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例6篇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舞台美术教育 实验戏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些改革和举措带来的变化弥补了学生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根本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戏剧学院内,戏剧学院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演出艺术形态,有导演、表演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体系,学生对整体观演空间和配合协作有基本的认识,作为美术学院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弥补学生的戏剧观念,依托戏剧影视学的系统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学院还针对之前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强化综合表演与视像戏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参照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以及话剧、戏曲的培养体系,而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2

人们谈戏曲,多侧重于“本体”,如剧本内容、演员表演、美学价值等,不大注意它的“载体”。常言道:“皮这二百微存,毛将焉附”,艺术所附着的载体一旦发生变化,其本体势必有所变异。载体又联系着“媒体”,若无媒体的传播,艺术也难以普及。

80年代后期有过一项问卷调查,主旨是:“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子区”?统计的结果是,“进剧场看戏”的不过百分之六七,绝大部分人是通过听唱片、广播、录音带,看电影、电视、录象带来观赏和了解戏曲的。确实,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是里的茶园、戏院和专业性戏曲剧场大为减少,人们观赏戏曲不再拘泥于“进剧场”一条途径了。

20世纪文化艺术的繁盛,得益于新的载体与媒体,如印刷发行的报纸、杂志、图书;机械化生产的唱片、电影拷贝;电波传送的广播、电视等。如今又有音像制品和电脑网络。本世纪号称“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一方面,大量以“复制”方式出现的艺术品流播社会;另一方面,与科技相联系的艺术风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并存,营造了本世纪特有的文艺景观。

从载体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广播电视时代,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再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

载体与媒体的作用本来就存在于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通常说,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如果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本体的话,那么这个本体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方能实现,没有观众的自说自话是无所谓“表演”的。正如物品,只有进入市场,面对顾客的购买,才能称之为商品。在戏剧范畴内,演员与观众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为“戏剧”。

除了演员与观众以外,剧场和剧本是戏剧的空间载体和文字载体。

剧场——广义上应该称作“演剧场所”。其特定的观演环境和观演氛围将演员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演员的戏剧性表演提供了表演区(舞台)。

剧本——非直观的、抽象的文字符号。它负载着戏剧的人文内涵,即清洁、语言、思想、观念,可以说是戏剧的文学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

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竞争的阵地,也为剧作家提供了驰骋才华的机会。在专业化的剧场里,观众相对稳定,口味相对较高。以往“路歧人”那种“一着鲜,吃遍天”的杂耍般的技艺不可能在固定的剧场内永远重复,因为他们难以满足层次愈来愈高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美感享受,于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剧本”成为戏剧创作的必要环节,甚至受到文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为戏剧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文化营养,能让观众不断领略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是非善恶的道德情操。

与此同时,包括道具布景、服饰造型、灯光渲染在内的整个演剧氛围也愈来愈讲究,形成戏剧特有的专业化的“剧场艺术”。

有了专业化的剧场和剧本,戏剧才得到升华。

在中国,固定的、专业化的剧场以北宋的“勾栏”为标志。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问世,作为语言文字载体的书籍渐渐普及。于是,通俗文艺领域的“院本”、“曲本”、“话本”开始通行,它们是戏曲、曲艺的底本。剧场、剧本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渐渐告别“撂地为场”的演出状态,游离出“散乐”、“百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

宋代有“路歧不入勾栏”之说,认为他们属于“艺之次者”。的确,这些流浪艺人目不识丁,表演技艺简单粗糙,满足不了较高层次观众的需要。直到解放前,北京前门外依然以珠市口为界,将口南口北的艺人视为两种档次,口南“杂耍馆子”的艺人往往被口北的“戏园子”拒之门外。

然而,中国戏曲没有完全走西方那种“剧场艺术”的道路。即使在可称之为专业化剧场的勾栏、茶楼、会馆、戏园纷纷建立的情况下,在戏曲完全成熟之后,它依然保持着流动演出的传统。特别是民间戏班,常常以小分队演出的方式送戏上门。除了市井勾栏的商业性演出“日日如是”以外,大量戏曲艺人以个体或家庭挑班的方式,或“赶会”于乡村集市庙会,在广场高台上唱大戏;或出入于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宅院,在厅堂院落里唱堂会。每逢民俗节令庆典、红白喜事和冬春农闲时节,便是民间戏班活跃之时。

“剧场”载体的不定位,以及流动演出的传统,使中国戏曲能够适应各种层次和各种场地的需要,或文或武、或雅或俗,异彩纷呈。其总体特征表现为:

1.一方空场,左上右下——或一方空台,上下场门,因地制宜。

2.时空灵活,表演虚拟——没有幕景变化和由此形成的情节跳跃。剧情连续,一贯到底,节奏灵活多变。剧情所要求的时空在演员的嘴上、手上、身上,也就是以唱词和虚拟的表演来寓示戏剧的“规定情境”。

3.道具简单,装饰精美——道具少而精,随身上下。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4.表演为主,技艺性强——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强调技艺。诗、歌、舞、乐、唱、念、做、打充分展开。

换句话说,剧场载体的不定位和流动演出的传统,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虚拟”、“形式美”、“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和美学特征。在长期的实践中,这样的舞台语言已经为中国观众所认同、所熟悉,约定俗成,妇孺能解,而且与生活本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艺术的距离、美学的距离。

固定的剧场和流动的戏班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勾栏剧场是千方百计引观众来;流动戏班是游村走乡找观众去。勾栏剧场是相对稳定的观众在选择戏曲;流动戏班是带着有限的剧目寻找观众。其中,专业化的剧场处于核心地位,对戏曲起到了导向作用。如果说勾栏剧场中的艺术竞争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提高,那么流动戏班送戏上门意味着戏曲的普及。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惟其如此,中国戏曲才上达宫廷,下及黎民,遍及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各个阶层,成为全民族的“戏曲文化”。

尽管总体形态趋同,但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演出场所的差异、观众层次的差异,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品种单一,而是“异”彩纷呈,如:因地域性方言带来的声腔剧种的差异;因演出氛围和观众层次带来的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差异;因观赏趣味不同而带来的文戏与武戏的差异等等。我把它称作是中国戏曲的“同宗异流”现象。

最明显的是广场演出与厅堂演出的差别。这一点在戏曲走向成熟的宋代已经显露。宋《青箱杂记》卷五称:“今世乐艺亦有两般格调:若朝庙供应,则忌粗野嘲哳;至于村歌社舞,则又喜焉。”——“朝庙”是庄重严肃的厅堂,乐舞趋于优雅;“村社”属于野外广场,乐舞趋于热烈、欢腾。

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可以分为三类:“野台子”、“宴乐堂”、“戏园子”。

“野台子”——广场高台,多出现于乡镇的庙会、集市,高逾人头。中国的“民间戏曲”基本上生成于野台子,乡民们熙熙攘攘,自由观赏,因此带有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

1.强烈的锣鼓节奏,高亢的声腔——如此方能压倒嘈杂的自然声和人声。

2.明丽的色彩,装饰化的舞台空间——如此方能醒目、诱人。

3.夸张的化妆造型——如此方能远距离区分角色和人物造型。

4.大幅度的动作,独特的表演技艺——武戏偏多,如此方能引人入胜。

“宴乐堂”——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厅堂。厅堂中央为表演区,有时铺上一方地毯。观众即宾客,多为文人雅士,静坐于周围品赏戏曲表演。宴乐和堂会上的戏曲被称作“红氍毹”(即红地毯)上的雅音,具有明显的“文人戏曲”倾向和室内艺术特征:

1.文学性加强——吟诗弄赋,多属文戏。

2.唱腔委婉动听。

3.表演细腻抒情。

4.道具制作精细。

[page_break]

“戏园子”——专业性剧场。亦为室内厅堂,大小不等,建有“勾栏”式的舞台。观众基本上是市民阶层,观赏层次介于农民和文人贵族之间。专业化的剧场可以兼容民间戏曲和文人戏曲,但势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加以改造,如:消减广场戏曲喧闹嘈杂的因素,增强文人戏曲的戏剧性和表演艺术成分。通过戏班的选择、剧目的调节,这里的演出可以做到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因此,“剧场戏曲”更能代表中国戏曲的艺术精髓。

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交叉融合以及剧场载体的作用,可以在戏曲发展史上找到依据。

宋元杂剧,原本是锣、鼓、板、笛随处作场,待到进入厅堂和勾栏,渐渐配以丝、竹、管、弦,称作“弦索官腔”。同时,形成宫调格律的规范,走向雅化。

昆曲,原本是江苏昆山地区的村坊野曲,明初曲师魏良辅等改革后,吸收北曲“弦索官腔”的特点“度为新声”,成为以“管、笛、笙、琵”伴奏的室内清唱,“清柔而婉折”。后来走上戏曲舞台,称作“雅音”。

京剧,前身是高台广场上的徽调、汉调、梆子、乱弹,清代中叶进入京都。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当它在晚清的京都戏园子里成熟时,吸收了“雅部”昆曲的艺术成分,可谓集花、雅之大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戏园子市民杂处,吃喝谈笑的“宴乐”之风颇盛,嘈杂无序,不像王府宅第那样清静。所以,它始终保持着压倒杂声的强烈的锣鼓、高亢的声腔、浓郁的技艺因素,而且具有相当的力度。同时,又不乏适宜于堂会清唱的高雅细腻的琴弦、唱腔和相应的剧目。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的剧场载体和剧本载体变化不大。它长期在广场和厅堂间出没,在乡镇与都市间徘徊,既具备广场艺术特征,又具备室内艺术特征。剧本则穿插诗词歌赋,大抵采用与古典小说相对应的文体,有文有白,或雅或俗。在同宗异流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出多品种、多样化的风貌。

本世纪初,话剧兴起,走的是西方“剧院制”的路。一方面,它渐渐摆脱小戏班流动演出的状态,倾向于剧场艺术的探索;另一方面,抛却半文不白的四六文体,走向大众通行的、散文化的“国语”。话剧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分道扬镳,不能说与剧场和剧本这两个载体无关。

除了话剧在剧坛上崛起以外,与戏剧相关的传媒在本世纪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报刊、书籍的通行,使戏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照相机的普及,使戏曲得以留影;唱片、录音磁带、激光唱盘(CD)的相继出现,使戏曲得以留声;电影、录像机、VCD光盘的渐次流行,使戏曲得到全面、完整、动态的记录。特别是广播、电视以“大众传播媒介”的面目横空出世,使戏曲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与戏曲关联最大的,是视听综合的电影和电视。

戏曲走上银幕以1905年北京国泰照相馆拍摄的无声片《定军山》(京剧,谭鑫培主演)为标志。此后,1928年,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京剧,谭富英、雪艳琴主演)问世;1953年,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袁雪芬、范瑞娟主演)问世,电影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1978年5月1日改称中央电视台),意味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戏曲随即进入家庭荧屏,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尽管有大小之别,有胶片技术与电子技术之别,有专业影院氛围与厅室氛围之别,但是“屏幕”载体毕竟大同小异。在戏曲走向屏幕这一点上,电影要早半个世纪,其经验和探索值得电视借鉴。

早期电影所显示的主要是胶片载体本身的记录功能,没有被认定为“艺术”。即便如电影故事片,也不过是舞台戏剧的实录和翻版。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它形成自身的艺术语言而为其他艺术品种所不可替代时,才获得“第八艺术女神”的美称。

电影的艺术语言既包括银幕载体带来的特定的视听节奏和时空跳跃——即所谓“蒙太奇”的表述方式;又包括景别的组合、镜头的运动、声画剪辑、色彩光效、气氛烘托、构图设计、特技运用等一系列艺术技巧和技术手段;还包括客观纪实与主观表现兼而有之的形形的风格追求。于是,电影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再现”,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一种包含电影艺术家人生态度、美学观念、风格技巧在内的艺术的“表现”。就电影故事片而言,它脱胎于戏剧,却并不等同于舞台上的戏剧。两者艺术特征的区别,在相当程度上是因载体的不同而造成的。

那么,电影的银幕载体至少具备三种功能:记录功能、艺术再创造功能、复制功能。这三种功能是并列的,并无高下之分。

1.记录功能——客观地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声像。这一功能使电影在“纪实”方面独擅其长。

2.艺术再创造功能——表现为独特的电影艺术手段,包括客观的纪实、浪漫的想象、冷峻的思考、唯美的追求以及艺术个性的发挥。

3.复制功能——主要是媒体的传播功能,即电影拷贝的复制发行。

这三个功能的充分发挥,集中体现于电影故事片。首先是记录功能。其纪实的真切、场景的自然、视野的开阔,甚至令贴近生活的话剧为之逊色。其次是艺术的再创造。由此带来的蒙太奇叙事方式和屏幕艺术语言,能产生独到的美学效果。第三是机械复制。由此可以反复观常,不见走样。于是,电影院蜂拥而起,放映队游走四方,以至于往日通过写实的布景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取胜的话剧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探索“直面观众”和“剧场艺术”的新路。

电影的记录功能和纪实风格给人们造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谈电影,便认为它是“写实”的、“再现”的、“生活美”的。其实,电影不是不能“写意”。第一,它可以记录舞台表演的写意;第二,屏幕画面语言本身就具备虚实相间的写意美和形式美;第三,蒙太奇的动态叙事带来了抒情、描写、铺张、渲染、夸张、强调等修辞色彩,亦具有写意特征——当然,它是“屏幕的”而非“舞台的”写意特征。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写意,而是如何运用屏幕艺术语言,恰当地表现戏曲艺术的神韵。

要做到舞台表演与生活化表演的“化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戏曲舞台上本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从一方空台的假定性出发,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四功五法在内的和谐的表演技巧和美学特征。简单地将舞台表演纳入生活场景的框框,弄不好不仅不能两全其美,反而会两败俱伤。这方面不是没有教训;第一部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导演想尽量追求电影的逼真,不仅宫殿、花园采用五彩布景,连铁镜公主怀里抱着的娃娃也用满月的婴儿。杨四郎出关,用的是真马和替身。结果,舞台的假定性被破坏了,铁镜公主怀抱真娃娃,身段动作被改变;杨四郎骑真马,虚拟的“趟马”舞蹈被放弃。虽然尽量仿真,但四郎的身上仍然不是北宋的服饰,而是杂有清代马蹄袖的“箭衣”。非真非假,半真半假,反而吃力不讨好。类似的教训值得引为借鉴。

近些年来,在电视剧与戏曲“联姻”的问题上,业内人士颇有些讨论和争论。

焦点多半集中在“写实”和“写意”问题上,如:电视剧强调“真实”,戏曲离不开“虚拟”;电视剧是现实的“再现”,戏曲是艺术的“表现”;电视剧强调“生活美”,戏曲强调“形式美”,等等。因此,所谓“以电视剧为本体,穿插戏曲唱腔,生活化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往往有“话剧加唱”之嫌,因为它丢弃了戏曲表演中写意、虚拟、形式美的艺术神韵。

其实,根本问题还在于载体的不同。戏曲的写意、虚拟、形式美特征与舞台载体有关;电视剧(以及电影故事片)的生活化表演、生活化场景与屏幕载体有关。

如上所述,电影与电视在“屏幕载体”这一点上大同小异,蒙太奇等艺术语言也基本一致,所以电视被人们称作“小电影”。它与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作为日常为伴的“空中视听杂志”。大众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观赏戏曲也可以在家里坐享其成。

关于电视戏曲,与其局限于“电视剧”和戏曲联姻的讨论,不如拓宽眼界,从电视功能的角度思考一下与戏曲的“联姻”——或者说,比较一下电视作为载体与舞台载体的异同,研究一下戏曲走上电视荧屏后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

以电视为参照,加上媒体功能,电视戏曲大体上可以分

为四种类型:

1.戏曲纪录片(相当于剧场录像)——主要运用影视的记录功能,将舞台戏曲原汁原味地搬上屏幕。如:《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影片《群英会》;京剧影片《雁荡山》(武打戏);豫剧影片《七品芝麻官》(名丑牛得草主演)等。此类作品因舞台表演艺术本身炉火纯青,所以不需过多的影视加工。它同时具有戏曲史料价值。

2.戏曲艺术片——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再创造功能,使戏曲艺术在影视屏幕上焕发新的光彩。由于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程式化”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此类作品应该因“戏”而异,在尊重戏曲艺术神韵的前提下,以影视手段“锦上添花”。如: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场,配以诗情画意的荷塘、并蒂莲、鸳鸯;黄梅戏影片《天仙配》,七仙女在云雾中下凡,俯瞰人间美好的自然景色;京剧影片《野猪林》,以影视语言配合国画大写意的意境;京剧影片《杨门女将》,强调影视画面的形式感、装饰美;京剧影片《李慧娘》,神鬼世界运用大量的电影特技。

3.戏曲故事片(相当于“戏曲电视剧”)——影视剧的叙述方式,生活化的拍摄,适当穿插戏曲手段。此类作品(特别是“戏曲电视剧”)颇多争议,成败得失均皆有之。是否叫“戏曲故事片”或“戏曲电视剧”尽管可以讨论,但是将戏曲艺术手段运用于电影故事片的例子并不乏见。例如:香港影片《三笑》大量使用锡剧、沪剧、淮剧的江南小调,是上海“滑稽戏”的路子:“武打片”则大量吸收戏曲武打技巧,加以生活化、影视化的改造。它们之所以未称“戏曲故事片”,是因为不使用舞台时空,抹掉了虚拟化、程式化的舞台表演痕迹。类似的情况无独有偶:美国好莱坞影片往往借鉴“百老汇戏剧”模式,将歌曲、舞蹈、打斗、滑稽等表演技巧融入故事片,但不称“百老汇戏剧片”而称“歌舞片”、“打斗片”、“滑稽片”。在我国,某些生活化较浓、程式化较淡的剧种或剧目往往采取保留戏曲唱腔,实景拍摄的方法,如越剧影片《红楼梦》、豫剧影片《朝阳沟》。以这种方式摄制的电视片,目前称之为“戏曲电视剧”,如黄梅戏电视片《家》、《春》、《秋》和越剧电视片《秋瑾》等。

4.戏曲文化片(即“戏曲专题片”)——发挥影视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重在记录舞台内外的戏曲文化事相。此类片种大量运用于电视戏曲栏目,如报道性专题(人物、事件)、知识性专题(剧种、剧目、戏曲常识)、鉴赏性专题(艺术欣赏),服务性专题(听戏学戏)等。

显然,戏曲进入电影、电视载体后,业已改变单一的舞台表演形态,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又由于媒体的传播,戏曲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和弘扬。电视戏曲的创作余地大得很,不拘于戏曲电视剧一途。多种形态的探索,多种风格的追求,恰恰可以适应多层次、多口味观众的需求。可以预见,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盛行,甚至将改变单一的剧团组织机构和演员中心制,出现“制片人制”和“导演中心制”。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又将缩短生活中的时空距离,改变你演我看、你放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给演员以灵活的表演空间,给观众以更大的选择余地,给批评家和学者以更多的研究领域,从而为戏曲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注释: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3

2012年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绘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广告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13个本科专业及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1个专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广告学、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专业文理兼收,其它专业只招文科艺术类考生。考生身体健康状况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层次

专业名称及方向

科类

2012年拟招生计划

专业性质

本科

音乐学

文艺

75

师 范

音乐表演

文艺

25

非师范

舞蹈学

文艺

25

师 范

美术学

文艺

54

师 范

艺术设计

文艺

55

非师范

动画

文艺

30

非师范

绘画

文艺

28

非师范

播音与主持艺术

文艺

55

非师范

广播电视编导

文艺

76

非师范

广播电视编导

理艺

31

非师范

戏剧影视文学

文艺

70

非师范

戏剧影视文学

理艺

30

非师范

广告学

文艺

17

非师范

广告学

理艺

23

非师范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文艺

30

非师范

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

文艺

100

非师范

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

理艺

50

非师范

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

文艺

100

非师范

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

理艺

60

非师范

专科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

文艺

40

非师范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

理艺

10

非师范

说明:舞蹈学专业男女生均可报考,要求男生身高1.75-1.85m,女生身高1.60-1.70m,获得全国舞蹈比赛名次的考生(前三名或个人优秀表演奖以及群体表演奖)可优先考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无色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75m以上,女生身高1.63m以上。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专业、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75-1.85m,女生身高1.63-1.75m。

二、招生范围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西省、江苏省。

三、报名考试时间及地点

我校201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共设18个考点。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报考音乐学、舞蹈学和音乐表演本科专业的考生必须在长春师范学院考点报名参加考试,其它省份考生需要到考生所在省份我校指定加试点报名参加考试,不能跨省参加艺术加试。考生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2012年艺术专业校考资格证》(或2012年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及同一底版的近期免冠小二寸照片三张,按规定时间到各省区指定考点报名并参加专业考试。

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艺术类专业各考点报名及考试时间表

次序

考点名称

报名日期

考试日期

加试专业

招生范围

1

长春师范学院

1月7-12日

1月11-13日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

吉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

2

长春师范学院

1月14-17日

1月17-18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吉林、内蒙古

3

长春师范学院

1月14-17日

1月18日

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

吉林

4

辽宁大学

1月15-16日

1月17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

辽宁

5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河北

6

黑龙江东方学院

1月31-2月1日

2月2日

美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

黑龙江

7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2月2-3日

2月4日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

山西

8

太原师范学院

2月2-3日

2月5日

美术类

山西

9

郑州二十四中学

2月4-5日

2月6-7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河南

10

郑州二十四中学

2月6-7日

2月8日

美术类

河南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

2月6-7日

2月8日

美术类

内蒙古

12

湖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月7-8日

2月9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湖南

13

山西师范大学

2月7-8日

2月9-10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山西

14

潍坊市招生办

2月10-11日

2月12日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山东

15

潍坊市招生办

2月10-11日

2月13日

美术类、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山东

16

南通市招生办

2月10-11日

2月12日

美术类

江苏

17

南京师范大学

2月14-15日

2月16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江苏

18

南昌十八中学

2月12-13日

2月14日

美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江西

19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月13-14日

2月15-16日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

湖南

20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2月16-17日

2月18-19日

美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安徽

21

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2月20-21日

2月22日

美术类

辽宁

22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

2月21-22日

2月24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湖北

四、考试科目

(一)音乐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视唱练耳:练耳为笔试,内容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及旋律五项,满分60分。视唱为面试,考生抽取两道视唱考题,自选一道应试,满分40分。

2.声乐(美声或民族唱法):考生须自备两首歌曲,由主考官任选其中一首应试,满分100分。

3.器乐(钢琴、西洋乐器、民族管弦乐器):考生须准备一首练习曲和两首乐曲,由主考官指定其中一首乐曲和练习曲参加考试,满分100分。

4.舞蹈:(1)基本功展示:要求考生展示所掌握的全部舞蹈基本功;(2)舞蹈组合(或舞蹈选段):要求考生在3-5分钟内展示一段民族(芭蕾)舞蹈的组合(或选段),满分100分。

说明:以上第1项为必考项,第2、3、4项任选两项,其中自选一项为主项,另一项为辅项。计分方法:视唱练耳+主项×2+辅项。

本年度招生对低音提琴、大提琴、大号、圆号、小号、长号、单簧管、长笛、二胡、高音笙、唢呐等11个器乐程度较高的考生,我校将按《长春师范学院艺术专业加试工作条例》第四条,“对特殊乐器种类实施特殊招生”的规定予以优先录取。

(二)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视唱练耳:练耳为笔试,内容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及旋律五项,满分60分。视唱为面试,考生抽取两道视唱考题,自选一道应试,满分40分。

2.声乐(美声、通俗或民族唱法):考生须自备三首中外艺术歌曲(咏叹调)、民歌歌曲和通俗歌曲,由主考官任选其中一首(或两首)应试,满分100分。

3.器乐(钢琴、二胡、琵琶、单簧管、小提琴、低音提琴、小号):考生须准备一首练习曲和两首乐曲,由主考官指定其中一首乐曲和练习曲参加考试,满分100分。

说明:以上第1项为必考项,第2、3项自选一项为主项。

计分方法:视唱练耳+主项×3。

(三)舞蹈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基本功:由评委统一组织、统一测试,包含技巧组合一个满分100分。

2.舞蹈片段:两个(民族舞、剧目),2-3分钟(舞蹈的服装、伴奏带及道具自备),满分100分。

3.模仿与即兴表演:模仿要求2×8拍;即兴表演不命题(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表演内容),时间要求2分钟,满分100分(其中模仿与即兴表演各50分)。

4.音乐素质:(1)节奏模仿(以抽签的形式确定模仿内容);(2)歌曲演唱或演奏(演唱一首歌曲或演奏一首器乐曲),满分100分(节奏模仿与歌曲演唱或演奏各占50分)。

说明:以上四项均为必考。

计分方法:基本功+舞蹈片段+模仿与即兴表演+音乐素质。

(四)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动画、绘画、广告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非师范本科专业)(满分400分)

吉林省考生参加吉林省统考,遵循吉林省统考成绩,招生计划及学费情况详见《吉林省2012年招生指南》;其它省份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艺术考试。

1.素描:头像临摹,满分200分。

2.色彩:命题默写,满分200分。

(五)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才艺展示:小品、声乐(清唱)、器乐、舞蹈任选其一,限单人表演,2分钟内完成,除钢琴外其它考试用具自备,满分100分。

2.即兴主持:现场抽取试题,2分钟内完成,满分100分。

3.稿件朗读:指定稿件和自备散文,满分200分。

(六)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面试:即兴评述及与考官交流,现场抽取试题,2分钟内完成,并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满分200分。

2.笔试:(1)文学与影视基础知识,满分50分;(2)编导创意,满分100分;(3)作文,满分50分。

(七)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

1.面试:(1)才艺展示,小品、声乐(清唱)、曲艺、朗诵、器乐、舞蹈任选其一,2分钟内完成,除钢琴外其它考试用具自备,满分100分;(2)戏剧影视基础及常识问答,满分100分。

2.笔试:(1)叙事散文写作,满分100分;(2)小小说改编成戏剧小品,满分100分。

(八)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满分400分),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与礼仪)(非师范类专科专业满分400分)

面试:形体风度、语言表达、才艺展示(1分钟)等三项,满分400分。考生面试合格后参加我校统一组织的专业体检,体检标准按中国民航空乘人员体检标准执行。详见《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艺术教育(空中乘务与礼仪)专业招生简章》。

五、录取原则

艺术类各专业按文化课成绩投档,投档进线后按“文化课成绩的60%+专业课成绩的100%(专业课满分全部折合成400分)”计算综合成绩,专业录取时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和报考专业顺序由先至后的原则择优录取。

六、有关规定

(一)凡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吉林省美术类专业考生除外),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且获得“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若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艺术类相关专业有统考,则要求考生考试成绩达到统考合格以上方可参加我校加试。

(二)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

(三)凡被我校录取的新生,报到时须带我校专业考试合格证、文化课考试准考证及录取通知书,办理报到手续。

(四)新生入学后,经复查有不符合报名条件或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注:以上招生说明若与国家或所在省区招生政策不符,则执行国家或考生所在省区有关文件规定。

联系人:刘老师、赵老师

联系电话:0431-86168367,86168222

通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吉北路677号招生工作办公室

邮编:130032

学校网址:cncnc.edu.cn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4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声乐教学;高校;戏剧影视表演

音乐带给人的是听觉上的享受,是人们通过感官来感受审美情趣的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人们的想象力。戏剧影视表演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和音乐有相同之处,都是利用感官感受来获得对美和艺术的感知。声乐教学是戏剧影视表演中的专业课程,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戏剧影视专业的声乐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原生态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构成因素,不仅增加了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还能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原生态民歌的纯真质朴的情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资源。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中融入原生态民歌,除了可以改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传统印象外,还能增加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基本概述

原生态民歌是原生态音乐当中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是指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以原声状态而存在的音乐艺术。原生态民歌是民歌当中最原始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流传于民间乡野,很多歌曲都来自于农夫、渔夫或是纤夫等劳动人民当中,是劳动者劳作之余的歌曲。尽管原生态民歌诞生于乡野之中,但它在词曲上和普通的民歌并无差别,词曲创作上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更有韵味,最重要的是旋律优美。

原生态民歌的歌词内容主要是表达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形态,比如常见的有砍柴调、欢喜调、哭丧调、哭嫁调等,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还将劳动人民内心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深刻地表达了出来。部分原生态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民歌经过改进后,歌词变得更加通俗,且朗朗上口,曲调也更加动听,在民族音乐艺术歌曲中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另外,我国的原生态民歌种类繁多,而且分布范围较广,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和山西西北民歌、客家山歌和内蒙古长短调牧歌等。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

声乐教学课程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作为一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声乐作品演唱能力,这不但是培养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艺术气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习表演艺术的学生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为了达到声乐教学的目标,学生必须要在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加强演唱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一些专业声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使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演唱技巧,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声的方法,能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一些声乐知识,对声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使自己的嗓音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戏剧影视表演学生学习声乐,有助于提高台词语言声音塑造能力。而且,近几年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演员的就业趋势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复合型影视表演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很多学习影视表演的学生,通过参加音乐剧的舞台表演来提高自身的演唱和表演能力,也有利于自己在毕业后更具就业竞争力。而音乐剧对于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歌唱和舞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舞台艺术的要求。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进行声乐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途径。

三、原生态民歌融入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使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原生态民歌作为其中的一种音乐元素,它的艺术价值也不断被专家学者所挖掘。而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融入原生态民歌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原生态民歌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因为地域性局限和传播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承担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扬的重任。而将原生态民歌融入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丰富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教会学生歌唱的技巧,忽视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这种统一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对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欣赏,还因此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还要引进原生态民歌,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原生态民歌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随着人们对于原生态民歌喜爱程度的加深,教师一般都引入原生态民歌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研究和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水平,使学生感受到更多民族音返镊攘Γ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同时,在学习原生态民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原生态民歌选修课、举办原生态民歌活动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生态民歌,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原生态民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原生态民歌的分布特别广泛,在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比较多样化,因此,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研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原生态民歌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播和形成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研究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乐感。

原生态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原生态民歌也在发展和变化,并因此而逐渐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艺术。所以,学生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掌握它的精髓,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这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既能增强自己的音乐艺术欣赏水平,又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表演能力。

(三)学习原生态民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现如今人们不再仅局限于对个人能力的重视,而是更倾向于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注重。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教师的义务是教书育人,而学校的义务是培养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同样,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要以培养有文化、道德、理想和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标准,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学中,对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原生态民歌作为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优秀音乐艺术,在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后,留存下来的都是经典。因此,通过对优秀原生态民歌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培养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使其在学习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对前人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有所I悟和体会,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重要音乐艺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原生态民歌,不仅是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促进当前声乐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声乐学习也是戏剧影视表演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原生态民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晶.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小议[J].当代电影,2007,06:93-95.

[2]程析.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6,02:62-63.

[3]梁旭.原生态唱法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4,13:16-17.

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范文6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这是对“艺术”深刻的概括。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艺术类专业。漫步在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各种美妙的乐曲不时传来;透过花草掩映的窗台,舞蹈系学生曼妙的舞姿让人陶醉;美丽的樱花树下,“艺术青年”们竖起画板,正描绘着自己的美丽人生……这就是艺术系同学的生活写照。

在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大家庭”里,有一类高校尤其引人注目:她们的校名本身就带有浓浓的“艺术范儿”,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她们的独特风采。

中央戏剧学院:“袖珍”学校蕴藏“大乾坤”

追本溯源:

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这所在战争年代中成立的艺术院校,现已成为大批优秀文艺人才的“孵化地”。转眼70多年的历史,其间历经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后又有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她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肩扛新时代育人的重担,讲述着自己的风雨辉煌。

学校巡礼:

走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园,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袖珍”的学校。的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的老校区占地仅几十亩。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袖珍”型的高校,无论是教学还是人才培养,她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中央戏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艺术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也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目前,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科研机构设有: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中心、戏剧艺术研究所、学报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本专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拥有国内唯一的戏剧影视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部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具有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提起这些在演艺界首屈一指的大明星,许多人的脸上一定浮现出了“让崇拜飞”的表情。拥趸无数的知名艺人的中央戏剧学院,自从建院以来,已累计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其中有人多次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戏剧梅花奖、振兴话剧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电视金鹰奖、飞天奖、话剧“金狮奖”以及国际电影大奖如金熊奖、金狮奖、金拐棍奖、奥斯卡奖提名等,在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央戏剧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2012年10月21日,位于昌平区郑各庄宏福大社区的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12级新生在当天举行开学典礼。新校区占地约335亩,总投资约20亿元,建设资金由国家教育部全额拨款。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包括表导演教学楼、理论课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食堂等。

湖北美术学院:伴时展,敢为天下先

追本溯源: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校)。作为我国开办最早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和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

至今,在学校的南门牌楼上,“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历经近百年风雨,焕发着崭新的风采。

湖北美术学院现拥有昙华林和藏龙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730余亩,是华中地区唯一一所专门的高等美术学府,也是全国八所美术学院之一。这所集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研究和艺术产业开发于一体,拥有从中专到本科、硕士生、继续教育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的高等学府,在华中地区的高等美术教育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开创性和代表性地位。

学校巡礼:

湖北美术学院虽没有将校区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时尚大都市,但学校仍难掩盖“敢为天下先”的开放、自由、创新的精神,培养出了一代代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目前,学校共设有动画、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和水彩画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和附属中专部。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建)1个二级学科,以及绘画、动画、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教育、摄影、书法学10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时至今日,学校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加盟”,拥有多项科研成果。目前,学校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8个研究所;学校本科教学共获批6项教育部“质量工程”部级建设成果和立项项目;另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和建设点5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

在优越的办学条件下,教学质量自然也十分“给力”,在全省以至全国性的比赛中,该院学生经常“榜上有名”。201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动漫创作等赛项全国决赛中,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罗威同学的《锁性》获全国二等奖,练钦、黄海彬同学的《动画学院毕业纪录片》获全国三等奖。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危楼百尺名黄鹤,矗立江岸障中流。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称三楚……”这首创作于1932年的校歌,体现了学校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办学目标和矢志不渝、历久弥坚的精神。

北京舞蹈学院:文物相融,德艺双馨

追本溯源:

在风景如画的北京海淀紫竹公园北侧,坐落着一座充满艺术激情的高等学府――北京舞蹈学院。该学院创办于1954年,初名北京舞蹈学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专业舞蹈院校。1978年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舞蹈学院;1999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院与北京大学全面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2年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培养硕士。

时光已流转近60载,这所与新中国“共成长”的高校已经成为我国舞蹈教育界的最高学府,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历年来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舞蹈艺术家,她用婀娜的舞姿创造了无数至纯至美的艺术篇章。

学校巡礼:

提起舞蹈,许多人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我国著名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在冬季奥运会上勇夺花样滑冰桂冠时的精彩瞬间。其实,舞蹈的种类可多了,按照人数来看,可以分为独舞、三人舞、群舞、集体舞和组舞;而专业舞蹈则又可以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从时尚舞的角度来看,则又包括了迪斯科、锐舞、街舞、拉拉队舞……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眼花缭乱?在北京舞蹈学院这座“圣殿”里,你将可以自由地“窥探”她们的艺术风采。

北京舞蹈学院现设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艺术传播系、艺术设计系、公共基础部、音乐部、研究生部、国家重点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教育管理中心、青年舞团等教学及演出单位,涵盖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史论及相关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专业共十八个专业方向。舞蹈编导专业和舞蹈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中国古典舞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及部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国际标准舞及附中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经历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从中专、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舞蹈教育和校外舞蹈素质教育的较为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引领着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特色鲜明,所有的专业几乎都与“舞蹈”有关。比如芭蕾舞系,该学科最初是在前苏联芭蕾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虽“源于他人”,但却能广泛吸收各国芭蕾学派的特长,并结合“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芭蕾教育体系。在教学剧目教材建设方面,除了继承俄罗斯等国传统的优秀剧目外,排演了《关不住的女儿》《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以及《花节》《仙女》等片段外,还将具有中国芭蕾舞特色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舞剧片段以及教师们的创作剧目《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列为实习剧目。

其实,这只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部分。多年来,为弘扬和传播舞蹈文化,学院师生或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应邀赴美、英、法、德、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或邀请国际知名舞蹈专家来院讲学,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文化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艺术学院:白山黑水间的艺术“明珠”

追本溯源:

坐落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春城长春的吉林艺术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创立于1946年,她的前身是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走过数十年的沧桑历程,1978年,由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建制,正式成立吉林艺术学院。

这所诞生于硝烟纷飞之时,成长于民族复兴之际的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坐拥”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舞蹈学院、新媒体学院、动漫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城市艺术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学校巡礼:

2012年9月30日晚,“中国好声音”在上海体育场迎来“音乐梦想巅峰之夜”,经过4个多小时表演和比拼,最终,一位帅气的“90后”小伙成功赢得“年度好声音”桂冠。他叫梁博,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大四学生。

成功的荣耀无疑是让人羡慕的。但这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在校生先后获得过中国戏剧奖、北京大学生艺术节最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奖、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五项大奖、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四项大奖、“北京2008”主题招贴设计大赛金奖、CCTV中国服装设计暨模特电视大赛金奖、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中国赛区)冠军、CCTV全国十佳设计师、全国新人新作歌手选拔大赛美声唱法专业组金奖、全国金钟奖流行音乐奖银奖和铜奖等。

这些“沉甸甸”的奖杯背后,离不开全校师生辛勤的努力,更是学校常年坚守“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理念,脚踏实地培育人才的结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倡“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艺术教育理念,秉承“博学、求真、至善、尽美”的校训。弘扬优势,努力打造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综合学科专业平台。目前,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25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家专业目录内的各个艺术类专业,其中音乐学、艺术设计、表演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绘画、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艺术类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部级特色专业数、重点学科数和硕士点数均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校园。地处东北的吉林艺术学院,很容易给人以“偏远”“闭塞”的印象。事实上,学院拥有国内最先进、最优越的综合高等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和环境:身处得天独厚的城市中心繁华地带,表演、造型、综合、城市艺术四个校区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艺术展演设施交相呼应,市内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人文景观及文化机构与她“毗邻”。

“数字化”是学校的一大特征。目前,高速宽带信息网将四个校区连为“一体”,教师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文物库、印务中心、ART校园电视频道、现代美术馆、现代剧场、再造空间画廊、艺术咖啡等也相继落成,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数字化精品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艺术味”。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可谓是一种人生享受。

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白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22所著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教育部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就位于该校。

科学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办学水平,优质的办学环境,这所植根于东北这片广袤大地之上,浸染着白山黑水精魂的艺术类高校,正朝着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大学迈进。

北京电影学院: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追本溯源:

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从它的前身――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的创立,到现在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电影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学科到多种学科;从单一学制到多层次学制;从十余人的师资到五百余人的教职工队伍。在历史的进程中,电影学院与电影事业的发展及变革风雨同舟,电影教学和电影创作实践相辅相成。做到既培养了大量人才,又有电影艺术理论、创作的成果,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万余名电影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发展中国电影事业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其影响遍及国内外。

学校巡礼:

北京电影学院位于“皇城根下”的北京市海淀区。截至2010年,学院建有14个院(系、部),开设9个本科专业,其中摄影专业、录音艺术专业、动画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摄影专业、录音艺术专业、动画专业、表演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数字电影技术”本科专业,作为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具有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部级重点学科(一级)1个,部级重点学科(二级)1个。学校是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持单位,牵头开展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工作。“电影摄影创作”和《摄影曝光》分别是部级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教材;“语言艺术”“导演创作”等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动画概论》《电影特技教程》和《电影剧作观念》等是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师是立教之本。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电影教育界有较高知名度,且在电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及电影教育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造诣的教授、学者、艺术家。同时,学校还拥有着多位国际电影教育著名教授、艺术家以及国内著名教授和在国内电影艺术教育、电影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在教学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中,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胶片)160~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如果加上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数量就更可观了。

除此之外,学院每年要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例如,学院先后邀请了著名导演郑洞天、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唐季礼、冯小刚、张国立、冯小宁、陈国星、张元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的交流,使学生收获很大。

酣畅淋漓的付出后,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果实。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部级的“重量级”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其间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拍摄的影片,就荣获过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荣获国内电影、电视奖项。

2012年11月24日,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湾宜兰罗东举行。在本次电影节上,北京电影学院校友荣获多项殊荣。其中,由导演系1987级本科生管虎编剧导演,表演学院2002级配音专业高职生黄渤、1995级本科生余男主演的《杀生》获两项大奖,分别是:2009级MFA梁静获最佳女配角奖,1995级美术系本科生林木获最佳美术设计奖。还有,文学系2004级本科生鲍鲸鲸凭《失恋33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摄影系1991级摄影专业证书班学员邬迪凭《神探亨特张》获最佳摄影奖等。

西安音乐学院:承雄雄长安之乐,颂欣欣天地人和

追本溯源:

西安音乐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郊,紧邻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大兴善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校园的书香润泽交相“辉映”。作为全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948年,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了“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次年5月,学校随军西渡黄河迁至西安,定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部”;1950年又改称“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增设3年制附属中等艺术学校);1960年成立“西安音乐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西安音乐学院”的建制。

学校巡礼:

西安音乐学院现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管弦、民乐、音乐教育、钢琴、舞蹈、电子音乐工程9个系和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附中、艺术学理论研究室等教学部门,附设的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由学院师生组成的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和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团体。

建校60余年来,学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目前,学校拥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学院还开设了“乐府讲坛”、“博雅论坛”两个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建有两个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展馆和西安鼓乐学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