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例6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1

关键词:舞台美术教育 实验戏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些改革和举措带来的变化弥补了学生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根本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戏剧学院内,戏剧学院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演出艺术形态,有导演、表演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体系,学生对整体观演空间和配合协作有基本的认识,作为美术学院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弥补学生的戏剧观念,依托戏剧影视学的系统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学院还针对之前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强化综合表演与视像戏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参照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以及话剧、戏曲的培养体系,而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2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叫湖南戏曲学校,创办于1951年, 60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以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职业迁移能力强而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这些毕业生大多活跃在省内外舞台和文艺领域;其佼佼者有的已摘取了“芙蓉奖”、“梅花奖”、“文华奖”的桂冠;有的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歌星、影视明星;有的已成为中央或地方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有的赴国外发展,声名远播;有的进军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巨子。仅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张也、瞿颖、黄卓、甘萍、吴军、沈伟、周浩、曾媛、颜丹晨、雷佳、王丽达、肖青等从学院毕业后走向全国。值得骄傲的是这群明星大多数都产生在戏剧系。

传统的戏曲教学是口传心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师傅带徒弟的经验证明,这样的传承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那么,这种教学自然有“抓苗子”“树精英”重点培养的现象和必要。那么差一点的学生,也要传承,还要就业,更要有后续的艺术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和后劲,这就使我们必须综合思考戏曲人才的培养,走出创新的路子来。从以上谈到的那些我校走出去的明星们身上不难发现,她们是在有扎实的戏曲功底之后,通过再学习,加之不断地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才能成就自我,开创出自己的艺术之路的。所以我们培养的戏曲专业的大部分的学生不仅要继承好戏曲传统程式,熟练掌握艺术语言与艺术技巧,还要适当具备其它艺术门类的综合技艺和素养,进行综合、拓展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近年来,我们努力在探寻创新型戏曲人才教育模式,在此把我们的经验和困惑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 专业结构的多样

我们学院不论是以前的湘剧科还是花鼓科,还是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后的戏剧系,都是以湘剧、花鼓为主要专业,但近几年由于受戏曲不景气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招生状况不尽人意,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下滑。学院党委慎重考虑了戏剧系需要拓宽专业结构,在做精戏曲专业的同时,还需要拓展其它戏剧专业。于是有了再次萌生开办音乐剧专业的意向。2006年以戏剧系、舞蹈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作为班底,排演了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田汉大奖”,同时获得了音乐、舞台美术、化妆、灯光、表演等方面的7个单项奖。2007年7月,作为唯一的一台大戏,入选由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主办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展演”,获得“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奖”;2008年10月,赴上海参加中国首届校园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同一个月亮》带来了较强的社会影响。这样,以该剧目作为契机,为了丰富戏剧系的教学结构,整合教学资源,2008年,在戏剧系申报招收了第一批五年制音乐剧大专班,2009年,又招收了第一批两年制高职音乐剧班。现有音乐剧班五个,近两百多名学生。

此外,2009年起,通过高考我们已经招收了两届共50名戏剧编导学生。现在戏剧系是三大专业,含5个年级、21个子专业班、400多名学员的专业大系。我们确立了“做精戏曲、做大音乐剧、做好编导”的指导思想。

专业结构的丰富极大的整合了我们的教师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比如:戏剧编导的教师担任了戏曲表演专业的表演课,写实话剧的角色创造讲“由内而外”,舞台上的一切行动都需要真实感受,切忌“做状”,戏曲不同,它的创作过程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是因为戏曲需要依赖程式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必须通过唱、念、做、打的严格的程式训练,才能进入剧目的学习。学生通过对话剧表演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自主创造角色的能力,弥补了以往一味讲究戏曲艺术技巧的教学模式。音乐剧专业教师同样承担了戏曲专业的声乐课,舞蹈课等等,这是整合教学资源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培养创新型戏曲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为达到培养创新型戏曲人才这一突破性目标。本着“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宗旨,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戏剧系构建了“三位一体一平台”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实践、技能测试、舞台体现“三位”为手段,以综合体现为主体,以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巡回展演及每年一次的院级汇报演出为平台,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教、学、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现场剖析相结合、仿真模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以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戏曲戏剧大赛、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评比、“十九和弦”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全国2008艺术新人青少年才艺国际展示等赛事,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金奖12个,银奖9个。

此外,我们确立了“课堂+舞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含义有二:一是以知识传授为线索的基础课堂教学,包括文化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二是以技艺训练为线索的专业基训课堂教学。“舞台”指的是舞台艺术实践,是完全不同于两个课堂教学的独特的专业实践教学,着重培养的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演员职业能力、演员创新能力,是课堂所不能替代的。“舞台”外在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呈现出了“课堂+试验剧院、课堂+艺术团、课堂+院团、课堂+演艺公司、课堂+企业、专业+剧目(项目)”等多种表现形态,形成了有利于培养高技艺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老师教、学生学、演员演,戏曲最重要归到舞台上,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舞台检验教学”的人才培养特色路子。坚持走“以戏带功、以功促戏、以演带学、以学促演”,突出剧目教学在戏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传承剧目。传承湘剧、花鼓戏的经典传统剧目,使学生大量吸收养分,以每一学期的剧目彩排来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在剧目彩排演出中不断地发掘尖子生,通过系部教师会议,确定“尖子生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创新剧目。这是这几年学院艺术科研创作的历史性跨越。学院看到了戏曲教育日益青黄不接,学院看到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戏曲这个龙头专业强大。自2003年开始,以戏剧系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为班底,先后排演了新编历史戏湘剧《秦王遣将》,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剧目金奖及16个单项奖;实验花鼓戏《玩不》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剧目金奖及8个单项奖;2006年排演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获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田汉大奖”,同时获得了音乐、舞台美术、化妆、灯光、表演等方面的7个单项奖,2008年获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09年学院创演的《五十二家别墅》在湖南省首届校园戏剧节上获“特等剧目奖”和11个单项奖,在湖南艺术节上获田汉大奖与12个单项奖,还将参加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第二届校园戏剧节。自此,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已经和省级专业院团不相上下,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已是湖南省戏曲舞台上耀眼的新星,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有创造角色的自主意识,是各用人单位中意的人才。我们用小投资达到了大目的,我们的大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戏曲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是否有创新型教师,我们努力建立一支闪耀于舞台与课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校戏曲专业教师来源类型有三种:

一是引进剧团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我们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着重培养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目前这部分教师占到20%。

二是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的特点是,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经过正规训练,吸收了诸多规范的教学经验,可是,缺乏的是舞台实践经验。我们常说“演员是舞台上滚出来的”,戏曲演员更甚,自己没有演出过的剧目就没有资格进行教学,这是原则。学院近几年不断排演创作剧目,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锻炼的平台,并且学院每两年一次的教师技能考核,涌现了一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如:青年教师徐耀芳,2003年凭借湘剧《秦王遣将》获得了湖南艺术节金奖,2006年参加“十九和弦”湖南省戏曲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获得“十佳演员”称号,2008年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主演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该剧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同年又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青年教师陈物华,主演《同一个月亮》获得了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这一部分教师是目前师资队伍中急需要培养壮大的,他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

再就是离退休教师重新返聘,这部分教师的吸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财富,在教学岗位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可以很好的起到“传、帮、带”作用;此其二,老教师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给青年一代树立了旗帜。我们要在不断挖掘教师潜能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人才,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戏曲一贯采用经验教学,一个老师一个方法,不太善于文字总结,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这也造成了很多剧目、诸多表演程式近乎失传。我们在努力改变这样的观念:每个专业制定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每个专业就教学文件召开专家论证会;每学期初系部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系部有专人负责全系的教学工作,下设专业教研组,对各专业教学起到指导、监督作用,不少于每月一次教研组会议;每位教师必须在期初把课备好,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小结、期末有总结等等。通过健全一系列管理机制,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弥补教学漏洞,真正做到严谨教学。

另外,我们建立了“人才输出机制”,与市场搭起了桥梁,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我们常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把“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纲领。当然,我们不能只浅显的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只针对专业戏曲剧团,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戏剧系一次性就业率可达96%以上(含再次升学者),是全院就业率最高的,可是真正在专业院团的只占20%左右,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需要戏曲人才,戏曲艺术的高度综合的艺术特性,决定着它的实用性。

随着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针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承“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优先巩固和强化优势学科与专业的同时,学院根据时代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鲜明的提出了“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理念,及时调整和构建学院专业布局,积极发展社会文化专业,面向市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学院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形成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种人才培养方式:

1、 依托行业,校团共建

依托行业的特点是学院与行业结合,为行业培养人才;剧团成为“婆家”,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择优录用毕业生。目前,学院先后与省直七大剧团和长沙市等10多家艺术团直接输送人才。引进了行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授课,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团共建”表现为专业教学由学院和剧团共同负责,文化教学由学院负责,毕业生除要求自主择业的学生外基本上在剧团就业。学院先后开办了“京剧班”、“湘剧班”、“歌舞班”、“花鼓班”、“木偶皮影班”、“杂技班”、“话剧班”等“校团共建”班级。确定合作紧密型实训基地,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初步确定的重点合作对象为湖南省文化厅直属7个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从这些演艺机构聘请艺术家或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技能课兼职教师,至少派遣2名专业教师到这些基地实践学习,组织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到这些基地专业实践。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引进各大剧团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系部,用最科学的理论和技能武装老师,用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其次,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产教结合、校团互动贯穿于戏曲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湖南省京剧团、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木偶皮影剧院进行零距离沟通、深层次合作,使戏剧系学生“订单式”培养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注重实践基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论证、管理、评估制度,制定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践指导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3、顶岗实习,互利双赢

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分别与湖南电广集团、厦门一代佳人演艺公司等十几家社会艺术团体和企业签订了协议,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设备;学院为企业培训文艺职工,开展文化服务,学生顶岗直接参与文艺演出、作品生产、文化活动,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并为企业推荐所需求的毕业生就业。

4、自主开发,成立公司

为接通与文化市场的联系,学院在考虑机构设置时,专门设立了艺术实践部,把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就业联系在一起。?对外艺术实践部注册为湖南星河演出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是湖南第二大演出公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是由学院控股、全校教职工入股的股份制企业,演出公司从内到外都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成立四年来,架起了一座学院通向文化市场的桥梁,实现了产学的有效结合。

五、面临的困难和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戏曲的传统的保护

每一个戏曲剧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打有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印记,不同的剧种有着不同的民族、地域特征,从而产生特定的观众欣赏群体。各戏曲剧种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不同剧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程式,这些程式世代相传,并不断精练,构成了这个剧种的独有风格。湖湘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湘剧、花鼓等十九个地方剧种,剧种由其独有的程式,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又随之无法复制了。戏曲教学的不断延伸这种传统程式的丢失最终结果可能是这个程式甚至这个剧目从此失传。有数字统计,解放前,湘剧的高、低、昆、乱四种声腔剧目达1155个,现如今,仅剩下50多个。因此,对于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是戏曲教学工作的重点。

2、 教师梯队建设

老教师不断退休,他们往往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他们的艺术实践与创作经历与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且有很多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和替代的。他们因为退休和年事已高,对他们的艺术发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工作不重视,投入精力、经费不足、缺乏愿意学习继承者现象普遍。年轻教师多为本院校毕业,职称偏低且缺乏教学经验,且创作演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中坚力量作用的教师奇缺,带来师资结构上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一些地方著名艺术家,忙于艺术创作或艺术市场的经济效益而很难有精力或兴趣投身到艺术教育中来。往往请这些人来进行讲座或工作坊等形式来进行短期教育、培训、交流,都因繁忙和兴趣原因而很难请到人,给戏曲教育的开展和质量带来大的困难。

3、办学投入不足

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投入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地方戏曲招生难、生存难,就业难。戏曲专业从文化事业角度考虑,应该加大政府文化事业性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教具的添置、学术课题的研究等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许多院校没有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训场所,也无法提供必需的设施与设备,许多艺术院团因受体制及演出市场的影响也无法接受学生的实习,对学习传统地方戏曲学生造成实践机会、就业环境的恶化。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条件与实践创作能力的退化。另外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也会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心态与教学质量。缺乏专业发展的良好物质条件,造成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还有,应该建立相关减免学费、特殊专业奖学金制度等,虽然有的地区和院校已有实行,但这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共识。我们还需要继续向政府呼吁,因为免除学费最大的好处是解决生源问题,这样我们才有“出人出戏”的基础。

4、科研滞后

艺术职业院校多属地方院校,因办学模式的单一性而忽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其在办学中没有重视及深入研究本土的文化艺术,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传承有的缺乏热情与责任感,也没有深入考察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自觉”的使命与淡漠区域文化的问题凸显。没有去积极地调查研究针对一定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事业的特点和变化,与时俱进地就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戏曲专业教师的研究能力一般偏弱,理论研究十分匮乏,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所积累的教学规律、成就与经验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与研究,使得学院的发展缺乏后劲与支撑,教师的整体素质及职称结构也难以得到较大的改善。他们对待科研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存在:如:“艺术院校的艺术作品就是科研成果”;“重能力轻理论”;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这种状况急待解决 。

我校自2003年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以来,加强了科研学术研究的力度,鼓励教师多承担课题研究,至2010年,院级课题6个,省级、部级课题5个,2008年,《花鼓戏声腔》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升级下拨10万元专项资金,2009年,花鼓戏表演又申报了部级特色专业,2010年《花鼓戏声腔》又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下拨30万元专项资金。我们用这些专项资金改善了我们的教学设施,创建了花鼓戏声腔实训室,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台毯、教具等,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3

中央戏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艺术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4月正式成立,国家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学院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导演艺术家徐晓钟、戏剧教育家王永德先后担任院长,现任党委书记刘国富,院长徐翔。

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戏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教学科研机构设有: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影电视系、艺术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学报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

学院设置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研究生专业设置有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大陆培养广播、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内重点与名牌艺术院校。

戏剧戏曲学是该院的主要学科,1999年起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起被列入国际重点学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以戏剧戏曲学为二级学科,共有十余个研究方向。

学院设表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导演系、电视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本科专业教育层次有戏剧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舞台导演、电视主持艺术、舞蹈编导、戏曲音乐与作曲、游戏动漫设计、文化事业管理、媒体创意等专业,涵盖戏剧、广播、电影、电视、舞蹈、美术、音乐等专业门类。

中专层次的专业有芭蕾舞、中国舞、京剧表演, 京剧音乐、昆剧音乐、越剧表演、沪剧表演、沪剧音乐、话剧影视表演、影视模特表演、舞台美术、木偶表演与制作等。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者,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支撑了建国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家田汉。著名艺术家高盛麟、赵荣琛、张君秋等先后担任学院顾问。建校之初,学校将“富连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师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体,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张德俊、金仲仁、鲍吉祥、刘喜奎、马德成等授课,时称“十大教授”,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

设置戏曲表演、戏曲作曲、戏曲导演、戏曲舞台设计、戏曲编剧和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近年来增设了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音乐学四个本科专业,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成为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6年新增艺术学和音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是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国内电影和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高等学府,学院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电影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学院现有10个本科教学系、院,9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导演、表演、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告学、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动画)共28个专业方向;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目前,学院的电影学博士点1个(4个研究方向);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美术学、艺术学(一级学科)4个硕士点(53个研究方向)都已经招生。同时,学院有4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本科重点专业;4个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4个北京市本科骨干专业;还有1个北京市硕士重点学科,两个硕士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建有动画艺术、录音技术、美术特技和数字电影等4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点电影专业实验室,其中录音技术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于1950年4月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由为学院题名。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下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中央美术学院现设有造型学院、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六个专业学院,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学院现有九个本科专业(绘画、中国画、书法、雕塑、艺术设计、美术学、建筑、摄影、动画),2003年获准建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动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时装设计、摄影艺术、数码媒体艺术、首饰设计、陶瓷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艺术管理、设计管理、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艺术考古、书画鉴定、书画修复等近30个专业方向。

北京舞蹈学院创办于1954年,初名北京舞蹈学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专业舞蹈院校,爱国华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出任第一任校长。1978年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舞蹈学院;1999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权。目前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舞蹈知名院校。

北京舞蹈学院位于海淀区风景秀丽的紫竹院公园北侧,学院在编教职员工近6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余人。

学院下设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艺术传播系、艺术设计系、公共基础部、音乐部、研究生部、国家重点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教育管理中心、青年舞团等教学及演出单位,涵盖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史论及相关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专业共十八个专业方向。舞蹈编导专业和舞蹈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自1949年至1984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担任院长(后任名誉院长),为学校的建设及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年后,桑桐、江明、杨立青教授曾先后任院长。现任党委书记为桑秀藩,院长为许舒亚。

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外国留学生。学院设有13个系(部),即作曲系、指挥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系、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音乐戏剧系、艺术管理系、音乐工程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公共基础部。涉及6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近20个专业方向,既包括了具有雄厚根基的传统专业,也有若干新建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学院拥有全国第一批建立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教学、科研体系。含4个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2个博士研究方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1个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目前拥有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上海市教育高地1个(音乐表演)、以及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学院拥有3个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即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国际弦乐艺术中心、国际钢琴艺术中心;拥有1个音乐研究所,下设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音乐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并建有六个音乐表演团体:上海青年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新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

武汉音乐学院是中南地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的高等音乐学府。她座落在武昌最繁华地段的解放路,东临辛亥首义纪念馆红楼,西濒扬子江,北倚黄鹤楼和长江大桥。院内绿树成荫,湖面微风拂浪,四处乐韵缭绕。

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作曲、音乐学、民族器乐、钢琴、管弦、声乐、舞蹈等7个系,音乐教育学院以及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经过70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

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现藏有36.5万册图书,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建筑面积4340平方米。

学院现有11个系: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和一个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设有21个专业及方向:中国画、书法、版画、水彩、油画、雕塑、摄影、影视摄影、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美术史论、文化传播与管理。大连校区还设有16个专业工作室: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装饰艺术品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商业摄影、陶瓷艺术、二维设计、三维设计,UI界面设计、动漫产品系列开发设计、网页互动设计、虚拟现实及游戏设计。学院各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各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395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12人,讲师183人,助教56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专家和国内艺术界有名望的离退休老教授在教学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有20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人民艺术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中国人民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担负着为全军培养文学艺术人才、文化管理干部和开展军事文艺研究等任务。设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文化管理、美术6个系19个专业,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中专教育三位一体,培训、轮训和函授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4

关键词:天津音乐学院 中央大学 戏剧表演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中韩戏剧表演学科的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许多普通高校,综合高校开始设立艺术学科,改变了以往几所艺术院校垄断艺术学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局面。综合院校,普通高校创立艺术学科为丰富我国艺术教育形式,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师资缺乏,复制已有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限性。与建立了几十年的成熟专业院校相比,培养模式创新意识差已经成为了阻挡学科发展的障碍,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学科建设成果成为了推进艺术学科发展的有效手段。

从2000年开始,戏剧表演①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来,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艺术院校,表演专业作为新世纪以来的热门学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发展建设,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舞台演出市场的繁荣,使此行业的从业者人数不断增加,但除了全国几所老牌院校,至今还未有一所院校能建成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戏剧表演专业,这与轻视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而传统的专业建设理念是重“建”而不重“改”,重“教”而不重“研”造成学科发展的停滞和人才培养观念的滞后。放眼全国,几大戏剧表演专业院校在教改方面也做得不够,戏剧表演专业长期遵循“一条路子”(苏式表演教学体系),尽50年未作大的调整与借鉴;其培养模式也渐渐与国际教学模式脱节。在其他学科专业纷纷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戏剧表演专业的建设也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联系,交流互访,使这一个具有十足潜力的专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韩国作为我国邻邦,其人文风貌与文化特质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经济在近50年飞速发展,其文化与高等教育建设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少高校一跃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名校。高等艺术教育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设计艺术、电影电视艺术等专业以其良好的产业基础模式远远甩开其他国家跻身至亚洲前列。近年,韩国一流高校积极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将先进的教学机制引入内地。韩国的演剧及影视文化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创作、宣传、生产机制已经引起国内诸多专家高度重视,韩国三大放送公司KBS(大韩放送公司)、MBC(韩国广播电视公司)、SBS(首尔放送公司)与国内影视界联系日趋紧密,面对庞大的影视产业链,创作人才与表演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就成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经过近50年的发展,韩国高等院校大都建立戏剧系,电影系或演剧系,每年向社会说送数以千计的优秀表演人才,较为知名的就有中央大学(Chung-Ang University)、东国大学(Dong-Guk University)、汉阳大学(Hang-Yang University)、檀国大学(Dan-KookUniversity)、首尔艺术学院(SeoulInstitute OfTheArts)等,培养出了李秉宪、金素妍、玄彬、张娜拉、张瑞希、安在旭、孙艺珍等一大批享誉亚洲的著名演员。在戏剧表演教育方面,更是拥有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中央戏剧学院已率先牵头成立“亚洲戏剧教育中心(ATEC)”韩国更是重要的参加国之一。院长徐翔多次称“戏剧教育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韩国与中国有着相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风俗,相比欧美、韩国更具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两校戏剧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特色

韩国高校与中国高校有着较为近似的教学体制,一年分春秋两个学期,韩国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立艺术学科,至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与韩国的表演艺术学科的比较之中,由于涉及到的院校众多(前文提及的较为知名的就有十余所),所以,在比较中采用普查并分析的方法有一定实际困难,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特别抽取两国在戏剧表演专业建设上已经做出一定成绩、有一定代表性的院校作为考察模本进行比对: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与韩国中央大学媒体公演影像学院戏剧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作为对比对象,具体分析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结构,特色课程以及培养方式。以下是两校的专业课进程表。

从教学进程中可以看出,TCM戏剧影视系延续了传统的苏制表演体系,在表演教学中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传统的表演三大支柱课程:声乐、形体、台词。作为主干课程,表演课的课时随年级增长,声乐、台词、形体作为支柱课程,紧紧围绕表演课开展教学,辅以专业理论课,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

CAU媒体公演影像学院分为五个系,分别是大众传播系、电影学系、数字艺术系、戏剧系、舞台美术系。除了一部分“教养”课程之外(相当于我国的公共课)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

CAU戏剧系没有明显的进程安排,只有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种,其中基础课类似于我国的专业必修课,提供给学生本学科最基本的技能与理论,选修课则根据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学生将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选修适当的课程,修足学分即可毕业。

三、两校课程设置的启示

第一,两所院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都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路指引下具体设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TCM由于特殊的国情要求,学院较重视思想思想政治的教学,有属于中国特色的“两课”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艺术基础理论等必修科目。CAU也有所谓的“基本教养科目”类似于我国的公共课程。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需修够一定学分才能毕业。两所院校丰富的公共课程和选修必修的合理搭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质提升空间。

第二,TCM的基础课程是贯穿四年学习中的,尤其以表演课程,每年的课时有逐步递增的趋势。总学分达到了43学分,台词、形体、声乐及曲艺合在一起也有24学分,这基本上占了总毕业学分的1/2。CAU只是在第一学年设置基础课程,表演基础[Acting Basics] 、舞台技巧[Stagecraft]两门课程总共才6学分。二、三、四学年是通过其他课程逐步添加辅助课程达到教学目的。这与TCM的专业基础课一贯到底的做法不尽相同,两种体制各有各的特点:,在专业技能技巧的培养上TCM的课程体系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保证在四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舞台技能和演出能力,课程体系更像是培养专才的; CAU不仅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掌握演出的技巧,而且通过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其他的专业相关技能,培养体系更像是培养通才的。这种课程培养模式更加全面,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未来不同的求职去向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

第三,CAU专业理论课程分化细致,专业研究性较强。其中戏剧史的课程就有六门,包括西方古典戏剧史(History Of Ancient Western Theatre)、韩国古典戏剧史(History Of Ancient Korean Theatre)、西方现代戏剧史(History Of Modern Western Theatre)、韩国现代戏剧史(History Of Modern Korean Theatre)、东方古典戏剧史(History Of Ancient Oriental Theatre)、东方现代戏剧史(History Of Oriental Modern Theatre)。总学分数达到了18学分,科目分化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课程内容的细分可以使学生能更加顺利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也能更有目的性的补充知识。部分课程分为基础与高阶两个阶段,也有利于针对自己的情况深入学习。TCM的专业技能课分化细致,台词课四学期,形体课四学期,声乐及曲艺课4学期。其中专业基础表演课分为6学期,分别为观察生活训练、小说片断改编、中国戏剧片断、外国戏剧片断、先锋戏剧及类型作品,多幕剧排演。从表演片断到完整作品,体现出完整的教学递进层次。

第四,重视民族戏剧、传统戏剧的教学。TCM在形体(3)、形体(4)中加入中国传统戏曲形体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学年加入中国传统曲艺教学内容。在中国戏剧教育体系中,很难将大面积传统戏剧教育加入到课程当中,只有一少部分内容被教师渗透到课程之内(只有部分专业戏曲院校才教授中国戏曲)。在CAU戏剧表演学科中也加入本民族传统戏剧的内容:韩国传统演艺研习(Workshop In Korean Tradition Performing Arts)并且作为基础课程给学生讲授,这些课程对传播发扬韩国传统戏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起到了一个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积极结果。

第五,CAU基础课程较少,选修课比例极高,专业基础课只占16学分,只占到全部课程的16%。一年级后学生既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所学课程。与中国的必修课为主的特点不同,韩国学生通常可以较为灵活的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主动接纳知识。表演学科的大部分课程是由教师作为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发表见解。TCM的专业必修课比例极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学院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定向”培养学生,专业必修课学分达到了118学分,约占全部课程的90%。学生自主选修的内容比较少,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仍是我国教育要注重学习的。

第六,作为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表演专业一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TCM在培养计划中也有毕业大戏阶段。为学生能实际了解艺术创作全过程,CAU在四年级不仅安排了毕业实践(相当于毕业大戏),更特别安排了剧场实践,要求学生亲身到剧团中感受作品产生的全过程。这对于中国学校来说稍显困难,因为作为国有的剧院与剧团无法安置如此多的学生进行实践,但在韩国这样一个拥有大大小小千个剧团的国家来说,发达的演剧产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第七,高等教育一向注重知识的前瞻性和当下热点问题的研究,先锋戏剧作为现代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戏剧类型也被受研究者关注。CAU的现代戏剧研究[Studies In Modern Theatre] 、实验戏剧研究[Study Of Experimental Theatre]等课程很好的对当下的戏剧现象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TCM在表演(4)课程中也安排了关于先锋戏剧排演的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先锋作品的演出技巧。由此可见,两所院校在对待学术前沿性课题方面还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注释: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5

一、社会需求“热”与学生报考“冷”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确立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名城申报、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惠民、文化旅游等都急需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省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经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和家长对文化发展的不了解,甚至对民族文化人才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没有发展前途,玩的是“手工活”,吃的是“青春饭”,所以不愿意报考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有学校的地方戏剧专业由于招生困难已经停办。2013年某校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专业方向,但报考人数很少,与该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主持播音等专业招生火爆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专业设置“热”与专业师资“冷”

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一共11所,设置了包括戏剧戏曲、舞蹈表演、器乐演奏、民间工艺等多个专业,涵盖了锡剧、评弹、昆曲、淮剧、琵琶、二胡、竹笛、古筝、乱针绣、留青竹刻等地方民族文化类型。多年来,我省艺术类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要求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二是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三是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满足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艺术类学校专业教学队伍中名家大师还是稀少,专业学科带头人紧缺,在戏剧戏曲表演方面更是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按统一的公开招聘程序办理,过多地强调硕士、博士学位,从行业引进的难度大,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明显考虑不够,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面临师资短缺的窘境。

三、艺术表演“热”与工艺美术“冷”

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有专业院团、企业作为依托,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前身即为常州市戏剧学校,早期的京剧表演、锡剧表演、滑稽戏表演都是为当地的京剧团、锡剧团、滑稽剧团定向培养戏剧专业人才;后来的舞蹈表演和民乐演奏则主要和常州市歌舞团合作,现在该校又与当地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常州恐龙园、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天目湖等旅游景点培养具有艺术表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受到家长、学生和企业的欢迎。而工艺美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相对滞后,大多采用家族式的传帮带或者作坊式的学徒培养等形式。近年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犹如阵阵春风,各地民族民间工艺的申遗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强。每一种民间工艺都有其特殊的形式、内容和技法,但就我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而言,还很少把这些民间工艺作为专业来开设,有也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训练,民间工艺人才成批培养所需的师资、实训场地等条件比较薄弱,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6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影视表演系主任杨瑞霞就是这样一位好教师。

从舞台到基层

杨瑞霞出生在艺术家庭,父亲从事美术工作,妈妈是从事晋剧表演工作。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长大的杨瑞霞对艺术有着天然的热爱。在山西省大同市艺术学校上学的时候,杨瑞霞学习了舞蹈表演及声乐,得到了专业的训练,让她找到了她所热爱的艺术之路。从艺校毕业之后,杨瑞霞顺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系。1996年毕业以后,分配到北京歌舞团(后改名为北京歌剧舞剧院)工作。

性格开朗活泼的杨瑞霞有着好人缘,闲暇时她喜欢和朋友们聚会、聊天。她的朋友很多都是从事舞蹈、戏剧、音乐、戏曲、影视工作的。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瑞霞开始了影视表演的工作,并先后参加了20多部影视剧、话剧的表演,一直到2006年受聘于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担任培训创作部主任。

在中心工作两三年后,杨瑞霞担任了培训创作部主任的工作,她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逐渐地淡出了影视及话剧排演拍摄工作。

杨瑞霞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做一份工作就要将它做好,这是她的原则。在中心,她除了从事舞蹈、小品、主持人、声乐、戏曲等系统的培训及创作以外,同时担任了中心办的北京新秧歌舞蹈团的管理与艺术指导工作。这个舞蹈团由50多名中老年舞蹈爱好者组成。虽然它只是一个群众团体,在专业人员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的表演队。但是舞蹈队的训练方法却是完全按照专业的训练方法来要求的。杨瑞霞在中心的那些年,这个舞蹈队创作的舞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由杨瑞霞编创的舞蹈《好戏没散》,在2010年文化部主办的15届舞蹈类群星奖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在中心工作的同时,杨瑞霞还参加并完成了北大艺术系高级戏剧研修专业的学业,这些学习扩展了她的艺术视野,更对她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指导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中心工作期间,杨瑞霞遇到了国家的两件大事。一个是2008年奥运会,杨瑞霞带领主创团队并参加创编了奥运广场舞蹈,效果非常好,并推广到北京18个区县。并在奥运期间,在天安门广场举办了舞蹈比赛。当时反响非常好,出了光盘,让很多人都保存了下来。另一个是在2009年的60年国庆时期调入国庆动训策划处,主要负责天安门广场游行及表演方阵的训练方案、实施与监督。这些工作让杨瑞霞的生活紧张充实而丰富开心。

谈起在中心的工作,杨瑞霞总是感慨万千,她说:“不论有多少困难,你周围的这些群众演员的心是火热的。他们特别希望你能从专业的角度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精神生活能够充实并帮他们圆一个舞者的梦。他们会做出很多令你感动的事,那种关心和在艺术上毫无所求的追求令人感动。”

在中心的工作也会有很多困难,让杨瑞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艺术专业,尤其是戏剧表演的指导教师难找。群众文化的指导老师价位不高,又被很多专业演员看不上,所以往往找不到理想的指导老师。而对这样的老师的需求,也正是市场真正的需求。

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梦想

2010年,以前的老领导找到杨瑞霞,说:“北戏是一所公立学院,有着极好的专业资源,开设了很多的系部,但是却没有开设影视表演系,我们可否借助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来做这个专业?”杨瑞霞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在工作中,她看到周围有太多的孩子想考影视表演专业,但是又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法进入知名的专业院校。应该有人可以成就这些孩子的梦想。于是,杨瑞霞和戏校的领导、同事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工作和多方面的考量,最后决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开设这个系部。

在建系开始,杨瑞霞就在思考北戏的影视表演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她说:“我们跟市场已有这个专业的学院怎么去比去拼?首先,北戏的影视表演系是高职,招收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和艺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进入市场。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技艺,才可以在市场上打拼下去。我们分析几所专业院校为学生开设的学习是很单一的,他们的课程只涉及‘声台形表’这四字真经,不会涉及其他。这些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一专多能的演员。从我做演员的亲身体验来看,做演员太不容易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但是很多从专业院校出来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拍戏这条路以外,其他影视相关的工作岗位都不愿意涉及,基层工作再有市场,也不愿意去做。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我们就想,我们的胃口不要这么高,必须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演员?非要到一线二线工作?基层工作也有很多市场需求。我们觉得,在课程上首先是要学习基础表演,要孩子们朴实地了解什么是表演,什么是舞台。不要盲目地追求那些星光灿烂的东西。孩子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宽泛,不要只学‘声台形表’。我们可以把有关艺术类的,有关表演的、戏剧的,以及其他的跟影视有关的专业,比如摄影摄像、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化妆、灯光等等都加到课程当中,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能有机会逐渐从其他道路走到演员这条道路上来。这就需要孩子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学的东西,是可以让他升级的,是能够让他生存的,是社会各个层面真的有需求的,让他们学以致用。从建系开始,我们就是按着这个宗旨发展的。

“北戏有着60年的戏曲教学经验,中国又是一个戏曲大国。我一直跟孩子们说,这么丰富的舞台戏曲艺术一定要学,应该通过我们的学习去抓住更多机会。在北戏学习的这三年里,我们能给孩子们的都要尽量给他们。在孩子们学习声台形表的同时,将书法、古筝,器乐等等课程穿去,扩大孩子们的技能学习。有时候,在市场调查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有一些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课程没有设置的,赶紧跟教务处等各个部门协调,看怎么能让孩子更丰富起来,再及时加进去。通过我们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尽可能丰富孩子,在三年当中尽可能地吸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我们为他们设定的这些课程,孩子们走出学校的时候,走的路能更宽。”

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在学生的来源中,很多学生都是普通初中生,之前没有受到过任何艺术训练。在考入北戏以前,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儿,对于上北戏,很多学生都是抱着好奇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无想法,报考北戏完全是出于父母的意愿。在进入北戏之前这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目标和爱好是什么。

很多学生以为只要上了影视系就可以成为大明星了。作为教师,杨瑞霞和影视表演的同事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对自身潜力的认知。杨瑞霞说:“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严格按照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戏剧学院的培养体系,设置了严谨的教学计划,同时我们根据学生现状,在表演课程中集中增加了两个月的体能训练课。我在剧组的经验告诉我,没有一个好的体能你是扛不下来的,你会打退堂鼓的。所以在一开始我就跟老师们说,我们先进行一到两个月的完全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一开始,有一半的普高生就叫苦连天,觉得影视表演怎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会这么苦呢?慢慢地他们适应了,开始投入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在摄影课、主持人训练课、戏曲课程等等相关课程中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兴趣来了,做什么都是主动的,充满乐趣的。我们就会安排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很多孩子告诉我们,原来都不知道自己会这么热爱某一专业,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在学习中帮助他们找到了人生目标和兴趣,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的人生将会是精彩的。也许我们课程的设置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孩子都去热爱,都有兴趣,但是通过我们的课程设置,每一个专业都可以让三五个孩子找到人生目标,我们就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