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研究范例

消费经济研究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审计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的学技科研成果对于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创新力量、提升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其在高校科研项目较大数量的承接以及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筹措等各个方面均已开始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来源的广泛性无疑为当下的科研管理工作增添了巨大的难度。目前,如何能够更好的更充分的利用这项集体经济科研资源,是高校科研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科研任务。近年来各方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管理日渐受到重视,纵观近年来所进行的经费审计和高校财务检查的实际情况,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突出性的复杂问题,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管理工作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合理地建立科研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衡量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标准体系建设,对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工作量和科研质量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关于支持科研项目的激励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化的建立,不仅直接关系着各高校科研项目激励支持政策的绩效合理性与绩效公平性,还对我国高校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因此,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高校绩效考核体制理念,推行切实可行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是我们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绩效管理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科研经费主要有三个收入来源主要渠道:纵向、横向和高校配套使用科研经费。然而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没有执行统一明确的预算规定,接受高校科研经费拨款的各个高校也根本没有执行统一明确的经费核算、登记、账务核算处理和项目绩效核算管理的相关规定。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主要是由各个科研项目中的课题组共同负责,每个项目课题组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都有不同的制度要求,科研经费也没有按单一科研项目独立管理设账,分项独立管理,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是直接采用单一科研项目账务管理以及绩效核算记账方式,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科研经费账务管理和绩效核算的重复。

(二)预算方式缺乏合理科学性。当前,我国高校每年科研经费预算的具体管理编制使用、科研人员人数安排等,再到科研预算中的结项,均由各级学校科研项目组和学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负责,学校很少回头过问,由于很多学校科研人员并不熟悉学校科研经费的具体管理财务制度,且对于科研预算中的管理编制观念不够强,对于各项科研预算编制并不是十分看重,即使一个学校每年有一项科研预算,也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做到可以反映整个各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过程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使用。

(三)成本核算不健全。在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财务会计部门未充分发挥起重要主导作用。当前高校的会计财务部门未对科研资金投入使用管理过程的全部总成本费用进行核算,仅仅对高校科研经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总额进行核算,而完全忽视了间接费用,比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部门的科研管理费、固定资产基金使用费、房租费、取暖费、水电费等,导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上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经济成本。给政府绩效考核、人民政府服务监督考核和审计工作都带来了一定困难。(四)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高校毕业人员资源配置存在高校人员资源结构不平衡的普遍现象。比如,项目组和课题组工作中的科研人员聘用安排不合理,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的聘用比例严重过低,相反的,对于非专业科研人员的聘用比例则严重过高。在管理层中,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占基层管理人员总人数的比例相对过低,因此导致了基层管理机构的臃肿,运行管理的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重大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效率低下。

三、如何组织进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审计

(一)加强绩效审计宣传,明确绩效观念。我国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工作已经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基于绩效考核制的科研管理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贯彻到高校审计人员工作环节中,而且高校及地方政府管理者对基于绩效制的审计也并不是十分重视,导致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管理效率始终上不去,制约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的发展。因此,要想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务必不断加大高校绩效管理审计的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使高校绩效审计观念深入人心,尤其要在高校绩效审计队伍进行广泛宣传,才能使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观念深深扎根于高校审计管理工作者心中。

(二)做好科研经费事前审计工作。面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结构复杂性和应用广泛性,做好事前科研审计、结果调查和科研计划编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不同于其他常规财务审计,绩效评价审计还需要将具体的学校财务状况和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及教学科研活动成果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在开展调查活动前,审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与所组织调查科研项目情况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科研工作程序、管理模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考核控制体系等各个方面。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绩效考核审计的构建仍然是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的根本控制条件,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审计的主要体系建设不健全,而且不够科学合理,另外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绩效评价中的指标应该充分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教学实践的实际开展情况,并且应充分考虑到绩效评价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更高期望,能够充分体现和突出不确定性和实时定量的技术特点,具备技术多元性和技术动态性,并且指标能够充分进行实时横向和空间纵向上的比较,指标的合理建立还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评价原则。

(四)创新绩效审计方法。绩效管理审计属于审计的一种,因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绩效审计管理方法,将现如今关于绩效审计管理方法的各种创新审计思路充分运用推广到企业绩效管理审计中,发挥全面经费审计和专项经费审计的有效协同推动作用,当前高校专项科研经费的预算审计工作仍然面临着审计人手严重短缺的重大问题。这个时候高校应该把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力量重点放到专项经费审计上来,用来辅助全面经费审计;同时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云数据等前沿信息科技手段提高经费审计工作质量;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科研项目,可以通过邀请外部相关专业审计人员和高校经费审计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高校联合经费审计组,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和专项审核。我国高校进行科研经费财务绩效评估审计工作开展的起止时间比较晚,且多以政府审计方式为主,鉴于此,当前高校进行科研经费财务绩效评估审计工作应特别重点关注科研财务绩效审计,同时对专项高校科研工作经费进行财务绩效审计评估,在高校进行科研财务绩效审计的事情,应该更加关注前后多年的科研财务指标和审计报告,与此同时也要结合事前、事后集中和事后绩效审计,在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进行财务绩效评估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其在微观审计层面,同时对比其他同类学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流程和相同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管理方法,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绩效审计管理方法。

(五)提高审计力量。我国审计理论工作者通常对企业合法性质的审计较为熟悉,但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制度审计却依然停留在初始起步的探索研究阶段,对绩效相关的审计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依然处于早期起步研究阶段。当前,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科研力量远远不足,具备绩效管理审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较于高校审计科研力量的队伍建设,高校更愿意把科研资金投入集中到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业务培养上,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审计的专业发展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首先还是应该继续加大对高校内部管理审计人才资源建设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企业绩效管理审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综合绩效使用管理和经费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还处于前期起步的准备阶段。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如何提高高校对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管理效率,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综合竞争力,这既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未来高校的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娜.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当代会计,2016:67.

[2]陈琴,高超南.基于绩效视角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7):209-210.

[3]孙风艳.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06).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2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进账逐年增加,并且经费的来源也日趋多元化,经费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经费的预算执行和使用都呈现出非结构化的特点,如预算执行标准主要是文字文本类型的文件、经费的使用和报销为纸质凭证或电子凭证,种类繁多,共同构成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数据。这些多类型的数据使审计难度增大,审计效率降低,现有的审计方式已不能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

要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取高校科研经费的关键信息。包括科研项目资料和产生的绩效资料信息的提取,如通过爬虫和语义分析技术自动抽取和采集、培养人才、专利申请和创收等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经费资助条目、预算执行标准和报销凭证等信息。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知识融合技术提取和处理科研经费绩效技术指标及效益指标。这些高质量数据的提取将为审计人员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图谱。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确定审计重点内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绩效产生的内容均为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内容是否按照具体指标数据完成。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确定结题内容是否与课题有效相关,并通过模糊匹配和比对分析手段确定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产生了效益。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通过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高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一方面可以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高校运行的监督,进而帮助高校实现良性发展。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第一,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的教育阶段,它是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既不属于消费上的私人产品也不属于消费上的公共产品,而是属于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的投入,同时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投入。第二,委托理论。政府希望高校能够妥善利用资金进行人才的培养,社会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希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所以,为了更好的体现高校对委托方的负责,进行绩效审计是必要的。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审计。节约性审计主要强调在保证高校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坚决杜绝挪用资金的现象。合理性审计强调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效率性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对教师群体的人数和知识结构进行审查是人力资源效率性审查的重点;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财力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的支出;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的建筑、设备等资源的使用状况和是否优化配置的审计。第三,效果性审计。人才培养的效果性审计是评价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指标,科研发展的效果审计主要是对科研成果的审计。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在高校运行中,审计部门难免和其他部门产生利益和权责的交叉,所以在高校的整体运作中,绩效审计的效用难以发挥。并且在高校内部审计中还存在行政透明度低的状况,进而会产生腐败现象和影响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和对资源节约型高校的建设。第二,高校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审计部门能否顺利运行有很大部分是由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他们是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和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重要经手人。然而在当前高校的很多审计人员还缺乏完整的系统的绩效审计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对高校审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必要。第三,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系统缺乏完善性。现在,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整体运行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尤其是在评价系统上还存在着偏重财务指标审计、停留在量化层面分析和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些评价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审计十分不利。

四、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途径

第一,加强高校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建设。高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关系到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门。所以,为了提升高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另一方面为审计部门招募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学生利益的工作,因此必须保证高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第二,培养一支专业的高校审计人才队伍。人是工作的主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高校审计部门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所以培养一支专业的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很重要。一方面要严把招聘门槛,防止滥竽充数,要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的测试和综合的考察,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业务提升培训,终身学习是审计人员的必备素质,有计划的培训也是对委托人负责任的表现。第三,完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一些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偏差,这不利于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结果的呈现。因此,要在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财务指标也要重视非财务指标、既要从量化层面进行分析也要做定性分析,并且注重评价的衡量标准的统一。

五、结束语

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的保证。高校的教育经费是多方主体的经济投入,但是投入的经费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经费中如若无法适当利用就会出现高校内部管理腐败、影响高校长久发展的现象。此外,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高校中,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内部审计系统,但是内部审计的真正职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缺少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考察和分析。为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对内部审计进行绩效审计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浩波.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纳税,2018,12(29):151-152+156.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是现在大学比较受到关注的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国家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的腐败案频繁发生,其中有知名大学被爆出这类经费管理现象混乱,存在腐败的现象。阻碍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所以加强高校内部这类经费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必须让科研人员受到保护,科研过程顺利展开,防范科研腐败已经成为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高校当中科研经费的现状,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高校该经费的管理当中,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一、关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现状分析

高校的科研经费有三种来源渠道,纵向科研经费是来自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基金批准的具有财政性的资金,例如一些和国家科技计划有关的科研等;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单位之间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所获得的资金;校内自筹科研经费是指学校自己出资资助的项目。因为经费的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一)以外部审计为依托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首先,当国家对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军用项目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方式可以是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或者是审计调查;第二是科研的项目验收时,需要由出资的部门或者是所依托的单位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审计的报告是验收的重要证明;第三是所出资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让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二)以内部审计为组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内部审计起源于委托的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内控机制。各类和科研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有很多,都有很多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些相关的法规制度以及学校的管理办法,并且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内部审计逐步增加了对这类经费财务支出的审计力度,范围逐渐扩大。

(三)内部审计参与经费审签

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对项目经费决算资料进行审查并签字。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等项目都规定这类经费的决算数据都需要让所依托的单位的财务、审计等部门审签才能通过上报。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所存在的情况大于实际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这种表现通常为了让项目顺利结束,在对经费使用情况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签字,会有很大的风险。

二、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策略

(一)完善日常业务活动流程

从项目的申请到结束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流程,这套流程的设计应该围绕着相关的科研项目,资金流向,风险控制为主。相关的部门职责需明确,做好连接,避免产生管理混乱问题。当科研的团队需要用资金的时候必须向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咨询,送至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所有和采购有关的业务都需要明确经费的来源并且达到有关标准后进行统一采购。审计是整个流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全程参与。

(二)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想保证科研经费得到有效的使用,建设良好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是尤为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进行推动。首先,对高校的资源分配问题上,不能单纯地和一些指标作为标准,应该强调的是科研的成功,是否能促进产业取得进步。其次是在学校层面上,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科研能带来什么,是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要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最后就是要对相关的科研人员做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资金使用观念,赏罚分明。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队伍

一个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这个队伍的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当中,它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校当中的审计人员身兼多个职位,在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在客观上被限制,所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势在必行。需要做到优化人员结构,从多方面进行调配,从而适应科研项目的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进行更高水平的业务培训也要强化他们关于政治的学习,对于比较重大的项目可以委托外部相关部门的帮助,使得审计更加严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督。

(四)实现管理全过程实时审计

在高校的科研项目当中,数量多,涉及很多部门,内部审计需要了解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很多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使得获取和共享这些信息有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是可以实现的。在数据的共享当中加入审计这个模块,业务处理和证据采集就可以同时进行,从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时掌握数据。

三、结束语

在经费的审计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制约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展开,使得执行过程容易产生混乱,无法正确的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经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等。所以提高经费的有效使用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有利于我国科研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琳.以风险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26(4):77-84.

[2]缪启军,王跃堂.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下,2015(3):65-68.

[3]时瑞雪.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途径分析——以风险导向为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5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于其和传统经济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网络经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改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消费已经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网络经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作出述评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周扬(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周扬(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6

关键词:国际收支余额;收支余额;宏观经济;经济研究

一、前言

在2010年后的经济危机期间,在重新平衡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国家经常账户的重新平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也需要将美国的长期国际贸易差进行纠正。中国经常账户的快速增长难以维持。

二、收支余额变化分析

假设我们有开放的经济,我们有进口和出口。商人的选择是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功能。如果条件是非常开放的,那么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货物和商品流动。汇率和货币发行以及经济实体的偏好对这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假设汇率决定着利差由。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可以消费和投资产出,相同数量的产品的进入和退出意味着资本的进入和退出。结果,资本转移动态的变化形势非常大。当一个国家实现贸易顺差时,国会的支出和就会增加投资产出。相反,当一个国家没有国际贸易逆差的时候,它与贸易平衡相同,中国将减少消费和投资。在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下,如果经济人对经济增长有更高的偏好。在经济增长率固定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对经济增长有较低的偏好,国家就会去提升汇率;如果一个经济体对增长偏好较高,那么它往往会贬值。我们认为,这个经济体的劳动力供应不灵活。但是,从长远来看,劳动力供给是灵活的,经济人的福利功能包括消费和休闲。在相同的在时间里内,有限的劳动力供给限制了经纪人。在固定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就业和账户余额中的产出份额没有太大联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下,最优产出水平是由经济人来确定的。我们根据上面得到的结论,校准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消费率、投资率。因此,固定的投资,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的规模与账户余额与产出比例之间的关系并不影响就业。换一种方法说,不管什么样的出口产量,经济增长率和相应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原则都是可根据经济人的喜好和生产技术的性质来确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07年达到8.8%的高峰后,这一比例逐年下降。目前,中国的名义经济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如果中国的消费率保持在45%左右,那么根据调整结果,当经常账户盈余为5%时,增长率仍可维持在GDP的10%。如果CA/GDP约为10%,则消费率需要降至30%左右,以使经济稳定在8.2%。由于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百分比自1996年以来发生了显着变化,我们于1996年开始进行分析。通过将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得到2000~2004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在1996中,实际消耗率较低。在2001年至2001年,1998年和1999年的投资率较高。1997年,实际消费率较高,投资率较低。以上结果可能与当时政府经济快速增长,高投入,低消费,东南亚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救济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关。从2005年到2009年,实际消费率较高,投资率较低。在2008和2009年,实际消费率较低,投资率较高。2005-2007,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常账户盈余的急剧增加,模拟消费率迅速下降,投资率迅速上升。未来经济增长率约为9%,经常账户盈余约为4%,消费增长约10%,投资将分别下降10%至5%-8%和37%左右。

三、宏观经济研究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就业率也在大幅的下降。汇率升值导致了出口部门失业率在不断提高。净出口减少也是由于汇率升值导致的,从前者出口的产品被国内居民吸收也是净出口减少引起的现象,这也将居民的福利水平极大的提高了。出口部门失业率上升导致的社会福利下降也被福利水平的提高抵消了。此外,随着汇率继续贬值,逐渐增大的升值压力,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在大量盈利转为小额盈利,打中国账户的经济增长率基本是持平的。而且中国的消费率是增长的。实际投资率也是增长了。因此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想保持经济增长,就一定要保持投资率。这通常导致“挤压”经常账户盈余,使实际消费远低于最佳消费。实际数据和校准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可以看出,当中国想要减少经常账户盈余时,有必要制定可行的政策和手段来提高消费率。例如,我们将增加医疗保健,老年护理和住宿教育方面的支出,减少预防性储蓄,并增加消费。另外,在经济建设中,有必要减少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财政投入和补贴,以减少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可以通过增加私人消费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可以将财政对私人税收的依赖进行大大减小。最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特别是减少行政垄断和价格控制,使市场真正发挥竞争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四、结语在固定的经济增长率下,如果经济对经济增长有很低的偏好,经济往往会使汇率升值;如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偏好非常高,那么经济将不会倾向于汇率。汇率贬值将导致就业率上升,但人民币小而稳定的升值预计会对就业产生可接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佚名.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的实时监测与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2):86-102.

[2]佚名.基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与特点研究[J].经贸实践,2019,243(1):63-64.

[3]佚名.宏观税负率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1):13-35.

[4]佚名.商业银行智慧化的宏观影响和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4-50.

[5]王明姬.如何认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的丰富内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贯彻党的精神系列研讨会报告之四[J].中国经贸导刊,2018(4).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7

热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热带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1]。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体系架构,对于提高热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热带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启动,中国的热带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如何使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架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是随着热带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开展热带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进行热带农业区划研究,例如:《华南各省区自然区划》、《华南各省(区)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选择及开发利用》两项成果均获得了1979年广东省科技大会奖;80年代,在继续做好热带地区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1982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开始创办热带农业经济学的专科班,开始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农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在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热带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例如:《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科技三等奖,《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中国橡胶树气候区划》和《中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海南岛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均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研究-我国天然橡胶与椰子生产发展研究》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大力发展热带作物,热带地区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特别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后,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在推进热带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热带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1世纪,国家大力支持热带农业发展,连续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落实在农业问题上,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从热带作物产业经济研究、热带地区农村区域发展研究、热带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等拓展到热带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国际热带农业研究等领域。

2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就目前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2.1研究领域与学科内容滞后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规模开发热带作物资源的决定,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热作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热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大农业比较起来,由于热带农业所占地份额比较小,社会关注度不够,热带农业的保险、补贴政策,热带农产品的收储机制、农村的贫困问题,资源环境高效利用问题等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领域未拓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还跟不上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热带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是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2.2缺乏自身的特色热带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大农业,热带作物多属多年生作物,其生长习性不同于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致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研究。目前,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缺乏创新;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一些理论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同时,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教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门学科发展就相对缓慢。2.3其它的一些问题①热带农业经济学尚未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②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定位还相对模糊;③由于热带农业经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点,更加大了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难度等[2]。

3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意义

3.1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热带作物重要的生产区和贸易区之一,但是热带农产品表现出较弱的产业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进程中,屡遇瓶颈。在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热带农业产业要在市场中赢得地位,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备研究队伍与学科体系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将热带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2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热带农业受到了农业部、热区政府的重视,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可以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提供基本信息,为各级领导发展热带农业提供决策理论依据,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发展目标。而现实中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修正和完善。因此,为了政府能够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十分迫切的。

3.3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国际热带农业合作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日趋明显,我国与热带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大湄公河次流域国家、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纵深推进,再者,当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体系重设,中国热带农业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开展科技外交,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时接收和分析最新经济资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国际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接轨,加强热带农业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p#分页标题#e#

4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热带地区多处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热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热带农业与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热带农业国际化进程与市场化程度加速,从而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②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地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关注;③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金融、财税、政府等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有所突破;④热带农业微观管理和产业组织将进一步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基于这些变化与特点,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带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热带农业灾害与风险管理”、“热区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与经济自由化”、“收入、贫困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由以前的注重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主。随着热带农业、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由注重产业宏观领域转向了微观经济问题,从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链的微观层面,加强了与信息的结合,加强了农业企业层面的研究[3]。

5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紧扣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从任务、内容出发,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就可构建和形成一定特色的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4]。

5.1热带农业产业经济

主要开展现代热带农业宏观发展战略、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宏观发展战略、热带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热带农业产业基础与组织、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与模式、热带农业产业管理与政策、热带地区畜牧业、热带海洋渔业发展战略问题、国家农业政策、国家热带农业政策等研究。为制定热带农业产业,为制定的热带农业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5.2热带农业区域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热区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热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政策措施、热带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热带地区城镇化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制定区域热带农业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5.3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主要开展以生态与环境为中心的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生态与环境经济及政策研究;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热区农村能源建设和现代热带农业能源需求研究;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主的热带农业资源管理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热带农业污染防治、热带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热带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热带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热带农业能源结构、气候变化与热带农业生产、全球变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生态扶贫政策、天然橡胶林生态建设、经济地理和城乡区域管理等。这些研究可以为热带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5.4国际热带农业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热带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热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战略、国际热带农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热带农业问题、热带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问题、国际热带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在热带农业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提供策略。

5.5热带农业技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技术经济与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重点是热带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政策、热带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热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热带作物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现代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政策、热带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和预警及政策研究、热带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依据。

5.6热带农业信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收集和整理及分析、热带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热带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技术、热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业精确决策理论与技术、热带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热带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开发、GIS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热带农业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及管理、热带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热带农产品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及市场等方面信息的监测和智能信息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为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规避风险提供指导。

6推动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建议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调整自身的研究内容、学科定位、框架和体系,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6.1坚持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服务热带农业、热带地区农村发展和推动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集群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热带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2系统凝练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和热带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组织学者们对热带农业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的讨论,逐步在某些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热带农业经济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p#分页标题#e#

6.3合理引进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学科队伍是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建设的主体,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学科体系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提高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水平,也不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既要引进适合于学科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职称的研究人员与教师外,还要从热带农业管理部门中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来完善人才队伍。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8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中,利用国际经济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新形势下发展国际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周期性的波动。当前形势下,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的主要实现渠道是国际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概述我国对外贸易波动的特征以及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在这个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加。

关键词:

新形势;国际贸易冲击;中国经济;周期波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断地加快融入国际贸易经济的大环境中的脚步,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导致国际贸易经济及其金融环境的稍微变动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波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贸易、汇率、利率、国际金融市场等多重渠道,且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受我国人民币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冲击渠道来实现的。

一、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让我国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二十一世纪,对外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而且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在这个发展基础上,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变为发展成为贸易强国,而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频率较低,以保证对外贸易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性和波动性是对外贸易一组相对的两种概念,只要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系统正常运行都会表现出波动性,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周期波动现象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经济变量芳年存在较为显著的周期波动,其主周期长度大约为7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交易总额的节节攀升,仔细研究其增长率会发现中间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导致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波动性是客观存在,在市场体制下无法避免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做的只有分清形势,深入研究贸易波动性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过度的波动对国民经济总体带来的不利冲击和负面影响,保持稳定和波动之间的相对平衡,进而保持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

二、经济周期相关性

经济周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就会越明显,受影响的因素也会逐渐增加。因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这有利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传导的通畅。在未进行相关研究之前,许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动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但是随后许多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同产出的相关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变了这一看法。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有关贸易进出口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论述更多地集中于讨论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而对于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则非常欠缺,导致当前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

1.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贸易进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当前在对外贸易面临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证明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利用哈罗德1993年在凯恩斯的基础上提出的贸易乘数理论进行分析。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法认为,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会导致出口型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有效的刺激了生产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然后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产生所谓的贸易乘数效应。这种理论效果主要体现的就是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向影响。但是,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理论分析将出口贸易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的简单哈罗德贸易乘数估计贸易出口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首先,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理论可以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假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口的自主变动都不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完全适用;其次,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的相关变量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对象,并没有出口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口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发现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理论仅适用于少数发达国家,对许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贸易乘数显得很不现实。

2.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

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是对简单哈罗德贸易乘数的一种拓展延伸,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过程中,将进出口对投资、消费的间接影响加以考虑。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出,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几部分增量之和,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得到,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几部分的增量之和,其中国际外贸易对经济的周期波动影响体现为净出口额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只有在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有可能,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基于经济发展的波动性,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从长期性的发展来看,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联立方程组估算的贸易乘数就是综合考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相互影响的因素,通过构造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来测算出口乘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国际贸易冲击与经济周期波动性数量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我国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都是顺周期的,周期时间大约为7年。其次,进口、出口和进出口的波动性比实际GDP的波动性更加剧烈,其中出口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最后结合简单的哈罗德贸易乘数分析的结果表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都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前者每波动1%,就会引发经济周期波动0.02-0.27个百分点。

四、结语

通过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在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小因经济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政府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05).

[2]刘金全,刘志刚.我国GDP增长率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5).

[3]孙立坚,孙立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检验——中国和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J].经济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