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范例

医师定期考核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1

关键词: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

规范化是肿瘤诊治的首要原则。实现肿瘤诊治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诊疗过度与不足[1]。专科医师与一般医师在临床能力、治疗水平及科学研究领域均存在较大差异。专科医师的要求高于一般外科医师,除临床实践外,还需注重临床研究,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而且是通过临床诊疗研究某种特定疾病,创新性地学习知识,达到引领和修订指南而不是单纯被动地遵守指南[2]。建立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肿瘤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肿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对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3]。而在重庆市,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肿瘤专科医师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不成规模、管理不规范、专科医师能力不强等,问题阻碍了医院发展、学科建设、职工成长和诊疗水平的提升。如何有效开展肿瘤专科培训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背景

1.1国家政策导向

2015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住培基础上,继续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在国际医学界有广泛共识和长期实践[4]。

1.2试点基地情况

在重庆市还没有系统化的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重庆市肿瘤医院作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是部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秉承“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理念,认真开展教学医院建设,探索肿瘤专科医师培养模式,为试点基地建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3学科发展需要

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在亚专业方面更加深入,另一方面相关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思路清晰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1.4培养阶段缺失

年轻肿瘤医生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都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培养和考核。从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到国内外进修、重庆市中青年人才培养期间,存在一个相对的真空期。

1.5职业生涯发展

年轻肿瘤医生不仅应准确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放疗、化疗、病理、影像等基本知识,才能有效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治疗和基地建设等,否则在诊疗方案研究、高级职称评审等方面都会受到阻碍。

2分析现状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5]。结合医院实际,笔者总结出SWOT矩阵,确立了以提升肿瘤专科人才诊疗能力为出发点,深入贯彻国家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充分发挥肿瘤医院特色,学习市内外先进单位管理经验,提升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期间待遇,强化考核管理,从而确保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取得实效,见表1。

3实施情况

3.1实施措施

3.1.1组织领导

由人事科、科教科、医务科、相关教研室、科室共同参与。人事科做好肿瘤专科医师信息备案等,科教科提供教学管理与政策指导等,医务科参与院内轮转安排的审核等,相关教研室、科室承担具体教学、培训和考核等任务。

3.1.2培训时间

2~4年。具体时间由相关教研室、科教科根据人才自身情况、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等综合确定。

3.1.3参加人员

新取得住培合格证的医师。

3.1.4培养目标

在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建立[6]。不仅掌握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积累一定临床和教学经验,初步具备诊治本专业领域内常见肿瘤疾病的能力,并能为MDT提供专科咨询。至少发表1篇CSCD期刊论文,并以前三完成人身份参与1项厅局级课题。

3.1.5培训实施

3.1.5.1确定方向

根据本人自愿和统筹安排相结合,选取2~3个亚专科方向,明确专科医师培训期内的目标、定位、任务、科研方向,细化分步骤实施安排。

3.1.5.2日常管理

(1)培训方式:由科教科牵头,相关教研室和科室具体管理。以参加本学科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开展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2)培训要求:在规范化培训中,受训医师的临床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带教老师的重视程度与指导方式[7]。明确每位培训医师对应的带教老师,培训医师的表现、考核等与带教老师的考核挂钩。(3)考核管理:①日常考核。由相关教研室、科室对培训医师每月、每季度表现评分并提交科教科审核、备案,作为发放待遇的依据。同时,培训医师需按要求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能力、“三基三严”等考核。②轮转考核。每次院内轮转结束,需由相关教研室、轮转科室对培训医师组织测评,从临床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评价培训效果并打分,提交科教科、人事科审核和备案。③终期考核。成立考核小组,于专科医师培训结束前1个月,对培训医师进行考核。根据培训期间表现、研究方向等,确定最终定科情况:原科室、新科室、延长专科医师培训期限等。

3.2保障措施

3.2.1待遇管理

专科医师培训期间,奖励性绩效参照科室同级职称医师及考核情况发放。根据工作和培养需要,开展院内轮转时,待遇按照院内轮转管理相关规定执行。此外,每月评分和表现综合排名前五名者,享受每人1000元/月的生活补助,其余医师享受每人800元/月的生活补助。

3.2.2竞争机制

强化考核管理。终期考核时经考核小组考评,合格者,获得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优秀者,还可获评专科医师培训优秀学员。当年优秀学员名额不超过5名。

3.2.3激励机制

(1)专科医师培训结业学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晋升上一级职称、优先推荐申报厅局级科研课题等。(2)专科医师培训优秀学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医院人才项目和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等人才培养项目、优先推荐人才荣誉称号评选,同时支持其开展对外交流,参与必要的国内进修学习。(3)一方面争取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在重庆市范围内提升本院专科医师培训结业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全国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3.3培训作用

3.3.1明确医师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全面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对相关领域诊疗流程、规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化本专科领域培养,用好、用活人才。3.3.2契合医院学科发展需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尤其是亚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3.3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引导年轻肿瘤医生在住培、专培期间轮转各科室时维持稳定的学习状态。

4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医院新进人员参加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逐渐向硬性规定发展,将肿瘤专科医师培训与职称晋升、执医从业、后学历教育等方面挂钩,如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副高级职称等;对肿瘤专科医学培训合格人员授予博士学位或优先攻博。

4.2加大经费支持

建议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解决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经费缺口,缓解各医院经费压力,促进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质量进一步提升。

4.3强化基地建设

一方面提升硬件建设,扩大培训的教学场地,购置培训设备;另一方面加大软实力建设,如扩大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带教老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4.4提高福利待遇

医学生的学习阶段漫长且艰辛,建议适当提高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4.5严格考核管理

加大劳动纪律、医德医风等教育,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制订科学、细化的考核指标,开展定期考核。评价的目的是对专科医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而给予改进,该过程也是帮助培训对象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9]。

5结语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2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向。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也要正确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深度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新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因此,也要及时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为医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 精细化管理

1.1职务职称体系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中,职务职级体系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也是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发展体系之间的衔接纽带。在建立职务职级体系的时候,应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纵向分为职等、职级,横向分为职系、职组,采取“以事为中心”的核心精神,对工作内涵进行界定,明确执行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因“事”设岗,以“事”定级,实现“人”与“事”之间的良好配合。例如,A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职务职级体系,结合工作性质,分为5大职系(医师职系、医技职系、护理职系、行政职系、信息工务仪器职系)、4个职等、约64个职级。①医师职系。其4个职等分别为规范化培训医师、专科培训医师、主治医师、Attending医师,随着职称、职务的晋升,职级也不断提升;②医技职系、护理职系、行政职系、信息工务仪器职系,是根据工作难度的高低、技术能力的强弱以及责任要求的高低等因素,划分为基层人员、基层主管、二级主管、一级主管4个职等,各职等又包括多个职级。

1.2评价体系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中,评价体系占据着关键地位。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岗位胜任力,为此,公立医院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全体员工开展周期性考核。包括:①平时工作评核。由部门主管对本部门员工的作业时效、工作品质、安全卫生、工作执行、服务态度等进行评价,基层主管、二级主管还需对其领导统御能力、规划计划能力、专案改善能力等进行评价;②定期工作评核。定期工作评核分别在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③年终考核。主要包括考勤、工作考核、奖惩三个部分;④聘期考核。聘期考核是在合同到期前开展的,其是在年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侧重于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与聘用合同、完成聘期目标任务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金挂钩,奖惩分明。

1.3发展体系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员工发展体系占据着核心地位。员工发展体系主要包括双梯晋升制度、教育训练制度两个部分。①双梯晋升制度。在职务职级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立医院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人事管理特征,建立职称、职级双梯并行的晋升发展体系。职称晋升与专业能力等级提升挂钩,职级晋升与岗位履职能力提升挂钩。每一职级对应一个具体岗位,在职务职级体系的基础上每个岗位均设计“岗位说明书”。明确的职级培养晋升路线与“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②教育训练制度。教育训练也是员工发展体系的一个主要特色。例如,A公立医院建立了专科医师与住院医师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机制,致力于确保临床岗位胜任能力,采取国际通行的临床医学教育考核方法,对住院医师实施全过程考核,以保障培训效果。建立以科主任为领导的Attending医师负责机制,Attending医师主要负责患者的全程诊疗服务、长期随访服务,保障服务的完整性、连续性。各专科设有“Attending医师职务行使权范本”,充分考虑项目作业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经验、要求等因素,划分规范、类别以及阶层,各医务专科为科内各Attending医师职务行使权项目提供充足的教育训练机会,经考核通过后方可授权。

1.4激励体系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中,激励体系占据着重要地位。激励体系与薪酬绩效相关,其是以岗位贡献为根据。在薪酬方面,医师职系高于医技职系、护理职系、行政职系、信息工务仪器职系,以体现医师的核心地位。在绩效奖金方面,各职系、岗位统一执行如下制度:针对可量化的岗位,制定目标值、标准值;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与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密切联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针对质量不合格建立合理的扣罚制度;应用团队绩效评核模式,以个体绩效考评积分为根据,确定个人分配基数,以促进团队成员通力协作。①针对医师,设置医师费制度。根据医师的医疗工作量,对其收入进行计算,采用科内积分、年资积分、收入积分进行加权分配。②针对医技护理人员,设置以费率制、单价制为基础,可体现工作负荷的绩效奖金机制。费率制适用于工时不易测量、受作业批量与频率影响的科室,针对这种类型的科室,采用费率制对绩效总额进行核算,绩效费率是根据基准收入、评核薪资等进行设置,可分配绩效总额与医院的医务收入实时关联;单价制适用于工作不受批量影响、变异性小、独立性高的科室,针对这种类型的科室,采用单价制对绩效总额进行核算,也就是针对各工作项目,确定一个合理的绩效单价,对标准作业时间进行量化,从而得到单位工时,工时单价是根据评核薪资进行设置,可分配绩效总额与工作量实时关联。③针对难以采用统一标准对工作量进行量化的行政支撑服务人员,设置以预算为核心的绩效奖金制度。针对不同职级,设置不同的绩效基准、不同的调整系数,结合医院医务收入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动态化调整。

2 信息化管理

2.1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纸质档案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丢失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快人事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可以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多途径收集人事档案数据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支持。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范围十分广泛,可通过多渠道来对人事档案数据进行收集。①可对纸质人事档案的信息进行收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政治面貌等个体信息;②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对薪酬、绩效等信息进行自动化采集,也可对员工自行填报的个人信息,包括社会关系、爱好、性格等信息进行采集;③将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网络结合起来,借助数据接口,可对外部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包括社会环境、社交网络信息以及个人信用等信息。借助可以全面采集员工信息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员工的全貌展现出来,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2.2人岗精准匹配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有效应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实现人岗的精准匹配。①在准确分析各岗位工作内容、具体职责、工作量与工作强度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建立对应的“优秀人才模型”,明确岗位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挑选在工作态度、综合素质、性格等方面切实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达到人岗精准匹配的效果。②针对在具体岗位上绩效比较优秀的员工,全面采集其信息,针对该岗位建立“优秀人才模型”。在员工招聘的时候,对应聘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该招聘者是否与“优秀人才模型”相匹配。

2.3完善人才队伍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对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有效应用,达到完善人才队伍的效果,并可以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①新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站在长远角度分析,前瞻性预测医院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并对现有人才结构进行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人才引进计划、长期人才引进计划,并逐步落实,以达到完善人才队伍的目的。②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全面收集已离职员工的相关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对员工离职的原因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进而达到稳定人才队伍的效果。

2.4绩效考核的全面量化

新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借助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等,全面、动态化收集人力资源信息,根据收集到的人力资源信息,实施全面量化的绩效考核,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①公立医院运行过程中,员工在具体岗位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数据,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可对员工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等准确反映出来。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员工的工作数据进行自动收集,并以此为根据,实施量化的绩效考核,可提高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客观性、准确性。②有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手段,有利于推动员工发展。例如,员工如果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则可适当晋升员工的职位,使员工获得成就感;员工如果有物质需求,则可适当提高员工的福利或待遇。

3 结语

新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采取精细化管理,建立由职务职级体系、评价体系、发展体系、激励体系组成的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可以采取信息化管理,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完善人才队伍、实现绩效考核的全面量化。通过采取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夏夏.如何提升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J].商讯,2021(13):187-188.

[2] 杜欣.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薪酬制度与绩效管理变革探析[J].今日财富,2021(09):211-212.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3

[关键词]南充地区;口腔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1]。本研究通过对南充地区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口腔诊所口腔医生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南充地区口腔医师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现行继续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南充地区不同层次口腔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随机样调查的方法,选取南充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口腔科医生51人,10所基层医疗机构口腔医生48人,及40所民营口腔诊所的口腔医生85人,共184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南充地区口腔医生继续教育调查问卷”,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问卷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和规模、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主要工作领域等;(2)继续教育现状的了解情况:对继续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需求、管理及执行情况、影像继教效果的原因等。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应答率为92%。

3.统计学方法

对调查的全部数据资料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对继续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继续教育学习情况和影响继续教育效果的因素。具体如下(见表1、表2和表3)。

三、讨论

1.南充地区口腔医学继续教育现状

调查数据看出,南充地区口腔医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三个层次的医疗机构中,三级甲等医院的继续教育落实情况最为良好,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外出进修、报考硕博士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等,均是其参加继教的手段。基层医院的口腔医生常选择进修这一传统的形式。民营诊所的口腔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学术交流会、培训班为主,起点低、基础较差的医生则会选择进修来迅速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深入分析发现,三甲医院的口腔医生以硕士为主,比例为72.55%,对自身发展要求高,继续教育的学习动力足;基层医院的医生为学分而学的情况较为多见,参加继教学习后真正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不多,流于形式;民营口腔诊所的医生仅有少数人员热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大部分人员认为参加继教会耽误门诊开业。

2.改善南充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状况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改善南充地区口腔医生继续教育的现状?对待不同层次的医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手段,有针对性实施继续医学教育。(1)加强继续教育的监管,增加经费投入。①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加强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的审查登记制度;②民营口腔诊所的医师由于不存在职称晋升问题,继续教育缺乏管理,学习全凭兴趣,这是导致继续教育在口腔诊所不太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为规范口腔诊所医生的继续教育行为,应成立专门的民营口腔诊所继教考核小组,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③如何将继续教育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也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影响口腔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中排首位的是“工作忙,没时间”(36.41%),究其原因是个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认识,树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终生就业”的观念。④投入经费不足是限制口腔医师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2]。我们的研究显示,73.91%的医生认为目前的继续教育经费不充足。无论如何应调动一切力量保证继续教育的投入,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积极提倡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七种。①学术交流会。②脱产或半脱产办班学习。③进修学习。④互联网远程教学。⑤广播或电视教学。⑥函授与面授结合。⑦业余大学[3]。上述几种继教模式中进修学习是基层医院的传统继续教育模式,口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修学习可以系统的学习掌握一门新技术,缺点为时间过长,现在比较流行的模式是学术交流会和各种实操班,尤其对于基层医院和民营诊所,可以集中学习口腔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了解行业动态,用时不长。除此以外,应该积极提倡网络教育。现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各种继续教育网络的构建,医务人员沟通交流的手机APP的开发,各大知名口腔院校也相继建立了远程教学和专家会诊系统,最大限度的拓展了继续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3)严格考核,实行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继续教育评价是对继续教育加强管理和进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国外对评估的研究已有90年历史[4]。我国继续教育起步晚,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研究显得滞后。自2000年《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颁布以来,公立医院对继续教育管理采用继续教育学分制度,要求医生每年完成不低于25个继续教育学分。另外,公立医院实行了职称晋升考核和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可以定期了解医师的知识结构和执业水平,但是这种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既然不能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继续教育难免走过场。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63.59%的口腔医生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后有必要进行考核。参看美国的继续教育管理,其口腔专科医师执照为非终身制,医生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每隔10年对其所学的新技术、理论进行严格考核,即专科执照再认证考试[5]。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综上所述,研究与探索构建符合不发达地区的口腔医学继续教育体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尤其应重视民营口腔诊所的继续教育。我国民营口腔诊所管理不规范,其医生队伍素质较低,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低学历口腔人才的培训,这是一大难题,政府和相关口腔教育管理机构应逐渐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梁进军,陈焱,肖水源.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7,2(14):600-602.

[2]张诚,陈幸华.浅谈教学医院进修生培养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71-1272.

[3]王魁英,杨波,谭艳,等.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南军医,2009,5(11):951-952.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4

一、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一)夯实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全面加强医疗救治指导支持。强化医疗救治“五个结合”。强化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建设和发热病人闭环管理,推进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风险排查和评估。健全县核酸检测体系,加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提升全员核酸筛查应急能力。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做好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优化感控资源配置,强化感控制度建设与感控措施落实。加大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疫情防控措施督导检查力度。

(二)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平战结合、防治结合,加强医疗资源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落实,提升县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助力医防协调机制健全完善。总结提炼肺炎疫情防治经验,重点推进重症医学、呼吸、麻醉、感染防控、传染、精神、儿科、院前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优势学科群,提升传染病依法依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核心能力

(三)启动规划编制。突出规划纲领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精神心理卫生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研究医疗机构多院区管理相关政策,引导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科学有序发展。

(四)打造医疗高地。推进县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救治基地)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围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推进县临床专科能力建设。

(五)补齐发展短板。深化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以“三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院前院内协同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体系,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加强癌症、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罕见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诊疗管理。

三、聚焦创新驱动,深化医疗领域改革试点

(六)深化医疗管理要素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机构、科室、人员、技术准入备案管理。全面推行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启动2021年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一年两试”和2020-2021年度分层分类医师定期考核改革。

四、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治理能力水平

(七)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压实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限制类技术”备案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规范化培训。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器械管理,强化重点监控药耗临床使用监测,推动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水平。推进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

(八)深化医疗纠纷预防调处。巩固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和治理体系,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安保力量、安检设施、安保系统在内的“三防”能力建设。巩固发展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

(九)提质推进精神心理服务。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抓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和精神科转岗医师培训,开展民营精神疾病专科机构规范化巡回指导培训,促进全县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提质增效。

五、坚持多措并举,加强系统医德医风建设

(十)加强系统行风建设。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优良医德医风”专题活动,优化卫生健康行业形象。建立健全行风建设工作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指导医疗机构完善行风管理架构。探索开展医疗机构行风满意度调查。深入实施“民营医院管理年”、“人体器官移植专项整治”、“大型医院巡查”和“回头看”工作。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5

1.为及时掌握本科危重患者抢救及日常医疗工作运行情况,确保质量与安全实时有效的监测及控制,质控小组对科室环节质控、终末质控、关键环节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及抽查,不定期进行科室各侧面满意度调查。具体做法如下:

①检查门诊运行质量。重点检查诊治是否及时、病历及各项申请单书写是否规范、辅助检查是否到位、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入出院诊断符合率等,检查门诊处方合格率、门诊手术室无菌操作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门诊团队协作是否和谐、环境卫生是否达标等各个环节运行质量。

②检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不定期依次深入科室各病区,检查各病区交接班、查房等各项医疗工作运行情况,参加科室及院级危重、疑难病历讨论。每月每病区至少1~2次选取一定数量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质控小组随机选取,对科室医护人员保密),谈话内容包括查房制度落实(重点是上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早晚各一次查房制度)、术后患者、危重患者巡视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交谈中了解医疗效果、服务态度、后勤保障措施、食堂饭菜质量等各种医患链接的环节,对交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科主任或上级部门,及时处理改正,并监督效果。

③严控病历运行质量及终末质量。专人负责病历质量监管,以《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为依据,严控病历质量,杜绝缺项漏项、书写不规范、书写潦草。着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病程记录不及时、不详实、空洞或流水账者被记录在案,对采集到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科主任及当事人,质控小组连续跟进,督促不断改进。每季度组织病历书写比赛,对优秀者着重奖励

④每月1次进行科室各侧面满意度调查。侧重点为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疗对医技满意度调查,后勤保障满意度调查等。对“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医疗价格”、“团队协作”、及“环境设施”等问题重点调查,积极鼓励患者、产妇或家属提出意见或建议,以满意度调查表及交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加强科室与患者及产妇沟通的渠道建设,真正做到“以患者及产妇为中心、构建和谐医院”,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患隔阂,减少医疗纠纷。

⑤对住院产妇及胎儿监测、产后及术后巡视等重点事项重点督查,对医院感染、抗生素应用、输血等关键环节单独列项监控。

2.质控小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客观分析、汇总,对质量偏差的病区或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整改意见,汇总报告科主任,并汇入月底科室质控总结,上报质控科,作为财务科奖惩依据,作为院领导决策依据。对质控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质控小组重点后续跟踪监督。

二、结论

1.随着本院三级质控体系特别是科室质控小组的建及运行,本院妇产科以提高科室质量文化理念,调动全科提高医疗质量积极性为重点,认真完成质量目标任务,坚持学习、督导、自测、核查、评估、持续改进、再评估等方法加强目标管理及过程控制。质控小组在组织协调、质量监控等方面强化内涵建设,严格奖惩制度,立足长效发展。小组各成员按质控要求分工,各具其责,指导督促落实,充分协调控制,实时监督反馈,质控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2.自科室质控工作有效运行以来,科学实用的质控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思想认识,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医疗隐患。在质控小组运行过程中,人员安排、时间调配、培训教育、激励机制等是奠定科室质控工作良好运行的基础因素,要使全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质控制度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领导的鼎力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和检查制度,适当严谨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是必要的,质量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绩效挂钩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福建省医保中心、福州市医保中心、某三甲医院的信息平台数据库。

1.2研究方法

1.2.1统计学分析。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数据库,获取2013-2014年该医院实施医保总额控制精细化管理前后的相关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和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住院指标的变化趋势。

1.2.2SWOT分析法。

根据医院在医保总额控制下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的初步效果,分析精细化管理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风险。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2.1落实住院成本控制目标

首先,通过分析数据,合理预留,确定院内总额控制关注的目标人群。纵向立足于全院、科室、医生、患者,横向以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后勤科室等为维度,进行科室和人员的归并,同时,通过参考同科室相同职称的平均额度来弥补新入职或进修、下乡人员的数据缺失,以提高分解指标的合理性。其次,参照既往同期数据,赋予预增比例、风险值进行推演,住院以医疗组为单位分解指标,同时确定效率指标,如次均费用、住院人数、重复就诊率、住院天数、外科麻醉手术率、住院的单病种(ICD-10)费用等,及时下达住院费用管理目标。

2.2加强临床药品管理

对临床价格高、用量较大、易滥用的医保限用辅助药品、目录外药品,按住院病区采取审批后使用制度。同时设置医生开处方权限,控制辅助药品使用的种类和剂量。通过加强药品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以达到严控药品费用的目的。

2.3规范材料、项目费用管理

通过招标方式合理采购医用耗材,对高额诊疗项目和高值耗材的使用实行告知审批制度,以达到合理诊疗和降低耗材成本的目标。

2.4监控环节与信息建设紧密结合

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费用预警机制,对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实现动态实时监控,实时了解各科室、各设备的使用情况,监控预算执行情况,以减少医保违规行为的发生。

3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3.1住院人数大幅增长,费用总额增幅较小

2014年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后,第一季度的住院人数为3706人,对比未实施精细化管理的2013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了15.3%。同时,费用总额仅上升了4.85%。反映出总额控制下,医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向增加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产出方向发展的趋势。

3.2个人自费金额有所下降

2014年第一季度住院患者的个人自费药品金额同比下降12.57%,自费项目金额降幅为5.99%。

3.3人均药品费、材料费、项目费用受控程度不一

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后人均医疗费用下降了9.10%,其中人均材料费的降幅最大,为17.55%,其次为人均药品费,降幅为8.44%,最小为人均项目费用,下降了3.43%。医院在合理用药、适宜检查、规范治疗方面的效果初步显现。

3.4麻醉人数增加,平均费用下降

2014年第一季度麻醉人数增至937人,较实施前的2013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2.32%。在麻醉人数增长的同时,平均麻醉费用下降了6.70%。其中,平均麻醉治疗费、材料费、药品费降幅依次为9.36%、9.32%、3.24%。由于医院采取麻醉费用专门定额管理,并实行等同于临床科室费用的控制办法,促进了麻醉药品、材料和治疗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了麻醉费用不合理增长。

4应用SWOT法对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进行评价

4.1优势分析

医院总控管理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医院对总控管理高度重视,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医保管理中,明确精细化管理的计划和目标,重基础、重细节、重具体、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其次,管理组织及制度得到完善,成立的医保管理协调小组,制定了临床超标管理办法、总额控制管理工作奖罚办法、医保违规处罚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推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再次是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电子病历的运用、ICD-10的嵌入、临床路径模板的开发、自助机的普及和BI(BusinessIntelligence,商务智能)医疗费用监控体系的建立,为药品、材料、项目费用的管理及医疗费用指标的监控、反馈、分析等提供了信息保障。

4.2劣势分析

医院总控管理的劣势有:一是医院面临费用亏损风险。医保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但也限制了医院业务总收入,一旦出现费用超标,按照服务协议中的比例分担方法,医院还是会有部分亏损。二是精细化管理措施不够完善,医院在2014年才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相关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应拓宽政策宣传和学习渠道,加强临床医生对医保政策的认识,优化精细化管理流程,细化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管理目标及相关效率指标,加强监控、反馈和质量管理工作等。

4.3机遇分析

医保总额控制为医院精细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包括:一是各方面相关研究的成熟化及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可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管理实践案例,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二是以此调整医院发展模式,由原来经验型、粗放式管理逐步转为精细化管理。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用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满意度,有利于医院吸引更多患者就医。三是有助于集聚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优秀人员,为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竞争优势是医院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发展机遇。

4.4挑战分析

总控实施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实施医保总额控制后,医院面临医保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多重压力。其次,医院竞争不断加剧。控制贵重药品和高值耗材使用,有可能使部分患者重新选择就诊医院,医疗机构间的竞争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5结论

在医保实施总额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医院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避免部分地区或医院出现的推诿、拒收医保病人,分解服务、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等问题,从该院实践看,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促进了医院发展方式改变、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增长,降低了个人负担。分析提示,医院对总额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在面对优、劣势的同时,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的机遇期,医院在总控管理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作者:谢红兵 涂饶萍 林智平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

第二篇:儿童医院精细化管理应用研究

1人员及工作现状

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供应及再生医疗器械、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供应,其工作直接影响着全院各个科室的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按照按需编配原则进行人员编配,保证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合理搭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而提高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和临床满意度。

1.1人员编配

消毒供应中心现有各类人员共26名,其中护士1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4名,主任护师2名,其中包括护士长1名,医技2名,护工12人。

1.2工作点分布

医院为提高消毒供应工作的管理,在急救大楼负一楼为消毒供应点。运送点的分布较分散,人员无法急时回归,这给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提出较高要求。

2精细化管理

2.1工作人员培训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现有人员的编配,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由于现有工作人员中护工占64.7%,这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且流动性较高,不利于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且对工作熟练的技术工人。具体培训内容如下:(1)加强职业知识学习。消毒供应中心应结合本工作的实际需要及要求,编写工作人员培训教材,主要内容应涉及消毒供应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消毒工作的规范化、消毒供应工作质量的标准化、感染知识、应急处理方案以及各岗位工作内容及职责等。以PPT讲课形式向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2)提高技术工人操作技能。消毒供应工作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执行,这需要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熟练且规范。对技术工人的消毒工作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并定期考核。(3)消毒供应工作制度化。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化,责任化,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执行力,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2.2人员合理分配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合理搭配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发挥各岗位人员的特长,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尤其是重视专科护士理论知识扎实全面、工作涉及多科室的优势,以护士为主导,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整个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每个消毒供应点应安排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责任感强、认真踏实的护理专科人员协助管理。

2.3实施质量监督

应根据工作的具体划分区域,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由本区域责任人负责本区域的消毒供应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由责任人担负主要责任。护士长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全面工作负责,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个区域或小组内。按照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实行工作的质量检查,包括医院抽查、消毒供应中心普查以及责任人自查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相应考核制度,对每个工作区域或工作小组实行定期考核,并与工作绩效挂钩,不仅有效促进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热情,保证工作质量。

3结果

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体系后,有效解决了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力短缺、供应不足的问题。通过现代化管理理念,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提高了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此外,对技术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建立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技术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标准化程度,定期的考核使得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差错防范意识增强,工作中时刻防范措施出现,极大提高了临床满意度。

4讨论

精细化管理体系,是严格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现代管理理念,重点突出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方法的规律性,精细化管理体系即体现出其特有的细化、量化、标准化、流程化、严格化、精益化等规律。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于儿童医院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如何保证消毒供应中心为各个科室提供合格的再生医疗器械,适应医院的迅速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分析了精细化管理理论在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及效果,旨在为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质量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短缺的问题,并且通过技能培训、责任落实和技能考核,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技能水平和临床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总之,精细化管理体系应用于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可以综合发挥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从而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的质量及临床满意度不断提升。

作者:陈怡君 尹忠元 覃艳艳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三篇:医院体检精细化管理应用

1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1体检前精细化准备工作

1.1.1制定科学合理体检套餐

体检中心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科学设计了多款个性化套餐,如:公务员套餐、糖尿病套餐、高血压套餐等;客户可以直接选择套餐,也可在体检中心已制定的各种套餐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具体的年龄结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减项目来制定本单位体检项目。

1.1.2进行周到细致的体检安排

(1)在检前1w须将体检注意事项发放到每一位体检客户手中,要详细告知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行为:如检前高蛋白、高脂肪、含糖食品等可能影响肝功能、血脂、血糖的检查数据;并与该单位体检负责人再次确认体检人数、体检项目、体检时间。(2)体检中心分时定量,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日工作任务。根据我院体检接待规模的实际情况,每日体检量安排不得超过600人次,且须把握体检单位的错峰安排,避免拥堵发生。(3)在体检车辆接送安排上,驾驶员须准确把握接送地点及接送时间,并重点关注老年人的行车安全问题。

1.1.3优化流程,注重细节

(1)科学设置体检窗口。对易造成拥堵的体检项目,增设检查窗口;如抽血窗口由6个增加到8个,彩超检查窗口由7个增加到10个,DR检查窗口由2个增加到3个。(2)清晰设置指引标识。从体检指引单上的流程图到各楼层墙面和地面标识及各检查室门口的标识牌,都清晰醒目,避免了由于标识不清造成客户来回奔波。(3)关注对体检客户隐私的保护。如:实行男女分诊室、相对分区域检查,注意安排同性别的检查医师进行检查,尤其注重在检查过程中从行为上、语言上注意保护客户隐私。(4)成立处突小组,有效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发生。小组下设急救室,配齐急救设备、急救药品和急救人员,负责处理体检过程中突发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

1.2体检中的精细化管理

1.2.1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弹性工作制

全中心所有人员上下班考勤管理实行打卡管理办法,并与绩效挂钩,这种方法公开、公平、透明,有效地规范了体检中心的工作秩序。另外,在体检高峰期由体检中心临时增派检查医师和导诊人员,既有效应对拥堵发生,又避免在体检空闲时的人力资源浪费。

1.2.2采用分段导诊服务

体检中心每层楼设置数名导医人员,负责各楼层体检客户的导诊服务,包括讲解体检流程,引导体检路线,维护体检秩序,核查体检项目完成情况,并且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提供全程导诊绿色通道服务。

1.2.3管理好体检过程的重点环节

(1)科学合理安排体检客户在规定时间内采血。最迟不宜超过10:00抽血,否则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影响,使检测值失真(例如血糖)。(2)检查血压时,先静坐5min,否则由于客户来回走动会影响其检测数据准确性,特别是对一些高血压患者影响较大。(3)对糖尿病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由于抽血、彩超检查须空腹,排队时间相对较长,这部分人如果等待检查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所以要重点关注,提前安排。(4)在体检中心设体检信息系统监督员,负责确保体检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检查数据、图像的正常传输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信息系统的瘫痪和传输数据、图像丢失。

1.3体检后精细化管理

1.3.1建立三级核审制度严把质量关

各参检科室的初检医师对体检客户检查完毕后,将体检客户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审核确认,无误后通过信息系统传输给体检中心主检医师,由主检医师审核后再上传给中心总审医师审查复核。体检报告经总审医师审查复核后,方可发送给体检客户。

1.3.2按考评细则严格考核

按各检查窗口人员职责、任务分工和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性质情况,制定了《体检质量考评细则》,并与当月绩效挂钩。例如:初检医师报告发送后,主检医师发现其差错按以下规定扣初检医师的当月绩效分值。如(1)男女性别错误、左右不分、描述不全、描述与结论不符,数据错误等,院内发现扣2分;院外发现扣5分,造成严重影响扣10分。(2)体检诊断性质错误扣5分,肿瘤漏诊、误诊造成严重影响扣20分。

1.3.3检后服务精细化

(1)设置重大疾病及时通报流程,如发现恶性肿瘤等,当天立即核查,核查后即通报当事人或单位。(2)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组织主检医师到体检单位进行一对一的体检结果咨询,为体检单位提供员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疾病统计分析表,并定期为体检单位进行专题健康教育讲座。(3)为有需求的体检客户开通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状况评估、慢病管理、院内及院外绿色就诊通道建立等。

2效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体检中心的最大贡献在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体检质量,并确保了客户满意度。2014年体检报告准确率达99%,客户满意率达99%;2014年体检总人数为10.5万余人,比上一年增长10%左右;2014全年没有客户投诉我院体检质量问题。

3讨论

3.1设置细致化的工作流程是精细化管理基础

流程管理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就是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流程的各个工作环节,以及各工作环节的流转关系。科学管理的工作流程是健康体检有序、规范进行和确保质量的基础。我院体检中心针对各检查窗口的工作职责分工,科学制定了明确细致的工作流程图,主要包括:体检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体检信息系统工作管理流程、客户体检流程、体检用车管理流程、体检客户财务结算流程、检后服务工作流程等。通过细致化的流程设置,使体检中心各岗位人员明确其工作要点、工作环节、工作秩序,使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

3.2实施严格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2014年元月以后,体检中心严格按《体检质量考评细则》进行考核,不讲情面,一切按规定严格奖惩。虽然一开始大家不习惯,觉得太严,但随后严格奖惩成为一种常态被大家接受了,体检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4年院内检查发现16起差错,比2013年少了60起(差错均由主检医师、总审把关发现),院外没有发现1起差错。

3.3精细化管理有效避免了医疗纠纷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7

(1)感染风险的识别及评价。分别对患者自身的感染风险因素、药物及仪器使用中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环境感染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

(2)管理者要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建立感染风险管理小组,完善工作制度及流程,建立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程序。

(3)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修养。要严于律己并以身作则,要主动关心和理解护士的苦衷,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并尽可能给予帮助。

(4)加强护士对风险意识及感染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执业护士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医院感染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定期考核,评估他们对常见的感染风险应急处理程序、危重感染患者抢救流程的掌握及应对能力。

(5)加强管理者对感染风险的监控,进行护理安全意识的教育,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对护理质量不断地进行质量控制及改进,经常分析及评价护理质量,监测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制订好预防和纠正感染的有效措施。

(6)将医院感染预防的要点和重点用宣传册的方式进行强化,从多方面增加护士的感染知识,加强宣传感染控制意识。

1.1判定标准

(1)控制感染的意识:由3名资深调查人员不定期对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与试卷考核结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分为强、弱及差。

(2)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涉及医院感染知识的重点及细节进行平时提问与最终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及差。

(3)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以医院患者感染情况的控制效果为准,评估结果分为优、良及差。

1.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护士的控制感染意识显著优于对照组(Z=2.916,P=0.031)。

2、讨论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8

【关键词】药学服务;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1]。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若未合理用药,轻则会削弱治疗效果延误病情,重则会导致患者药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医疗界对临床医师和药师用药的一个核心要求。我国当前临床用药中普遍存在过度用药、重复用药、偏爱新药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原因有部分临床医师受各种利益驱使,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动机;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临床医师不合理用药的违规成本过低;药师未能实施有效的药学服务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2]。药学服务是安全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要求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负责任、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3]。当前药学服务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药学服务对提高合理用药的作用,笔者结合药师岗位的长期工作实践对当前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笔者所在医院的药学部于2016年6月开始实施提高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的一系列措施,以此次改进时点作为分界线,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6年5月本院药剂处方3000张,对处方中包含的临床诊断病症、药品名称/剂型、总量、规格、剂量、频次、用法等信息进行统计,进而从是否重复用药、用法用量有无不当、联合用药是否合理、药品与其适应证有无不符等方面评价每张处方的合理用药情况,并汇总整理存在的问题。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期间的处方3000张,汇总整理处方问题。

1.2方法

2016年6月起,笔者所在医院的药学部在改进药学服务中采取以下多项具体措施。

1.2.1对药师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持续更新药师知识结构,并通过定期考试巩固培训效果。(1)在部门内定期举办药学知识小讲坛,每期让一位药师介绍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合理用药方法、常见不良反应及实践中遇到的药学服务问题,小讲坛在药学部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每位药师分享药学服务中的先进经验,加深对药物的学习和理解。(2)邀请院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制药公司代表对某类疾病用药特点、不合理用药的负面案例、新药的特点与用法等方面进行介绍。(3)鼓励药师参加国内药学学术会议,拓宽视野,加快知识的更新与药学发展前沿的了解。(4)选派优秀药师参加国内药师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药师队伍的专业能力。

1.2.2加强绩效考核方式,重视通过绩效考核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药学部按月抽查每位药师经手处方中的合理用药情况,以此评价其药学服务的质量。对处方中合理用药情况>90%者给予绩效奖励,而对处方中合理用药情况比例<50%的采取绩效扣分与批评。

1.2.3按月总结药学服务中的问题与经验,建立与医师之间的反馈机制。药学部建立了月度工作交流会机制,在月末的交流会上,药师们分享当月临床用药与药学服务中存在的经验与问题,药学部还要求药师按月汇总问题对临床医师进行反馈,引起医师重视,从源头上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改进药学服务前后处方中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药品与其适应有不符等问题发生率和合理用药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后处方中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药品与其适应有不符等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合理用药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04,P<0.05)。

3讨论

3.1当前临床用药中药学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国药学服务未能实现合理用药的原因有:(1)药学服务仍停留在低级阶段。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药学工作要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药师要发挥减少药害、节约资源、保障用药者身心健康的作用。但当前的药学服务仍停留在药品供应、药品调剂、药品管理的低级阶段[4]。对用药全过程的组织实施、管理与干预过少,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是在思想意识层面,药师对要学服务的目标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充分意识到药学服务的核心要求是“以患者为中心”,导致药学服务的弱化;二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药师未能持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导致知识体系陈旧过时,专业能力下降,无法在药学服务中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三是在工作强度方面,药师在工作中直接面对大量的患者,工作饱和度高,多数情况下处理药物的分发与调剂已经应接不暇,无时间进行细致的药学服务。(2)药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话语权。很多医院未能对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给予重视[5],仅把药师岗位定位为单纯的药物供给调配或处方差错核对的操作性岗位,而非开展药学服务确保合理用药的专业人员。在部分医师的观念中,药师也只是协助医师完成药物供应的后勤人员,而非参与管理用药合理性的专业人员。医院定位的偏差与医师观念的错误,常导致药师的用药建议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长久以往也损害了药师提升药学服务的积极性。(3)缺乏对提高药学服务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当前多数医院的药学部对药师的绩效考核集中在日常工作量、差错率、考勤等方面,而对药学服务的情况缺乏考核机制。一方面由于对药学服务的考核尚未建立起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于药学服务质量信息的收集机制[6]。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药学服务更多取决于药师个人的风格,服务质量信息收集机制的缺乏则导致对评价工作难以开展。

3.2在我国医疗体系诸多问题短期难以得到改变的情况下,提升药学服务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合理用药的措施。在提高药学服务改进合理用药方面,还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一套客观的药学服务评价标准与药学服务质量信息收集机制。在评价标准方面,可根据药学服务的目标与各项服务中的要求,制定服务的标准[7]。在服务信息质量收集机制方面,可以借鉴银行、航空公司、电信公司等其他服务行业的信息收集机制。(2)药师可以帮助医师及时了解药品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给予信息支持。随着药品研发和制药工艺的迅猛发展,新药和新剂型不断涌现,同时出现大量的仿制药和“一药多名”等现象,这给医师提供更多治疗选择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更多的困惑。药师时刻掌握第一线药品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新药作用机制、作用靶位、药效学/药动学指标、临床评价等信息。(3)在护士执行医嘱方面,药师可以给予更多的监督与指导,传授护士相关的专业知识,确保护士配药操作更加合理。药物的适宜溶剂、稀释容积及滴注速度、给药次序均对药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溶媒、配液等相关操作中,药师应根据药物的特点给予护士注射剂配制溶剂、稀释容积与浓度、静滴速度、输液药物的稳定性和配伍禁忌等信息,避免药物因稀释容积不科学或溶媒不合理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同时,应提示护士输液中的正确给药次序,防止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失效或加重药物毒性。(4)医院药学部在药师的培训中要增加人际沟通技巧、礼仪以及患者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以提高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改善服务质量[8]。药师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是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沟通过程中,药师要多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使用学术性用语或专业词汇,通过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用药依从性,尽早康复。(5)医院药学部可以创建一个用药咨询网络服务平台,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必要帮助[9]。多数患者希望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解答自己的疑虑,尤其是在老人、孕妇、哺乳妇女及婴幼儿用药方面,经常会出现能不能用,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最好及药物与食物的禁忌的问题。通过用药咨询服务平台,药师可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患者进行专业地解答,帮助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综上所述,提升药学服务是促进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医院的重视与推动,医师、护士、药师之间的相互协助,需要在考评标准、服务流程、培训机制、信息平台等方面的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春丽.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6):827-829.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5.06.046.

[2]王丁,魏雪.药剂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药学服务[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4):119-120.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5.34.075.

[3]郭秋兰.药房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浅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z2):318-320.

[4]王亦存.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2):186-187.

[5]刘桂萍,欧微.医院药学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5(11):69-71.

[6]于晓佳,崔向丽,刘莹,等.新医改形势下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与实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1):1042-1044.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17.11.025.

[7]朱珠,尚楠.概述美国的药学服务实践流程变迁[J].中国药师,2015,18(9):1571-1573.DOI:10.3969/j.issn.1008-049X.2015.09.046.

[8]祝晓庆.加强药学服务,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J].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9):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