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论文范例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1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要缔约方通过小范围磋商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安排。2000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工作,是最早颁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国家之一。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题为《我们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效仿美国20世纪90年代抓住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机遇的模式,制定了一揽子相应政策。日本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长远发展目标。美国也大力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政府上台不久也推出新能源战略,望其成为美国走出经济低谷、维护其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

2.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增长,各种能源和环境问题集中凸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关乎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而这些变化需要各国政策、技术创新和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战略,在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大调整,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时,应该借鉴国际社会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建立起我国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2.1制定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政策体系,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2.1.1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后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英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2010~2050年碳排放目标,2007~2009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2007年,欧盟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并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欧盟提出“欧洲2020战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0%;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议》,但近20年来美国也很重视节能减排,如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经济法案》,以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绿色新政”,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作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2006~2007年日本先后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增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2008年日本首相提出的“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1.2制定创新清晰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如实施碳排放交易,发现碳排放价格;征收碳税,构建绿色财政体系;提高能效和环境监管标准;鼓励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投入。近几年来,英国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征收气候变化税,来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市场及建立碳基金;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效行动计划,并制定一系列针对建筑、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节能政策;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法国结合税务和投资,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宣布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2.2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看,低碳经济相关法律覆盖不同的法律部门与不同的社会领域,就法的功能而言,各层级的低碳经济立法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类:节能减排类立法、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及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2.2.1节能减排类立法

节能减排包含着两层内涵,一曰“节能”,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能耗;二曰“减排”,即通过改变能源利用方式等手段减少能源利用中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就低碳经济而言,节能减排意味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能量损耗的降低、温室气体的减少、其他污染物的减少、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节能减排类立法主要致力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降低利用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低碳经济法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国际上节能减排立法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三大类。(1)节能减排基本立法。这类立法覆盖领域最广,以国际公约为基础,以各国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与节能减排基本立法为主。属于节能减排的基本立法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协定书》,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日本的《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德国的《能源节约法》、《排放控制法》。(2)节能减排综合性立法。这类立法不是专门为低碳经济或节能减排目的而颁布,内容广泛、目标多元,以综合性能源立法及资源环境保护类立法为主。各国属于这类立法的有英国的《能源法案》,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公共清洁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等。(3)节能减排专门法律法规。它以节能减排某一领域为目标,内容具体。如英国《消费者排放(气候变化)议案》,日本的《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等。

2.2.2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

传统能源替代是指以清洁、低碳新能源的使用来替代传统能源使用的一种能源低碳化的使用方式,有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发利用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两种途径。传统能源替代类立法致力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促进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分为三大类。

(1)新能源开发促进法。

其专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制度支持,如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2)综合性能源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立法。

这类立法中含有促进与发展低碳新能源相关内容,是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能源政策法》等。

(3)为推动某一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而出台的专项法律法规。

如德国的《生物质发电条例》、《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令》、《太阳能电池政府补贴规则》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国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大规模应用存在成本、技术、体制等诸多障碍,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发展本国经济。传统能源替代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最理想的方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为开发利用清洁低碳新能源,我国应结合自身基本国情,制定传统能源替代法律制度。

2.2.3碳排放控制类立法

碳排放控制类立法是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控制。碳排放控制措施包括“碳捕获与封存”、“生态碳汇”建设以及促进碳减排的各市场化机制、财税、金融等间接的碳排放控制促进措施。碳排放类立法主要致力于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对已产生的温室气体进行有效控制,由多项制度共同构成,与措施对应的有“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生态碳汇法律制度、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等三大类。

(1)“碳捕获与封存”法律制度。

“碳捕获与封存”主要通过将二氧化碳从其释放源中分离并补集起来,通过运输途径将其输送到制定地点,进行永久封存,从而阻止其向大气中的排放。据专家估算,“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可实现全球碳减排需要的3/4。由于碳捕获与封存还存在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应用障碍,对该技术的推广及商业化必须有专门的制度尤其是相应的法制框架予以保证。国际上对碳捕获与封存政策法规有:澳大利亚《碳捕获与地质封存规章性指导原则》、《近海石油与温室气体封存法案》;欧盟的《碳捕获与封存指令》。

(2)生态碳汇法律制度。

就“生态碳汇”法律制度而言,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首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国际公约,为国际社会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立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而《京都协定书》是国际碳汇交易的法律基础。

(3)碳排放控制财税、金融及市场交易法律制度。

碳税对能源节约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明显。该制度具体包括碳税法律制度、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各项制度相辅相成,关系紧密。第一,碳税法律制度。碳税的减排机制如下:一是直接刺激相关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通过碳税收的再分配,鼓励能源节约及转变高碳化生产生活方式,改进相关技术,实现碳减排。尽管碳税法律制度还不是一项普及的税收制度,但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开征碳税,如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正积极酝酿碳税立法。现有的碳税法律制度有丹麦的《1995年绿色税收框架》、英国的《2000财政法》和《2001气候变化税收规定》、美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和《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第二,碳金融与碳交易法律制度。碳金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交易即排放权交易,指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而采取的市场化经济激励措施。碳金融与碳交易是伴随低碳经济发展而出现,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减排约束及合作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碳金融及碳交易法律是推动、规范、保障碳金融及市场交易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碳金融法律制度包括:其一《京都议定书》,包括三种碳交易机制,也就是碳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其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指令》,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欧盟排放配额交易机制,以及包含碳排放交易内容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2.3重视低碳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3.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

低碳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做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总和,包括减碳技术如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等开发技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三大类型。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英国首相布朗提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为获得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工具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支持开发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如智能电网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并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来发展低碳经济,在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有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可持续核裂变、电网、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这6项中有4项与清洁能源有关,由此可见低碳技术重点放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凉爽地球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同时制定了“中短期(2008~2030年)技术战略”和“长期(2030~2050年)技术战略”,日本政府还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如新能源应用技术、二氧化碳回收储存技术等。另外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3.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低碳技术创新经历研发、试点推广、产业化应用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试图抢占世界低碳技术高地。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2007年美国对低碳技术投资总额为30.2亿美元,美国政府2008年低碳技术创新预算为42.80亿美元,2010年为60.6亿美元,增加了45%,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如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2009年6月颁布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明确到2025年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1900亿美元。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2007年日本对低碳术开发投资总额为39.1美元,2009年,日本提出推广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及节能电器实现“低碳革命”环境保护项目,计划支出160亿美元。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截至当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对42家企业补贴了297亿日元,并带动这些企业进行设备投资1400亿日元。2010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为了增加低碳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完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把每年补助总额从300亿日元提高到1000亿日元。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

3结语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2

网络经济是被用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新的运行发展方式,换一种角度上看,这是利用网络与经济的融合,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对比之前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特点影响而衍生出诸多的发展方式特点。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经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时段进行网络商务活动。第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所以,网络经济活动要能将空间因素制约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使得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让各个国家的经济依赖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三,网络经济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可以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逐渐成为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第四,同样的,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企业的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处理一切的信息,从而逐步加大现代企业的贸易活动速度。第五,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现代化企业的经济制度和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在另外一方面,现代企业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就可以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有效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了现代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这对我国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间的转型。

二、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创新的举措

在我国网络经济的出现和电子商务影响下,我国企业贸易手段和贸易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当中,所以,我们要能够积极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还需要不断改进,在面对全球贸易的电子化趋势中,只有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现代化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针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还相差很远,并且在网络运行速度上比较慢,所产生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2.加强企业外贸的信息化程度

在当前我国企业实行全球化的战略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外贸信息化程度,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挖掘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我国现代化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而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同时,还要能够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逐步加强我国企业法律以及贸易法规的制定,制定一系列更加契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制度,有效确保我国现代化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3.国际贸易与国际各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企业逐渐转型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除了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眼光,还要能够加强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与其他的商务活动有所不同,这就集中体现在对它所涉及的部门和业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例如,在现代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海关、银行以及保险和商检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3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关系第三,在体现社会公平方面,二者能够确保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传统民商法以权利本位为指导,更多的强调社会个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商法逐渐由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过度,要求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经济法更多的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各类主体的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通过建立一个有利于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发展的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的协调发展,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衡平。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法和和民商法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经济体制和贸易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对各国的经济制度与法律体系产生了深渊影响。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了适应WTO的基本规则,我国修订并废止了大量政府经济管理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使我国的经济法越来越体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世界贸易组织是由三个总协定(《货物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总协定》)及下属附件和许多专门协定构成,其基本宗旨在于逐步减少和消除成员方政府以关税、数量限制、管制立法和其他国内立法与行政措施设置的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对国际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扭曲行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定,规定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所允许的国内贸易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以WTO为代表的国际法规则对于完善我国的经济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最显著的影响集中在国际贸易以及金融领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我国经济法立法的中心开始转变,由单纯的监管国内市场,调控国内的宏观经济,转向协调国内国际市场监管,调控世界经济运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为了与WTO规则保持一致,我国参照《货物贸易总协定》及其下属附件和专门协定,重新修改了涉及对外贸易的法律,如《对外贸易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深化了外贸体制改革,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在金融监管领域,我国根据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制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健全了金融法律制度,保障了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此外,我国为了规范和减少行政许可,制定了行政许可法,并修改了票据法等法律中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制定了《政府采购法》等法律。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以此为契机逐步完善和发展了国内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商法的影响

在民商法的理念层面,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商法的巨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层面,WTO的基本精神会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新的社会整合,自由、平等的民商法理念将在中国社会得到复兴;在经济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以及其他规则将适用于中国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活动准则和制度框架。这既要求中国民商法在量的方面充分保证民事活动有法可依,也需要民商法在质的方面充分体现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发挥市场经济潜能。在政治层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西方自由、宪政思想的冲击;提倡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张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自由主义思想将会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对于奉行自由主义的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法律制度层面,经济全球化同样对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在市场主体方面,我国目前仍存在依企业资金来源对内、对外分别立法以及依据所有制标准划分企业类型的现状,这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区别对待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外资企业、外国企业难以享有国民待遇,同时在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却存在着超国民待遇,这并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基本规则;另一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身分区分,给予不同待遇,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及成长壮大。第二,在物权法律制度方面,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归属关系不平衡,在整个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财产权利不清、界限不明的弊病,使来华投资的外商,对自己的财产能否得到切实保护心存疑虑;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利用关系不充分,土地的经营权不能自由流转,土地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非市场性因素,不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债权法律制度方面,我国的《合同法》虽然与WTO规则的基本精神已相一致,但仍然存在诸多的立法缺陷:公权力干预私权的理念依然存在,行政机关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民商立法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我国应当积极与国际接轨,借鉴并参考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先进立法经验与法律制度,以期完善与发展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的构建。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主要支柱的民商法与经济法应当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积极适应世界贸易组的基本规则,切实维护好我国的根本利益。在立法目标方面,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经济法和民商法应当保持协调一致,共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商法与经济法的立法目标,要在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与WTO规定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法律透明度等理念保持协调一致,切实地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平稳的发展。在民商事立法方面,我国应当考虑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在制度上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应当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应当完善公司、保险、破产等商事法律制度,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行为。在经济立法方面,应当积极将WTO的基本规则转变为国内立法,实现国内法律与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应当完善我国的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准入、行政指导与法律监督等手段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在调整手段方面,民商法与经济法应当通过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手段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微观领域,民商法运用债权、物权、商事等领域众多具体的法律规范对各类经济关系进行调整,通过公平交易、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基本原则,维护交易秩序,确保交易安全;而经济法则通过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实现干预私人经济,保护市场主体,减少资源浪费等目标。在宏观领域,经济法通过财政法、金融法、税收法等诸多法律,调控社会总体经济运行,稳定货币金融秩序,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价值理念方面,民商法与经济法应当共同遵循“社会公益原则”,即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规制市场经济生活的行为要以社会公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原则。具体说来,社会公益原则应当包括“社会公共利益至上”和“社会整体效益优先”两层涵义。因为,从根本上说,只有满足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只有实现了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民商法与经济法应当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全局观念,通过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等手段的有效结合,对各类主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进行平衡协调,建立一个有利于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发展的公平社会环境,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衡平。

四、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发广泛而深刻,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同样对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究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深刻影响,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法与民商法协调发展,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作者:甄伟超 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二)

一、国际经济法新秩序的内涵

透明度在国际经济法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新秩序中的透明度有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是相关信息公开,主要是指信息提供方要履行的义务,其次是相关信息要容易被各国获取和利用,后者是信息接受方的权利,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逻辑结果。不管是提供方还是使用方都必须要确保公平、公开,体现国际经济法的宗旨。同时信息接受方获取信息属于自主决定事项,是一种自愿行为,除非有关法律明确规定,而信息提供方是否积极配合信息直接关系着信息接受方能否顺利接受信息。新秩序主要是信息提供方和信息获取方的新关系,尤其是透明度方面的新规定,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国际经济法新秩序的重大意义

(一)是国际经济法发展的直接动力

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国际经济法发展的直接动力,各国发起新秩序斗争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不断完善变革国际经济法,进而改变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新秩序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国际经济法必须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才能最终适应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经济法的变化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普遍且常见的现象,使得国际经济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法律保障,使得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二战国际经济法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立国际经济法新秩序直接推动者国际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体现国际经济法的宗旨

新秩序和新的国际经济法都要求各国的经济透明度要高,随着现代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地位,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新秩序中的透明度要求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公正性,国际经济法不再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保障,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法一直要求公平、公正以及公开。而新秩序中要求的透明性恰恰体现这一点,新秩序的建立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和公正得到更好的体现,真正在实际运用中坚持和落实了相关国际经济法的规定。

(三)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和谐发展

早期的国际经济法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很多时候国际经济法更多的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服务,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歧视。而随着新时期国际经济法新秩序的建立,使得国际经济法在不断地完善,国际上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并且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最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种社会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秩序的建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各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逐步走向世界经济贸易和往来中,使得国家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前社会各国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只有不断完善国际经济法,确保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公正,才能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实现国际经济的和谐友好发展。

三、结束语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4

计量是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伟大科学家门捷列夫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在无限广阔的宇宙里,从天河到构成原子的最小粒子;从太阳与热核反应的高温到液氮装置的低温;从人们利用的电磁波到相距数千万光年的光源射向地球的波,都离不开测量。在这些科学研究中,人们使用各种计量仪器去测量物体的长短、质量的轻重、温度的高低、时间的久暂、光亮的明暗、电磁量的大小、电离辐射的强弱等。而其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则取决于所用的计量器具是否准确,量值是否统一。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是搞高能物理的,它从30年代后期开始搞这项工作,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才发现在30年代的后期和40年代初期这个时间段内所做的高能物理测量工作,统统报废,究其原因就是高压的计量不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需要准确的计量器具,同时更需要量限宽、精度高的计量器具,否则就会拖科学研究的后腿。先进的计量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计量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2计量在国防现代化中的作用

计量在国防尖端技术系统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从武器的研究、设计、实验到定型生产都离不开计量。以人造卫星来说,卫星上天需要火箭载送,火箭的结构设计和制造离不开长度计量;原材料质量需要强度和硬度计量;燃料分析必须化学计量;运行方向和速度必须力学和时间频率计量;特别是重力加速度和振动计量尤为重要。有的关键部位的计量测试只要“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另外,有些参数还要求进行动态测定,如果测试不准,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据资料介绍,美国在研制某航天系统时,由于高频率电压测试不准,导致连续四次发射失败,最后找到原因,加以校准,才获得了成功。尖端武器系统庞大、复杂、分工细、零部件多,因此,现代化的国防不仅要求计量的精确度高,同时更要求量值的完全统一。不如此,就不能保证武器系统衔接一致,协同动作。

3计量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靠什么指示降落;军舰在大海中航行,凭什么确定它的方位;钢水在高炉中沸腾,用什么测量它的温度高低;工业产品生产出来,用什么检验它的质量优劣……在这些领域内,人们就是使用各种计量仪器仪表进行控制。过去,人们把计量称为“工业生产的眼睛”,现在,计量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中枢”。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对计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1)保证产品质量。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分工细,协作面广。例如一辆汽车就有上千个零件,是由许多家企业协作而成。因此,如果没有准确一致的计量器具来保证,产品就实现不了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产品组装时就会出现因尺寸不一而“敲、打、锉、磨”,这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又影响了产品质量。在企业生产中,计量工作是质量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2)增产节约,降低成本。

产品和原材料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计量其重量,检查其质量。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生产中人们常利用计量器具或计量器具的改进,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钢厂冶炼合金钢的电炉车间,过去将一炉钢水炼好倒入钢包浇铸前,由于没有采用计量器具进行衡量,常出现因钢水过多而浪费,或因钢水不足而短锭报废,一年要浪费余钢或短锭1000多吨。后来该厂安装了行车电子秤后,当钢水倒入钢包时,行车大梁就显示出钢水的质量,这样每年既可节约电力,又能增产1000多吨合金钢。

(3)保障安全生产。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计量仪器仪表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产品质量,而且有的计量仪器失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压力表被称为锅炉的眼睛,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但要保证锅炉安全生产就必须正确使用压力表,并按照检定周期检查其正确性,否则就会产生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计量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事业中,计量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对于提高交通工业产品质量和保证车船修造质量、车船装卸运输中的经济核算和节能的顺利开展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货运量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需要在港口配备必要的先进计量测试设备和科技人员,对港口的进出口货物进行质量把关和计量把关,从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5计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今天,科学种田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要真正做到科学种田,计量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要达到“高产、稳产、高效率、低消耗”4个指标,就必须开展计量测试工作。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科学种田首先要掌握的因素。对土壤的酸碱度、盐分、水分、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等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搞好土壤普查,进行有关的计量测试工作,通过对土壤性能的测试,掌握其特性,实施农田改造,做到科学种田。

6计量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劳动者的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工农业生产中,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计量测试工作。否则就有可能会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害,使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7计量在保障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5

1、审阅法

审阅的书面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可见,项目征用土地效率不理想。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差,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40%。

(3)效果性分析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6

1、信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一种新时代孕育的产物,一方面信息经济必然受传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经济也将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和科技的武装下,一些老旧的传统产业又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1)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统领了我国经济几千年的农业已沦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少的产业,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第一产业继续生存的当务之急,其中,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高产种业科技攻关等重点工程,我国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依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科学技术,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农业已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第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

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同时也消耗量大量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毁坏。通过信息技化进程带来的高新技术则不但大大提升了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在产品形式上更为生态环保。

(3)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第三产业中本身就有一部分行业是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如软件业、电信业等,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第三产业的面貌,并促进了其近几十年来飞跃式的发展。第二产业需要花费三百年才可以完成的一场革命,我国的信息经济仅仅用了十年便成功地完成了第三产业的转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信息经济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方式

在工业时代,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而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获胜。而在信息经济时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手段的地位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优质的服务、新颖的创意、超凡的工艺水平等,而这些手段则依赖于科技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因此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研发和科技的投入。

3、信息经济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现代信息业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电子商务的兴起了,加之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优化了我国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环境。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的13205亿的同比增长42.8%。目前我国最大的购物事件已不是传统节假日,而是某电商发起的“光棍节”,2012年11月11日当天所创下的销售记录为191亿元,到2013年当天销售额竟突破了350亿元,该数额相当于世界零售商巨头Walmart在中国半年的销售业绩,或9月份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令全世界叹为观止。根据著名咨询公司艾瑞的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21.6万亿元。

二、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以信息业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比重大大提升

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除了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以通信、咨询、外包、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增速惊人,2001年起的十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激增至3624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3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更是首次突破了五千亿美元。

2、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交易额剧增

几乎无人能否认,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已成为了现实交易中最重要的日常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上演着发展的神话。根据eMarketer调查称,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达12500亿美元,同比完成18%的增长,而同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十万亿,同比增幅达到78.5%,仅阿里巴巴一家的销售额就已超越了Amazon和eBay二者之和,并有望短期内赶超Walmart,并且eMarketer认为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中将独占四分之三的份额!

3、信息产品贸易蓬勃发展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7

一、数字资源整合管理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都是运用多种方法引入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互联网上免费收集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自己组建的数据库等。这些数字资源包含有学位论文、各种期刊和图书等,但是这些资源都处于独立状态,并且各个数据库之间缺少联系以及各个数据库所用的检索软件也不同,导致读者一般都需要多次查询才能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图书馆的检索平台进行整合,将不同的数据库进行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二、数字资源重组

数字资源因其种类繁多,如果不将其进行重组整理,将对数字资源的查找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重组和建立相应的导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相应的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帮助读者了解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且有助于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查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数字化文献将会逐渐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数字化期刊。现今,各个高校的图书馆所收藏的数字化期刊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纸板期刊的印刷量,又因数字期刊的种类多且比较分散,给读者的检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数字化期刊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化期刊的重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导航系统。所建立的数字化导航系统可以根据中西期刊的不同对导航系统进行设计,使得读者可以利用期刊的刊名或数据来源来检索期刊,从而给读者提供既方便又快捷的查找途径。

三、数字资源的维护及保存

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中,对数字资源进行维护和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现今各高校在建设数字资源的同时,也要将数字资源的维护和保存作为数字资源管理的重点。如果数字资源管理保存不恰当,将会给图书馆造成重大的损失。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的维护以及保存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虽然数字资源需要占据的空间比较少,但是在进行维护和保存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将数字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在对数字资源进行管理时,要将数字资源的保存进行区分,确定哪些资源是需要进行长期保存的。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材料,数字资源的保存离不开媒体,而图书馆中所使用保存数字资源的媒体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字资源的丢失与否。所以,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时应选择优良的媒体,使得数字资源能够被良好地保存下来。再次,在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时,应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因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相应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率也非常快,这给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管理保存带来了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保障数字资源维护技术的新旧之间及时的替换,从而保证图书馆中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的管理是一项需要进行系统的,复杂的,且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保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从而有效发挥数字资源的作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袁爱莲 单位:张家口学院

(二)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史

(一)逐渐深入

随着我国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能耗上的差距拉大,提高资源使用率的进程加快,并在具体行业上进行实施。1978年,国家冶金部就针对钢铁工业能耗上的问题,制定方案,改造生产工艺,在生产节能上进培训。先后对烧结、焦化、炼铁、轧钢等14个工序制定了节能规定,还在钢铁行业内部广泛推行30例节能技术,促使钢铁行业在节能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二)正式形成

进入20世纪末期,循环经济被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式引入中国。循环经济逐步在全国试点推广,重点在耗能大户、环境影响严重的行业和领域实施。随着广泛的推进实施,以追求生产要素更高使用效率和更少环境破坏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实现再生循环利用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对2005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深化实施,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就取得了巨大进步,为进一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

二、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钢铁行业接触循环经济最早,且成效显著,但是也要认识到,钢铁行业长时期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从整个行业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国情决定钢铁行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钢铁行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提供大量原材料和产品,支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钢铁行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状愈演愈烈,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紊乱。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也使得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望愈发迫切,这也是新形势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二)国家政策强制要求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迫切,更加坚定了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2013年9月,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重点提出,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出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2013年国内钢铁行业回顾及2014年展望)。这绝不是一纸空言,恰恰体现了国家政策已经进入执行阶段。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整个行业将进行洗牌。如何实现国家政策标准,解决自身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上。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按照国家所制定的行业标准,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行业发展现状要求

1.产能过剩。2013年1~11月,我国钢铁行业仅实现主业利润5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仅0.48%。而导致钢铁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石价格涨幅过大,而钢价却一度低至1994年水平,单吨钢价同比下跌340元。薄利低销的同时,我国钢铁行业走入“产能过剩”的困境。2013年全年,全国粗钢总量达7.17亿吨,同比增长7.8%,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已经初步形成产能过剩格局,而2014年将会仍有增量,形势更加严峻。

2.粗放生产。长期以来,钢铁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和污染排放状况。主要表现在钢铁产品在烧结、炼铁、连铸、炼钢、轧钢中进行的加热、冷却处理步骤,所产生的浪费电力、热力资源现象。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含有氰化物、硫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水、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的无组织排放,导致了环境的逐渐恶化,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3.行业特点。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钢铁行业的特点使其更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1)钢铁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行业,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也更加具有潜力、更有条件、更迫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缓解钢铁行业的资源环境矛盾比其他行业更合适;

(2)循环经济的各种机制,能够满足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与社会物质进行循环利用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形成良性循环。钢铁行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既导致了资源、能源的浪费,又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将失去自身优势,在持续改革中难以为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制定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缓解资源环境矛盾,提高企业效益。

三、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日趋急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钢铁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是不争的实事,如何在钢铁行业中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破旧立新

虽说新技术改革在钢铁行业已经推行许久,但是行业内仍然普遍存在设备小型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无法实现高产高质量,更难在资源环境上进行兼顾。钢铁行业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必须要有先进设备和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的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特性,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能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放,既能提升产品质量,又能从控制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先进设备的引进是工业自动化的需求,通过提升各项生产技术指标,降低单位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资源、能源。以首钢京唐钢铁厂为例,其所采用的大型烧结机和特大型焦炉及“全三脱”洁净钢冶炼技术,就大大降低了产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烧结燃耗从60kg/t降低至42kg/t,铁矿粉烧结耗量从1040kg/t降低至980kg/t,高炉炼铁年节约焦碳1100000t/a。通过使用大型新设备、新技术,使得企业大大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节约了产品成本,实现了利益的更大化。

(二)废物利用

钢铁行业既要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还要学会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总的来说,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三个方面。

1.固体废弃物。主要是钢渣的利用,可以在原有锕渣磁选工艺基础上,新增处理能力更大的大型磁选线,增强钢渣处理能力。通过自用或外消方式利用高炉渣及含铁尘泥,做到当年处理产渣,解决固体废弃物逐年堆放问题。

2.废水。在这方面,可以在重点用水工序中配套生产污水处理设施。比如在轧钢水笔录循环基础上,改造转炉除尘水处理系统,通过冷却用净环水冷却塔、除尘浊环水冷却塔和氧枪净环水冷却塔的三塔合一技术,实现全新的氧枪冷却水系统全闭路循环,大大降低除尘水外排量。

3.废气。以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为例,长期以来,高炉煤气多是采用高空放散方式进行排放,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了大气污染。对此,应该结合现有技术和设备,实现能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将第一小型厂的含重油的油气混烧原燃油加热炉改造成高炉煤气加热炉,减少效率低的重油能源使用;另一方面,将第二线材厂原燃油加热炉改为全燃高炉煤气双预热预热自回收蓄热式加热炉,通过回收废气预热加热煤气入炉燃烧,提高热效率,减少燃烧成本。

(三)加强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应该贯穿于钢铁行业始终,不断优化提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员工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源源不绝的创新输出。作为企业主体,员工创新意识的深浅,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因此,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培训、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开展一系列创新争优活动等的方式,在企业中形成创新风气,在生产第一线实现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循环经济创新体系。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够实现最大化的行动落实。钢铁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制度,确保每位员工、每道工序、每项技术在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体现,不能光说不做,陷入形式主义窠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对应的新技术落实制度、设备有效使用制度、节能减排解决机制等。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改革意味。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刻意回避。敢于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作者:赵晓剑 郭艳 单位:山钢国贸

(三)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组成状况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均为电力终端使用客户与发电厂间的枢纽。实现自动化管控的变电站减少了生产运营成本并提升了电力公司的工作质量。在变电站中装设电脑,摈弃以往的旧式设施,将旧式的信号通信转变为光纤通信,可以保障变电站中的自动化设施的高效运转。这样的改变可以合理化配置资源,并将以往的人工调控转变为电脑调控,其监测和控制系统会搜集电脑数据并作出解析,并合理命令。所以,变电站的高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得以高效运转的前提。

二、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措施

1.对电力体系中的一次性设施进行检查在整个自动化体系中,不但其构造复杂,而且设施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的。对电力体系中的所有设施——尤其是一次性设施,必须持续检测其工作状态。在检测过程中,不但要清楚设备运转状况,还要从中解析出故障部位的讯息,以方便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排查和修护,进而延长设施的生命周期。该类自动化设施的投入使用,解决了以往人工检测限制性大的问题,提升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当前,尽管在电力体系中引入了较前卫的一些设施和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水准还不可同日而语。

2.注重一次性设施的智能化改良电力体系中的一次设施的智能化是指在规划电力体系时,应减少一次性设施和二次性设施的信道和管控线缆的使用频率,尽最大力量使二次性设施的功用在一次性设施中就得到体现。但是,电子智能管控设施经常会受到周围电磁场的骚扰,使其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对此,必须采用高科技手段避免电磁场的骚扰。

3.努力研发、利用特高压电力网络中的二次设施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正在稳步提升,居民对电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为了使该类需求得到满足,电力公司就需要对电力体系进行改良;研发、引进崭新的技术——例如特高压技术。在特高压电力网络中,一次设施和二次设施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技术还仰仗进口。而其技术难题就是怎样更高效地保持电力在高压下的安全性能及怎样提高二次设施的抗干扰功能。

4.电力体系中电脑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的运用以电力体系中的自动管控为例进行说明。其在规划、技术和设施等环节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在设计上,电力体系的自动管控技术利用多机系统模型,处置有关的问题;第二,在技术方略上,则第一时间更新设施,运用现代科技提升自动化程度。与此同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其理论也更加倾向于现代管控理论,注重其对实际情况的引导作用。而整个电力体系的自动化有赖于协调化、智能化,并应该向着一体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原来的开环监督和测试技术转变为闭环管控技术。如此,可以对数据进行调试。而电力体系的自动化功用也正从单调功能向多元化功能的方向转变,设备特性的自动化和变通性也正在实现,从而确保电力公司获得经营效益的同时保障电力系统的稳步运转。而增强设施之间的调和性和应急处置预案的建立也成为保障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重要举措。在专业人才的聘用方面,愈加倾向于全方位培育,强化学科间的学识交融,其终极目标是提升电力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靠性的前提下,拓展为服务和管控的自动化。

三、结束语

当前,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等系统工程正在建设中,它们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体系的关键环节。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等新兴工程的建设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然而,要想满足居民的用电需要,除了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外,还应培育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大范围引进国外的前卫技术,并不间断地对其进行改良。在保障电力网络运转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管控的自动化、提升管理水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可靠性。

作者:张兵 单位:国网山东冠县供电公司

(四)

1、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表现

相较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金融机构会向其收取额外的费用作为风险报酬,使得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小微企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小微企业一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而且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加上担保费、评估费、公证费等多项费用。

2、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2.1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到位

目前,各级政府虽然陆续出台扶植企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不多,而且真正贯彻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有的政策具体措施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应用中困难更大。政府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够,严格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2.2小微企业自身特点是导致融资难

的固有因素一是小微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权过度集中、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机制僵化;董事会构成不规范、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些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监事会的地位不高,很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法人内部治理机构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财会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了银行的审查力度和难度。二是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实物资产少、技术水平不高、抗风性能力较弱,影响到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三是小微企业信用观念差、道德风险突出,导致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人无法准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3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最主要特点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严格监管、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且一般由政府直接主导。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法律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多数服务于大中型企业,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很少,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需要。另外,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向大企业或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程序大致相同,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其在发放贷款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小微企业进行调查与评估,造成过多的累赘,带来较大的管理成本,也承受着较大的风险。

3、对策及建议

3.1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要抓好小微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管理,增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摒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产品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切实履行借款合同,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建立相互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

3.2构建恰当有效的融资体系

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入手,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特别应加快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其市场容量,从而满足更多无法在创业板上市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在间接融资方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一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微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二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融资方式的创新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三是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权改革,进一步明确其市场地位;四是加快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3.3加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鼓励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相应确定信贷扶持重点、融资比例和融资方式。积极响应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严格执行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规范商业银行的收费行为,严禁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经济关系,建立健全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从长远看,必须从经济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解决小微企业内部积累的动力问题,并从源头上分流社会资金,打击资本投机,使得资源配置和企业价值相匹配。

作者:孙聪 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五)

1、劳动工资统计中具有哪些问题

(1)没有安排专人进行负责

很多企业都没有安排专业的统计人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进行负责,通常是通过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人员,他们本身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无法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统计工作方面。

(2)没有接受过统计专业知识培训

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统计工作的专业培训,没有较为专业的统计知识,这部分人当中虽然有些接受过经济类、财务类的专业培训,可是同统计知识对比而言,依旧存在一定的区别。

(3)在理解统计口径、统计指标方面含糊不清

劳动工资统计包括了财务、人事工作里的大部分信息,平时在填报报表当中,通过报表所考察的目的不同,即便指标相同,指标解释却并不相同,并且由于部门不同,统计报表的口径也大有不同。有些统计人员在没有明确指标含义、统计口径的状况下就开始填报,使得统计数据无法真实的体现出来。

(4)劳动工资统计变成了附属工作

对于企业来讲,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的是年终的各种报表,这就使得统计人员要在年底的时候突击性完成,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作为附属的工作。

(5)忽略了统计分析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所掌控的大批数据和相应信息,使用统计的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调查,通过现象的数量体现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也是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认识活动。劳动工资统计里要填报各种报表,各种人员资料、工资状况,可是统计人员把报表上报纸后就进行归档,基本就不会再拿来使用,没有通过数据对单位的经济运行发展状况采取合理的分析以及预测,统计工作也就毫无意义。

2、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领导加强重视,依法进行统计工作

加大统计法制的建设,力争令统计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体现出依法治理、依法统计,提高普法的力度,积极宣传新的统计法,让各级领导以及调查对象提高统计法制的概念。劳动统计数据是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主要的参考对象,劳资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关系到员工的自身利益。所以,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一定要提升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只有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劳资统计工作才会获得显著提高,才可以确保劳资统计团队的稳定性和确保统计人员可以单独进行统计工作。

2.2提高培训,提升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持证工作,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强化自身熟练使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需要统计人员对当前统计方法、统计内容的专业知识和人事劳动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本着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准。

2.3转变统计方式,创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创建以普查为基础,通过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将创建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将经济普查为前提,体现出职工就业、工资收入、劳动等不同方向的随机调查制度,透过调查来获得职工就业、工资收入能力、流动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劳资统计需要面对整个社会并服务于整个社会,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创建一套同当前相符的崭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劳资统计指标的解释要尽量做到容易理解、容易看出、容易填写,将错误数据降低到最少,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4规范统计基础工作,不断创建完善统计质量的保证体系

统计工作一定要真实,真实的数据来自稳固的统计基础工作。企业必须创建统一规范化的劳动工资统计账目,完善同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有关联的各类初始记录等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数据的产生关系到很多部门以及环节,面对所有环节包含信息源点,都要归到质量保障体系当中,并且要完全使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等相应检验方法,构成合理的统计质量保障体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领导提高了重视,给劳资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提高基础资料建设,给提升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水准,才可以真正令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符合当前的发展,在经验中体现出创新与提高。

作者:李力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销售分公司

(六)

一、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在这些国家,增加了我国服装产品对这些国家市场的依赖,增加了服装出口产品的不稳定性,同时,我国服装出口企业也会受到这些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国际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我国服装产品出口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出口单价却普遍较低。

二、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继美国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随着欧洲危机的出现,日本信用主权的下降,导致全球市场动荡,经济不景气。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发展,导致国际市场需要疲乏。

(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

近几年,在原材料大幅波动时,我国很多企业都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用高价采购的原材料去生产产品,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国内市场上的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上涨,使得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再加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大。

(三)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加息等手段抑制信贷金的投放。这使得国内资金融通出现短缺,由于资金短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我国服装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造自主品牌,增强品牌意识

我国服装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良好的品质赢得市场,同时要加大科技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开创自主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走改革创新知识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在国际市场上,一国的出口产品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出口产品的好坏,严重影响到一国出口贸易的效益。国家认识到服装行业的重要性,并出台了政策法规来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民族品牌的建立,并且,要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走私活动。并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努力保护本国品牌,打击外国产品的倾销行为。

(三)合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进行跨国经营,这样不但可以免遭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还可以享受区域内的优惠政策。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时,我国可以选择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此外,国家出台了政策法规,服装行业也应认识到与国外市场企业合作的必要性,改变当前的陈旧观念,大企业收购一些小的企业、小企业和小企业联合使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互补的关系。我国应努力提高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动性,以提高自身实力来突破贸易壁垒,使我国服装产业稳步发展。

作者:孙阿敏 李慧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要求高,但是由于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一些企业人员技术素质差,很多职工没有受到过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技术知识。施工技术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实行分级负责管理制度,建立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类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要有完善的技术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技术验收要标准。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要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开展技术经验交流,技术革新等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要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检查和观测。做好水利建设的基本工作。对建设安全影响不大的异常现象,要及时处理。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及其规律,应对水利施工进行系统的的检查和观测,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进行技术更新,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努力学习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掌握设备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加强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的施工面临着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1.强化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考核制度。水利建筑的施工中生产过程复杂,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也没有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要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需要综合水利工程管理部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

2.减少水量损失。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对控制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都需要以一定的控制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对不同区域的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是灌溉水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控制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3.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揽工程,有的企业以低标价中标,还没有很好核算和预测实际成本就开始施工,这样就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风险。有的项目管理责任不明,项目工期安排缺少计划性到哪算哪。因此需要善于学习、借鉴,摒弃现场标准化管理依旧沿袭自老一套,加强水利施工的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

作者:周敬全 单位:黑龙江省瑞得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八)

1、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1.1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作为一类人员、技术和资金都高度密集的企业,石油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石油企业通常都在位置偏僻的地区,企业的员工不是当地的劳动力,就是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的子女,因此,要想对他们有效的进行培训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随着对员工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将其作为了一项基础工程,并且采取多种的培训方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当然,与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比,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1.2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

在石油企业对员工开展各项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暴露出了以下几大问题:

(1)虽然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已经提高了重视的程度,但对其的投入却还是较少的,为员工所安排的各项培训课程往往并不能马上就得到效益,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产生效益的,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不太愿意进行过多的投入;

(2)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时,制定者往往都没有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发展因素。培训的课程与员工本身的需求如果无法紧密的结合,那么就无法激发员工参与培训课程的兴趣,所以,培训效果也不佳;

(3)培训工作开展的还太过盲目。现阶段,石油企业为员工安排培训课程时,内容多是一些应急性的业务培训,在安排培训课程时也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4)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在企业为员工安排完一次培训课程后,往往无法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培训的效果,而员工也无法认识到培训内容的重要性,就会认为培训课程是没用的;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培训成绩进行用人,提升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力度,从而促进各项培训工作的稳定开展。

2、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改善对策

2.1更加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企业培训文化在我国石油行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容、范围以及内涵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石油企业应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且我国的石油企业现阶段需要的也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过去的这段时间,石油企业往往更加重视技能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却还是无法与之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石油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培训课程,不断的创新培训的方法和培训的理念,从而做好准备工作。

2.2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并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帮助员工逐步的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保证石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也是通过“制度”这一纽带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企业希望通过安排一些培训课程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主水平,而员工也希望通过参与这些培训课程来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在员工参加完一项培训课程后,石油企业的管理者要想根据培训的成绩做好用人工作,那么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将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他们在提升自身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更好的为石油企业服务。

2.3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在石油企业为员工安排各类培训课程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因此,建立相应的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就也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指的就是衡量培训课程是否有效以及收集培训成果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种方式,其目标都是要真实的掌握员工在参与培训课程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的相应情况。

2.4进行培训设计时,应考虑到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在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为员工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这也是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根本对策。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员工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重要考量依据进行培训设计工作,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多企业并不关注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而是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来设计培训课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并且也根本无法激发员工参与到培训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以及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改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现阶段,我国石油行业的市场竞争氛围越来越激烈,而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那么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面对着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积极的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真正的做好石油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湘宁 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

(九)

一、市政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问题

(一)施工环节变更随意、签证问题多

目前,对于事前一些需严格探究和审查的关键环节,施工队未进行详细商定的前提下便急于开工,包括建筑指标、投资限额、招标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等细则的健全完善与严格监察,导致在施工后变更问题多,一些项目的变更一而再再而三,随意变更,造成的损失也没有相关责任的约束。同时,我国工程施行的是计量和评价分离的监管模式,造价工程师不到施工现场,工程的决算审核全凭施工图和监理签证,产生偷工减料的可能性,引发现场签证问题频繁。

(二)决算中虚报造价、高估冒算

最后,项目工程决算中存在虚报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等现象。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决算中将综合核算内容进行单独列项,将费率所包含款项额外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将项目的单价抬高;一些工程施工时没有使用大型与特种设备,可竣工决算时却有很多设备费用;一些项目本不需赶进度,可后续核算里出现了加班、赶工费等;采取这种提高计价标准的方法扩大报账范围。

二、强化市政工程项目资金安全使用的措施

(一)资金动态控制和管理

要保证市政工程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首要就要树立系统的资金管理理念,不仅要在施工前对成本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预算,还要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因为通常施工过程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变化,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如实际中常遇到延误工期的情况,建设资金的投入就会相应增加了。其次,施行资金动态的管理和控制还能有效呈现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增强项目各方主体对于资金监管保护作用以及对项目的质量责任感,从而形成有效的调控和保障机制,避免资金浪费和质量不合格等情况的发生。再次,可通过创建“黑名单”等方式,有效回避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促使施工队都能科学合理施工,促进资金安全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因此,不仅有利于清晰和量化各主体方的权利和职责,降低资金安全风险,还能有效促进建设各方端正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健全资金支付方面体制

1.利用市政工程项目资金额度对银行融资的吸引力,有效发挥和强化银行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监督作用,银行可通过建立专用账户资金使用过程及流向进行有效监管,对于资金“已批未付”等易错环节予以认真核实后再进行支付,则可以有效避免“资金错付难追回”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其次,目前金融机构可根据市政工程项目资金支付特点,推行创新型金融商品或融资计划,在市场上寻求多个投资者进行风险的分担,缓解市政工程项目单位独立承担资金安全的风险,并签订市政工程项目单位、银行、投资者三方资金安全协议,以共同履行对资金支付有效监管的职责。

3.市政工程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资金难量化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对于银行拨付来说,可根据市政工程的额度设定单笔资金支付额度,比如投资一千万的市政项目,设定6%额度,每笔拨付不超过6万元则可满足施工需求了。

4.同时,市政项目单位给银行出示资金预算报告,银行定期向市政项目单位出具付款情况报表,有利于双方清晰和量化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利于资金主管部门的自我约束。

(三)完善资金准入方面体制

准入体制不健全也是市政工程项目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的另一原因,传统考核市政工程单位的指标包括企业业绩、项目经理以及技术人员等,这些都是考核企业是否拥有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然而这些条件能否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资金保障体系?这是存在疑问的。因而,考核的标准不应该局限在对风险和损失的补偿措施上面,而应该健全资金安全准入方面的体制,包括利益的监督功能、竞争的约束能力等方面的考评,在这种方式的驱动下,必然会对项目资金进行各种有效的监督管理,即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引入了新的资金准入机制。同时,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将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财政负担和压力还得到了一定缓解。可见,完善资金准入体制,保证了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通过管理方式上创新化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化管理,由此强化了政府功能。

(四)充分利用合同保函等手段

最后,充分运用合同条款和保函手段,也能有效保证市政项目资金的安全。在各项施工条款和供货合同等签订过程中,除预付款项风险单独计算外,为保障其他进度款项得以有效管理,都需在细则中明文规定,以此确保市政工程款项和货款支付都在安全使用范畴当中。另外,对代建单位而言,保函的方式也能有效保障项目管理人以合理的付款方式进行项目建设,而不用顾虑资金安全。可见这两种方式在项目资金安全管理,乃至于项目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邵晓君 单位: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十)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审计出现的问题

1.事业单位违规进行操作的现象难以被发现

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往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事业单位,而改革之后的审计体制对于实际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改革后的审计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的违规操作,在其他方面的违纪乱法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的隐蔽起来,从这方面来看实质是加大了审计部门审计的风险。

2.审计该有的职能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在我国事业单位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审计部门的职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和审计机关之间没有形成监督的形势,被审计的事业单位与审计机关之间缺少有效的约束手段,审计的制度法规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依据还处在我国计划经济的时期,这些审计的制度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且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审计监督工作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因素。

3.审计工作没有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服务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审计监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要有效的发挥出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作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大多数属于事后审计,这种审计由于对被审单位没有进行事先的了解,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展开的速度十分缓慢,即使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阻止。

二、对事业单位审计进行完善的制度手段

1.建立合理的审前调查制度

事业单位审计调点是对审计重点的项目进行集中监督,这样做针对性比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审计部门与上级单位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依据,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重点的单位与资金的调查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出事业单位审计的作用。第一,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审前调查方案的制定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建立审查方案基础的依据。第二,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审前调查方案,依据每个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走访或座谈等方法对被审的单位进行有效审前调查,主要是通过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主管与监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收集被审单位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报告,为审计方案建立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座谈的方法与被审计的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收集事业单位多方面综合的财务收支情况,对于违规乱纪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查,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

2.建立健全完整的审计制度

审计是最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主要就是维护好国家的财经法纪,保证国家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推动国家的廉政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当下宏观调控成为了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要从自身职责出发,树立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意识,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建立起完整的审计制度,更好的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要对事业单位实现完整的审计制度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事业单位的审计过程能够进行全面掌控,审计活动要从审计内容和实施效果等对被审的事业单位财务进行分析,在全面的掌握审计整个过程的基础上还要侧重突出审计工作有针对性的重点。第二,依照每个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设计审查计划,选择重点的审计项目。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工作的需求情况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社会经济中常见的问题来对审计项目进行安排。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国家各项政策的了解,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第三,在对审计项目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对国家和地方没有出台的政策和措施等进行超前的分析,做好提前规避风险的准备。

3.对审计制度进行有效的延伸

事业单位具有种类多和资金分散等特点,针对事业单位的这些特点,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建立在财务收支良好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效益的审计基础上,使得审计工作得以纵向的发展,把专项资金审计延伸到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的审计中来。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不仅是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情况进行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下属机构进行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被审事业单位预算内的财务支出进行审计,对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的审计,随时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显示出资金的使用绩效。

4.建立以计算机为辅助作用的审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费用的收支标准都是统一的,这就为信息化手段开始进入到审计工作中提供了便利条件,审计部门可以运用事业单位集中核算的优势与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把各个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利用区域网进行连接,最大限度的节约审计成本,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要建立培训与教育工作,严格遵守持证上岗以及后续教育的制度,紧随时代脚步实时的对内审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以不断增强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其综合业务的素质;四,对内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营造严肃的审计纪律,以提高其审计的有效性。

三、结语

国际经济论文范文8

(一)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经济法不仅仅只是指国际经济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规范势必也会使国际经济法中的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经济全球化的一大标志就是“WTO”组织的建立,WTO的建立让一些原本属于国内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活动归置于WTO的管理之下,国际经济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经济发展与规范尽量能够保持一致,其中就要求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尽量的能够达到基本一体化,努力使全球的经济法都处在步调一致、目标一致的要求上,使全球的经济发展也趋同化,从而能够使经济全球化做到更好。第三,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目前,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各国的大力支持与发展,WTO的建立也使得经济全球化有了保障,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与WTO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二)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受到了关注与支持,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提倡经济自由化,促进了各国各种经济交易与活动相互融合、作用、甚至相互促进,从而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为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自由的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国际经济法也必须顺应发展,相互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以确保各类经济的融合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贸易与投资措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贸易与投资措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投资作为向市场提供货物与服务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影响着贸易的规模以及构成,还能够决定着贸易的发展方向。同时,贸易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影响投资的规模与方向等。其次,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目前,金融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当中的一种,是金融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向,金融服务涉及的领域较广,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等,这些领域都与投资贸易有着紧密的关系,金融服务采取的相关措施与政策和投资贸易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三,投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问题,现如今,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务必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环境问题已经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绑在了一起,WTO也将环境问题作为了讨论的一大重要议题。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可能由于其发展导致资源开发过度或资源滥用加速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投资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之前,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具有实践意义,这就要求国际经济法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

(一)WTO规则的实施方式

WTO组织的建立对于协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之间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其规定的一些规则就可见一斑,特别是WTO对其规则的实施方式,WTO要求各国的经济法措施不得与其规则相冲突,以此来保证其他国家的利益。同时,WTO要求也必须秉承“统一、公正、合适”的原则来实施其规则。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实现不同国家的经济交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法律不同、信仰不同、习惯不同,这些差异通常容易使各国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争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WTO建立了强有力的解决争端机制。这个解决争端机制的建立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解决争端机制的监督之下,那些违反国际经济法的国家无疑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还有可能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制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