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总结范例

小学毕业总结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能力;效率

小学英语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力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基础,准确把握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精讲多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构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加强归纳整合,完善知识结构

冀教版的小学英语是以话题为纲领,然后以单元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一个单元有着众多的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这些知识和教材安排上看起来比较乱,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要对这些看似凌乱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合,以线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系统化,条理化。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条完整的知识体系。英语复习要本着“竖成线,横成片”的知识归纳原则。

2查漏补缺,填补语言空白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学生用脑来记忆。但是,遗忘给学生们学习英语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作为第二语言,我们学生学习的时间仅仅在课堂之上,课下基本上不学,也不练。时间的有限性必定造成学习效果的低下。为此,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克服这种由于时间短少而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克服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加强知识的记忆效率和记忆质量。

3巩固深化,提升运用能力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知识是基础,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而相对于基础阶段的小学英语来说,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运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来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质量,从而使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扎实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要全面系统地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1系统复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侧重于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对于教材上展现的知识点,教师要加以概括和总结,加强梳理,让学生条理清晰地掌握单词和词汇之间的规律认识。对于单词,词汇和句型要让学生做到四会的要求,尤其是听和写的要求。这个阶段教师切忌过快而造成的学习不透彻,要搞歼灭战。3.2专题复习阶段.教师要把所有的课本集中起来,梳理,归纳出几个大的主题,让学生每一节课安排一个主题进行复习。然后对这一块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总结。每一节课要做到“四要”:①要有一个主题;②要有明确的目标;③要有巧妙的设计;④要有适度的拓展。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到重难点要突出,复习讲解一定要到位,不拉死角。3.3模拟强化阶段.这时继系统复习和专题复习阶段以后,又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在这一复习阶段,教师要选择出几套小学毕业模拟英语试题,对学生进行考前模拟训练,严格按照考试要求。考后教师要认真总结,查找出哪些知识学生掌握的还不够牢固,那些学生对那些知识有缺陷,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试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提问。同时,在教师讲完之后,要让学生对于错题进行做好笔记。

4复习的有效措施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2

一、欧洲联盟语言政策概况

由于欧洲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地域,语言多样化是欧洲各国几百年或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是欧洲各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约5亿居民共有60多种不同的语言。欧盟自成立之日起,一直非常重视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对语言和文化主要实行多元语言文化政策,而且把促进所有成员国之间的理解和团结设立为自己发展的总目标。欧盟在语言政策中提出的具体方针是“更多语言原则”。这种语言多元化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保护丰富多彩的欧洲语言和文化,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有欧洲公民接受多语言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为达到上述目的,欧盟通过各种研究项目鼓励并支持语言教学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多语言与文化发展的政策,包括《2004-2006年语言行动计划》《新的多语言框架战略》《语言多样性:欧洲财富与共同的义务》等纲领性文件,以及2009年出台的《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决议和《博洛尼亚宣言》。这些政策表明欧盟以更大的投入和更快的速度积极推动语言多样性政策,并为明确提出各级学校的外语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和要求。

二、欧盟外语教育标准化政策

多元语言文化政策势必影响到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共体国家除英国和北爱尔兰外,都规定外语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自1995年以来,欧盟规定在校中学生必须学习2门外语,个别国家如丹麦规定高中生应学会三门外语。英语通常是欧盟成员国的第一外语,其次为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欧盟实施语言教育的深刻变革,把外语教育视为建设民主开放的欧洲的重要措施。学生学会外语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的简单问题,而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理事会一直推动有关研究机构探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外语教育模式,试图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可以互相补充并且认同的外语教学及评估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包括:(1)1975年的《欧洲语言学习基本标准》。它提供了欧洲共同教育模板,这一政策通过由上而下的改革来推动外语教育政策的运行,其意义在于促使各成员国制定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大纲,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2)1996年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出台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与《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这两个文件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教师培训、教材、考试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指南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辅助文件《使用手册》和《一般指南》,供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考试委员等参考。(3)2001年欧洲理事会颁布的《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参框架》,简称CEFR或CEF。CEF是对一百多年来欧洲语言教学理论及实践成果的系统总结,体现了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及学习的新理念。CEF全面描述了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语言交际的环境和领域(公共、教育、职业和个人),这对外语能力评级产生了直接影响,为全欧洲的语言教育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外语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标准,为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研制测试等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个文件进一步发展了此前的相关标准、指南框架等,创建了共同的语言教学与评估体系,成为全欧各国外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三、基于CEF标准的欧洲语言证书(TELC)外语测试

CEF很重要的成果形式是有关语言水平的描述,即语言能力量表,包括语言能力总体量级描述和语言能力不同方面的分级描述。该标准详细地描述了外语学习者进行有效交流时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达到的标准,其重要意义在于使交际理论框架在外语学习、教学和测评中具有了可操作性。CEF语言能力总体量级包含三组核心评级和六级语言能力水平评级标准,即初级使用者(A1,A2)、独立使用者(B1,B2)和熟练使用者(C1,C2)。语言水平指标采取了能力描述方式,包括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国际视野总体评级描述,其中说的技能分为口语互动和口语表达,因而评级标准的制定主要强调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此外,CEF量表还有不同语言行为情况下的能力分级,例如:交际语言能力活动和策略一栏包括产出性活动和策略、接收性活动和策略、互动性活动和策略三项,交际互动活动与策略包括口头和书面互动活动与策略两个子分类,口头和书面交际活动又包含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下的不同语言活动,每一项都分别按照六级标准描述。CEF量表采用多维度、多范畴、多等级的语言能力量表,包含了外语学习者进行有效交流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达到的标准。该文件在纵向维度上将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分为三组核心评级和六级语言能力水平标准;在横向维度则包括语言交际活动、交际策略和交际语言能力三个范畴。CEF被认为是欧洲最新语言能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CEF量表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的。其优势在于,既有总体的标准以区分作为整体的综合语言能力,又有针对某项能力或语言活动的具体标准,为语言学习、教学和评测提供详细的参照。CEF量表可谓粗细皆宜、详略皆顾。”这一评级标准增加了外语能力的可比性,为测评机构提供了便利。基于CEF语言能力标准,欧盟国家的考试机构纷纷完善了外语测试的理论基础和测试内容。以CEF为指导的标准化语言测试正在欧洲逐步实施,如欧洲语言证书(TheEuropeanLanguageCertificates,简称TELC)语言测试系统,采用国际标准化测试规则,是通过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成员认证的语言能力考试系统,已被欧洲20个国家认可。TELC普通语言能力考试分为A1、A2、B1、B2、C1五个级别,C2暂时没有开发。根据职业需要,还开发了商务英语五级考试。TELC证书对考生出国、就业和继续求学提供了语言能力证明,英国内务部边境与移民局已经公布逐步实施移民记分制的5个等级签证,其中英语能力的标准衡量将与现流行的几种考试挂钩,如剑桥大学英语能力认证级等考试。TELC考试共有四部分,分笔试(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试,考试还涵盖了语法与词汇知识。依据CEF标准,测试非常注重测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口语考试过程中两位考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是一种自然的语言交流,测评范围包括相互提问能力、相互讨论和辩论的能力、独立连贯讲话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目前TELC提供德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9种语言测试,提供50种考试,在全世界17个国家进行。

四、总结与启示

欧盟语言多元化的现状决定了语言文化多元化的政策,无论是从早期的法律条文,还是现今的语言政策,欧盟始终坚持多元语言教育。这种多元语言文化政策影响了外语教育的深刻变革,欧洲理事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有关研究机构探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外语教育模式。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外语教育提供了诸多的启示与借鉴。

1.我国现今外语教育政策文件有待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顺应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外语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出台了三个不同层次外语教育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受国外启发,《标准》和《课程要求》采用了国际通用分级方式,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有些滞后。束定芳指出:“一方面我们至今没有一份国家层面的有关外语教学的政策纲领性文件,另一方面中小学和大学的外语教学课程目标也缺乏连贯性,更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外语水平评估标准。”英语专业分级水平与大学英语分级水平关系不清楚,过分关注词汇量、阅读速度等定量的内容;外语教育政策也缺乏相关的辅助支撑政策文件,如教师培训政策、自主学习辅助文件等,造成很多一线教师对政策性文件理解不深。

2.我国的外语教学测试内容亟须改变

中国有庞大的外语学习群体,也是个外语国际视野考试大国。我国学生学习外语时间长,但成效低。从小学到大学,一个毕业生平均至少学习14年,参加无数次外语考试,但是能达到英语C1级水平的很少,即使英语专业研究生也并非都能通过C1考试。我国外语教学和评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分离。我们往往注重外语知识水平的提高,较少顾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为学会了语法,背会了单词,就掌握了外语,就能胜任外语工作。这样就经常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由于高分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知识,而不是能力)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导致现有的语言评价标准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各行业客观鉴别、正确选择外语工作人员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CEF对交际能力的理解,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带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材质量的提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质量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中,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课程指导框架关系到外语教育各方面的推进问题,吸收与借鉴国外语言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无疑有利于推进我国外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作者:王美玲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二)

一、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背景

1、培养的教师无法教授学生所需技能

2001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the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和2008年《高等教育法案Ⅱ》(TitleⅡoftheHigherEducationAct)的修订,促使政策制定者和许多教育人员慎重考虑当前美国的教育情况以及美联邦如何为所有孩子提供更有保障的教育,教师教授学生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其所需。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或选择升学或选择就业,但是他们并没有为此做充分的准备。现如今,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要求补修高中课程,或是高中毕业后不具备直接从事工作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这样的教育状况不仅对学生本身不利,而且也会影响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不同层次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明显

美国社会面临两种学生成就差距。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集中于消除在教学质量最优与教学质量最差、最贫穷与最富裕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然而,现在美国也面临着国际学生成就差距,即美国学生与美国的竞争对手的国家中的学生的学业差距。第一种差距反映了美国教育的不均等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的激增。第二种学生差距则具有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对国际同龄人的评估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可看出,美国学生表现很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8年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PISA中,其衡量21世纪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好的学生所在国家的GDP显示了更高的增长。这项研究也有意外的发现,即在很多国家试图消除国家内部的学生成就差距之时都忽略了关注国际成就差距和日益增长的、竞争所需的高级技能。两种差距的缩小和学生这些技能的获得都有赖于教师的培养。

二、美国教师教育现状

美国教师教育在专业化进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为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

1、高等教育学院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

美国教师教育的培养地点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现如今,90%的新教师是在高等教育学院中培养的。而且,那些非盈利的州或者地方教师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部分项目也是通过高等教育学院进行的。高等教育学院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项目和备选教师培养项目,使被培养的教师取得初级教师资格。超过1400个教育机构,拥有几千个项目,培养教师、校长、学校顾问以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员。很显然,在美国高等教育已然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

2、教师教育项目评价方式模糊

当前美联邦对教师教育投资主要通过3种途径:教师拨款、教师质量合作拨款和教师教育项目问责条款。这些项目和条款为教师候选人和职前培养项目提供基金,并要求每个教师教育项目撰写教师培养质量报告。遗憾的是,这些原本为促进教师教育的问责制并没有影响到这些教师基金的拨款。每个教育学院和每个州都会按照法令规定,每年上交关于教师教育项目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数据,这些数据集中于项目的学生入学质量,而不是项目培养的教师的质量。而且,法令要求每个州报告表现差的教师教育项目的名称以及评价的标准。这个法规已制定了将近13年,大部分州都没有对表现差的项目进行清晰辨别,即使有的州辨别出表现差的项目,但那些项目却年复一年地出现在表现差的列表中。许多州在评判教师教育项目的质量时仅有模糊的标准,这使得教师培养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2.3各界改革意愿明显但改革意见不统一美国教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方参与其中,包括州立法部门、州教育机构和教师资格委员会、国家和地方认证协会、教育专业协会、教师工会、教师教育机构、大学、各级各类学校和联邦政府等等。由于美国是教育分权国家,各方都有既定的利益,大部分人员都同意改革现存教师教育以满足21世纪学生的需求,但是在各地不同的政策背景下,各方无法统一意见,以致无法达成改革的共同愿景。这给教师教育改革带来了阻力和障碍。

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趋势

基于教师教育改革背景和教师教育现状,现阶段,对美国教师教育进行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有:21世纪的教师的特征是什么,培养这样的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教育机构、各州、联邦政府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改革等。

1、21世纪教师的特征

2009年6月,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举行的教师教育峰会上,来自教师教育机构的100多名领导者结合当今社会学生的需求、教师身处的合作环境、网络化、国际化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总结得出教师不仅要结合现实为学生创造学习文化氛围,还要联合其同事及其社区力量把学习由“教的组织”打造成“学的组织”。据此,与会人员总结了21世纪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即:帮助并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以使其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有所成就;尽可能使学生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潜力发挥最大;促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团队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其学业成就;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新的学习机会;通过学生提供评价数据来促进学生学习和项目的发展;终身学习;成为全球化的教育者;与政策的领导者合作共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2、教师教育学院方面的改革

为了使培养的教师具备上述技能,需要改革教师教育学校,也就是重点对高等教育学院进行改革。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内容。要依据当前社会需求、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更新课程知识与技能,培养教师满足当代学生升学与职业发展的要求。其次,改革教学实施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施上,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网上教学方式和混合教学方式,教会其使用各种分析数据的方法,注重被培养教师的团体学习,以此来改革过时的传统教学;在教学实践方面,创造21世纪教学实践模型,并将其整合到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指导中,贯穿在整个职前教师的学术指导和现场实践中,不仅能够为培养的教师提供今后的教学参考,也进一步训练其教学技能。最后,提高教师的国际意识。培养被培训教师对国际社会变化的敏感性,使其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了解,促进其职业发展的长久性。

3、调整州政策来改革教师教育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大部分限制和阻力都来自各州的州政策。因此,改革州政策是改革教师教育的必经之路。第一,应该在各州建立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景。教师教育的各方利益群体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在教师工会、州学校董事协会、中央局官员、学校、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等其他教师教育的关键组织中建立一个统一的改革方案。第二,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根据现阶段需求,重新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支持教师的新技能的获得和学校的新教学方式。第三,改革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价方式。由第三方介入,在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毕业后所在的学校之间制定评价标准,做出评价结果。第四,明确问责制。在各州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制定奖惩分明的政策来鼓励教育学院的创新改革,并惩罚改革不积极的教育学院。最后,州政策要制定政策鼓励被培养的教师去偏远地区任教,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业成就不均等的现状。

4、国家政策支持21世纪教师教育

教育是流动的,它在哪停留取决于社会的决定。美国国家政策对美国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改革教师教育,必须拥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国家教师能力标准。这是州核心标准的下一步。国家教师能力标准必须要强调21世纪教师的新技能,并在现有的标准上进行修改。其次,要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建立国家教师能力发展平台。该平台运用网络鉴定、评价并追踪各个教师的能力,并根据教师的个人需求量身定制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网络上分享教学资源和成功经验,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修订现行教育法案。《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作为美国教育的基础法案,它的再修订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带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美国教师教育历经两个世纪的洗礼,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有其特有的优势。21世纪社会瞬息万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超乎想象。要想在世界之林中继续保持强国形象,就要使教育保持在世界前列。这不仅对教师来说很具挑战,对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各州政府以及国家政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因此,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马妍 张元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三)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

1.萌芽期(1946-1955年)

1952年,新加坡宣布了“马来语学校重新调整计划”。该计划要求“马来语必须作为小学三年级前的教学用语,从一年级起将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来教。第三年以后,除马来语和马来文学外的其他所有课程都要用英语讲授。那些出色地完成了七级马来语课程的学生,可被准许成为英语学校特殊标准五级马来语课程的学生,其目的是使马来学生能获得未来工作所需的母语知识以及足够的英语知识,以便进入中学或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

2.发展期(1956-1964年)

1956年,时任立法议会议员李光耀、教育部长周瑞麒等9名各党派成员组成的华人教育委员会对当时新加坡华语用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1956年2月发表了《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在双语教育方面,主要强调了4种语言在地位上的平等和对新加坡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凡是进入英语学校的学生,应选择马来文、华文或淡米尔文三者之一为第二语文,其他源流学校的学生则须选择英文为第二语文,以英语讲授实用科目。”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提出:“小学教育应该是双语教育,即小学教育首先以家庭语言开始,然后引进英语;而以英语接受初始教育的学生,必须选择3种民族语之一为第二语言。中学教育应是三语教育,在中学时引入第三种语言,并且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两年。”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育委员会还建议应该选以上4种语言中至少两种作为学校的教学用语。以《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为基础,新加坡政府于同年4月发表了关于双语政策的第一本白皮书《教育政策白皮书》,决定实施平等的双语教育,要求学校至少教授英语和母语两种语文,肯定了母语教育的地位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标志着新加坡双语教育步入全面发展阶段。

3.成熟期(1965-1990年)

1965年,新加坡成为独立的国家,双语教育政策也随之发生变革。在双语教学课时比例方面,英语学校和民族语学校中对各门语言课时比例要求从之前的第一语言占70%、第二语言占30%,调整到各占50%,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平衡地掌握两门语言,此时的双语教育政策接衡性双语教育政策。然而,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尽管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1978年,由当时的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领导的教育研究小组对建国以来的语言政策及教育制度进行了评价,并公布了《教育部报告书》。报告指出,有超过60%的学生语文程度未达到要求,只有少数具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才能胜任平衡双语。因而,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实施教育分流制度,也称“新教育体制”。该制度要求新加坡的中小学一律以英语为第一语文,并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母语被列为必修必考科目,成绩优秀者可同时修读英语和母语。

4.定型期(1991年至今)

1991年3月,教育部发表的《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提出:“将小学三年级分流改为小学四年级分流,之后学生可参加3种不同程度的语言课程,小学毕业时根据考试成绩进入不同的中学学习。”这一报告书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现行的新加坡双语教育制度。这种有所偏向的做法从减少学生的语言学习负担方面而言是有利的,也正因如此,教育分流制度实施后,新加坡整体教育质量普遍得到提高。然而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双语的角度来说却是不利的。在教育中有主次地学习语言,是有利于第一语言的学习,却不利第二语言的学习,这样造成学生只能用他学得好的主要语言进行思维,而另一种语言则很难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从1991年开始,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逐渐稳定成形,学科教材和授课语言采用英语和母语。小学的英语、数学和科技学科,以及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均采用英语编写,课堂用语也是英语;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两门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课堂用语为各民族母语。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调整。在小学第四年底,学生要参加包括母语、英语和数学3个科目的分流,根据每个学生母语和英语的水平不同,分别修读高级班和普通班,这种分流很灵活,允许学生根据各自学习情况调班。高级班的学生所修读的英语和母语均为高级语文程度,普通班的学生修读基础程度的英语和母语。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由于每个学生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有无限可能,因此任何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换。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再次分流,学习3种不同的中学课程“特选课程”、“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完成4年或5年的中学教育。学习“特选课程”和“快捷课程”的学生,4年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者接受大学先修教育,为进入高等教育做准备;其他的进入理工学院、经济发展局下属学院学习或去职业工业训练局接受职业培训。接受“普通课程”学习的学生,4年后,一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到此结束,成绩优良者可以再读一年,然后参加“普通水平”考试。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更换课程和授课语言。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语言课程及教学法回顾委员会”,并公布了《新加坡英语课程及教学法回顾报告书》,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重新制定了《新加坡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英语是新加坡融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既是教学媒介语,也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在中小学阶段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英语交流,最优秀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达到国际标准,即学生可以听懂、读懂、看懂文学作品和信息或功能性文本,包括印刷资料、非印刷资料和电子资源,理解准确,并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可以用国际通行的标准英语进行表达,语法正确,表达流利,能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语境。”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改革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启示

1、促进语言公平教育,实现国家和谐发展

新加坡对待4种语言的平等地位不仅表现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并且在实践中也付诸行动。在新加坡,尽管英语是强势语言,但其双语教育从幼儿开始始终离不开对母语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可以保持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字,并且母语的成绩关系到学生每一次的升学考试,强调母语与其他语言一样在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实施过渡型双语教育,即用母语作为过渡语言,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汉语接受教育;也有些地方实施浸没式双语教育,即在完全汉语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母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其最终目的是熟练掌握汉语。学校作为主要的文化知识传承场所,母语和本民族文化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传承。因此,可以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体系中关于母语教学的要求,对少数民族的母语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逐渐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母语教学体系,将母语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参与到每一阶段的升学考试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字,将双语优势在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让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双语是有合理回报的。同时,还可以建立以当地民族语言和汉语并存的服务体系,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医院、银行等大众媒体和公共场合,不仅造福当地民众,而且也是语言平等的表现。坚持语言平等的理念,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是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优化少数民族教育硬件与软件实力,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2、学习教育分层理念,实现就业多元化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3

首先,应该把考试成绩与课程标准比对实行科学的等级评价。这里称为绝对等级评价,比如,90~95分为一等,85~90分为二等等等,与学分制的机理相似。现行的等级评价,是针对考试成绩的相对等级评价,即不管考试成绩相差多少,必须划出一、二、三个等级,这种对教师进行的相对等级评价,造成生欲静而师不止的逼迫式学习、高压式学习的扭曲局面。实行绝对等级评价,教师会转变教学方式,践行素质教育并减了负,为深化教育改革铺平了道路。其次,要科学设置考题,对照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等级分段。这方面靠校长自发管理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行使职能,制定科学的等级评价制度,加强调研,动态调整,确定等级标准。标准定得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合地方的区情、校情、生情。比如现在农村的生源大量流入城镇学校,家庭教育的落后使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起跑线不一致,那么,定的标准就要向农村倾斜。教学成绩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农村学校留住人才,农村教师也不必担心与城市教师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竞争,他们的付出能得到认可;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区域内优秀师资流动;这样可以杜绝教育教学活动的过分量化、功利化,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增强约束力

5+2=0的现象很普遍,即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回到家里休息2天,教育的效果为零。家庭教育严重滞后,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但又缺乏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宽容。学校德育停留在无可奈何的劝说、宣讲、训诫的层面上,对一些品德极差的学生,教师只能哄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年(毕业)之后把他打发到别处就算了事。校园暴力事件频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社会公德缺失都能与教育牵扯上,但教育者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不能触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红线,教师成了两头受气(管理者和学生)的群体。我们对那些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教师表示痛恨,支持法律对他们严惩,但我们也必须坚决反对那些践踏教师尊严、无视学校纪律,甚至打骂教师、讹诈教师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因此,既要赋予教师的惩罚教育权又要规范教师的惩罚行为,不能一棒子打死。这里还不得不提的是不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怎么差,学业成绩怎么差,最终几乎都获得毕业证,都有资格升学,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须给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强有力的道德评价约束权。

(一)用好学生的电子档案教育部现在统一为中小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把学生的学籍档案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对那些犯重大错误的学生,应该记入档案,作为以后升学、就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参照资料。现在推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因为与升学有关系,所以多流于形式,约束力小,持续时间短。但是如果记入永久(或较长时间,如五年、十年等)电子档案,那么约束力显然很大。

(二)加强中小学毕业证发放的管理国家为义务教育的硬件、软件投入很大,在很多农村,校舍已经是最好的房子了。学校设备基本健全,教师培训力度加大,但对学生及其家长的责任约束不强,造成了投入大产出少、质量不高的教育现象。因此,对学科成绩不合格,尤其是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学生绝对不发毕业证;建立联动机制,没毕业证的要与升学、就业扶持政策等挂钩,与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障、贷款挂钩,以此强化家长和学生的责任。不可否认,有部分学生很难通过现行严格的毕业考试,我们可以设置一套与职业接轨的试题,比如,数学只考一些面积、体积、基本计算的知识,避开证明推理等难度较大的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证的严格发放对发展职业教育还有导向作用。

三、深化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改革

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因为只有优质的教学活动才能省时高效,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高屋建瓴地学习指导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推进业务能力考试测评

现在社会上,考试繁多,诟病不少,但留意一下现今的考试,便会发现就业之前及就业考试种类繁多,也很严格,但就业之后的考试较少也较随意。比如,现在继续教育,各种培训,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环节干部的选拔等对考试的应用很少,少数应用考试的环节也不十分科学和规范。令人堪忧的事实是:教师的各种笔记,各种计划、总结,培训体会,案例、卷面分析,课后反思,各种记录每年的字数可达几万字,大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字垃圾”,是为了应付检查、充实档案硬造出来的令人生厌的套话、假话。严格考试对选拔环节干部,推动教师终身学习、避免抄材料造笔记的虚假浮躁学习之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考试的组织层次以保障公正公平和实行学分制以照顾个体差异应该是改革之路。

(二)加强教学效率的管理和评价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4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制定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质量为生命,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加强新课标的学习,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扎实教学过程管理。

二、工作重点: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

2、继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质量。

3、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力促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

4、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加强对各校科研的管理和指导。

三、具体措施及办法

1、.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试行)》和《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各校结合本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等教学常规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2、充分发挥专职教研员的作用。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深入备课组,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考查、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和教学常规的检查、监督、指导和反馈,努力促使我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和谐、快速发展。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强教。各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科教学的特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等程序,将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有机结合进来,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技含量。各学校要激发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引导学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注重实效,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4、聚力构建有效教学。本学期重点落实“三个有效”。一是有效备课,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的基础上,要注重备好课堂练习、课件制作等;二是有效课堂,保证每节课至少有10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检测,同时要引导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朴素、简单、精细上下功夫,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三是有效训练,加强对学生作业与测试有效性的研究,对学生作业与测试的批改、反馈和评价,做到“五有五必”,即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5、强化教导处业务管理,抓实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各项常规管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益,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各校教导处必须要始终牢牢抓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事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认真落实校内教学督查制度,通过听课、查阅教案、听课笔记、作业、单元成绩分析等途径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导,全方位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再全面反馈,以达到扬长避短,自查自纠的目的。

6、抓好单元的质量监控。每单元安排上课时间进行全班统测,老师及时批改、讲评,并要做好成绩登记,及时反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困生及时进行补差补缺,提高全班的整体成绩。

7、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每节数学课坚持用3-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口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计算的准确性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通过扎实口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扎实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及其它各种能力。

8、认真开展书法教育,要根据市、区教育局转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做好课时安排、资源配置、教材落实、教学研究等工作。

四、工作要点:

二月份

协助学校做好开学各项工作。

三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调研。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

3.召开2012年秋季期期末检测质量分析会。

4.开展全体教师评课说课培训。

5.做好2012年课题结题和2013年课题申报工作。

6.开展乡中心教研活动

7.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到南宁参加2013年春季“名师大课堂之课示新修订背景下有效课堂建设研讨活动”观摩活动。

四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检查教学常规。

2.开展全乡小学老师说课评课比赛评选活动。

3.选派教师参加全区小学教师说课评课评选活动。

4.组织各校进行期中检测及其评卷,做好成绩的统计及上报工作。

五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调研。

2.召开2013年春季期期中检测质量分析会。

3.到泗民小学开展教学常规视导。

4.开展各年级学生口算比赛活动。

5.举行一二年级学生汉语拼音竞赛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现场作文比赛活动。

6.做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测试报名工作。

六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检查教学常规。

2.举办小学六年级复习研讨活动。

3.组织各校进行期末检测及其评卷工作。

4.做好2013年小学毕业班质检工作。

5.做好期末各项工作。

七、八月份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5

(一)学生管理的瓶颈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其鉴纪念中学招收的七年级新生主要来源于县城所在镇南街镇辖下小学和其鉴纪念中学周边居住的县属小学毕业班。鉴于县属小学综合办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而南街镇辖下小学毕业班学生当中相当部分是由面上村级小学三、四年级才并入镇中心小学就读,接受系统性优质教育脱节,学生基础明显跟不上。受办学设施、办学底蕴、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制约,再加上少量县外生源的转入,新生总体素质难免出现参差不齐,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思想意识欠缺科学。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欠缺科学,人生观、读书观、交友观、消费观不尽人意,导致有“读书无用论”的懒学思想。最突出的是扶楼籍、泽村籍的学生,由于两村籍的学生一直有相互结怨而打架的现象,由此沿袭下来成了寨村学生之间的不良传统,对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在生源素质不均衡的前提下,抓好学风建设,成了七年级新生进校后学校管理必须破解的第一瓶颈。二是行为习惯规范程度低。县属学校在抓规范管理方面较好,学生素质总体也相对较好,但镇辖下的小学毕业生由于大部份生长在农村家庭,且很多是留守儿童,所以仪表不规范、迟到、散漫、吸烟等现象较为突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

县属小学的毕业生很多生长在知识分子、小商家等县城居民家庭,而这些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只占其鉴纪念中学新生数量之少数。农村小学生大多出生于农民家庭,且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受农民素质和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的水平远远跟不上。从整体上来说,本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仍是比较薄弱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是教师待遇偏低。广宁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受县财政薄弱制约,教师工资待遇相比市内其他县区一直处于低下水平,且受2013年省出台的教师山区津贴政策完全把县城所在镇教师排除出享受山区津贴范围的冲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是深受打击。待遇偏低成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瓶颈。二是教师年龄和学科总体结构不均衡。就本校而言,由于学校地处县城所在镇,因为生活方便和子女读书等考虑因素而申请调入的教师不在少数。又受多方面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出现了调入的教师年龄偏大(大多在40岁左右),学科专业不切合学校实际等问题。而受控编制约,学校申请补充的专业学科教师又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教师年龄偏大(我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3岁)和学科总体结构的不均衡,成了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瓶颈。三是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缺乏。受办学经费、培训师资等软硬件制约,学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每年参加人社局和教育部门安排的公需课、教师继教课程培训外,其他对口的教师培训资源还是比较少,平台仍不够广阔,针对性不够强。四是教师职业思想受周边环境影响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周边既有城区的诱惑,也要面对农村不尽人意的环境。这样复杂的环境特别是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对教师的思想和心理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好的单位待遇多少和做生意的月收入多少尚且不说,就是在厂家、商场打工或者当一名泥水匠的所得都可以和教师的收入相当甚至高于教师工资等现实问题,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学校管理理念与规范化管理的关系问题

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门首要学问。但随着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者要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并且把握好尺度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既要规范管理,也要兼顾教师队伍普遍年龄较大、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有偏爱清闲等现实因素,这是学校管理的一大瓶颈。

(四)教学常规管理中制约学校长足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是不常抓,或抓得常但抓得不严。鉴于本校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属于中年年龄段,对本学科的教学已是“耳熟能详”“驾轻就熟”。特别是随着教学手段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抓常规资料的检查也出现了“豆腐就是这样磨”的误区,而抓课堂管理也有出现不必因为管得严而“失掉了人情”的尴尬。

(五)教育教学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抓好教育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实践证明,教育教学管理抓得严、抓得细、方法合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的瓶颈

一是社区居民总体素质不高。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居民当中有农民、商贩、知识分子等,其中有的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种种身份的社区居民,由于受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素质是不高的。这就意味着居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必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亟需破解的难题。二是社区现实环境条件,以及对居民特别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问题。城乡结合部一面是城区的繁华,一面却是农村的冷清。居民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当中要面对的有一天干不完的农活,也面对着电子游戏、肯德基等的诱惑,较大的反差对比,使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人在思想上不免产生攀比、自信、自卑等各种各样掺杂的心理。而社区教育在这方面的引导又远远跟不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

二、突破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瓶颈策略的探索

目前,全国人民接受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全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特色教育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重视,这些都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依靠先进的管理,将教育改革引向深入,迎接新的挑战。对一所学校而言,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只有依靠科学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提升学校办学档次。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决定于教育的发展。而处于学校发展重要地位的教育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应如何把握时展的脉搏,适应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学校进行管理研究就是要研究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调查研究学校管理中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拟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创造性地采取一些管理手段以提高办学效益。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突破管理瓶颈的主要策略有如下方面。

(一)突破学生管理瓶颈的策略

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教师林华龙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子女初中阶段学习情感特点与德育策略研究》指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生源较为复杂,周边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复杂多变、情绪波动较大时期,而此时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剧变,极易受外界影响,许多行为不是理智支配,而是靠感情处事。德育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对受教育者情感的了解掌握,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观念,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抓好思想教育。一是注重环境教育。积极开源节流,争取各方面支持,投入资金,完善校园德育环境。通过美观的校道路、花草树木、宣传长廊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操场等,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从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倡导“弘毅宽厚,君子风范”的行为准则,建起规范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室,每级安排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到每班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课。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开展孝行、雅行、励志、感恩、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懂得感恩、诚信做人、自强不息的思想道德。2.抓好行为习惯教育。一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强化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习惯。二是大力整顿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穿着,严格考勤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三是利用每学期邀请公检法干警、消防部门来校上法制课、发放宣传单张、开展活动等形式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等教育;通过法治文化长廊、“模拟法庭”等规范学生言行习惯。

(二)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的策略

1.抓好师德建设。

一是实施师表工程,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诚信档案,提升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二是表彰奖励先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诚信建设,促使教师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诚信观念。三是以专题录像、图片等形式,学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自觉增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争当师德标兵。四是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悖于师德建设禁行性规定者,依据有关规定给予严肃批评或惩戒处罚。

2.拓宽培训平台。

一是鼓励教师提高学历,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推动学历全部达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一级职称的申报,提高中高级教师的占比。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组积相关科组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邀请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来学校指导各科组开展活动;邀请上级领导、兄弟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校指导;以高效课堂研究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充实校本培训,以专题讲座、校内“传、帮、带”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岗位职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专题培训,引导全体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年级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年级学科组教研阵地的作用;通过加强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五是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优秀教学设计等教研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建设,发掘、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苗子,培养名师,扩大学科带头人比例,促进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3.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借助创强、创现等契机,投入资金为教师配备手提电脑,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空调,改善办公环境,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感。二是通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帮助困难教职工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申请困难补助金;争取为困难教职工子女申请助学金;开展外地教师暖心座谈活动,为教师营造家庭温暖。三是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女教职工体育技能竞赛和教职工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教职工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组织教职工书画比赛和退休教师摄影作品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让教师安教乐教。

(三)如何创新学校管理理念

为发扬先烈优良传统,我们牢固确立“发扬其鉴精神,创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其鉴精神励志、立校、治教、促学,内抓质量,外树形象;坚持“勤学习、勤思考、勤深入、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培育“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善导爱生”的教风和“尊师勤奋,勤学好问”的学风;依法治校,以质立校,为学生日后上大学深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而良好的素质基础。在创新管理方面,我们的措施是:一是抓好依法治校。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坚持民主决策,重大决策均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实行校务公开制,真正做到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保证了教职工的知情监督权。学校坚持办学经费规范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每学期均组织教职工代表集中审账,杜绝乱收费、乱挥霍等违纪违规行为,成为广宁县廉洁学校。二是创新层级管理制度。采取校级领导挂级,各级安排落级行政的系统性管理机制。三是培育特色品牌。利用“周其鉴纪念馆”和“周其鉴故居”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参观《周其鉴光辉的一生》展览、瞻仰周其鉴烈士铜像和参观周其鉴故居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德育活动,大力激活革命烈士纪念学校独有的德育资源,努力打造校本特色,培育优良学风。

(四)突破教学常规管理制约学校长足发展问题瓶颈的策略

1.突出“七年级抓基础,八年级抓巩固,九年级出成效”的管理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为原则做好备课。

强化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参与面不少于90%,当堂达标率在80%以上的指导思想。

3.抓好作业布置,做到要适中,注意层次性、合理性,及时检查批改,落实错题纠正。

学科组长月末对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作文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批改情况,并做好记录。

4.抓好课外辅导。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和任课教师帮扶学困生机制。

5.抓好质量检测

组织好月测、期中测、期末测等质量检测,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学科教学情况;定期召开年级教师会议,研究、分析学情;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和学习动态,调整学习思路,指导学习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突破教育教学管理瓶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实现管理平台的立体化。

学校管理、行政管理、级长管理、班主任管理四大管理体系系统结合,形成管理体系的多样性和协同性,既能独立发挥管理效力,又能有效提升管理的执行力。对教师的管理,注重倡导激励与自励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从学校宏观管理到年级管理,从备课组细节管理到学科组目标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立体式管理网络,达到德育安全、教学经验、后勤服务的整体糅合,提高管理效率。

2.教学质量的目标化。

根据县教育局中考检测质量评估方案,科学对照每个年级学生的成绩情况,科学界定分数段占比,并下达每学科期末检测每个分数段的达标人数,使科任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过程中做到密切关注各分数段学生的成绩走向,及时总结反思,改进措施,查漏补缺,尽最大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一是德育活动的多元化,形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爱国感恩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格局,拉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二是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在抓实常规课程的教学活动外,通过艺术节、运动会、征文比赛、小发明比赛、演讲比赛等,帮助学生塑造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追求美等高尚人格,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读书的幸福和生活的精彩。

(六)突破社区教育瓶颈的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家教素质。

从2009年起,我们以创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为抓手,针对本校农村学生占75%以上、农村家长家教素质普遍不高和家长会普遍不到校参加家长会等实际状况,进行了要把家长会下移到乡村进行的有效尝试,并在全镇各个村委(社区)成立了家长分校;到农村与家长一起召开专题家教讲座,组织学生家长学习《父母课堂》读本,通报学校工作及学生表现,把教育信息、育人知识送到了学生家长的门口,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的方法,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家教水平。

2.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6

一、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学生学习的英语不仅要通过看和想来理解,还要通过运用英语来提高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短文时逐词逐句地进行理解分析,要把每个词都融入到短文所反映的情境中去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联系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印象,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则笑话: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youpullingmylegs?”(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个笑话反映了这名男性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考虑“legs”这个词的意思是“腿”,但在这个语境中意思大不相同。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时,要增加英语语言的积累,同时还要多说。教师要多制造一些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合,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不断丰富,对知识的运用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在对任何事物进行了解时,都需要看透其本质,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在英语的学习中也是一样,学生需要将对英语的学习提高到理性的认识,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不仅能理解短文的意思,还要能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随着他们对文章感性认识的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英语阅读的前提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他们在没有较大压力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师生良好的沟通环境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这种平等快乐的沟通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为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教师的和蔼可亲,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拉近,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热爱,教师对学生进行关心和爱护,双方都获得进步。

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阅读较简单的短文开始,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逐渐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习产生自学意识,并逐渐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要注意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在进行英语短文阅读时,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个短文却不能理解其意,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让他们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提高对英语短文的理解能力。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提高能反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探索知识的效率更高,在不断的循环学习下,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五、总结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使他们的英语成绩获得提高,对英语的兴趣也在持续增长。在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英语新知识时能快速理解所学内容,个别新单词在较好的英语基础下也能快速掌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彭永红 单位:广东省云安县富林中学

第二篇

一、充分阅读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尤其是小学生,正是发音、语速等阅读习惯的养成时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当中才能对文章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可以设置多种阅读形式,例如齐读、跟读、分角色读,等等,每次阅读都设置不同的问题角度,这样孩子们能够充满新奇地读。

二、情境教学

《牛津小学英语》4BUnit10中的看图说话活动,被动学习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做,教师完全可以创设真实情境,把教室的东西藏起来,用“Whereisthe...?”提问,学生用“Isitin/on/under/behind...?”句型来猜。这样一来对“in,on,under”等介词的用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巩固。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里的不同角色,安排一出出生动的话剧,这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小朋友们既能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游戏中得到快乐,也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角色扮演中更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阅读拓展

1.词汇

英语词汇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牛津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是二级水平,小学毕业时要掌握六七百个英语单词,没有词汇量,阅读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积极努力地让学生在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尽可能多掌握词汇量,用卡片、图画、动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在各种语境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认知力。日积月累,为阅读教学保驾护航。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生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不能让他们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失去阅读的兴趣,在能基本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敢于阅读的自信心,必要时借助词典查阅生词,也可以用相近的英语单词来做解释。

2.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阅读材料不应做统一要求,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读物,并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课外材料,小学生对英语材料的阅读太过盲目,教师要起引导作用,指导孩子们采用精读、略读、速读、慢读、大声读等不同的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小学生有很多不好的阅读习惯,比如用手指指着读、姿势不当、看到生词产生畏惧心理等,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严肃地对待并给予纠正。

3.阅读材料的选择

(1)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会使学生对阅读重新认识,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收获知识。最具趣味性的就是故事性强的阅读材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并表演故事;改编并表演故事;编写一个新故事,这对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

(2)多样性。可以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朋友、动物、植物等,也可以选择文化背景、故事、对话、童谣、诗歌等,不拘形式。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阅读实践性也是一种提升。

四、总结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生源的逐年减少,一部分学生孩子随父母至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另一部分由于农村的收入普遍提高,而将其送入教学质量更高的城镇小学,但是即便只剩下一个学生,我们也有责任并且必须要做到给他一个让他愉快、充实地度过属于他自己的小学时光的机会。小学是每个人人生中最长的一个教育阶段,从懵懵懂懂到产生青春期的萌芽,6年的时间,都要在同一个环境中度过,而不同的阶段我们将面临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刚刚入学时,需要转换从家庭或幼儿园到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中生活方式,建立最基本的认识对与错的能力,并形成一个可以从老师处接收知识的通道;过了两年,适应了规律的上课、下课的习惯,即开始开拓他们自己的小天空,等到即将小学毕业,又将面临进入青春期挑战,鉴于此,总结出几条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一、保证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

一部分农村家长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会认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不会灌输给孩子学习的益处,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还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渴望儿女脱离农村,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成绩为准绳,达到成绩标准万事大吉,达不到标准就会动辄棍棒教育,而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如何对待知识,而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同时,经过多项调查发现,爷爷奶奶抚养教育孩子或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种种原因,成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障碍。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同样重要,首先,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需要意识到成绩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准绳,要通过言传身教,改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家庭,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提高孩子学习的热情,即使再忙,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注,此时,学校与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教给孩子学会感恩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处世信条,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也熏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感恩图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要教会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和抚养,感谢老师悉心的教导与培养,感恩朋友的陪伴和帮助,感恩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强大的支撑,感恩自然对我们慷慨的馈赠等等,让学生们眼中能够看得到别人的付出与努力,从小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付出比索取更重要。

三、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进入小学后,接受的教育不再是零零碎碎的家庭教育,而是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系统的学科教育。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学习的动力仍然是兴趣和爱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环境、社会、资源等条件差异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时,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开发并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同学们勤动手,比如绘画、唱歌、写字、做手工、棋类球类运动等,甚至可以依靠农村自然条件,带着学生们走入田间地头,融入自然,鼓励小学生个性发展,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教育。

四、引导小学生阅读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阅读量往往只产生于课本、练习册上的知识内容,而对课外阅读方面所投入的精力相对薄弱,针对于此,作为教师本身就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多读多看多分析,针对开阔视野、具有正能量的文章或书籍重点收集,去芜存菁,介绍主要内容,延伸精彩瞬间,设置未知悬念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行阅读、揣摩,最后给予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的机会,借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潜力。使学生产生对书籍,对广阔天空的一种向往与渴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五、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你能行即便在素质教育提倡至今的情况下,学校的考试、成绩、评分等制度依旧存在,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一名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同学,传达给学生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今天做得比昨天好,那就是进步”,家庭环境、成长条件的不同,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习惯必然各不相同,从小告诉孩子们,你就是你,不需要与其他做到更好的同学相比,只要努力了你就能做到。主席在2013年5月4日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少年一代的”。青少年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现在网络和通信空前发达,农村小学生即便对网络接触的相对较少,但是基本都从小就接触电视,他们都能意识到,在他们生长范围以外有一个那么大的世界等待着他们去探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他们指一条方向正确的路,搭一架基础稳健的梯子,让他们爬得更高,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凯.吉林省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3(22):255.

[2]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学周刊,2017(27):35-36

[3]周凤平.刍议以德育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8(16):33.

[4]尹华.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120-121.

[5]杜丛颖.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小学毕业总结范文8

一、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拓展

国际课程是指国际学校开设的,面向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统一理念、统一标准的课程,目前比较主流的有IB、AP、A—Level等。其中IB(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课程由1968年成立的国际文凭组织(IBO)设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4000多所学校使用。IB设置了面向年龄层次从3~19岁学生的三种高质量课程,其中小学项目称为IB—PYP,其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知识渊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并致力于建设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一致

IB—PYP课程虽然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劳动教育为例,中小学应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IB—PYP课程秉持全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的十大品质,目的促使学习者在智力、个人发展、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其中劳动作为人的社会基本属性受到高度重视。又如,国内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动手实践为主,通过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强调劳动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而行动与服务,也一直是IB社区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社区所见都能够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服务体验则提供了应用概念、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目标融合

IB—PYP课程中最具特色的当属UOI,即“探究单元”,课程开展都是在“六大超学科主题”统领下,围绕“五大要素”,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以世界为教材,以问题为导入,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手脑并用,开展超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探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通过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两种主要方式开展。例如,科学探究课3月份的课程在东北育才学校生态科普基地里开展。学生不仅知道了选土、择种、插苗的步骤,还懂得了浇水的技巧,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由于IB—PYP课程强调本土化应用,在学术课程内容和深度要求上,我们可以保持与国家要求同步,即学生在项目中是学习IB框架和国家课标要求的融合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在最大限度地体现IB理念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定位为“动手探究+生活实践”,在IB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抓手融合多种育人目标,为理论实践和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创新实施

与其他课程相比,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色,最终落脚点在于劳动观念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找到实践的抓手,同时着眼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育人,才能打破劳动教育缺乏场地和内容匮乏的困境。

(一)设置丰富的劳动课程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学校以IB—PYP课程为依托,充分利用IB课程的跨学科优势,搭建多元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口,实现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拓展课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整合课程资源,以必修课、选修课及社团课程为载体,开设木工、家政、编织、设计、创意手工等11门劳动类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小学低年段侧重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家政、创意手工、陶艺等课程;高年段侧重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如篆刻、编织、乐高等课程。其次,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在UOI、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中,都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提供劳动体验。在每个单元的总结性评估、小学毕业展中,学生将通过制作新型交通工具、搭建海底世界、3D打印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用劳动增长智慧、以劳动激发创新。

(二)开展深入的探究实践

在实验、考察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常态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发现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超学科探究循环,分为激发求知欲、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出结论、继续研究、反馈和行动六个步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一个小循环持续一个学年,六个学年完成一个大循环。比如,在“探究人体的各大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这一主题下,孩子们使用吸管、塑料袋等可循环材料,与家长合作设计了呼吸系统模型。这些实践探究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

(三)拓展积极的社区合作

劳动教育中,学校在发挥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社区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家庭、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形成共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首先,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评估者。国际课程强调家长是学习者社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学校组织家长利用自身特长,走进教室,教孩子如何制作披萨、包粽子等,帮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技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家庭劳动体验,开展“居家小厨神”“整理小达人”“培育小豆苗”等活动。在这个“加长假期”中,家长作为指导者和评估者,帮助孩子掌握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劳动,在促进家庭关系的同时,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其次,让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和实践性的课程,更加强调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亲历亲为。因此,我们将劳动教育课堂延伸至校外消防大队、科技馆等场所,开展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职业体验、公益活动、义务服务活动、研学等相关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传统剪纸、糖人、中国结等老手艺引进校园,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将文化与劳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