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理论范例

影视表演理论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1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依靠台词、言行等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集轮廓、造型、质地、色彩及风格等多种因素来表现整体人物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

形象设计;人物塑造;影视

影视人物塑造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视人物塑造是将表演者代入剧情的重要手段,拉近表演者与剧情人物的距离关系,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欲望,加快表演者进入角色的速度。其次,影视人物造型是体现影视作品人物性格、人物特征、所处环境以及人物形象要素与剧情紧密联系的关键。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镜头语言表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影视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形象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形象设计进行剖析,解读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形象设计的概念

广义上的形象设计从服务对象上划分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及产品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是针对个人与生俱来的人体色基本特征和人的面部以及身材、气质及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综合因素,通过专业的工具,测试出符合人物形象的色彩、服饰,树立人物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概念上分析得知影视形象设计的主体则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主要依托影视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个性特征对表演者进行外观上的改造。

2形象设计作用于人物塑造的因素

2.1服装服饰造型的作用

2.1.1服装服饰造型反应人物身份及地位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着装基本判定此人的社会地位,影视作品创作也同样适用这个规律。影视剧中人物地位身份的表现除了言行表演外,服装服饰造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古装剧中不同等级的人物服饰造型的差别,武侠剧中刀客、剑客、侠客等的服装差异。用服装服饰表现影视人物身份地位差别的影视作品,《红楼梦》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服饰上的精致、多样与林黛玉每次出场的简单、单一的服装服饰造型形成了鲜明对比,观众可以通过服饰切实感受到二者家族地位的差别,二人身份地位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为后期二人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服装服饰造型衬托人物性格和处境

服装服饰对影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极其明显的。值得一提的是周迅版本的黄蓉形象,其服装造型是由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设计的。他在基于原著中黄蓉人物的性格设定上,加入了时尚元素和创新设计理念,不仅使黄蓉的古灵精怪跃然纸上,表现得活灵活现,更让人物形象趋于青春化、时尚化,符合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审美观。古装大剧《甄嬛传》服装服饰对人物形象设计中也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初期青春少女的甄嬛形象,前期明哲保身,中期初露锋芒的形象,后期高贵却不奢华的威严形象,通过服装服饰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化妆发型造型的作用

2.2.1化妆造型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化妆技术将一个原本在外形上和人物影视人物相差甚远甚至相反的人物性格成功塑造为剧情需要的人物性格,这就是化妆造型的神奇所在。这种重要作用常见于影视现代剧中。一个原本外形上安静贤惠的表演者通过化妆和造型就可实现与泼辣跋扈的形象相转换。例如,影视剧《陪读》中用一个典型的爆炸头就改变了表演者的人物性格。

2.2.2化妆造型生动地展现影视剧情

与其说是剧情发展需要,要求人物造型改变,不如说是人物化妆造型的改变推动了剧情发展,实现了剧情的展现。化妆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官效果,有利于将跌宕起伏的剧情顺利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随着造型的变化而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化妆造型通过对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拉近观众与影视人物间的距离。例如,讲述医院故事的剧情,观众可以通过人物妆容感同身受人物饱受的病痛折磨,化妆造型对人物形象的渲染可以更好地感染观众。

2.2.3化妆造型也有利于表演者酝酿情绪

表演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影视人物形象中,才能够体现出表演技巧,将表演者与影视人物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激发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化妆造型是可以让表演者尽快入戏,进行更加真实的剧情演绎的途径之一。

3结语

成就一部影视作品的因素有很多,除成熟的且有价值的剧本,导演演员的配合、表演者精湛的演技等外,形象设计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形象设计成就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形象设计除了本文以上介绍的,当然还有更多造型方法,无论是服装服饰造型设计,还是化妆造型设计,抑或是其他的造型设计,其目的只有一个,塑造符合剧情的影视人物形象。观众往往是通过这些形象设计而对影视作品形象有深刻印象,产生观看的兴趣。形象设计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完全掌握服装、化妆技术等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及审美观,同时还要适度掌握影视作品的基调,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需求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2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文娱创作的持续升温,以《列兵》为代表的现代表演逐渐得到发展。虽然当下人们休闲娱乐项目的逐渐增多,《列兵》边缘化现象愈发严重,但以创新传统创作为方向的《列兵》改革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在带给观众欢乐和思考的同时,也揭示了《列兵》依然有着相当的市场潜力和传播爆发力。此次研究以《列兵》的基本发展形势作为理论基础,以《列兵》为实际依据,从《列兵》出发,结合当下《列兵》发展现状,从影视内容、演出方法、影视创新和影视意义的角度,对《列兵》的创作做总结。

关键词:

《列兵》;创作;创新

一、引言

近段时间以来,《列兵》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电影艺术家的充分想象,营造某种虚拟世界,并展现这一虚拟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表现人们对于这些未知科学领域的想象。用科学和想象来表达故事,再加上科技制作手段的发展,为《列兵》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舞台的配套设施日渐完美。此次研究充分融合现代部队生活实际情况,投入到《列兵》的舞台编排当中,从而更具舞台渲染力。

二、将舞台表演融入《列兵》的策划内容

(一)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善于创造《列兵》的舞台传统性

所谓的顺向思维可以被定义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表演创作也是一样。只有真正贴近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列兵》作品。在进行《列兵》创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周围美好、具有特色的事物,并且将其融入到《列兵》创作当中,从而让表演更具生命力与贴合性,并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列兵》中,充分融合了现代军队实际生活情况,来进行结合创作,从而达到创新发散性思维思考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真正达到舞台渲染效果,发挥写实特点,给观众留着深刻的印象。在《列兵》创作中,需要在原始事物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化、放大化的演绎,这样才能够扩大原有的情感基础,渲染优质的表演气氛,引导观众进入到表演当中。舞台表演就非常注重这一点,表演中的素材均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周边的事物,以夸张化的演绎将其情感渲染到极致,使得观众能够贴近性的融合到整个表演当中。生活美并不代表就是艺术美,但是艺术美缺乏了生活元素,就不再构成艺术。舞台表演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理念,以独特的生活元素,让观众观赏之后,能够展开发散性的思考,并且对生活甚至是生命有了新的理解。这种创新化的表演形式,让《列兵》整体散发出非常独特的光芒,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层次感。例如,在整个《列兵》的台词中,各种元素都需要贴近生活,不能一味的寻求舞台表演因素。

(二)遵循舞台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使《列兵》适于舞台

选取部队实际生活为创作基础,遵循舞台表演艺术基本规律,使得《列兵》表演更为适于舞台。《列兵》除了顺应生活的正常方向的思维之外,还融合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使得《列兵》整体的表演形式更具特殊创新化,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的逆向思维可以被定义为,反过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从相反的方向或者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并且选取别人没有关注或者了解过的领域来开拓与创新。

(三)大力采用高科技的情景设计和制作

大力采用高科技的情景设计和制作,使《列兵》适于表现传统内容,能够充分展现出部队实际生活情况,从而达到写实的效果。《列兵》具有科学基因与文学基因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从根基上决定了《列兵》与科技创新有着不解的情结,从科技探索的动力层面和科技成果的孕育层面论述了《列兵》的创新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文学科学价值的关注。传统是超现实的,它依托于现有的科学基础。科学和想象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想象可以使人们突破已有经验材料的局限,以崭新视野探索科学的新领域。在这样的意义上,《列兵》实际是基于一定科学基础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和启发人们的科学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

三、发展《列兵》的重要意义和可能性

(一)《列兵》艺术的创新需求和能力

《列兵》艺术的创新需求和能力,既是传统影视创作的重要前提,又为《列兵》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列兵》剧目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主角的遭遇不断反转,更可以说是剧情上疑云重重,笑料百出的情节战争。《列兵》题材密集,整体的舞台表演场景具有特殊化。在抒情情绪方面,爱情有清新的初恋也有契约婚姻。角色性格鲜明经历传奇。道具不论在宣传中还是在实际演出力,都拥有着极强的神秘性。《列兵》的演出效果必然是让观众能够更为突出的感受到《列兵》的舞台魅力。让观众在开心中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情节和演员优异的现场发挥,缓解释放观众在生活中积蓄已久的压力,同时让人在酣畅淋漓的观赏之余,又能从剧中品出那种面对生活困难以及点点纠葛自我排解,释放自由的生活态度,令人回味无穷。

(二)观众的欣赏需求

观众的欣赏需求既为舞台表演提供了必要性,又会成为《列兵》创作提供了原动力。舞台表演的每个角色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主角的演员的表演相比往作越来越成熟,台词设置和情感表达更为突出,所以影视效果也越来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与《列兵》整体的内容主线相一致,从而使得《列兵》的内容相当的亮眼。

(三)《列兵》的传播特点

舞台戏剧与影视作品同样承载着艺术信息传递功能,而对信息接受者而言,接受信息的内容是可以主动或被动选择的。在戏剧观念中,演员形体是完整的,而在电影里,演员却只是置身于画面边框之内。这一过程中,演员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区别于面对面的表演传播关系的新的传播体系其本质正是由于电影艺术的多视点决定的。

(四)艺术信息传递功能分析

舞台戏剧与影视作品同样承载着艺术信息传递功能,而对信息接受者而言,接受信息的内容是可以主动或被动选择的。

结语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呼吁推动影视舞台表演的兴起,推动国内《列兵》的创作和发展。从理论上而讲,当前,关于传统题材的《列兵》,研究成果微乎其微,这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难度的同时,也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拓荒的契机。能够丰富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列兵》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而如果将传统舞台表演题材引入到《列兵》的表演当中,无论是对于《列兵》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传统舞台题材形式的革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潇孺 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卢嘉毅.浅析冷战时代舞台表演的文化意涵[J].今传媒,2011(04).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3

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及歌曲演唱,训练学生的声带机能,使其学会合理地运用嗓音及开发其嗓音的潜能,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同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打破原有的单一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探索一条适合表演专业发展的声乐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

影视表演;声乐教学;特点研究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四门主体课程。声乐课作为声音训练的基础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和歌曲练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声概念,充分挖掘其嗓音的潜能,使学生达到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从目前表演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看,其目的是学习表演,心中有一个明星梦,或者有朝一日能成为男女一号。他们对表演课有着深入了解和实践演出的积累,同时对剧本和台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表现欲望强烈,但是入学前接受过声乐训练的人却凤毛麟角,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或者即使有也是临阵磨枪的状态,对声乐知之甚少,更别谈有音乐上的表现。笔者曾参加过一届表演的招生,从现场的招生情况看,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嗓音处于未开发,或待开发的自然状态。真假声区完全不统一,大部分学生处在用大本嗓喊的状态。声音全真声或全虚声,甚至五音不全者也掺杂其中。从给表演专业的学生初上声乐课的表现看,有的学生出于好奇,有的学生胆怯,但绝大多数学生则完全忽视声乐课对声音开发的作用。这些现象表明,表演专业与音乐专业声乐在教学对象上存在的差异性。声乐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发声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院校声乐课程都是按照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模式进行,并没有突出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而声乐课又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有相应的体现。声乐课作为表演的主体课程,被列为声、台、形、表系列课程之首,充分说明声乐课对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且由于声乐这门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基础条件要求较多,比如嗓音条件、音乐感觉等,因此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相比较音乐专业的教学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显然,仍然沿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的教学需要已经严重脱节。这种授课模式带来的弊端阻碍了对学生声音训练的要求,影响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这种实际状况目前仍普遍存在于高校。如何给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好声乐课,是作为表演专业声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培养目标不同。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主要基础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声音潜能,提高声音对于歌曲的演绎及表达能力,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话剧(影视)是表演与台词的结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角色塑造基本靠大段的对白和台词来完成。演出形式的不同。声乐表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唱,主要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形体表演来完成角色塑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演唱技巧的声乐人才。教学内容则主要以发声练习及训练演绎歌曲能力。因此声乐课教学方式上多以一对一的小课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形体课、舞台表演等课程。而影视表演的声乐教学则应确立配合台词课,以服务表演教学为目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话剧或影视剧。表演艺术主要是靠演员的形体、语言、情感等要素。因此如何把台词课与声乐课打通来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加强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训练

(一)根据方向的不同,确立训练重点

声乐作为一门学科,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几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今天声乐教学的体系和方法。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专业歌唱演员为目标的。显然,这与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异。笔者认为,在符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应配合语言、台词等课程,从而使声乐课训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基础声音的开发与挖掘上,以辅助于表演教学。笔者曾就“对声乐课的意见及想法”这一问题对某一年级(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同学希望能多演唱一些通俗的歌曲,少唱艺术歌曲,特别强调歌曲的音域一定不能太高,多唱一些以中声区为主的歌曲。这与平时课上学生的表现是相互对应的。我们应本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原则,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课堂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体现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影视表演专业主要以培养影视演员或者话剧演员为主,大量的对白是演员推进剧情、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台词的朗诵训练自然成了演员表达的主要方式。影视表演的学生,早期的训练主要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为主,由表演的自然到不自然,然后再达到自然,使学生在舞台上能“演唱”会“行动”又能“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声音塑造能力。

(二)台词课与声乐课相结合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对学生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做基础的发声训练时,常常为了保持好歌唱状态而忽视咬字、吐字。特别是中国歌曲,规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汉语发音规律是能否唱好的关键。因此,对于表演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以说带唱”的方法进行训练。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反而会比较自然地度过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说话的声音是否好听、悦耳,取决于母音的发音是否正确、圆润。而演唱则是将这种正确的发声加以夸张和延续,换言之,说与唱的主要区别在于母音上的延长程度。因此,对于初级学声乐和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也可以说是在寻找一种母音延长的方法。日常说话习惯好的人,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在由“说话”过渡到“演唱”时,状态相对自然。而习惯不好的人则可能出现漏气、音色不纯净等问题,虽然也可以听懂,但却让听者感觉很累,这样的方法用来演唱,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影视(话剧)演员对声音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试想一名优秀的演员可以做到动情地表演,但语言却既无色彩又无共鸣,而且还缺乏穿透力,那么纵然有满腔的情感也难以传达给观众。所以,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基础,而且要懂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声乐课须与台词课紧密结合,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201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在演唱中咬字含糊、咬字不清和不亲切。但若改成朗诵歌词,则咬字也清楚了,发音也圆润了,正所谓“说得比唱得好听”。因此,加强台词的训练和声音的训练是相互促进的,对帮助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中,我们采用“以说带唱”的训练方式。通过大声的、拖长音的朗读歌词来逐渐带入演唱的感觉。这种逐字练习的训练方式,练习的时间要保证,短时间的练习不会有效果,一定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在歌唱状态上有所提高。在大声朗读歌词的时候,整个身体下有气息的支持,上有声音的位置,达到上下贯通。朗诵练习时,对自己声音的方向要明确,使自己的声音能让远处的人听到,尾音适当延长。做这种练习时,如能与一定的肢体动作配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做好朗诵歌词的基础上,再去逐渐带入歌唱的练习。如“小时候,妈妈对我讲”,把朗诵的情感带入到歌唱中,在咬住字的基础上,加入歌唱的旋律。特别是在“候”和“讲”这两个拖长音的地方,在通过朗诵咬住字的基础上,找到气息的支点,通过气息的支持,把声音往外推,从而保证歌曲拖长音的声音要求。对歌词不重视是造成有些学生声音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说话与歌唱在发声状态上,虽有着共同点,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与唱使用着共同的发声器官——声带,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音域、音量、音质以及共鸣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有些人在演唱中吐字不清晰,却盲目地追求声音上的厚重效果。刻意压喉,导致演唱中嘴内似有东西,完全失去了声音的美感,感染听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前先清晰地大声朗读歌词,从中体会说与唱的联系。

(三)以自然音区为基础,夯实歌唱基础音区

无论多么著名的歌唱家,只有让观众感觉到他的演唱是优美的、亲切的、自然的,才能被观众接受和喜欢。声乐训练首先要重点对学生的中声区进行训练,把说话的发音作为歌唱的基本声音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音区、音高、音量等因素进行扩大。大部分表演专业学生的声音特点是真声成分偏多。这就要求在声乐训练中要更多地注重中声区,特别是小字一组的音区练习,对音域的训练不宜过宽。因为学生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对白为主。因此他们的说话也多以真声为主,其真假声混合程度比歌唱演员明显少得多。因此要加强中声区的训练,让学生从口腔状态保持稳定,从最松弛的中声区开始,逐步扩展。例如《摇篮曲》(舒伯特作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歌曲的音区基本以中声区为主,且歌词多有“睡”和“吧”字,既有闭口音又有开口音,因此在演唱时,先巩固住中声区的歌唱状态,演唱中声区时,大部分的学生状态容易稳定,在开口音和闭口音的转换上也会过渡自然。在保持住中声区的演唱状态的基础上,再去向高低两边的音域进行扩展,从而达到扩充音域的目的。通过巩固中声区训练,达到放松喉咙、稳定喉头,自如发声的效果,增加学生自信心,打好声音基础。声乐教师要潜心研究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在表演上的优势。同时紧密地结合台词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手段,进一步丰富声乐课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使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能有一个大幅度地提升,使学生不仅能说得好,而且能唱得好。

(四)发挥表演专业学生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结合上求突破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4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5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6

摘要:

语言除了本身具备的交际功能之外,还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思维、生活方式。要想准确地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风俗、政治等。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要求。本文在对人文素养内涵及重要性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是个人品格的具体体现,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是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学着重强调了知识传授,却很少涉及人文素养培养,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育参与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对此类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其中必然包括人文素养培养。因此,有关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翻阅和借鉴,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和内在品质外露出来的气质、修养等,包括思想品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个体品质。从某种层面上讲,人文素养培养是针对人性完美开展的育人教育,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作用,可是为一种养成性教育,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相对于理论知识教育,人文培养是一种思想教育,旨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人格修养,扩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对而言,人文素养培养是一个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而不断创新与优化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社会性以及集合性等特点。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趣味性,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高英语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基于对人文素养的认识,提出了以下几种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营造校内人文环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文观念是其实施的先决条件。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提升公民人文素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证自身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着力营造校内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在坚守教育人文本质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应该包含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以及活动环境三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建设方面,中学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校园建设规划,呈现布局合理且富有特色的教学楼群,完善图书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张贴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创新展览等。而人际环境建设方面,中学院校则需要创设和谐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合作的人际氛围,为学生提供互动交际的平台,从而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炼教学人文素材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其本身富含丰富的人文元素。在具体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提炼教材中的思想和文化,将语言知识讲解与人文内涵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诸如引导学生了解英语知识背后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地理风情等,实现人文思想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值得提出的是,英语教学教材本身并不能完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深度挖掘其中蕴藏的思想、艺术、情感等因素,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使之主动参与人文素养培养。教师需要在现有英语教学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途径丰富其内容,不断提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人文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英语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之将人文素养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教育渗透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人文关怀的主要传导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效果。英语教师主要以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感染学生,其教学态度、言谈举止、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精神辐射作用。因而,打造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实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对此中学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他们的执教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教师个人品质,从而督促他们更好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当中。而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则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对待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关注学生日常表现、考试成绩、情感变化等情况,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对学生实际成长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注重因材施教理念的渗透,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教育界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此项研究,从不同角度剖析人文素养培养的内涵及要求,并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更多建议或意见,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实效性,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朱岩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杨行胜.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25.

[2]姚巧云.高中英语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5,11.

[3]徐慧.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第二篇:中学英语教学情感因素核心作用

【摘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生活很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更喜欢哪个学科,哪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就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好。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为中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着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情感因素对学生展开培养,分析了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

情感因素;中学;英语;教学

一、利用情感因素进行中学英语教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课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枯燥的,需要背诵单词、课文。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学习更显得乏味。英语不像语文,利用我们的母语来完成理解、背诵,也不像数学,需要我们用发散思维和特有的科学公式来计算、分析。英语的学习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科学的方法,学生很难学好这门语言。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讲课中,融入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在互动中让学生对应于产生兴趣。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来对待这门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学习情绪,会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变得自卑,进而影响到综合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英语。中学生因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明白学习英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多给学生讲西方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想要学好英语,然后知道更多的关于西方的文化习俗。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教学生英文歌曲,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到英语的语法、句式。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动力,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好英语并且加以利用。

二、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学生和教师情感关系建立的纽带,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纽带和学生培养师生感情,让学生更好的将情感与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作为主导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发挥出最大的英语学习热情,把英语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太乐观。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教学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学的英语教学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发育并不成熟,情绪很容易产生波动,学习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情感表示尊重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寓教于乐的让学生学习英语。例如,用英语玩“萝卜蹲”的游戏,学生用各种动物、植物、职业等给自己“命名”,在互动中,背诵单词,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教学中,除了重视考试的内容,还应该注重英语的语法、表达方式、口语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英语小组,设置生活情境,让大家用英语对话。在英语教学中,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从“给老师学”到“给自己学”。在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贯入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情绪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出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对自身的认可感,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表演情景剧,鼓励学生平时多运用英语语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文化。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多给与学生关怀和帮助。在英语的考试中,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扫除障碍,走出英语学习的瓶颈。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他们练习英语的听说能力,让他们在应对考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英语简单的沟通和交流。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在情感上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信心,有理想。在教学中,用情感因素影响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规范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让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教学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方式也在随之发展和转变。传统的教学中,倡导学生服从于老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思想。在新时期的教育中,英语教学开始融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让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和互动中完成教学。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情感因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尹建波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金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春明,王俊玲.教学与管理同步——中学英语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7.

[2]曹方兴,闫雅雯.浅谈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3]赵树立,宋志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途径与方法[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4]卢丽丽,窦春辉.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初探——焦虑及英语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6.

第三篇:原声影视中学英语教学作用

摘要:

英美原声影视作品能够为学生创造直接、地道的语言环境,利用英文原声影视作品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语教学;英美原声影视;功能;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已经十分普及。很多教师把英美原声影视作品这一教学资源引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极大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将原声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学生不但提升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了解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1英美原声影视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

1.1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推动作用

利用英美原声影视作为实际课堂教学的素材,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大量既推动情节发展、又彰显人物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的美妙,这此影视作品中标准生活化、口语化的对话,既能让学生感受英美国家人的实际语言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及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这就十分有益于学生提升听说能力。

1.2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生活中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就能很快地掌握自己的本族语言,因此人人都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母语,所以,将学习者置身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也能很快地掌握英语。现代社会以英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很多,这也导致英语口音也各有差异,我们在欣赏英美影视作品的同时,亦可以对这些众多口音不同的演员的口音进行细细比较,区分各自口音的不同之处,并在日常的学习之中去模仿、去应用、去体会,从而掌握英语的发音规律。我们知道很多英美国家的人在说英语时,大量使用连读、缩略、弱化等方式,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不是完全可以从日常学习的英语教材中可以学到的。由于在英美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这些都是西方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所在,其语言表达跟实际跟贴近生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电影中实际的英语口语去模仿,去朗读,来提高自己英语口语的纯正性。这在英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1.3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英美原声影视作品图文并茂,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让学生体味不同的文化背景,感受西方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学习一门语言兴趣是基础,但有有别于母语的学习。如果在学习英语中,学生愿意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那么学习该语言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掌握该语言可能性也就更高。利用英语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材料,正式将语言学习与欧美文化相结合,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学习英语。形象、趣味、艺术相结合,正式英美影视作品所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三者的有力结合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英语影视作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2.1根据英语原文补漏填空

老师可以事先将英语影视作品的对话材料进行设置,对一些对话内容的某些部分进行设空,让学生去认真听对话,并在空格位置填上正确的词语,这个联系有一定难度,但是又有一点趣味,老师可以从旁进行指导,这对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好处。

2.2英语电影对白重组

老师也可以将英语影视作品台词提请准备好,当时台词的顺序可能是打乱的,要求学生在听影视作品的同时,将台词重组。这一活动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看看哪一组能最快最准确的找出台词的正确顺序,老师可以积分评比。这一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强调团队配合!对于班级整体学习很有意义。

2.3英汉互译练习

老师在播放完一段英语电影对话后,要求学生立即对所播放的句子进行翻译,这就要求学生有极快的反应能力和极强的翻译能力,这极大提升了孩子的口译能力及综合运能能力。

2.4英语电影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们十分熟悉的英语电影作为联系材料,给学生们多次重现电影场面,同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电影中的人物,进行电影表演大比拼,看看谁的表演是最棒的。教师可能从旁指出学生英语表达的错误和不会的句子,这一练习可以极大的提升学习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老师指出的所犯的每一处错误,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5重述英语影视作品

播放完一场英语电影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电影内容重述,最后由每组的代表将电影的内容概述出来,这一练习,既强调学生对于电影内容的完全领会,更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3综述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引入现在教育技术与方法势在必行。而将英美影视作品引人到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对于现代英语教学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语影视教学所倡导的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是现代英语教学我们向往的教学环境,它将为初中生提高英语水平起到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者:赵文斌 单位:九江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冯仪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外语教育[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2).

[2]赵国强.听说教学真实性原则应用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第四篇: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课开展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应通过教学手段对中学生施以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英语活动课的全过程均可由学生设计、组织、管理、总结评价。它形式活泼多样,气氛活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它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课堂形式,能非常有效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英语活动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中学生正处于“好梦”的年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天真烂漫的天性使他们的思维很少受定势的影响,思考问题往往不受任何束缚。他们的偶发奇想,往往孕育创造的火花。而英语活动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正适合中学生的这一特点。英语活动课能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发展不同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愉悦的学习情绪,才会主动去学习;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能很好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英语教师在组织活动课时,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些情绪上的变化,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以充实学生的头脑,丰富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的视野,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具体表现在英语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知识竞赛、演讲、角色表演、朗诵、诗歌、新闻等;准备的材料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活动课的难度要适时调整,随时给予学生帮助;教师的态度应当热情活泼,具有感染力,对学生的参与要做正面的肯定和鼓励等。

二、英语活动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人才最重要的是具备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英语活动课正是在丰富多彩“万花筒”式的活动中,不断刺激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每一次活动课的任务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学生必须自己去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才能与众不同地完成任务。比如,在限时单词记忆比赛中,学生就有可能想象出“谐音”“首字母式”等识记单词的各种策略和方法。

三、英语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对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环境中,重视多样性,接受和欣赏差别性不可缺少,它能保证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英语活动课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它的形式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可能“大显身手”。你会惊讶地发现,平时一些不惹人注意的学生在表演时却让人刮目相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表演冲动,我就让学生过把瘾。有一位男生学憨豆表演,惟妙惟肖;有一位学生会说各种方言,陕西的、广东的、上海的、语言天赋不可小瞧;还有一位竟会来几句山东快板;学生们可爱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笑声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展现了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发展了个性。

四、英语活动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英语活动课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主权,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和准备,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表演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课文改成短剧、故事进行表演,就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处理材料的机会;读剧本,编剧和创造性戏剧表演也能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剧中的场景,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联想,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表达,这又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英语活动课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英语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英语活动课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发挥英语活动课的作用,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彭文晶 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五篇:中学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被运用到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就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最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70-80年代间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这种教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具有时效性的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多数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意识,以我为中心……鉴于这些因素对于他们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使其逐渐养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育部门理应担此重任,将合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2001)还提出,还要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行也十分重视。基于以上要求和认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合作学习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国家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约35-96)就曾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关于集体教学的设想,当然,这只是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启蒙思想,尚未就合作学习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1806年,英国的兰喀斯特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兰喀斯特学校,由于他早先与英国牧师倍尔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进行过研究,因而合作学习观念在其创办的学校中得以实践,该教学理论就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其中包括美国学者帕克、教育家杜威等人,到上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已经逐渐由美国、英国传播到日本、荷兰、前苏联、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等国家,且在前苏联等地广受追捧,前苏联在学习了美国、英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修院的方式组织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继续学习和研究,且逐渐衍生出“集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2、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丁邦平曾在上世纪90年代撰文介绍过欧美国家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丁邦平在其文章中仅仅将合作学习定义于一种可大规模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这一定位是较为片面的。严格来说,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山东育科学研究所长王坦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其就致力于对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中与《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项目较具代表性;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现有不足及未来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即使国外的研究成果欠缺之处仍存在很多,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在何种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结论,我国对合作学习的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以秧田式的座位为基础,以4个组员为主,由于学生之间挨得比较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而异质小组的组合教师以学习成绩为参考,没有顾忌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提升有效性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因素等方面组织建立小组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2、小组成员缺少平等的参与机会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7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设计;应用方式;创新手段

微电影广告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这种广告形式无论是创作还是拍摄,都结合了影视作品和广告作品二者的特点。作为为了传播某个特定品牌、产品而拍摄制作的有一定故事情节性的影视作品,微电影广告的长度一般控制在20min以内,当中充分运用了电影的拍摄技术和表现手法,又融入了广告主的核心诉求,从本质而言,它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具有十分明显的非公益性。在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当下,传统的重复的广告形式,包括电视广告、影视植入广告已经难以吸引观众,观众感官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因而,具有故事情节性的微电影广告能够符合目前广告传播的策略,成为广告界的新宠。微电影广告一般而言,在广告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与观众的接近性和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它不再像传统广告那样,通过重复性的口号、广告词达到被观众记住的效果,而是运用更加婉转的方式,甚至整个微电影广告都没有出现广告主信息,通过具有很强抒情性效果的电影故事引导观众深入其中。总而言之,微电影广告的设计目的,更多的是将品牌文化、核心概念融入广告,而不是机械化地为某一个品类或产品进行传播。

1广告设计课程当中的微电影特征

1.1情节清晰、线索明了

一般而言,微电影广告的剧本在设计之初就会选择那些故事情节简单清晰、叙事线索明了的故事,但中间又需要一定矛盾冲突和情节曲折,这样的剧本才具有先天的优势,过于复杂的剧本不适合用来拍摄微电影广告。因为智能手机是当前互联网用户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工作休息时间、上下班途中人们一般都会查看手机,碎片化的时间加上碎片化的阅读,这个时候,情节简单、冲突明显的微电影广告就很容易抓住观众眼球,如化妆品品牌SKII拍摄的一系列讲述女性心声的微电影广告,就情节明了,直接抓住了女性用户的内心。微电影广告占尽了天时—碎片化阅读时间段,地利—内容短小精悍、形式新颖,人和—富有人情味、关注社会问题这三者的优势。对于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而言,故事情节简单、不拖泥带水的微电影广告实在是品牌文化传播和巩固的不二之选[1]。

1.2色调明亮、画面简洁

有的电影为了符合历史背景,会采用昏暗、晦涩不明的色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这样的电影在大荧幕上视觉效果会比较好,但这类色调就不适合运用在微电影广告中。微电影广告设计应当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持画面的简洁性,这样更有利于观众了解故事内容、传递广告内涵、更加讨好眼球,适合于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求[2]。且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尝试时,往往拍摄条件有限,色调明亮对于器材的要求更低,色调明亮、画面干净漂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1.3限制出场演员数量、场景设计尽可能简单

在微电影广告拍摄中,演员的表演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作品的成败,但学生创作基本上都选用非职业演员,本身缺少表演经验,如果演员过多,会使表演不到位,无法展现完整故事情节。微电影广告便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现象,其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情节简单,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去推敲演员的表演,增加片子的可观赏性。场景简单,易于调度镜头调度本身具有复杂性,这也成为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3]。学生的创意天马行空,但在实际拍摄中却会碰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场景数量过多就容易显得混乱不堪,因此,微电影广告在场景安排上选择较少,这样可以专心在一个场景内控制好镜头及镜头调度。完整地拍摄好一部微电影广告可以锻炼学生扎实的拍摄功力,可为将来拍摄任何题材、类型的广告打下基础。

2微电影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

2.1教学前期的灵感挖掘

在选定为其拍摄微电影广告的广告主后,学生很容易陷入没有灵感、没有创意的死胡同中,为了使广告设计工作能较快进行下去,就要求学生平时要进行创造力训练和灵感的储备。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作为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活力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当是不缺乏灵感的,只是当灵感闪现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它,没有及时将灵感记录下来[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不仅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注意观察,还要求同学们能够勤动笔,将生活细节中闪现的创意和灵感记录下来,积累下来,有了这样的好习惯,在微电影广告设计需要时,就不容易出现灵感枯竭的问题了。此外,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灵感。著名作家王蒙说过:“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通过阅读,一方面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开阔思维,启发创意,对创作广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

2.2微电影广告拍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优秀微电影广告的模仿是学生独立拍摄的基础,微电影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已经属于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到教学当中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选择情节简单、出场人物不多的微电影广告进行模仿,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流程、安排好拍摄时间和后期制作的时间分配。益达木糖醇拍摄过的一些微电影广告就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如桂纶镁和彭于晏拍摄的益达广告,画面布局简单干净、场景变换不多,人物相对简单,学生选择这样的微电影进行模仿能够更快更准确掌握电影调度的要求。进行了两三个微电影广告的模仿拍摄后,学生就需要创作自己的剧本,构思自己的故事,进入到真正的创作阶段了。对于故事脉络的精练概括和高潮部分时长、出现时间的合理安排都是必要的。其次还需要考虑更加细节的构图、光线、分镜头脚本创作、画面调度等等问题。由于学生课后实践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广告设计课程往往也只有一次练习机会,教师和学生应当都要重视起来这一次实战训练,将平时理论学习和模仿拍摄过程中的经验都尽可能地运用到实战拍摄中,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追求更加完美的广告效果,微电影广告拍摄之前还可以进行一次试拍活动,在试拍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及时得到修改,此时的修改成本也还是比较低的[5]。

3微电影在广告设计课程中的创新措施

3.1实事求是,微电影创作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广告学专业学生而言,更核心的学习内容是广告策划思路和制作过程,而影视制作这样的专业性环节内容,在未来工作中应当是交给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完成的,而不需要由他们自己亲自完成。实际上,微电影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已经属于创新性、拔高性的课程内容,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极高的难度,学生进行实际设计创作联系也只是为了更加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因此,微电影广告在广告设计课程内容教学中,还是应当尽可能实事求是,做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设立过于严苛的标准和考核机制,该教学内容的主要关注点应当放在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和是否展现了广告主核心诉求这两个方面,重点关注学生能否主动提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概括能力[6]。通过微电影设计创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拥抱生活,探索校园周边环境,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2采用场景教学法,结合多场景特点

在课堂教学的场景下,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微电影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指导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将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广告策划的主要环节、广告创意设计技巧、广告创意技巧练习这些内容够教给学生。通过理论教学结合案例分享能够很好地构建广告设计理论框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场景下的微电影广告设计课程主要角色是教师,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深入理解理论知识[7]。第二个场景是模拟广告公司场景,在微电影广告拍摄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可以模拟广告公司运作场景。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调查到微电影广告的制作和筹备,都采用公司运行的模式。市场调研和户外调查阶段,学生要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对广告主所在行业的背景、目标用户特性等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最终确定广告创意,这一阶段在实际广告策划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随后是广告筹备阶段,确定微电影剧本,将广告创意文案转化成真正的影视作品。随后就要进入微电影广告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模拟广告公司的部分编制和人员安排,引入规范化的公司运作方式,在广告制作的每一步都要求各部分各尽其责,完成任务。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后,学生又可以体验影视公司后期制作的环节和场景,了解影视制作后期使用到的各类软件的操作方法[8]。

4结语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8

1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

我国在20世纪初期,才将艺术教育正式运用到高效教育之中,意思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一种精神文化创造的行为,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具体展现。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劳动,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要以艺术为主要的媒介,艺术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展开一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审美教育活动,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它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见解与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到对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不断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的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也可以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社会现状和思想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第二,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社会形式,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怕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艺术教育的合理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为学生注入正能量,鼓励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且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从而加强大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使其获得心里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艺术教育合理的应用、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事情本质的认识,提高对生活真理的见解,使大学生学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审美观,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建设离不开艺术教育,在校园活动中,艺术活动无疑是最富有魅力的,最有利于人文精神文化传播的,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3高校艺术教育的合理运用

(1)合理地利用艺术教育。

教师在利用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实现艺术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相结合,价值观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形态虽然逐渐地成熟,但仍然有比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合理利用艺术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才能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艺术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死板说教,鼓励学生以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大学生自导自演,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之间实现交流和互动,从而带动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形成。

(2)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艺术教育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新来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熟悉,对此学校要合理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对新学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尽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的环境。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普遍的表现得比较活跃。例如,自卑与自负的心理矛盾、强烈渴望被认同、性格叛逆、恋爱观模糊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电影、戏曲等,以艺术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者举办校园宣传栏活动以及校园广播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气氛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受到洗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健康发展。

(3)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时装表演、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等艺术活动,使校园得到高品位艺术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各类艺术活动以及广泛的艺术传播,使大学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欣赏。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电视剧《焦裕禄》进行欣赏,大学生看到了焦裕禄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对工作的努力认真,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唯有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高校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艺术教育的融入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高校艺术教育也合理地运用到校园之中。只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将艺术教育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步入社会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带来积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作者:睢龙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陕西省公共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第13号令的要求下,陕西省教育厅于2005年1月31日下发了《陕西省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即“陕教体【2005】2号通知”,向省内各级学校转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此后的近十年中,省教育厅数次发文强调设立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意义,督促省内各高校按照《指导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八门课程(八门课程是指艺术指导、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省内专家对省内各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第一次评估,评估指标涉及办学理念、组织管理、课程开设、校外课外艺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保障和教科研活动等共七类十八项,目的在于通过评估促使各高校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推进陕西省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通过评估,透视陕西省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此次评估工作耗时近一年,省内共65所普通本科院校及公办高校接收了评估检查。虽然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开展已逾10年,但以评估结果来看,其实施及效果都是差强人意的,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口号大于行动,形式大于内容,专业大于通识。从实施层面而言,其具体表现有:

1、师资力量保障不足

《方案》中明确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公共英语教学部”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的专门机构来执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公共艺术课程多是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兼任,而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教师大多不愿将宝贵的时间交付给这样一个受众层次不一的普及型非专业课程。

2、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虽然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的相关课程,但大多是因人设课,随意性大,稳定性差,整体课程安排松散,结构欠缺合理性,远远谈不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名义之下选修的艺术类相关课程大多是蜻蜓点水,对所学内容仅仅略知皮毛,对相关理论一知半解,完全不能达到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这一目标。

3、课程考核缺乏规范性

选修课程大多以论文形式结课,在便利的网络环境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教师难以考查学生论文的原创性与真实性。不少一线教师为弱化论文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加大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考核,但同样受到了课堂人数的制约,课堂考核最终沦为课堂考勤,同时,学生的到课率仍然无法保证授课效果,亦不能作为评价课程收效的有力指标。公共艺术课程评估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引起了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2013年年底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针对《指导方案》中所列举的八门课程编写了系列教材。2014年6月召开了“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系列统编教材研讨交流会”,来自全省的数百名一线教师在研讨会中就当前公共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剖析问题的根源实质在于对“公共艺术教育”普遍缺乏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导致了实践中对专业艺术教育片面强调和对公共艺术教育普遍轻视的两极态度。

二、公共艺术教育再阐释

1、概念拓展

艺术既要作为一门公共课,就要强调艺术本身具有的公共性、包容性与相通性。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念需要突破狭义的局限,得到广义的拓展。《辞海》中广义的艺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根据作品形态的时空性质,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根据作品的感知特点,又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无论是以何种依据作为标准划分的艺术形态,都是狭义艺术可以指称的对象,目前的公共艺术课程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形态划分下设置的。但是如果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的建构与个体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以某一具体艺术形态置换艺术概念的做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柯林斯高阶双解词典》中,艺术概念从狭义向广义的拓展,需要取得概念来源合法性的确证,证明某一概念来源合法性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寻找中文概念对应的外文名称概念。英语中同时存在“art”和“arts”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对应的中文翻译都是艺术,从英语词形的构成上,可以很容易的看出“art”和“arts”最显著的不同即在于“art”以单数形式出现,而“arts”的词尾增加了表示名词复数的“s”。在英文中,单一的“art”更偏重于绘画、美术作品,而arts则指包括音乐、绘画、文学、电影和舞蹈等在内的艺术活动,统称艺术;在大学学科设置中,“arts”则指相对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科学,或文科,涵括了历史、文学、语言等。统而言之,广义的艺术是对一切人类所从事的表达了严肃意义、传递美的理念的创造性活动的统称,依据不同的创造方式又可分为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

2、拓展必要性

艺术概念从狭义到广义的拓展,不是任意而为的主观设想。这一需求既来自艺术学科的内部要求,也来自教育环境的外部需要。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其本质都在于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从创作角度谈,所有的艺术在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都是相同的,都是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过程,而当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了创作情绪,开始着手创作、构思作品时,不同的心理体验才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因此,不同的艺术形态只是借由不同的诉说方式在表达相同的时代精神、心理体验与人生思考,艺术的深层精神是相通的。例如,民歌既是文学的观照对象,也构成了音乐发展中的重要脉络,无论从文学的还是音乐的角度,其所表现出的质朴与热情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因此,以广义的艺术概念建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艺术形态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做到触类旁通,不再管中窥豹。其次,从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一外部因素来讲,建立具有整体意识的艺术概念,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也是当务之急。大学之“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当代大学生却普遍表现出了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以不同的物质形态为载体的艺术品正是不同历史时代中人类精神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与共同的见证,以丰富的形式从多角度展示相同的时代风貌,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观照同一时代、同一事件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现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思维与多角度思考能力。实践层面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弱、书写能力差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匮乏,都急切需要以富含文化信息的艺术作品建立起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前景规划

基于广义艺术概念的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较原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将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动因是为了区别于专业的艺术教育,要求高校中非艺术类学生针对某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学习,而拓展后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其艺术形式的丰富性突破了专业的限制,成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换言之,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拓展到了所有高校在校学生,不再区分专业。当然,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之间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差异,这是由学生现有文化基础和未来职业指向决定的。

1、面向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

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来看,艺术高考是很多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的高中生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由此而造成的现状是,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非常薄弱,思想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差,文化储备量大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在现有的学科设置下,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侧重于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梳理与技能技法的提高。换句话说,大学阶段中,艺术类学生更多接受的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专业理论的学习。但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未来从业方向直指艺术领域,在完成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后,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将进入艺术领域从事艺术生产工作,他们的审美品味、审美理想将通过其创作的艺术作品进入艺术消费领域,引领大众的审美生活,甚至成为时代生活的审美风向标。因此,大学期间培养并建立艺术类学生高雅健康的艺术品味,形成他们独到积极的艺术风格对于未来社会的审美走向与价值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借助公共艺术教育,拓展艺术视野。在面向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本专业将不再作为学习内容,要突出强调的是以其他艺术形式为桥梁,搭建起通向世界的另一条通道,在综合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目前没有被涵括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中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能够寻找到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关联,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对艺术做出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专业的深入理解与提升。

2、面向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最初设置本就是针对非艺术类的学生,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目前的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代人已经拥有了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父母一辈对教育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学生在幼年时期都接受过程度不同的艺术教育,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掌握了一种或几种艺术技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不能忽略这个良好的基础。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平台,调动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开展艺术活动,使公共艺术教育在课堂之外得到延伸。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追求学生对艺术概念、艺术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而应偏向于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直观的艺术作品向学生展示艺术的不同姿态,调动学生运用丰富的五官感觉,激发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艺术,为学生打开一扇艺术世界之窗。与此相应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再是单调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借助对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渗入艺术理论、艺术常识和人文知识。非艺术类学生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进入艺术生产领域从事艺术创作的可能性相对不大。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可不必用艰深难懂的艺术理论熄灭其对艺术的喜爱,培养、保护其对艺术的热情即可,拥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即拥有了一份对于生活的热情。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摆脱专业的单一性,以多样化的视角和思考角度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中,文化价值的多元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诱惑,不同的价值取向鱼龙混杂在纷繁的现世生活中,以艺术的名义寻找生存的土壤。年轻学生置身其中,迫切需要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价值追求,才能在社会生活与艺术生活中,保持自身健康高雅的艺术品味,无论是作为艺术生产者还是艺术消费者,做到不媚俗、不盲从。艺术市场的健康与繁荣,不单依赖于高素质的艺术生产者,而是需要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两个环节的共同促进。创作者生产出的高品格的艺术作品必须进入市场,进入消费环节才能实现创作价值,这就需要一批同样高素质的艺术消费者为这样的艺术作品提供生存的土壤;反之,高品格高要求的艺术消费市场也必然催生高品味的艺术作品,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走向广义的公共艺术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与艺术发展规律,不仅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消费群体,同样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艺术生产团队,在二者的合力推动下,推进社会文化品味的提高,共同构建向善、向美的社会信仰。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走向广义的公共艺术教育将把每一个学生、乃至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纳入其教育对象中,将理想的种子播种在艺术的土壤里,伴随着艺术的繁荣在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益苍翠。

作者:康瑛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影视表演艺术教育困境分析

一、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形势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几方面主要形势:

1.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学生数量激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影视表演专业的在校生人数激增,部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艺术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年均增幅都超过了50%。还有部分高校为了收取高额的学费,随意提高影视表演专业的招生数量,导致了专业教育对象数量迅速扩大,各项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很难满足需求。与高校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一方面其不属于“速成式”教育,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接受专业教育达到较高的艺术修养水平。另一方面,影视表演专业强调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小众化授课和指导的方式,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影视表演行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特别是电影和电视剧行业,更是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大量的影视剧作品需要更多的专业影视表演人才。在与国外同行业的竞争过程中,国内影视行业对于人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对于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坚持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优质高效”,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二、现阶段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当前,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如下几方面困境和问题:

1.影视表演专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

与高校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每年需要缴纳相对高昂的学费,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教学资源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影视表演专业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成才率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的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进入影视表演行业的寥寥无几,在行业内部取得一定知名度和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说,当前国内高校影视表演专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行业发展需要与专业教育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国内影视行业对于专业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教育水平却与之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很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在影视表演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表演实践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了很多高校的通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势必会给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影视表演专业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学习背景,是由其他专业转任而来的。这部分教师并不完全熟悉和了解影视表演行业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影响。最后,高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当前,很多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还无法完全满足专业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教学工作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合理控制影视表演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根据本校师资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招生人数,确保专业总体教学能力与专业规模之间实现科学配比。

2.有效提高影视表演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高校影视表演专业要彻底转变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观念,将艺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为国内影视表演行业培养高端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丰富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影视表演理论研究”等相关内容,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成材率,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其次,要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之中,提高专业化水平。最后,要优化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作者:刘晓秋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

第四篇: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评价

一、我国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现状

合唱艺术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在国外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许多发达的欧美国家,由于音乐教育体系的严谨性、连续性与统一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建立了科学、完整和发达的合唱艺术教育体系,因此整个国民都具有较高的合唱能力和良好的多声部听觉。他们的合唱已相当成熟,很多高校的合唱团都具有国际一流水准。我国的合唱艺术起步于十九世纪末,距今还只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国民的普及程度不高、整体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合唱艺术凭借着普及操作容易、教育效绩明显、受众群体广泛、艺术感染力强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合唱团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形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积极地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普通高校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合唱艺术教育水平表现得十分的参差不齐,在实施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大多数普通高校合唱基础较差,缺乏对合唱艺术教育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普通高校由于不注重合唱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合唱艺术教育功利性较强,一旦遇到重大比赛或活动时,挑选的合唱曲目又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合唱艺术教育的场地、设备等较为简陋;特别是合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零散而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长效发展。因此,研究制定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已成为各普通高校有效实施艺术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标准

(一)指导思想

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情况,遵循他们在生活中的一切认知规律,从他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需求出发,给他们提供接触和学习一切合唱知识的机会和平台,并给予他们自由的表现空间,为他们认识、理解、鉴赏、进而表现合唱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地位与作用

合唱艺术就像一幢高楼,需要扎实、深厚的根基,更像一座宏伟的地标性建筑,对周围的事物都形成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因此,有效的合唱艺术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能力和理论知识,反过来,通过科学实施合唱艺术教育,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知识和能力。同时,合唱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实用性,通过合唱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将来在社会上立足都将起到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合唱艺术教育,使学生掌握合唱排练和指挥的基础技能技巧,能运用相关知识参与和指导非专业合唱团的演唱、胜任非专业合唱团的排练和指挥。

2.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中西方合唱发展的历史;B、使学生认识中西方各个时期合唱音乐的风格特征;C、使学生理解合唱音响的客观要求;D、使学生感受和体会优秀合唱作品的独特魅力。3.能力目标A、简易合唱作品的指挥能力;B、简易合唱作品的排练能力;C、非专业合唱团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D、一般合唱作品的审美能力,非专业合唱团的鉴赏能力。4.素质目标A、通过实施合唱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听、唱、弹、指挥、音乐理论等方面);B、通过合唱团排练、指挥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角色感和集体感,养成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乐奉献、能吃苦的优良品格。

三、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内涵

(一)课程体系结构

1.从大学生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确立课程体系的宏观结构

根据以往研究和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知和态度如下:A、同学们普遍都爱好音乐、喜欢唱歌,但对合唱的认识还处在肤浅的状态;B、同学们的音乐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大多数同学不认识乐谱;C、同学们对经典红色合唱作品、通俗合唱作品很感兴趣,而对艺术性的合唱作品兴致不高。因此,在宏观上,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立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课组):一是开设合唱欣赏课组,增强学生的合唱知识,提高他们的合唱兴趣;二是开设音乐基本素养课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三是开设合唱课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合唱团,在实施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充分结合。

2.依据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多重性,反推课程体系的微观构成

A、开设《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合唱的基础能力:通过学习《基本乐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音高、时值、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调性、音乐符号等基础音乐知识。通过学习《视唱练耳》,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包括内心听觉),培养领会、分析和表达音乐语言各种要素的能力,发展音乐记忆力,并训练学生良好的读谱视唱能力,掌握准确的音高表达和节奏反应、正确的乐句划分、恰当的速度和力度、适当的音乐表情等。B、开设《中外合唱史及作品欣赏》和《音乐美学》课程,激发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合唱作品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基础的音乐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学习《中外合唱史及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外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代表性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开拓学生的合唱艺术视野,建立基本的合唱理念。通过学习《音乐美学》,使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认识合唱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及合唱艺术表现的美学特征,探讨合唱艺术实践中的一般美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音乐涵养。C、开设《声乐》和《钢琴》课程,培养学生较好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及基础的钢琴弹奏能力。通过学习《声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学会控制和运用共鸣腔,能准确地吐字咬字,建立一定的演唱能力,为学习和演绎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学习《钢琴》,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钢琴弹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于学生能独立地学习合唱、排练合唱、演绎合唱,为学生的校内外合唱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D、开设《合唱训练》和《合唱指挥》课程,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合作意识,并使学生掌握合唱指挥的基础技法和能力。通过学习《合唱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完整地演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基础性合唱作品,这是实现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学习《合唱指挥》,使学生了解指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指挥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指挥的击拍方法与各种拍子的基本图示,掌握起拍、收拍、前奏、间奏、尾奏的指挥法,掌握长音、延长音、附点、切分音、休止的指挥法,使学生理解并熟练地掌握几首不同风格程度较浅合唱曲目的指挥法,并由此学会自己设计其它相似程度合唱曲目的基本指挥图示,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合唱排练和演出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也是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普通高校实施合唱艺术教育的一般周期为两学年、四个学期,开课时间为第二至第五学期,总学分为16、总学时为256学时,其课程体系涵盖了三个板块、囊括了八门课程。目前,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师少、知识老化、能力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对广大大学生实施合唱艺术教育的师资需要,必须组建由合唱、声乐、钢琴、音乐理论等专职音乐教师和部分优秀音乐专业学生构成的合唱艺术教育小组,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合唱艺术教育。同时,可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在授课老师的安排上做灵活处理,对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课程可视情况选择部分优秀音乐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对于合唱训练、合唱指挥、中外合唱史及作品欣赏、音乐美学等专业课程则必须由相关专业老师或优秀高年级研究生担任。另一方面,学校教务部门、场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还需要协调配合,以保证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的大量需求。这样,才能使面向广大大学生的合唱艺术教育成为现实。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合唱、合唱指挥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合唱发展的历史、认识中西方各个时期合唱音乐的风格特征、理解合唱音响的客观要求,为合唱指挥的学习与合唱作品的排练打下理论基础。

2.欣赏教学

通过多媒体播放中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优秀合唱作品的视频和音频,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合唱音乐的独特魅力,并逐步建立合唱作品的审美能力与合唱团的鉴赏能力。

3.示范教学

通过教师本人的指挥动作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技法。

4.个别指导教学

请个别同学上台练习指挥动作,老师作现场讲评和指导,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对照自己,认识普遍的错误或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自己。

5.互动教学

让老师和同学们分别交替担任指挥、钢琴伴奏与合唱队员的角色,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模式。例如,老师担任指挥、某个同学担任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担任合唱队员,某个同学担任指挥、老师担任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担任合唱队员,某个同学担任指挥、另一同学担任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担任合唱队员,某个同学担任指挥、另一同学担任钢琴伴奏、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担任合唱队员,等等。通过这些不断变换角色的互动教学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合唱音乐表现中各种角色密切配合的鲜明特征及其重要性,为学生从事合唱排练、合唱指挥的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6.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余,将低年级的几个班临时组建成几个合唱团,老师指定某首合唱曲目,然后将高年级同学们分成由3至5个同学(分别担任指挥、钢琴伴奏、声乐指导等角色)组成几个合唱排练小组,分别对几个合唱团进行排练实践,经过一段时间(二周左右),再组织这些合唱团登台指挥、表演,最后老师根据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讲评。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使学生指挥、排练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四)课程资源

1.教材

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教材推荐使用《合唱与合唱指挥普修教程》(其他课程不统一订购教材,老师使用PPT或讲义,学生适当做课堂笔记即可)上下册(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跃峰教授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该教材囊括了合唱篇、指挥篇、实践篇和曲目篇四个板块,具有主旨明确、分析独到、深入浅出、训练系统、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等鲜明特点。

2.多媒体

利用音乐专业院系、合唱专业老师收藏的中外著名合唱指挥家讲学讲座、中外著名合唱团演出比赛的音频、视频资料,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播放,以拓展学生的合唱艺术视野、启迪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

3.图书资料

学校、音乐专业院系的各级图书馆都有很多有关合唱、合唱指挥的专著、文献和各种教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不断积累相关知识。

4.网络资源

学生可以在学校电子阅览室经常浏览“中国合唱吧”、“合唱圣经”、“上海爱乐网”等合唱指挥专题网站,及时了解中国合唱发展的最新动态、下载最新的合唱乐谱和音响、与同行学习交流,等等,都十分便利和快捷。还可以登录“国家精品课程网”,河南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合唱》《合唱指挥》省级精品课程,为学生的课余自学提供了优良平台。

5.场地资源

音乐专业院系的音乐厅、合唱排练厅、乐队排练厅、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录音棚等都是合唱艺术教学与实践的重要场地资源。

6.艺术实践资源

在学校内,音乐专业院系的艺术实践周、学年音乐会、年级音乐会、班级音乐会,以及其它各个学院的迎新晚会、新年晚会等各类文艺晚会,都是学生进行合唱艺术实践的良好平台和途径。在学校外,各企事业单位合唱团、中小学合唱团、群众合唱团、老年合唱团等等,为学生从事校外合唱艺术实践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老年合唱团,他们都是由热爱音乐、热爱合唱的老同志自愿、自发组成,以丰富群众文化为宗旨、以愉悦身心为目的,他们迫切期望老师、同学们经常去演出、排练和指挥,这不仅有效地锻炼提高了同学们的合唱艺术实践能力,更是为群众文化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评价

(一)考核评价的内容与目的

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唱与合唱指挥。通过合唱的学习与考核,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合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定数量一般程度合唱作品的演唱、排练方法及音乐处理手法,提高学生合唱团的音乐素质与整体合唱水平。通过合唱指挥的学习与考核,使学生掌握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熟练地掌握若干首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一般程度合唱作品的指挥技法,并由此学会自己设计其它简易合唱作品的指挥图示。同时,掌握合唱排练的基本常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排练合唱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核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占50%)

A、合唱: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合唱作品的多声部演唱、配合、协调以及控制能力。考试采用分小组面试的形式,每小组采用抽签的方式在本学期所学合唱曲目中确定一首作为考试曲目,并根据合唱作品的要求组合声部,每声部1人或2人,其中各声部对作品的处理占50%,对乐谱的熟悉情况(是否能背谱)20%,声部之间的配合协调能力30%。在每学期学习与考察的合唱曲目中,简易曲目为2-3首左右,一般曲目为1-2首左右,稍难曲目为1首左右。B、合唱指挥: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合唱作品指挥技法的理解掌握能力以及完成熟练程度。考试采用分小组(一般为5人一小组)面试的形式,每小组采用抽签的方式在本学期所学合唱指挥曲目中确定一首作为考试曲目。根据学生指挥动作的准确、流畅、完成度,双手配合的默契程度,指挥动作的力度、速度和情绪表现力,呼吸、眼神、表情的运用等等,给学生评分。在每学期学习与考察的合唱指挥曲目中,简易曲目为2首左右,一般曲目为1首左右,稍难曲目为1首左右。

2.平时成绩(占30%)

A、考勤(占15%):迟到扣1分/次,请假扣0.5分/次,旷课扣4分/次,旷课5次及以上取消期末考试资格。B、课堂抽考(占15%):每次课前必查,随机点名学生演唱或指挥,主要考查学生课后练习情况,评分标准与期末考试相同,每位学生每学期有2-3次抽考机会。

3.艺术实践(占20%)

A、校内艺术实践: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合唱团的排练、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依据表现情况每次记1-2分。B、校外艺术实践: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合唱团、中小学合唱团、老年合唱团的排练、指导、演唱或指挥,依据比赛成绩、演出效果或该合唱团领导、成员的评价每次记3-5分。因此,学生要想取得高分并获得好的学习评价,除了要按时到课、认真听课、勤于练习、用心钻研,还必须要积极参加与合唱、合唱指挥有关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五、结语

合唱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有效促进音乐文化发展的集体艺术活动,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合唱所产生的社会性作用,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和配合,对于艺术的和谐、完美的追求和由此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取代了行政的约束,由于合唱的群体参与形式,合唱中的忘我投入和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增进集体感和友谊,能够给人生带来精神上的升华。研究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内涵与评价标准,是对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也是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新形式的积极探索。希望以此研究内容抛砖引玉,后续拓展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为我国普通高校建立系统完善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作者:何宁波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

第五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研究

一、引进课堂教学

开展书法艺术课堂教学,是将其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途径,主要是通过理论的技法教学充分利用其本身存在的德育因子,从而开发德育功能。具体可以通过小组专题研讨、教学成果汇报展等教学方式来提高书法教学的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效率。在理论教学中,首先可以讲授系统的书法观,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历代书论介绍,来对古人的学书做人之理进行学习。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观摩和分析古代经典法帖,了解书法家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故事,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赏析心得,以进一步理解书法技法和文化。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同学们以自由组队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从书法艺术学习的角度上来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主动学习、互相交流,逐步形成对书法艺术相关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从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每个阶段课程的结束之时,采用自主汇报的方式来展示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鼓励大家总结、交流学习心得,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的书法教学效果不仅仅局限于部分同学,而是将它放在了更宽更大的平台上,使得全校的广大师生都可以来参与校验和交流书法学习。

二、开展书法活动

在高校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来开展书法活动,如现场挥毫,通过举办现场即时的书法活动来调动校园的艺术氛围,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泼墨挥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聘请现代书法名家作为高校的客座教授,展示经典书法作品,并定期来校讲座,让广大学生近距离领略名家风采,激发其书法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将书法艺术的趣味知识和材料做成丰富多彩的平面或视频宣传资料,在活动现场轮番展播,以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兴趣和认可。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书法大赛,通过递交既有书法作品、现场即时书写等等多轮选拔方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并邀请书法名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现场品评,近距离专业指导,打造一年一度的书法艺术盛宴。

三、举办书法展览

毫无疑问,举办书法展览会可以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结合时政大事,可以在校园里举办相关主题书法艺术展览,可以取自当地名家,也可鼓励学生多多贡献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效地将书法艺术融入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每年世界读书日的契机,调动广大师生勤奋求知,推动大家“读书、爱书、进步”的文化艺术氛围,举办“书香校园共同创建”书法展览;在母亲节、父亲节期间,举办“感恩感怀”书法比赛活动;在抗战胜利周年之际,配合党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宣传,抚今追昔,举办“勿忘国耻共创和平”的主题书法艺术展览。

四、创建书法环境

书法艺术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活动和比赛展览中,在高校校园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书法环境,营造充满书法艺术气息的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书法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营造良好书法环境的具体途径包括:首先,在高校学校大门、图书馆、办公楼和教学楼等人流较多的显眼之处,展示名家名帖和题字,这不仅可以增强这些建筑物的文化气息,也可便于学生们能够日夜观摩;其次,在课堂、饭堂、走廊和宿舍等等地方,开辟各种各样的学生优秀书法作品展示区,定期更换,既能丰富校园书法环境,又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第三,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创建校园专属的书法艺术教育网站,通过专栏形式将校园里的书坛动态、艺术活动和校园明星等等最新资讯进行及时,以进一步拓宽书法艺术教育的载体,提升书法艺术教育的质量。此外,为了提升广大师生的书法热情,在校园中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通过展示校内横幅、海报、传递宣传单、群发短信等等媒体手段,直接、及时地向高校广大师生宣传最新的校园书法艺术教育和活动情况,鼓励其为校园的书法艺术教育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支持,校园上下同心协力,为学生和学校的全面、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倡坚持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作为最重要的教育阵地之一的高校,更要在其自身的教育领域内贯彻落实这种理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书法艺术教育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真切地融入到高校德育工作中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效对策。

作者:杨爽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第六篇:高校艺术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本文在考察高校艺术教育时,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分析艺术教育。高校都会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在艺术教育上,也是以职业素养作为教育核心的,以此来构建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多数高校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的教育,一般开设的课程有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类选修课程、艺术素质拓展、艺术类鉴赏课程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学校有艺术专业,那么课程设置得比较丰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在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就比较细致,不仅有艺术类的专业课程,还有选修课,另外教师还会深入到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艺术类的课程主要有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专业课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艺术类课程,并且学生处、团委指导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团学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成立大学生艺术社团,并有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开设的选修课有中外音乐赏析、中英文电影与歌曲赏析、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数码影视制作入门、健美操、插花艺术、音乐鉴赏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现有学生社团55个,其中艺术类社团22个,分别是:博学多才社、灵韵舞蹈社、梦想话剧社、凌云舞狮社、书法社、模特队、吉他社、话剧社、悦动健身协会、星文艺社、表演社、音乐社、oneking街舞社、健美操社、Blackblond动漫社、SleepTalkingCrew街舞社、惊堂木影视创作社、浮生梦Cospaly社、唯音阁、光影流年微影社、翰墨书法社、镂艺剪纸社,社团的活动中有50%的活动是集体活动。以上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能够满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生的艺术学习需求,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开阔艺术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与需求

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其实就是以美育为依托实现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内涵,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的教育类型。在艺术教育实施中,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一位音乐教师表示:“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学生仅仅在文化课、专业课上下功夫,那么他的个性是不完满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有责任开设一些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高雅氛围,我认为学校开设艺术类的课程非常有必要,是切实为学生考虑的举措。”参加了吉他社和书画社团的李志伟同学表示:“我非常喜欢音乐和美术,但是出于就业考虑选择了理工类,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开展这些社团,我和很多同学都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选修课上都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参加艺术类的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高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从实际情况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程度也非常高。首先,大学生艺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在陶冶情操、扩展视野的同时,又能净化心灵,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等,结识更多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伙伴。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是一种缓解学习压力、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业务本领强,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脱颖而出。艺术教育就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例如,美术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音乐课堂上的谱曲、填词等,都是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沟通交流能力。选修课是全校学生都可以选择的课程,因此,一般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这是一个锻炼沟通、交流能力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如果太封闭,那么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借助选修课、艺术类社团活动等机会,和不相识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不但是对艺术教育的实践,还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第四,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也是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因为艺术教育与文史类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达芬奇是美术史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因此,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并不是占用了专业课的授课时间,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综上,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程度是非常高的,能够在方方面面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师资情况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因为作为高校,如果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不强,那么艺术教育是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现在,有不少高校都会有艺术专业,如果该校的艺术专业情况比较好,那么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也不会太差,但是如果学校没有开设这方面的专业,那么学校内不会有太多的艺术专业教师,那么开展情况自然是不容乐观的。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学校有多个学生社团,拥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在学校内开展社团活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有艺术类社团指导教师9人,其中,在学历结构方面,3人是研究生学历、5人是本科学历、1人是专科学历;在年龄结构方面,2人在50周岁以上,7人在30——39周岁之间;在职称结构方面,1人是教授,1人是副教授,5人是讲师,2人是助教。其中,在音乐教育方面,学校有26名专职音乐教师,能够满足学校的音乐教育。在舞蹈方面,学校有2名专职教师可以教授舞蹈课程。

四、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情况

高校教育对于本校的艺术教育已经非常重视,虽然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形成了一套规范、严格的实践体系,帮助大学生完成艺术教育。

(一)实践平台一:大学生艺术团

大学生艺术团每年都会招收新的团员,为广大对艺术有兴趣的大学生提供交流、表现、实践的平台。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大学生艺术团每年都会组织、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演出、比赛若干场,节目全部由艺术团成员编排、表演,不仅在学校内部得到了师生的好评,也在学校周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有指导教师4人,学生70余人,其中分为合唱团和管乐团,艺术团成员是来自各个专业的艺术骨干,经过指导教师的培养,在艺术方面得到了更高的提升。同时,艺术团多次在学校表演节目,不仅锻炼了成员的心理素质和表演能力,同时也是对全校学生的一种熏陶。在课余生活中,如果学生们能投身于艺术教育,而远离网络游戏、过分恋爱、酒吧迪厅等,那么大学生的层次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二)实践平台二:校外慰问服务

除了校内演出外,校外的慰问演出也是很好的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同时还能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生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农民工子女学校、养老院、社区、农村嘎查等地方,虽然只是几十分钟的表演,但是在编排、训练、彩排这个长期的时间段内,学生们就是在接受艺术教育,并且亲身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由此可见,校外的慰问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艺术教育的平台,大学生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难得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教育成果,将成为一生都难忘的回忆。

(三)实践平台三:坚守学生社团阵地

其实大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实践平台还是艺术类社团,每所院校都有很多个艺术类的社团,并且经常开展活动,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学生们能够认真参与社团活动的话,是可以完成大学期间的艺术教育的。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好,学校的艺术氛围就越浓烈,那么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如果整所学校都充斥着高雅、和谐、健康的空气,那么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意义。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逐渐扩大影响力,可以通过比赛、表演等活动形式激励成员,从而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社团成员和其他大学生来讲,在文化课、专业课结束之后,多参加、欣赏艺术类活动,能够净化心灵、缓解压力。

五、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方法和途径

(一)保证艺术教育符合学生需求

学校在开展艺术教学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定期做调整。例如,如果学校中男生比例大,那么舞蹈选修课、舞蹈社团就要减少课时和招收人数,而如果学生中的女生比例比较大,那么声乐社团、舞蹈课就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动和课时。这才能做到艺术教育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如果不能考察好实际情况就冒然开课,则是在浪费师生的时间,另外,没有需求量的课程可以不开或少开。

(二)整合艺术类课程

很多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一味增加课程数量,而没有对这些艺术课程进行合理规划,有些课程的人数少,因此,应该本着节约师资的原则,将一些同一学科的艺术类课程整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音乐鉴赏课和外国电影原声音乐赏析等课程,就可以合并在一起,课前了解学生需求,教师根据学生意愿安排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将同类型的课程集中在一起,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虽然高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对于艺术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很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开展艺术教育的模式,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能够充分了解、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型,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的展示,对全校学生都能起到熏陶、净化作用。

作者:苏宇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艺术教育音乐修养改革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音乐对人心灵与智慧的净化与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的矛盾,教育教学条件的制约,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对于视唱练耳、视听训练、乐理等音乐基本修养课程的教学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下的需要,而音乐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首要任务是学生综合音乐修养的训练与加强。如何改革当前的艺术教育,解决音乐艺术教育中学生音乐修养的问题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们对省内几所开设艺术教育的高校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有音乐艺术教育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一线教师以及教学领导等等,围绕学生的音乐基本功,课程开设情况,音乐教学场所的设施配置、专业音乐教师的配备数量与教学效果、学生音乐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运用现代互联网进行广泛检索、收集和整理,对国内外有关音乐修养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音乐修养的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与分组,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问卷调查的具体项目。同时,借鉴国内外广大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精选调查内容,开展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海南省内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真实、具体的数据与资料。结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自身状况,通过筛选与分析比较,我们对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做了总结,取得了以下结论:

1.教学资源配套方面:

目前音乐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但大多数的学校先进的器材设备一般都比较缺乏。硬件配套还不够完善,拥有先进化配套的演出大厅规模小,各类专业训练场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音像资料配备也很缺乏,有些学校配置了一些,但是形式简单,当前流行的音像资料也很难觅迹。

2.学生的音乐素养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在对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我们学校和其他3所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音乐基本功不扎实,乐感差,听觉能力差,艺术表现能力差。课外活动开展音乐表演的机会很少,不少同学还惧怕演出,课外活动组织艺术形式的演出机会很少,有的学生还是仅限于每年的学院新生文艺汇演和元旦节的文艺活动以及毕业班的汇报演出。同时,学生综合艺术素质也是比较差,很少有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艺术人才。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调查清楚海南省高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我们重点访谈了3所学校的音乐系主要负责同志,音乐专业教师,对教师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各学院师资力量都有一定的规模,学历上有硕士、有本科,职称上有教授、副教授、双师素质教师人才,为各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是,随着招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院校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乏,部分高学历教师人才的比例不够。

四、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改革与探索

通过对海南省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比优秀学院的成功经验,我们获得了一些在具体音乐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一些教学经验。

(一)加强音乐艺术类师资队伍与教学设备建设

目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十分重视,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各类全国技能大赛的需要,努力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艺双馨的音乐表演、音乐制作技能型人才。学校完善多功能演出大厅的功能,为各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配备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另外,学院为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建有5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修养,关系到学院音乐教育的成效,由于艺术的综合性,往往需要专业教师身兼多项艺术特长。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音乐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音乐实践能力不强等弱点。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改善学生综合音乐修养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音乐专业教育有三大培养体系:一是各类专业艺术院校;二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艺术系科;三是近几年来各地方高校中所设置的音乐(艺术)学院。这三类培养体系都可以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音乐人才,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优秀音乐教师人才,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根据时展对教学的需求,培训的重点可以放在下面几个方面,比如多媒体音乐课件制作,涉及到电脑基础知识、音乐乐谱编辑软件、录音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

(三)重视营造校园音乐文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想象力,也就是音乐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获得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素养是未来学习系统音乐的基石,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当前学生音乐素养普遍都十分简单,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任务艰巨。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在乐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倾听、主动创作,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各方面都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十分重视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建设,平时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音乐活动,比如说技能大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等,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才艺表演,让学生感受艺术、接受音乐美的熏陶,逐渐增强音乐修养。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还可以把兄弟学校的优秀音乐教师、优秀学生的音乐作品请进校园来,丰富音乐课程资源。

(四)积极挖掘学生潜力,促进音乐修养的增强

音乐教学本身形式活泼,拥有美好的旋律,简单枯燥的教学形式是不适用于音乐艺术类的教学,不可能培养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不再拘泥于以前的单一手段,在海南软件职业学院的艺术传媒系,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逼真的音乐形象,体验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从更深层次上获得音乐欣赏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多让学生参与表演,展示自己,获得自信心。学生思维活跃,创意无限,让学生主动表演能给孩子带来对艺术的真实体验,即满足了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又能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

(五)发挥本土特色,开发音乐资源

海南是一个自身音乐元素众多的省份,省内少数民族众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是其特色,比如:海南黎族歌曲、黎族舞蹈、海南戏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资源,海南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教师只要积极组织,教学效果应是十分好。但是,根据我们调查发现,这些优秀的海南特色项目在课堂中很少看到,一方面是由于拘泥于教学安排,一方面是认识不足。结合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开发具有民族传统特色音乐课程资源,既能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又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五、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