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论文范例

项目成果论文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1

新加坡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工程建设活动,审批文件通常由业主聘请的咨询公司从政府相关部门处获得,主要包括:市区重建局(URA)的规划许可证。建设局(BCA)的施工许可证。国家公园局(NParks)的关于移除/种植植物的许可。环境及水源部(ENV)、环境部(NEA)中央建筑计划组(CBPU)、公用事业局(PUB)关于临时给排水的许可。申请临时土地使用执照(TOL)。当现场临时办公平面布置确定后,向政府相关部门(HDB/BCA/TownCouncil)申请临时土地使用执照。只有获取该执照后,才可以申请水、电、通信设备等接入到现场临时办公室。对场地周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影像记录。施工前,必须请专业测量公司进行周边情况的测量、记录,包括工地周边情况和周边建筑物的情况;此外,对现场进行影像记录,并在月报中提交给业主、咨询公司等相关方,作为现场原始情况的记录。补充地质勘测(如需要)。当咨询公司发现现场土质情况异常时,通常会要求承包商进行地质补充勘探以确定现场土质情况。建临时围档。承包商必须在施工场地周边搭设临时围挡,临时围挡方案需报建设局正式批准。

道路使用申请涉及道路开通、进出入口设置、洗车池及影响现有交通状况的情况,需提交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批准。安装项目信息牌。人力部(MOM)要求安装项目信息牌,包括工程名称、业主名称、承包商名称、咨询公司名称、工期等内容,人力部有时也会要求设置项目安全信息牌、现场平面图。提交防土壤侵蚀控制措施(ECM)专项方案,以防止施工土质流失,污水排放不达标,严防对环境造成影响。开工前,应提交关于环境控制措施、植被保护措施、土方勘测以及土质流失的专项报告,环境部下属的公用事业局审批。开工后也应定期提交有关文件,以便于公用事业局监控。现有树木情况清点。新加坡非常重视树木保护,严禁未经批准的砍伐作业。工程开工前,要将现场的树木情况信息和计划施工情况提交给咨询公司,由咨询公司报国家公园局批准。只有获得批准后,才能按国家公园局的要求,进行树木砍伐或移植。设置施工噪声监控系统。施工现场周边必须设置施工噪声监控系统,确保施工现场噪声在规定的控制标准之下,防止造成噪声污染。探测地下隐蔽管线。开挖前必须取得该区域的原始存档地下管线图,并由专业探测人员对施工场地地下电缆光线、机电设施等进行探测;新加坡对因施工破坏现场管线的处罚十分严厉,处罚金额达50万~100万新加坡元。临时挡土结构(TERS)报审。开挖前承包商需委托政府注册专业工程师(PE)进行开挖方案设计,并由其提交给建设局批准,现场方才可以动工。

新加坡人力部是工程项目安全的主要监管部门,职能包括办理公司海外劳工申请、员工权益保障、工作场所安全保障、工伤处理和调查等。人力部管理严格,惩罚严厉,在新加坡的政府管理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其颁行的《新加坡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法令》是新加坡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主要原则包括:明确工地全体相关人员安全职责,体现了全员管理理念。强调通过有效措施使安全、卫生管理的实际效果得以实现。强调了违规处罚的力度。工场注册。大型工地实施注册制度,工程开工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并设置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席、安全官等。扣分系统。新加坡扣分系统规定建筑公司的基本分数为18分,人力部根据承包商、分包商建筑安全规定等违反情况扣除相应分数。人力部针对扣分严重的单位采取限制劳工准证申请、强化现场监控、限制企业投标等惩罚措施。监控系统(BUS)。监控系统通过评估确定重点监控对象,深化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系统,减少安全、职业危害,提升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安全审计。新加坡规定,新开工项目及大型工程项目必须由第三方安全审计公司进行安全、健康、环境工作审计,重点在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创建,审计将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并作为正式依据报送相关咨询公司等。事故处理。新加坡对事件报告有明确规定,如造成雇员受伤、超过3天病假或住院至少24小时的事件,在意外发生10天内必须呈报人力部。专业人员管理。对部分危险作业工种或需要专业技能的管理岗位,如脚手架、密闭空间、吊举、消防等从业人员实施执业资格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控制人为因素等。强制安全培训制度。对从事危险作业,包括建筑施工、船运的工人,在取得新加坡劳工准证后,必须经过政府的安全培训。未经培训,任何工地不得允许其工作。

新加坡以花园城市著称,环境管理控制十分严格,对工程建设的环境控制也不例外。新加坡规定各大型项目均应设有政府认可的环境卫生官(ECO)。环境卫生官需具有一定的学历及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经过政府指定机构的培训,考试合格注册后方可上岗。环境官负责建立整个项目的环境运行体系,协助项目管理层进行决策,对环境体系进行监督,对环境危害因素进行宣传;专职负责、组织现场环境检查,督促整改。新加坡地处赤道,潮湿多雨,属于登革热发病区,每年均出现由伊蚊引发登革热致死事件。新加坡环境部要求各承包商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灭蚊工作,专业灭蚊人员将根据制订的灭蚊方案,采取现场喷烟、喷洒药物或投放药物于水中等措施来灭蚊。新加坡环境部对现场垃圾等也有较为详尽的规定。新加坡环境部除要求各承包商上交环境控制方案和环境控制报告,还会不定时对施工场地进行环境抽查,对危害到环境、健康的建筑工地,环境部将采取罚款、停工甚至取消企业资质等措施,造成重大危害后果的单位、个人,将承担民事、刑事责任。

新加坡建设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部(MND),具体由下设机构建设局负责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制定、工程质量评定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BCA制定有关建筑质量控制的法案和方案,如CONQUAS21、质量标志(QualityMark),ISO资格认证等。新加坡最早的工程质量标准以英国标准为基础,部分采用美国、澳大利亚标准,并结合了新加坡本地情况。2004年5月BCA、建筑师学会、工程师学会及咨询工程师协会等发起组织编制了国家生产力和质量规范(NationalProductivityandQualitySpecification,NPQS)。NPQS由基础规范和项目特殊数据表构成,是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技术标准的系统规范。业主、设计咨询工程师、承包企业、造价咨询工程师以及供应商等均应参照NPQS的规范要求进行工程建设活动。为对工程施工质量评估统一标准,BCA制定了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ConstructionQualityAssessmentSystem,CONQUAS)。最新版本为2008年公布的CONQUAS第7版。该体系最初仅要求公共工程强制执行,但在新加坡已有越来越多的私人项目自愿采纳了该体系。CONQUAS体系包括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机械电气工程三部分。对结构工程、机电工程的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评价是在工程完成后进行。CONQUAS体系具体评价过程分三阶段:根据施工图确定抽样数量、实际评价位置,进行抽样检查;现场检查,抽取部分材料、设备进行试验;评分,按各部分权重汇算工程的CONQUAS分数。CONQUAS评分以第一次检查结果为准,以此促进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p#分页标题#e#

在对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的过程中,业主委托专业咨询公司组织有资质人员对工程项目质量核查。该人员负责将总包、分包、供应商等的设计、质量资料和验收资料提交至政府指定的部门,由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检查执行情况,BCA只需对审查的结果进行核实即可。新加坡政府对工程项目的检查主要由以下四个部门负责:新加坡水务局/新加坡公共事务局。现隶属于环保部,负责水、电和煤气的供应和管理,主要负责对施工项目的上给水施工进行检查验收。国家环境局。主要负责施工项目的污水处理、排水系统的检查验收和对施工项目噪声控制的检查。新加坡消防安全与防空署(FSSD)。主要负责对现场防火措施和设计的检查和验收。该检查是通过授权给私人公司完成的,FSSD注册人员(RI)首先进行施工项目防火安全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负责。RI检查通过后,FSSD会进行现场验收。新加坡BCA。当以上3个部门验收通过后,BCA对施工项目进行最终检查,BCA侧重于无障碍设施、建筑安全措施的统一检查,检查合格后核发临时使用许可证书(TOP)或者是法定完工证书(CSC)。

建筑咨询公司、机电咨询公司负责向FSSD提交工程防火设计的规划,FSSD根据防火法令检查其是否符合标准,通过则颁发核准通知(NOA)。建筑咨询公司、机电咨询公司负责向RI申请现场检查和验收,检查分为机电和建筑两部门进行。机电部分防火检查通过后由RI核发检查合格证明文件Form2。机电咨询公司将Form2提交给建筑咨询公司,建筑咨询公司将其与建筑部门RI检查结果一并上交BCA,BCA要求FSSD到现场检查通过后,FSSD核发临时防火许可(TFP)。专业分包的新加坡政府注册的给排水方面的检验员(LP)/政府注册的专业资质人员(QP)负责检查验收现场给水后,负责向PUB提交给水完工证。专业分包的LP/QP负责向NEA申请现场排水、污染控制检查,验收合格由NEA根据专业分包的LP/QP核发的合格证明文件FormC1颁发排水完工证。建筑咨询公司负责向BCA申请现场总体检查,如果现场施工各环节工作全部结束并达到最终竣工的要求,则可以申请CSC。如果还有部分不影响使用和安全的收尾工作未完成,则申请TOP证书,待全部工作完成后再申请CSC。

由于政府针对项目的检查分为现场检查和资料核实两方面,所以现场条件和资料收集汇总两方面对于检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新加坡水务局/新加坡公共事务局检查(PUBInspection)。现场条件。①整个给水系统安装完毕且可以使用;包括管道、阀门(闸阀和双止回阀)、水龙头及卫生间的所有卫生洁具;供应其他系统的给水管道及阀门闸阀和双止回阀,如喷泉、饮水器、厨房、空调系统的补水管道等;现场要注意一些PUB的特殊要求,如:喷泉附近饮用水入水口高度要高于喷泉溢流水面最少150mm,在主要的管道上安装双止回阀,注意水龙头的水流量,感应器及延时自闭阀的延时时间等;②排水系统已经完成并且可以使用。文件资料。①给水竣工图;②给水分包LP对给水施工出具的完工证书;③机电咨询公司QP对完工证书符合性的证明。国家环境局检查。现场条件。整个排水系统安装完毕且可以使用;包括所有的管道、检查井、地漏、水沟、排水泵等。文件资料。①排水施工竣工图;②分包出具的排水配件声明;③排水分包LP对排水施工出具的完工证书;④分包LP出具的卫生污水管道液压测试;⑤边界噪声报告。机电的RI检查。现场条件。包括消火栓系统,消防卷盘系统及其水泵,消防自动喷淋系统,专用消火栓系统及其水泵,干式消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手动火警报警系统,灭火器,广播系统,中庭防排烟控制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停车场排烟系统,空调系统,备用发电机组,增压系统,电梯,送风立管的防火封堵,必要的风机,应急灯,安全出口指示灯。上述所有系统必须安装完成,管道充水、相关设备通电,各系统联动的信号线等均连接完毕,各系统具备使用功能且系统之间具备联动功能。

重点检查的是:消防水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电梯系统、必要的风机、应急灯及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动测试检查,检查时模仿火灾发生的状况进行各个系统的单独测试及联动测试。所需材料。M&ERI检查主要提供ACMV(AirConditioning&MechanicalVentilation)安装的竣工图,消防设施的竣工图和M&E系统的测试防火检查清单。同时还需要提供所有原材料的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PSB)证书。建筑的RI检查。包括防火门;安全出口门;安全出口标志;安全逃生通道;楼梯和通道;外部消防通道;被动消防系统(钢结构/清水墙/防火涂料);消防系统及消防设施的标志,如:灭火器、消防卷盘等。上述所有系统必须安装或建设完成,且具备使用功能。重点检查现场所有的防火门、安全出口门、安全出口标志/指示灯、安全逃生通道、楼梯和通道、外部消防通道、灭火器及消防卷盘等消防设施的标志等。现场要注意防火门、安全出口门的开启方向是否正确,安全出口标志/指示灯的安装高度和指示方向是否正确,安全逃生通道、楼梯和通道及外部消防通道的宽度是否满足宽度最小要求等。新加坡消防安全与防空署检查(FSSDInspection)。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2

1.预算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由于前面预算编制的主观性,没有实质上的依据,导致后面执行过程中也缺少必要的控制手段,特别是事前控制,业务部门为了自己的业务考虑,很少参与预算的执行,项目过程中产生偏差,也没有引起业务部门的足够重视,而财务部门的监控属于事后,严重滞后于项目执行,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没有办法对预算差生的超支现象进行控制,导致项目严重超出预算。

2.项目预算管理范围不规范,责任不明确。

由于电力项目执行的周期长、涉及部门多,没有统一的管理,各部门各有侧重,各自为政。执行过程中就会缺少全链条协同控制机制,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够细致,各个岗位的人员在没有统一的项目执行监控平台下,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语言,不利于项目预算的实施。同时由于过程的监控不到位,项目入账进度较低,项目进度滞后的情况下,无法针对性地查找问题所在,项目推进实施困难。

3.预算管控缺乏技术支撑。

项目预算闭环管控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的易用化程度有待提高,如一笔项目付款业务需登录两个系统、执行三次操作,无法按明细项目查询付款进度等;二是系统实用化还需完善,如国网总部统一部署的系统如何有效适应省公司实际情况等;三是考核体系和报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项目预算全过程闭环管理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公司制定加强项目预算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总体要求“深化项目与资金一体化全链条预算管控”,以集约化和精益化为导向。基本思路:坚持业务链与价值链协同融合,计划、控制、监督、反映和考核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审查项目经济性和合规性,以信息系统集成和优化为支撑,统筹平衡和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分工有序、定位准确、管控有力的项目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其主要做法表现为:

1.优化创新项目储备库管理模式。

建立项目储备库管理模式,先把好项目执行入口关,才能规范项目统一出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全国电网系统中开始推广项目储备库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项目预算闭环管理的重要环节。从最初的筹备到发展实施,项目储备库管理模式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断进行改革,才达到对全公司项目进行全口径管理,以唯一关键字项目编码作为唯一标识。在储备库内的项目各专业部门可以动态评级排序,有计划的纳入预算项目。实现所有项目从“储备-预算-实施”的全过程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强化项目预算管理的严肃性,防止随意调整项目计划。

2.项目年度预算刚性控制。

积极探索项目预算控制策略,强化业务部门预算责任,想方设法前移预算控制节点,加强财务部门的审核和监督职能。对于大项目投资,待项目预算批复后,运用ERP系统,财务部负责将项目预算通过项目编码录入系统,进行实时项目预算控制。根据项目特点,采用双预算控制机制,一种是综合计划项目预算控制机制,另一种是专项成本项目预算控制机制。综合计划项目从预算总额、年度项目预算、月度现金流量预算三个层面进行控制,提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能力。对于专项成本项目,不挤占标准成本预算,就需要利用ERP系统项目模块进行预算控制,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成本中心对预算科目进行强控制,采取多维度控制策略是ERP系统预算管控框架下执行的。

3.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刚性控制机制。

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开始实行的,现金流预算控制对于加强项目预算管理非常重要,很多公司会涉及ERP和财务管控两套软件,两套软件在处理现金流控制时候,必须实现信息单向流动,打通系统间瓶颈,确保数据准确可靠。资金支付及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功能优化后,ERP系统依据预计付款时间就能完成自动提取付款计划,计划一旦形成,下月就会形成项目采购类现金流量预算申请。之后经领导审核批准后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直到次月申请提交项目付款时,就会在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总额的控制下完成,并且有付款反馈信息,也为后面进行分析提供资料。

4.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将项目ERP系统、储备库和财务管控系统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逐步构建完成项目预算全过程管控平台。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时警示那些超预算或执行数据异常的项目。同时这个项目预算全过程管控平台还能实现多维度查询功能,实现按项目机构、类别和明细三个维度查询,监督和跟踪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

5.强化项目管理规范。

对于项目工程,要达到全过程控制与管理,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涉及到的人员管理规范十分重要,为了指导全员参与项目预算管理,规范项目全过程的管理细节,制定了项目全过程管理规程手册,以项目管理流程为主线,分清责任,明确工作界限,规范操作步骤和事项,能够更好的进行控制。

三、结语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3

1.1主要含义

全过程跟综造价控制是从立项开始一直到项目竣工决算为止,都需要由专业造价工程师负责。这个实施过程需要其他专业不间断的加以配合。主要范围涵盖:立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编写、方案的经济比较和概算编制、施工图的审核与预算编制、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施工中的造价与控制、索赔处理、竣工结算、投资经济评价等方面。实施的基本原理要确定目标、实施状态的检查、纠正偏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过程与全方位的动态控制。

1.2不同阶段造价控制的区别

1)决策阶段。该阶段主要考虑的是建设条件与费用。这时,要将多种可行性方案加以筛选和对比,最终确定最佳优化的方案,以该方案为依据估算出总投资额。

2)设计阶段。由于当前主要通过招投标或者竞选的办法确定设计方案,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做好优化与限额设计规定,真正确定出概算与施工图的预算。实施招投标过程时,要编制具体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文件,并通过市场机制确定最终价格。

3)施工阶段。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图纸与规范进行操作。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项目的变更以及审核期内的付款签证,还需及时处理承包商的各种索赔。

4)竣工验收阶段。按照承包商提供的工程量与决算做好审核工作,严格审核设计变更以及签证,要防止高估冒算情况的出现。

2设计与招标阶段的控制。

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单位在工程技术和经济分析方面联系沟通较少,设计人员只遵循设计思路以及相关设计法律法规,并不从经济角度考虑设计,和造价人员在经济指标控制方面联系较少,所以无法相应约束指标,造成对工程设计图质量和深度研究不透彻。这些因素无法保证施工图预算和招投标的质量,进而造成清单中错算、漏项以及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的情况。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到35%~75%之间,所以我们必须做好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2.1设计阶段的改进建议:

1)做好多方案的比选。不同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和建筑材料选择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有:基础类型、结构形式、确定层高和层数。在立项及可研约束下,给设计人员更多的时间进行多方案比选,同等情况下经过科学优化后可以降低10%~20%的造价。

2)推行限额设计。主要通过对施工设备、材料与能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来降低设计周期,还能很好的提高项目进度。通过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现代化施工工艺水平等技术手段推行限额设计是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而非简单的降低工程造价。

3)设计阶段引入竞争机制。招投标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提升设计人员的经济核算质量和水平。不光从设计技术上,并要从节约控制成本控制经济技术指标方面着手,明确其在招标中的地位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示,占有一定的地位。

2.2招投标阶段的改进建议

1)近年来,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明招暗定、规避招标、串标围标等等。这些违背市场竞争机制的现象也造成投标报价和市场价偏差较大。所以要重视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工作,以科学、公正、公平的态度,对招标控制价做好审核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至于拖至最后影响招投标以及工程结算。

2)做好招标过程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与设备采购、施工招投标两方面的控制。首先,招标必须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基本原则。做好招标前的资质审核工作,如有必要需进行实际考察;其次,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要积极收集、筛选和分析相关的资料与数据,通过预测、鉴别、分析和评价最终确定招标文件。最后,中标者应为经评审的合理低价者,为了避免恶意的低价竞争,要杜绝绝对低价者中标。

3)必须做好合同的签定。合同中中所涉及的费用,例如:违约、工期、结算等方面,必须明确规定。所有签订的合同,我们需要造价师进行审核,预测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索赔因素,尽量避免索赔事情的出现。

3控制好投资阶段的造价

据统计,投资阶段的影响占到总工程的80%~90%左右。长期以来,由于建设前期缺乏造价的有效依据,经常出现投资严重超标的现象。因此,该阶段的各项经济和技术决策直接左右着工程造价数额。这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标准、地点选择、工艺与设备的确定。实施该阶段过程中,需注意如下几方面:首先,投入高、风险大、回报率高的行业宜采用规模小的方案。投入小、风险低、回报率低的可采取规模大的方案。投资不大、风险系数较低且回报率相对高的宜采用折中方案。其次,投资编制应考虑全面,忌出现较大漏项。通常漏项容易出现在:构筑物、设备投资、配套设施、安全防范、交通设施外部协作费用、资金利息等方面。此外,合理论证方案不应少于三种。这样才能比较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投资总额与效果。最后,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必须合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其支出成本。

4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由于该阶段已经做到了工程的量化,并通过招标确定了承包合同,所以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低,一般在5%~10%之间。由于该阶段是工程项目投资的主体部分,造价差别的最可能出现在投资浪费上。因此,该阶段必须做好必要的现场管理。该阶段的控制重点有:

1)切实控制好工程量的变更与现场签证。任何工程项目都不可能避免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现场签证要保证随做随签,签证要注意以下方面:必须符合量化的要求、内容必要与实际相符、内容要控制在应签证范围之内。

2)做好设备与材料的控制管理工作。进行相关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没有得到审批的禁止签订相应合同。此外,还要随时了解当前市场上主要材料的价格,通过限制订货量可以有效的节省费用。

3)控制好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程序。合理安排拨付相应的进度款项与设计变更和其他增补单价工作。

4)做好施工过程阶段的索赔工作。所有的索赔(费用或者工期)都必须以真实度现场资料为依据,还需符合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施工阶段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保管,便于处理相应的索赔,有效避免产生额外费用。

5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4

(1)工作时间长。

一般国际工程实施周期相对较长,而合同管理贯穿工程始终,因而工作时间相对较长,需要从标书认领后直至合同完成这一阶段不间断的连续进行。

(2)工作量巨大。

不同于普通的工程项目,国际工程规模都相对较大,结构复杂,因而项目实施工期相对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实际状况的影响工程造价以及工期都会发生变化。因而合同内容中规定的相关事宜都无法实现,一些超出事宜层出不穷,因而合同变更频繁,索赔任务相对较重,因而工作量相对较大。

(3)需要协调管理事宜众多。

国际项目往往并非单纯由一个单位完成,由于项目规模巨大,因而参与单位众多,合同在履行时间以及空间上需要进行及时的协调,保证合同履行衔接自然。合同管理工作需要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保证从合同内容、施工技术以及组织时间上可以形成完整的施工体系,保证合同能够有效履行,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4)实施过程相对复杂。

国际工程项目相对较为复杂,从标书的购买开始,一直到合同结束,实现整个完整的过程合同事件总数可以达到几百,多者甚至达到上千。在这一过程中,一旦某一环节发生疏漏就有可能致使整个项目前功尽弃,给参与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合同管理改进建议

(1)了解国际法律环境。

法律是社会行为都必须遵守的基础性规则,合同管理中,合同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管理,法律高于合同。因而法律环境是经济行为的基础条件,也是合同实施的基础规则。在合同的签订、生肖以及变更等行为中,都会涉及到法律或者法律解释、法律原则,而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当合同的签订、履行等行为同法律发生矛盾时,一般遵循所在国法律。所以,合同管理必须建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那么就必须深入研究相应的法律制度,即了解合同所在的法律环境。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FIDIC合同条件和ICC以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原则大多都是源自于普通法原则以及普通法体系。了解这一背景对于国际合同管理意义重大,因而在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时,必须首先了解法律环境。

(2)正确签订合同。

国际合同的签订是进行合同管理的首要条件,只有签订了合同后,合同管理工作才能进行,因而合同的签订具有重要的意义。合同会对签订双方的权力义务进行规定,通过合同内容予以体现,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会明确界定各项管理工作,例如目标管理中主要以质量、进度以及费用管理为主,而在资源管理中主要以采购、人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为主,综合管理主要会涉及到集成、风险以及范围等。因而在项目实施中其主要的基础以及依据便是项目合同。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国际项目管理体系。因此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合同体系的研究,保证整个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真正符合我国的国情。

(3)履行保证体系的建立。

通过保障体系的建立有效保证合同的履行,同时通过该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国际工程项目日常事务的办理提供有序可靠的环境,合理控制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合同时间,从而顺利实现合同目标。首先需要进行目标管理,全面完成合同交底工作。所有合同管理人员必须熟识合同条款,并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项目负责人以及合同分管负责人都需要对管理员在合同管理时进行交底,并解释说明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管理模式为目标管理。其次,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程序、报告,并进行行文管理制度。最后,则要对管理内容进行归档管理,方便后期对相关资料档案的查询。

(4)合同实施过程管理的加强。

a.工程目标监督的加强。工程实施控制的目标主要围绕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费用,管理这些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工程实施按预定的计划进行,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同时由于实际情况干变万化,导致合同实施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这就需要对合同实施进行跟踪,不断找出偏差,调整合同实施。b.加强信息管理的加强。信息化管理是给工程合同管理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信息流通的路径,避免无效信息和信息交流的混乱;二是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有关信息进行链接,做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速,降低项目管理费用,提高效率;三是加强业主、总承包、监理、分包商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发出的内容和时间有对方的签字,对对方信息的流入进行及时处理。

(5)合同变更管理的加强。

合同变更是索赔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合同变更的处理要迅速、全面、系统。合同变更指令应立即在工程实施中贯彻并体现出来。在合同变更中,量最大、最频繁的是工程变更,它在工程索赔中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对工程变更的责任分析是工程变更起因与工程变更问题处理、确定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依据。

(6)索赔问题的解决。

第一,国际承包工程的风险大多数落在承包商,如果承包商不会利用承包合同和法律,对自己不得不完成超出合同规定的份外工作或者特别困难的施工条件所造成的额外开支索赔回来,那么肯定将蒙受损失,甚至导致项目亏损。第二,进行索赔工作时,必须熟悉全部合同文件,并能灵活运用,以便印证合同条款来建立和论证自己的索赔权。另外,还应熟悉工程所在国有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国际惯例。

(7)分包合同管理的应用。

a.分包商的确定之前,需要对分包商资格进行提前预审,针对分包商技术力量以及财务和以往的工程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考察,而并非仅仅对中标价格的高低进行考虑。b.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证合同全面严谨,通过合理使用经济手段以及合同条款,避免在合同的履行中出现违约现象。针对合同中对总承包商不利的条款以及过大的风险等,都应当向合同条款中进行转移,对总承包商所应当面对的风险应当让分包商进行共同承担。c.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合同内容,在合同规定范围中对工程进行层层把控,避免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复报价以及多报现象的发生。d.对当地法律法规进行充分了解,并掌握当地分包商在分包过程中的工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做好反索赔的相关工作。以此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索赔工作,避免当工程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发生索赔事件,无法应对。

3结束语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5

1.教师角色业务流程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适合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能够适应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科学研究信息的统一和科研信息公开;

(2)一般职业院校涉及的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

(3)建设期内各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4)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管理;

(5)科研获奖管理;

(6)科研考评管理;

(7)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与以上问题的适应性;

(8)具体开发相关的各类问题。

2.预期目标

根据对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研究,开发出一个能够适应一般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能够适应我院今后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能够识别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教研室用户、分院用户、部门用户等五种身份的人员,并分配各类人员的职能。

(2)教师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个人信息修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进度维护、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上传、科研获奖信息填写等功能。

(3)教研室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教研室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进度查询、本教研室科研成果和获奖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4)分院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分院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进度查询、本分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5)部门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全院科研人员查询(汇总)、全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进度查询、全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6)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所有权限并根据需求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功能等。

3.功能结构设计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页设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研处网站结合为一个统一平台。

(2)进入系统后选择菜单包括“个人信息、公告与通知、课题申报、科研进度、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统计与查询”等。

(3)“课题申报”菜单下提供网上课题填表申报格式,格式具体内容按学院课题申报内容设计。“科研进度”菜单下提供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相关信息。“科研成果”菜单下提供论文信息、教材基本信息、获奖信息等的填写及电子稿上传功能,并需限定填写无空字段,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期刊名”为必填字段以保证该论文已正式发表)。“考核结果”由科研立项、结题或获奖情况结合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自动产生,以表单呈现。“统计与查询”提供部门、分院、教研室、个人的四级分类方式。

(4)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统计查询设计:为教师提供历年“个人论文、科研、著作”等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为教研室和分院提供本部门科研、和教材编写的汇总查询;学院科研处提供历年核心期刊查询,各分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的查询,各分院课题、论文、教材编写情况的查询,各分院科研考核情况查询等。

(5)输入模块主要输入教师科研、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信息,系统为教师或其他部门职工提供本人的论文录入、科研课题的录入和教材编写(已出版)的录入信息窗口。分院秘书负责对教师录入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课题以立项和结题为标准,论文主要检查是否非法出版刊物,教材以已出版为标准)(分院、部门不负责教师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科研处负责对其他部门职工科研、论文、教材编写的一次性审核,对分院初审的科研、论文和教材编写进行终审。系统提供全院每年各分院、部门的所有科研成果、出版教材和的统计功能,并自动计算考核成绩。

(6)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并可采用手动备份或定期自动备份两种方式。

三、系统实现

1.软条件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根本保证。我院组成“职业院校通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网站开发能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项目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务处管理人员,有2人拥有丰富的网站项目开发经验。这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软条件”。

2.硬实现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6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三)缩短时滞,重视网络优先出版

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提升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传播功能,首先要提高刊物的时效性。缩短时滞,帮助作者及早确定科研论文的首发权至关重要,其关系到信息自身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问题。因此,编辑部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加快稿件送审、退修、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缩短稿件出版同期。纸制刊物因其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传播时效性不及网络的特点。期刊编辑部在注重纸制刊物出版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的期刊网站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校对,迅速、准确地完成网络优先出版,可以提高论文出版时效,加快论文上网速度和文献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

二、科研导向功能

要提升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一要在办刊过程中密切关注科研新动态,打造刊物特色栏目,及时报道科研新成果;二要提高编校质量,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先进性,不出技术性差错。科技期刊科研导向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刊物的知名度和受众的认可度。

(一)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激发立题新思路

科技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如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在研参考,使其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效、利弊、得失,可以使科研人员少走弯路,激发其立题新思路,在同领域研究中选立更新、更深、更好的课题。这是科技期刊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编辑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渠道,定期与科研专家联系,了解其执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并积极约稿。对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的论文,制定“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如能及时刊登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刊物影响力,提升期刊科研导向功能。

(二)多渠道吸引优质稿件,打造期刊特色栏目

要提升期刊的科研导向功能,关键是多渠道约到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指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方向、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有创新性、内容真实的稿件。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来源质量,优质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8]。编辑要重视与重大及重点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加强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其项目进展,力争在其科研成果产生的第一时间向其组稿。编辑应密切关注科研动态,挖掘热点和主题,多渠道设法吸引优质稿件[9]。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特色栏目,或分专题出版专刊等。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并及时到位地为作者服务,以激发科研人员撰写科研论文的积极性,便刊物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平台。

三、科研提升功能

科技期刊主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只有提高期刊的载文质量,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程度,提升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优质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载文质量

科技期刊审稿过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专家二审、主编三审的环节,其中,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审稿专家可以从投稿作者中选择,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从项目负责人中选择等。要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精力充沛、乐于将部分时间奉献给期刊工作的科研专家作为审稿专家。将稿件送给研究方向相近的审稿专家二审,才能保证稿件送审后能及时获得准确高效的审稿结果。稿件送审期间,编辑要及时与审稿专家交流沟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作者的申辩意见。如能将审稿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作者,则更有利于稿件学术质量的提高[10]。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可优先录用近3年内下达的基金项目论文,对非基金项目论文择优录用。无论是否为基金项目论文,都要严格执行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要重视稿件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把关,确保载文的学术价值,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二)增大研究论文比重,优化刊文研技比

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提升期刊的科研功能,须强调刊文内容能紧跟目前农业科研大趋势,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期刊要在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压缩技术类论文的刊载量,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判断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稿件学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向高水平科研人员约稿。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优质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培养作者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点业务工作之一,依托期刊日常的编辑工作,做一位善于发现潜力作者的有心人,并尽己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作者。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不仅能保障刊物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通过培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中,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尚待提高。编辑可以就有关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培训班,对包括科研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论文检索、科技查新、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就作者在研究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与引导,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论文进行点评与辅导,从而在提高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刊物影响力,为刊物吸纳并培养作者,不断扩大本刊作者群。

(二)通过稿件处理培养优秀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尽己所能为本刊培养作者群。尤其对学术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有科研热情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在稿件退修过程中,要耐心指导,经常沟通,关心作者成长,对作者的合理要求予满足,努力为作者提供高质量且舒心的服务,从而赢得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退修的稿件经多次交流沟通并往返多次修改后,作者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三)通过样刊使作者掌握写作规范

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量环节,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整理,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农业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国家标准了解不够,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在论文内容、撰写格式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图、表进行加工整理等等。通过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新的加工和整理及作者的配合性修改,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论点论据一致,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待样刊返回到作者手中后,及时与作者交流写作规范,也能为作者的再次投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7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对科研信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曾指出:“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而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其中编辑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要素,作为能动力量非常关键,只有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才有利于科技期刊作用的真正发挥,从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也非常必要。一是,编辑个人发展的需要。科研意识是编辑鉴别、运用高质量科研信息的基础和前提,是编辑学术把关的重要保障,也是编辑必具的基本素质。科技期刊编辑从事科研活动对编辑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编辑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2]。二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稿件的组织、评审及编辑等环节把好关。编辑自身科研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学术水平的提高,确保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编辑的科研能力。编辑的科研活动是期刊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科技期刊需要既有过硬的编校技能又有丰富的科研知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三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不断调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媒体转型与融合不断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不断实施;期刊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需调研、研究和破解。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对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跟上形势的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本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都应积极从事各类相关的科研活动,切实加强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编辑科研能力的主要内涵

科技期刊属于学术出版范畴,科技期刊既要抓好学术,也要抓好出版,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科研能力也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能力,主要是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科研能力,要具有对科研信息的敏锐能力和学术洞察力,具有对科研选题的策划能力,具有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具有对作者的指导能力,要充分发挥好“科学守门人”的重要角色;学术能力重在前端,关键在于抓好学术质量和学术把关。二是出版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熟悉了解期刊发展前沿,深入理解办刊规律,能够熟练运用编辑出版学相关知识、技能和手段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出版能力重在过程和后端,抓好出版规范和学术传播,关键在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笔者以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应该是学术能力和出版能力的有机结合,不仅涉及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还包含对某一专门学科的科研能力,不能顾此失彼,要两手抓、两手硬。

3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3.1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

一方面,多数科技期刊编辑至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拥有相关专业的背景,在求学期间已具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加之从业后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学习与再学习,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编辑长期与学术论文接触、审阅大量稿件,在论文撰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字功底好,实践基础好,加之文献检索便利,相对容易,有利于论文撰写与编辑,并将办刊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3.2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劣势

有研究表明,期刊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并不乐观,仅六成编辑组织或参与编辑学课题及非编辑学类课题,其中三大影响因素分别为工作时间不允许、没有经费和非编辑类科研成果不认同。另外,编辑从事科研多数是兼职科研,既不同于高校教师,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还存在心理惰性、压力不足等主观问题,也存在激励不够和方法薄弱等客观问题。

4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有诸多途径,见仁见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途径是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论文撰写。

4.1科研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是提高科研能力的根本途径。科研项目是以问题为导向,因此,问题的角度和层次非常关键。问题的层次方面包括社会层面的全局性问题,政府部门或行业层面的行业管理和改革发展问题,出版单位层面的编辑出版流程、内部管理、数字出版问题,编辑层面的编辑职业规划、编辑心理、选题与约稿问题;同一个问题可多层次研究,也可从某一层次切入研究。问题角度方面有社会科学角度、自然科学角度、跨学科角度等,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科技期刊编辑直接参与科研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可利用自身的工作优势,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的是有科研项目的支撑。而项目的申报过程从信息的收集开始,到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项目的实施过程则是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修订方案,直至项目的最后结题验收,可实现完整而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实践,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并指导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科研素质。一方面,可自主申请或参与申报各级编辑学科研项目,编辑类涉及多个类别,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传播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省市地方政府项目、全国及地方行业协会项目等,应及时关注科研项目申报的动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通过项目的研究工作,掌握编辑学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对某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聚焦研究。另一方面,可申请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也可参与相关学术团队的项目申报,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各部委项目及地方政府自然基金项目等,应及时跟踪、掌握了解与所在期刊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信息。应通过不同渠道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亲身经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4.2学术论文撰写

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编辑科研素质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撰写论文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人员对某一课题或问题的研究程度,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调整的过程。撰写论文的过程锻炼了学术表达能力、语言规范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和专业水平。编辑通过积累自身的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专业期刊信息、科研前沿信息和文献资源信息等,才能更好地指导作者论文写作,开展论文写作方面的学术服务,培育稳定的优秀作者群和潜在的核心作者群,提高学术期刊的生存力。撰写学术论文至关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调整和转变,要从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导致的被动式“要我写”,不断转变为主动式的“我要写”,充分发挥编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开展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学术论文撰写方面的良好习惯。

5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策略

5.1以点切入,深耕细作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论文撰写和项目申报中涉及的问题点,可能是编辑学或相关学科方面研究的热点或难点,也可能是编辑自己的兴趣点。寻找问题点的途径包括:可关注每年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项目申报指南及批准情况,这些项目指南是当前乃至未来该学科领域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可参加学术会议获取相关的问题点,因为学术会议汇集了行业最新的学术观点、最热的研究报告、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还可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文献,尤其是综述性文献,该类文献涵盖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有利于了解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规律,预测学术发展方向;还可关注业内知名专家的学术研究动态,利用Google学术搜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学术网站等途径,把握学术发展方向。通过不同途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点,以点切入,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不断深耕细作,才能不断结出果实。

5.2加强互动,互相促进

学术论文撰写和科研项目申报是提升科研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应加强两者的互动发展。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掌握了行业发展动态和信息,发现了问题,启迪了思路,以论文为基础和支撑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支持,可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既可应用于实际工作,又可提炼成系列学术论文,供业界参考,两者不断互动发展、良性循环。可见,既要着力于编辑学论文的撰写和项目的申报,也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切实提高学术出版能力。

5.3加强交流,吸取智慧

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走出去,敞开心扉,善于与编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编辑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可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方式建立沟通的渠道,专家学者对行业方面的学术问题会有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吸取智慧,启发思维,扩展思路,能有效提高编辑自身的科研水平,也提升期刊的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

5.4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在学术论文撰写和科研项目申报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开展跨地区、跨单位、本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团队方式形成研究的合力,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合作共赢,从而提升整体水平。例如,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和思路局限的问题,通过合作,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论文的高度和写作的水平;项目申报中存在前期成果不足的问题,可寻找前期成果丰富的项目组成员,通过项目组成员前期的成果可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又如申报书的撰写苦于思路不明,可通过合作,借鉴他人的成功表达经验,还可请团队成员帮忙修订和润色提高。

项目成果论文范文8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

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p#分页标题#e#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