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常识范例

心理健康常识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高校在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中存在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只重视在某个时间段内宣传,不重视日常宣传,只重视心理疾病知识的宣传,不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宣传。导致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失去实效性。而市场营销观念中在解决如何有效地改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塑造产品或服务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因此,有必要借鉴市场营销中的有关原理和策略,探索如何向学生提供满足需求的心理宣传产品和服务,改善宣传效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在校内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一、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借鉴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

1.对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解

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它更重视的是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指导性,即在宣传教育中要求能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对少数有较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和转介到有关心理治疗部门,不延误其心理康复。

2.对“市场营销“的理解

关于营销的内涵,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两条原则:(1)以用户的观点看待整个营销;(2)把营销作为一种创新力量,它绝不只是满足当前用户需求,还要给用户以新的期望,制定新的需求标准,使用户得到可能而又全新的满足[2]。前者体现的是“重视用户需求”并通过产品或服务达到更高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宗旨,后者则强调了营销具有很强能动性,可以引导用户的需求和选择,而这两点恰恰都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3.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借鉴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

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来的学生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这个误区也一直是影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问题,以一些常规的模式,如黑板报、横幅、小册子等向学生进行宣传。其内容、形式不够多样化。并没有全面的吸引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宣传视角让大学生产生认同感,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宣传内容让大学生觉得有价值,没有找到一种宣传方式让大学生觉得亲切。而借鉴市场营销的一些理念和策略能指导好对谁宣传、宣传什么、如何宣传,让大学生在满意度的前提下提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可度,培养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性。

二、市场营销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优化

1.优化理念

第一,全方位“促销”。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即营销者发出作为刺激消费的各种信息,把信息传递到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尽管有的高校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老师工作也非常尽职,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为了摆脱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借鉴营销理论中的促销策略。在全体同学当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宣传阵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意识。二是多渠道、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在入学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广播站固定开设专栏;根据本校特点自编心理健康类读本,将心理健康服务指南张贴到教室和宿舍。三是大力扶持学生心理社团,给予场地提供和经费支持,由心理中心指导开展常规活动。四是精心打造每年“5•25”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月相关活动作为热点事件推广心理健康意识,在活动方案设计上,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细分市场。一流的营销策略首先要对市场环境有正确、深入的了解。对于每一个目标市场选择市场细分,研究客户的需要、认知、偏好和购买过程。针对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分别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细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心理问题类型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来确定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调动和吸引不同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规划》、《心理适应》讲座、针对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知识培训、针对大二学生开设《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讲座、针对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干部素质提升》讲座。定期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视频、主题黑板报评选等心理活动,使心理类活动常规化、精细化。对于不愿面谈的学生,采取网络咨询的方式;对于在近期集中出现的一些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成长性”和“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2.优化产品(服务)

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取得顾客满意和认同的前提,没有产品质量保证的企业必然死亡[3]。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变,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宣传和教育的职能,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中心在优化其宣传教育产品时必须注意,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校实际,突出本校特色来打造精品活动,另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微信平台、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活动、网站建设、心理报刊、心理沙龙等。如何优化呢?第一,改进、完善已有产品。如把网络咨询和微信平台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开发新的有潜力的产品。例如,可以在高校中开展“阳光使者”选拨活动,选拔以身心是否健康,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作为主要标准。

3.优化宣传策略

商家赞助成为已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赞助既帮助了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同时注入资金,解决了校园活动资金的短缺,使得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综合选取有经济实力,又在校园内有长期业务的一些商家作为我们进行整合传播心理知识的赞助商。如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自己撰写整合营销策划书。以一系列的活动的冠名和奖品等为媒介宣传,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的一些活动和长期固定活动中,发起声势浩大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商家产品的同时宣传攻势。以商家赞助的模式进行整合营销来传播心理知识,提高赞助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知名度,实现双赢。实践证明,这种和商家一起合作的整合营销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高校不需花费较多宣传经费,学生不排斥,易于接受,积极参与各项心理健康活动,效果自然。总之,我们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无论是理念的优化,还是产品或服务,宣传策略的优化,要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特点,才能将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李娜.面向公众的档案利用工作——论档案馆信息服务的“营销”战略[J].档案学通讯.2002(05).

[2]葛守江.市场营销理论在信息机构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导报.2001(08).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中;医学健康;教育课程

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全面,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家长也不再担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却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问题非常关心,但是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体育锻炼这个片面的层次上,忽略了类似于“心理健康”“内外保养”等医学上所定义的健康培养,长此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健康都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也影响了我国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进程,极大程度的耽误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1.1个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健康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病而已,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对保持健康的观念存在误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对于健康的思想重视程度,心理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当一个人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有句话说“生活越好,诱惑越大”,在如今饮食、娱乐、放松等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有研究表明,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的肺、肝脏等器官机能更容易下降,得癌症的几率也更高,同时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是“名列前茅”;喜欢喝酒或是酗酒的人,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群的人体健康状况都远远不及生活方式规律的人群;再比如说暴饮暴食的人,他们的胃的承受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达到降低,这些不良行为无时无刻不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2.1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教学情况是分文科和理科来分别教学的,在没有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下,理科类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课程来了解到少量的医学健康知识,但是作为每天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打交道的文科类同学,他们是很难在课堂以内接触到医学健康的东西的,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文科类学生对于医学健康的了解。

2.2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有系统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今在高中时期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缺乏专业的团队以及缺乏规范教学内容的教材。因为医学健康需要了解的内容是非常零碎的,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总结,很难使重点互相结合,不利于后期的应用。现在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医学健康教学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体育锻炼这方面。即使学校有开设具备多种活动的体育课,可是老师往往也忽略了对于各种运动损伤如何应对急救等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去运动去锻炼,造成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缺失。

2.3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

首先,如今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医疗医学条件也不短上升,减少了一些病的发病率,很少有像“非典”那样的病,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发病而产生的紧迫感,学校也不在意,而造成相关类型教育知识科普的缺失。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时期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又是一个面临高考的决定性时期,我们被学校灌输的思想是学习成绩比身心健康更为重要,所以同学们更在意考试内容的学习而将医学健康学习放在一边,因为思想教育层面的理解匮乏,导致医学实践学习搁置。

3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是最基础的,而医学健康教育是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培养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知识与技能,是当前高中生医学健康学习的主要工作。

3.1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人们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是有效的处理生活中日常问题的能力,是对周边环境相互联系的一个积极行为能力。在2006年起北京大学就对学生开设《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为切入点,主要是以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医学健康技能,以生活技能为基础,改变学生医学健康意识。同时,预防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心理伤害。于现行社会,很多事物都追求多样化、复合型。高中生也不例外,医学健康常识的有效普及,有助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的技能。

3.2传统教学对医学健康常识普及不重视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但是传统的教学,还是只是循规蹈矩的教授学生日常科目知识。同时,在公众急救普及率上看,医疗健康教育是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工作,因此高中有效的切入医学健康常识是很重要的。据调查,2008年,红十字会总工会在中国奥运会召开之前为北京市民进行急救的培训率只是达到六十分之一。正因为医疗健康常识的缺失,很多人都无法完成急救培训。所以,医学健康常识在高中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的实施。

3.3科学的医学健康常识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中国人口开始逐渐增长,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家庭未必能对学生的身心照顾到位,很多高中生因为家庭的疏忽教育,导致轻重不等的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可能会伴随少年成长,甚至会步入社会,更严重的结果就是影响到高中生的正常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为社会带来威胁。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效、科学的医学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

4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的工作建议

如今,高中生了解医学健康常识的途径有媒体、讲座、医务人员、课外活动、同伴影响、报刊杂志等等,其中家庭影响与生物课程学习影响因素最为常见,而通过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去实现“医学健康常识”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医学健康常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心理健康,就不能在生物课程中体现。因此,高中医学健康常识普及工作应该多方面结合。

4.1紧扣高中教材,适当切入

高中教材中很多事关于医学健康常识的切入点,比如高中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人体构造图,普及因为某些外在原因引起的健康疾病。这样在高中生物课程的铺助下可以做到“与实际结合”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以课外拓展的形式展开高中医学健康教学。

4.2依托社会为基础,实践活动

校方应该强化高中生的“医学健康常识教育”,建设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有效构建各种主题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既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结合,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医学常识。

4.3创设医学课程情景,拓展活动

在课堂创设中,老师应该适当的创设医学课程情景,学生在一个模拟又真实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融入生活,凸出教学创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到日常的医学健康知识。老师再适当的加以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影响下有效的利用学科知识认识“医学健康常识”。

5结语

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身体状况等外部因素,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主要有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等,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了解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有助于促使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激励学生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张向荣.高中生在生物课学习医学健康知识探析[J].学周刊,2017(31):98~99.

[2]刘开湘.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6,32(08):74~75.

[3]刘开湘,张松.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常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07):156.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3

本文以国内已有的安全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当前存在的新型的、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的特殊问题,本着预防为主,灵活应用的理念,提出基于预植入型免疫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设想,以期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构建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对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不能作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遇到感情、人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由于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常常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加之,大学生群体个性可塑性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增强其对不良言论的甄别能力。

2.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

生理学中的免疫是指机体系统为保护自身而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而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即指,针对高校内外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容易陷入的安全事件等,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未雨绸缪、提前认知的理念在学校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安全防范。

(二)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能够提前知会各类安全问题,以便学生对不良事件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免疫能力,因此,要求安全教育要全面有效。笔者认为,校内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两大方面。

1.安全教育内容

(1)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比较淡薄,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多仅限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学生很少能将其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更不用说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意义,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作为安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客观内容部分,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需知会学生各类传统安全常识,引导他们随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随时在其教育中加入新的有关人为事故、自然事故等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各类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应对知识,各类身体受伤救护及危险救助常识。而新型安全教育则要引导学生从四方面加强辨别能力与防范意识:一是非法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希望经济自主的迫切愿望,采用各种隐蔽的手段欺诈大学生加入传销团体等;二是邪教组织利用大学生防范心理薄弱、思想辨析力不强的弱点,采用各种欺骗言论诱骗大学生加入邪教组织;三是黄赌毒危害时刻潜伏于校园周边,打着游戏厅、歌舞厅的旗号诱使大学生陷入犯罪陷阱;四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实施欺诈,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3)心理健康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言论思想所左右,做出非理性行为。目前仍有许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存在误解,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敢求助他人,以至于发展出极端行为伤人伤己。因此,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注意大学生健康人格、情绪调节、抗挫折能力等的培养。

2.安全教育途径

(1)传统课堂传授。此种方法适用于普及型教育,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覆盖性安全教育。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如“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等,而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开设社会实用安全防范等课程,以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2)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虽然没有课程传授的安全知识广泛,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知识讲座,侧重讲人身安全、传销、辨识网络信息、辨识工作信息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可邀请各方面专家,针对校园安全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举办讲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种方式涵盖面及知识深度不如课堂传授和举办讲座,但它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能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理解接受安全知识。高校应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感召大学生的心灵,教育广大大学生。

(4)设立各类校内安全帮扶机构。此种方式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当学生个体遇到身体伤害时,可迅速前往校医院求助;遇到人身财产危害时,应及时联系校内安保人员;遇到心理问题及伤害时,可前往校内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综上所述,在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内,授课教师首先要提前知会学生各类安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做到教育内容尽量全面,时新时进;再次,综合各种教育方式的优点与缺点,互相补充,全面推进,将学校和个人均纳入体系关注范围之内,建成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安全成长做出努力。

三、实践初探

理论构建初步完成后,笔者为了解理论内容的有效程度以及可操作性,进行了小范围的探索性实验测试。抽取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和土木学院2011级全体学生657人作为安全教育样本,采用课堂教育、主题讲座、校园活动、个体咨询等交叉结合的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教育,传统安全常识,社会新型不良现象、思想观念、恶性组织、犯罪事件等的宣传讲解,以及案例剖析等。在安全教育开始前,采取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问卷包括:“大学生安全常识测试”、“大学生风险认知状况调查”、“SCL-90心理健康测验”、“大学生应激能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教育结束后,仍采取问卷法调查两个学院学生的安全常识掌握状况、危机处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研究问卷同教育开始前。结果如下:(1)在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时,仅有32.6%的大学生具备基本意义的安全常识,有近30%的学生安全常识问卷的得分低于40分,整体安全意识水平偏低;接受安全教育后,大学生的安全常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得分为78分。(2)在风险认知状况方面,大学生对于诸如消防问题、传销问题、邪教、黄、毒、、网络欺诈等安全问题认知低于中等水平;参加心理培训及讲座后,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意识到事件危险性并远离风险源。(3)在心理健康测验方面,前后变化程度较小,90%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正常及以上,原因可能是他们刚从高中毕业,未接触过多挫折及社会阴暗面,心态普遍比较积极健康。(4)在应对方式方面,57.8%的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处理问题,多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生活不良事件,不能主动利用社会支持来减缓心理及现实压力;在接受心理帮扶及教育后,人数比例降低至23.3%。(5)在应激能力方面,有将近37%的学生平时未接触过应激情境,对于各类灾害不具备处理能力,很容易从众及恐慌;在接受安全教育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应对灾害,易恐慌人数比例降至6.8%。由此可见,预植入型免疫防范安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运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对水平及心理抗挫折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之要义,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各类安全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各类不安全信息和事件的“防火墙”,提高学生的甄别、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尽量减少和杜绝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此外,本研究经过小范围实验测试,证实该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建议

(1)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的教育层次,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安全形势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对当前安全教育工作重新审视,寻找差距,切实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在高校大学生安全这个问题上,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是:高校安全=制度管理+安全教育。如果片面强调安全教育,而不重视管理的作用,则会犯“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一)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随着中国国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早在2016年中国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留学目的国,以至2018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突破49万人。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伴随着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新闻和舆论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跨文化适应困难、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成为引发在华留学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状况的主要成因。近期一项关于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出于遵守留学国和就读学校的政策和要求,学生因无法跨境、返校而产生心理影响;离家求学越远,受到的心理影响越大;留学生对家人的健康和安危产生担忧;研学交流、毕业典礼等活动的推迟引发情绪低迷;由传统课堂向线上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网络设备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参加线上课堂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焦虑情绪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革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任课教师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施动者,从施动者的能动性而言,应最大限度地从教师个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应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作为相较于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更青睐教师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法等实践性强和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有关高校网络课堂学生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业任务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教育者、同伴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即学生个体的自主动机、积极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等越高,个体在线学习投入度越高;教师的教学临场感、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积极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在线学习中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投入度越高;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线上课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便捷,同伴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以及家庭成员的良好沟通、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需深化融合

在如何将来华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问题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层面的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思政教育渠道的协同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究以及具体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研究等。如果以“政府—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研究层次,现有研究层次主要关注中、微观研究对象,中观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政育人”,微观研究主要探索“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其中理论探讨较多,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尤其针对来华留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相对不足。

二、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路径探究

笔者任课的学生主体为经济贸易专业大二的非洲留学生,全班18名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大陆不同的非英语母语国家。经向相关教师了解,该班学生“比较有个性”,敢于发问与质疑。为了减缓留学生的焦虑、恐慌等常见消极情绪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针对性地改革创新线上教学模式,笔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对生命教育、自我接纳、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情绪管理、学习技巧、恋爱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教材征订和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了满足教材语言为英语、教材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社为国内出版社、教材费用尽可能低廉的条件,本课程在为数不多的选择范围里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由于该书在美国部分高校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偏向专业化,因此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参照《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黄群瑛著)、《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志兵、杨丽著)、《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郑洪利著)等教材内容,并结合知网、springer和GoggleScholar等文献数据库或文献搜索工具筛选的相关中英文学术论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知识,以“教学课件为主,其他材料为辅”的理念,有选择性地将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并将英文版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课件及文献等电子版学习资料提供给留学生班级。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授课班级情况调查,发现疫情期间3名留学生身在中国,其余大部分学生因疫情影响待在非洲。基于学生意愿、跨境教学的需求和授课教师本人网络教学的设备条件,本课程采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和QQ、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软件,采取线上实时课件讲授、直播教学、教学视频播放,组织线上讨论、线上活动、线上答疑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创新教学模式,以及线上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线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似之处在于,本课程的线上教学流程包括课程导入、课程考勤、课程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学视频观看、讨论与答疑以及作业布置等。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借助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援助,同时结合留学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背景和专业兴趣,将部分市场心理学知识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譬如:在情绪调控训练的模拟情景中,假设一个商业个体户与挑剔的顾客产生了语言冲突,学生如果作为商业个体户该如何控制情绪,并顺利解决与顾客的冲突。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模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此外,向学生推荐英文慕课平台(FutureLearn,Coursera,edx,Alison)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课后自学,如哈佛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补充课上有疏漏或不涉及的内容。

(四)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随堂考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与课程论文(占70%)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参与课堂活动、问题讨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项目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课程论文要求每个学生的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以前对心理学的先验认知或误解。2.运用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展现自己对某种心理学现象或观点的看法。3.探讨现实生活中可运用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以改善自身心理健康。4.结合实践分析心理健康技能(感恩练习、冥想、交流等)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或益处。5.总结课程学习的收获以及该课程对于自身的意义,并表达未来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期待。

三、思政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的教育实践反思

(一)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增强

在线上教学实践和教育观察过程中,部分留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有以下影响课堂教学的无意识行为呈现:忘记线上开课时间导致迟到或缺勤;个别学生因表达欲强,过于踊跃的线上发言和表情包使用影响教学秩序;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加入课堂讨论活动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采用心理学的鼓励技术和正强化原则,在每堂课对按时出勤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学生表示鼓励,对迟到但表达歉意的学生给予理解,对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表达感谢,学生的行为表现逐渐得到改善。偶有迟到的学生出勤率越来越高,不愉快的课堂行为因得不到鼓励而逐渐消退,学生向教师展现的交流方式越来越趋于双向和互动,而非以个人为核心的自我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接受关于法制和社会习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价值观以英文为教学语言,以文化探讨的方式传达到学生内心。学生在话语里反映他们遵守课堂纪律、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规则的愿望,譬如“老师,很抱歉我可能打断你一下(interruptyourclass),但我想和您讨论……”表现了学生讨教问题的意愿和维护教学秩序意识的觉醒;在行为上塑造他们的习惯,比如说尊重“不评判他人(Stoppingjudgingothers)”的课堂要求,在进行学术争论时对批判他人的倾向或行为进行自我纠正,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

相较于学生在课程早期阶段的表现,该班级留学生在后来以及课程即将结束阶段的话语、作业、表情及课程论文都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趋向正面发展。在课程早期阶段,大部分学生线上的情感表达比较保守,个别学生出于对课程与教师的探索、期待而作出热烈但随意、轻佻的表达。随着课程的进行和共情、鼓励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学生逐渐卸下心防、打开心扉,在课堂对话中显露自身的真实情绪,在感恩练习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在生命教育章节的学习中流露出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同情,随意、轻佻的表达方式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迅速消退,学生在线上课堂微笑的频次也越来越多,甚至会有学生在微信上以“老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等话语表达对课程的喜爱。在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人生阶段的满意度由“不太满意”和“一般”向“一般”和“满意”过渡,并表达出作出改变的意愿和对未来的积极愿望。除在生活态度上有积极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愈发端正,主要体现在:积极上课不迟到、渴望教师的鼓励和回应、主动发问并探讨学术问题、兴高采烈地表达延长课时的期望以及积极且有创造性地完成课程作业。在价值观上,学生在话语与文本中表达出实现理想、赡养父母、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等积极正面的看法。整个课程因价值观分歧而引发的争论仅有一次,在生命教育章节讨论人生意义的环节,有学生表示人生意义在于追求物质财富,有学生认为人生意义在于精神财富,剩下学生则认为两者兼需。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表达、倾听和引导,学生最后达成一致,认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增强

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因此,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留学生不再仅仅把中国当成留学国,留学的经验、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使他们时不时表达出“中国做得好(Goodjob,China.)”以及对中国学校的怀念和返校的热切心理。但由于该课程不似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概况等专门向留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存在零碎化、非系统性的特征。同时,留学生将教师作为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兴趣或启发而随机发问,问题不一定来自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答能力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留学生基于认知需求以“外来者”的视角从比较的维度观照中国与自身国家的异同,不仅促进其对自身国家发展的关心,反过来也促进其对中国不同国情的理解。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随着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留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初期阶段,整体留学生对跨文化认知能力处于防守和审慎的阶段,他们倾向于以自己的民族为中心,潜意识里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普世的、正确的,而易于忽略文化间的不同,表达时较少考虑来自于其他文化的感受。譬如,在课程中,谈论到饮食文化里的米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表达非洲米饭要比中国米饭好吃。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整体留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胜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们逐渐意识到各国文化不同,自己所属的文化不是唯一的或举世独尊的,开始愿意尝试体验并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甚至产生认同感并接纳其他文化的视角,从而在态度和行为上根据不同的文化规范做调整。譬如,最开始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用辩驳的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问题,会导致其他同学感到“下不来台”而回避线上课堂讨论。但随着教师尝试与学生共情,倾听学生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积极观点,通过提问诱导学生从跨文化多角度思考,以及辩证地表达教师自身的观点,会发现学生在涉及中非文化差异的讨论上会向辩证的思维方式靠拢。不同于之前倾向于情绪和立场主导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在表达看法时更趋向于理性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表达方式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避免让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人感到尴尬。

四、结语实践证明

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进行创新,将共情、倾听、提问、表达等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线上教学模式,将中国国情、中华文化、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等思政元素以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理解,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2017-03-1)/[2020-09-15].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5

虚拟的网络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庇护所。网络行为因为没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自由放纵,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言行不一、不讲信用,使他们的责任感和诚信度下降,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克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

2.1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是主体性原则得以贯彻的外部因素,形成大学生富有主体精神的内部心理结构,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根本核心之所在。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高校教育者可以依靠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一原则,引导大学生在网上开展知识竞赛、网上书评、师生论坛等系列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无压力学习的轻松与成就感,也可以品味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自我反思的乐趣,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主体作用。

2.2大力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只要能占领这个载体,掌握舆论的控制权,就能够引导网络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网络文化中的宣传阵地。强化国民遵守网络行为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及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开发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资源,不断增大信息输出量,同时注意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更多的在网上提供有利于学生求知、就业、提高素质和锻炼能力的信息,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上,才能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得到学生的认可。

2.3开展多样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校园文化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由低层次逐步向深层次拓展,开展高品位的、内容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其人际交往的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避免再到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去逃避;避免过度的对网络使用,从而减轻网络使用危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4建立干预体系,加大学生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的力度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6

一、健康视野概述

什么是健康视野,就是从学生健康视野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展高校英语英语教学,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都是以促进学生健康视野发展为目的。健康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更具人文性,更能够凸显学生的价值以及学习主体地位。《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写到,人作为生命体,应该实现生理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这样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开展健康视野教育。而学生阶段又是人健康视野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健康视野的培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1.健康视野教育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认为,从健康视角来看,心理健康就是心态乐观积极,而身体上的健康就是身体综合素质高。所以,高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做好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和体育内容相结合,上课提问学生问题,如果回答的不准确,惩罚学生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设心理咨询小课堂,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匿名写到纸上,教师将这些纸条收集放到箱子里,然后教师随意挑选几个和学生分享,对于开心的事,将开心和愉悦心情传递给学生。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全班学生一起出主意,帮助学生解决不开心的问题。不论是哪种方式,英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设计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来,在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视野教育目的。

2.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认为,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比较多元化,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健康视觉入手,可以开设课下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到学校的一角,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教师选择一些平时心态比较积极的学生,来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心态,帮助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找到自信,同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们宣传一些健康视野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看待健康视野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定期带着学生们开展“撕名牌”等运动类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健康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相关策略研究

1.深挖教材内涵中的“健康”素材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英语课本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之后选入教材的,每一篇的内容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传播正向价值观,所以,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深层挖掘每篇文章中蕴含的内容,了解作者的三观和想要表达的内容,从健康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亮点,促进学生健康视野发展。英语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健康视野发展的主要地方,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个健康视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Agoodbook》的内容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什么书是好书,帮助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让其能够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健康视野发展的知识,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面对,同时日常注意锻炼身体,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2.积极拓展英语健康教学中的“健康”内容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挖掘课堂中的“健康教育”素材,还要积极进行教学拓展,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教会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写到,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拓展。从健康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其面对压力时,能够勇敢面对,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教师可以从网络上选择一些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健康视野教育。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拓展阅读教学,以《简爱》这不著名的外国文学著作为例,教师可以拓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敢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与积极的生活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另外,教师作为主要文化的传播人,应该选择正向的西方文化,摒除消极的西方文化,给学生分享一些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另外,教师在选择分享片段时,应该严格筛选,避免选择的内容片面不合逻辑,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英语教师应该带给学生一双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让其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遇到问题时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阅读《给予》这篇文章,帮助学生明白取舍关系,认识到自身对维护自己权益时,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保持健康视野发展。

3.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英语“健康”教学活动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组织和开发“健康”教学活动,由于高校英语教学课程安排比较紧密,因此,学生身心放松时间较少。《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书中指出,教师从健康视角出发,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放松身心,避免学生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健康视野发展受到影响。同时教师组织课外教学活动,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减弱学生孤独无依感。现代高校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借助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视野发展。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future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表述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分享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并且鼓励学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美好未来去行动,实现自己的未来规划,针对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应该了解情况,帮助学生转正态度,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学生能够保持健康视野发展。

4.积极创设激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思想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基于健康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健康的教学环境,通过张贴名人字画、名人名言等方式,以及开设班级阅读角,构建班级群组,定期健康常识,或者相关文章等方式,构建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健康教学环境,以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视觉来不断构建。《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明确提出,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觉出发,给予学生一些正向的形态,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对视,这些都能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避免情绪化。即使是在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时,教师也要给予其一些正能量,引导学生找回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慢慢找回学习的自信,使其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比如:教师在班级中张贴外国文学经典中的好词好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外国文学典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影响积极的阅读氛围,以及健康的教学环境。不仅如此,教师还开设了微信群,定期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推送课外读物、健康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头脑,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5.教师构建公平、平等的“健康”教学理念

健康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除了要关注心理健康,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平等、公平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身体健康常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到丰富英语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更多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常识。《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指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主动将自己的想法和教师表达。教师应该站在朋友的角度来开导和鼓励学生。教师从健康视角入手,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向上,在这个环境里的学生,心理状态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锻炼身体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身体素质。比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探究,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给予学生客观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健康”为主题的习作练习,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学生先自行组织写作提纲,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良好作息习惯、科学饮食”等对人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之后学生在自信进行写作,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常识。

6.全面构建高校英语教学“健康”心理课堂

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大,高校英语学习也比较紧张,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英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以及生活上的困难。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通过给自己的健康打分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以及心理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制定心理教育策略,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目前,有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趋增多,尤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教育热潮的不断高涨,高职生来源更加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对这一层次学生,特别是其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目标把握不明确,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成果甚微,实效性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影响范围广,针对性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尽如人意的是,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主要是指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上课。其课程内容为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评估也是通过单一传统的笔试形式来完成。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他们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号,课后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门课,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发挥出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逐渐淡化。有些高职院校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他们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总之,这种学科化的心理健康课的弊端在于:教育实效性差,高职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高职院校应该明晰的一点是:心理健康课与传统文化课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课应以高职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为主,其重要的评价标准是高职生心理体验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由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外,还包括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健康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课来解决,而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课无法深入地解决的。与此同时,也为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号召。因此,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时间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这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职生个体问题解决上有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万能药”。

3、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因为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给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更要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们看成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应该以预防和疏导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认识

1、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宣泄、倾诉、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只是为寻找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且相互倾诉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职生选择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可以简单宣泄的场所。他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好的听众。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听高职生的倾诉,更不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通过咨询来解决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询者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高职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很多高职生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他们将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等,将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他们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高职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相当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5%,而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左右。#p#分页标题#e#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大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措施,使广大教师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在对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还应该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领导骨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师要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大纲,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中去,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教育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它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应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高职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高职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他们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与此同时,要开设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课,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活动课是以普及必需、适量的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手段,以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其具体方法有:情景体验法:即给高职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实践锻炼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自评自述法: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

(二)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对教师知识传授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授了知识,却伤害了心灵。学校要帮助教师完善这一课,让广大教师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方法,使他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使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他们更应该凸显其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适时地安排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系统化、深化并运用到学生咨询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咨询技能。

(三)开展成效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为了保障大学校园的安全与稳定,需要不断的提高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确保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问题

(一)学生的警惕性低

在大学生消防安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部分学生没有对火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当发生具体火灾事故的时候,学生本可以第一时间逃生,但是学生对火灾的警惕性较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火灾的危险性,最终酿成严重的火灾事故。大学校园非常的特殊,学生们的聚集性非常的强,且大学生的逃生能力和处理火灾能力都很好。但是因为学生对火灾的警惕性较差,从而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毒气吸收是导致大学生丧生的主要因素,当火灾发生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学生若是吸入一定量的有毒气体,就会导致昏厥或者是中毒,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今后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消防危险警惕性。

(二)应变能力较差

大学生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消防逃生,因此学生普遍对消防逃生较为轻视,认为消防事故离自己很远,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实际上由于电子科技设备的不断增加,而大学宿舍的群体居住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当大学宿舍或者是其他地方出现了火灾事故时,大学生表现出的状态不是镇静自若,而是惊慌失措不知如何进行处理。当学生身边发生了火灾之后,学生的头脑一片空白,已经完全忘记了消防逃生与消防火灾处理的程序。由于大学生的火灾应变能力较差,在出现火灾事故时,有学生出现跳楼逃生或者是疯狂的涌入楼梯,从而造成了踩踏事件,在一些特大型火灾事故当中,踩踏致死的人数要高于火灾事故本身造成的伤亡人数。由此可见,在消防事故处理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足以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造成了更惨痛的事故结果。

(三)消防安全常识不足

在大学生随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大学生获取消防安全知识的途径非常的少,而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少主动了解相关的消防安全知识,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消防安全常识不足,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的排除消防安全隐患,以及那些错误的举动会引发火灾事故。在大学宿舍生活的时候,电器设备的胡乱插接,易燃物品的随意摆放,这些问题都会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进而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今后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提高当地大学生的消防安全基本常识,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消防防范综合实力。

二、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增强学生的消防危机意识

在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由于轻视火灾而出现的人员伤亡,在实际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危机意识。即使最小的火灾事故,学生同样需要认真的对待,及时的对火灾发生的位置进行很好的处理,避免火灾的蔓延。在遇到火灾危害的时候,大学生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逃生,不可轻视火灾的潜在危害,一旦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间之后,不仅会给救援人员造成很大的阻碍,并且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样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通过增强学生的消防危机意识,可以很好的处理很好的火灾事故,很好的保护了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虚拟现场的消防安全教育

在上文中讲到很多的大学生遇到实际火灾的时候,表现出惊慌失措的状态,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健康,很容易错过最佳的逃生时间。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在首次遇到火灾的时候,可以做到很好的自救。[3]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可以接触增强虚拟现实的科技,利用VR、AR、MR等科学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火灾现场,从而让学生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心。在虚拟的火灾现场体验下,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若是出现了错误,讲解员则可以给学生们进行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准确高质量的消防逃生知识,提高学生的消防自救实力。在遇到实际的火灾事故时,学生可以作为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判断火灾事故的发展趋势,展开合理的自救工作,很好的保护了个人的生命安全。

(三)消防安全训练课的开展

为了更好的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在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可以组建消防安全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课,从而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消防知识储备量。在消防营开展消防知识讲座的时候,不仅停留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进行动手实践,体验消防理论知识与消防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大学生的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之后,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防护工作才可以得到质的飞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消防教育安全工作开展的时候,为了确保教育的质量,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促进学生建立强大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消防自救能力,促进大学生消防安全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天珂.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1:138-140.

[2]冯诗松,田岩,张敏,孙超,王良领.北京高校学生公寓用电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8,08:18-20.

[3]苑洋,许兰娟.高校宿舍火灾危险性及安全管理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21: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