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物业管理范例

学校物业管理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1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在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限制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引言

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和教育费用的预算、分配,但是据调查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预算和使用,限制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所以职业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控制财务预算和管理,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

2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据调查,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只存在于服务职能上,因此形成了轻管理、重核算的残缺不全的管理体系,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如今的发展,所以导致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属于后勤,这是职业学校对财务管理认识不清的结果,导致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职业学校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财务管理应该是监督、管理学校的各种经济活动,而不是服务部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权利,甚至不能参与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管理。在资金的协调管理和运用上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所以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就更加困难了。

2.2管理体制内部存在缺陷

很多职业学校对财务工作者的职责划分不明确,有的学校会放大他们的权力,减少他们的责任,导致他们会非法利用学校资金,贪污腐败现象频发。很多职业学校没有严格规范可支出现金的额度,对于可支出资金的最大最小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职业学校没有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督的结果,导致一些不合法事件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1]。

2.3财务预算不合理

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教育费用的使用并没有提前做出合理的预算,甚至都没有预算,只是在经济活动产生、费用发生变化的时候记录一下,而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的不合理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使得资金流动出现问题,进而会对学生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影响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原因

3.1法律意识薄弱,对财务预算不重视

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的整体运行来进行的,准确预测学校的经济活动,并根据整个学期或者季度的活动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集、分配与利用。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预算被简化成一个单独的工作,简单的服务于资金的申请、资金的使用,它与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轨迹相脱离,仅是将预算当成了一个简单的资金使用的过程。伴随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学校每年都要进行扩招,但是目前的生源很少,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人们的个人收入也有所下滑,因此,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为了中饱私囊,就贪污,对学校的资金的流动进行谎报、不报,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最终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3.2不重视财务部门内部的控制

在“十一五”之后,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缺失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上的严重落后等问题突显出来。对于财务的内控认识不足,某些领导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凌驾于财务内控的制度之上,把集体决策当成个人违法乱纪的挡箭牌,这些都是造成财政管理体系失控的重要原因。

3.3资金利用不科学

很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的甚至只想尽可能挣钱,挣够了钱即使倒闭也无所谓,所以,会盲目地进行一些项目的构建,导致很多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等有必要的资金支出时,却没有资金可用,严重限制了职业学校的长足发展。

4加强职业学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4.1全面规范财务行为,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去约束、规范相关财务行为,工作人员才会树立遵纪守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去工作。所以,职业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参考相关的管理制度,去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方式和正确程序等,做到在财务管理中的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使用有效,做到财务账务工作与实际相符[2]。

4.2全面提高领导的管理意识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被划分到了后勤部,这就体现了学校领导的不重视,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长久发展,相关领导必须对财务管理加以重视,为财务人员认真工作树立榜样。为了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在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种会议上一定要把财务工作内容放到会议上,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财务情况进行总结汇报,让学校领导都能知道学校的资金运转情况,让财务更加透明。

4.3加大内部监督控制,提升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职业学校内部,要加大内部控制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对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避免事情发生之后互相推卸责任。同时,职业学校还应该加强对财务内部的控制,加强管理,避免财务问题的出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财务现金管理和对办公器材等的管理,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行使监督功能。

4.4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只要涉及到财务部门,就很难避免贪污事件的发生,而这与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职业学校要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不去做违法的事情,还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避免财务漏洞的出现。另外,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对出现违法乱纪的个别人员,还要坚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4.5提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有限,财务人员数量不够,面对日益增多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的工作内容,财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才能将财务工作做得更好;第二,培养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并以案例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他们明白不法事件需要履行的责任,从而减少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第三,要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鼓励人员深造和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不断探索;第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任人唯才,招聘严格,录取合适人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做出合理的评估,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员的选拔和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其财务管理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比如: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有待改善、财务预算不合理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学校法律意识薄弱,对财务预算不重视、财务部门内部的控制不到位、资金没有合理的分配与利用等,而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健全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重视财务预算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出现,促进职业学校的长足发展。

作者:杨桂璞 单位:郑州市宏恩职业培训学校

【参考文献】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2

1.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成熟合格的物业服务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物业礼仪的过程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不断训练,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不但充满自信、心态平和,而且举止优雅,从容面对困难得失,保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对学生仪态美的培养。

物业企业是服务性行业,这决定服务人员必须举止得体、体态优美、气质高雅。通过物业礼仪课程的学习及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坐、站、行、蹲、微笑、手势等基本仪态,纠正错误及不规范体态,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的认同感,懂得在物业服务中如何欣赏形体美、表现形体美,塑造学生优美的仪态和形体,为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形体基础。

二、物业礼仪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通过物业礼仪的系统学习,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的情感教育,增加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情感、责任心和热爱程度,这也符合物业行业的职业需求,符合社会的审美特点。启迪学生对于美的情感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美的职业道德、美的仪容仪表、美的体态、美的举止、美的待人接物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作用。

2.对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

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主动了解客户所求是物业服务人员的职责。物业服务人员在每天的工作岗位上,要认真对待业主提出的细微、琐碎的事情,把客户的每件事当成大事来做。通过物业礼仪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宽容、真诚、坦诚、镇定、吃苦耐劳等的职业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较大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礼仪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突发事件,从而树立自己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对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的培养。

物业礼仪是物业服务人员向交往对象表达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息息相关,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物业服务人员良好的礼仪素养和职业行为,不仅使自己充满信心,也能更好的促进与客户的合作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

三、物业礼仪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物业企业的服务特点决定了物业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与物业工作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素养,即整洁、得体、端庄、优雅、敏捷、亲切、成熟。服务人员除亲切的笑容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处理矛盾纠纷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物业服务人员内在的修养,外在的优雅举止、优美的仪态、亲切的微笑能给客户留下很美好的感受。通过礼仪学习,运用于社会实践,是服务人员多种能力发展的通行证。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及途径

当前,高校学生档案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过程中的生活、学习、身体、思想、惩罚、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情况,与他们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在当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急需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使其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和能效。

一、大学生就业服务中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学生档案真实详细的记录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实践情况,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能反映高校的培养过程,是国家及社会全方位了解、选择、招聘、考察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档案管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教师通常格外重视运用学生档案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其次,健全的学生档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关键性的背景资料,每个渴望在就业双向选择中得到更多机会的毕业生,都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让个人档案变得更加完善,竞争力更强。

2、能够有效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学生档案的科学合理管理及使用是高校提高广大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不断改革,相互选择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以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为主导来组织各种招聘会,学生档案信息以自身的权威性成为毕业生和用人企业就业相互选择的可靠纽带。在具体工作中,某些政府部门或是事业机关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通常是先听取院校对学生个人情况的整体介绍,然后在通过翻阅学生个人档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素养和能力,最终确定人员进行面谈。毫无疑问的是,一份完整、优质的学生档案资料对用人企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也能让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能够有效维护大学生自身权益

学生档案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有利于高校维护并保障广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合法权益。虽然某些用人企业在录用人才时不调取档案、不落户,导致毕业生忽视了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人事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将实现规范化管理,毕业生在工作后关于落户、转正、社会保险等问题都需要翻阅人事档案,毕业生继续读书、报考公务员同样也要用到人事档案。因此,高校有义务加强学生的档案意识,并要加大学生毕业后档案投递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这对保障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内容不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用人企业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往只是单纯的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等逐渐转向了对他们个人信用情况、心理和身体素质、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高度重视。但作为用人企业掌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学生档案信息的不完整,档案信息中学生判定方面的材料出现了公式化现象,政治术语过多、内容过于空洞,整体参考价值并不高,尤其是关于学生个人信用、获奖情况、能力素养方面的信息更是严重缺乏,这样的档案信息无法全面真实的体现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而阻碍学生的顺利就业。

2、档案管理监管不严

为了增强广大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少数高校开始在学生档案信息中造假,比如取消学生处分资料、降低考核指标、增加学生获奖比重、更改学生成绩等。同时也有许多毕业生利用假证明、修改成绩等不良途径来获取用人单位的信赖和赏识。这种造假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对用人企业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就业市场的紊乱,有失竞争的公平性。在日常生活中,因造假导致毕业生上岗后被辞退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侥幸逃过的毕业生,也会因日后在工作过自身能力的不足被企业所淘汰。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学生档案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及规范性。

3、档案管理方式传统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还依旧以手工操作方式为主,并未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仍然以纸质档案资料为主。部分高校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引进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但却只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查找,没有开发设计出相对完整高效的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此外,许多高效学生档案资料在学生毕业之前就分散在各个部门、班级辅导员或是学生手中,只有在学生需要转移档案或是需要使用时才进行归档。可当前高校毕业生通常在最后一年的上半学期就展开了就业活动,这就导致档案提供无法及时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在用人企业和毕业生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因学生档案并未及时整理,院校无法全面准确的向用人企业提供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真实表现的档案资料,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档案就业意识

当前,我国人士档案及社会福利体制、户籍机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严重影响和约束着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对此,高校应积极主动的组织大学毕业生档案重要作用的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意识。与此同时,高校还可通过就业指导和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宣传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档案意识,深刻意识到档案的重要价值,让大学生站在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档案信息管理。此外,作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学习,主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及素养,通过学习全新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来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就业服务意识,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全面改革创新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2、确定归档范围、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档案是构成学生人事档案的重要基础,为了方便社会人事管理工作,教育部门应构建统一的指标来进一步规范各大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也要积极探究分析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充不断拓展档案内容,让其能够全面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状况,更好的为用人企业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档案内容中除了过去的基础性内容外,还要体现和包括大学生在校过程中个人信用情况、顺应岗位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实践情况、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专业特长、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此外,还要搜集社会各行各业和校内各个部门对广大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建议和想法,充分确定归档范围,严格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全方位的展现学生真实面貌,为各大企业提供依据。

3、严格监控管理、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高校领导应充分了解并高度重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积极组织档案管理工作的定期核查指导。高校应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彻底纳入到年终奖罚、构建岗位责任机制和奖励制度中,对学生档案素材的管理和归档内容进行详细合理的规定。对学生档案管理内容不完成、档案资料尚未及时归档以及管理散漫的院系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和批评。对学生档案使用频率较高、信息精准完整、定期归档的院系和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表扬和奖励。根据学生档案工作的核查指导和奖励机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校内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效率及质量,切实保证学生档案信息的安全、真实性,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4、挖掘信息资源、实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应努力顺应社会发展的全新需求,重点开发构建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同时还要将学生档案管理和校内网络有机衔接在一起,在充分做好信息保密的基础上,全面整合院校学生档案资源,以此来实现学生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学生人才服务中心的紧密结合,真正做到高校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全新构建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中通常包含学生档案信息的搜集、判定、搜索、整理、借阅以及打印等板块。其中搜集板块主要是将所有学生的各种档案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中。整理板块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学生信息改动数据的修改、更新,以及对个别学生信息及批量信息的有效整理。判定板块的主要作用是鉴别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中信息的全面性及真实性,及时删除系统内部毕业时间较长的学生档案信息。搜索板块的主要作用是便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在指定条件下的搜索、选择、查找档案信息。而打印板块的主要作用是对搜索板块中的搜索、选择和查找出来的档案信息进行打印,便于档案管理的主体可客体对信息材料的日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浅析面向就业服务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拓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32-33.

[2]胡新新.浅谈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以服务高校学生就业的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7):90-91.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近几年电商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骤然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当前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率,同时也能更加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然而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和定位,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总体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展,这也导致了物流专业的人才缺口很大,有机构调查显示,预计接下来至少有600万的人才需求量,这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从就业方向上来看,物流企业的总体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物流科研等几方面,这就要求人才应当具备创新能力、运筹规划城市物流系统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运作技术和操作能力。

2.具体岗位的需求

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来讲,目前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基层物流运营操作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管员、报关员、跟单员、理货员、分拣、派件和客服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应当能够掌握物流操作的基本流程,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可以胜任。二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储经理、物流企业运营经理、国际物流运营经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经理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非常了解物流运营的管理流程,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一般还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最好有2-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三是物流规划咨询科研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供应链管理咨询师、物流顾问和物流科研工作者,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十分完整的系统物流理论知识,并且要有科研创新能力,最好有过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管理人才。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与会计等传统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教材脱离实际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导致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导致企业招不来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矛盾现状。具体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且理论教学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理解掌握情况较差。至于实训方面,则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效果。二是假期实习流于形式。为了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岗位,一些院校会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寒暑假的机会到企业实习。但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短短的一两个月实习时间并不能真正掌握业务流程,为此对于假期实习的学生,企业往往是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学生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导致实习流于形式,毫无意义。三是考核方式欠缺。受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经验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当前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辅以论文形式的考核,但这些考核都过于书面化,并不能真正评价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基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情况,企业不得不再重新对其进行培训,这不但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

1.基于市场需求创新教学理念

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时,必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院系应当组织一个课改小组,并深入到相关的物流企业中,积极调查和分析物流企业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基于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中,不仅仅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还要将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课改调研小组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立足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使课程方案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另外,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实际,不能泛泛而言,也不能架空在实际之上。目前一些物流企业本身存在管理混乱、服务不佳等问题,在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情境联系在一起,使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还原企业真实生产状况,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了解一个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例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对胜任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另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顺应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注意创新,与时俱进。

3.基于生产需求改革教学手段

学校在设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环节时应该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将教学环节项目化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更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设计教学任务,采用案例导向、岗位模拟等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校内实训室技能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效率。同时,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实习,校企对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岗位,落实学生实习任务,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校企对接的教学方式能够扩宽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促进物流管理行业蓬勃发展。

4.基于技能操作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当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改革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而言,考核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事情,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认清学习重点。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考核而言,不但要注重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显然单一的考试或论文考核是不能满足以上考核需求的,建议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平时的成绩也纳入总体考核范围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物流活动模拟操作等多元化的手段进行综合考核,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

5.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常见的实训教学手段,可以帮助企业直接培养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目的。目前以参观为主的表层合作模式显然无法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对此应当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企业实习机会。首先,可以和一些制造企业仓储中心、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港口、货运站、集装箱堆场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认知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低年级的高职学生进行参观了解,从而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整体认知。其次,鼓励学生团体利用暑假自主找寻实习企业,并在返校后提交实习调研报告,然后由调研室对比较典型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以进一步深层合作。再者,学校也应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调用学校资源,考虑产业关联度、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区位优势、技术水平等多个因素,遴选一批企业,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方面,利用师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交流互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另外,当前电商的兴起使得网购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也是网购的主要群体,目前高校的包裹收发业务十分频繁,基于这个机会,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园物流机构。学校只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剩余的运行管理都由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包括包裹的揽收、录入、分拣、跟踪、发放等业务流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但解决了校园包裹的收发问题,还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不出校园就得到锻炼的机会,切实的提升物流管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物流企业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四、结语

总之,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为了能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实战技能,使其可以快速融入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必须要对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只有立足于企业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物流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许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7(32)

[2]刘子玉,肖静.JT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6(08)

[3]阮晓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物流科技,2017(03)

[4]魏蕾.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6)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型物流人才短缺会限制运输行业的发展。物流活动不仅在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中反映出来,它还反映在商贸流通类型或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企业中。为使企业运作最优化,使物流效益能在企业中体现出来,就必须培养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1专业定位不准确

物流活动是一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型产业,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经营物流的主体具有差异性,致使不同企业的物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各企业对物流人才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虽然,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增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可高校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使培养出的物流人才很难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差异性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定位上,要制订出明确清晰的规划,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体现出针对性和系统性。

1.2和外界公司合作不够紧密

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但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所有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位。部分院校根本没有让学生去协议单位查看单位工作状态和企业整体运行机制,也没有让教师和学生去单位实践。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实习单位会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质量产生顾虑,担心学生做不了实践工作,影响企业整体工作进度,不愿接纳学生去单位实践。

1.3课程设置落后

首先,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的教学计划。尽管安排的课程很多,但没有合理的论据,课程内容相对保守,很多的理论性知识不符合当前社会环境。其次,在课堂中,学生自学的时间过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选择的教材专业性不强,没能体现出各大院校的教学特色,教学步骤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中。

1.4实践评价标准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通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材料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并以此作为考评学生实践效果的依据。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2.1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各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偏向理论教育,有必要对教学知识进行改革和创新。应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方向与学生就业方向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可详细研究目前市场需求和该行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融入一些和时代同步的知识要点,扩大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校企合作培训机会,使学生结合实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2.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仅局限于几家物流公司,要扩大合作范围,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应全程参与整个教学培训,形成培养目标、专业教师、资源共享、联合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机制。结合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研究出属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全面考虑行业的需求点,提炼出重点要素,与实践教学相匹配。根据学校时间的要求,和协议单位无缝对接,使理论知识对接到单位的实际运行工作中,形成知识面覆盖广,运作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导师”制,完善实践教学督导体系。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双向监督,共同健全实践环节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与物流相关的比赛,并配置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比赛。建立考试数据库和竞赛知识数据库,提高学生的课外技能,成立项目驱动的学生课外技能提升教学系统。

2.3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

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可以避免人才培养稳定性与人才需求多样性之间的问题。不仅要在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际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对应相关的理论知识板块和专业技能板块,形成新的教学制度。让教师在固定时间组织物流专业讨论会,分享相关知识,深入探讨教学经验。学校可以举办专业讲座,使学生能与时俱进,了解社会变化,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现实生活,不同学生应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践中掌握物流专业的标准化过程。应加强建设基础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4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高校应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实践意义,全方位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得以提升。第二,高校相应部门及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环节,制定相应规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有规可循,使其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第三,全方位把握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及设计全方位结合,形成全面、综合的实践考核体系。

3结语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当前形势下对物流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些举措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沙颖,郑秀恋,姚洪权,等.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01):217-219.

[2]谢锡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0):242-243.

[3]吴忠和,马常松,李俊松,等.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03):309-312.

[4]黄小洁,田甜.需求导向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的重构[J].物流技术,2015,34(05):315-318.

[5]徐宁,公彦德,占济舟,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能力导向教学探讨[J].物流科技,2018,275(07):152-154.

[6]阮冰花.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探究———基于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21(05):71-72.

[7]孙晓波.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275(07):165-167.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重要性;保障机制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时常见到物流企业的招工困境,同时高职毕业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表面上来说是物流专业的学生经验或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本质上来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妥善地解决此类问题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整个物流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可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从当前国内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缺乏必要的市场研究,制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也难以在将来满足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所以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以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为目标,甚至可以邀请企业来一同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样才可以为物流企业培养技能对口的人才,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增强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早地去了解物流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提前在学校培养自己的技能,提升自身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并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给学生提前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加深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避免就业时出来眼高手低的情况。对于那些施行顶岗学习的院校,可以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进行一体化连接。

(三)可以提升企业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贡献,能够招募优秀的人才是每家企业的目标。当前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校园招聘已成为了企业充实自身人力资源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校园招聘是否真的可以为企业招募年轻的人才还要取决企业的选拔体制,当前短时间的面试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筛选出最适合企业的人才,无形之中就给企业招聘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然而,通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为学生了解企业搭建一个平台,企业也可以更加全面地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一)确定教学方针和目标

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高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教育服务,它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应当以满足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要求作为重点,这里的相关方含义广泛,包括学生、家长或企业等。因此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首先必须对学生或相关方的需求进行清晰的界定,随后的教学规划或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才可有的放矢。教学方针反映的是教学实践的宗旨与方向,它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策略,它需要满足学生和相关方的教育需要,并且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体系。校企结合的目标是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并最终达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体系。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场所的不同,教学手段的不同应用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课堂、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个模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将物流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讲解的素材,并且可以邀请有实践管理经理的企业员工来到课堂,为他们讲解企业的管理流程与理念,这样就可以将高校老师擅长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现场教学时,可以应用学徒制的方式来每位学生指定一名老师或是企业员工来在学习物流企业的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加以应用制度,便于学生全面熟实悉企业的管理流程,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践能力后,再进行顶岗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三)科学建设实训基地

对于校企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任务点。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管理岗位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核心能力,因此,在物流管理实践过程中更可以得出就业岗位与管理职能的密切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合作企业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首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单单从行业市场来定论,制造业、零售业、第三方物流业都应该在企业的考虑范围之类。在此前提下,校企所合作的企业应该与高校的实践教学达到一定标准的相关度,也就是具有典型性。就投资的主体,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投资方式,首先是学校投资,其次是企业投入,最后是校企共同投资。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校自身的资源具有局限性,所以更可能的会选择企业投资以及共同投资这两种投资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中若包含了基地(企业的物流系统),则就要全面考虑在保证了企业本身运营基础上,还要完成合作教学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去协调教学与运营关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但是有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为切入点。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方面所建立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而且从立场考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会缺乏积极主动性。这样的情况出现,就需要要将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完善,并且通过法律规定的条款来对校企合作进行制约,如有违反将会受到法律审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法律中明确企业与学校或者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法律保障。

(二)完善合作管理机制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顺利开展工作,需要不断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对管理方法进行改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在校企合作当中教育工作的管理以及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在进行校企合作后相关合同协议的管理、在校外进行教育培训的基地以及方法的管理、学生校外实习章程以及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章程等等一系列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可以味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实施。

(三)完善沟通反馈机制

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常保持交流沟通,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在沟通机构中需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双方都可以快速掌握所有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合作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所提出的一项措施。这项工作在实施时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根据教学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等等建立评价指标,并定期进行教学评价,这也是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反馈机构,实时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映。

(四)寻找利益共赢点

校企合作之后效果逐渐显露出来,不过该计划虽然给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环境和实习机会,但是它给企业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利益。我们根据调查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想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需要从两点进行考虑:首先可以让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咨询,或者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第二点就是高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上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通常情况下,物流企业比较倾向于第二点,而高校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关规划,比如说让学生在企业完成短期见习等实践活动,并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只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而校企合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使得双方都互利共赢。不过校企合作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定制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英.物流管理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4):170,171,31.

[2]杨洪,郝燕.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物流技术.2015(4):211-213.

[3]刘利猛.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5(17):309-311.

[4]李瑾.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1):54,55,66.

[5]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6-8,11.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职校;内部控制

高职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高职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办学质量质量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学校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内控规范”)、省财政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学校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苏财会〔2014〕74号)要求,结合高职校实际,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一、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目的

通过实施内控规范,梳理流程、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完善程序,基本建立以防范风险管控为中心,以控制手册和评价标准为主体,以学校内升动力为基础,以外部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中介机构有效服务为支撑,全员参与、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监控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切实增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廉洁高效、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现代化高职学校建设。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保证经济活动合规合法,合理保证高等职业学校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有效规范学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控制等各类经济活动。二是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合理保证学校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三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合理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强化财务信息分析和结果运用,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四是防范徇私舞弊和权力腐败,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科学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反腐败、反舞弊的长效机制。五是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规范办事流程,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工作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内控规范的顺利实施,高职校要成立贯彻实施内控规范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协调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步骤

结合高职校实际,根据内控规范内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管控效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专门机构,明确牵头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高职校学校内控实施组织体系。校长作为学校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和有效实施负总责,副校长具体负责,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我市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周密详细、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有重点、分步骤实施。

(二)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

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层面的现行工作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学校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构成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流程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将各个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的每个业务环节,明确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范围和分工。

(三)分析存在风险,确定风险点

从组织、机制、制度、岗位和信息系统入手,分析学校层面的风险;从梳理的业务流程、明确的业务环节入手,分析业务层面的风险,通过分析找出可能造成学校经济利润流出的风险点。

(四)制定应对策略,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确定的风险点,组织相关人员修改完善工作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选择风险管控措施,固化信息系统和流程。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学校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手册》。

(五)加强内控制度的监督与评价

充分利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外部财政、监察、审计监督检查结果等情况,由财务处牵头定期开展学校内部控制规范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工作,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查找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手册》。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的合规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自我评价工作结束,提交自我评价报告,由内控工作领导小组或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专题进行研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四、财务风险分析

(一)预、决算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业务部门不重视预算,对预算理解不完整、不准确,财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可能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与基建管理相脱节。财务部门预算调整随意性大,缺乏严格控制部门预算编制不准确,内部分解指标不合理,预算调整没有严格控制,约束力不足单位领导预算信息掌握不准确,审批重形式轻实质,存在人情关系和政意性,对项目经费使用无规划。预算与决算存在脱节,口径不一问题单位会计科目与预算收支科目不统一,日常核算不能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的措施:修订学校预、决算管理办法,依据管理办法信息公开控制,加强人员培训,重大项目立项评审,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审批要求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明确追加调整幅度,加强人员培训与信息公开,严格审批程序,完善单据控制、流程控制、依靠信息化管理实现预算控制等体系建设,明确职责追踪问责,加强财务决算分析结果。

(二)收入存在的风险

现金收费(住宿标准、走读管理)、租金(后勤服务公司)、系部(考级考证)收入、学工处(新生照相)收入等存在坐支和未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的现象(信息办信息采集收入)学生学费减免、助学金、奖学金、医保(学生不在学校的管理问题)。控制的措施:修订学校收入管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中的管理办法业务部门提出申请,学校分管领导审批,财务审核把关在单位内公示后执行。

(三)支出存在的风险

支出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工资、公积金、医保、工会福利经费、省市级专项资金挪用、基建工程招投标手续账目核对、固定资产采购小组共同采购入库付款、低值易耗品入库领用和档案管理等),培训出差(尤其省市级技能大赛住宿标准、吃饭、水果、打的等),系部经费(拆分成500元以下系部领导审批),支出超标不符合相关政策与制度要求,或采用虚假或不符合要求的票据报销,导致单位支出不合法合规。控制的措施:修订学校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接待费管理办法、会议费等管理办法,明确各项支出事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依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结算制度、预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合理设置岗位,对于支出申请、审批及执行等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业务经办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五、工作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个部门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和工作机制。学校内控规范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要常态开展贯彻落实内控规范的统筹协调工作,强力推动、全力推进。各部门要将贯彻落实《内控规范》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保证《财管内控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明确职责,精准执行

厘清部门职责,明确岗位任务,邀请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来校对内控建设和内控执行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考核奖惩机制,有效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充分发挥“一把手”的执行力,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及时研究执行中的问题,完善应对措施,及时修改《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手册》相关内容。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内控规范的知识和理念。在全校营造内控规范实施的良好环境氛围。内控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全校各个部门、所有人员,全体教工要了解内控建设,增强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必要性的认识。

(四)加强考核,强化监督

要将贯彻落实内控规范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内控规范贯彻落实不力的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落实。

【参考文献】

[1]吕美英.事业单位如何强化财务内控的思考.新财经[J].2013,(10).

[2]李亚.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措施探究[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2,(6).

[3]孔茂兰.建立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6).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人的重要任务。班级作为学校活动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生源质量、办学模式等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明显差异,辅导员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在生源数量下降,多元招生的新形势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配合及运行中的难点,建立辅导员工作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是当务之急。

一、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压力

1.总体生源数量下降

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参加高考人数已由2008年的1050万降至2017年的940万。本科高校录取人数及录取比例逐年快速增长,给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生源不足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2013年4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起,江苏省8所部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试行自主单招考试,至2017年,83所高职院校全部放开。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途径从单一的高考招生转成自主单招、中职单招、注册入学等多途径招生,部分院校自主招生计划超过总计划的50%。虽说招生制度改革拓宽了优秀人才的选拔渠道,打破了农业职业院校招生难的瓶颈,但同一专业的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差异很大给学生管理和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3.高职院校总体报考率不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院校由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校升格而来,起步晚;二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人们以上高等职业院校为耻;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经费投入不足,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三方面原因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报考率不高,需要征平或降分录取。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困惑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为辅导员,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校,学生管理工作延续了中专校的管理模式,与高校脱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不清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即辅导员当班主任用,辅导员一般担任四五个班级的班主任,其他班级班主任为专任教师兼任,这种做法会导致三个问题:一是辅导员工作量大,只关注自己所带班级,无暇兼顾其他班级学生思想动态。二是辅导员专业知识背景与专任教师有明显差距,导致在专业教育、就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不平衡。三是辅导员大多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工作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或工作实效不明显。

2.辅导员与班主任沟通不够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身兼数职,职业认同感比较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与班主任交流少。二是班主任一般有繁重的教科研任务,有限的时间、精力只能应付学生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与辅导员交流时间少。三是辅导员与班主任专业背景不一致,在教育教学中侧重点不完全一样,造成工作中交流的切入点少。

3.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干劲不足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干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院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有助于辅导员、班主任个人发展的通道。辅导员、班主任干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多为“软”指标,业绩很难列入职称或职务晋升条件,学生管理人员职称或职务晋升难,如辅导员受课时和科研成果的影响,评教师职称难度大,工作成就感低。二是班主任津贴不能体现工作价值,多数院校班主任津贴很少,不够用于与学生或家长之间的通话费用,日常工作极为烦琐,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三大问题,从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入手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激励的措施主要有提高班主任津贴水准与相关待遇;实行辅导员、班主任等级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开展绩效考评,当年成绩作为第二年辅导员、班主任级别认定的依据,与第二年工资待遇挂钩;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学生管理课题研究,申报教学成果,发表研究论文,学生管理成果的奖励力度不低于甚至高于其他成果;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与工作业绩作为职称或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或优先条件;对工作严重不达标的辅导员、班主任给予必要惩戒等。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引导专任教师或辅导员积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2.建立选聘机制,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

建立学生管理人员选聘机制,制定辅导员、班主任选聘办法和岗位职责,破除辅导员由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应届毕业生直接担任的现有做法,通过激励机制度试行辅导员竞争上岗,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全院(或二级院系)所有专业教师中遴选一定比例的具有本专业背景的部分中年专任教师专职(或兼职)辅导员,选聘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年长教师担任导师级辅导员,享受工资待遇上浮或一定的报酬,改善辅导员、班主任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3.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学生管理人员职责

制定学生管理人员选聘办法和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职责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班团干的组建与管理、教室和寝室卫生工作、事务性通知、班级活动等。班主任的职责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专业课学习与专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好当前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协调任课教师教学,做好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促进学生学习。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一步细化,增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体指向性。辅导员、班主任应加强协作,因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两者协作,共同培养。

4.建立培训竞赛机制,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学院定期举办辅导员、班主任培训,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组织的相关培训,选拔学生管理骨干赴境外培训,让辅导员与班主任能有机会向专家学习与同行探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年举办辅导员、班主任业务能力竞赛,通过系部初赛、院级决赛的形式选出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予以表彰,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加以宣传报道,成为全体学生管理人员的模板。

参考文献:

[1]肖进,徐明嫣.辅导员工作模式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

[2]高国英.新形势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机制研究[J].教学研究,2010

[3]江秀梅.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5

[4]张晓兰.试论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

[5]袁伟菊.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