已经成为考查的必要项目,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其社会实践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甚至对工作地区的社情、民情的了解程度都有所欠缺,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播给学生的有效性。而在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过去侧重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用书的编写、教学方式和形式的创新、精彩一课的展示,相关部门设立的课题项目也多以理论探究为主,但是关于实践研修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进行研究的课题却相对较少。

(四)研修效果考评同研修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研修,一般包括自学原著、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交流、社会考察、撰写总结等环节。其中社会考察环节会组织教师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四川地震恢复重建地区进行考察,针对研修活动内容还会要求教师写一份考察报告,结束后会通过问卷对活动的组织进行评价。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之后,考察报告更多只能表现参与研修的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受到的情感冲击,而对于实践研修的目的是否实现,教师的情感震撼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技能改进的相互关系却很难体现,实践研修效果缺乏可量化的考评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提升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的研知水平、对中国国情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都对其能否讲好一门课、讲透一门课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应该在现有教师需求、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做进一步提升。

(一)细化制度规定细化制度规定,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在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细化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的具体规范,建立同教育部文件要求相配套的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院校积极主动地对标完成相关任务。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中,应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研修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让其能够自主根据教育部规定、思政课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实践研修地点、内容、形式,真正将实践研修同课程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加大实践研修的力度和覆盖面

在继续加大教育部、六部委培训力度外,应增加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积极开发省级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院校利用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社会实践研修,增加研修频率和机会;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各实践研修基地的联系,鼓励院校自主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开展研修活动;切实建立高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动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到其他领域锻炼、学习,多途径了解国情、省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

(三)深化实践研修的内容和程度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研修中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教育者、宣讲者。研修活动既要注意了解红色资源的基本史实、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应该注重对于资源背后的深层原因、奉献精神形成的氛围机制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既利用精神资源讲好故事、以情动人,又能讲透道理,以理服人,以故事吸引人,以理论信服人,教会学生自觉思考、自我判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四)明确实践研修主题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多以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为载体进行,其局限在于时间短、项目多,考察教师和考察对象之间甚至考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且表象化,很难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实践研修开展前明确主题,教师自主准备或者研修基地提供相关资料,确保教师快速融入研修环境、组建研究团队,设立同研修对象相关的小课题,利用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开展。例如,井冈山大学在组织实践研修的过程中,就运用研究性教学理念,“把‘答案’变成‘问题’,并在对‘问题’的追问中不断构建教学新方法”[5],将井冈山红色资源的研究、革命精神的传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开发多种研修资源开发多种研修资源,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3

数据是有关事件的一些离散的、互不关联的客观事实,信息是数据的有序排列。知识产生于信息,信息产生于数据,是建立在复杂学习过程的基础之上的,高度个人化的思维运动的结果。智慧是一种能够睿智及有效整合、选择和利用各种不同知识的内在能力。从数据到智慧价值越来越高,但隐性程度也越来越高,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形成知识金字塔。相关资料表明,显性知识只占人类知识的20%,仅是冰山一角。隐形知识是组织创新源泉,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为知识管理的关键。

二、知识管理研究

1.知识管理理论

野中郁次郎博士深入研究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提出了知识创新螺旋模型——“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知识创新的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中形成螺旋上升的循环,使得知识不断创新。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潜移默化)、外部化(外部明示)、组合化(组合汇总)和内在化(内部升华),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即创始场、互动场、系统场、练习场。

2.“四位一体”知识管理理念

基于SECI模型,提出将知识总体划分为“项目圈子”“学习交流”“知识仓库”“规划百科”四大板块,形成“四位一体”的知识创新螺旋,逐步推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最终实现知识的持续创新,如图1所示。“项目圈子”板块以项目组为单元,以参与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为主,借助协同设计等技术,形成社会化的创始场,促进项目组交流沟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分享和创造隐性知识。“学习交流”板块作为大家互相学习的平台,在互动场下,通过项目总结、课题研究、调研考察报告、论文等形式将个人隐性知识外部化。“知识仓库”板块逐步健全知识获取渠道,在系统场下汇总组合各类显性知识并加以利用,促进显性知识的系统化。主要对显性知识汇总组合,是显性知识互相共享利用的过程。“规划百科”板块鼓励大家在参与中学习规划理论、规划热点等显性知识,结合“wiki”等技术,在练习场下,通过消化和吸收,使得显性知识在自身内部升华,形成新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管理平台构建

1.“三化同步”战略构想

借鉴国内外先进机构经验,通过建设知识管理平台,促进知识资产化、应用场景化、平台智慧化发展。知识资产化:通过一库(知识仓库)、一科(规划百科)、一学(学习交流)、一圈(项目圈子)四大知识板块,构建“四位一体”知识管理模式,使得知识逐步沉淀,形成核心资产。应用场景化:开发协同设计、协作写作、查询分析、知识导航、智慧调研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场景化的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平台智慧化:结合各项新技术,促进平台智能化发展。

2.平台构建框架

形成基础服务层、基础数据层、智慧支援层、平台应用层的整体框架,并与网站门户对接。(1)基础服务层基础服务层包括知识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搜索引擎等功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主要出于知识产权和涉密知识的保护考虑,搜索引擎提供综合检索、模糊检索、条件检索等各项工具,知识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详见如下:(2)平台应用层为推进未来知识管理智能化发展,开发设计各大子系统,形成各种智能化应用场景。协同设计系统与“项目圈子”板块配合,所有设计专业及人员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从而减少现行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沟通障碍,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电子化把控,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协作写作系统与“规划百科”板块结合,利用wiki技术,打造面向规划专业人群的协作式写作系统。形成与项目热点相适应的知识词条,促进大家在参与中学习和获取新的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螺旋中一个重要环节。查询分析系统是对“知识仓库”板块的高级应用,实现知识的在线分析功能,智能生成各类统计图表、专题图等。知识导航系统是面对知识过量假象、搜索引擎失效、知识关联缺失、寻找知识进入混乱状态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供如设计项目地图导航功能,实时了解项目进度、人员、主要内容等动态,以及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知识主动推送等功能。智慧调研系统畅想与GIS、GPS、VR等技术融合,提供各种智能化应用,如无人机调研、数据众筹等。

3.实施保障

(1)出台技术指引为更好地推进知识管理顺利实施,实现知识规范化和平台化的阶段后目标,了《知识管理技术指引》,制定了关于知识管理的分类、归档、共享的一系列标准和技术要求。①建立知识分类标准以“知识仓库”板块为例,是对显性知识及信息进行汇整、处理、系统化,并且加以利用的板块。为保证知识分类良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满足院内存量知识和院外新增知识需要,划分为5大类、22中类、65小类。②属性索引化为了更好地加强知识共享广度和深度,提出定义知识属性的现代化知识管理方式,通过对知识建立360度字典化属性标签,全方位索引知识。(2)明确组织管理体系以院长作为决策层,知识总监作为指挥层,确定知识管理阶段性目标制定和完善知识管理政策。设置知识经理和IT工程师,负责知识更新迭代,管理和维护知识管理平台。具体操作层为知识工程师,对知识资源进行审核、整理、,提供知识信息咨询和导航服务。(3)建立知识市场,设置评估机制及相关规定建立以知识积分为虚拟流通货币的知识激励与交易市场,形成了包括知识分享、知识获取、用户活跃度三维度知识绩效指标的评估机制,以及与薪酬、福利、奖励、培优等政策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知识产权和保密规定,设置了与职务、职称、项目职责等相对应的用户权限和授权机制。

四、结语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桩基础;施工技术

0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土地资源的使用,大家也开始讨论怎样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筑高层化,而目前高层建筑也成为了大部分城市的主要建筑部分。要想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就尤为重要,施工团队要十分重视桩基础施工技术的监控与应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保证基础是扎实的、牢固的,才能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年限。

1桩基础施工技术与土建施工的关系

桩基础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而在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有一部分桩基是露在地面上的,该桩基被称为高层台桩基,它可以使建筑物的核心部位与地基连接的更为牢固;还有一部分桩基是埋在地面之下的,可以使建筑物以下的土地与承台底面形成很好的连接,该桩基被称为低承台桩基。而我国目前的一些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其中大部分会选择高承台桩基,对比于低承台桩基,高承台柱基可以进一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在遇到地震、台风、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灾害时,桩基础对整个建筑物起到制约作用,可以使整个建筑具有抗冲击、抗震、抗风的能力,使建筑物在自然灾害中拥有更高的生存能力,给人们安全带来最大的保障。由此可见,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桩基础技术的管理与成本投入,以及周围环境的处理,本着以桩基础为重点的态度进行施工,做好基础然后再进行整体建筑施工,打造最稳固的高层建筑,为人们幸福生活保驾护航[1]。

2桩基础技术的类别

桩基础技术可以在地势不佳的地段为建筑工程提供最稳固的基础。现在可以将桩基础技术分为以下几点:沉入桩、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其中沉入桩又可以分为振动桩和静压桩两个类型,静压桩主要应用在一些比较松软、稀释的土里,而振动桩主要应用在一些比较紧密或者含有沙石的土地里。钻孔灌注桩最常用的就是泥浆护壁桩,就是利用高塑性的粘土等,在成孔过程中可以提供稳定的孔壁。

3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素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桩基础施工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要提前做好规划,可以保障实际施工过程的安全、稳定、顺利进行。而且在进行桩基础施工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工程实施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土地规格进行考察。对一些土层信息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把土层的软硬程度、松散程度、组成部分等等进行分类记载,还要把土层以下水的深度进行考察。通过以上这些步骤,把结果整理成册,形成考察报告。将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因素进行规划整理,并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实际进行施工时,要将施工现场清理干净,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然后确定施工放线的方向,明确其方向和位置并进行记录,在进行施工时方便参考数值[2]。

3.2确定桩位,做好泥浆准备工作

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施工场地,施工时每个方面都可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由于每个地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施工时,要根据现场实际地理环境展开施工。为了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展开之前,就应该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勘察,方便后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混凝土的规格。这样还可以节约材料的使用,减少施工成本。

3.3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设备使用不当的情况,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进行施工时就要进行精确的计算,然后讨论出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的安全。此外,也要严格把控桩基础施工中技术人员的水平,施工人员技术不达标,对桩基础实施有很大副作用。所以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考察,而且采购人员选择原材料时也要做好把控工作,要控制价格,更要注重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桩基础的施工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不同场地适当改变混凝土的配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3]。

4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我们国家土地占地面积比较辽阔,各地区情况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桩基础施工过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要施工地段的土地进行全方面的检测,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使用桩基础技术施工的时候,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土壤的软硬度都会对桩基础施工有所影响,因此。在施工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全方位的检测报告,选择最适合的桩基础施工技术,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中施工的质量。当然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刮风下雨这一种恶劣天气,对于这些没有办法避免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安排好施工日期,以此来保障后期的工作能够安稳的进行下去,在这之外,对于单桩的负载情况以及桩位的密度,我们一定要通过严密的计算来确定,并且要根据占地的面积以及施工的高度来判定使用年限,通过确切的计算,选择最佳的方案,以此来保证施工的品质。在开始施工之前,我们还需要人工来进行一些基础的安装,人工安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精准的控制设备,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在打压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就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方案来进行钻孔位置的确定,然后再进行人工作业,挖掘达到一定深度之后就可以进行桩基础的安装作业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桩体和地面位置以及地面方向的变化,避免因地层环境不同出现施工问题,当然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实时掌握桩体的地基位置以及方向,确定施工不会对地层造成破坏,影响施工。

5结束语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样板工程;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立样板工程有助于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开展安全样板工程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开展样板工程安全管理可以保证管理质量,为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积累经验。

1.工程概况

本文的案例为某商住小区工程,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鳌溪村,总建筑面积为34000.75m2,工程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层数分别为17层、21层、22层,主要为商住楼。为了确保项目施工安全的管理,从房产企业到建筑施工企业均非常重视安全文明施工,严格遵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执行现场管理,同时围绕安全文明施工的基本目标,各单位加大投入,大力开展安全文明样板工程创建活动,整体从房企内部对项目进行安全管控,也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项目管理。

2.房地产样板工程安全管理策略

2.1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制

在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建立了“三级管理、层级负责”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图1)。成立安委会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设置部门或人员履行安全职责,并对责任进行划分,具体到人。在本次房地产样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立了十二项安全规章制度。(1)施工安全责任制度;(2)施工队伍安全教育、班前安全讲评制度;(3)安全活动日制度;(4)安全施工计划制度;(5)技术安全的监测制度;(6)设备安全检测制度;(7)安全施工人员讲评制度;(8)施工人员交接制度;(9)施工人员安全操作制度;(10)施工安全检查制度;(11)安全事故处理制度;(12)安全施工奖励制度。

2.2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经统计,房企内部一共建立并运行4个层级24项制度标准文件,其对开发、物业、建筑施工、销售等集团所属各业务单元的安全管控模式、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检查、培训、事故调查处理及应急等常规管理进行明确,共同构成现集团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图2)。本工程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认真做好了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项目部采用精细化管理措施对各个施工步骤的安全管理进行细化,并制定事前安全控制标准、事中安全控制、事后安全控制,对样板房工程施工进行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积极对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安排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防范工作,推进安全管理的不断发展。

2.3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房企内部虽然不能像施工单位做比较细化的教育,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时候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房地产样本工程的基本工作,确保对所有在岗工作人员传达安全教育常识。此外,除了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外,还要对中层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将责任划分区域,明确到人,不留死角,确保工程的所有部分都有专人负责。进行安全教育的途径有安全日宣传、月总结报告大会宣传、安全委员会等方式向所有工作人员传达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所有工作人员从思想意识上发生转变。一般来说,项目管控的理解,房地产企业对安全的管理偏弱,其实不然,项目管理应该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对项目一起进行整体管控,如果建设单位内部也特别注重安全的管理,而中层干部是整个工程的中坚力量,明确中层干部的安全施工责任,并通过宣传栏、路标牌、大屏幕等形式来进行日常宣传,普及安全施工的常识,可以让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安全常识,重视房地产样板工程建设,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创建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

2.4确保工程有序进行

项目管控过程中,安全工地要求施工方在施工管理、工地建设、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施工方式等方面都要满足安全工地的要求,前期有针对性地策划管控,在建设安全工地的时候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工地意识要与实际的施工相结合。要以实际的生产活动为依托,全面深化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有专门的领导、施工方、监督部门负责。在每天的安全生产常会中讨论施工问题。通过考察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规划出工程的施工目标,确保工程在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把建设方与施工方的需要进行结合,共同完成预期各项目标。(2)将考核制度与奖惩机制相结合。项目部与施工方签订安全施工责任书,将施工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到个人,定期对样板工地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情况对责任人进行一定的奖励或惩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

2.5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项目部在项目管控过程中,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日常的生产中,经常性检查监理与施工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每天的班前活动、交接班会中提出施工所遇到的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由专人负责。(2)每周一召开安全学习会议,分析上周的安全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安全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在每月月底召开大会,总结本月的安全生产工作。(3)在重要的施工环节设置安全卡,比如在“四口五临边”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对一些特殊重要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格,持证上岗。(4)发生突发情况时要确保施工的安全,并立刻停止工作,进行安全检查。

2.6转变传统理念,更新安全管理机制

在本项目样板工地的建设中,非常注重工程的实施标准,具体标准参考具体公司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手册》。结合该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前期明确出本工程的施工目标、项目数量、实施标准、各部分的责任人、工程工期等数据。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体系(图4)。在样板工地建设的同时必须要符合工程的实施标准,未经讨论同意,不能随意更改。在施工过程中要分步进行,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标准,对于那些已经达标的要坚持或提高其标准。现场施工的各单位要做到“工完场清”,按照规范与标准要求,确保其所负责的项目不留问题。施工完成后要将施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比如说,钢管型材要堆放在指定区域,锚杆、锚索要按型号整齐摆放在指定区域;脚手架搭设要按长短整齐摆放在指定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施工场地每天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清扫工作,还要安排洒水车进行洒水降尘,确保施工场地的整洁有序。

2.7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

在管理过程中,房企与各施工企业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如下:(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安全法律、法规和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要求,负责本项目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2)做好供方考察阶段安全专项考察工作,向项目负责人及所属公司主管部门提交考察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本项目的供应商评估工作并就“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专项进行打分。

2.8做好安全事件分析工作

结合本项目的情况,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可能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把这些系统性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控制在萌芽阶段。

2.9危险源的辨别和控制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时,不仅要对总包单位应履行的职责予以明确,还增加监理单位及建设方工程师在危险源防控过程中审核、旁站监督、检查等职责,及相关管理动作的要求和标准,并明确工作管理依据供参考。要评价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考虑在特定危害中的暴露、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后果)。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共发现了11处危险源因素,发现后立即进行了整改,把危险源控制在萌发阶段,保证了施工安全。

3.对施工项目进行效果评价

通过本项目实施的效果看,进行样板工地建设实际上也是促进安全生产的过程,对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社会效益都有一个很大的促进的作用。通过搞好样板工地建设,有效地推进了项目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改善了工作人员的施工环境,加强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理念教育,规范工程的实施标准,强化了工作人员的权责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为样板工地建设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文明施工形象。本工程通过进行房地产样板工程安全管理,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提高了建筑工程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工程完成后该项目被评为年度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建设口碑,对后期工地的管理积累了一套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建设单位的销售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美誉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产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房地产样板工程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从基础抓起,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对机构进行完善,使所有的作业人员都参与进来,将施工生产中出现的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S].

[2]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S].

[3]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6

1研究区概况

云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境内,位于东经99°09'58″~99°31'19″,北纬26°10'01″~26°41'08″。保护区地处横段山脉云岭中部纵谷区,呈狭长条形,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保护区于200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滇金丝猴、须弥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以及以杜鹃(Rhododendronspp.)为代表的高山花卉种质资源地、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兰坪县城周边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区总面积7589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6553.0hm2,缓冲区面积7880.8hm2,实验区面积51460.2hm2。从保护区类型和规模上划分,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区位独特,物种丰富,是云岭山脉中部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之一。

2研究方法

2.1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1.1植物调查在收集保护区前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山体高度以及地形、地势、水系分布等特点来确定野外调查路线,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在水平和垂直带上,对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段(以300m为1个海拔段)植物进行随机采集。对河谷、溪(沟)边、山顶等特征性隐域生境采取沿路线(溪流、河谷)重点调查的方法,并对所采集的标本一一编号,记录采集地点、海拔、坡向、植株特征等因子。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重点调查,包括种类、保护等级、分布特点、生境特征、居群特征、GPS坐标等。

2.1.2植被类型调查采用线路和样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首先以2006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小班的优势树种为依据,结合林相图和最新的SPOT5卫星影像图,对保护区植被类型进行初步划分。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布设样地,在对应的卫星图片或地形图上刺点编号,并在电脑上采用GIS软件确定其坐标。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同时进行。线路调查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穿整个保护区,涉及到最低、最高海拔和各个坡向,对不同的植被类型进行现地勾绘。在线路考察的过程中,对已经确定的植被类型,采用手持GPS定位后进行标准样地调查。采用典型选样的方法,在每一种群丛里选取适当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测设1~3块标准地,面积为0.04~0.1hm2,在测设范围内进行树种、树高、胸径、郁闭度、年龄、灌木种类及多度、草本种类及多度、幼苗幼树的种类及数量等因子的详细调查记载。标准地调查时记载植被类型名称、调查人员、考察日期、地形地势、土壤、岩石及地质条件。

2.1.3动物调查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包括生态、垂直分布)、区系特征、主要植被类型中动物指示物种或建群种,以及动物资源现状的总体评价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致危因子等,鸟类调查还包括其居留类型及主要生境类型。

2.2评价指标及依据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根据《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LY/1813-2009)中有关技术规定的指标,分典型性、区位性、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脆弱性和面积的适应性7个方面对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分析和评价。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典型性

保护区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云岭山系。横断山脉是第四纪冰期动植物的庇护地,以及南北动物荟萃和相互渗透过渡的桥梁。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切割强烈,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十分显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相对隔离的生境,使保护区成为云岭山脉中部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生物区系呈现出南北混杂、过渡鲜明、起源古老、遗传种质多样的特点,在横断山脉南缘的云岭山系中部有较强的代表性,对研究横断山区物种的起源、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科、属、种3级分析证明,本区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计有温带性质的种1185种,占全部种子植物1515种的78.22%,这充分显示了本区植物区系为典型的温带性质。保护区分布着亚热带至寒温带各种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植被类型上,保护区内保存着大面积且连片分布的云南铁杉(Tsugadumosa)林和长苞冷杉(Abiesgeorgei)林,其面积分别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7.4%和7.1%,是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并有须弥红豆杉、云南榧树(Torreyayunnanensis)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具有较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保护区内的长苞冷杉林是冷杉属植物分布靠南的分界线,再往南就被苍山冷杉(A.delavayi)林所替代,同样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另据本次科考发现,保护区东部的雪邦山上部,海拔3000~3500m分布着大面积的黄背栎(Quercuspannosa)林原生植被,群落结构稳定,演替上已经属顶级群落,其保存面积大、保存状况良好在云南省内已不多见。

3.2区位性

保护区北段建有白马雪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和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南端建有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而云岭保护区与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其主要保护对象都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是目前世界上极其濒危珍贵的物种,其种群及栖息地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南北纵向排列的云岭山脉狭长地带。其水平分布东不过金沙江,西不跨澜沧江,北到云岭北段的西藏芒康县,南到兰坪县与云龙县交界的龙马山。云岭保护区在中段兴建,不仅完善了云岭山脉自然保护区的合理配置,使云岭山脉的保护区形成南北纵贯的地理格局,而且对云岭山脉动植物南上北下的交流和过渡起到了链接的作用,对未来开展这一区域滇金丝猴的繁殖研究和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横断山脉云岭山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p#分页标题#e#

3.3多样性

3.3.1植被多样性

(1)植被分类根据《云南植被》的植被分区,保护区的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滇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云岭、澜沧江高、中山峡谷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林、元江栲(Castanopsisorthacantha)林、冷杉(Abiesfabri)林亚区。天然植被共划分为9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见表1。(2)主要植被类型根据考察结果,保护区植被主要的群系类型有云南松林、高山松(Pinusdensata)林、云南铁杉林、长苞冷杉林、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糙皮桦(Betulautilis)林及杜鹃灌丛等。从表2可以看出,保护区各种植被类型中,排前3位的依次为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华山松P.armandii林)面积2620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6%;温性针叶林(高山松林、云南铁杉林、丽江云杉林、长苞冷杉林、怒江落叶松林)面积22749.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0%;落叶阔叶林(山杨林+糙皮桦林+旱冬瓜Alnusnepalansis林)面积5423.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1%。说明保护区以暖性针叶林和温性针叶林为主,落叶阔叶林次之。

3.3.2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野生生物资源天然的基因库,其生物多样性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从表3可以看出,云岭自然保护区兽类比较丰富,占云南省兽类种数的26.1%,占全国兽类种数的12.86%,与部分部级保护区的兽类物种数相比毫不逊色。

3.4稀有性

保护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彭华等人完成的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依据,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41科、608属、1515种(含种下等级),属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须弥红豆杉、云南榧树等9种。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等资料为依据,保护区内分布有哺乳动物80种、鸟类167种、两栖爬行类46种;其中,列为国家I、II级重点保护的哺乳类动物有16种,鸟类有21种,两栖爬行类有1种,详见表4。在众多保护物种中,滇金丝猴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为16群约1900只,其中,云岭保护区保存着全球分布最南缘的3个种群,数量约320余只,无论种群和个体数量均占全球的1/6。保护区是滇金丝猴分布的南缘,在生境利用和食性上与北部种群有较大的差异,在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保护区为第四纪冰期孑遗植物须弥红豆杉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富和山至啦井一带是目前发现其自然分布的最集中区域,特别在富和山弥勒坝附近,红豆杉成片分布,天然更新良好,甚至胸径20cm以上、树高10多米的植株在路边也不难看见。红豆杉材质优良,树皮、叶和根可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内红豆杉个体数量多,分布范围较为集中,是我国须弥红豆杉自然分布的集中区域,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红豆杉属的分类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云南榧树是榧树属分布最西的1个种,为我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保护区的分布也比较普遍,对研究榧树属的分类、分布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据本次考察结果,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的高山花卉,种类极为丰富,仅杜鹃属植物就有44种杜鹃,是云南省以杜鹃为代表的高山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地。

3.5自然性

自然性是度量自然保护区内对象遭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也称自然度,它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属性,自然性越高,保护价值越大。保护区自然植被占96.8%,原始森林所占比重较大,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物种丰富,是整个保护区的精华所在。这些原生植被林相整齐,保存完好,多年来未遭受采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影响,人为干扰较小,景观破碎度小,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但人为活动频繁,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会对保护区自然性有一定影响。

3.6脆弱性

横断山区是生物地理上动植物南北过渡与东西交汇的阻隔地带。保护区所处区域由于高差悬殊、地势陡峻,致使一些物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形成特殊的地理居群或特有种,失去了与其他地理群居之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处于边缘过渡区域的生物种类已不是它们最适宜的生存区域,保护区许多地段的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根据IUCN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保护区80种兽类中,列为中国红色物种名录近危以上级别的有35种,占全部兽类物种总数的43.8%。其中,达到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近危以上的有17种。最具代表性的是滇金丝猴,是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理分布区域的狭窄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曾经在兰坪县境内石门坎有分布记录的滇金丝猴种群现已绝迹。目前分布在保护区范围内的长岩山、拉沙山和龙马山3个种群,由于高山和深谷的隔离作用使其生境与周围地区形成了相对的隔离,为各自独立的种群,栖息环境有限。种群的壮大发展需要特殊的生存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很容易造成这些物种的灭绝或消失。

3.7面积适应性

按《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的标准划分,云岭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到保护区的管理成效。一个自然保护区必须满足维持保护对象所需的最小面积,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稳定,从而越有利于物种的保护。根据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或活动特征,保护区面积能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证生态系统内各物种正常繁衍的空间。因此,保护区的面积是适宜的,其规模已经能满足保护对象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加强保护区范围内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特别是滇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并在区内对一些已退化的生境进行恢复,逐步扩大主要保护对象的适宜生境。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民族元素;创新设计

一、概述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区域元素,这是广西创新设计区别于别处的最大资源。广西“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的目标;住建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加快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广西以及城镇化建设、园林工程将成为重要的产业,而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新农村规划设计与建设人才,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在国务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

二、广西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广西共有15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均存在差异。2015年前本专科专业命名目录中,大学专科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土建大类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教学标准与景观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存在交叠、混淆、课程体系建设不明晰情况。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存在偏室内装饰设计的,也存在偏景观设计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同类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的性、偏向性、特性不够清晰。目前,基于建筑环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是2015年新增专业,培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应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是培养基于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应用人才;室内艺术设计由原室内装饰设计更名而来,培养的是建筑室内的环境设计应用人才。我校在早期专业建设中,只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课程体系设置既开设有家具陈设课程,也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同时也有小区景观设计课程,学生学习内容多而杂,知识和技能体系太大,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经过市场调研及用人企业反馈,学校在2018年开设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彻底分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偏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专注室内装饰设计,初步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群。

三、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赛事驱动为手段

广西共有125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自治县12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各地区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开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特色产品开发等工作,广西民族元素是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养料,广西12个世居民族各有特色,需要大量具备一定民族元素认知、元素提炼、设计创新的人才。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广西民族元素包括铜鼓、壮锦、绣球、干栏式建筑、花山岩画、民族图腾等,认识和有效利用民族元素于设计创新工作中,需要某种教学工作机制对元素进行应用,而将赛事融入课程,在赛项中锤炼教与学,是培养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有效手段。多年来,通过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赛项,将比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明确作品创作方向,挖掘民族元素进行创作,推动教与学在比赛中相互促进,获得累累硕果。

四、开展课程改革,构建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培养广西民族区域认知能力。目前,经过市场调研、就业访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4个模块,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在课程开设上,注意基本理论的认知学习,基本功训练及应用训练。广西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广西本地,一直以来,“广西人不知广西事”是中小学教育中比较缺失的一个内容,一些通识内容,比如行政区域、人口、民族、历史、经济、社会、特色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一问三不知,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基本理论的认知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并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内涵。在课程改革中,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西南民族民俗史》,通过对广西的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广西民族及民族元素;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参观考察区博物馆文物苑、民族博物馆、市博物馆、园博园等场所实物,采用撰写考察报告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广西民族元素。

(二)立足广西地域文化,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只是通识教育尚不能够让学生掌握民族元素特征,需要通过基础课程训练,通过实物考察、写生、临摹绘画、作品赏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广泛地收集广西民族元素,汲取精华。写生、临摹民族装饰图案纹样,是让学生了解图案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的有效办法,并对图案的结构、色彩、制作材质、应用场景有较好的掌握,在临摹中学习该民族元素的精髓,积累知识和技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奠定基础。而对民族元素进行提炼、分解、重构,则是训练学生运用民族元素进行创作,园囿于民族元素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审美,与现代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重构能力训练则是将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现代形式美法,创作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民族元素。在教学中,通过《平面构成》提炼民族元素的点线面素材,如铜鼓中的太阳纹、云雷纹、翔鹜纹、蛙纹、羽人纹的临摹、解构、重构,掌握纹样的特征和创作要点;通过《色彩构成》掌握广西各民族色彩搭配,如壮锦、瑶锦的色彩搭配;通过《立体构成》《速写》《建筑材料与构造》了解及掌握各民族建筑构造、材料、形制。

(三)课程实施成效。构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基础课程就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应用型课程中进行反复的创作训练,通过课程考核、赛项融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作应用能力。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学生通过小型景观建筑设计,将某一民族建筑形制、图案纹样在课程创作中进行应用;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设计能力,同时还开设有家具设计、展示设计、景观园林小品等拓展限选课程,学生可以在较小型的产品、建筑体上,灵活地运用广西民族元素进行创作,往往产生让人惊喜的作品。最终,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类技法、创作方式,在较大的场景中,进行主题创作。构建广西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科基础到专业基础,从小体量、小场景到大场景,从单一元素的临摹、解构、重构到创新运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从易到难,学生通过系统训练,逐步掌握素材收集、分析提炼、创新运用的能力。

五、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才是好专业。近年来,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从本土挖掘养料,这些素材可见可得,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民族元素的认识与运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广西的民族元素有了更多的认识,拓展了设计思路。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本科教育,是通过多动手,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课程考核也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设计意向图(草图)、CAD图、效果图、项目书编制、项目书制作、模型制作等多个成果,考核目标明确,而学习过程即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这样考核的核心课程不少于6个,通过反复训练,直至毕业设计创作,学生已基本掌握独立完成设计流程的能力或团队协作完成的能力,具备就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人才,需要立足职业教育本质,立足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在本土挖掘养料和摹本,培养学生既会想又能做,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建设。

参考文献:

[1]钟云燕.广西特色装饰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6,18(5):115-117.

规划考察报告范文8

关键词:教师;培训;档案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师培训档案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培训档案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培训工作的过程、培训的方式方法,展现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成效。系统完整的教师培训档案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概括和客观反映,它反映了整个培训过程的全貌,能为培训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凭证和依据,对于总结培训经验,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以及进行教师教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培训档案是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新的培训管理思路产生的依据和条件,它对于研发新的培训项目,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培训项目,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培训档案的特点

(一)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

教师培训从培训层次上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等教师培训,从培训群体上可以分为,高端的省、市名师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辐射全员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及托底扶贫的中小学乡村教师培训,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上还可以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2]从培训方式上可以分为集中培训、学校考察、跟岗观摩、顶岗实践、交流答辩、网络培训等,从培训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班和短期班。由于教师培训的层次、方式、时间上的分类多样化,导致了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

(二)教师培训档案的分散性

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度实施,各类教师培训很多,教师培训任务较重,不可能一个人负责所有的培训项目,往往存在每期培训班负责的人员不同,每期培训参与成员也不同,同一期培训往往涉及较多的环节和方面,比如培训前调查问卷设计、方案研制、通知起草发放、培训期间生成的教学资料、简报制作、摄影、新闻及总结材料撰写等,有可能是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都不固定,这就形成了培训档案的分散性。

(三)教师培训档案的复杂性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的不同,设计的培训方案也就不同,包括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要求、培训评估考核等都不相同,而且,由于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的不同,不仅培训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培训起止时间更具灵活性,尤其是不同的培训项目,会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为了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往往是几种培训方式结合使用,一个培训项目就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就会分为几部分,档案的广泛和多样,更增加了教师培训档案的复杂性,给档案收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内容

(一)上级下达的关于培训工作的精神、规划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培训前期筹备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包括调研资料、培训方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培训通知、培训管理制度、学员考核办法、学员报名登记表(包括学员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职务、职称、学历、专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照片、主要工作经历、此次培训最希望探讨的问题)、培训手册等资料。

(二)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料、学员研讨、交流、总结材料及各种管理记录等。如专家讲课及论题答辩过程中的视频和课件,学员提交的考察报告、交流研讨材料、课题研究材料、学员学习日志、学员报到登记表、学员通讯录、学员考勤情况、培训单位鉴定意见、结业情况、学员结业证存根、优秀学员表彰、培训照片(包括专家上课、研讨交流、考察观摩、开班典礼、结业照片)等。

(三)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并形成的分析评估报告及培训生成的有关资料等。如培训后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培训评估总结报告、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工作简报(包括领导讲话、培训新闻等)、聘任专家信息登记表(包括专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有何荣誉、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身份证号、研究方向和领域、授课专题名称、授课班次、授课时间、授课满意度)、教材、参考书目等。

(四)其他资料。对我们的工作具有指导性内容的兄弟省(市)院校教师培训资料等。

三、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方法

鉴于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分散性和复杂性,所以要求档案人员在每一期培训结束后,及时抓紧收集过程档案,否则时间一长,很容易丢失信息和遗漏数据,并了解各类型培训的特点和教学环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卷。每期培训从开始到结束都要经过上级指令、前期调研、根据需求研制培训方案、通知撰写发放,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训的过程管理,培训结束时的各项工作等,在档案归档时要围绕这些过程,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相应的相关资料,经过分门别类的整理、组卷、编目,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与项目对应的教师培训档案。

(一)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要求

1.教师培训档案内容要齐全、完整。要使教师培训档案保持齐全、完整,首先,档案资料要避免残缺或丢失;其次,教师培训档案资料卷与卷之间、册与册之间都要保持有机联系,不能随意零乱堆砌、分散割裂。[3]2.教师培训档案要准确教师培训档案的收集要准确地将有价值的材料全部收存。档案要避免涂改,以使档案失真;从每份材料的页码的顺序,到材料的分类,再到材料目录及案卷标题都要准确无误。3.教师培训档案要美观教师培训档案不仅要在内容上要准确、完整,还应该在形式上保持美观。案卷盒要干净,案卷内材料要整齐有序,标题目录的书写字号字体要得体,装订线要规范统一等。[3]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方法

按照材料形成规律对材料进行排列和组卷,制作卷内目录,目录名称必须与材料标题名称完全一致。案卷标题要简明确切,能够准确反映案卷的内容。如xxxx年xxxx学科高研班档案材料,xxxx年乡村教师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档案材料,档案按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保存。

1.纸质文件材料

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公文,方便纸质保存的,都需制成纸质文件。如培训项目实施意见、项目配需计划、项目培训方案、培训通知、会议安排、学员报到登记表、领导讲话、项目总结、评估、评优材料等。归档纸质文件要求是定稿,字迹清楚、无勾划痕迹、有需要手写的内容,要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利于保存),一份文件有多页,必须要加上页码。如存在对应的电子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时,需与纸质文件保持一致。按照材料形成规律,将文件整理成卷,一个项目或班次为一卷,要附上目录。

2.电子文件材料

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存档时最好转换成通用型电子文件(pdf),如不能转换,收集存档时应说明文字处理工具或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归档,以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如存在对应的纸质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时,需与电子文件保持一致。电子文件归档参照纸质文件材料的归档方法,一个项目或班次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要清楚写明项目的名称、责任人、提交日期。文件夹里包括:目录、文件(一)名称、文件(二)名称依次和纸质文件顺序排列一致。

3.音像材料

音像档案材料应用文字标出照片、摄像或录音的中心内容、责任者、录制时间及照片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等信息,参照电子文件归档方法,填写好文件夹内目录,编写号码。如视频(一)内容:xxxx年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专家:xxx,时间:xxxx年xx月xx日,使声像档案能正确反映工作实际,便于查找利用。

四、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对教师培训档案工作重视还不够

大部分教师培训单位没有设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人员都是兼职,本来自己的工作任务就很重,额外还要承担档案管理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另外,这些人员从思想上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培训档案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对档案材料的留存、整理意识。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由于平日工作繁忙,对档案材料归整不及时,时间久了造成档案收集困难,材料丢失或存放混乱等现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培训档案不齐全、不完整。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使档案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与纸质档案截然不同,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单位往往将人力和财力向教学及其他管理工作倾斜,存在对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的问题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薄弱的问题。目前大多的教师培训档案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重复劳动、整理速度慢、出错率高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制约了档案的编研开发与灵活运用。[3]虽然有的教师培训单位使用了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对档案工作效率的提高帮助不大。

(三)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够不充分

教师培训档案作为反映教师培训总体情况的重要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档案的研究作用,并同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信息传递。但是,由于目前培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有限,无法实现培训档案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管理不完善,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大多数培训档案管理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档案的开发能力也相应的就比较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培训档案没有有效的得到开发利用,自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五、改进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形成重视档案归整的工作氛围

鉴于档案的重要性,做好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而且要靠教师培训管理人员的通力协作,尤其是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分散和复杂性,更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重视档案、懂得档案管理,在培训工作中注意整理档案。因此,通过多样的档案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培训管理人员的及时整理档案的意识,调动他们做好档案收集、留存、提交等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体培训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做好档案工作,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档案管理队伍,要加强档案工作的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档案分类、整理、排序、编号、编目、移交、借阅等一系列档案工作的步骤和程序,学习档案管理现代化知识,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定期移交的归档制度。明确规定归档材料的内容、时间、归档标准,确保培训档案材料的统一、准确、全面、系统;二是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档案登记、借阅制度。严格按照登记、借阅的程序管理档案,以防档案丢失。

(四)加强教师培训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要主动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能够网络共享,更好地为工作、为社会服务。要加快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步伐,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只有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更好的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将传统的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在教师培训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和落实的过程中,应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在不同阶段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及时针对性的解决。加强全体人员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学习,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档案信息化情况,并做到很好的使用信息化平台,以更好顺利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教师培训档案需要改变其原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的被动服务的状态,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的检索体系,通过各个维度准确无误的将教师培训档案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要不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培训档案的开发程度,最大程度的提高利用率,只有通过有效的档案信息开发,才能从大量的教师培训档案信息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性的数据,为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工作服务,为培训决策服务。使教师培训档案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真正的、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培训档案应有的价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总之,加强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了解目前教师培训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资源更好的为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2]晏璟.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层培训实践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