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教育范例

医师教育

医师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病理医师;精准诊断;继续教育;个体化治疗;分子病理

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指以病种为单位,由两个以上专科医学专家共同讨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的诊疗模式[1]。这种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促进疾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疗[1]。MDT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英国更是以白皮书立法的方式强制推行,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1-2]。MDT的专家团队常常由相关内外科、医学影像科及病理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其中,病理科医师综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得出的精准诊断是MDT治疗决策制定的关键之一[1]。同时,MDT综合讨论又促进了病理医师诊断的规范性和知识更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进展及我院MDT开展实践,探讨MDT模式下病理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促进病理学科及相关临床学科交叉发展,最终促进我国个体化医疗水平的提高。

1病理医师在MDT中的作用

随着疾病特别是肿瘤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测技术、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决定了疾病特别是肿瘤精准诊治的复杂化和精细化。病理医师作为MDT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承担着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具有充分信息的综合病理诊断报告职责。病理诊断报告内容包括详细的组织学诊断、危险度分级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等,为MDT的临床综合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靶向治疗、疗效及病程监控等提供病理依据。因此,在MDT模式下,促进病理医师的专科、交叉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利用MDT进行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

2.1利用MDT促进病理医师取材的规范化

随着MDT在医学实践中的推行,多个学组相继对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等多类肿瘤了临床病理诊疗共识[3-6]。由于各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各具特征,各组织器官肿瘤的规范化病理取材是获得精准诊断的基础,也是加强病理医师继续教育中的首要环节。例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MDT,认识到原发性肝癌的外周区域为肿瘤异质性、微血管侵犯及卫星灶形成的高风险区[3]。因此,采用肝癌组织标本的“7点”基线取材方法,对病理医师的取材进行统一规范,强调肝癌及癌旁组织交界处的取材,对评估肝癌的预后,预测其复发转移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3]。在我院的MDT及病理医师继续教育实践中,通过多次的病例联合讨论,强调肝癌规范化取材的重要性,由高年资病理医师负责,定期对病理住院医师、进修及规培医师进行肝癌组织标本的规范化取材方法讲座、实际操作演示及指导,提高了我院病理医师肝癌取材的规范化。在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标本进行取材时,由于残余乳腺癌病灶和腋窝淋巴结的大体表现可能不明确,在MDT开展之前,由于临床与病理医师沟通不充分,病理医师对癌灶和淋巴结的取材常不充分。现在通过多次MDT讨论后,我院临床医师已能常规为病理医师提供新辅助化疗前癌灶的位置、大小、化疗情况及腋窝淋巴结情况等临床信息。同时病理医师根据MDT的反馈、临床需求和临床医师提供的信息,可以完成对癌灶和淋巴结充分的、规范化的取材。

2.2利用MDT促进病理医师诊断的全面性

规范、全面的病理组织学报告是临床精准诊断的关键。肿瘤病理学报告一般由大体标本描述、显微镜下肿瘤病理性质描述及病理诊断等组成。规范、全面的病理组织学报告既要有肿瘤一般性质的诊断,也需要突出专科病理特征的诊断。由于基层病理学科建设较为落后,目前,基层病理医师仍不能较好的为临床提供规范、全面的病理报告。在实践中,我院通过MDT讨论,根据各学组提出的诊断共识意见,按肿瘤类别对病理住院医师、进修及规培医师进行亚专科病理诊断培训教育。对各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共性进行规范,如规范报道肿瘤大小、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或范围,淋巴管/血管浸润、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同时,对各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特性进行特别注释,如分别报道结直肠癌的环周切缘、胰腺癌及壶腹部癌的腹膜后切缘、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危险度分级、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和分级分组、基于微血管侵犯数量和分布的肝癌风险分级、基于Miller-Payne分级系统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病理评估等情况[3-5],保证各肿瘤病理诊断的规范性和全面性。

2.3利用MDT促进病理医师对新病种或少见病种的认识

由于肿瘤病理的复杂性和肿瘤分类的不断更新,如何能对新病种或少见病种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是病理医师继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教学方式为病理专著学习、带教或局限于病理科科室内的讨论。这些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理医师对新病种或少见病种的病理学认识,但由于缺乏临床参与度,缺乏与临床医师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病理医师常存在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判断等特征印象不深刻,对关键点掌握不牢固、再次镜下阅片也难以诊断等不足之处。而利用MDT讨论,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等科室专家聚集一堂,以新病种或少见病种为中心,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进行逐一剖析,对涉及的疑难点、重点进行系统的讨论和即时的解答,有助于弥补传统病理教学方式的不足,以临床-影像-病理结合的综合诊断思路去理解、掌握、总结和分析新病种或少见病种诊断特征,促进病理医师拓展视野,开阔思维,避免漏诊和误诊。

2.4利用MDT提高病理医师的分子病理水平

医师教育范文2

关键词:口腔教育;住院医师;规培

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成为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作为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口腔住院医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这就需要口腔住院医师具备处理各种紧急状况的素质和能力。口腔住院医师规培的发展呼唤口腔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口腔医学教育的战略重任,培养口腔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传统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其弊端为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现代的口腔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不仅是一门技术、工艺。它涉及学科极为广泛,以医学为背景,同时结合材料学、工艺学、力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口腔医学发展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而这种新模式的构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模块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课程门数繁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住院医师负担过重,知识陈旧。优化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课程体系,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口腔临床专业、预防医学[2]。这种课程体系,充实了基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临床专业知识的三维知识结构的统一、协调,把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适应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符合现代医学的重点从个体疾病的治疗向群体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转移的特点,体现了医学的服务性、社会性。同时对每一模块中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重复,合理安排交叉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及时补充学科发展中的最新动态,从而让住院医师能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2开设口腔住院医师规培相关选修课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重大都在80%以上。选修课作为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医师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医师个性的发展,创建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结合口腔医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设置三大类选修课:第一类是早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文学艺术、心理学、摄影、法学类;第二类是科研类选修课,主要包括:临床科研设计、实验动物学、循证医学等;第三类是专业选修课,如牙合学、口腔生物学、美容与整形等。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周六、周日及工作日晚上。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帮助学生在初进临床时培养临床科研意识。在进行临床轮转的同时,将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为基础课结束后学生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

与临床医学相比,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口腔医学具有更为明显的专业实践性特点,如义齿制作、拔牙及备洞充填等。它对于医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验环节中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习的考核,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核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并重,强调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医生责任感的感悟[3]。由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研究,口腔医学临床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疾病的防治意识大大改善。作为口腔住院规培医师,应明确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对所在学科和临床科研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研究趋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例如,在口腔内科学中,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与牙体牙髓、牙槽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黏膜等专业密切关联,又由于其患者群体的特殊性,要求从业医师掌握与儿童生长发育、儿科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又如,牙周病学的研究发现,牙周炎的病因除局部因素外,越来越多的全身因素被证实是牙周炎发病的危险因子,糖尿病、抑郁状态等常与牙周炎共病。这类具有交叉特点的学科,临床科研的热点问题则更为多样化[4]。

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学方法,医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知识只是机械性记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应强调医师的主体地位、规培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医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规培老师和医师的双向交流,这也符合认知特点,有利于调动住院医师规培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常见的有:PBL法、案例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标准病人教学法等。我院2015年起尝试在临床教学中鼓励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基础和临床的界限,有助于住院医师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形成科学概念,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口腔医学的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师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

5构建导向创新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评价体系

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评价体系是关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创新教育维持的动力,更是关系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所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否有效、可行的关键首先,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和科学,不仅要考查医师对知识记忆理解的能力,更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充分利用书面考试、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等各种形式的不同特点,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同时,小论文、小综述、调研报告的形式可以反映口腔住院医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医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后,评价结果的反馈性,科学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反映给规培导师和医师,纠正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在医学教育与实际工作中,规范化培训应与临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建立了一种系统、有效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来规范口腔住院医师培养工作,这一转变对于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雁英.医院院长职业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3-212.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7-76.

[3]边专,台保军.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33-234.

医师教育范文3

【关键词】通识教育;卓越医生;教学方法;泌尿系统;素质教育;医学教育

卓越医师教育的重点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机制体制。目的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重医学、轻实践,知识领域狭窄、人文精神欠缺、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1]。而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广泛的接触社会各种人群,包括健康与不健康的个体;学会如何很好的与人相处、与患者沟通是每一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及服务技巧。通识教育既“通才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3]。基于这种背景,在泌尿系统卓越医师教育工作中,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遵循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竭尽全力促使医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果和质量。

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卓越医师教育

通识教育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其教育方式重在“育”而非“教”,它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只为学习者提供选择的多样化,例如: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学习者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成长。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注重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倡导学习者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瓦解车间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发掘不同个体的潜质与气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这正好切合了卓越医师教育“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卓越医师除牢固掌握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学会批判性思维,科学探讨,伦理考量,承担应急处理及团队合作等工作,同时还要具备卫生体系的领导能力[4]。医学教育,尤其是卓越医师教育中更需要强调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整独立人格,多元化思维模式,和善与人相知、相处。在卓越医师泌尿系统教育中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狠抓通识教育,将人文、社会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医学教育之中,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张弛,形成独立的人格,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多临床、早临床让学生累积社会经验

以往临床教育工作仅仅局限于灌输性教学,只强调专业知识及理论的实用价值,忽视了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临床教学的薄弱环节[5],与卓越医师的培训要求不相符合。卓越医师教育倡导多临床、早临床,让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更早的融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增加对临床疾病的感官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临床工作能力。我们在泌尿系统教学之前,首先带学生到相关科室参观,让学生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种类及治疗的最新进展,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查房及对真实患者的诊治,学生观摩带教老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体会老师与患者交流经验。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鼓励学生亲自接待患者,与患者沟通,对其进行初步的问诊及体格检查,认真倾听各型患者的病情及诉求,利用所学的医学及人文社科知识,深入、全面、细致的为患者解析治疗方案,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重燃生活的勇气,提升医学生的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医学生成为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和国家公民[6]。

3通识教育与PBL教学相融合

传统的专业教育虽然能够体现人才的实用价值,但过分地强调功利性,阻碍了人的和谐发展[7]。单一的教师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识教育、专题讲座以及PBL教学法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8]。我们在卓越医师泌尿系统教学中选用了通识教育与PBL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PBL医学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辅导下,针对某一病例的诊治等涉及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9]。学生们在自我学习中成长,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在PBL教学中充分引入通识教育的人文社科知识,让学生用心体会患者疾苦,学会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如:在病例设计时要求加入人文关怀和法律、伦理等边缘学科知识。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通过与患者的接触,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动态,了解患者的心路历程。例如:男科学的疾病,患者一般情况下羞于启齿,对症状的描述往往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隐瞒了大量的医学信息。这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打开患者的心结,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丰富自己的医学及人文社科知识。充分理解疾病对患者的身心伤害,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更有技巧的问诊、宽慰,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解除身体、心理疾苦;真正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4多途径接受通识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各种教学模式接踵而来,慕课、翻转课堂、互联网、微信等等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慕课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0]。知识量巨大且分类广泛,覆盖全部通识教育门类。“翻转课堂”则提倡一种混合教学模式[11],主张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或互联网上下载的微视频及拓展材料,而课堂则用来解答学生疑惑,订正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12]。我们在卓越医师泌尿系统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慕课资源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大量时间用于课堂讨论与辅导,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果。例如:将慕课中的人文社科、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及心理教育等融入“泌尿系统症状学”教学中,除了解惑泌尿系统疾病症状的医学知识外,同时解惑与之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告诉医学生“在我们充分相信患者的同时,如何让患者同样相信我们。”了解医学的社会性和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遵守医学法规,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依法依规行医,增加泌尿系统疾病其它相关知识的检索能力。

5通识教育培养卓越医师健全的人格

医师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临床病理;青年医师;继续教育

1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随着医学知识、技术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飞速发展,临床专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对临床医师的专业化要求和医学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继续教育凸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病理科的病理诊断涉及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已成为医院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病理诊断是医院病理科的核心工作,而病理诊断又是公认的诊断“金标准”。现阶段,思考临床病理科如何做好青年医师的继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2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1重临床知识及技能,轻人文教育

医学本身就是富含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国内医学界进一步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对医学人才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对整体医疗行业的“人性化”及“全程化”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活信仰和职业操守,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中绝大部分内容传授的是医学知识,人文教育只占很少一部分,这就导致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临床工作中,在医生-患者沟通模式和医生-医生沟通模式中表现欠佳。由于医疗工作的繁重,在医生和患者交流中,可能会出现忽视关注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做到治疗与关照并重;在医生和医生的交流中,若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会导致就诊患者病情交接不清,信息沟通不全的情况发生,为进一步医疗诊治带来风险。

2.2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

临床病理科的青年医师是新生力量,是病理界未来的中流砥柱,在青年医师继续教育的道路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临床病理、临床及影像学理念的更新。病理学涉及范围广,知识树繁杂,若按常规培养方式,全科大轮转,无异于是吃“大锅饭”,只广不精,很难在特定领域有所发展。自院校毕业,脱离集体学习氛围后,青年医师在工作的同时很难寻找学习氛围,从而缺乏进一步激励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再者由于病理学知识庞大而繁琐的特点,导致刚刚进入工作的青年医生很难找到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很难系统性及专业性地进行再教育。

2.3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学习途径狭窄性

传统的学习方法无外乎是专业书学习及参加各种会议。对于自学,很受自身水平限制,每一句话的理解深度有所不同,且只有书本视觉刺激,知识吸收不理想;对于参加各种会议学习,虽然专家讲解从视觉到听觉双重刺激大脑学习,但受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所限,不能系统性且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

3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继续教育的实践

3.1开展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是临床医师实现人性化医疗、人性化医患沟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1]。青年医师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应当重视学习医学人文知识,深刻理解医学不仅只是简单的重治疗,而是要转向治疗与关照并重,即重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全面调理,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关怀,从而树立优良的医德医风,具备尊重、关怀患者的医学人文精神,努力提高自身医患沟通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进而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形成。因此,现代化的医学教育需要兼顾医学知识、技能、人文教育的全面培养,提高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2]。有了精神支撑和道德底线,才能正确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各种挑战。因此,临床病理青年医师的继续教育既要注重病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病理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可或缺的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技能及开展公共健康教育的能力。

3.2实行责任导师制

临床病理科青年医师的培养在初期(约1〜2年)全科大轮转,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同时,需要兼顾轮转影像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建立起“大科室”思维,了解疾病的临床经过、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特点,一开始就培养临床病理青年医师的“大科室”临床思维。在青年医师打下坚实的病理基础知识后,可以在各亚专科之间轮转,每个亚专科都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年资病理医师带头负责,相当于各亚专科系统的导师带领青年医师在特定领域更深入、详细、更有体系的进一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导师制”[3]。按责任导师制培养青年医师,利于培养青年医师热爱病理的专业思想,也利于病理知识的专业化训练。通过传统的师生帮带,逐渐积累病理知识,符合病理人才的成长规律[4]。

3.3开展精品课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以下简称“我科”)每年都会定期开办数个讲座,例如乳腺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与软组织系统等,均请业界知名教授作为主讲人。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病理诊断方面,定期邀请日本知名学者来我科开展讲座。这些知名讲座已成为我科招牌式的精品课程,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同仁。开展精品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有知名教授又需要有高年资带教老师牵头,培养青年医师,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理论课程。使病理青年医师在提高病理技能的同时,不断完善、更新病理知识。

3.4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首先,建立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制度,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严格的学习纪律。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良好的自学与交流的组织形式,它要求参与者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发现的问题广泛查阅文献,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制作幻灯片,通过语言表达将信息传达给听众。不仅能使青年医师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还能锻炼青年医师的表达能力;系统讲座可使青年医师更有条理、更系统地学习临床病理知识。而听众则可在各个专业不同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探讨中开阔视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专科的研究生培训中实行读书报告会制度以后,发现参与者在把握医学前沿知识、科研能力、演讲能力、幻灯片制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这些能力对于病理科青年医师都是迫切需要提高的方面[5]。其次,不但要开展本专业的讲座,还应聘请相关科室高年资医生进行讲座,现代医学是多学科组成的‘teamwork’,要想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整体看待一个病例,才有可能全面分析病症,得出可靠的诊断。

3.5开展微课

当前社会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加之移动通讯技术、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正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鉴于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各类型的“微”教学在国内外百花齐放[6]。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oneminutelecture,OML)[7]是现今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现今成熟的微课概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于2008年提出的[8]。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它的出现充分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同时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微课扮演的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而教师则变为答疑者和组织学习者开展主题讨论的引导者。其主要包括以下3种形式:(1)独立学习;(2)协作学习;(3)集体学习。青年医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更加自如地自学,加大了自我掌控性和可操作性。青年医师既是医院发展的中流砥柱,又是医院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医院发展乃至医学发展的重任。而青年医师继续教育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多样化,将继续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鼓励青年医师积极参加各类型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同时在院内或科室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仅使病理青年医师掌握、熟悉理论知识,培养规范的“大科室”临床病理诊断思路,强化医德教育,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临床病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2]赵桂秋,贾文妍,车成业,等.眼科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初步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35-2337.

[3]刘卫平,李甘地,周桥,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简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5):318-319.

[4]何妙侠,朱明华.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责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3):136-144.

[5]孟婕,谢伟,蔡兴东,等.读书报告会在呼吸专科研究生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9-120,137.

[6]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医师教育范文5

关键词:模拟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产科

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是一种借助多种仿真模型、现代化智能模拟技术,参照临床模拟病人和相关场景,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与医学模拟培训中心,进行各种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教学的教育方法[1]。20世纪60年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医学教育,到了90年代模拟医学教育已经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多个领域[2]。目前,在国内各教学医院,SBME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特别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众所周知,产科是一个急危重症高发的临床科室,诊疗对象为孕产妇,如何让住院医师快速投入到急危重症的救治当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无疑是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方法[3](理论教学、操作练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实习等),显然已无法满足产科住院医师培养需求。产科急危重症的发生无法预测,临床病例无法使住院医师进行有效且系统的训练,SBME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SBME可以让住院医师身临其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模拟急危重症抢救,提升临床应急能力。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的住院医师为培训对象,观察SBME前后,住院医师产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和适宜技术的学习效果,探讨模拟医学教育在产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2017—2019级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含“5+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级12人,2018级8人,2019级8人,共28人。

1.2方法。1.2.1SBME前由教师进行产科临床技能理论教学,每次两学时。之后,教师提供若干病例,如:(1)妊娠39周孕妇,28岁,G2P1,孕期产检正常,请为该孕妇测量宫高、腹围并进行产科四步触诊检查。(2)妊娠38周孕妇,30岁,G2P0,主诉不规律下腹痛3小时余,一周前B超检查估计胎儿体重3.8kg,请为该孕妇进行骨盆内测量,评估孕妇骨盆径线能否试产。(3)妊娠39周孕妇,32岁,G2P0,行无痛分娩,现宫口开大接近4小时,先露头,S+1,胎方位LOA,请为该孕妇产钳助产。要求住院医师在模拟器上单独操作,教师观察并记录其操作时间,根据操作时间、人文关怀、无菌操作、操作步骤等进行评分。两位教师评分的平均值为住院医师最终得分,满分100分。1.2.2SBME后28名住院医师分批次进行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培训,每个培训内容均进行5次训练,由两名教师记录操作时间及该项目得分,评分标准与SBME前一致。1.2.3SBME内容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开展产科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包括产科四步触诊检查、骨盆内测量检查、产钳助产。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

2结果

2.1产科四步触诊检查。SBME前,2017级、2018级、2019级住院医师产科四步触诊检查平均用时分别为4.4分钟、5.7分钟、7.4分钟;SBME后,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用时分别为4.0分钟、4.6分钟、5.3分钟。SBME前,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得分分别为83.4分、71.9分、61.4分;SBME后,平均得分分别为87.4分、81.5分、76.9分,见图1。

2.2骨盆内测量检查。SBME前,2017级、2018级、2019级住院医师骨盆内测量检查平均用时分别为7.5分钟、8.9分钟、10.7分钟;SBME后,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用时分别为6.6分钟、7.5分钟、9.1分钟。SBME前,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得分分别为78.6分、72.1分、61.3分;SBME后,平均得分分别为89.3分、85.6分、76.1分,见图2。

2.3产钳助产。SBME前,2017级、2018级、2019级住院医师产钳助产平均用时分别为19.4分钟、20.5分钟、21.9分钟;SBME后,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用时分别为18.3分钟、19.3分钟、20.9分钟。SBME前,3个年级住院医师该项目平均得分分别为66.3分、58.6分、51.8分;SBME后,平均得分分别为75.8分、69.5

3讨论

3.1SBME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操作能力。SBME后,3个年级住院医师四步触诊检查、骨盆内测量检查、产钳助产平均用时均缩短,得分均提高。经过5次模拟训练,3个年级住院医师产科四步触诊检查及骨盆内测量检查用时及得分均显著提高,由图1、2、3可以看出,2018级、2019级、住院医师第一次模拟训练后成绩提高不明显,但在5次模拟训练后用时及得分变化较大。2017级住院医师经过5次模拟训练后,检查时间及得分提高幅度不大,可能与2017级住院医师临床操作机会较多有关。由此可见,产科四步触诊检查及骨盆内测量检查临床可重复性高,难度系数较低,低年资医师易掌握。另外,对于产钳助产操作项目,3个年级住院医师用时均缩短,得分略有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5轮训练后平均分有小幅度提高,可能与产钳助产操作难度较大,实践机会少有关。提示针对该基本技能可安排住院医师先多次模拟训练,之后再进行临床实践更为稳妥。由以上结论可知,将SBME应用于产科四步触诊检查及骨盆内测量检查培训,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2SBME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否认,SBME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认为医师的“第一次”不能在患者身上[4]。模拟医学教育让学生进入临床前,先在模型上进行技能操作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有研究指出,在本科生及八年制学生的妇产科教学中,利用模拟医学教育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妇科检查、双合诊、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等操作项目得分。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模拟医学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教师的评价[5-6]。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SBME使学生有机会沟通、讨论、分享,教师手把手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3SBME在妇产科教学中的优势。妇产科教学时,由于涉及患者隐私,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妇科检查、产钳助产等都属于阴道或盆腔操作,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理解,教学难度大。模拟医学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模型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每次模拟训练后,住院医师的操作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男生在临床实践中对女性患者实施检查的机会少,且普遍不被患者接受,SBME可以为其提供平台,解决妇产科教学中男女生知识掌握不均衡的问题。

医师教育范文6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整体质量观;核心制度;反转教学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指导医务人员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遵循正确的服务准则、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1],这贯穿于医院服务全过程,是提升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的底线。根据国家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人中,低职称、低年资人员占比高达61%。住院医师处于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往往由于经验受限、意识淡薄,成为决定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质量文化构建方面欠完善[2-3]。主要原因有质量安全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脱节、继续教育效果甚微、科级管理长期缺乏等。本研究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1质量与安全教育现状调研

选取医院136名住院医师(包括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全院轮转的新入住院医师、科室住院总医师、医疗质控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质量安全教育现状、缺失和改进方向(表1)。根据调查结果,83.82%的住院医师接受过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培训,但一半以上的医师认为既往学校阶段的培训及工作期间科室的培训不足,并且现行的培训体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获取不便捷、缺乏实操性、缺乏长效机制的不足;被调查人员希望通过实操指导、网络学习、讲座等方式,在病历书写、医疗核心制度、医疗纠纷和人文服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训。

2多维度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医院住院医师有62%为规培医师、轮转医师和研究生,其流动性较大、专业背景混杂、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级的教育对象,开展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等多种教育模式。(1)针对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和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开设“品质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医学人文、医患沟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在患者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质量安全教育融入医学传统教育,弥补在校医学生质量文化的缺失。通过理论授课和考核,对研究生质量安全知识水平进行测试,评价授课效果。(2)针对轮转频繁的规培、轮转和进修医师,增设相关岗前培训课程[4-5],下科前必须完成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病历书写与患者安全、输血与临床用血安全、医院感染与用药安全、医疗纠纷防范等内容的培训[6]。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医院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教育,用生动案例,为“准医生”敲响质量安全的警钟。将病历书写和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专业技能等同,作为轮转目标考核内容[7]。(3)针对低年资住院医师,开展“反转课堂”实践教育,医师反转身份,担任“质量监督员”,通过病历质量评审、现场追踪检查,以“问题导向”为教学目标,对病历书写、制度落实、指标完成等查找问题[8],直面质量薄弱点,反思自身工作弊端,并设身处地思考质量安全改进途径,鼓励“主动发现问题、无惩罚性纠正问题”。以上实践教育每月开展,发现的问题具体到住院医师、轮转医师、研究生等,让低年资住院医师体会到工作责任。(4)针对各科室固定的住院医师团队,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为抓手,构建“培训+检查+分析+改进”的教育模式,逐一科室深入体检,应用《病历书写环节质量查检表》《围手术期质量安全追踪查检表》《危急值报告质量查检表》《会诊质量查检表》《知情告知制度查检表》和《临床用血质量查检表》等数十个制度查检表,剖析质量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9]。由医务、质控、统计、病案等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协助科室进行分析和改进。

3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效果评价

医师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人文教育;住院医师;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升华医学灵魂,只有医师把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当成执业信念时,才会尽一切努力医治病痛、使诊疗服务尽善尽美。人文关怀完善医学角色,它克服医学技术对人性的冷漠,发挥其从社会、心理、行为诸方面消除疾病,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人文关怀维护医疗形象,一位医学大家必定是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一个知名医疗机构必定会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项医疗活动中。

一、医疗活动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应该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能够在临床工作中落实和践行人文精神。而在某次学术论坛上,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前已经到了医学人文沦落的境地,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格外重要!”他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当前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是欠缺的。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意识到了并不断强调医学人文的回归和临床践行:近十年,以“医学人文”为主题的各类文献超过两千篇;2013年7月,在“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的研讨会上,郎景和、钟南山、吴孟超等8位院士和凌峰等4位知名专家联合签署并了《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医学高校不断增设人文教育课程、各大医院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活动。

二、人文关怀的核心与本质

如今要求重塑人文精神,首先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恰如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女士所言:“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这就是说医学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一门技术,医生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给予患者一个解答,更要在这个过程中考虑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有何体验和感想。医学的目的是医病更要医人、医心,要重视培养医患沟通的基本能力,对于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和同等心理的专业素养。

三、青年住院医师特点

青年医学人才是中国未来医学良性发展和保持先进的最强动力,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医院,都越来越重视对青年医学人才的培养,而临床住院医师是青年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医师队伍中最庞大、直接接触患者时间最多、处理日常医疗事物最细致的一个群体。

四、对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方法

(一)人文教育要贯彻始终。当他踏入医学殿堂——即迈入高等医学院校接受专业医学教育开始,人文教育便要如影随形;当他结束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进入医院开始实习时,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实习生感受到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当他作为一名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时,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人文教育;当他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医疗活动时,高尚的医德和人文情怀要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二)人文教育应多元化。在学校期间,可以通过专业课、选修课等方式帮助医学生逐渐树立起人文关怀的概念。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会邀请附属医院的教授级专家给学生上课,这些“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他们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也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在课上结合实际案例既可以巩固理论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对进入临床有个大概预见和心理准备。在实习期间,首先严格把握好带教老师的人选:既要注重技术也要重视医德。如果说学校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实习期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则关系到实习生的成长方向。不光要实习生参与常规诊疗活动,也要积极安排他们观摩医患谈话、医疗纠纷处理。其次将人文教育成果体现在中期教学检查和出科考核中,使医学生初步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精神,意识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但要看到病,也要看到生病的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从科室层面一方面可以实行导师制,言传身教,既教导工作行为、又引导住院医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重视人权的观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科室特色,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并结合专题讲座,融入以小组为单位、以纠正问题为导向的个案讨论,所有学习素材来自于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的实践,选择典型事例开发思维、分组辩论、经验共享、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三)人文关怀终要付诸实践。人文关怀不能只是抽象地呼吁、空洞地纸上谈兵,而必须要融入各项医学实践活动。首先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缺失的危害,尊重与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才能真诚帮助和抚慰,到达治愈的效果。其次住院医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人文关怀:认真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治疗的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不滥用大检查大处方、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认真做好告知和沟通、尊重病人选择、倾听病人述求。

五、总结

我们今天不断强调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丝毫不是轻视医学技术的作用,相反是为了更好辅助医学活动的开展。当人们更多地关注医疗改革的成败、社会制度的利弊时,如果年轻的住院医师能脚踏实地的践行对医学的信仰、对人性的坚守、对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情,那么,才能更完美地成长,医学才会更好地发展,医患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郑?,李慧.论医学人文与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2,33(8):38-39.

医师教育范文8

我国儿童外科基础教学早期兼容于儿科学和外科学,在医学院本科教学中,儿童外科基础部分大多出现于儿科学教材中,由儿童外科医生进行讲授,部分病种则在外科学讲授。在少数设有儿科系的医学院则具有较为完整的儿外科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儿外科教学在儿科学和外科学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独立成科,不再被外科学和儿科学大纲涵盖。上世纪90年代,医学院系改革,多数儿科系被调整,儿外科基本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儿科学没有儿外科内容,外科学中只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疾病和运动系统畸形,仅少数院校开设儿外选修课。

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的困境

发达国家的儿外科规培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德国学者曾对20余个国家的儿外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在美国,必须经过5年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认证后才能进入儿外科专科培训,其余国家的平均培训时间为6年3个月。在我国,儿外科作为二级学科,在规培中作为培训科目之一独立招生。综合性医院极少设儿外科专业或缺乏规培能力,故儿外科规培基地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培训主要在儿外科各专业轮转。医师一旦完成规培,也基本就业在各儿童专科医院。由于受训面和就业面窄,儿外科规培基地生源紧缺。相反,每年的外科规培基地供不应求。由于外科规培未将儿外科纳入培训细则,经过规培的外科医师对儿外科临床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不具备接诊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他们一旦进入基层医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儿外科病患。不难看出,现行的住院医师规培过早专科化,造成外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与其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临床能力间尚不够契合。

三、儿童外科疾病就诊中的窘况

由于儿童年龄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上海市仅有的四家设有儿外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儿外科医师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满足就诊需求。我们亟需将儿外科常见病的诊治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极大困难。首先,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初诊主要在基层,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分散在各级医院的儿科或普外科医师。近年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儿童外科教学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全科、儿科、外科规培中也没有儿外科培训内容。因此,全科医师在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体检时往往漏诊新生儿或婴幼儿外科疾病,儿科或成人普外科医师容易在接诊儿外科急症或肿瘤患儿时发生漏诊误诊。造成该年龄段的儿童外科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二级医院,儿童外科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也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必须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这势必导致儿外科常见病诊治在今后几年仍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况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和困境,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儿童外科临床能力,需要一个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长期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第一,建议将儿童外科常识融入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内容,这不仅能普遍提高医学生对儿童外科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培养医学生对儿外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学生选择从事儿外科专业。

第二,建议将儿童外科列入临床实习轮转范围,尤其要加入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全科方向的医学生实习内容中。临床实习是让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互结合融会贯通的关键途径。通过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议调整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并在国家执业医师考核中加入儿外科内容。洛杉矶医学中心2009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外科住院医师普遍认为培训中轮转儿外科是具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他们期望每年有一些时间来做儿外科手术。因此,建议在现行的外科规培细则中,适当加入儿外科临床轮转,培养和提高外科医生处理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对于有条件开展儿外科培训的全科规培基地,建议在3年培训中加入2周的儿外科轮转,让全科医师通过临床实践熟悉儿外科常见病,初步具备在社区医疗服务中正确识别儿外科常见病的能力。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