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规划设计范例

乡镇规划设计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不断向乡村扩张、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空置、经济发展缓慢且乡村特色与文化逐步消失等问题。与此同时,高密度、工业化的城市肌理使得高强度压力下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旅游。基于此,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中央2014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一时间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下热点[1]。遗憾的是不仅“建设性的破坏”、“千村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未能从根本上吸引劳动力回流[2]。美丽乡村建设并不仅仅是将农村环境改造成城市那般,更多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以乡村为发展平台,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以功能复合化、开发园区化、主体多元化为特征,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进行跨产业、多功能、全要素的综合规划、开发、运营,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3]。因此,以产业为基础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

2田园综合体概念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4]。田园综合体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以三产深度融合为抓手,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以村民为主体,形成一种新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3益阳市碧云峰田园综合体规划实践

3.1项目概况。碧云峰村位于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西部,湘中偏北,属于环长株潭城市群。该村地处雪峰山余脉、洞庭湖湖泊旅游度假区,紧邻长沙,拥有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村庄总面积为2268hm2,自然条件优越,用地现状呈“五分山、三分村、一分田、半分水”的格局,本次综合体规划设计为核心区域,总面积约为922hm2。上位规划将该村定位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山水田园综合体示范区、赫山全域旅游吸引核心”。

3.2基地现状与资源分析。通过GIS分析碧云峰村西高东低,西依陡峭的碧云峰,东为平坦田野,上下高差近446m,温度相差10℃,有天然避暑条件。碧云峰村周边有多条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县道,路网密集,对外交通方便;内部道路有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路、县级道路、村级道路几大类,现状道路交通较为便利,但是道路未能与基地内资源很好衔接,基地内铁路穿过,地块被分割(见图1)。碧云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碧云峰古称熊湘山,是衡岳72峰之一,自古有“小庐山”之称,峰顶有雷音寺等名胜20多处。千百年来,不少名士和教派(佛教、道教)来此游览讲学,不少文人骚客均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既有奇异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文物古迹,是益阳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碧云峰村现状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生姜等农作物,以及果蔬、苗木、家畜和水产养殖,以工业、旅游等二三产业为辅。在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有如下问题:①传统作物多,特色作物少;②缺乏品牌效益,市场规模少,自然力为主,深度加工少;③自然产品附加值低;④产品输出渠道单一;⑤第一第二产业较少服务于第三产业;⑥结构不合理,创新改造、服务技术比重小;⑦经营模式单一,服务水平低,环境质量较差。

3.3设计理念与目标定位。结合碧云峰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农业+”的模式为设计理念,将碧云峰村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观光农业、田园居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让城市居民回归农村,体验乡村的优美环境和民宿文化,感受乡土人情及乡愁(见图2)。

3.4规划结构与总体布局。结合地形以及自然条件,项目规划结构为“两心、两轴、五区”。其中“两心”为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两轴”为交通游览轴。“五区”为:①文化体验区——碧云峰村主要核心景区,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而设置的一些特定文化建筑和景点的区域;②户外体验区——保留大部分林地,依托碧云峰设置相应景点,同时承担户外运动功能;③现代农业产业区——农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示范基地;④田园风光区——承担农业观光和康体养生功能;⑤商业服务业区——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售卖旅游纪念品及地特色小吃等功能。道路交通规划: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将主出入口设置在碧云峰村东北角、银城大道旁,结合农业嘉年华设置停车场,为外来游客提供极大便利;次出入口设置在碧云峰村东部,通过与游客集散中心衔接进入村庄内部。次出入口旁还设有酒店,游客可先办理入住再前往游览。加强内部道路与各个居民聚居点的连接性;规划有自行车道,增加游客游玩的趣味性。景观结构规划:规划形成“四大景观节点、六大景观片区、两条游线”的景观结构,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山水田园格局,将田园综合体规划融入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之中,置身其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稻香。依托山体、田园、水系、村落等设置景观片区,各片区结合主要景点设置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之间结合道路布置嵌入式绿带,构成景观轴线,形成良好的景观绿带空间。

3.5产业规划。通过旅游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依托碧云峰村湖泊、山水、竹林等资源,开发深层次、体验式旅游产品,改变观光为主的产品现状,打造山水养身、森林度假、康体运动等旅游产品。以碧云峰为引爆点,着重发展旅游业配套产业,结合碧云峰村发展现状,丰富产业类型,从而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具体而言:1)发展第一产业①打造水稻、生姜、葡萄等特色作物;②树立品牌效益,提高市场规模;③部分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挖掘第二产业①将输出渠道多维合作,结合APP,打造高效销售引擎拓宽产品输出渠道;②致力发展加工业,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益阳市大型加工工业基地。3)推进第三产业,打造多元化、创意化乡村旅游产品①观光类产品。田园景观:花卉苗圃景观、农田景观、自然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科技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农业历史:农耕历史;农村风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主要功能:观光、游乐、科普。②休闲体验类产品。农家生活:特色餐饮、特色住宿;农家美食:农家特色风味、农家土特产品;农事活动:果园、菜园、牧场、农场、鱼塘;乡间游乐:田园乡野、农耕乐园、篝火晚会;民俗节庆:民俗表演;民族风情:民族风情、农家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剪纸、刺绣、根雕;主要功能:美食、住宿、运动、娱乐、购物。③度假养生类产品。乡村养生:中药养生、美食养生、森林养生;乡村运动:乡村农场以及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运动与趣味运动;乡村度假:高档完善的设施与优美的环境。

4结语

结合碧云峰村现有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以“农业+”模式为设计理念,将碧云峰村打造为集文化旅游、观光农业、田园居住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最终促进碧云峰村内生产与生活、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益阳市近郊打造了一个宜农、宜游的田园社区,成为湖南省的田园标杆。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陶德凯,杨晨.田园综合体规划协同路径研究[J].规划师,2018,34(8):12-17.

[2]于法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J].人民论坛,2014(s1):60-61.

[3]李琼.湖南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1-2.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碧道规划乡村振兴珠海

1.引言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201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碧道建设是新时期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碧道建设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和游憩空间,有利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珠海鸡啼门碧道建设为例,综合考量当地特色元素,以乡村特色旅游为切入点,系统提出碧道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碧道规划设计与实践提供借鉴。

2.碧道建设内涵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碧道建设包括“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碧道建设以治理先行、层层递进为原则,在巩固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和游憩系统建设。

3.乡村振兴背景下碧道规划总体思路

碧道建设与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休戚相关,通过以生态建设的方法和经验来指导乡村建设,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质上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回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碧道建设以水为主线,兼顾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治水与治岸联动,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人文及景观价值,强调安全、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的复合。碧道建设规划主要围绕水展开,涵盖供水、防洪、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等6大方面,结合当地山、水、林、田、湖、海等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碧道。而后以碧道为纽带,带动碧道周边旅游、房地、文创、体育等产业发展,促进水、产、城共治,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4.珠海碧道规划的实践案例

以珠海市鸡啼门水道为例,鸡啼门水道流域位于珠海市西部,雨量充沛,年际变化较大,年降雨量为1770mm~23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流域内水系发达,内河涌密布,纵横交错,水系两岸分布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水乡村居,田园风光优美,适合打造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长廊。

4.1总体布局

结合鸡啼门水道流域两岸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人文风貌、自然资源等元素,鸡啼门碧道形成“一廊四段品水乡”的功能结构。一廊:鸡啼门水道构建的水乡田园风光廊道。通过“一廊”串联起不同的水乡风貌,生动演绎水乡的历史人文与精彩故事。四段:根据鸡啼门水道沿线资源特色将碧道分为四大主题段。分别为“鱼米之乡,斗门旧韵”“水乡新貌,活力新城”“水运时光,工业记忆”“水乡基塘,红树秘境”。

4.2建设任务

(1)推进水资源保障工作,建设畅流河道。完善主要河涌水系补水方案,采取闸坝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保障河湖生态水量。重点研究开展斗门区鸡咀涌、五福涌、新青正涌、咸坑河和沙龙涌生态补水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建成区河涌水系连通,恢复河涌、坑塘、河湖等水体自然连通,促进水体顺畅流动。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并结合生态治理的理念,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和补水。

(2)强化防减灾体系建设,构建安澜通道。以碧道水体为主线,有序推进沿岸堤防工程达标加固,同时充分考虑景观协调性,构建集防灾减灾与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堤防(护岸)工程体系,重点实施鸡啼门堤段、平沙西堤、乾务堤段等堤防达标提升工程;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水利规划以及河道治理规划等,推进小林涝区、红旗镇涝区、南水镇涝区整治重点治理,加强泵站、水闸等排涝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排水防涝体系。

(3)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碧水空间。以碧道水域和岸边带为重点,从入河口排污口整治、污水管网完善、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区域内的河涌排污口进行普查、整治、生态化改造等,重点监测、巡查和整治普查工作中发现的重点排污口。对辖区内市政排水管网开展全面摸查溯源,建立问题清单,并同步开展排水管网清淤、病害治理、错接混接和检查井渗漏等问题整改工作。加强畜禽养殖管控,严格落实禁养区的规定,推广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加快区域内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工程。流域内有珠澳两地的重要水源,主要是新黄杨泵站、大环泵站等等,严格按照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的要求,开展水源地管理。

(4)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廊道。考虑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碧道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和维持河流自然状态、浅滩、江心洲、河漫滩、天然堤坝、冲积扇以及河流阶地、滩涂、湿地等独特的河流地貌,维护岸边带生态多样性。对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的“四乱”予以清理。同时,对于人类活动造成岸边带破坏的河段,采用生态工法,通过生态化改造、岸坡修复等措施,对河流水系形态进行生态修复,构建河流水系生态廊道。重点对新青正涌、鸡咀涌、咸坑河等“三面光”排洪渠的生态化改造,对新青正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鸡咀涌、咸坑河实施水生态修复。

(5)构建滨水特色景观系统,营造休闲漫道。保护与利用黄杨河-鸡啼门水道流域碧道沿线周边的沙田水乡风光、生态农田景观、岭南村落、滨江公园、工业遗址等自然与人文特色资源,挖潜周边已有景观节点,融入周边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营造具有自然科普、文化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功能的滨水空间。具体选择斗门城区、红星村、三板水乡、鸡啼门入海口等地具有重要区域价值的河段,分别打造特色节点空间。

(6)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水经济带。以特色节点空间为依托,推动滨水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等形成特色小镇、休闲民宿,培育涉水旅游产业,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观光基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碧道新农业,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动碧道沿线联动整治,大力实施滨水沿线农村风貌提升、农房改造等重点工程,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动,有序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度融合。

5.结语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景观设计;乡土景观;生态宜居

1研究背景

1.1国家政策解读

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以尊重农村生活为主题,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建设的意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设计重点,发挥生态景观自然优势。生态景观良好的乡村聚落,不但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能够为附近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利用乡村与城市景观巨大的差异,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和风味的乡土景观,让游客体验到乡村聚落优美的生态自然景观,从而为农村居民带来收入,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国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一定高度的城市化,而它们的乡村规划也在随之发展,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比如韩国、英国、荷兰等这些国家的规划实践,一方面展示了他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经验。从这些国外实践得出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国外乡村建设主要关注的是人居生态环境,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乡村本土的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符合当地居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

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2.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与要素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而乡村发展则相对迟缓,城乡差距仍旧很大,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乡村振兴。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乡村旅游效益、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物质要素和乡土文化、民俗、宗教、语言、聚落文化等文化要素。从这些要素中可以看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更多关注的是人和自然动态变化的过程、结果。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从场地属性出发构建的人地和谐关系。

2.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2.1经济性原则。目前,土地利用仍然是乡村经济的主题,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维持土地利用的完整性,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功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产业、乡村物流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乡村经济相对落后,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强调以最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建设,多和当地村民沟通交流,依据当地经济实力,做出切实可行、接地气的设计方案。

2.2.2乡土性原则。在发展乡村景观建设的同时,不能一味照搬城市发展模式,而要考虑当地生活特色和民俗文化。中国的乡土文化积厚流光,而广大农村则是孕育乡土文化的土地。乡土文化是无价之宝,只要利用得好,就能放射出无限光芒。在建设景观的同时,要保护好传统的乡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乡土景观设计,保留当地文化特色。千万不能人为地割裂乡村文化发展脉络,而要尽可能地发掘村落的文化内涵,引导本地村民的文化认同。

2.2.3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贯彻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通过合理布局景观格局,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尽可能避免光污染,以场地材料为主,使用再生材料,减少资源消耗,保护自然资源,维系生态平衡。

3乡村建设现状

3.1场地调研

该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的那团村,东接邕宁区百济镇,南连南荣村,西临团垌村,北靠那湾村,面积约为23km2。壮族聚居,丘陵地貌。兰海高速、325国道过境。全村共辖9个自然坡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05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那团村属于丘陵地貌,以泥土山坡地为主。目前发展的产业为优质稻谷、甘蔗及火龙果,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收入和种植养殖收入。已建成三级示范园———那团龙联火龙果种植示范区,成立南宁市晨风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种植。该村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中年人务农或外出务工,家庭妇女留在村里干活,老人在家照看小孩,学生在镇上读书,老中青三代缺少交流,亲情缺失。居民观看演出、露天电影、健身、休憩活动等主要集中在中心广场。那团村建筑外表较新,内部房子屋顶出现漏水,周边外部环境改造意愿不大,主要想改造村子范围内部环境。新村是政府统一建造的,风格统一、造型一致,户型结构相同,形式较为现代化。老村建筑材料使用当地土石。村民对房屋现状外观较为满意,不反对统一造型,自家新建的房屋也基本按照同一外观类型建造。

3.2存在问题

那团村虽然在建筑方面有进行过统一改造,但景观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推山建村的时候山上的土坡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山体裸露,安全隐患较大。下雨天山上的泥土会流到村落,导致村内道路有黄泥覆盖的现象,形象较差。二是部分用地因村民资金不够而闲置,杂草丛生。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乱无章,影响美观。三是房屋外立面有村民自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水龙头一类。公共区域植物护理良好,组团景观不佳。

4总体规划设计

4.1设计要点

4.1.1延续场所文脉。在设计中,借乡村景观展现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例如通过对现存老建筑的修缮维护,改造成村史馆,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介绍村史、发展概况、村委大事记等。打造村史馆,能够集中反映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

4.1.2保存农业体验。乡村景观能够让人们感受乡村气息,同时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农业体验。特别是对于久居城市中的孩童来说,在乡村景观中对农业的体验是新奇而又记忆深刻的。所以,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将乡村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4.1.3发展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乡村特有的地域特点。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乡村风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那团村的建筑设计中,就提取了干栏式建筑的元素,结合现代手法设计,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又融入壮锦的元素,展现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4.1.4构建宜居空间。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本的地形和植被,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造提升。①道路设计要体现连贯性、系统性、合理性与科学性。②植物设计要做到自然生态化、树种本土化、景观季节化和配置多样化。③增添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提高生活品质。

4.2解决策略

4.2.1生态保护。主要是通过植树种草来治理水土流失,但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合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指打坝淤地。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但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有显著的治沙效果。

4.2.2三清三拆。在《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指导手册》中,各村需围绕必扣分项,重点拆除废弃围栏、鸡舍、茅厕、危房、不整齐的柴寮、乱搭乱建,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环境卫生。三清指的是清理房屋前后以及巷道里摆放的生产工具及材料和杂物;三拆指的是整理或清理建筑拆除后的遗留物、拆除乱搭乱建、拆除违章建筑。三清三拆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乡村改造提升项目中,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才能进行后面的各种规划设计。

4.2.3植物设计。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乡村植物设计应秉持经济性、乡土性、特色性3个原则。①选择植物品种时,优先选择果树、观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乡土植物。②在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中,应尽量选用适应能力较强和养护成本较低的乡土植物。③不同的村庄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乡村植物景观的设计上,应依照每个村庄自身的资源特质、人文内涵等特色要素,在适宜的地方种植点缀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在植物配置层面渗透村庄文化特色。

4.3整体设计

在本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坚持生态性、经济性、地域性、融入性原则,对那团村的景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提升。①改善入口景观标识,融入壮族元素,运用乡土材料,体现乡土特色。②停车场位于靠近干道的绿化区,改造前私家车随意停放,改造后将增设车位,进行停车位整合,并配以绿植点缀,打造生态停车场。③改造前树林小路较为荒芜,无人打理,杂草丛生,种植杂乱。在改造中注重植物组团的搭配,营造花境,提升景观。改造后道路一侧种植龙船花和小琴丝竹,另一侧种植龙船花和柑橘树,丰富植物色彩。还可用青石板做汀步,重新规划次要园路。④改造前植草砖护坡,缺少乡土特色,植物种植缺乏层次,植物种类单一。在改造中运用块石挡土墙进行梯田式护坡处理,注重植物层次的营造,种植观果植物,如:柑橘、西红柿、柠檬。⑤房前屋后物品摆放杂乱,未能有效利用。改造后归整杂物,集中收纳,在房前屋后增设用石块砌成的微菜园,增添生活气息。⑥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一方面将鸡鸭鹅集中圈养,打造特色养殖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火龙果、百香果和甘蔗种植基地,打造生态采摘园。

5结语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乡镇经济作为其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在提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意义。就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而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预算编制亟需强化,内控管理尚需加深等问题尚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有章可循,争取为乡镇财政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顺利完成起到监督指引意义。

一、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吸引各级政府向农村投入大幅财政资金,而如何管用这些国有资产,成为考验各级财政的现实课题。作为财政体系根基,乡镇财政更具话语权,其能够最为直接接触到广大乡村和农民百姓,对涉农资金监管和夯实财政服务建设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深刻剖析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推进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涉农支出的监管者

目前,国内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位置也因此成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性发展国策。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缘由就在于试图实现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化布局,这将意味着各级财政将在农村区域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并在公共品供给承担更多职责事权。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涉农补贴逐年增多,但毕竟农村地域广大,居住相对分散,由乡镇财政直接负责涉农支出使与之对应的涉农补贴支出监管稍显吃力。这种情形下的会计工作变应主动发挥涉农项目支出监管职责,为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和推进乡镇财政科学与精细化管理品质提升助力。

(二)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职能履行的鉴证者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人民政府,承担政府农村政策与落实宣传纽带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根基作用,也是政府对农村地区实现有效服务的重要之义。当前,乡镇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主动性,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传导与推动者,乡镇财政为其职能履行提供财力保障,具体承担预算编制、财政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职能任务。而乡镇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如何,将根本决定政府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实际衡量乡镇财政组织的工作高效与否,国有资产管理是否保值增值,是其他职能工作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职责。

(三)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集中核算的规范者

乡镇财政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工作推进,利于从机制和体制视角对财务收支全程实行财政终端监管,同时利于会计工作独立性的保持,对推动党风廉政和挖掘源头腐败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乡镇财政肩负起会计集中核算职责,促进了相应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届时,乡镇财政的会计基础工作更需严谨、公开,才能如实反映乡镇作为集中核算的质量监督与复核效力,对上连上级财政,下至千家万户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信息进行反馈与传导,并对关键环节基础性服务工作的财政支撑适度规范,集中监管,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出谋划策。

二、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存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已卓有成效,但随着时展,工作内容愈加复杂,使乡镇财政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机制不清晰

国家在法律法规建制方面已作出明文条例,但仍旧不能彻底扭转乡镇会计基础工作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清晰的薄弱之处,一些违规人员抓此空隙违规运作,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也只是简单形式主义,对乡镇正常经济运行带来不良影响。专项资金管控不健全,从而影响乡镇财政经管效益;加之乡镇层面统计工作相对复杂,财政收入与预算统计口径不够明确,收入划分中存在人为因素干预,影响财政收入正常秩序;另外,乡镇财政体制还不完善,机制还不清晰,不同乡镇运行体制多种多样,不能完全统一,人员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无章可循,无据可依,诱发财政会计基础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预算不科学,内控有缺失

根据政府审计反馈结果,乡镇财政在预算批复、调整和执行中存在多种违规情况:首先,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办法单一,且不能达成细致、全面效力;同时,收入并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控之中,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屡禁不止。部分乡镇财政在预算调整时缺乏规范性审批,另外财务人员在岗位和职责分工上不够合理,已使内部控制管理失效。预算是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重要环节之一,但实际上预算管理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不能体现财政支出特点,不能发挥经济指导意义,为内部控制监督管控增加了相应难题。除此之外,针对于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尚存很多不足,无法发挥制约作用,对会计工作其他方面顾及不到,如对资金监管却并不严密等,都是国有资产管控需亟提升的内部驱动因素之一。

(三)素质需提升,信息待维护

一方面,乡镇财政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做到专、精的业务提升,进而不足以完成高质量工作任务,影响了整个机构的高效运转。加之乡镇财政长期队伍、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凸显,不利于乡镇财政工作科学有效进行。发展空间有限也不利于财务团队稳定,外地财政干部就职存在适应问题,而乡镇财政机构直接服务群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语言沟通上无法真正知晓群众真实需要,便不能高质高效完成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中,信息化技术与规范化管理不能相互结合,既懂财务又熟悉财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多,难以适应现代化财政管理发展要求。同时,一些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撑中契合点抓得不到位,二者未能很好结合,只注重信息化,忽略财政管理需求,得不偿失。只有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与信息平台相互融合,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风险管理,才能对乡镇经济建设起到深远意义。

三、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乡镇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在此背景下,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越来越重要。针对目前工作中的不足,须找到合适改善措施,才能确保工作顺利稳步开展。

(一)完善制度,规范行为

在制度完善和行为规范上,要做细做实,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目标进行预算管理,避免预算混乱和随意花销事项滋生。明确提高税收主旨,明确责任划分,上下级单位组织协调,依法征税。而对于财政票据管理,仍须抓紧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对预算内资金加强监管,对预算外支出特事特批,避免收支不平衡现象的发生。同时探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对资金使用行为严格规范,在乡镇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推行中引入招投标机制,严审预决算和验收入账手续。同时根据国家财政5号文,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强化预算,搭建内控

在预算编制强化过程中,需在总体上将每个乡镇作为一个独立核算主体,采用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治理模式,即乡镇财政根据县级财政批复意见,进行专户、结算户、零余额账户开设,将税收全部收进上级财政库并统一纳入预算集中化管理。同时,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先重点后常规原则统筹分配并严控采购支出,才能做到预算细化主责。另外,内部控制的实现是乡镇财政发挥内源动力的指引,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包含专项资金管控、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执行等各专项管理制度建设,对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式优化,尤其是预算管控优化,确保约束作用发挥。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思想教育普及,提高其对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性与工作的自律能力,建立高效责任追溯机制,对违法乱纪形成一定约束;最后,人大、纪检通力合作,建立齐抓共管立体监管体系,确保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提档升级。

(三)搭建团队,信息提升

要高度重视乡镇财政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所急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强化执政基础、落实惠民政策、重视财政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有效解决人员编制不落实、队伍不稳定、基础有缺失等问题。打开用人进出渠道,允许基层财政人员自动流动,优秀人才得到提拔,储备人才尽显能力,避免青黄不接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团队综合素质,实行自我充电与外部强化两种途径,加强职业道德,加强专业培训,并出台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同时,在现代化信息平台打造上,还需从服务、管理、消费多维度进行优化,丰富信息建设广度。在服务方面,通过内外网站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职能和办公流程,使财政信息透明度增加;在管理方面,实现网上办公,借此获得各级部门全面、及时、准确信息,由数据库对专业数据进行汇总,促进财政部门信息支撑科学化建设;在消费方面,利用互联网政府采购信息,进行电子招标,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关于网络安全风险防控,硬化约束,提高信息规范程度,为乡镇财政的政务公开提供方便,从而保证财政信息公开透明。综上所述,乡镇财政应从制度、内控、人员及信息方面全方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其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珏.论如何进一步实现乡镇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6):93-96.

[2]金绍英.乡镇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经济,2016(17):68-68.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存在问题;建管思路;西昌市

1西昌市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西昌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南横断山区,安宁河谷中游地段,是凉山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8.50亿m3,平均降水深1013.1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4.01亿m3,其中:本地地表水12.21亿m3,地下水1.0亿m3,外来入境水40.8亿m3(雅砻江外来水量无利用可能,未计算在水资源总量之内),人均水资源量9404m3。水资源的天然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根据水利普查统计,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0185万处,蓄引提供水能力量2.25亿m3,设计灌面2.70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518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725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442万hm2,现有水利工程实际供水量中,农业灌溉供水2.02亿m3。已建成各类水库16处,总库容0.0645亿m3,有效灌面0.1342万hm2,均为小型水库;建成引水工程204处,引(提)水能力1.38亿m3,有效灌面2.067万hm2;建成山平塘、石河堰、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777处,总蓄水能力0.722亿m3,有效灌面0.18万hm2;建成水轮泵、机电提灌站工程126处,提水能力0.087亿m3,有效灌面0.1373万hm2;建成小型水电站65处,总装机166249kW;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9112处,解决困难人数11.04万人;建成堤防90处,共计178.7km。

2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不平衡

全市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还有一部分是解放前修建的,这些工程当初设计标准偏低,再加上施工工艺简单,因而质量不高,经过多年的运行,渠堰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道输水损失增大,渠道利用系数极低,再加上渠堰工程中各支、斗、毛、农渠引水口控制的不足1%。绝大部分为有口无闸工程,调水配水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市水利工程基本上无量水测水设施;灌溉方式陈旧,漫、串灌较为普遍,水量损失严重,不能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全市水利工程中蓄水工程所占比例很小,蓄水量少,调蓄能力差,虽然全市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季节性缺水严重;由于全市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差,仍不能解决枯季工农业生产用水矛盾。此外,地处水尾及二半山区的中坝、阿七、黄联、黄水、礼州、兴胜、安宁等乡镇仍存在部分旱片死角,地处中高山区的荞地、磨盘、银厂、巴汝、白马、马鞍、洛古坡、安哈、民胜、琅环、响水等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用水等问题仍不能保证;绝大多数库塘因为上游植被破坏,淤积严重,效益锐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提水工程设备老化,工程运行费用高,供水成本高。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仍是全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

2.2农田水利前期工作相对滞后,部分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报告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已批准的江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业规划和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基本建设程序申请立项。立项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报批程序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开工报告的上报、审核和审批。但受资金计划安排的制约,很多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仅仅只是落实在规划层面而已,另外一部分项目,在资金计划下达时,离项目要求的完成时间已经很近了,要想完成任务,则必须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再加上前期工作成果上报审批手续繁琐,真正留给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部分承担项目前期工作任务的设计单位出于时间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前期资料收集不全,分析不够、缺少实地考察,缺乏地勘、测量等资料的情况下急于开展水利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造成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农田水利项目来自多个主管部门,政出多门,部门之间缺乏统筹,也给项目规划设计带来了很大难度。各部门在选择项目建设区时,都注重了选择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相对富裕,项目实施难度小的地方。这些地方成了各项目实施部门的“必争之地”,在相邻几年间或同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小农水项目、高标准粮田建设、烟水配套等项目都在同一区域实施,导致工程项目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2.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权利不清,重建轻管问题突出

一是体制不顺,管理乏力。2003年水管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全市除保留了盐中片区水管站、南宁片区水管站、高枧片区水管站、黑沙河管理站4个基层水管站外,其余水利工程管理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受益村组负责。虽然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均设有水利员岗位,但由于人员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在乡镇还要兼顾许多地方行政工作,加上管理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水工程管理缺乏监管,设施破坏严重,维修不及时。例如,盐中灌区在2002年前由盐中灌区管理处管理,撤销灌区管理处后,由盐中片区水管站管理进水口,各乡镇管理各自范围内渠系。现状是进水口进水是有保证的,但渠道管理效果则较差,盐中灌区九龙堰2009年初整治完成后,当年运行情况非常好,但由于缺乏管理,仅仅过了4、5年,渠道就淤积得非常严重,效益锐减。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虽然明确由村或组负责专管管理,但没明确到人,管护经费没得到落实,导致管理形同虚设、工程无人管理。二是位置分散,重建轻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全市分布较广,建成后没有专管机构,缺乏后期管护,责、权、利不明确,表面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政府建成后管不了、群众使用又不管的局面,导致工程设备提前老化,渠道垮塌淤塞,利用率降低。三是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缺乏完整、规范的制度,致使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等责任主体责任不明确,责任感不强,管理混乱。乡(镇)政府、村组争取水利设施的积极性高,但管护工作严重不足,“重建轻管”的问题突出,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人翁意识淡薄,水渠淤积、渗漏、断裂后无人及时维护,引水保灌能力差,管护不到位导致工程使用周期不长,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2.4基层干部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市农田水利项目基本上是根据资金渠道的不同由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项目的考核、考评、验收等也是针对各相关部门,项目区所在地乡镇村组没有多大责任,所以积极性不高。有的乡镇对实施项目持消极态度,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项目区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差。有的村组干部出于利益原因,消极抵制,甚至鼓动群众阻扰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乡镇干部认为兴修水利的主体应是农民群众,“谁受益,谁投资”,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而大多群众认为兴修农田水利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无关,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取消农民义务工,群众“力不出,工不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管不问,但是一旦项目建设影响到其个人利益时又阻挡施工,致使工程难以顺利实施。此外由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占用田土及其附着物毁损,没有补偿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修建道路、修建水利设施、整治田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少数农户的承包田地和毁损其附着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项目建设经费中又未将补偿和毁损附着物的资金列入预算,给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障碍,当事农民阻挠施工的现象经常发生,成为项目实施的难点问题。

2.5水利管护经费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新时期以来,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逐年加大,全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总投入17.16亿元,是“十五”期间水利投入的10倍,水利工作大规模的投入,促进我市水利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各级财政基本没有安排水利工程管护经费,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多,管护经费不足的矛盾则更加凸显,工程建得越多,管护包袱越大。全市农业水费标准过低(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全市大多数地方农业灌溉水费标准为每年20元/亩,至今未变),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水费征收难度加大,近年来,有的乡镇索性就不再征收水费,有的乡镇虽然征收了水费,但也基本上没有用在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上,致使工程损毁淤积严重,效益锐减。此外,水管单位人员偏少,待遇差,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也给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西邛渠管委会,目前的管理人员仅1人,且年龄已超过60岁,几次要求退休,但由于无人接手,只有暂时继续维持),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3水利建设与管理思路探索

党的的胜利召开,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西昌水利人提出了新的思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确立新的治水理念,进一步提高水利工作队伍人员素质,水利管理与投入机制、运营机制、水费改革、水权拍卖与转让、基层水管单位队伍建设等问题需要专题研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梳理,希望探索出一些有用的思路。

3.1科学规划,防止盲目建设

政府应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开发。首先解决制约当地生产发展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最佳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因规划设计方案不科学而造成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2增强管理职能,协作配合打总体战

市级成立统一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构,政府应赋予该机构一定的权力,对上级各个部门下达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检查验收,避免各部门各行其事,各自为政。对同类型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打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扩大规模效益和示范效应。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机构重叠,人员重叠,项目重叠,重复建设等弊端,实现项目建设规模化,资金效益最大化。

3.3完善政策规定,加大财政投入

(1)统一投资标准。相同建设内容的小农水工程、烟水配套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项目,国家在制定投资标准时,应尽量统一,不能相差太大。(2)项目预算资金要切合实际。上级部门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区实际情况,并对项目单位面积按要求建设所需资金量进行足额测算,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使项目任务更加符合实际。从源头上防止工程投入的“先天不足”。(3)取消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西昌市虽然近年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已跨入少数民族地区先进行列,但总的来说财力还是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项目增多,需要的市级配套也很多,配套工程建设经费仍然困难,建议取消州、市两级涉农项目的配套经费。(4)在项目经费中增加毁损农户土地补偿费和毁损土地附着物补偿费,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5)增设项目管护费。一是在项目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二是地方政府每年按工程资金额度的2%~3%安排工程维护费。以保障建成的工程处于良好状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4搞好项目储备,加大向上争取项目的力度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水利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大项目储备和申报力度。市财政应当解决项目储备的规划设计、立项申报和前期工作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争取项目的积极性。

3.5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工程管护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与建设同等重要。对现有农田水利项目,要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对有专门机构管护的水利工程,要尽快解决人员定岗定员问题,让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对绝大多数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管护的农田水利项目,应在工程建设资金总额中预算管护费用,以便落实专人进行工程维修管理。在项目未列入管护费前,市财政应落实一定资金对管护人员进行补贴,对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的工程,要拨付专项资金及时进行维修。

3.6加强项目建设宣传,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农田水利项目确定下来后,项目实施部门应该及时主动地与项目建设区的乡镇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与乡镇村社干部一道,深入到项目区群众中去,宣讲党的惠农政策,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标准、工程作用,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使项目区群众要我干变我要干,真正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人翁,真正把项目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项目建设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4结语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生态环境;智慧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

基于发展道路和经验总结和提出的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生存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要综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通过统筹规划,保障设计成果的科学化和合理性,符合生态学有关要求与原则。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之一,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站在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等多个层面分析,打造有机生态体系。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分析

2.1案例概述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以广西某城市为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于生态优势,在现有的水系脉络和地质构造基础上,贯彻水生态建设理念,围绕水环境和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以及水文化,探索打造生态体系。总体规划如下:①构建一轴两环水系格局,增强“通”的功能。②打造双核两带产业格局。③打造两地多点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2.2生态规划

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为例,要围绕当前的生态环境和问题入手,做好生态规划,治理和保护生态。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漓江为根本,结合城市格局与漓江生态环境,打造“一连一通一育、一蓄一调一供、一管一控一护”的漓江保护和利用水生态新格局。具体来说,通过建设水利工程,通过水库调蓄,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并且为城市补水;利用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保障城市供水与漓江补水等。通过加大法律建设力度,强化水管理,积极推进生活污染源整治工作,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出的“两江四湖”工程,依据宋代城池图环城水系构架,实现各类效益的统一,产生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打造的水环境体系,采用控污减排和综合整治方法,解决水环境问题。建设的60个截污工程,能够使得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水源地保护工程,涉及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以及生活污染源整治等。除此之外,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8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68个。

2.3产业规划

积极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田污染预防与治理力度,打造稻-灯-鱼-菇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蔬生态农业模式,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漓江为核心轴,以水环境治理促进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与区域文化优势,通过连接江湖,增强辐射效益,形成人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格局。依托生态资源,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生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

3.1精心设计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精心,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目标能够实现。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发展阶段差异,所以规划设计难以统一。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围绕景观设计和产业设计以及住区设计等内容,做好前期的勘察与调查,掌握生态和发展的现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例如,促进建筑与园林共同发展,则需要做好街道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密切结合,实现对江河湖泊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与文化的深度发展,达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紧密结合的效果。注重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融合智慧城市规划内容,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和医疗产业等的建设,加大生态产品的开发力度,优化与调整产业布局。积极进行生态产品的开发,优化布局产业格局。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经济的占比。在企业发展方面,注重环境信用评级,使其注重环境保护[1]。

3.2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从生态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表达权、监督权,在规划和建设以及管理方面均有相应的权利。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生态治理和保护,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的受益者是公众。目前来说,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公众的参与不强烈,未能有效发挥公众的力量。究其原因,生态建设成效的获得时间很长,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强等。实践中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奉献力量。例如,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公众参与模块,在开展生态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等工作时,同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相应的信息和建议,更好的了解环境现状和民众的需求,进而高效推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获得更好的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2]。

3.3增强规划的协同性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要同其他规划紧密结合,提出高品质规划建设方案。以某城市为例,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模式。从产业规划方面分析,布局科技智能、大健康以及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以及各类项目,打造城市新名片。围绕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加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事物、事件、人的互联互通,设计多个智慧应用。信息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融合,能够为生态监测、治理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水平,为民众提供优势的服务,增强群众的幸福感[3]。

3.4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自身生态为基础,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打造稳固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各类措施,不断提升生态资源,形成完善的资源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资源保障。规划的内容,包括内外环境,比如发展边界和生态廊道等,要做好整体和细节的把控。全面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和道路以及各类空间,进行生态绿化设计,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局面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积极推广绿色运动。贯彻环保理念,加大对能源利用度,比如地热能和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积极替代传统能源,缓解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产业方面加大项目的环评力度,推广利用绿色加工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提倡绿色出行,打造绿色交通系统,调动群众的力量保护环境[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做好生态规划和产业规划等。文中结合实践,提出增强规划的协同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等规划设计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向虎.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1):189.

[2]刘洋.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104-105.

[3]高妤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213.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芜湖县

引言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年均气温16.3℃,年均降水量1268.1mm,总面积670km2,人口35万。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水利灾后重建工作,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从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建设水平,对后期的运用与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要性分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支沟(渠)以下沟(渠)系、塘坝、小型涵闸和小型泵站等,是农业生产的最基础支撑条件之一。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条件及适宜的农业生产需求为主要依据,以骨干水利灌排体系建设成果为框架,按排水区、水系、小流域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系统工程,保障规划设计区域的农田排涝、灌溉、水生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区域农业生产正常运行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2.1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工作不够完善。在过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农田水利骨干体系尚未建成,经常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注重局部、缺乏全局观念,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等问题。没有总体统筹的理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涉及到水利、国土、财政、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建设标准与要求不一,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有很强的部门属性,很难保证项目设计都能保持较高的科学性和兼容性。

2.2施工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管理不到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比较粗放,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通常不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建设地点多、线路长、工期紧、施工范围广等特点,一般均须在“今冬明春”完工,保证在春灌期受益;对应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较多,尤其是在业主专业技术力量有限,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不足、施工力量弱的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就难以满足工期的要求,在项目建设中后期普遍存在忽视建设管理程序抢抓工期的现象,导致建成后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差距。

2.3工程建设缺乏质量意识,监管不足。为提升农田基础设施,近十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项目体量也在逐渐加大。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单体工程点多面广,难以真正推行项目化管理。在工程实践中,具体从事施工的往往不是中标单位本部人马,而是分包给当地的施工班组,这样就难以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组织施工。如果建设主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在工程实体成形过程中,基本没有施工工序报验的概念,会导致部分建成后的实体与设计存在较大出入,严重削弱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应发挥的效益。例如,某干沟上的两座过水涵,设计时,其底板高程为2.0m,过水断面为3×2.6m,满足干沟抽排过流要求;在干沟南端拟建排涝站,勘测单位测量发现两座过水涵底板高程为3.2m,高于设计高程约1.2m,使过水涵的有效过流断面大大缩减。此例反映了施工程序混乱,高程基准复核、过水建筑底部高程测量与复核环节缺失,导致建成后的建筑物功能与效益达不到设计要求。

2.4养护资金筹集难,工程养护不足。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受益的农户和相关的单位无法进行过多的投入。乡镇政府虽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由于管理经费无固定筹集渠道,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就进入“不坏不修,坏了无钱修”的局面,严重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工程一体化规划设计。按排水区、水系、小流域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单元,以骨干水利灌排体系建设(或规划)成果为框架,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系统工程,保障规划设计单元的农田排涝、灌溉、水生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芜湖县六郎镇为例,应将“八小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粮项目、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水系连通项目、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中的拟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部一体化整合到六郎镇十三连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系统,形成多部门合力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放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

3.2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业主一般是乡镇,应与其他水利项目一样必须实现项目化管理,以规范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行为,切实完成水利项目建设任务。如六郎镇成立了以水利分管领导为法人代表、水利站长为技术负责人的六郎镇水利建设管理处作为六郎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委托芜湖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

3.3加大工程施工管理力度。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业主与质检部门要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等有关规定对工程进行验收,明确参建单位责任。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业主应组织专家组对规划设计进行技术审查,重点审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模、设计水位、竖向高程、设备选型等重要设计指标是否合理;审查与骨干水利灌排体系框架的符合性,以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无重大失误。在项目实施前期,应明确各建设主体的责任与主要控制性工作。所有建筑物都应进行放样确认,均需施工单位提供包括高程、平面位置的初步放样成果,监理单位校验确认后方可施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安排专人进驻工地,现场控制建设流程与工程质量。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小组人员均需持证上岗,按监理规范与施工规范对施工程序进行监理与验收,没有通过验收的工序,决不能被下一工序所覆盖。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均须配备施工员、质检员,每一工序均需在自检合格、向监理单位报验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杜绝无验收的强行施工与野蛮施工。质检单位应不定期查验施工现场,对参建人员岗位与资格是否符合要求,工程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是否同步真实进行查验。

3.4多方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决定了财政资金是其最大的投入。在坚持财政资金占主导的前提下,还应多方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资金办水利的积极性,在工程运用与管护、财政资金奖补等措施上紧密贴合新型经营主体的真实需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3.5做好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应切实加强运行管理与维护,使各项工程正常运行。项目竣工验收后应立即进行项目工程移交,由镇政府全面接收并组织管理,保证各类渠道、排水沟和渠系建筑物能够正常使用并且无安全隐患。3.5.1管护主体与职责。受益范围明确为某一行政村的,项目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直接负责或委托受益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管护。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由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监督村民委员会进行管护。受益范围跨乡镇的,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或委托所属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管护。由新型经营主体承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项目建设主体负责管护。3.5.2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按照“村民自治管理”的原则,有条件的地方应引导和帮助受益农民按照受益范围以灌区或项目区所在乡、村为单位,自愿成立管护协会,负责统一管护项目区农田水利、农业和林业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鼓励利用市场方式确定管护主体。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村民委员会征求受益村民代表同意的前提下,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多种方式落实农田建设工程管护主体。各类管护主体应认真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行,持续发挥效益。严格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收取有关费用,不得擅自将工程及设备变卖,不得破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破坏农田设施的单位或个人,管护主体应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及公安机关报告。通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市场方式取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权的管护主体,必须服从政府防汛抗旱的统一调度,并接受乡、村各级组织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督。3.5.3切实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项目,工程建成后,应按工程特性进行管理责任的落实,建立经常性管护资金筹集渠道,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有人管、有钱修、功能好”的状态,持续为农业生产服务。工程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对辖区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工作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协调、督促各行政村建立管护组织,明晰管护职责;整理、汇总、上报村级农田建设工程管护情况;建立工程管护档案等。

参考文献

[1]王迎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简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45.

乡镇规划设计范文8

2.抓好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各乡(镇)做好辖区范围内脐橙生态复产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间为五年,每年都有一个规划设计。

3.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各乡(镇)按照要求做好大豆种子的发放,建立完善的资料台账。组织果农进行大豆种植,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大豆种植情况。

4.开展考评验收。各乡(镇)做好各项考评验收准备工作,县复产办对全县2019年脐橙标准化生态果园和生态复产示范园进行考评验收。

5.调整村级果技员。有需要调整村级果技员的乡(镇)以文件的形式,向县果业局递交申报报告,县果业局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调整。

6.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果业技术培训。各乡(镇)要协助县果业局,按照县劳动就业局的相关要求,组织做好全县贫困劳动力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人员组织、场地布置、相关资料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