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值周总结范例

校园值周总结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1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2

首先抓领导班子建设,让领导班子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每一个学期的期初,做好整体分工并细化,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责任划分到人,无管理盲区管理死角,加强班子成员责任意识。定期召开班子例会,制定新方案,研究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让领导班子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领导班子分层次管理做到从课堂到活动,从常规到创新,从理念到落实齐抓共管。重视师资建设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师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与兄弟学校互通有无,以公开课示范课为引导,带动全员。力求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得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能量,踏上崭新的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形式上采取多样措施,如共赏名优课,评析优质课,人人推出优质课等,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同学共学共同进步与提高。

二、用新理念强化校园各方面

所谓思想决定命运,好的教育思想理念的落实,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与方向。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基本点。

1.班子队伍思想超前。

首先班子成员要有新的思想,前卫的教育观念和不畏惧的探索精神,务实求实创新结合为一体。工作中具有带头的凝聚力,事事以身作则,不但能聚集人力也能聚集向上的推动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心教师成长。

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促进学校教育重要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一方面。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能够从中体现,是校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和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实力,由此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得到正确指引,灵魂得到净化,让整个教育体系充满无穷的魅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重视人文息息相关,有了人文气息的校园才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更接地气。学校管理组织开展师生独具特色的板报设计活动、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民族歌舞表演活动、师生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学生手抄报竞赛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师生互帮互助,气氛融洽和谐,人文气息尽显,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师生责任感幸福感更浓郁。在这种和谐氛围的感召下课堂势必更加和谐,师生身心愉快健康,正能量无限。

3.各部门职责明确,整齐划一。

学校管理要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显示凝聚力,尽显职能作用。学校的重大决策实行班子成员全体研究,全体教师民主表决,尽可能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使效果最大化。部门与部门之间朝着既定的方向,整齐划一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严禁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散乱无章。在有问题时,通力合作,齐头并进,以学校大局为重。部门工作要有周密的计划,适时的总结,及时反馈当天工作情况,工作中不留症结,力求按计划行事。与此同时班级与教师工作同样要同步细化,这样才能达成学校最终目标,体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让信息技术管理走进校园

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在时代大发展中学校管理也不能落后,也应从传统的只重视卷面成绩中走出来,学习内容时代化,全面化,比如开设计算机课,多媒体授课等。从以往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到走进并深入课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从机械的传授知识方面的管理向信息化转变,适应改革和时代的需要。

四、管理者善用反思,增强决策科学性

领导力没有与生俱来的特质,要想培养自己正确的决策能力,就得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锤炼打磨,以培养出独具特色、周密、得体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进行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办学和管理实践的实行过程,是提升管理者领导力的重要路径和方法。学校实践过程中,管理者认真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反思工作出现的问题,做到敢于批评、敢于承担,才可能在新的管理之路上超越自己。反思能力在整个学校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行动后的思考与自省就没有更完善的管理策略,没有时间的历练提高,提高领导力也变得很不现实。

五、决策留白

在这个新事物屡见不鲜的时代里,新的信息不断挑战我们的智慧,在没看清楚情形的情况下匆忙的决策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管理者要对于长远发展的一些问题谨慎行事。对于一时难以作出决定的事要暂且缓一缓,等思考与考证成熟了再做决策。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民主的采纳群众意见,博采众之所长,也为自己预留一个思考与决策的过程。

六、总结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城校融合;共享;校园规划设计;功能混合;空间融合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新城等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资源共享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被动式、接受型教育向主动式、创新型、跨学科教育发展,校园功能逐渐混合[1]。且随着国土资源短缺,城市空间受到限制,互通互融的城校空间,有利于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在此契机下,城校融合成为当代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2]。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城市要构建创新体系和促进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高等学校获得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也依赖着城市软环境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3]。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城校融合成为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4]。城校功能融合,校园与城市公共设施互通互用,有利于减少出行,提高效率,且便于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最大化利用率;城校空间融合,城市成为校园的公共客厅,校园成为城市的学习课堂,城市与校园的公共空间、水体绿化相互开放,共建绿色开放的创新共享空间。城校功能与空间融合,促进城校资源互融,有利于校园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创业型校园[5,6]。结合我国国情和项目实践,对城校融合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共享校园的一些基本特点,为我国城校融合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经验积累和有益借鉴。

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与空间共建模式研究

城校融合是结合我国国情的又一关于校园、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校园空间从过去的对城市局部开放走向与城市融合;校园的分区从过去功能分离走向现在功能混合;学校从过去有边界到现在与城市融合无边界,这一系列转变,都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1.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共建模式研究

基于对校园功能的分析及思考,将城市以及学校的主要功能整理归纳,发现除了最核心的教学功能外,城市均可为校园提供相似的功能设施,城校可共享的功能十分可观(图1、表1)。因此,城校功能融合既可以提高共享功能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为城市和学校提供双赢。由于城市与校园的尺度不同,其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也各不相同。研究以城市的视角定为宏观尺度、以单个校园的尺度定为中观尺度、以校园内部组团的尺度定为微观尺度。三个等级的融合,是从不同尺度入手,探索城校融合在校园功能布局方面的体现。(1)城市级别:城市学校功能混合(城校合一)(2)校园级别:城市学校边界混合(边界活跃、渗透)(3)组团级别:学校内部功能混合(书院式)1.1.1以城市为视角的宏观尺度下的城校融合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宏观尺度下的城校融合往往有以下两种模式:(1)校即是城大学与城市完全融合,校园即是城市,典型案例是剑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位于英格兰剑桥郡剑桥市,是现今世界大学城中最具特色的开放式校区,35个学院深度融合于城市。城市内外无明显差异,各个学院自成一体,但与生活区、服务区融合。(2)校园分散布置在城市之中将校园拆分成若干部分,散落布置在城市中,城市的公共设施为校园服务,校园的文化氛围亦在影响城市。例如伦敦艺术大学,它由6个学院组成,均散落布置在伦敦市内,每个学院占据着伦敦市内别具特色的一处,学院与市内的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商场等公共设施距离十分近,而大学举办的艺术展览等也可吸引许多市民参与[7]。以上两种模式本质是相同的,即在宏观尺度下,校园与城市融合往往形成多中心结构,即城市的主中心和次中心。城市主中心为整个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提供城市所有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园。城市副中心围绕校园,形成功能互补的城校融合体,周边围绕城市公共空间、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校园的集合性被完全消除,校园以学院为单元,完全融入城市。但由于功能混合本身的优点在于减少出行,提供城市多样化,所以宏观尺度的城校整体融合受到各种功能的服务范围限制,与校园以及城市的大小有必然的联系。1.1.2以校园为视角的中观尺度下的城校融合校园功能布局模式。由于学校教学功能的独立性以及校园氛围的营造,校园往往需要有一定辨识度的校园核心[8]。中观尺度的城校功能混合更具灵活性,也能保持各自校园的特性和相对独立性。因此中观尺度的城校功能融合主要体现在城校的边界上,表现形式为城校功能在边界的咬合与互融。(1)相互咬合型校园的部分功能嵌入城市,形成组团咬合状,校园的边界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渗透(图2)。校园嵌入城市的功能多为宿舍或体育馆、游泳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城市的商业设施可为宿舍住宿学生提供服务功能,校园的公共设施嵌入城市也可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如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宿舍凸出校园向四周渗透,嵌入城市功能里,便于学生外出,形成消费活力和交流,并设置相应的学生生活配套,既服务学校内部也服务外部。国内复旦大学本部,也将宿舍凸出校园,融入城市居住区[9]。又如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在保留校园原有的教学中心的前提下,规划将原有校园向外延伸,通过打造几个特色景点,活化校园周边空间,使市民参与进校园生活空间,并通过社区公园的打造提升社区环境,形成城校的进一步渗透。规划还提出以下规划建议:活化市民空间;重塑教学核心;创造一个校园与城市共融的社区;打造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形成功能混合的社区空间;城市公共建筑设置于校园之内。(2)纽带融合型在校园以及城市边界,设置公用功能作为纽带,通过纽带形成过渡空间连接校园及城市(图3)。如贵阳花溪大学城,校园功能组团与城市功能之间设置公共绿地以及商业共享带。公共绿地同时服务校园以及城市,商业功能线型布置,扩大服务面,提高商业利润,且商业功能作为纽带分隔过渡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城市,使大学与城市有机融合[10]。1.1.3以组团为视角的微观尺度下的城校融合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微观尺度的城校融合体现在校园功能组团中。由过去传统的功能分区发展为功能混合的校园功能组团,最典型的即是书院(教学、生活为一体的功能组团)。具有混合功能的校园组团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它既可以存在于校园之中,也可以分散在城市中。如一些医学院、科研组团等等。“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组织,现代概念中的书院制宿舍是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发展而成的一种宿舍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是我国首个采用书院制宿舍的高校[11]。近年来新建成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采用的也是书院制宿舍。校园以岛状格局,形成300米尺度范围的多功能融合书院布局,书院中融合教学及居住、商业、餐饮功能。书院内侧布置教学功能,外侧布置居住功能,并在居住组团的底部布置商业、餐饮及公共活动功能,形成多种功能的融合[12]。由此可见,国内外微观尺度上的城校融合大多以组团为单元,以住宿功能为核心,将公共教学以及生活设施融合在组团中。此种融合模式对于高效、便捷的校园建设有很大的助力,有利于形成开放的校园空间,往城市扩散。

1.2城校融合的校园空间共建模式研究

随着城校一体的发展趋势,城校融合成为校园空间发展的必经路径,校园空间规划也逐步向开放性、组团化、生态化发展,城市与校园的空间关系也逐步多样化[13,14]。城市尺度的城校空间融合,以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为主,学校可以依托城市的水网、绿带进行城市与校园空间的充分融合。城校空间融合在城市视角宏观尺度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圈层式、渗透式及置入式三种。1.2.1圈层式城校空间融合模式。圈层式空间融合模式围绕校园核心教学科研空间,周边集聚各类共享功能,如产业园以及城市功能空间(图4)。当有多个校园空间时,各个基本单元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如开放绿地等进行串联,或以城市公共空间为核心进行放射状组团发展,城市级别下每所大学有一定的辐射范围,扩展到城市范围就形成了一种组团生长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保证较为完整独立的校园空间,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校园作为城市知识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周边产业核心竞争力。圈层式的空间融合模式可通过有机生长的方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城弹性发展需要。1.2.2渗透式城校空间融合模式。校园空间中与城市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逐步突破城校边界,与城市空间渗透融合。例如校园宿舍公寓空间与城市商业娱乐休闲空间的互相穿插,校园科研实验空间与城市产业孵化空间的互相混合。城市与校园空间互相渗透交织,城市与校园界面逐渐形成渗透式的空间形态,例如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总体规划,将部分城市公共空间设置在校内,使校园与城市空间互相渗透,让校园与社会充分接触,促进城校空间融合(图5)。1.2.3置入式城校空间融合模式。通过置入城市与校园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公园、水体、绿地休闲空间以及公共建筑节点,如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打破城校的边界,形成城校间开放的共享路径,在保证校园空间相对完整的同时实现了与城市空间的共享共建(图6)。例如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总体规划,城市绿带贯穿校园,形成渗透共享的规划格局,从而增强了大学和城市周边社区的连通性(图7)。校园视角下中观尺度的城校空间融合,以学校形成的校园中心为社区或组团公共空间,城市与学校以咬合或者边界渗透进行空间和功能混合。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校园街道开放式空间形态及半围合式空间形态,街道式的校园空间与城市共享共融的程度较高,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互相连通的路径到达,例如弗吉尼亚大学开放街道式的空间形态,通过穿越街道与城市相连接;而半围合式的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度较低,优势在于在保证校园空间完整性的同时可通过局部开口与城市相连,形成局部融合,例如剑桥市中心的国王学院半围合式的空间形态,通过一面围墙开口与城市相连接[15]。组团视角下微观尺度的城校空间融合,表现形式可以是校园组团空间与城市商业、居住、办公空间的立体复合,也可通过彼此共享公共文化中心、城市公园及校园绿地等方式实现微观尺度的融合。

2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规划设计探索

城校融合的校园规划演变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发展策略上的融合、规划上的融合以及科技创新上的同步融合;另一方面,城校融合的校园设计趋势将会有:多元与复合;城市和校园功能有机混合与互换;校园空间成为城市的学习场所;校园级别设施成为城市共享型功能中心;校园整合型学习空间促进城市交流;城市与校园空间无缝融合等等。规划视角的城校融合,城市与学校共生共长,功能、空间相互融合,各自发挥最大的优势。和以往传统的大学校园相比,其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的转变和空间引导的变化上。例如在南京高淳职教城的设计中,规划对产-学-研-城的功能体系进行了充分研究。在职教园的规划中,规划提出“以水为界,无边界的学院社区”,以区域内丰富的水系形成自然空间分割,创造无界感的校园,保证校园内外视线的开敞通透,形成校园氛围向街道及区域的延伸(图8)。又如在江苏开放大学的校园规划实践中,就在城校融合背景下,将学校所有公共的可以对城市开放的功能沿南面主要道路布置,形成与城市功能的共享。而更偏向于生活配套的功能,则沿东面道路布置,与东面的居住区相邻共享,形成生活共享带(图9、图10)。在江苏开放大学的共享型校园规划实践中,总结出共享型校园规划设计不同于以往独立校园的一些特点。

2.1校园功能的共享与互融

一所校园所包含的主要功能为公共教学、院系办公、实验实训、图书馆、体育教学、学生宿舍、会堂、后勤服务、食堂、科研等。而校园本身也是一个小社区,自身需要满足校园内师生的日常生活所需。因而在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布局方面,文体设施、生活设施、科研等公共服务和孵化的功能应尽量沿校园和主要城市道路布置,方便对外共享共融,形成以教学为核心,中层为公共服务,外层为科研孵化的融合圈层功能结构(图11、图12)。整体功能布局由内至外逐级开放,以教学和生态景观为校园核心,公共服务建筑和科研设施沿布置,生活区与城市居住用地毗邻,形成校区、城区、社区的功能互融与共享。根据统计,开放大学浦口新校区除去学生宿舍、公共教学和图书馆等教学建筑的面积,可对外共享的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占校园总建筑面积的43.2%。

2.2“大开放小围合”的空间共融模式

城校融合的校园空间与城市从相对分离走向相互融合,这既是功能共享的内在需要,也是城市空间流动、人才流动、城校空间整体发展的方向。例如浦口职教园周边城市景观资源丰富。整体空间规划将职教园东侧城市的生态景观廊道和西侧城市的生态水系廊道与校园连通,将城市区域主要绿化和水体空间引入职教园区,形成与城市、校园融为一体的城校共融空间。通过对校园整体采用“大开放、小围合”的创新模式,一改传统封闭式校园现状:不设置围墙,建筑组团间的街、院、园向社会开放;核心区教学楼采用底层局部架空,结合校园环境,将校园公共资源最大化地反馈社会;学生居住区以簇群式形成“小围合、小组团”的形态,通过校园智能化管理保证学生居住安全[16]。“大开放小围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城校空间共融模式:校园整体对外开放,而每个小组团智能化管理,相对封闭与围合。校园中心区以步行交通为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公共设施带动校园周边空间发展,发挥校园的带动作用,提升校园周边社区活力,且保留了校园核心组团的安全性,便于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2.3资源开放

校园公共设施、实验实训教学资源、校园公共绿化空间等面对城市开放,校园不设围墙。城校融合下的大学校园是开放的校园,文体设施、实验教学等都是可共享的资源与平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17]。例如:开放大学浦口新校区的院系设置把院系办公与院系实验实训室分区设计,这样的优点是,实验实训区可以相对独立,更有利于为产业、企业提供教学平台和对外交流。院系办公区则位于图书馆北侧,靠近学生宿舍区。而实验实训区靠近轮训公寓和面向产业园,为园区、工业区提供培训基地和智力支持,促成产教结合的规划愿景。轮训公寓为是流动技术人员的培训居住场所,相对独立,为工业园、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支持。此外,学校1200座会堂为整个桥林新城提供多功能的会议和表演场所,填补新城公共设施的不足。

2.4景观互通

将城市主要绿化和水体空间引入校园,形成与城市、校园融为一体的城校共融空间。校园景观规划融合城市景观,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互通互用,周边居民可沿着城市景观进入校园,校园公共空间面向景观绿化带打开,形成城市校园共享共融的景观休闲空间。校园内各组团呈簇群式布局,紧凑集约,建筑之间留出尽量多的景观绿化,在学校中形成大小有致、主次有序的园林组团,使园林包围建筑,将园林概念融入规划设计中,形成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学校景观环境。

2.5交通无缝

城校融合的大学校园,在整体的城市规划上应使车行交通、步行交通以及公共交通无缝衔接。便利的公交出行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城校融合的深度合作,使校园与周边园区、社区的整体城市交通融为一体。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的设置也应综合考虑城市、社区和校区的位置,便于科研人员的往来与流动,增强校园与周边空间的联通性,提高以校园为核心的周边科研创新竞争力,使高校在科技创新上起到带动作用。且统一规划的交通可节省城市资源,节约出行,提高效率。

2.6协同作用

城校融合的共享校园为城市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反过来,城市中产业、企业与大学的合作亦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为大学注入资金和实践平台,两者协同发展。在规划设计时,应统筹考虑校园与城市产业园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彼此。将校园部分功能与城市共享,弥补城市缺失的科研功能,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系统完善与发展,构建充满核心竞争力的产教结合体系。同时依托大学现代教学资源,打造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型产业、专业交叉共享及功能复合,依托高校高水平人才,推动城市产业创新发展。

3结语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4

校园饮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安全卫生的视角分析当下嘉兴市高校饮食环境现况,总结影响校园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初探,以饮食文化带动饮食安全建设。

【关键词】

安全卫生;高校;饮食文化

一、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基本现状调查

笔者对嘉兴高校食堂卫生、服务管理、价格品质及反馈意见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小组分别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小组通过对250份有效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总结后可得,各高校学生对于日常必须接触的食堂表示充分关心,反映问题集中在饭菜价格、卫生条件及菜式更新等方面。

二、从安全卫生角度看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盛行。

学生对校园食堂的评价及满意程度并不理想,围绕校区周围地域兴起广大的流动摊贩,他们能提高多种多样的风味小吃,选择多、速度快、口味佳使得客体更青睐于这种饮食。对于食堂就餐和在流动摊贩就餐所消费的支出进行比较,校园食堂在价格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加之流动摊贩提供的食物更能够满足客体消费需求,甚至有配送服务等,使得校园食堂这一看似在一定范围内“独家经营”的主体受到强烈的冲击。

2.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不尽如人意。

现今校园食堂基本上存在着学校自主经营、专门后勤餐饮单位经营、外包其他餐饮单位经营三种形式,各种形式之间的安全卫生管理标准不一。其他校园饮食的个体经营户的安全卫生管理更加参差不齐。至于校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卫生环境,使得校外餐饮单位、流动摊贩等鱼龙混杂,在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制作销售人员等全过程的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3.校园饮食消费群体的安全意识薄弱。

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在对众多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缺失辨识能力,对于其是否合法经营、有无卫生许可等忽视,容易从价格、口味等单一导向去消费,同时缺少对食品安全及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学习。如针对流动摊贩所提供的食品,广大学生明知流动摊贩不可能有相关卫生许可、食材来源不明等情况,仍选择去消费食用。

4.校园饮食受社会食品卫生环境影响较大并反作用于社会环境。

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缺失往往对校园饮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中,2014年全国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为36起,较2013年增加8起;其中有26起为集体食堂中毒事件。

三、解决对策

以确保校内餐饮单位的主体地位,培养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是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校内餐饮单位的完善与升级。

要满足庞大学校人员的就餐需求,必须发挥校园食堂的强承载力,提升这第一主体的服务质量,吸引、吸收广大师生员工乐于在食堂就餐;集中力量对校园食堂强化责任管理,建立良好的安全卫生信誉,如创新菜品、收集反馈食客意见、公开透明食堂信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举报相结合等手段提高服务。

2.严格规范地对待校内餐饮的个体经营单位。

校园食堂是保障校园饮食安全的重点单位,为创造更多的用餐选择可适当引进极具特色的民族餐饮、风味小吃等,但对于外来餐饮单位进驻校内的筛选和审核必须十分严格规范,不仅要达到学校具体的标准,还要统一进行指导、培训和不定期抽查。

3.倡导校园饮食文化内涵。

安全卫生是就校园饮食主体而言的,环保节约则是对校园饮食客体而言的,结合起来就是校园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重视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反映的是学校在管理上的态度及对广大师生员工负责,环保节约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学校人员的内在修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信赖为纽带的校园饮食文化形成。结合校园饮食公开透明的管理手段,宣传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饮食客体对校内餐饮的了解,潜意识地认可安全卫生的管理举措。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流行疾病的传播与预防、食品添加剂不当食用的危害等等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开展教育学习,提高学校人员对待不同餐饮单位能够有清晰明了地认知以及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

4.鼓励校园饮食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

校园饮食文化能够反映学校特色,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管理、育人的方针,积极有效的校园饮食文化不仅能满足学校人员日常饮食需求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该校食堂专门后勤服务单位进行管理,在采购、存储、制作、供应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相关责任人签署安全承诺书并予以公开。在2014年9月,该校食堂进行“阳光食堂”建设,实现高度高开透明,保障所有用餐着的知情权、监督权,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对校园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阳光食堂”具体措施有:在粗加工间、切配间等包括仓库在内的后厨窗前各关键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并以视频同步传送至负责人办公室和食堂用餐大厅的电子监控显示屏上;在“阳光食堂信息公开栏”上就原材料索证、食材采购合同、废旧油脂回收处理合同、工作人员健康证等资料进行公示等等。该校目前作为培养学校独特饮食文化第一步上已经有实际效应的体现,但要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体系仍需多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除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食堂管理制度外,针对校园可能突发的饮食安全问题的预案建立,独特餐饮风格口味的形成,广大校园饮食客体良好餐饮习惯的养成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馨 陈佩 陈轶甄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宏.浅谈高校校园饮食文化建设[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3-95.

[2]周新建.构建校园饮食卫生安全的协调保障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2):26-27.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5

1千山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辽宁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临千山风景名胜区。千山是集自然、人文、古迹、佛道两教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历史价值极为丰富,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她以其俊秀的身姿和脱俗的气质为鞍山这座历久弥新的老工业基地营造了一个天然的洞天福地。千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与之完美统一的人文景观;她的宗教文化、建筑石刻、楹联诗词、神话传说等也绽放着夺目的人文盛景。针对当地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辽宁科技大学在“建筑美术写生”课程中一直保留着到千山写生这一特色课程。在两周的美术写生实习周中,学生与老师寄住寺庙中,吃斋饭,睡通铺,颇有苦行僧的感觉。这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们是从没有过的生活体验。千山除了具有优美的四季自然景色外,其人文景观,如建筑寺庙、山门、佛教雕塑及纹饰,甚至是楹联、诗词及神话传说都深深吸引着学子们无限向往,并成为写生的元素。到千山进行美术写生实了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写生素材外,还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他们对千山宗教文化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中国建筑史和乡土建筑赏析及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等课程,都有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千山的佛寺建筑的山门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佛寺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一楼一阁一砖一瓦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内容,就像一种教学道具,启发学生思索。无论进入到哪一座寺院,最先遇到三门。因寺院大都在深山所以三门又俗称山门。三门常常建成殿堂式,因此,又叫三门殿[3]。对于这些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知识,学生在实地参观后马上豁然开朗。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了融会贯通作用。从2009年到2011年,建筑系老师将相关课程与学院申报获批的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千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课题相结合,使学生们通过千山实地考察和调研将千山文化与建筑设计课程联系起来,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产学研结合对于保护及探索千山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提高本地区文化积淀提供了机遇及成果,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在建筑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讨论中,师生通过围绕千山佛寺建筑及其宗教内涵进行探讨与研究,最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校园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

大学历史和文化需要依靠校园作为载体,体现着特定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传统校园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直接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产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全国各大学的更新改造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如何使更新改造既能传承和保留传统校园的历史文化印记,又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塑造出充满活力与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和创新活力。这既是当前大学改造要亟需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将校园传统文化和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的难点。辽宁科技大学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鞍山钢铁学院是中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已由原来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校园传统文化。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对校园进行了置换建设。新校区以高新区分校为主体合并周边三所中专重新规划扩建而成[4]。由于是在原基址上改造、扩建部分建筑和新建大部分建筑,必然涉及新旧建筑的协调关系问题。辽宁科技大学新校区对新旧建筑的协调处理得较为恰当,新老建筑结合完美,和谐共生,使新校园既具有完整统一的效果,又充满时代气息;既具有冶金文化特色,又不失清新优美的环境;是大学校园更新改造建设中新旧建筑协调的典范。如何将特有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在不同课程中,建筑系尝试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得更加完美,以期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校园传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建筑造型”课程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科大校园中寻找新旧建筑协调的具体运用手法及其达到的实际效果,并要求将其整理成论文提交。学生针对本校历史文脉及环境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调研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和撰写论文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使学生掌握建筑色彩运用的多样统一原则,要求学生以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协调为题目,对科大的各个主要教学楼及图书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写出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是否协调的调研报告。教师对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讲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通过讲评学生们知道:现有的校园整体建筑色彩之所以以浅灰色调为主,间或有黑白灰黄等调和色组合,是为了体现出工科院校沉稳严谨的性格特征,同时这种主色调也是从科大校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出发来确定的。正如有些历史文化名城,新建建筑色彩要严格受控于传统建筑色彩,才不会破坏历史整体的色彩协调。通过对身边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总结研究得出结论的做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程中。

3钢铁冶金工业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钢铁工业名城,祖国钢都———鞍山市。基于工业城市的鲜明特色,学院在高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安排了工业厂房建筑设计题目。目的是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工业设计院承接厂房项目设计打好基础。课程开设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业设计院的工作,及早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课程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鞍钢大型厂房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活动,使学生们对于书本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钢结构建筑节点设计有了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于课程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为了使学生从校园景观中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题目,在校区扩建时特意在科大新校园规划建设中开辟了“工业文明园”景区,鞍钢退役的冶金设备,如铁水罐,切割机,变压器,飞轮,齿轮,电机,火车头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工业设备变成了景观、雕塑静静地融入校园环境中,它们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老一辈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的见证,使学生们既新奇又兴奋。鼓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学习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引起学生们向更深层次思索,同时也能呼唤社会对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以及老工业设备的保护和改造意识。当前,全球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和建设趋同化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逐渐取得了人们的共识。犹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样,对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校园,其历史文化传统及文化内涵的传承更是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辽宁科技大学工业文明园景观的创意和建设正是秉承了辽宁科技大学“立足冶金”的校园文化传统,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冶金文化特色和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提醒人们对于历史及文化内涵的保留不应只停留在单纯对历史及文化的完整保留及追忆上,而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赋予建筑和环境以新的内涵。新旧建筑协调相处,甚至达到同一建筑一样的共生共长。整新如旧,新旧建筑和谐共处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记忆。

4结语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山地;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香港大学

引言

大学校园的选址与建设受到城市规模、地形地貌、地价以及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校园空间的设计还需考虑宜人环境的营造,以创造舒适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其中,山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往往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高差的巧妙处理形成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形成人性化空间体系。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的规划设计以结合自然地形的生态理念为主导,形成了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1];又如湖北理工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群与坡度的结合,极大减少了对绿色植被的侵占[2];而中国香港特区人口高密度、土地稀缺等特点使得大学校园在节地性设计上特色突出,人性化的空间设计特征明显,集中体现在便捷的通达性、多元的公共场所、丰富的景观元素以及无障碍的交通设施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总结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校园的基本建设特点,选取用地较为紧凑的香港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校园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特征,为紧凑型山地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经验与借鉴。

1香港大学概况

香港特区目前共有11所大学(截至2020年1月),分布在香港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的9个城区中。受校园规模、用地地形和形状的影响,校园布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王石[3]调研香港地区的大学后将校园的布局模式总结为组团式、动线式、分散式和网状式。虽然建筑群落的布局形式不同,但可以看到通过建筑组合、高差利用以及构筑物(如风雨连廊)的布置等设计方法,这些校园都创造了宜人、友好和多样的户外空间。香港大学(简称“港大”)位于港岛西北部的中西区,紧邻港岛东西向重要干道薄扶林道,港岛线也经过该片区,并设有香港大学地铁站,是一个典型高密度的城市型大学[4]。港大校园依山而建,由主校园和百年校园组成,面积共计约14公顷。现状校园基本形成了以横向主动线、纵向形象轴线以及多条步行路径共同串联起多个校园空间节点的结构体系,同时建筑群落布局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大致形成4个平台层,平台之间和平台内通过对高差的合理处理,有机联系起了校园各功能组成要素(图1)。

2港大的人性化空间设计

针对校园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特征,港大主校园和百年校园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征以及功能性建筑在设计和排布上的可能,构筑起了紧凑和复杂用地环境上的人性化空间体系。通过“硬性”物质空间要素和“软性”环境元素的设计,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提供了便捷、开放和宜人的校园环境。

2.1社区联系的便捷性。港大校园虽位于山上,但与周围社区的联系紧密,能够通过地面人行道路、空中人行天桥方便地到达校园周边社区或交通站点(如香港大学地铁站、周边公交站点)(图1)。通过步行台阶、无障碍坡道、垂直电梯和手扶电梯等方式,将4个高差平台以及校园外部空间有机联系起来。从图2中可以看到,校园通过垂直电梯、人行天桥和手扶电梯与城市交通连接,行人可以便利地到达城市道路层或地铁站内部。这样立体化的步行网络体系分流了行人和车辆,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2.2公共空间的系统性。总体而言,港大校园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大型活动类、游览休闲类、日常学习与交流类以及纪念和形象展示四种类型,并通过风雨连廊、步行台阶、无障碍坡道或者手扶电梯联系串联起来,形成有机体系。受到用地规模和地形特征的影响,港大的广场或公园的面积规模都比较小,因此校园内的公共空间都具有宜人的尺度。其中,建筑群落形成的一些围合式和半围合式的开放空间是最具活力的校园开放空间。例如,孙中山广场是校园内可供集会和活动的较大空间,但规模也仅有约410m2(图3-a);而百年校园建筑群落组成的内庭院,矗立了印有“香港大学”的纪念墙并种植了层次分明的植被,是学生和参观游客最喜爱的空间场所之一(图3-b)。同时,通过利用竖向高差、建筑的排布格局以及景观植被的种植,形成了一些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例如蒙国平花园(图3-c)和主图书馆入口小花园(图3-d)。此外,港大历史建筑前有一定规模的、兼具交通与休憩功能场所空间,不仅为营造“百年港大”的历史氛围起到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2.3建筑单体设计的人性化。建筑单体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充分利用地形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入口的特殊处理以展现人文关怀。在地形的利用方面,港大的多数建筑都在10层左右,充分利用地形而形成了多个地面层,同时许多建筑的底层采用架空形式,形成宽敞空间,供学生学习和开展特定活动。例如,主图书馆底层有着架空的大面积“灰空间”,因有着良好的通风环境,成为许多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场所。在建筑入口的设计方面,通过设计建筑前广场、连廊与入口直接衔接以及建筑入口后退形成一定缓冲空间等方法,步行体验得到极大提升。例如,钮鲁诗楼北侧入口采用半地下形式,既具有底层停车功能,也形成了连接校园主要高架车道和东闸入口的步道[4]。

2.4功能要素联系的紧密性。校园功能建筑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风雨连廊和建筑底层衔接的形式连接起来,共同将校园塑造成一个有机整体。风雨连廊在地面层与步行通道紧密结合,能够为行人遮蔽风雨,同时通过步行台阶、垂直电梯和坡道等形式衔接不同的高差平面,提供给行人舒适的步行环境。另外,重要建筑单体的中高层通过天桥连廊联系,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上层交通便捷性(如钮鲁诗楼和主图书馆之间的天桥)。一些建筑单体通过底层构筑物连接起来,组合形成建筑群落,既增强了功能建筑之间的联系,又通过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植入提升了校园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风雨连廊的设计通过转折、局部放大和退层等手法形成了一些积极空间,提供了交通与学习、交流和休闲等复合功能。以连接港大本部和百年校园的大学街为例,它联系起了钮鲁诗楼、许爱周科学馆、黄克競楼和百周年校园,通过沿步行街设置餐饮和休闲设施、转角和屋顶开敞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开展学习和社交活动的宜人场所,已成为港大校园最具活力的线性要素(图4)。

2.5景观场所的宜人性。香港属于热带地区,有着丰富和茂密的植被覆盖,总体而言,港大校园的景观植被布置呈现出层次化和精细化的特点。一方面,景观绿化与层叠式建筑群落相结合,利用垂直方向上形成的多个平台,整体营造了绿色生态的环境效果(图5-a);另一方面,港大校园内类型丰富的植被与公共空间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交往场所,同时钮鲁诗楼东侧与梁据楼之间宽度约30m的校园绿带,与太平山流下的溪水结合形成林荫密布的宜人环境[4]。此外,在百年校园的景观设计中,草坪植被、水体、休闲家具以及小型广场通过精细化组合,营造出了精致、舒适的场所空间,成为师生课余喜爱的去处(图5-b、图5-c)。

3结语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校园防灾规划设计;防灾生活圈;地震灾后避难;GIS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新建与扩建的高校校园数量持续递增,人群密集、活动频繁等特点对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做好针对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校内人员与财产的安全。为了做好城市防灾工作,2007年住建部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十一五规划》指出:应将社区作为城市综合防灾的基础单位。本文基于既有研究经验,将高校校园作为单一社区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研究,结合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与我国高校校园特点,分析总结出适应我国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同时为高校校园建设提供防灾维度的设计思路。

1概念解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概念解析。1.1.1日本“防灾生活圈”日本“防灾生活圈”体系包括“区域防灾生活圈”“地区防灾生活圈”和“社区防灾生活圈”三个圈层(图1)。其中,“社区防灾生活圈”是构成“防灾生活圈”的基本单位,周边居民可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撤离和避难,因此一般选址在居民较为熟悉的安全区域。本文主要研讨如何通过“社区防灾生活圈”层级的规划设计,帮助校内人员在政府救援到达前做到快速反应,提升避难效率。1.1.2高校社区文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提出的定义,将社区定义与中国高校校园在各个维度上的特点进行比照(表1)。高校校园属于“社区”概念中的“专能社区”,其中包括教学与办公场所、校内交通系统、开放空间与运动场地及其附属场地等。以社区为单位对高校校园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对于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既能在基础层面为城市防灾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提高社会对于校园防灾建设的重视,对于城市和校园的防灾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防灾生活圈”是日本政府以社区为单位,针对自然灾害建立的城市防灾规划系统,日本政府不仅颁布了《关于减灾防灾科学研究方面的指导意见》,详细列举七点联系紧密的因素,还针对社区内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将中小学校园作为城市防灾的主要场所,实行“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范围内的校舍进行排查加固,为灾害发生后周围居民避难做好准备。日本防灾技术专家三船康道在《地域、地区防灾手法》中也指出需要重视高等院校、企业与行业联合研究机构在灾害发生时起到的组织作用,提出“产、学、研”相互组合协助的防灾模式,进一步强调了基础单位在城市防灾体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在欧洲的城市防灾体系中,城市的每个位置都配有一个5分钟内可到达的避难场所,大学校园作为其中一环[1],要求校园的规划能保障灾害发生时校内人员的自发疏散和避难工作,这种由下至上的防灾规划理念在欧洲已经形成。国内对于校园的防灾避难规划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李异等[2]从功能布局和避难时长的角度将校园防灾体系分为紧急避难所、临时安置所和中长期安置所,强调对开放空间和交通系统的重点设计。张曦元等[3]按照灾害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校区分为三个平行级别避难圈共同协作完成避难。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江波副教授[4]在2016年出版的《住区避难圈》一书中指出:日本“防灾生活圈”存在两点弊端:(1)在自主避难时,居民对于避难场所的选择存在差异从而延长避难时间;(2)不同人群的出行习惯导致避难路线的选择偏差。他基于“防灾生活圈”的研究提出适用于中国社区的“避难生活圈”概念。

1.3总结。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校园防灾规划的研究已见成效。其中,日本政府在规划中针对建设情况、功能分布、人群行为和疏散路径四个维度进行研究,确定合适的避难空间,采用以某避难场所为中心的集中式避难。中国相较日本而言,城市建设并不完善,因此国内更需缩短避难时间,提高避难效率。中国的“避难生活圈”理念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出行习惯,将避难空间散布于避难圈的,在避难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目前,各国提出许多关于校园防灾的构想,而国内仍缺少此方面的针对性设计,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将基于日本“防灾生活圈”的构建模式,结合国内“避难生活圈”理念,对校园“自助+互助”防灾规划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

2高校社区防灾维度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将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社区进行研究时,其平面构造与普通社区有一定的相似性;普通社区的功能分布较为平均,而高校的建筑群因历史原因导致各部分功能分布不均匀;相较于普通社区,高校社区的使用功能更加单一,人群特点更加突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普通社区除内部已经形成的道路结构外,相互之间的通达性也有所增强,但校园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功能加上密集的人群动线极易加重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社区防灾生活圈”的四个建设维度(图2)对高校校园进行针对性分析,能够更加合理地总结出适用于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方案。

3研究对象分析——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

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2180000m2,其中主教学区占地面积942100m2,教职工与学生约46000人。学校地形东西窄、南北宽,地势北高南低。校内道路主要呈东西向与南北向交错。校园内含有多座教学楼、实验楼,同时包含体育场馆、国际会议中心、家属居住区等建筑物。

3.1避难场所缺乏安全性。主教学区内建筑物的建设年代横跨半个多世纪,遭遇灾害时建筑物的倒塌范围将会影响避难空间和疏散通道的安全性。不同功能的建筑承载的人群量也有很大差距,高密度人群在撤离时会发生人群聚集,影响疏散速度,延长避难时间。同时主教学区呈北高南低的地势,校园中间有多座山丘相连,遭遇灾害时地质变动也会影响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3.2使用功能分布不均。由于建校初期的教学馆集中在西区,实验教学楼多数集中在东区,因此学校教学功能主要集中在东区和西区,以老建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南区和北区主要分布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区。从宏观角度看,校园内各项功能分布不均,在日常使用时西区和东区的人口密度将会远超南区和北区,在夜间,北区的住宅区域人口密度将会达到峰值。因此当灾害发生时部分区域将会因为人流密度过大延长疏散时间。

3.3人群行为模式复杂多样。当灾害来临时,人通常会选择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场地进行避难。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在避难场地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经调查,大连理工大学主教学区内空地面积约为246322m2,约占总面积的1.129%,根据在校人员日常使用频率以及场地现状,总结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内使用者日常最常经过的空旷场地,将其定点相连获得对应图形(图3)。多边形顶点数越多代表该场地承担的人群密度越大,形状越不平滑代表各建筑到达场地的距离差越大。由此可见:南区的场地人群活动量较小,空地可平均分配给对应人群;东区和北区人群动线较为复杂并存在大量交集,各空旷区域间距较远,有效覆盖面积大;西区人群动线密集,各建筑物到空地的距离较为平均。

3.4缺少防灾路线规划。根据道路宽度可以将主教学区内的道路进行三层分级,大于等于双向两排车道判定为一级道路,单向一排车道判定为二级道路,小于一排车道判定为三级道路。校园内路网横纵交错,南门至北门主路从校园中心穿过,西侧路网呈鱼骨状排列,建筑物至空地的直线距离较短。东侧路网因地势原因产生高低起伏,区域内多条交错的岔路,道路宽度更窄,通达性较差。北区教学楼靠近主路,可以保证教学楼附近的通达性,而住宅区楼间距较近,只有少量的小路将其串联。灾害发生时,未经规划的疏散路线将直接影响避难效果。

4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防灾规划设计

4.1确认安全避难场地。对于“校园防灾生活圈”来说,避难场地的安全性最为重要。首先选取校园内符合规范的空旷区域,研究建筑物的倒塌半径结合原有地形的弱点,选取最佳避难空间,避免二次灾害带来的伤害。因校园内建筑物年代不同,建造方式也各不相同,为达到最佳的避难效果,规划设计中将所有建筑物的倒塌半径设定为1/2~1H(H=建筑檐口至地面的高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场地的安全性。通过ArcGIS计算出校园内所有建筑物倒塌半径在1/2H的范围和建筑物倒塌半径在1H的范围(图4)。将图中未被建筑倒塌堆积物覆盖的区域进行重叠,获得主教学区安全等级最高的一级避难场地和安全性次于一级场地的二级避难场地(一级避难场地包含在二级避难场地范围之内)。

4.2根据使用功能划分避难空间。校园内功能复杂,根据地形和人群行为细化防灾分区,把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在此基础上将避难空间围绕区域内主要建筑物设立,提高避难效率。根据《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5]规定,按照临时避难场地人均面积大于1.5m2的最低标准计算获得场地容纳人数(表2)。避难场地容纳人数≥5000人的大型避难场作为长期避难场,5000>容纳人数≥1000的中型避难场作为临时避难场,容纳人数<1000为小型避难场作为紧急避难场。紧急避难场对应“社区防灾生活圈”,作为灾害发生时的基本防灾单元,满足人群自发性临时避难和短期停留的基本要求。临时避难场对应“地区防灾生活圈”,作为灾后数小时内的防灾中转站和紧急与长期避难的过渡区。长期避难场对应“区域防灾生活圈”,是校园内最高级别防灾区,满足灾后长时间人群安置需求,便于开展防救灾指挥以及人员物资调配等工作。

4.3根据人群行为创建“环绕式避难场”。将已确定的避难场地叠加在空地与人群动线图上,根据其能够荷载该区域内避难人数为基础,以环绕“一般生活区”的方式划分零散的避难空间,确保辐射校园内的所有位置。取健康的成年人步行速度最小值为1.75m/s,结合“防灾生活圈”中“社区生活圈”最小避难疏散圈直径500m的要求,生成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避难场地示意图,疏散圈可完全覆盖主校区(图5)。

校园值周总结范文8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切实加强意识形态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坚持全方位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导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教体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组织党员赴平定兰田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功策划了“网红校长章站亮”、“身边好榜样陈增文”等典型人物宣传;开展了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楷模系列评选活动,全面塑造了教体良好形象,弘扬了正能量。 

二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及德育工作,培育时代新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配齐配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进社区集中行动、文明校园创建、师德师风培训等,深入宣传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师生理想信念,提升了师生核心价值意识。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逢我国文化旗手邹韬奋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精心策划上好了秋季“开学第一课”,举办了“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名师生宣誓、“韬奋精神伴我行”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生态。

三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宗教工作部署,以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参透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教育教师特别是信教教师不得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信教、举办宗教活动,教育学生拒绝进入宗教活动场所;下发了学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活动向校园渗透责任书,建立健全了防范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师生信教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向全区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发放《倡议书》5.5万余份,要求广大学生家长和监护人要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未成年人拒绝参加宗教活动。

(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6亿余元用于学校重点项目建设,新增校园面积共43000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共23000平方米。新建七小、洪湖苏家幼儿园,完成平定洪万小学、平定蓝田小学、黄庄塘湖小学等32所学校改造,画桥中学、黄庄中心小学、铁山小学、马荃新店小学等学校周转房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2.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今年我们初步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并于通过了省电教馆专家组验收,我区城域网覆盖率达100%,“校校通”覆盖达100%,“班班通”配备数达100%,全区新建四个精品录播教室及8个“1校带多校”专递课堂,新增智慧教室实验班1个,教育信息化实验点40个,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3.教育科学装备方面。投入1330万元为七小、眼镜学校等各中小学采购教学仪器、食堂设备。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校负责教育技术装备业务骨干、熟悉教育装备业务且精通电脑操作的学校工作人员50余人培训,完成学校各类用房场地信息、各功能室的设备、教学仪器及图书馆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

(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1.持续补充中小学教师。本年度多渠道补充教师79名:一是招聘特岗教师45名,“三支一扶”支教人员1人;二是通过人才专场招聘引进6名硕士研究生到一中、二中任教;三是安置7名师大免费师范生就业;四是安置20名五年一贯制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此外,继续支持乡村教师回原籍任教,将陈凯华等21名外乡教师调回乡村学校工作。

2.持续推动交流轮岗。逐步扩大交流比例和适当延长交流年限,不断加大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今年共有44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

3.持续保障教师培训。全年培训达2万余人次。一是“走出去”,今年共选派校长、教师共180人次参加国培、省培,分别到井冈山教师培训中心、山东日照、云南昆明、南昌、新余等地参加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种子教师300多人赴江苏新沂、江苏泰州、陕西西安、甘肃兰州等地参观学习,深入推进我区教师大培训行动。二是“请进来”,继续实施“名师大讲堂”,开展部级名师大讲堂1次、省级名师大讲堂8次、区级名师大讲堂9次,邀请全国专家、名师15人到讲学。

(四)统筹发展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园,进一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增加公办学位1380个;不断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项目。二是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购买4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学位,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扶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并对民办幼儿园中具有幼师资格证的145位老师发放补贴52.2万元。

2.义务教育方面。一是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工作机制。对全区1072名疑似失学儿童情况进行上门逐户摸排,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工作,对不能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制定送教上门计划,安排教师定期送教上门。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思政课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三是扎实推进“大阅读”活动有序开展,组织1490余名小学师生,参加省“小读者之友”语文综合素能训练活动;组织全区师生参加“汉韵薪传”公益朗读活动,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在全区各校掀起阅读热潮,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四是继续推动教研联合体和城乡学校教育联盟,进一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五是积极开展“垃圾不落地,文明伴我行”、“垃圾分类与减量”等工作,养成师生垃圾分类和投放等良好文明习惯,全面改善学校环境卫生。

3.中考、高考方面。今年全区中考6A人数达410人,高考一本上线371人,二本上线584人,有1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

4.职业教育方面。整体接管鹰潭应用工程学校,制订了接管后鹰潭应用工程学校拟设置专业及所需专任教师计划,并上报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招聘计划,计划招聘研究生以上人才12名;起草制订了《鹰潭应用工程学校三定方案》,初步确定鹰潭应用工程学校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委托设计单位对鹰潭应用工程学校改造提升工程编制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并已做好资金预算。

(五)着力保障校园安全

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落实整改相关隐患。开展了暑期消防安全专项排查、暑期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大检查、秋季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校园安保工作检查、开学巡视安全检查、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等,针对全区教育系统消防、安保器材的老化和缺失问题,投资近50万元购置一批安保器材和消防器材发放到各校,进一步完善各校“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护措施。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食品安全、疾病防控、阻绝校园欺凌、防溺水等专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六)做实做细教育扶贫

严格落实乡镇、学校双负责机制,简化教育补贴政策申报程序,实施精准资助、精准培训、精准帮扶。2019年度各项国家资助项目共计资助16744人次,发放资助金1013余万元。实现了区内教育精准扶贫对象的全覆盖。

(七)全力抓好体育工作

1.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倡导“体育+X”,打造“一县一品”体育特色,通过大型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集中举办和分散开展相结合,共举办县级以上各类群众体育活动50项次以上,参与群众十五万人次。21个体育单项协会先后成功举办了各自主题体育系列活动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灵溪小镇举办了2019年“灵溪小镇”杯铁人三项赛、全区首届农耕健身大赛暨农民丰收节。

2.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800万余元建设黄庄中学、中童中学、平定中学、七小的塑胶跑道和足球场;投入60多万元先后在杨溪乡夏梓村、平定乡双鱼村万家、杨溪乡水口王家、邓埠镇西畈村金家、马荃镇灵溪村等20多个自然村建设农民体育工程;规划实施白塔河两岸健身步道工程,目前建成二十五公里。争取到上级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建设游泳馆、灵溪小镇体育公园。

3.扎实推进竞技体育。一小、韬奋、四小、六小、一中、二中、四中为业余体育训练项目基点学校,设置了田径,足球、篮球、兵兵球、羽毛球项目,常年参训训队员达1000人以上。组队派出300多人先后参加了鹰潭市体育局及教育局举办的2019年“中国体育杯”青少年羽毛球、篮球、足球、田径锦标赛。羽毛球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篮球获得第三名,足球比赛二中初中组男队获第四名,高中组第四名,韬奋获得小学女子组第三名。小学男子组第四名。田径比赛一小获得小学组冠军,韬奋小学获得亚军,初中组四中获得冠军,实验中学获得亚军。跆拳道比赛体校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4.体育销售旺盛。今年新增体育销售网点1个,全区共有电脑型体育销售点24个,本年度销量为3400余万元。

二、特色亮点工作

1.深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移交小区配套园2所(城东小区幼儿园、白塔小区幼儿园);已回收小区配套园2所(磨仂洲小区幼儿园、帝豪国际小区幼儿园);正在新建的小区配套园1所(金怡御墅小区幼儿园);办成普惠民办小区配套园1所(世纪茗苑小区幼儿园)。通过专项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学位总数达1620个,其中公办学位数共1380个,公办学位占比85.18%。

2.进一步打造“名师工作室”。5月份,举办了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成立工作室42个,吸纳200多学员。正式启动“名师结对”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的示范辐射作用,助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活动启动以来,各工作室开展教研沙龙、随堂听课、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2019年,我局以“八大行动”(“大引领”、“大培训”、“大阅读”、“大教研”、“大体艺”、“大劳动”、“大建设”、“大提升”)为着力点,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1.教职工编制不足,主要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缺口较大,义务教育随着学生数的增长,编制缺口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