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范例

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范文1

关键词:儿童戏剧教育;产教融合;学前教育

一、高职学校产教融合总思路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人才、产业与创新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坚持需求导向,从过去以供给导向为主转向以需求导向为主;第二,坚持创新导向,推动产教融合,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要坚持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学校的贡献;第三,坚持贡献导向,如何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看为国家战略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和民生建设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总的来说,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科研创新为促进、全面服务为目的发展路径。

二、本地儿童戏剧教育发展困境与需求

儿童戏剧教育在本地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主要作为校外民营培训机构课外兴趣班来进行,一些幼儿园也正在园内开展儿童戏剧教育活动,试图把戏剧教育作为本园的特色教育内容来推广。总体上来说,儿童戏剧教育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也出现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为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一)师资困境

儿童戏剧教育不仅能提升儿童的“声台行表”以及普通话和书面语表达,还能增长儿童的知识经验,同时释放内心天性和压力,得到孩子和家长的青睐。因此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尝试开设,并购买了儿童戏剧教育一系列课程和教材。但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主要出现两方面的师资问题:第一,教育培训机构虽然购买了儿童戏剧表演的课程,但却缺少精力和资源进行师资培训;第二,由于没有专门儿童戏剧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只能从表演类专业方向聘请教师,导致教学内容偏戏剧少教育的成分,让家长误认为在学表演,另一方面表演教师的授课价格相对于一般教师高,开课成本也较高。

(二)课程困境

幼儿园遇到的主要困境是缺少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儿童戏剧教育是一种教学手段,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园五大领域内容,真正让儿童能玩中学、做中学。很多幼儿园希望以此为园所教学特色,不需要太专业的教师,本园幼儿教师就可以胜任,一些公办幼儿园还试图建立儿童戏剧教育为园本课程,但缺少课程以及详尽的实施教案。因此幼儿园在发展儿童戏剧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课程困境,没有针对幼儿园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和教案。由此现状分析来看,教育培训机构和幼儿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和师资的问题,即是两者对儿童戏剧教育的开展迫切的需求(见图1),而中间的需求交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最后,在市场上常见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绘本,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内容也相对庞杂不成体系,而综合性的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尚不多见。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果的目前只有张金梅的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而利用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也成为较急切的需求。

三、校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

(一)教师团队联合教学

由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设计完成四个学期的儿童戏剧教育方向班教学课程服务体系,保证培训机构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共同教学,教案共享。第一学期,由校内教师进行《儿童文学》专业课教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连同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儿童戏剧教育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学期,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以及现场教学的方式,教授《创造性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课程,学生的教案汇编为教案集;第三学期,继续由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完成《儿童戏剧表演》课程,连同校内教师组织“微光儿童剧团”的社团活动,将方向班学生课堂上学到的表演技能,转化成儿童剧;第四学期,则学习校内外教师共同教授的《儿童戏剧剧本创编》,形成原创剧本儿童剧,并汇编原创剧本儿童剧集,相应的学生享有作品的版权,享受收益。 校内专业教师与培训机构教师主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研发、周边产品开发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校内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主要进行幼儿园儿童戏剧游戏、工作坊、主题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校外实践课程的观摩,既能为幼儿园构建特色课程,又能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场所,还能提升培训机构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改革加强实践

高职院校作为核心纽带,其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培养以及课程的发展,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儿童戏剧方向班的学生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的基础上,每学期还要额外完成儿童戏剧教育的实践课程任务(见图3)。通过学习,我们希望培养出会教学、会表演、会写剧本的儿童戏剧教育师资,校内外机构的联合创新,成果共享,也将围绕校内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在本校与附属幼儿园建立两个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室,两个工作室的研发工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方向班的实践课程实现联动。附属幼儿园工作室成员研发出本土化课程,利用校内方向班实践观摩课的时间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观摩学习,并结合校内工作室所开发的师资培养课程中关于如何结合本土特色设计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进行研发工作,并利用实践课中的实地教学时间,到附属幼儿园中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完善自身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力,还产出了大量本土化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内容。教学不仅仅是上课,还是产出本土化绘本、教案,排练儿童剧,实践师资培养课程的过程。根据不同学期的教学要求,学生会被分为若干小组,这些小组就是不同的表演团队,自编剧本和教案,他们要在学期末时呈现5-10分钟的儿童剧,并带到幼儿园进行表演;学生在期中会有一两次下到幼儿园进行儿童戏剧教育的实践机会,不仅自己表演儿童剧,还要指导幼儿园幼儿进行儿童剧表演。此外,成立“微光”儿童剧表演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创作、改编有地域特色的儿童剧并对外展演,对有潜力的剧目将连同专业机构进行深度打造,形成商业化的儿童剧,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有地域特色的绘本创作,努力打造周边产品,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三)扩展服务,打造命运共同体

1.校内外机构共同体

儿童戏剧教育产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内容研发,第二类是儿童戏剧教育周边产品的开发,包括绘本、教案集、儿童剧等,第三类是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科研成果可以服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三方面。高校学前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主要使用师资培养课程、教案,幼儿园则主要使用儿童戏剧教育周边产品,形成幼儿园特色教育,如此三方都能享受科研成果。

2.职前职后共同体

戏剧教育范文2

一、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的特点

戏剧艺术课程是一门运用综合材料和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以艺术表演为载体,以美育为目标,在培养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幼儿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知识等的多元课程。戏剧艺术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戏剧表演可以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以及自我表达和大胆创作。启蒙教育的视角,就是要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独有的特点。因此,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与生理成长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从多层面出发,设计有趣合理的内容,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发挥戏剧的启蒙教育作用。

二、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教学目标

启蒙教育视角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可以让幼儿更早地接触到丰富的事物,所以对于不同事物的感知认知能力也就更好。戏剧艺术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创造力与认知力。戏剧艺术培养感性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感知力。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察觉外界事物的特点并且引发联想。它会帮助孩子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有助于通过表层去察觉事物的本质。比如看到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有感知力的人会感受树影间光的细微变化,甚至会由此激发他的情感共鸣。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美可以去多观察自然,比如叶脉的走向、不同花瓣的形状、水的纹样以及光的冷暖变化等。多看多思考,久而久之自然就学会了观察和感知自然美的能力。对于戏剧表演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孩子对艺术作品不同的感受。

三、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是运用故事教学。有趣的故事往往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升孩子的主观学习热情,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沉浸于各种故事情境;一些角色扮演的过程,更是为表演创作提供了帮助。教师要深挖故事与戏剧创作的联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戏剧故事《毛毛熊的娃娃鱼》中,教师就可以给孩子们讲述狐狸怎样巧妙地吃到毛毛熊捕捉到的娃娃鱼,并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示娃娃鱼的外貌——大大的身体圆圆的眼睛,还有一条美丽的大尾巴,这种示范更能加深孩子脑海中对娃娃鱼外貌的了解,能让幼儿在脑海中绘制出一条美丽的娃娃鱼。其次是在游戏中教学。戏剧与游戏具有相通性,在戏剧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到戏剧中,令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比如,户外亲子课《百米长卷》,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和父母共同进行情节表演,同时也学到了戏剧艺术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幼儿戏剧艺术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要采用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大胆激发幼儿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将来也会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勤砚:《养正、益智与培养创造力——儿童启蒙美育》,《美术观察》,2018年第7期

戏剧教育范文3

【关键词】戏剧教学;幼儿教育

戏剧教学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很重视的学前教育手段之一,西方的幼儿戏剧教学是通过幼儿表演戏剧,不断提升幼儿们的各种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的幼儿戏剧教学还处于起始阶段,如要大力普及推广还需努力探索。正是鉴于此,我希望通过此文的探析,唤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同行们的认可。

一、幼儿戏剧教学的特点

1.表现真善美。幼儿对善恶的判断能力还很低,他们对善恶的判断源于他们的模仿和学习。我们指导幼儿戏剧,主要是塑造单纯、善良的人物或故事。剧情中的人物或故事,都具有真善美的特征。幼儿们习惯于模仿戏剧中的人物,剧中人物的行为也就渐渐为幼儿们所接受,并以此来区分真善美,幼儿们的价值观也因此而略具雏形。

2.情节单一。幼儿戏剧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构成,序幕和尾声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幼儿戏剧一般具有情节单一,快速展开的特点,削减了成人戏剧中的繁杂铺垫,对于注意力易于分散的幼儿们来说,这种快节奏、紧剧情的戏剧,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去完成演出或看完戏剧。

3.故事情节强。幼儿戏剧的故事情节很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幼儿们对那些新颖独特的人物或事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吸引幼儿通过戏剧表演来认知外面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加上幼儿戏剧故事情节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幼儿是非分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定性格,因此,幼儿戏剧很容易引导幼儿融入表演之中,实现自我突破,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4.偏重动作,更具童趣。儿童戏剧都注重效果和意境的构建,并借助幼儿们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对舞台动作的要求特别高,突出体现了戏剧艺术的基本要求。幼儿们借助舞台动作惟妙惟肖地表演,凸显人物的内心,不仅让故事更为真实,同时也更具童趣。因为符合幼儿多动的性格,幼儿当然也就很喜欢参与戏剧表演。这不但加深了幼儿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对表演的热衷,更重要的是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而获取更多的启发和领悟。

二、幼儿戏剧教学的意义

幼儿戏剧内容丰富多彩,对幼儿教育意义同样是多方面的。舞台对话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舞台动作能提高幼儿身体协调能力;戏剧表演培养了幼儿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故事情节涵养了幼儿真善美的品质;综合表演培养了幼儿们的艺术气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是幼儿认识世界的起点。幼儿戏剧教学引领幼儿更直接地认识世界。如,幼儿看到盲人,他们只知道盲人就是眼睛失明的人,只有通过表演盲人,幼儿才会深刻体验眼睛失明在生活中是多么的可怕。这正是幼儿戏剧教学的目的之一,幼儿戏剧就是帮助幼儿借助精彩的表演,在和谐愉悦的戏剧氛围中,更深刻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社会生活。

2.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语言是戏剧表演中的重头戏,戏剧中的语言除了必须经过策划者的认真揣摩之外,还必须经过表演者的细心研究,这样才能表演地活灵活现。因此,舞台表演,为幼儿们体验语言情境,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搭建了平台。

3.是培养幼儿完美人格的基地。其一,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舞台表演分工明确,幼儿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成功表演,为此,幼儿们为了表演成功,就必须学会合作。其二,拓展了幼儿的胸襟。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体验,为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人生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胸怀。其三,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价值取向。幼儿戏剧中不乏正义战胜邪恶的剧情,这就培养了幼儿的正义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4.是幼儿良好审美情趣的源头活水。戏剧表演时,舞台上必须配以相关的图片、色彩、光线等美术布景,以便取得最佳的舞台演出效果,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引领幼儿从艺术的角度欣赏世界,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5.是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源起。幼儿戏剧演出时,通常都会有音乐相伴,不同的音乐渲染不同的氛围,烘托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幼儿只有在音乐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体验剧中人物的感受。直接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时间长了,幼儿听到一首乐曲,就会根据音乐的旋律感受这首曲子所承载的情感。总之,幼儿戏剧教学,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学前教育,需要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尽快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舒曾、马利文2017《教育戏剧促进学前流动儿童发展的习式与效果分析》,《学前教育研究》第2期。

戏剧教育范文4

【关键词】儿童教育;戏剧表演;学校教育

儿童教育戏剧是在学校课程中应用表演和表演技巧的一种方式,它的目标是将学生置于学习主题的上下文中,以便可以探索内容。教育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它被认为更适合综合教育和高等教育,因为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形式的戏剧艺术,并表现出对生活的高度模仿,能表达出艺术传播“教育”的方法。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它允许学生在戏剧脚本的帮助下感知空间和环境,并训练他们进行逻辑推理,通过一起练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反思自己的角色来进行自省。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运动效率,还能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

一、儿童教育戏剧的含义

儿童教育戏剧不是让儿童看的戏剧艺术,而是对戏剧的用途,因此戏剧教育不是儿童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戏剧的重点是儿童戏剧的体验、表达和创作过程,这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在教育戏剧的背景下,教育戏剧是即兴的、自愿的和有创造性的戏剧,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戏剧技巧、戏剧化、即兴创作、模仿、游戏、分析和表演,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互动关系和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技能。儿童剧以儿童游戏为主,孩子们只有通过玩耍才能培养共同的精神,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儿,正确地遵循计划好的程序是最好的鼓励。本来在育儿游戏中,重要的是要注意一点:“它是否与孩子的成长和人类心理的自然发展相协调。”如今,在儿童教育戏剧的帮助下,育儿活动的探索发展更加具有能动性。

二、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一)教育戏剧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客观因素和环境压力,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局限,很容易导致儿童的发展不均衡。儿童教育戏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体验和表演平台,通过戏剧,孩子们可以扮演穷人、富人、小角色、大角色,体验他们的心理、情感和社会不同方面,甚至是阴暗的一面。它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情感体验和释放,是一种多样化和多维的行为和思想环境,在不同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必需的教育环境。同时,父母、亲人的纽带,小家庭环境的呵护,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教育戏剧活动让儿童与同龄人保持联系,在交流中反思他们的行为,向内思考和向外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的性格缺陷,锻炼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氛围的能力。

(二)教育戏剧与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

在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儿童对他们扮演的每一种角色的表达和诠释都非常用心,通过揭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并结合对角色个性的诠释,孩子可以熟悉语言词汇和丰富的场景内容。与其他孩子一起表演的过程中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此外,声音、形式和精神戏剧的结合可以提高孩子使用语言的敏感度和精确度。

(三)儿童教育戏剧和儿童审美艺术感的培养

美学不仅促进艺术发展,还包括理解、参与和艺术创作。审美的改善应该在生活中逐渐增加,而不是一夜之间。戏剧形成统一完整的剧目,有演员、观众、表演、语言等多方面的参与,通过耳朵和眼睛的审美感知,儿童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和推理能力,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实现了艺术潜力的觉醒。

(四)教育戏剧与儿童创造力的提升

角色扮演和角色扮演相关的游戏是孩子们本能的、有意识的行为,这是儿童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经历。儿童在参与角色定义过程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定义和理解角色,当然,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释自己,他们会纠正孩子的思想和观念分歧,让孩子们在不受形式限制的氛围和环境中,可以更自由地进入一个新的创作环境。传统通俗教育剧分化下,真正的教育戏剧是强调他们对戏剧的掌握,教育工作者要对儿童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引导他们在戏剧中表演,充分运用想象力,学会用身体表现他们想表现的东西,让孩子认识和理解生活,通过身体和教育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和内心感受。这显示了教育戏剧的特殊价值,也为儿童的戏剧行动提供了动力。

三、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教育戏剧中,游戏的威力也体现在教育剧场的表演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重复一些指令,儿童会迷失自我,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所以,使用适合课程目标的游戏,引导儿童完成它,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儿童的学习模式其实是“边玩边学”——孩子们通过玩耍来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来学习,他们似乎在开玩笑,但他们正在学习。此外,《教育戏剧法》还原和诠释故事的力量,让学生在安全的表演环境中体验语言之美,在不同的生活中扮演同样的角色。与旨在揭示场景内容的经典角色扮演游戏相比,教育戏剧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而不是一种以教育或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的目的是让演员和观众不断地反思和辩论,优化戏剧脚本并观察自己和世界。

(一)在学校教育中使用戏剧来教育儿童的事例

成都市华林小学首次呈现学校教育剧,采取了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以剧院为支点,将学校的能量引入道德教育。为了更好地说明教育游戏教学方法的价值,老师为小学生开发了多元智能问卷,完成第一学期的活动后,通过比较儿童的前测和后测数据,显示儿童的各种智力要素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强。事实证明,认知戏剧对儿童的个人发展非常有帮助。实践的结果下,教师的数量仅限于俱乐部活动的形式,相信这种有效的、多样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只适用于少数学生。社会中,儿童教育戏剧不是奢侈品,它应该是所有孩子的必备品,应该寻找俱乐部以外的方法,让更多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并对实施的学校予以支持。作为跨学科儿童教学和学校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国家规定教材课程与地方生活课程在很多方面存在重叠。课程内容的重复直接导致不必要的教师和课程,以及课堂上的重复教学。儿童在面对道德、法律制度和生活时,往往缺乏体验式学习。生活、安全和知识方面的道德冲突在试图解决教育剧中道德宣讲的繁琐问题时,会发现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儿童在教育戏剧中学习道德和体验情感的效果。

(二)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儿童教育戏剧的经验总结

1.放置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完成基本结构

课程开发和实施最重要的方法是进行教育戏剧创作,学校主体结构中戏剧学校项目主要属于儿童艺术组。然后按年细分儿童教育戏剧的训练目标,接着进行基本结构的构建。

2.戏剧组队,分工,共同研发

以儿童教育戏剧第一课第一卷为例,遵循伦理与法律体系模块的主要概念,提取生命环境安全中的重复内容,整合伦理与法律问题。教师要信心最大化地整合有效的课程设计,在法律和道德系统约束下,根据上课时间优化儿童教育戏剧的重复内容,每周在学校进行一次戏剧表演课程。幼儿园教师努力开发课程和精选的游戏,这些游戏在儿童游戏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为保证儿童表演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行为性和参与性更强的内容,并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这也意味着实际的教育效果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3.在儿童教育戏剧的教学保障方面,要致力于师资的培养和优化

教育游戏鼓励教师成长,先听课,随后进行儿童教育戏剧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目前有关的教育理论、科学探究和高级教师的教育水平正在迅速提高,除了在学校举办表演工作坊外,我们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小型教育和研究活动。教育作品中免费教育的特点,给予了师生更多创造机会的自由。正因为如此,拥有了教学的乐趣,教师逐渐获得了职业自主的快乐。为了开辟新的方向,无论是文学还是研究,教师都倾向于在教育学和戏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在俱乐部活动中进行实践研究。而儿童教育戏剧游学之旅不仅是对国家法律和道德体系课程以及当地生活、环境和安全议程的简单整合和修订,而且是多样化的,它是课程的表达,对于多样的主题故事,多样的哲理名言,戏剧性的冲突的把握,是对从童年到道德生活的家庭事件的创新再现,既能够让孩子回归现实生活又能体验不同的世界观。

四、结束语

戏剧教育范文5

【关键词】戏剧教育;中小学;美育

一、戏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并且当众表演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包含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在进行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将他们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笔者在进行《儿童戏剧进基层》创新创业课题实践时,选择试点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剧目《小蝌蚪找妈妈》。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中童话故事创作环节,完成了剧本的初创工作,这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次很好的实践与检验;在分角色朗读及背诵台词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先给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写一篇自我介绍,之后带有感情地诠释台词,这个阶段即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同时强化了他们在朗诵时字音、字词、句子与段落间语气、节奏的把握能力。在剧目正式排演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们自己当“导演”,所有的小道具及服装配饰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所用背景音乐中的三首曲目由学生自己演唱录制。通过试点剧目的成功演出,为学生们打开了戏剧教育神秘的大门,他们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了多学科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戏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戏剧教育课堂是一个高度互动式的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模式,教学模式新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在进行剧目排演前期,老师会带领学生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将自身融入到剧本的背景和人物角色中,通过一些游戏性的训练,让学生解放肢体和内心。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角色互换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发现自己和同学身上的优缺点,可以清晰地认识自我,同时加深同学间的交流交往,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儿童戏剧进基层》课题在试点学校第二课堂长期普及,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很多学生通过戏剧的排演活动提高了自信心,变得活泼开朗,提升了自我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改掉了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小缺点,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且富有专注力。

三、戏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众多学校纷纷引入艺术类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戏剧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身体和思维的碰撞中去感受、接触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艺术的视角去感悟生活,打开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心灵世界。在戏剧教育课程中,教师会选择具有时代特点、能够反映真善美的优秀剧本让学生去赏析及排演。在带领学生分析剧本的时代背景、人物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剧本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的过程中,将人生道理、道德思想根植到了学生的内心,同时也达到了美育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学生潜力的不断发掘,学生可以集中在舞台上展示声乐、舞蹈、语言、表演等多种能力,通过尝试不同的人物角色,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修养。笔者在《儿童戏剧进基层》课题的收尾阶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性实践,让学生在无老师指导的环境下自创一台晚会,在展演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了很强的表演欲望和激情,同时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可以说,戏剧教育为学生打开了美育教育之门,为学生插上了发现美、感悟美的翅膀。

四、结语

戏剧教育范文6

 

一、戏剧表演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设定与专业教学方向不符   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通常开设1—2个学期,周学时2节,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要求在较短的学时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表演课的基础理论更要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一定的表演素质。故而更侧重于舞台艺术实践的训练,教师通常是安排学生通过对一些短小剧目的演练和角色塑造包括对一些区域和地方的戏曲、舞台小品的练习模仿。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设定要求既要精炼又要包括一些不同风格的剧目脚本,让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放矢。而现实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库很难找到符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教材,更多的是供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传媒等专业适用的表演课教材,教材内容侧重更深刻的表演理论,与音乐类专业的教学培养方向不符,更不能与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从业方向实现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专业的戏剧表演课程是从表演基础素质着手,从演员的创作素质训练着手,从表演基础训练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到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培养学生适应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专业表演创作需要。而音乐教育专业的表演课程主要侧重舞台艺术表演,即如何从舞台角度展示专业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课堂上历练综合的编、排、演能力素质以达到适应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从业方向的目标。教学内容更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到演唱一首完整的歌曲、弹一首曲子、跳一段舞蹈,大到如何编排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表演作品,参与策划组织大型演出活动等,教学内容更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打破按照表演专业的授课内容、方法、模式,逐步建立规范更为适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戏剧表演课堂就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   二、分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培养音乐教育   专业学生表演素质的目标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发,系统建立了幼儿园、中小学课程目标评估体系,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的改革也必然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目标要求开展,实现课程改革与培养目标的对接,提升培养的实效性,让学生毕业后更好把握教育教学的着眼点。   (一)目标领域一(教育信念与责任)——对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的目标要求的理解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领域一(教育信念与责任)就是针对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教师信念与责任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就是对培养师资的的标准和要求,课程设置也必然要围绕目标展开。对每一门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求对照标准目标逐步渗透。音乐教育专业的戏剧表演课也不例外,我们必须要通过对一系列儿童少儿作品的演练学习,对系列挖掘教师教育人生、教育理念的剧目实施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儿童青少儿的成长特点加以了解,才有可能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教师观。而不能停留在对中外、地方的传统经典剧目花费大量时间教学排练,学生真正站在教师岗位上必然会盲从而无从下手,不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不了解学生的行为特征,戏剧表演课的课堂效果必然缺乏针对性,所以教学改革也是必然。   (二)目标领域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对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目标要求的理解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领域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即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培养对象的知识与能力,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具备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从戏剧表演课程的角度而言,就是应从分析、欣赏、观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儿童体裁的剧目、影片,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儿的个体发展与差异,获取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特征,并可以模仿性的进行角色塑造和剧目排练。让学生在角色片段的演练中潜移默化的理解感知幼儿园、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还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设计主题活动和组织课外活动,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总结规划,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汲取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分享使用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实现自我转化。这就要求戏剧表演课堂上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做到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从剧中来到剧中去,才会逐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即和培养对象的从业方向实现结合,又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一致。   (三)目标领域三(教育实践与体验)——对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目标要求的理解   目标领域三(教育实践与体验)即培养学生毕业后掌握课堂教学的规范过程、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取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针对这项评价体系,音乐专业戏剧表演课程的优势更为突出,我们完全可以把戏剧表演课堂设计成模拟幼儿园、中小学的课堂模式,以不同类型的教师形象塑造、不同类型的学生形象塑造为主题,让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戏剧表演课堂上塑造教师形象,让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塑造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角色。一节戏剧表演课就是一节学生的角色塑造课。学生通过角色的塑造即把握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又在学习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实践锻炼。通过戏剧表演课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进行角色转换。当然,课堂内容的设置可以是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课,也可以是一次班会、一次家长会、一次主题团会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戏剧表演课的教师自然成了学生们的配角,主要实施指导、观摩、评价、引导,在模拟现实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增强积累学生研究教育实践的体验和经历。   三、如何实现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改革   (一)实现更为适合音乐教育培养方向的戏剧表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p#分页标题#e# 针对目前音乐教育专业戏剧表演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向的差异,结合教师课程改革目标体系,首要的就是对戏剧表演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以歌舞剧、话剧、戏曲等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戏剧表演课程基础理论和儿童剧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并进一步拓展以教育为主体的剧目讲解、排练,也可以对部分教育影片的改编,比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一个也不能少》可以改编成以舞蹈形式为主的情景剧等。我们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塑造《白毛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人物角色。当然也可以通过观摩幼儿园、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自行创作改编他们教学课堂的小脚本,实现日常课堂的艺术化,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不断的积累必然会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在大学期间了解把握自己的从业方向、从业岗位的特点、从业对象的特点,也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进步,能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   (二)实现戏剧表演课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传统的表演课堂完全以教师思维为主,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学生准备,集体融合的方法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和专门的表演专业学生特点的差异性,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整体对课堂任务角色的完成,更要强调每个学生个体的自我发挥,课堂教学尽最大可能与每个学生的专长相结合,针对声乐、器乐、舞蹈等主干课程中学生的主修方向实施个体与整体的结合,即注重整体课堂教学又与学生的课程优势并轨,让学生针对自我专长设计舞台艺术效果,实现整体观摩评价模式,这样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客体,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可以磨练每个学生的艺术品质增加舞台表演经验。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社会技能大赛和主题活动,形式可以是以个人艺术角色塑造,也可以是多人的结合,教师作为指导者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和编排,实现课堂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对接,必然会对每个学生的表演素质大大提升,实现“1:1:1”和“1+1+1”的双重效果。   (三)实现戏剧表演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   传统戏剧表演课堂实践环节大多在实训课堂进行,不能充分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业岗位充分结合,前面提到的模拟幼儿园、中小学课堂教学场景的上课模式效果应该很好,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到学校见习并参加各类型演出和比赛,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结合。戏剧表演课教师应该从这一角度对个别学生和学生小组等艺术表演形式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各类型的竞争比赛中找到实战的感受,不断积累丰富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打破传统学生停留在课堂上的小舞台,无法验证真正的艺术效果,艺术价值无法体现,故而,实践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性应灵活多样,实现表演课堂的社会化。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各类教育类课程改革将在不断实践中实施,戏剧表演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实施该门课程的改革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本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从业方向,本着社会的市场需求,本着改革发展的眼光实现科学发展,戏剧表演课程的教育教学也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摸索更为符合该门课程的新模式,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科学性、实效性。

戏剧教育范文7

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样式中,戏剧教育应是一种良好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国外,利用戏剧艺术原理的“戏剧疗法”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用来实现生理整合及个体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达到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戏剧教育是以戏剧为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融合、共同努力,提高广大受教者的戏剧审美能力,即对戏剧艺术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鉴赏能力,使受教者的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心智能力都得到了培育,从而实现对人的塑造。戏剧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健全人格教育,其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以提高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目标是相契合的。在普通高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可以是课程形式的学科性戏剧教育,如戏剧史论性课程、戏剧鉴赏课、戏剧表演课、戏剧工作室等;也可以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法,运用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渗透性戏剧教育,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情境教学法”等;还可以是以人物扮演、课本剧表演、校园剧演出、心理剧编演等形式展开的活动性戏剧教育。这种校园戏剧多生态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模式,架构的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在校园内多层次展开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其有效开展,达到利用戏剧艺术促使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教育目的。

二、校园戏剧通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在各门类艺术中,最接近人类生活本真的可以说是戏剧,其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核心即是完成自我认知,达到心智健全、自我完善的过程。校园戏剧教育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良好途径,因为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以戏剧艺术为依托,发挥戏剧独特的教育职能,促进他们由“智”到“心”的全面发展。首先,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够为受教者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提供平台,并能矫正和促发其自我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显著标志即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意识,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目前的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就业压力大,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涌现出种种困顿。社会变革时期的多重价值观同时导致不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改变自身境况时,他们不能恰当地寻求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往往自我隔离,自我封闭,成为消极低迷一族。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压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敞露心扉、表达心声。由于戏剧是“现实的模拟”(亚里士多德语)、“世界即舞台”(莎士比亚语),是社会人生的缩影,反映一定社会文化,因此,在实践中,校园戏剧活动对学生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选修戏剧艺术课程和经常参加校园戏剧活动的学生而言,戏剧教育能够提升他们艺术鉴赏能力,体验丰富情感,感受世事变迁,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处世和反思能力。同时能使他们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了解校园之外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体悟人生,丰富社会阅历,认知并完善自我。其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促发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生成,培育协作精神。语言和动作是戏剧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校园戏剧通识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戏剧实践,提升了表达与沟通能力。如在戏剧表演过程中,为了说好台词,必须在演出前的排练中竭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音流畅、圆润饱满而富有情感,肢体语言得体、恰当,还要有适当的辅助表演。其目的在于使声音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在持续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中的戏剧实践是一项团队活动。作为集体创造的艺术,戏剧最能体现参与者的协作精神。在多元的戏剧实践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角色分配、舞台布置到排练与演出,每一个环节均需学生默契合作。如何分工和与他人协作,都是他们在具体践行中要学习、掌握的技能。当学生亲身投入校园戏剧实践时,必定能在创作、组织、宣传、协调、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及他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其后工作前景、职业规划、人生选择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再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增强学生角色意识。角色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文化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的总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学会换位思考。一个人角色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身份、行为方式、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角色定位只有科学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也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规避心理问题和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调整角色定位,以便能促使社会现实中的角色符合社会和群体的要求,成为受欢迎的对象,这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健康成熟的标志,也是具有社会良好适应能力的表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尤其是校园戏剧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具有这方面的职能,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捕捉、感知、演绎校园内外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小见大,剖析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理念和社会问题,促使学生认知个体、群体和社会角色,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尽早融入社会。

三、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实施策略与展望

戏剧教育范文8

在国外,利用戏剧艺术原理的“戏剧疗法”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用来实现生理整合及个体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校园戏校园戏剧通识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意义文 媛(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校园戏剧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智、涵养和审美人格;增强表达和沟通能力,培育协作精神;增强角色定位,感知、融入社会。教育部门畅行、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是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关键词:通识教育;戏剧艺术;文化功能基 金: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12YJCZH214。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剧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达到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戏剧教育是以戏剧为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融合、共同努力,提高广大受教者的戏剧审美能力,即对戏剧艺术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鉴赏能力,使受教者的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心智能力都得到了培育,从而实现对人的塑造。

戏剧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健全人格教育,其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以提高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目标是相契合的。在普通高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可以是课程形式的学科性戏剧教育,如戏剧史论性课程、戏剧鉴赏课、戏剧表演课、戏剧工作室等;也可以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法,运用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渗透性戏剧教育,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情境教学法”等;还可以是以人物扮演、课本剧表演、校园剧演出、心理剧编演等形式展开的活动性戏剧教育。这种校园戏剧多生态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模式,架构的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在校园内多层次展开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其有效开展,达到利用戏剧艺术促使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教育目的。

二、校园戏剧通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在各门类艺术中,最接近人类生活本真的可以说是戏剧,其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核心即是完成自我认知,达到心智健全、自我完善的过程。校园戏剧教育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良好途径,因为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以戏剧艺术为依托,发挥戏剧独特的教育职能,促进他们由“智”到“心”的全面发展。首先,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够为受教者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提供平台,并能矫正和促发其自我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显著标志即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意识,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目前的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就业压力大,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涌现出种种困顿。社会变革时期的多重价值观同时导致不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改变自身境况时,他们不能恰当地寻求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往往自我隔离,自我封闭,成为消极低迷一族。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压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敞露心扉、表达心声。由于戏剧是“现实的模拟”(亚里士多德语)、“世界即舞台”(莎士比亚语),是社会人生的缩影,反映一定社会文化,因此,在实践中,校园戏剧活动对学生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选修戏剧艺术课程和经常参加校园戏剧活动的学生而言,戏剧教育能够提升他们艺术鉴赏能力,体验丰富情感,感受世事变迁,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处世和反思能力。同时能使他们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了解校园之外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体悟人生,丰富社会阅历,认知并完善自我。

其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可以促发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生成,培育协作精神。语言和动作是戏剧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校园戏剧通识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戏剧实践,提升了表达与沟通能力。如在戏剧表演过程中,为了说好台词,必须在演出前的排练中竭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音流畅、圆润饱满而富有情感,肢体语言得体、恰当,还要有适当的辅助表演。其目的在于使声音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在持续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校园戏剧通识教育中的戏剧实践是一项团队活动。作为集体创造的艺术,戏剧最能体现参与者的协作精神。在多元的戏剧实践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角色分配、舞台布置到排练与演出,每一个环节均需学生默契合作。如何分工和与他人协作,都是他们在具体践行中要学习、掌握的技能。当学生亲身投入校园戏剧实践时,必定能在创作、组织、宣传、协调、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及他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其后工作前景、职业规划、人生选择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再次,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增强学生角色意识。角色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文化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的总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学会换位思考。

一个人角色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身份、行为方式、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角色定位只有科学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也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规避心理问题和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调整角色定位,以便能促使社会现实中的角色符合社会和群体的要求,成为受欢迎的对象,这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健康成熟的标志,也是具有社会良好适应能力的表现。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尤其是校园戏剧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具有这方面的职能,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捕捉、感知、演绎校园内外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小见大,剖析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理念和社会问题,促使学生认知个体、群体和社会角色,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尽早融入社会。

三、校园戏剧通识教育实施策略与展望

校园戏剧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开展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各高校应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相关策略与措施。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并恰当合理地设置相关戏剧课程。如戏剧史论、戏剧概论、戏剧鉴赏、戏剧创作等应在开设之列。学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模块应包括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凡是有比较完备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高校都应该为全校学生开设戏剧类通识教育选修课,以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在课程设置与推行方面,可借鉴既有经验。如北师大在通识教育实践中成功地把戏剧史、戏剧艺术教学与剧本创作、鉴赏评论、课堂表演等结合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和业界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组织教师将戏剧手段融入到普通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借助戏剧元素(诸如模仿、扮演、模拟法庭、小品等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知识的传授生动有趣,以便学生更大程度地理解、接收信息。这样,授课教师借助戏剧元素、形式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故事扮演、角色体验等手段,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大大拓展人文内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