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范例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法学;行政管理学;教育;体会

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学科领域并不相同,但此二者存在密切关联,于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中均表现出极强的融合性与互补性[1]。行政管理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与政府运作,管理学在看重速率与结果的同时,还着重追求秩序、公平及法治价值,行政管理者拥有的行使权力则不仅被法律所制约,还应接受法律的引导,而在进行管理时,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灵活运用法律法规,从而使由实际情况中产生规定与政策经得住法律检验[2]。对于教育理论及实践,我们不仅需看到法学与行政管理间的权利义务内容与规范向性,更需看到此二者表现出的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包容及渗透情况。

一、方法论借鉴

高级知识层级与法学方法论是支撑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关键。法学方法论具有极强的规范性,法律适用于法学研究,但应给予仔细、严格的推理,在可被借鉴的法律方法中,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思维方式应建立以法律为中心进行思考行政管制问题,需追求法律正义程序,在衡量事物时应以法律当作金标准,并进一步对决策与事件的法律意义进行思考。另外,从法制价值追求角度上,应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解决纠纷冲突的能力(在法律范围之内)。政府管理中的服务型理念则表明行政管理学还应不间断地借鉴和参考法学方法论,不论是政府行政管理,还是企业行政管理,均需应用法律方法进行研究。如今,行政管理学已舍弃了以前的传统研究模式,在面临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均更为迫切地追求民主与科学。有相关研究表明[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已不在只是单一的探究效能与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需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捍卫人民主权及尊重个体尊严的实践责任相呼应。目前,已不断着重强调科学民主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教育需借鉴法学的持续程序性思考问题模式,以使学生不仅需理解行政管理绩优性的重要性,还需理解程序的权利义务合理性与正当性。

二、理论知识的融合

在法学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学教育的融合方面,最具直接互促互补性也最易想到的就是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知识的互动,此二者虽不是相同的学科系统,但在行政管理学教育内容之中,必须要有行政法学理论的参与。我们从产生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时代背景来看,二者的完善对相互发展均有极大依赖,而目前社会所需求的公平效率法制管理,与行政管理需求基本一致。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法制化行政管理”,需在法律控制范围之内有效的提高行政效率,详细说明就是行政管理学如何有效管理行政内部人员与组织间的关系及如何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充分了解行政法学知识可确保其基本权利全面覆盖社会公平含义,行政法学是从给予充分说明行政权限的覆盖范围与对行政救济的侵害。有学者认为[4]:在合理设计行政程序及司法审查公共管理问题时,均可站在法律思维层面充分思考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包括行政管理)。近些年,伴随时代持续变革,出现了处于私人及公共部门间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会、协会等,此类情况均需行政法给予对应答案,如:相关监督制约机制、权利来源及地位性质等。如今,随着政府职能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其已为法学视角下行政管理学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已有部分法学教师加入到行政管理学的队伍之中,法学教师可教导众多法学相关的课程,如:公务员法、宪法及法理学等,此类课程均是极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有相关研究表明[5]:行政法学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学科,而调整公共权力法律学科(包括行政权力及其相关领域在内)可作为辅助学科,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公共管理法律知识系统。在美国,法律思考途径课程已在公共管理教育中得到开展,而我国应参照政府体制,充分考虑如何经行政管理教育对公共管理学教育进行完善。通过学习法学基础与培养法律思维,可有效使学生养成在法律范围内分析公共政策,以及通过法律方式思考行政管理活动合法性的一种良好思维方式,同时使学生正确认知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出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学不仅适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还适用于企业行政管理。从法律角度开展实践与研究工作同样有利于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充分具备组织内部管理技能,还要具备较高敏感度(针对外部环境),如:外部法律制度,以使自己所在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外部法律制度也可适应[6];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法律制度可发挥出制约作用,如:制约企业行政管理的范围与作用,故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必须重视法律制度的研究。目前,在法律研究与实践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均已全面展开,故对于现代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法律技能及思维,同时,企业模式在今后也会渐渐作出改变,从而对企业行政管理和法学互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不可仅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还需于教育之中加入各种理论知识,如:法学,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发展。

三、实践的意义

对于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而言,需高度重视运用法律技能与采取法律思维对行政管理案例进行充分、详细的分析,相比机械地对学生灌输法学理论知识,实践教育更重视如何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通过发言、讨论及辩论方式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此十分有利于学生完全掌握行政管理的技能与技能,同时可充分培养学生从法律思维角度去理解各项事务[7]。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由法律层面进行应用管理知识,从全方位对立法的效率与科学性进行思考。如今,和其他科学实践面对的难题如出一辙,行政管理的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同样无法打破形式化主义,从而较难看到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培养出。因此,在对行政管理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时,不仅需创新与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还需考虑何如融入行政管理学和法学之间的互动联系[8]。有学者在谈及公务员方面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提出的部分理论观点值得在实践教育中(行政管理学内)深入思考,如:部门法中的职能交叉难题、对应集中行政处罚权难题及多头多重执法难题等。[9]。管理中包含行政管理科目内的繁杂性,则势必也具有其所附带的实践繁杂性,故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可能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并予以创新。

四、小结

行政管理学范文2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下,高校的管理改革也日渐显示出其必要性。而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行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因此,在高校的改革应当从行政管理工作入手,特别是直接与学生相关的学生会机制入手,这样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学生会机制的改革,以期提升学生会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工作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

学生会机制;行政管理;改革;高校改革

一、学生会行政管理机制的现状

学生会一方面是学生的代表者,帮助大众学生实现日常学习工作管理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会也是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是向学生传达的学校任务的“传话筒”。因此,在高校当中,学生会成员必须协调好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但是,就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学生会的现行机制当中存在有诸多问题。

1.行政执行权利的模糊化。

高校在设置学生会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学校的管理工作,但是,在赋予学生会行政执行权力时,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学生会在完成相关的管理时,其执行权力过于模糊,导致一批学生会成员没有履行相关的义务,亦或者是在管理工作中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由此可见,一个过于模糊的学生会行政执行权力设置,将无法实现预期的学生会设置目标。

2.服务意识不高。

学生会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完成对上级高校和下级学生的服务工作,但是,学生会内的很多成员没有形成对这一行政管理权力的正确认识,只是单纯的以管理为管理,没有将服务的意识放在自己的管理工作当中,甚至存在滥用行政管理职权的现象,这非常容易引起其他学生对于学生会工作的不满,对于之后的学生会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将非常不利,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

3.队伍素质不高。

很多高校在设置学生会时,虽然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但是对于学生会成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并没有很高,更没有对将要胜任学生会工作的成员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查,这就造成很多的学生会成员不甚了解自己将要胜任工作的本质意义,而造成很多的学生会成员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正确处理,导致问题严重性的扩大。对于一些性格和人际关系处理有一定障碍的成员,甚至还会造成其他学生对于学生会工作的怀疑和不满情绪。由此可见,学生会必须重视自身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

二、基于行政管理的学生会机制改革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学生会的运行机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就上述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会的机制依然存在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学生会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提升学生会的工作水平。

1.转变行政管理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学生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相同的角色,但是其职责权限不同,所管理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会机制改革时,必须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这一全新的理念应当包括维护学生利益和完成学校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并作为学生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够真正将学生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出来,这也是始终保障学生会的发展走在正确的轨道之上。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服务意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不论是对于上级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直接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学生会本身都在扮演着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只有对这一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做好日常的服务管理工作。

2.完善学生会行政管理机制。

健全的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措施。学生会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辅助机构,其各项行政管理机制的设置必须要完整而科学。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方面,进一步落实例会机制。任何一个单位的存在,都必定有其固定的会议模式,以便于其成员间完成相互的思想、意见交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会其在思想观念、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上都有诸多的不足,这更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例会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方式。当然,学生会的例会机制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设置:主席团例会、常务委员会例会以及各校区日常例会等等。并且每次召开例会都应当有固定的时间和明确的议程,不能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而要保证每一次例会的召开都能够有一定的管理工作实效。第二方面,落实值班制度。值班制度是学生会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落实这一制度,不仅能够分担学校在这一环节上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因此,学生会在组织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重视值班制度的落实,保证日常工作到人、到事。

3.提升学生会队伍的综合素质。

学生会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水平质量。因此,在学生会机制的改革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好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工作,主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提高任用门槛。对于有意向加入学生会团体的学生,学校以及学生会主席必须做好相关的调查。既要保证他们具备学生会行政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所有任职学生会工作的成员才能够高效的完成学校的任务,并及时处理好学生的问题。第二,加强内部考核工作。做好这一工作就要求各个校区的人力资源部门结合学生会成员每个学期内的日常表现,完成学期末的成员测评。这是监督学生会各项机制的落实情况的重要措施,也是敦促学生会成员保证日常工作服务管理质量的途径。第三,健全培训制度。学生不同于科班出身的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者,他们对于行政管理的认识、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都严重欠缺。而要想提升他们的行政管理质量,就应当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帮助他们的认识到学生会工作的真正意义,以为将来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需要明确行政职责范围。

在我国的现行高校当中,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的认识本身就不够深刻,如果还赋予其过于模糊的行政职权,非常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因此,在成立学生会之初,就应当对其职责的范围,日常的管理权利做好必要的明确。这是规范学生会行为的措施,也是明确学生会责任的途径。

三、结语

学生会最为根本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是能够更好的协调师生之前的关系。既能够完成学校分配的相关管理任务,又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日常学习,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会虽然具备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但是其本质却是双向的服务者。因此,学生会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应当始终具备服务特性。要坚持这一点,就应当对学生会的现有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明确问题,确定解决措施,以推动学生会走在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上。

作者:王力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宇晶,张艳.前轮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与改革[J].青春岁月,2013(8).

[2]王琳.浅议学生会如今的现状及改革方向[J].华章,2014(12).

[3]朱娜娜.浅析中职院校学生会管理问题[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6).

行政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校政社合作;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研究缘起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全国高校中,独立学院265所,比2017年增加32所。[2]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专门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提出的。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传统学术型模式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受到抑制和影响,真正的行政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与政府内在相关,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形势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政社(学校-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合作能否以及如何有效实现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实践能力与行政实务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转变,值得我们探赜。

二、校政社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共管理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3]当然,这个要求是面向全国高校的类培养目标,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区域,各个高校都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定位与要求。对独立学院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是聚焦培养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完成这个培养目标,如果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4]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是盈利性组织,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带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组织有很大的差异。行政管理专业内在地蕴含着公共性,因此,若是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人才,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无异于隔靴搔痒,也丧失了行政管理本身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只注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或是满足于蜻蜓点水的一些社会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很难满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需求的。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硬件软件都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与教学体系亦较滞后,在这样的基础与形势下,由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对学校进行赋能,弥补独立学院的先天不足,协同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在可行性方面,在应用型人才转型的大趋势下,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具备合作意愿。如在福建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就出台了闽教高〔2015〕39号文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不仅福建,其他省近年来也都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教发〔2015〕7号文件亦相应出台了各种接地气的政策。因此,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校政社合作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完全可行的。

三、校政社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与落地

1.定位与区隔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与区隔。从现状来看,全国265所独立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近百所,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招生从40人到100人不等,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每年招生规模基本适中,文理兼招,为50人。从全国来看,这些学生分布在全国的各个省份以及各个不同特色的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除了地方区域的特色之外,共同点就是要突出行政实务与应用能力。换言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既不同于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也不能混同于高职、专科院校培养的纯粹技能型人才,是面向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培养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的落地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还不能仅止于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形成共识,也都写进了文件或人才培养方案,但是怎么落地?如何真正落实?并没有太多切实的举措。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标语、方案或文本里的目标,那是很难发挥实际功能的。校政社合作的协同培养,可以使应用型人才真正落地。以我院为例,在明晰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简单喊口号表态,而是召开数次师生座谈会与调研会,开办讲座,引进相关政府官员以及社会组织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内化于心的应用型培养理念。在与政府部门官员的互动中,不少学生甚至老师都深切感觉到自己行政管理实务的欠缺。当时有个案例,总理痛批一些部委与地方文件的流转流程繁琐,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决策,无法落地出台,卡在了处长那里,等着处长们“把关”。后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发了一个通知,即著名的“国办函〔2015〕31号”。[5]其实,这就是关于文件会签的案例,但是不少学生对会签的流程也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多次的会谈中,从专业的学生到老师,都形成应用型人才的紧迫感与氛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悬置,要真正触动师生,化压力为动力,凝聚共识,最终形成合力。

(二)校政社合作优化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1.打破路径依赖在考察了多个院校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发现,不少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仍然带有很深的旧有的行政学痕迹。行政管理专业是从行政学专业脱胎而来,行政学专业原来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增设了公共管理学科,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归类到公共管理学科里。但是从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学科历史形成的惯性以及路径依赖是巨大的。经历了20多年,不少培养方案仍然是沿袭地方重点本科高校的方案,偏向于政治学,学术型色彩也较为浓厚。当然,这与授课老师的学术背景有一定的相关性,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招生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如我院是在2006年开始招生的。当时各个院校招收的许多老师都带有政治学背景或法学背景。在各个院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2.引入外脑优化课程体系校政社合作下,充分引入“外脑”“智囊”“军师”,而不是让学院教师们闭门造车。政府官员与专家们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给出比较接地气的见解与建议。毫无疑问,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改善学生的行政管理知识结构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同时开设具备行政管理应用型特色的课程。对于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原则是在精而不在多。像一些艰深的学术性课程,则应考虑让小部分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行掌握。在校政社合作培养模式下,诸如行政实务案例,就可以尝试引入政府部门的办公厅(室)业务领导来示范授课。3.“准公务员”角色生成在实务案例讲解中,学生相当于身临其境,扮演了“准公务员”的角色,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公文处理工作、会议服务工作、文字工作、行政事务等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有个政府部门领导就讲解了多个生动案例,提到年轻时候,领导让她复印一份文件,结果其漏印了一页;有次会议服务时事先发现领导桌牌的顺序弄错了,所幸在会前得到了及时纠正;陪同领导看望慰问退休老同志,却没有采购慰问品;某次会议时间临时提前,她逐一对照名单落实通知参会人员,却遗漏通知其中的一位参会领导;误把出差的部门领导安排为议题汇报人等。这些案例都非常典型,而且举一反三,具备很大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可让学生做到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效果很好。4.校政社协同拓展课程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亦欢迎行政管理的学生临岗实习或观摩,双方是共赢的。比如参与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调查;观摩法院法庭审判以了解行政法的实务与细节;参加行政服务中心实习,通过观摩企业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等,深入了解行政审批流程;阅读非密范围的公文处理单,了解公文处理流转的过程等。我们知道,行政管理学生要掌握社会调查技能,而独立学院很难承担大型的社会调查项目,但是如果跟社会组织合作,比如笔者的行政管理学生的实习基地福州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生就能有机会接受训练后接触到这样的调查。行政管理学生亦可以免费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班,培训班的师资都是在实务一线的各个理事长或专家。质言之,在校政社合作下,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引入了外在力量进行了优化升级,不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可落地,贴近一线工作的生动实务。

(三)校政社合作搭建应用型教师成长平台

行政管理学范文4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行政管理学著名学者夏书章曾说过:“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学以致用做到,做好,才能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而案例教学就是致力于把学生带入现实的案例情境中,通过讨论、研讨抽象出一般性的理论,真正的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又能立足于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基本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则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去发表见解,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还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2.完善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和反馈。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完善行政管理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行政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所以我校行政管理学科若要有所突破必须与时俱进,完善案例教学模式,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兼具实践性和灵活性学生,使学生在洞悉和掌握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同时,管理素质得到增强,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影响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制约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更好的改善济宁学院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质量,作者以济宁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探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济宁学院2011级-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抽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388份有效样本,经统计分析,得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基本认知及需求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所引用的教学案例还是很满意的,认为质量很好和较好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这虽然是对案例教学的一个肯定,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感觉一般和较差,所以需要老师与时俱进,精心准备更合适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理论和案例时间分配问题上,支持同时进行和分课进行的几乎各占50%,所以这个问题解决需要师生共同协调出更完善的方式,同时,对于目前案例教学所占教学时间是否合适,60.57%的同学是认为分配很合理的;对于案例是否应提前告知的问题,学生分歧很大,认为应该,不应该或则灵活处理的人数相差并不大,因此,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所需正确面对的一大问题。

(二)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本次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分析主要从案例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对表达能力的帮助,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帮助,对面试,工作的帮助这四个方面展开。从表二可以看出,认为案例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的只占0.02%,认为有一些帮助的人数最多,占68.04%,认为一点帮助也没有的也占了29.64%。反而对于案例教学对知识掌握的帮助却得到了学生普遍一致的看法,认为有很大帮助的人数比例竟达到了90.21%,足以发现目前案例教学只是定位成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并没有真正的打开学生的视野。案例教学对于表达能力以及工作面试的帮助,大部分学生是认为帮助一般的,但是认为一点帮助没有的也占极少部分,所以案例教学还是存在着它特有的优势和特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开发和挖掘。

(三)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主动性

从学生课下是否运用案例复习,课上是否积极参加两方面进行调研发现:课下能够积极主动结合案例复习的学生只有6.96%,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或则偶尔会运用案例复习,分别占45.88%,47.16%的比例,这说明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灵活运用更加不会主动学习运用案例。然而在课堂上有老师的带领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表现良好和积极踊跃的人数比例分别是35.82%,27.58%。

三、济宁学院行政管理案例教学问题分析

(一)案例教学缺乏规范化

由于济宁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案例教学处于较低水平,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教学用案例库,教师能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还有欠缺。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我们在调查中所出现的学生反映教学案例质量不好,很多老师所用案例比较老旧,甚至是西方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脱离实际,适用性差,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密切,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而且很多老师对于案例教学存在误区,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深受禁锢。在这种模式束缚下,老师的教学过程都是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采用“填鸭式”,“单项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而案例教学,则是以案例和学生为中心的,老师讲的少,学生讨论多,所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弱

通过调查发现:能真正做到课上案例分析的积极讨论,课下主动结合案例复习的学生甚少。但这正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中一个常态化现象:“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同时,高校学生普遍较高中时代比较懒散,习惯了被灌输理论知识,主动性与参与性较差,而且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所以面对讨论,思考,发言会比较排斥。但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弱和主动性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案例教学模式的突破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四、完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了正是由于缺乏规范化培训,才导致了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缺少专业化的授课方式。学校必须定期举行专业化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案例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这样会减少自己探索走弯路的现象,加速案例教学模式突破的进程。从而使教师能快速寻找到最经典最恰当的案例,分配最合适的教学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好一个引导者。

(二)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创造性

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要以案例教学为平台、以案例分析为工具。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丰富案例教学多元化的课堂形式

行政管理学范文5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行政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法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门类的一个分支,行政管理的对象体现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基于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甚至各类企业当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法学作为应用性法学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但从我国高校教学的普遍现状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教学存在困境,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课程的目标定位

行政法学内容体系兼具行政管理属性和法学属性,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关系之一,行政法具有维护行政管理秩序、规范与控制行政权的行使、预防和解决行政纷等作用。因此,行政法学是一门结合了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相关理论的课程。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步伐的前进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倡导,行政法学不仅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名称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同时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行政法是我国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部门法之一,与《民法典》和《刑法》相比较,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因而至今难以制定全面的统一法典,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律形式在数量上也最多。行政法学是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最难学的一门课程,而且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通常放在一本教材当中,教师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讲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等行政权行使行为的依据以及培养运用行政法知识依法行政、依法维权、依法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长期以来,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教学从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甚至考核方式基本借用法学专业教学模式。例如,笔者所在院系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我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根据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看出,行管专业行政法教学目标与法学专业的行政法教学目标差异并不大,甚至语言范围更为宽泛。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自然应从行管视角去定位,需要贴合行管本科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组织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自身内部的一种管理活动,也称为公共行政。基于“公共行政”视角,行政法学的教学目标显然应该更加关注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包括行政主体合法、羁束行政行为合法性、行政程序合法,以及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合理性等具体行政法内容。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应该注重回答行政法律规范的“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运用。行政法学课程的应用性极强,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法学视角的行政法学教育显然不符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行政法学内容庞杂、课时数量比例不足

行政法的特点从形式上来说,没有统一的法典、法律规范数量繁多;从内容上来说,涉及领域广泛、易于变动更新。首先,行政法涉及公共生活每一个领域,行政相对人的每种行为都可能需要行政法的调整和管理,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常并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或者同一个法律条文,呈现与其他部门法不同的融合交织状态。其次,行政法律规范更新频繁,具有一定前沿性,课程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共同开展。另外,行政法学课程与法学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相比较而言,行政法内容较为抽象,所涉及的行政主体对本科学生们来说较为陌生、距离较远,特别是相较于其他法学科的教学案例,行政法案例显得杂乱、枯燥,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关联不大。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法律基础和法律思维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都认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理论框架和其他部门法学的理论框架有较大区别,需要重新转换思维进行理解,那么对于前期法律基础几乎空白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要理解行政法原理以及行政法律规范背后的意义则更加困难。如上文所述,行管专业本科生与法学专业除了选用同样的行政法教材之外,教学大纲以及考核体系也几乎一致,但课程安排时间却有差别。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该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行政法学课时数量为 56 学时,同学院的法学专业本科生的行政法学课时数量为 64 学时。所以,面对本身就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更加压缩有限的课堂时间段内,教师很难对行政法学的所有原理架构进行融会贯通地一一讲解,甚至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这三大重点部分也无法详细引导。以此下去,学生们由于无法有效吸收相关知识点、没有深入理解行政法对于行政管理而言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教师的授课任务与教学目标之间会出现较大偏差。

(二)法学背景知识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一般来说,行管专业行政法课程的先导课程为“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或“行政管理学”。整体来看,行管专业本科生对于法学知识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法学基础知识薄弱,不具备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法律信仰,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都有待提高。因此在行政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较难深入理解行政法的相关概念以及来龙去脉。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挖空心思备课、上课严谨签到并不领情,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需要成为法律专业人才,不需要掌握法律职业技能,因此也不需要对法律知识理解得那么透彻,并不想像法学专业学生那样在行政法这门课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还有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和狭隘,认为学习行政法仅仅为了获得学分毕业,与未来就业方向没有太多关联。这种想法非常不利于行政法课程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行政法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使得该课程教学既达不到法学专业行政法教学的效果,又得不到像对一般行政管理课程的重视。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习效果无法把控

由于教师需要在不太充裕的课时内完成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学教学任务,导致没有太多机会让学生深入剖析行政法教学案例,教师只能以传统教授方式为主。相反,法学专业学生虽然也采取传统面授方式教学,但他们有更多实践接触机会,比如去法院行政庭去观摩、旁听行政诉讼案件,能够亲身理解和感受,这是行管学生学习行政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教师以教材大纲为主线为学生讲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内容,学生只需被动接收,偶尔点名提问也仅仅针对个别积极性较高的同学。这种缺乏整体性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能够让更多学生甚至是整个班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呢?虽然课堂分组研讨也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但在课堂上组织进行会耗费大量时间,不仅耽误了教学进度,而且往往无法得出有价值的讨论结论。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教学的建议

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行政管理的专业需求,适应和运用行政法律知识并服务于实践是该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基于现阶段高校行管专业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行政法治信仰

治信仰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法治环境与法制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其中法制教育需要专业教师不仅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导,还要求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先进理念的倡导者,法律只有被他们从内心真诚信仰才会自觉遵守,才能带动全社会为依法治国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行政法调整的是公共利益,具有公法性质,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行管本科生来说,行政法属于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专业性质来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般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或者公共管理等工作,所以说行政法律知识和相关技能都是他们在工作领域必然所需的。教师应该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使学生了解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认识这门课程的整体结构框架以及所蕴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促使行政法治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职业理念。

(二)按照专业需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行政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像法官、律师这一类法律专业工作者,需要对行政法律条文逐一阐释并且注重诉讼技巧的指导。行管专业以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为目的,既然体现在行政法学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那么教师有必要对行政法的精髓和实质 —— 公共行政的法治化目标与过程进行深入剖析[1]。而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可以适当减少,例如有关于行政的法学内涵、不同国家的行政法渊源、行政法学的内涵、行政法学的学科体系以及发展历史、行政诉讼法学等篇幅;同时,要强化指导学生对行政程序的理解,很多学生容易将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相混淆。与民、刑律法不同,行政法是一门实践性控制和调整公权力的法,且具有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交织融合的特点,程序合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因此行政程序在行政法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对于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具体行政行为,教师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对校内法学实训基地或是校外实训安排,积极创造机会安排学生参与行政案件的庭审,与法学专业合作邀请专家来校讲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发现和收集相关热点案例,关注立法动态,到工商、公安、税务、海关等行政机关的办事大厅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实践内容以及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建立对行政法的真实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灵活使用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 发展‘ 互联网 + 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是教育部对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指向。在此方向的指导下,作为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应该紧跟教育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把握学生所需所求,敢于尝试新型多样化教学方式,将相关教材著作、各类数字学习资源(视频、音频)、各类学习工具(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各式学习方式(微助教、智慧树、雨课堂、UMU 等)有机结合成教育融媒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指引者,更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行政法学是一门不仅梳理我国重要行政理论制度又要结合现实案例展开对行政法学相关前沿问题进行探讨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增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与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法治理念,实现行政法学专业理论与行政实践实务的紧密结合。教师如果能在教授该课程时利用信息手段探索合适的教学工具,将讲授与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使行政法学课程兼具实用性、趣味性,则更能提升行管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公共管理人才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和实施举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法学教育可以为国家和公共管理机构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行政法作为应用性法学课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理论讲解和引导,还应当紧密结合实际、面向现实,注意法学知识与行管专业的需求相结合[2]。在此过程中,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使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苏祖秦,张荆红,汤竟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行政法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7-111.

行政管理学范文7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困境。需要改变目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师资队伍建设的多渠道等途径的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校恢复设立到今天,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政府管理实践的深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横向看,在办学规模上,从老牌高校到新建本科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纵向看,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人才培养体系。1998年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的过程中,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门类划归为“管理学”门类,是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重新定位。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1]高等教育始终以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标。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和规格应当适应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怎样的?我们的专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具备这些素质的毕业生?秉承这样的逻辑,首先要明确目前社会及人才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程度如何。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2]作为专门性人才,其专业的对口性和独特性应该比较强。然而,实际上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由于专业教育没有准确契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不能顺利将所学转换成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对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其就业能力不强,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和替代化,就业前景不乐观。一直以来,党政机关似乎被视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首选就业方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公务员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对口的候选人,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的角逐理应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许多院校这一专业毕业生的考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3]根据中山大学所做的调查,对于目前及以后几年“最需要”或“其次需要”哪些专业,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党政部门很少,而选择中文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党政部门则较多。可见,行政管理专业所适应的工作具有较大的被其他专业所取代的“可替代性”,很难成为用人单位“最需要”的专业。然而从调查结果看,对于预计未来几年内是否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答“需要”的比例又较高。[4]这说明党政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抱有一定期待的,随着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以至公共部门需要具备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的毕业生。

二、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明确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这势必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及学科的根基。[5]行政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单独处理一定具体行政管理事务,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门集实践性、应用性与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围绕着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基本目标去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规律,懂得公共管理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者在处理公共事务时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行为,及熟练操作以计算机为主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力等。但从目前的行政管理教育来看,仍旧偏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而轻实务。改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行之路。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严峻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行政管理专业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更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培养对象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已不是简单的学以致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科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力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决于实践教学的实际落实情况,实践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目前各大高校行政管理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了几大类,即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政策学类及一般技能类等,另外,一些高校会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和学科背景,自行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比较重视理论传输的综合性而忽视实际操作的应用性。虽然课程设置内容比较广泛却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种广而全的局面,虽在部分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然弊端更明显,最显著的莫过于难以塑造专业化及职业化人才,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面前缺乏优势。培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人才,必须首先从专业的课程设置着手。在西方,行政管理被视为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多学科的渗透,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6]以此为借鉴,可以通过在低年级阶段重基础性教育与在高年级阶段重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来实现综合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低年级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使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高年级则通过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使学生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主要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考研、村官、社区、进入企业、自主创业等。为把握学生对能力掌握的实际需求,可以在入学时通过新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意向有个先期的了解,并注重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在课程设置时通过专业拓展课这一模块,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发展拓展课的“小众化”教学。“小众化”教学属于选修课环节,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取向去选择感兴趣或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只有实现特色上的创新,提倡个性张扬,而绝不是整齐划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2.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

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以应用型为基本导向,因而强调实践环节的安排,但多数时候该环节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实践环节的操作各自为阵、互相割裂,成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重在其系统性的打造。所谓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即是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执行及教学效果的监督等各环节的合理时空组合与严格落实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为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的结构,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二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执行是重中之重,因而尤其需要加以丰富和拓展,来实现集中实践环节与分散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第一,在集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可以开放学校自身资源,创造学生实习的岗位。如山东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即确定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的模式。另外,可以借助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热身。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文化团体、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谋求合作,共建规范化的、制度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一旦有了真正接触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机会,感性认识就会极大提高,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第二,在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传授和知识积累为主,专业方向课及拓展课则以实践环节为主。可以在课程总学时内设置一定比例实践环节,以研讨会、专业写作、社会调研等方式完成。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通过调研、观摩、旁听、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场教学。第三,在实验室建设上,要打破“文科不需要实验”的传统观念。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涉及面广、动态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文科实验室建设没有理工科技术上的优势,仍可以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例如,打造案例分析实验室、公共政策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行政能力测试室、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接触实际工作的平台。第四,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弥补性学习。行政管理岗位的素质需求是非常综合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训练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院系可以将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纳入成绩考核。当然,这种考核不能是简单地停留在依赖证书的评判,而是可以通过诸如,计算机操作大赛、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测试、公文处理能力竞赛等实际操作的考核,让学生真正提升行政职业技能。

3.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应变处事、创新管理等方面具备较高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人才。但现在的教学活动很难满足这种要求,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跳出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的陈旧模式,采取科学的、灵活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尽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摆正心态,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施教者,而是指导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则由“被动地接受”到“有意识地参与”甚至是“主动地设计”。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今后课堂或许会成为传输知识的最后营地。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其综合性与实践性本身就很强,相当多的课程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而初步了解,而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需要对课程精心设计与安排,加大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各类专门的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也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演法、辩论赛、自我评估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不同的课程、同一门课程以至不同的章节或知识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操作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的多渠道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严格意义上讲,任何教学改革不是对学生的要求,而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对称,由于多数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普遍缺少专业的实际锻炼,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需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所谓“内培”,主要是通过升造、进修、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注重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和梯队建设。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要以服务实践作为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二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依托,研究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三要以科研作为教学的辅助,无论是专业方向课或拓展课还是“小众化”教学,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将实践和科研引进课堂,及时为课堂教学更新内容。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创造教师“走出去”的平台。考虑到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缺乏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有意识地选派他们到政府机关或公共部门学习交流、培训调研、挂职锻炼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所谓“外引”,即“请进来”,一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尤其是获得博士学位或高职称的新教师。二是鉴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可以请进更多的校外资源,开设“校外课堂”,聘任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兼职教授,聘请政府官员、公务员来授课,邀请大公司大企业的领导或管理人员作专项讲座。

四、结语

总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也不仅是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局部调整,涉及到对动力机制、控制体系、保障措施等多重方面。如何激发教师投身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加大实践教学的制度与经费的投入等等,成为实践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唯有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标准,落实于实践教育的系统改革,才能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

作者:陈丽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23-24.

[2]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J].南通大学学报,2007,(9):85-87.

[3]王凯.从公务员考录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6-147.

[4]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41-43

行政管理学范文8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教学优化;策略

一、高校行政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虽然行政管理人才被社会所需要,但是行政管理教学在高校中并不算是主流的学科,所以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作为一个文科性质的专业,它涵盖了许多文科类的学习,但是它也应该配合实践来进行深度的学习。很多高校因为并没有过多的去重视这个专业的发展和真正的需求,将教学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一味的灌输给学生行政管理的理念,却没有理解其中的内涵。因行政管理教学的重视不足导致相关的教师也得不到关注,高校未能及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提升的培训,没有为教师的水平提升提供好的空间。同时很多高校也没有将最新的行政管理教学理念引入到校园中,没有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二) 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甚至枯燥。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是理论知识的单向教授,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且过于教本化,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产生兴趣,也就很难真正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单一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将行政管理的核心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就没办法对行政管理进行运用,而是感觉学无所获。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行政案例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点具有实践应用型的课程比例不到所有课程的百分之二十,而且这些课程的安排学时也短,学分也不高。反而是原理型的课程占了大多数,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以及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中的主要学习内容,这就导致课堂设置十分不合理。过分追求理论教学的课程却反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二、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整体教学理念

跟随者教育改革的整体步伐,行政管理教学也应该进行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摆脱原来固有的老式观念,跳脱应试教育的牢笼,让教育改革的速度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将行政管理专业原来偏于课本专业性理论学习的方式进行转变,让实践课程更多的进入到行政管理专业中。行政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是否对实践知识进行了积累和掌握,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企业和政府机关中对于行政人才需求的特点来进行教学革新,结合实际来转变教学内容,让课堂中内容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提供帮助。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沟通、更多的思想碰撞以及更多的思考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具价值的课堂。

(二) 优化教学结构

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行政管理学的课堂分配比例,适当的降低理论性知识内容所占的学时学分,给实践类课程更多的重视。实践课程具有综合性,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比如近期社会案例分析这类的课程,能够通过案例的分析讲解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听具体案例的同时消化其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案例中发生的问题。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研讨课程,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相关的研讨。单向的学习无法促进思维的开拓,研讨课程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进行思维的碰撞,通过碰撞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高校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性课堂中。积极与外界进行合作教学,将学生真正投放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中进行行政管理的实地体验,通过实践得到更多实用的技能以及阅历的成长。

三、结语

行政管理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教学中,一定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拒绝故步自封。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教学,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高校应该时刻关注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不断对行政管理教学进行优化,争取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58-62.

[2]杨述厚.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