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师德总结范例

医学师德总结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1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学校要以制度、纪律引导和约束教师向更高的师德修养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岗位职责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在全院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审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数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培养、出国、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内部津贴”、晋升、晋级都要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无疑会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传统的教授听课制度、老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坚持多年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及近年开展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对师德水平的整体推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反映了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创新的问题,是胆识、意志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贯通能力;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要把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学院拟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机地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组织师德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另外,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还从促进教师合作精神、学生评教活动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政治及业务素质。

医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显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目还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不但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响应政府和社会的号召,创建文明单位建设。高等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育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为育人创造优良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师德建设与医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高等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医德新风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医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就不可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将之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地进行医德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教学的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树立医德意识,必须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譬如在介绍孙思邈的养性及其他医家的生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如何对待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如何注意奉献与回报、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正面给学生以指引。

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特点,通过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传统,特别是2008年以来本科室在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和学生反馈中,积极对“德育在生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作出探讨,以下是几点认识和体会。德育渗透始于第一课生理学的绪论部分的理论传授不多而德育内涵却很丰富,除了严格课堂管理以外,要着重于立志与医德教育。可介绍著名生理学家Harvey和林可胜的卓越贡献,让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其学习和工作动力,使其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终有所成。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参考资料,提前将病案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期刊、专著的目录及检索网站,训练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例如肾脏一章可设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11年教学中恰逢我校师生踊跃为本校2008级肾衰竭学生孙菲菲捐款,其母为她捐肾。现今学生因物质生活充实、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不知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对父母缺乏孝心。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师德;建设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在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结合医学专业特色,积极鼓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氛围,进行了中医药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对接融合的有效实践。

1师德师风建设在医学院校的时代特征

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群众对更优质的教育、更完善的医疗的期盼,迫切要求医学院校提高师德建设水平,打造文化育人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务工作者。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医学院校教师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既要提升专业素养,又要磨砺道德品行,努力以自身的行为规范、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正确养成。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已经不单只是一个简单的育人问题,而是决定着学院的办学水平,影响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虐童事件”“学术造假事件”“寒门学子跳楼事件”等教师负面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出师德师风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德崇高、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学生毕业后的医德养成与学习期间教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师德师风建设在医学院校显得更为重要。

2师德师风建设在医学院校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在思想上,爱岗敬业精神缺失

近几年,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医学院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个别教师在各种诱惑下职业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视为普通的谋生工具,盲目追求经济收益,将金钱收入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丧失了职业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对教学工作不重视,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照本宣科进行授课,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2]。

2.2在技术上,职业技能素养陈旧

在全民上网的时代背景下,有的教师工作中缺乏与时俱进精神,没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网络技能,导致教学方式迂腐僵化,降低了学生的“抬头率”,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长期脱离一线实践,对医疗技术的更新缺乏敏感性,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陈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挫败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降低了职业自豪感。

2.3在行动上,师生互动方式单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就能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真实诉求。但是有的教师对其职业缺乏认同感,只是简单地满足课堂45分钟的教学,没有认真地关心学习方式和学生的接受与否,以及由此衍生的心理问题等。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仅限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互动,导致师生之间出现隔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3仁爱思想是中医药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共通之处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师风建设是医学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师德体现出对学生“仁爱”的思想。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仁爱救人”医德原则,说明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现,治病救人的出发点也是“仁”。因此,中医药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虽然服务对象不同,但蕴含的仁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技艺精湛、品德崇高的医务工作者,这对医学院校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中医药文化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医学院校主动担当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提升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4中医药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思想上面临着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技术上面临着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挑战,在行动上面临着教师认同感的降低,单凭制度管理和约束往往成效不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根源问题[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要呼应时代需求,立足专业特色,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因此,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以优势专业为依托,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应用到师德师风建设当中,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仁爱思想,培养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1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师德建设理念中

4.1.1开展校训教育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是大学办学理念的总结和凝练[4]。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始终秉承“厚德、励志、笃学、尚能”的校训,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渗透进教学育人全过程。“厚德、励志、笃学、尚能”的校训既是对未来优秀医务工作者在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更是对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具体目标,有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开展校训教育,目的是使教师真正理解校训的内涵,并且以此为指导,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4.1.2开展校史学习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34年的福音医院护士学校,经过85年的奋斗和发展,现有护理类、药学类、临床医学类、医学技术类、健康与保健类5个方向22个专业,已建成医学检测中心、药学科研中心、健康运动与保健中心、闽南生育文化研究中心、实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党建活动中心、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红十字应急救护中心等“十大中心”。学院建有校史馆,每年坚持组织新进教师参观,帮助教师熟悉学院发展历史,了解未来发展规划,传承几代漳卫人的拼搏精神,沉淀学院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校史学习,有助于教师认清自身的“小我”与学院、社会的“大我”之间的关系,陶冶教师社会责任感,激发干事创业的内驱动力。

4.1.3重温“医学生誓言”宣誓

举办医学生宣誓仪式是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独具特色的思想教育形式,每名医学生和教师一起,身穿白大褂,举起右手,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中医药文化大爱、仁义、无私、奉献的精髓在医学生誓言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呈现。通过宣誓仪式,既可以激发学生投身医学的职业自豪,也可以勉励教师传医授道的使命担当,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炼,端正价值取向。

4.2将中医药文化应用在教师素质提升上

4.2.1试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注重构筑“多元、开放、人本”的培养体系,制定《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青苗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结对帮扶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采取一对一的传帮带模式,动员医术精湛、师德高尚的老教师发挥传承作用,从师德医德、授课方式、学术经验等方面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2018年完成青年教师导师制师徒对子29对,构建了教师队伍梯队,为中医药文化团队储备了人才。借鉴传统的中医师徒传授方式,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授课技巧,典型示范的力量有效地帮助了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目标,增强职业自豪感。

4.2.2拓展能力提升渠道

通过科技特派员、顶岗实践、企业挂职、进修访学等途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仅2018年学院就有6名教师被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4名教师被选认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全市各乡村开展“穿心莲高产栽培技术”等有关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指导。与南靖县人民政府签订“卫生与健康”战略合作协议,与云霄县人民政府签署“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学院中医药品牌与社会需求的紧密高效对接,增强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4.2.3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注重开展各类讲座、报告,并通过承办全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紧跟中医药学科的前沿动态。今年,学院再次成为2020年度福建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和“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承办院校,以赛促教,以评促改,使教师技能通过比赛得到磨炼,使师生团队通过比赛更加和谐,有效消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

4.2.4建立科学考量体系

师德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建立科学考量机制,定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每年评选“师德标兵”,将教师从教行为和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相挂钩,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借助教师节晚会等庆祝活动,让潜心教学、深受爱戴的优秀教师登台接受表彰,塑造典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教师群体,实现教师思想建设、道德建设、作风建设的高效运转,鼓励教师自觉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

4.3将中医药文化孕育在校园氛围营造内

4.3.1寓教于境,从校园建设上体现中医药气息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坚持打造书香校园,融入传统中医文化、闽南特色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园、二廊、三像、四馆”的景观格局,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院从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建筑、雕塑、网络、宣传栏等彰显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校园道路以中医药专用术语命名,教学楼公共空间以历史名医画像装饰,学生宿舍与药用植物园毗邻,将中医药文化完美融入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当中,使教师能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气息,激发立德树人精神动力。

4.3.2寓教于行,从文艺活动中展现中医药元素

校园文化是熏陶人、感化人、培养人的重要媒介,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5]。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注重中医药文化和校园文艺活动的互动效应,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将中医药元素融合进学生社团活动中,通过运动会入场式、迎新晚会、微电影拍摄等方式,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师生协作,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自豪,强化教师自我认同。

4.4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社会服务能力里

4.4.1以国医馆为窗口,服务百姓健康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以国医馆为服务窗口,经常性地组织中医药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周边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既体现“大医精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带动基层卫生单位中医药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帮助教师和学生牢固树立“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

4.4.2以科研创新为抓手,推进成果转化

立足政府扶贫攻坚战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大力推广中药种植技术,“阳春砂种植技术推广示范”获我省星火项目立项,“一种提高砂仁授粉率或产量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中医药技术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突破,推进了医学院校在服务地方功能方面的延伸,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4.3以社会服务为平台,传播健康理念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3

(一)贯彻学校发展观念,突出医学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高校特有的办学过程、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上。对医学院校而言,不管各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如何,各校的发展都应与医学专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而且,医学高职院校的发展观念中的重要元素就是要具有浓厚的医学色彩。

(二)紧跟时代文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划、发展态势。对医学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要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步伐,遵循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注重将校园文化与医药文化联系起来,共同发展。

(三)凸显医德教育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医学专业有它的特殊性。对于这些以后走上医学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们来说,救死扶伤,守护生命是他们的职责与使命。在学校中就要培养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于一体。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更是将热爱生命作为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二、深化内涵建设,丰富创建内容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硬件水平

首先,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这需要进一步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为师生创造优美雅致、健康整洁的校园环境。这其中包括加强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及宣传橱窗等。其次,推进校史陈列室建设。积极筹建校史陈列室,完成校史文物资料的搜集、陈列展览工作,展现学校的发展历程,研究、发掘、总结学校的精神文化资源,使校史陈列室成为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可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最后,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建设好室内外乒乓球室、羽毛球室,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延长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等。

(二)巩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内容

首先是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即对近年制定的各类综合管理制度进行分门别类。而且,各职能部门要根据现实需要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止、修订、完善,并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整合、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良好行为养成中的约束功能。其次,要坚持依法治校。即加强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法制意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最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这样能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强化行为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及强化医德教育。即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此外,结合医药卫生行业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其次,加强德育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保证。即深化“两课”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再者,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即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库,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活动内容可以使医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最后,推进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即探索建立“校院(企)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医疗生职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明确学校定位,凸显医学特色

(一)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凸显医学文化底蕴

医学院校要根据办学宗旨、培养人才的标准,大力打造具有一定品味的校园文化。一般情况下,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既要具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又要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并要凸显医学专业特色。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教育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懂得人的价值,强化为医疗事业、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医德医风知识的传授等。

(二)完善特色文化体系,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医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系,设定以凸显医学文化内涵为内容的核心项目,组织开展一些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内容的活动,如素质大讲堂、道德模范讲座等。此外,还要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内容,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素质拓展性项目,如宿舍文化节、手工制作大赛、体育文化节等。

(三)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构建校园长效机制

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它为项目体系建立和实践的开展提供了理念指导和理论支持。在推动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诸多合力中,加入项目体系建设,可使文化建设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主体更加突出,势头更加强劲,内容更加系统。

四、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

(一)弘扬文化主旋律,提升文化新高度

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并活动内容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这就需要学校要狠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繁荣校园文化。

(二)组织各种文化节,丰富活动内容

学校可以举办社团文化节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快乐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建设和谐校园中去,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用身边的人去感染身边的人。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实践育人活动。学校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为群众免费体检,做疾病预防的宣传,还可以为老人们进行必要的护理等。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奉献,而且进一步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水平。

五、结语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4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学院校;党建工作

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培养健康中国战略未来践行者主力军的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和规范党的建设,体现党的坚强领导,不仅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命题。

一、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党建工作新要求

1.加强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院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党的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就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标志着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医学院校承担着为人类健康目标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保障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力量。医学院校要根据医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医药卫生人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育者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党的报告中也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目前,现代医学正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四位一体,社会对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整体水平提高、多元化趋势增强。[1](P1、P49)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部署的要求下、在“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医学院校培养出一支数量规模适宜、医德医风高尚,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医药卫生需求。抓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教研融合发展,更好地培养人民需要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3.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量的基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党建工作是随着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为配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了解新情况,要研究新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在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着力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一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是向群众学习,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新积极性和智慧,学习群众的创造精神,就会激发创新能力。三是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向先进学习,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好做法,以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创新,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实例——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称“北大公卫”)肩负着培养高端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公共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力量。

1.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党委在医学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学院“三重一大”事项须经党委会审议通过,教师职称晋升,学生评奖评优及升学均需党委把关。学院党委要求党委委员密切联系支部并指导开展工作。具体包括:提高政治站位,在党务工作和支部建设中作为把牢方向的指南针;发挥专业特长,在业务能力提升中作为言传身教的指导员。党委委员及时有效传达上级党委重要指示精神,让师生党员能够有途径直接与学院党委沟通和交流思想状态,合理反馈政治和利益诉求。学院党委要求教工党支部书记必须为系室负责人兼任,在系室决策层面发挥党委指导作用;要求本科或研究生班长均为本支部委员兼任,做好班级建设和党支部建设的密切联合。

2.将立德树人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始终。第一,健康中国战略与北大公卫精神有机结合健康中国理念要深入到每一个医学人的心中,把健康中国记在心里是使命,担在肩上是责任。而北大公卫也有学院的精神内涵,为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遵循的群体意识。[2]北大公卫精神的传承和健康中国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自然接轨的最佳途径。学院党委将健康中国与北大公卫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类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委的意志转换成工作目标及实施办法,实现党委的政治领导与中心工作相互衔接和同步运转。北大公卫将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以北大公卫精神为动力,以培养中国公共卫生未来领军人才为目标,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贡献。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全方位育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北大公卫开展了旨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活动。通过师德师风调研,[3]了解教师思想现状和教育需求,进而组织讲座、参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做实,将立师德树学人的理念贯穿于学院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公共卫生名家讲坛”及“公共卫生名师茶座”的创办,拉近名师与同学的距离,让名师更详细更具针对性的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两项活动已成为北大公卫品牌活动。第三,开展有医学特色的党建带团建工作。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侧重于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政治素养、医患沟通和医德医风培养。[4]针对上述情况,北大公卫学院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注重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教育,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以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为主题,结合医院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构建党建、团建、班建联合开展的构架。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为医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在实践中锻炼、在过程中培养、在工作中考察的机会,[5]以此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把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推动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

3.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参与积极性。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北大公卫学院各学科专业均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学院党委要求党组织开展活动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慢性病防控、防治雾霾、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均为活动主题。党委要求支部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鼓励两个或多个支部联合开展活动,通过倡导各支部、党团、党群联合开展活动,党的活动形式日趋丰富。将教学科研业务与党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增进了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和提升了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柯杨.21世纪中国医学教育的再定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2]花蕾,王蕾,王香平.党组织在弘扬医院精神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

[3]徐善东.医学院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4]王蓬明.基层党组织对规培住院医师辅助管理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5

当前,大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道德情操融人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由于社会转型、机制转轨、观念转变以及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有的青年教师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浮躁、趋利等非理性行为。比如,有的教师备课不认真,应付了事;有的教师上课不投人,心不在焉;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不善于与同事沟通,自命清高;有的教师总嫌收人低,怨天尤人,等等。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必须把师德放在首位,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忠诚和献身于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泊觉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始终保持健康心态,注重团结协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感染和鼓舞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人生。

人文素质是指个体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讲,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单纯的语言教学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在自身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等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树立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升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为其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等基本的教学能力,能够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教学情境进行设计,进而将教学设计方案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评价和反馈。与此同时,青年英语教师必须能够结合教学实践,运用科学方法,主动探索教育活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要擅于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此外,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还必须熟练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网络教学。

广义上讲,实践能力是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包括语言实践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实践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实践能力等。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近年来,医学院校高学历青年英语教师不断增多,这些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低、实际工作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高青年英语教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当务之急。提高实践能力,必须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人手,鼓励和督促青年英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类讲座、演讲、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等实践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自己动手、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培养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中,真正提高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困难、挑战、挫折和成败。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适应力、情绪控制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始终能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人到教学中去。

师德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重业务轻师德、重技术轻能力的现状。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要制订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师德培训;教师自身也要经常自我反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磨炼和自我调控。相关部门要注重树典型,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青年教师看身边人、学身边事,切实强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医学院校来说,由于专业特色突出,医学英语词汇更新快、实用性强,客观上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特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总量剧增、教学方式手段日趋现代化的今天,“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更应成为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中不注重自学提高,只懂语言、不懂医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的教师,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必须立足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突出的实际,在工作中留心自学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特别要广泛涉猎医学专业知识,主动接受和运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并轨教育;医教协同;双一流

1引言

“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要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教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及能力[1]。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又一新目标和新挑战。研究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临床医学研究生以后将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在工作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去进行科学研究、去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提高医疗水平[2]。因此,努力推进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临床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推进,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得到了保障,临床实践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面对繁重的临床轮训实践工作,学生参与科研培训的时间及精力却大大减少,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创新”主题、培养创新性医疗卫生人才,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2.1政府层面

2013年以来,全国已有64所高校试点探索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兼顾临床轮训实践训练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三年内既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又要完成理论学习、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及答辩,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落实在教育系统,规培的落实则在卫生系统。从当前的教育形式看,“医教协同”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在两大系统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使得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趋同于社会类规培。学生疲于临床一线工作的实践培训,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同时导师也难以在正常工作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指导,这势必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3]。同时,国家层面目前并没有针对临床专硕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评价体系以及临床专硕的学位质量标准。

2.2学校层面

生源质量是考查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学校在招生复试过程中缺乏对准入质量的把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唯分数论有可能失去综合能力强但分数稍低的学生,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理论备考,缺乏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兴趣和思维,也可能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后续的培养质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前沿知识内容缺乏,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科研理论知识。缺乏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机制。大部分医学院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与科研院所、其他医科院校、企业单位的联系太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很难实现有效对接[4]。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也不够,很多高校没有专门设置负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机构,相关工作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导致力度不够。对于培养临床专硕研究生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计划可实施性差,培养过程混乱。很多高校缺乏科学的学生评价及奖助体系,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大部分还是唯分数论,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差,主要以应付考试为主,缺乏探索创新思维。对导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导师动态管理。导师培训不系统、走形式,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导师考核主要考核自身的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监督、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师德师风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培养过程的跟踪,同时缺乏制度约束。

2.3导师队伍层面

导师学术水平及专业水平不足,“创新”素质没有跟上。导师因各种原因,疏于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对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足,影响课题申报。同时,承担的课题类型局限,仅限于基础研究或者仅限于临床研究,不利于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部分专硕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足,在指导学生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使用,轻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岗位意识及责任感。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导师与研究生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种因素影响下引发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异化,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5]。典型的“劳工”式培养,与学生缺乏交流,导师一味地将课题及科研任务交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科研兴趣,“放养”式培养,“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为了完成课题研究、达到毕业要求,出现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

3多层面、多维度、多措施促进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3.1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临床专硕的培养质量

在招生方面,建议加大重点高校推荐免试生比例,让优质生源可以免试申请读研,以更好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区分专硕研究生规培与社会人规培的区别,要给专硕研究生培养留足充分的理论学习、科研训练、专业训练时间,做到研究生培养与规培真正接轨。国家统一标准,可考虑延长专硕研究生学习年限,教育、卫生管理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真正做到医教协同:①在制定专硕学位招生计划时,关注规培的容量问题;②对专硕研究生的规培科室、考核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与社会规培生相区别,更好地体现专硕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探索设立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①从宏观层面制定研究生培养的监测指标和机制,如依据研究生培养类型,从国家层面分学科、分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合理的分流机制。②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建立核心指标,科学制定临床专硕学位质量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引导学校对标建设。国际开放合作方面,尤其西部地区财力有限,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的机会还比较少,急需国家政策的扶持。

3.2学校层面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明确培养导向,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高校应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明确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向,与市场需求及其职业相匹配,强调创新性、应用型、实践性,培养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医疗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学校应针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招生选拔把好准入质量关。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选拔应克服同质化,差别化地制定临床专硕选才的相关指南,辅助导师组提出选拔建议,将学生的动机以及研究兴趣纳入考核范围,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术态度的考查,形成公平和有效选才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加强学术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高校应树立建设人才队伍为基,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科团队的建设以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基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科学创新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共建、联合的方式搭建各具特色且形式多样的科研平台。基于专硕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校可协同附属医院以及多家医院搭建临床研究平台,成立临床研究中心,从临床问题出发,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反哺于临床诊疗。临床研究中心可以为导师及学生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服务行业的能力。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教学、科研指导,追踪学术前沿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革教学方式,形成系统、先进的课程体系,创新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式要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开展,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作业与汇报、读书报告、实践观摩、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查阅相关前沿文献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高校应积极推广线上课程教学,将微课、网课等纳入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科学性、人文性、专业性及实用性。既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前沿知识,又有学科交叉知识。理论课程应兼顾应用性和学术性,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临床轮转期间,通过学校或医院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健全学术报告制度等。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实行研究生导师动态管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和重任。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及教学能力纳入导师遴选条件。为了提高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识,明确各培养环节的要求,应落实导师培训并实行培训考核。建立导师培训长效机制,对新导师进行岗前培训,老导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方能招生。实行导师年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核制度,多方面考核科研绩效、教学成效、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于专业能力较差、研究生培养质量低、师德师风欠缺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或者暂停招生资格,取消导师终生制。合理设置临床专硕的培养要求,针对学生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及奖助制度,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临床专硕重点考查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评估,设置相应的权重。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形式不应局限,在内容上必须强调紧密结合临床及专业实际,以总结临床及专业实践经验为主,要求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或应用前景。

3.3加强对教育各环节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应以身作则,坚守学术道德,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教育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导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及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科研作风和工作习惯,让思想教育渗透进整个培养过程。导师应及时关注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知识以及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和水平。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要实行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学生从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过程、中期考核到学位论文的写作、答辩再到学位授予是一个连续的科研能力培训工程。导师对学生要有长远的系统规划,选题要充分结合研究生的工作需要,突出临床专硕培养特色;重视系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培训,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指导学生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学习,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同时,应积极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导师要有团队意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团队精神。医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各展所长,共同协作攻克一个个难题。因此,导师之间应根据相同的研究方向积极组建研究团队,使团队内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其中应包括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这样的团队协作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在一起,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取得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也能使研究生在团队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燕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89-92.

[2]徐勤,葛波,韦丽兰,等.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229-230.

[3]潘征,覃富,庞雅琴.医教协同政策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右江医学,2018,46(6):750-752.

[4]贺庆芝,罗晓清,刘彦.“双一流”背景下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53):28-29.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7

摘要: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出发,分析了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评价结果汇总方式不科学,教学改进意见跟进难度大。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应实时评价,及时反馈,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全员参与教学评价,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于一体,进而利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了线上实时性评价,调动了评价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跟进,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实现持续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根据办学理念的定位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对教学过程、教学主体和客体进行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评价,以达到实现个性化自我评价的目标。   1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督导、任课教师及学生这三类人员。督导和教师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记录听课笔记,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在阶段性总结时(如期中总结或定期督导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学生在每学期末通过填写纸质表格的形式集中对所有授课教师统一进行集中评价,因每门课程结束的时间不一致,在这个空档期中,导致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具体评价内容已经淡化,造成在评价打分时随意性强,基本靠主观意识打分,评价结果不真实、不准确,无法根据评价结果对授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素质等内容进行有效评价,起不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仍具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1.2评价结果汇总方式不科学   基于填写纸质表格的手段进行评价时,在对评价内容进行汇总时管理人员只能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评价分析,最后形成评价结果并告知授课教师。这种方式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存在评价反馈不及时、告知授课教师的时间链加长等问题,且在评价数据的积累、存储,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方面较为欠缺[1]。评价结果无法体现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评过程,无法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为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帮助、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建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1.3教学改进意见跟进难度大   因督导和教师听课的评价结果是阶段性产生的,致使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最重要环节的评价结果汇总延后,改进意见和主要问题在告知授课教师时,该教师的授课时段已经结束,只能在下一学期中进行改进,造成改进结果的跟踪难度大,反馈弧较长或中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发挥较低。学生的期末评价存在随意性,针对已经学完的课程,学生通常不会对授课教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和意见,也不会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有效评价,部分评价主体存在应付、逃避等消极态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初衷[2]。   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   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现线上实时性评价,做到评价主体全员参与,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跟进,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让教学评价真正实现评教和评学,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2.1实时评价,及时反馈   以教师职称为层级,量化各层级的评价指标细则,以评分法、星级评价法、文字描述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素质、教学方法、改进意见、学习困难点等相关要素,力争全面、科学且能反映“教”与“学”的真实过程。在每一堂课结束时,参与本次课堂教学的学生及听课教师均可用手机在线对授课内容进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汇总评价结果,将文字描述的改进意见和学习困难点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便于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考察教师的改进内容,真正达到“以评促改”的评价目的。   2.2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全员参与教学评价   在互联网平台上可对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维护,针对评价主体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评价内容的需求,调研汇总后对评价指标进行个性化动态调整,以实现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与准确性,覆盖教、学、管全过程,提升师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和质量保障意识,为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夯实数据基础。   2.3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于一体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数据的汇总结果随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第一时间关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根据收集到的质量评价数据,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监管与质量跟踪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质量跟踪,充分发挥质量保障作用,还有利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自查、自纠,促进教学监管和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并通过数据分析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3应用结果与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2021年秋季学期得以应用,应用范围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医学专业本科学生674人、授课教师215人、督导12人、听课教师246人。共发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512次,收到评价结果239616条,与2021年春季学期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评价的随意性降低导致平均分值有所下降,但提出的文本性改进意见和学习难点明显增高,跟踪结果表示129条意见全部整改,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阶段性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分析参与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避免了每班级选一名代表填写所有评价表的现象,提升了评价主体的评价态度,但对于如何调动评价主体主动参与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语   基于互联网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填表式改为在线式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质量、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使教学质量和质量评价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国勤.成果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37(05):62-69.   [2]孙金超.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2):44-46.   作者:孙坚 佟秀凤 卞德强 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师德总结范文8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具备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的科研敏感性,激发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直接面对特殊儿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优势,参与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当前最新的康复、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或专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开展康复训练的能力

康复主要涉及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4个领域,对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前和学龄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智障、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以及语言和言语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等类型的儿童。我国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原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应面向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关的综合康复技能,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特殊儿童康复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美术疗法、游戏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应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能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如在言语康复中,教师应掌握语言康复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则,呼吸、发声和共鸣功能的训练技巧,口部运动、构音运动和构音音位的训练技巧(主要针对构音障碍)以及超音段音位训练、音段音位训练(主要针对语音障碍)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培养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师自身防止职业倦怠、实现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和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康复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他们对特殊儿童是否充满了爱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敬业乐教,是否勇于创新。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性,还应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爱、理解、尊重特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言语,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把师德落到实处。

(二)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