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管理范例

学校知识管理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1

(一)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分类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具有不同的特征。第一,显性知识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隐性知识则是不规范且零乱的;第二,显性知识一般来源于实证,而隐性知识很难用科学方法去证明;第三,显性知识可以文本化,如通过公式、定理、制度、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来表达,而隐性知识因为隐藏在人的主观经验之中,更多表现为诀窍、个人特技、习惯等;第四,显性知识的本质性能够被运用者所认识,隐性知识只能被简单描述;第五,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储存、传递、理解和分享,而隐性知识则难以储存、传递、掌握和分享。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那些由像教材这样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显性知识,当然,就是在这些学科教材中还隐藏着许多隐性知识。另外,那些存在于师生头脑中的,基于长期的教与学的积累而未被表达出来的关于技术的经验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如教师关于职业技能的训练知识,学生关于获得职业技能的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目标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不同的职业技术训练内容,通过设计、构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挖掘教材或某技术的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共享并引导知识创新,最终通过对共享与创新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效能。相对来讲,技术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使其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的管理目标却在于使其显性化。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对教材或技术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却很少考虑将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纳入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范畴中。根据知识管理原理,职业学校教学必须要把师生头脑里的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才能求得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路径

(一)对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不仅因为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还因为从教师发出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到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它又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所谓信息转换,就是把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转换为表示该种意义的符号和把该符号转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沟通。教师要把讲授或训练技能的显性知识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符号———言语、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动作等,把它们说出来、写出来或示范出来;学生则通过听、看、读、写等把这些符号又转化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从而接受知识或掌握技能。由此,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的信息转换便是一个线性路径,即教材(技能)教师编码学生译码教材(技能)。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教材或技能的知识有效编码。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教材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转变为代表该种知识的符号化信息,这与教师理解教材与分解技能有关联。显性知识的编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包括各种符号和手段的正确运用。无论是设问、技术程序、公式呈现、图表展示、动作演示,以及使用多媒体的表达,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实施。然而仅有教师的编码还不够,必须有学生译码。译码就是信息通过信道后,再从符号化信息转变为原意义信息,使收信者对发出的信息加以理解。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译码主要涉及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显而易见,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内。否则,教师进行知识信息编码后,学生却不能译码,或即使译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原意进行理解,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与自我生成,教学效果将大大降低。

第二,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编码。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对象总是有差异的。为此,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来对教学文本和技能进行编码就十分重要。做到这一点就会使教学效用最大化。

第三,学生要有心理准备。这样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译码和反馈。因为课堂教学不同于“人———机”间的信息转换,它是有心理活动参与的,学生在教学中有无心理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课前预习与教学示范环节特别重要。

(二)对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

根据知识管理的观点,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是实现师生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个体性的隐性知识。教师如何通过一定方式挖掘自己与学生头脑中潜藏的隐性知识为师生所共享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潜存的隐性知识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表述方式导入到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隐埋在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享。教师是否善于建立一个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的平台则成为关键。

如果说显性知识的编译码路径是预设的,那么,隐性知识的提取路径则是生成的,是师生在共同参与教学实践的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学机智随境、随机而提取与获得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差异安排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学会教师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师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共同体”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与分享的形式。正是在技能的训练中,每一个人隐性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其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可见,职业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是师生个体头脑中隐性知识提取的良好教学策略。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序流转

虽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两类不同的知识,但是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流转的。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提出的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种模式(SECI理论模型)的界说来看,课堂教学中知识流转的路径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网络。

第一,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教师通过沟通、扩散和系统化将教材文本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显性知识系统,形成学生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例如要教授学生汽车修理的技术,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汽车的构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了汽车构造的整体知识,学生不仅懂得了汽车修理的原理,也理解了汽车修理的技能知识。

第二,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将文本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例如,有关技能操作的规则性知识,仅靠字面或口头的教导是无法真正让学生获得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在一定背景下的实践性活动将这些外显的知识内化和整合到学生的经验中去,也就是进行所谓的“现象学转换”。

第三,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师生之间在交流进程中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必须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进行。例如,在一些分组训练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可共享含有大量内隐成分的技艺或技能。

第四,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教师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与学生共享的过程。实际上,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并不断生成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正是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将其观点、意象和技能要领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或者图像。

三、总结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教学管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如何开展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值得每位职教人深思。笔者结合江苏省联院暑期开展的教学管理与研究校长培训班,针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和人才培养,浅谈对于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看法。

一、职业学校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陈旧

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学校无意外事件发生就算是管理到位。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的校园管理依旧停留在原先阶段。到底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要通过何种形式、何种手段实现有效管理,不少学校依旧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管理行为上具有盲目性,导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师生比普遍超过1∶20的比例,少数学校达到1∶5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16的师生比例标准。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编制的限制,学校缺乏充足的师资配备,有些管理方面的工作无法调度。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目前对于教师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中层干部,这些都是导致管理不畅通的重要原因。

3.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均衡

目前,职业教育逐步重视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校园管理。但是,由于资金投入未得到根本解决,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条件等未得到加强,因此信息化设备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条件和环境保障,缺少相关的管理必要装备和设施。另外,地区间、校际间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导致整体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二、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

1.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是规范学校师生各项行为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的“软实力”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职业学校大多数都制定了校级、院级、班级等系列管理制度,但其中不少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以及考核评比而制定的,往往流于形式。制度建设缺乏有效的落实、管理和监督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职业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在管理内容制定上应包含对新事物的管理,如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不少学校尚未开展建设或正在开展,往往忽视了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导致发现问题时缺乏相应的补救和奖惩对策。

2.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学校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的主要力量,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也有一部分老师缺乏主动性,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大,管理体制改革仍是纸上谈兵。此外,由于绩效工资的落实,不少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大为下滑,转为只重视教科研产出成果,关注教学成效带来的收益,而忽视学校内涵发展、学生素质提升、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学习等。不少教师由于实行绩效工资后收入下滑,工作积极性低,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不以为意。

3.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有待提升

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存在自控能力差、怯懦、自卑、不合群、不善合作等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关键因素。而不少中职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没有动力和追求,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加上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容易漠视学校管理工作,触碰学校管理纪律和底线,有追求物质享受、沉溺网吧、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正常的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冲击。

4.管理不规范,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正如古人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充分说明管理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体系性、常态化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管理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常的执行工作。目前,中职学校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混乱和失衡,恰恰说明一些学校管理无序的局面。因此,在强调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尤其要重视贯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使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工作规范化格外重要。

三、对提升管理工作的思考

首要就是端正办学思想。牢记“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开展工作。因为人的成长和教育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按规律办学,学校教育才会真正起到开智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才能避免当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现象。其次,职业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根据中职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总结出职业教育的管理之道。在如何运用规律开展学校管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可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不同学校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状况及学校文化等不同,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也应因校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点所在。根据区域定位、学校发展定位和现有条件,才能设计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之路。此外,职业学校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学生。学校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任务,在学校管理中尽可能地考虑学生个体特点,做到分类培养,才能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的来说,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组织规范,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门、创业有能、出门有路。

四、回归学校育人核心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校长,笔者认为管理工作最终需要回归学校的育人层面,将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学校育人工作。

1.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

教育本质是一种影响,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职业学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必然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校园环境不仅包括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教育教学设施条件完备等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育人价值追求,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等和谐的精神层面,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如沐春风,不仅能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影响,更能使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树立起自信、自律、自强的价值追求,成为健康、活泼、上进的时代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讲,确立学校正确价值观、人才培养观,从内而外、自下而上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前提。

2.努力提供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

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不是要将学生变成一潭死水,而是要适应时展,积极推动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队伍。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本领和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今天职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和使命所在。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创业,都需要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这些都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责任。因此,学校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必修、选修、综合实践、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各类课程和学科、专业建设,按照“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标准,丰富教育资源,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以拓展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努力为学生搭建文化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教育平台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实践能力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更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质量。

一、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原则和要求

高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实践能力的要求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很多都是毕业后就进入教师岗位,缺乏在行业一线就职的经历,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中小学相比较,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对教师的管理相对较松散,教师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对教师开展培训时采用学分制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基于高职教师特殊的专业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不可主观性的设计各类培训项目和培训形式;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有可行性,根据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设计各项制度内容,最终的目的是既能便于教师学习,又便于管理者操作;三是要尊重系部单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他们处于教学第一线、熟知行业一线发展需求的特点;四是要坚持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通过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着想,设计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训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到培训项目中来。

二、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内容

(一)培训项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除以上内容外,高职院校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要充分考察本校专业特点,着眼高等职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努力设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项目。也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可根据职称层次的区分设计不同的项目。培训项目分为公共项目和专业项目两大类。其中公共项目是教师入职后均应学习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等)等。

(二)培训课程类别。培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别。必修课程是指教师在各个阶段按照要求必须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素质和从事本专业教学应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是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的课程。课程分类的优点在于保证了教师参加基本理论技能内容的学习,初步拥有职业的基本素质;二是极大地体现出对于教师的尊重,教师可根据自身便利选择课程;三是满足了教师入职后不同的发展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培训方式。高校教师的培训大多采用进修、讲座等方式,极易造成参与度低、流于形式等问题。鉴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特性上的区别等原因,有学者提出教师校本培训应采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年终总结性反思、个性化教师培训及大学教师发展论坛等方式进行[1]。这对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格外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采取实践参与等方式。如要求教师有行业一线顶岗锻炼的培训经历等。(四)培训分值。学分制管理本是针对学生选课而出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的基本标准”[2]。高职教师培训借鉴学生的学分制管理,通过学分核算对进行考核,应专家论证对项目的赋值进行严格把关,引导教师合理选课。

三、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实施

(一)组织管理。应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学校可根据全校师资队伍情况,提出教师培训学分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学分标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等公共项目的培训等,审核和指导系部的培训。系部是教师培训实施及管理的主要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教师培训管理细则,向学校提交计划,对教师参培进行登记和学分核算、存档。

(二)考核管理。学校制定学分标准及考核办法、培训档案管理办法,系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考核细则并进行教师培训的学分认定、登记工作,为教师培训记录建档并保存。系部同时对教师培训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上报学校主管部门。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与外派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相关,以此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结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高职教师培训管理实践的大胆尝试。但是对于教师的培训采取学分管理,需要几个前提条件才能保障顺利实施:一是规划设计学分管理制度需要有科学的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做支撑;二是建立包含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业一线实践经历、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在内的大容量课程库,尤其应将行业一线的实践经历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和安排,以期提高高职教师应有的实践能力;三是各个课程分值的设计需要严格调研和论证,不可主观臆断,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赋予实践类培训项目较高分数,引导、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四是培训学分档案的管理,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通过设计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智能存储系统,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付八军.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四种有效形式[J].教育与考试,2010(1):46.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4

1.金字塔型科层制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包括三个主层次:决策层—中间层—实践层。校长、副校长为学校决策层,负责制定学校培养目标、发展规划等;教务处、学生科、总务科、教研室等为学校中间层,负责学校有关制度的落实;班主任、学科组等为学校的实践层。每个主层次之下还有小层次,如教务处下有学科组、教研组;教研室下有教科研组、技能鉴定组、产品研发组等。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金字塔型,其基本特点是:管理层级繁多,过多层级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效率降低,效能不高;权力集中,向上负责;学校安排高度统一,忽略了各人员阶层的个体差异。学校办学缺乏自主权、积极性,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自己的特色。

2.职能型管理模式

职能型管理模式由三层结构组成,顶层为校长,中层为各处室,底层为各教研组及年级组,各层级实行垂直领导,对上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便于统一指挥,职能分工专业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教职员工因工作性质一致,有共同语言。缺点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联系较弱,易发生职能性冲突,工作协调性差,不利于发挥团队精神。

3.科层—职能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在学校复杂业务的情况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设立教务处,研究制定学校教学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办法、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合理高效地使用教学资源;设立教研室,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指导督促;设立学生科,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进行有效研究,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等。科层—职能型管理模式实行直线部门统一指挥和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优点是部门分工明确、指导管理效率较高、上下关系和谐,缺点是结构复杂,各主管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4.扁平型的组织管理模式

扁平型组织结构是在上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原来五到六个层级压缩到决策层(校长团队,包括党组织、工会、派等监督制约部门人员)、协调层(主任、组长)、执行层(教师、学生)等三到四个层级,将原来集中在上层的管理权、部分决策权等下放到年级、学科组这一管理基层。扁平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经过改良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优点是中间层次少、口径宽,管理重心下移,上下级可直接沟通,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上下传递,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的反应快、管理效能高。缺点是部门之间等级层次明显、各管理层尤其是执行层的学生与其它各层的交流存在障碍,教育资源的利用不透明。

5.多学段型管理模式

学校总组织下设中专部、大专部、技能培训鉴定部等,学校总组织仅保留财务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各部教学、管理等相对独立。主体属金字塔型,兼有科层-职能型管理结构,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调动各阶层的办学积极性,但各学段存在重复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情况,造成学校管理成本增高,同时容易滋生本位主义。且由于各部相对独立办学,在教学、德育、校企合作等方面整体设计不足,各学段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连续性不强,协调性差。

二、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1.构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结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是金字塔式的,这种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层次多,缺乏横向联系,管理幅度小,对变化反应慢,尤其是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交流被动等,已严重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结构”,建立辐射型、开放式的“现代结构”。辐射型的组织管理借助数字化的校园管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结构内部即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教师、学生都是教育资源的平等利用者,三者之间的交流民主、透明、渠道顺畅。管理不再是一级对一级负责式的层层分段管理,而是将管理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能等已不再是管理,而是服务。学校内人人都有决策发言权、人人都是管理者,学校管理结构呈辐射状和网络化特点。

2.加强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

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是学校管理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长团队的思维能力建设、调查研究能力建设、战略执行能力建设、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能力建设、人事管理能力建设、协调沟通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强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建设,一要按“产品”实现的过程设置职能部门,将质量责任分解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就业服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职能部门;二要明确职责,形成职能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管理有序的格局;三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都有权参与决策、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格局;四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学校的水平。

3.不断优化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

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是辐射型组织管理的物质基础,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缩短管理时空距离,彻底转变管理方式,使管理从命令和控制转到集中和协调,从纵向交流转到横向合作、资源共享,使学校的中枢神经处于充分解放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一要超前设计,校园数字化平台主要是通过校园网络、借助系列教育管理软件等来实现管理的,这些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一定要有超前性,绝不能发生刚建立就显落后需要淘汰的问题;二要加强人员培训。不仅要培养、培训核心技术人员,还要进行全员培训。要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熟练运用校园数字化平台,能从中顺利获取教育资源;三要不断更新内容和维护设备,确保数字化平台的正常运转;四要不断研究和创新,使学校管理保持青春和活力。

4.建立健全新型的学校管理制度

辐射型的组织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执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多是在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下产生的,这些制度不论是理念,还是操作程序、办法等均与辐射型的组织管理建设相矛盾,建立和健全与辐射型的组织管理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构建辐射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5.形成规范的管理工作程序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5

中职学校临床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手术实验室,它是学生参与理论实践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其操作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实践场地。手术实验室的管理与实验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培养息息相关。对中职学校手术室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教学人员综合素质,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尤其对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岗位的能力具有较大帮助,是职业学校医学专业的硬件设施之一。

[关键词]

中职学校;手术实验室;管理;教学

中职学校中,建立完善的手术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临床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根据手术实验室的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等要求。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中职学校手术实验室作为其工作业务能力的实习场地,是学校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要努力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紧跟市场需求的脚步,对其管理方法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手术实验室管理办法。中职学校手术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艰巨,其存在的问题较多,应该正确认识,并理解临床实验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优化实验管理机制,不断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让手术实验室成为临床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实训场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中职学校手术实验室不同方面的管理

1.1建立完善的手术实验室管理制度

①建立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②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定期对制度的落实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列举对实验室工作、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内容、依据。③在对其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使用者;另一方面,也要在具体制度中体现临床实验教学的内容,为实验教学的实训工作做好准备,设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督促实验室管理人员保管报实验室的各项财产,对器材数量、型号等做好准确记录,并心中有数,让管理制度更好的服务与临床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1.2财产管理

财产管理,也就是对物的管理。手术实验室器械敷料、贵重仪器和设备数量重多,使用频繁,清洁、烘干、上油、打包、灭菌等环节多、数量大,易出错。尤其是随着市场的需要,与临床的对接,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练习增加,进口设备、仪器等逐渐进入实验室,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就要时刻对其相关器材进行维护,避免损害或失窃。

1.2.1提高手术实验室的管理

领导要负责为其配备优秀的管理人员,由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对器械、物品进行科学管理,选择责任心强、会管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管理。根据物品种类分别为器械敷料及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要求有仪器设备保养维修检查制度,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1]。

1.2.2财产管理中一定要完善相关财产方面的规章制度

①建立清晰的手术实验室财产台账,并由专门人员负责定期清点,保证财产与账目相符。②不能随意拖动实验室的固定设施,使用过后的物品要归放到原位。③及时清点消耗性物品,并做好登记管理。④完善实验室的物品外借制度,物品外借要做好详细准确的记录。⑤贵重仪器使用保管制度,精密仪器建立使用卡,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及签名,管理人员专人负责做好其维护及保养。新仪器使用前做好业务培训,使每个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都了解其功能,熟练其操作,发挥其最大效能。⑥将所有器材按照规格化、数据化进行管理,其打包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对于一般性的器材由专人管理,并加锁。⑦根据教学计划,以及实验室的具体条件,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申请购买所需物品,避免浪费,防治物品的挤压,做到与临床教学相结合[2]。

1.3加强对使用手术实验室人员的教育管理

以培养和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工作程序,包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安排,新教师的培养和在职专任教师的继续教育等。①引导组建临床护理学术小组,设立组长、教学部主任等机构,让其参与制定年度在职专任教师的培训计划及科研计划,并制定专人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②针对在职的专任教师,参考其毕业时间、技术职称等情况,给予教育培训,按照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由专人进行考核。对新教师的培训计划、低年资专任教师的培训做好工作记录吗,方便后续的检查评阅[3]。③对在制度的专任教师进行每年1次的学分评定,鼓励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并发表。④判断、评定在职专任教师,并安排其担任指导教师或参与带教工作。⑤有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奖惩条例并存档备查。

2保障中职学校手术室的实验教学顺利有序进行,不断提高中职学生临床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实验室,应尽可能为职校学生提供一切方便可行的条件,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学中做,做中学”[4]。手术实验室应在保障实验教学顺利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按照规定完成教学计划,同时为学生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5]。因此,将手术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用率。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并执行落实强化专任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在开放式实验室中实行物品使用登记管理,学生实验一定要在实验室中登记实验项目名称及相关具体信息。每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统一实行轮班制,配备数量充足的指导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一同承担管理工作,解答学生在临床模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仪器设备及时进行维护,做好相关登记工作。

3手术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作为中职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因此,做好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工作,规范其管理,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认真做好手术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对毒麻药品进行安全规范管理,做好与手术相关的器械管理,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实训场地安全教育,使其在实验过程中保护好自身安全,增加其安全防护意识。实验结束后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整理,安放到规定位置。对实验室地面进行彻底清扫。下班后对实验室的门窗、电灯、水等进行排查,防止发生不安全事故,损害实验室财产。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验管理人员打扫日常卫生,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仪器设备布局合理,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也可以发动班级学生,对实验室的卫生进行定期打扫,将桌椅摆放整齐,保证桌面、墙面、地面等洁净,无蜘蛛网、灰尘等污秽物。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中职学校手术实验室的管理,不但提高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大胆创新实行手术实验室的开放,才能有效可行地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对接,更好适应现代医院临床需要,达到学中做,做中学。

作者:张静 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齐元,冯俊礼.解读国家政策对高职高专临床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J].成功:教育,2012(18):20-21.

[2]马宏图.开放实验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135-136.

[3]伍嘉诚,徐晓聪.中职学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40.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6

1卓越绩效管理理念

在中职院校,为了能够创建出更加完备的管理体系,需要对各种管理模式进行引进和优化。卓越绩效管理观念引进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中职院校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以完善,当前,在大部分中职院校中,其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并且在中职院校中,其主要是将职业技术教学作为重点。和其他重点高中院校相对比,在中职院校中,不管是其教学质量还是教学环境都相对较差,并且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较为欠缺。对此,就需要利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强化对中职院校的管理,健全完善其教学管理机制。卓越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学校的中心思想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背景下,其需要中职院校创建出正确的思想以及发展观念,进而使中职院校可以获得稳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首先,中职院校需要具有卓识远见的领导,也就是中职院校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领导者严格遵守教育事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同时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前瞻性视野,可以及时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可以看到中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以及优越性。其次,对于中职院校,树立起正确的战略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其确定自身定位,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结合的重要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中职院校的强大优势获得充分展现。其次,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识素养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还要对校园内的相关教学设施设备加以优化和完善,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体验。再次,在实行卓越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中职院校树立出相应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明确学校文化工作的创建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想从本质上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一定要对中职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加以重视。在对其实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职工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讲授知识。与此同时,作为管理层,要对员工保持理解和尊重,鼓励支持员工,同时和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其日常各项需求,从而使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获得进一步提高。

2中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2.1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为了能够从本质上使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得到改善,就必要对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整体来看,对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其发展方向都尚不明确,无法及时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而制定出符合校园管理以及教学发展方向的管理机制,这就使中职院校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因而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这对于中职院校的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能够使这一现状获得有效改善,中职院校需要对传统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进而创建出全新的校园管理模式。全新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需要从本质上促进中职院校管理机制的改变,同时制定出能够充分符合中职院校发展的管理体制。从而使中职院校可以创建出科学正确的发展观念,提高中职院校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学能力,这对于促进中职院校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2分工不够明确。在对中职院校所进行的管理中,分工不明确是其中的另一重要问题。在实行卓越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中职院校对校内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加以明确,做到权责分明,按照不同职位对管理制度加以确定。不同职位的要求也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为了能够在校园中创建出科学有效的管理结构,就一定要落实好相应的绩效管理要求,对职工岗位进行分类。在传统的中职院校管理中,其分工并不明确,因此其校园管理体制的创建难度相对较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一定要按照卓越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明确不同层次教职工人员的相关工作,这样一来,才能够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

2.3管理机制缺少创新性。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各大院校逐渐兴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影响。为了能够促进中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落实好相应的校园改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中职校园管理中,需要引进全新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模式,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措施,需要中职院校对战略计划加以明确,创新管理机制,对全新的教学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模式加以利用,进而使其校园文化获得充分展现。

3中职学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

3.1制定卓越绩效管理方案。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中职院校要想取得立足之地,就必须要对自身所存在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实行针对性较强的校园改革,使传统形式下的校园管理模式获得改进,制定出能够充分符合时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对此,对于中职院校,其需要对管理模式加以完善,利用资源配置予以部署,同时在校园中创建出重要指标检测以及改革工作进程。在卓越绩效管理中,需要中职院校落实好相应的业务以及整体战略。比如,在对校内人员实行岗位分配的过程中,要做到具有条理性,使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都可以做好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中职院校需要创建出相应的调整流程以及战略评估,定时检查岗位部署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发现其产生问题,则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这样一来,能够使学校中的物力、人力等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可以实现校园内各个岗位工作的共同发展。

3.2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下,中职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其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绩效管理中,需要中职院校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进而在校园管理和建设过程中使学生以及利益者的适应能力得到强化。在对校园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中职院校需要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相关校园文化需求进行密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本质需求。与此同时,在此前提下,中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实行针对性较强的改革,促使校园建设可以充分满足大部分人的各项需求。这样能够从本质上促进中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并且教学改革方向和学生的期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对此,可以利用走访和反馈、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学生以及相关利益者对校园建设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这些方式能够以数据化的形势对学生以及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进行充分反馈,之后由院校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统计关键信息,并进行比较,进而对大众的普遍心理需求进行归纳和分析,这对于促进中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中职院校的发展和这些措施的实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落实好相应的校园管理改革,在对管理技术进行引进的过程中,在本质上促进中职院校的发展水平获得整体性提高。

3.3以教职工为本。我们都知道,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创建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于促进其整体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对中职院校卓越绩效管理所提出的本质性要求。教职工作在中职院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对于促进中职院校的构建以及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发展,需要各个职工的共同努力,围绕以教职工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进而创建出相应的管理思想。而要想有效从根源上促进校园文化的创建和进一步发展,中职院校需要落实好对职工所实行的思想教育,使其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全新的文化技术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发展以及在诸多院校中争取一席之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中职院校,其需要对其工作环境进行改进,并且提高员工的工作福利。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公开评选的形式开展优秀教职工评选活动,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职工,要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进而使其更好地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3.4中职学校的后勤卓越管理。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后勤卓越管理主要是由风险管理、全面管理、目标管理、决策管理以及绩效管理所组成的。要想促进后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强化高效后勤服务集团的企业文化、形象、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实现后勤服务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后勤卓越管理的目标。

3.5强化资产管理的形成以及组织控制。对于中职院校,其在实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创建出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利用分散管理以及专门管理的形式来强化学校资产的管理。在对学习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其现实情况展开管理,进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此同时,需要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调节进行重视,最大程度地对资源浪费的产生进行有效避免。

3.6创建卓越绩效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行,需要对学校的常规业务以及相关指标数据进行重视,利用源头采集的形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学校信息化能力以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进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强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将数据采集朝着自动采集的层面进行过渡,实现实时采集,进而为学校卓越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依据。

4结束语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7

[关键词]中职校长;新时期;学校管理;有效策略

中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范围较广,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管理等。当然,中职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中职校长需要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新颖的管理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职校长的学校管理现状

(一)教学思想陈旧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现象、学生主体性、教育能力的认知。中职学校校长落后的教育思想必定会限制今后的教学行为和思维。在中职学校中,校长的教育思想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校长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多种职业技能型人才,而部分中职校长由于自身教育理念陈旧,以传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没有正确的认知,不能全局性、战略性地看待问题,导致学校失去个性特色;其次,严重缺乏市场观念以及竞争意识,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如盲目性、专业范围窄、分化过细、比例失调等。并且,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社会竞争能力较弱。

(二)综合素质较低

中职校长的素质由多方面内容构成,如业务、心理、政治、身体等,其中对学校管理存在重要影响的素质是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然而,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校长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职学校校长缺乏贡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将主要的责任承担起来,还需要提升和改进;管理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学生的感受,教育、管理思想比较传统,并没有真正落实宣传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履行职责,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工作者的利益。这些都是中职学校校长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

(三)忽略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学校的主要工作核心是教学,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开展者。因此,教师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实施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有的中职校长忽略了管理中的人本管理,主要表现在:行政手段简单,并没有真正关心职工,一味实施强制性管理制度,缺乏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无法与教师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互动和交流,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二、新时期下中职学校校长做好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正确面对管理压力

当前中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阻碍因素有投入问题、教师积极性调动问题、管理问题等。虽然多数中职学校运转方面并没有大问题,但是,要想快速发展,资金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学校的教师工作效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开展得比较困难。但是,更难的是学生管理方面。在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坚守职业底线,以正确的方式缓解工作压力,要有面对压力的信心。在复杂的矛盾中,能够保持冷静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探索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全面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要做到未雨绸缪,积极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强化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因此,中职校长首先要重视自身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多样化的高级研讨会,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次,应该全面对校长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为校长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具体的方法就是先对校长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在掌握培训需求后,制订合理的培训方案以及培训目标,让校长认识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落实培训方案,全面提高校长的个人综合素养。

(三)勇于承担管理责任

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和眼光,更需要责任。校长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跟上时展的潮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学校的发展前景,掌握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教育的核心价值,带领学校前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充分激发师生、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更大的发展力量,形成最好的配合团队,从而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完成管理目标。

(四)积极主动联络外界

积极与外界联络,能够为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很多中职校长内抓管理,外塑形象,让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内以就业和创业为主要方向,积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地就业,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发展做好了铺垫,还为社会经济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对外,为了解决学生以及家长的顾虑,积极寻求相关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快速掌握实时的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实习、就业,与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校联办”,促使学校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五)精心策划学生未来

经过对多名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都是以“失败者”的心态去接受职业教育。所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思想,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关心、呵护学生。同时,校长也要重点教育教师,要让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充分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促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努力学习职业技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职业教育。同时,校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职业选择情况,针对性地精心为学生策划未来,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实习、工作更加顺利。

(六)主动接受各方批评

需要经常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不仅要勇于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提出建议,还要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思和分析。要以师生、家长为自身的反思榜样,坚持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教育情况,要虚心面对教师、家长所提出的建议,虚心倾听所提出的批评意见。在倾听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努力地改进和完善。校长要对批评要先接受,后分析,再消化,要从中吸取营养和经验,不仅要接受正确的批评,还要认真对自身进行反思,探查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总结自身的管理经验,吸取教训,在接受和改正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让学校管理工作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进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七)抓好重要队伍建设

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都是学校发展道路中的重要队伍,校长的智慧源于教师。所以,中职学校要进行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职、兼职等多种招聘方式,增加教师数量。同时,校长要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思想,重点对教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的教学表现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从而让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对工作有贡献的教师也要给予成长机会,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行政管理队伍,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学校要建立相关制度,重视教育管理队伍的构建,充分为队伍提供锻炼机会,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管理育人服务做出贡献。

(八)严格抵制经济诱惑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校长,要坚决抵制诱惑,从灵魂深处建设牢固的廉洁底线,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要具有较强的自控、自制能力,做好教育领域中的标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做榜样,进而让教育领域风气更正,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风气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综上所述,只有中职学校校长做好新时期的学校管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才能有效落实中职课程建设工作。虽然在开展中职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能够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不断积累经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能够实现中职共同体建设以及中职管理工作的统一,进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为课程建设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邱心玫,黄爱玲.经济新常态下中职学校校长创新领导力探究[J].教育评论,2018(10):57-60.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8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师资队伍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内涵和作用,它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上的知识总量和知识的分类不断上升和增加,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日益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量越来越多,对知识进行细化的程度越来越深。这就导致高校教授知识的时间、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时间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而学分制是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要发挥学分制优势必须对高校的人事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改革,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环境下,探究当前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促进高校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学分制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形势下,高校的人事管理机制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的人事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1)人事管理机制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在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形势下,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机构设置虽有改动,但是改幅很小,基本上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机构设置方法,这样导致人事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学分制的调节机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行造成阻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现在的学分制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导致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机构设置在变动时无法进行完全的改变,比如,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环境下,学生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学生何时毕业由学生自己决定。但是当前高校的毕业证等相关的证件是由教育部门统一发放,这样的毕业情况制约了学分制的实行,导致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二是因为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观念没有改变,比较落后。落后的管理观念使高校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隔阂,比如学院之间、系部之间等。这些都阻碍了学校的机构设置,导致人事管理机制的机构设置没有完全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2)教学资源不足。实行学分制需要大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但是就目前高校来说,教学资源还比较短缺:一是教师资源的短缺。当前大多数的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这就导致教师资源无法满足学分制环境下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并且由于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学习时实行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授课老师的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会导致一些冷门的专业和课程受到冲击,教授这部分专业或者课程的教师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引起他们的负面抵触情绪,导致一些教师的转行或者跳槽,导致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二是专业课程资源的短缺。教师资源的短缺必然会导致专业课程资源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再加上现在有些教师还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之中,没有对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和更新,导致课程资源进一步不足,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选择空间,影响到学分制的实行。(3)培训教师的内容和方法落后。由上述的内容可知,教师资源短缺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还处于原来的传统思路之中,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由于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专业,加大了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负担。但是当前高校对教师的培训还停留在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的老思路上。而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观念提出的新要求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观念没有提高和改变,教师难以适应学分制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导致学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学分制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造成教学水平降低,教学质量下降。

二、学分制下优化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策略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在学分制环境下存在问题和缺陷,所以导致学分制在高校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必须对现在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以实现高校的发展和进步。(1)树立先进的人事管理理念,优化人事管理机制机构设置。优化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行学分制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分制的优势以及学分制下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来对人事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才能使人事管理机制适应学分制下新的变化和要求。首先,要树立先进的人事管理理念,并且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学分制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深刻理解学分制对高校的重要意义,改变人事管理人员的观念。其次,要在新观念的基础上,打破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障碍,整合其中的优势资源,优化人事管理机制的机构设置,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学分制管理下的选课、学习、实践更加自主和自由。(2)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系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是实行学分制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学校可以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系统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首先,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在通过人才市场和一流高校来引入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者从社会上聘请社会知名大师、企业高管等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现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培养方式来提升教师们的综合素质,从学校内部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师资队伍。其次,优化课程设置,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要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进行自主选课的要求,保证学生选择课程时的广度和深度。[3](3)更新培训教师的方法和内容。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学分制管理下,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要求,比如,原来的教师观念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教授什么知识,学生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但是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教师就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4]因此,在对教师培训时必须以学生的要求为基础来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在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学生会进行自主选课,跨专业学习、跨院系学习成为高校最为常见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流动性增加,更加难以管理。因此,学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

三、结语

当前,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进行学分制改革不是仅仅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高校其他方面也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人事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推行学分制的基础。因此,需要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推动学分制的实行,推动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枫珊.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初探——基于广东省民办高校[J].教育现代化,2016(31):259-260+269.

[2]曾明,袁柯明.以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4(9):58-59.

[3]叶秀雅,廖俊杰,别文群,伍妍菲.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3-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