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论文范例

乡村教育论文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1

1.1任务重、职责多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农村有一半以上患者在村级卫生部门就医。乡村医生工作和生活在农村,除担任医疗卫生基本工作外,还从事计免、妇幼保健、新农合等方面的基层卫生工作。有的乡村医生还有繁重的农活,有时使之身心疲惫,对乡村卫生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1.2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有调查表明,乡村医生的从医途径存在多种多样的现象,有的是参加县一级卫生职业学校培训的;有的是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有的是通过祖传的等等。从事乡村医生时间跨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乡村医生从业几年,有的甚至超过了几十年。但大多因为没有经过正规高校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医学理论知识显得相对肤浅,基本临床技能操作也不是十分规范。乡村医生在文凭、年龄、阅历等方面巨大的差距,使得其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必将影响中国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缺乏对乡村医生设身处地考虑的教学组织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脱产的受教育形式,存在着工作和学习上的矛盾。自己诊所之事及家务的繁忙是大多数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障碍。而在乡村医生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上,现在多实行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的短期教学培训的方式,而医学高等院校又集中分布在中等或者中等以上的城市,这种相对集中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给乡村医生的求学之路带来极大的不便,这样很容易出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出勤率不高的现象。另外,有些医学高等院校只是集中将每期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乡村医生分到一个较大的班级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从而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另外,乡村医生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他们缺乏对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显得其医学知识整体性差,临床操作技能不够规范,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以承担乡村医生培训的医学高等院校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使课程设置更适合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

2.2忽视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再教育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临床能力、紧跟医学知识发展的前沿。但随着现代健康生态学模式的发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理应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转化。但相当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在对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时,只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技能的实践,而忽略了对乡村医生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和渗透,尤其忽略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德的教育。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由于缺少对乡村医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等方面了解和认识以及缺少对乡村医生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认知,在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抱着完成进行教学任务万事大吉的心理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枯燥,势必会影响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4有些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目的不够明确

许多乡村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生知识技能和独立的医疗工作能力,事业上的小成功使其产生满现状的心理和想法,不思进取;加之对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进而以一种无奈的心态和抵触情绪对待继续教育。有些医学知识,特别是医学基础知识枯燥又难懂,而且表面看上去与农村卫生工作关系不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不少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3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对策分析

3.1采取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教学方式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采取集中短时间授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的成人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聘请有关医学专家或者医院科室主任举行讲座、亲临医院临床学习、集体会诊、观看医学教学视频、针对不同层次的个别辅导、分组探讨等形式。这是由于乡村医生不能和五年制的医科生相比,医科生是在医学高等院校接受全日制的本科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上述教学管理模式。其主旨就是要尽最大可能的让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实用的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要尽可能去征求乡村医生对病例和案例的意见和看法,广泛听取乡村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乡村医生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以期提高继续教育授课质量及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到能激励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将学习真的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调课、停课给乡村医生造成的上课扑空现象的发生;在教材和所学课程的选用上要以能够培养出技能型、实用性的地方医疗卫生人才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3.2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乡村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医学高等院校可以为其量身制定一套临床实纲并实行临床导师制。即聘请学校附属医院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相应科室医师作为乡村医生的培训导师,在这些医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在规定的继续教育时间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有关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同时指导老师要细心地解决乡村医生以前从医中遇到的相关医学问题和困难,指导老师可以从出医院到乡村医生所在的乡镇或者自然村,为病人诊断和进行相关治疗。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乡村医生要较好地完成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将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3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

负责承担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要对乡村医生进行入学教育、行为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应加强承担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之间沟通和学术交流及联络。同时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素质和时代精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中的比例,加强医德医风医貌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通过不断地提高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管理,使更多的乡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3.4采用多种而有效的考核形式

结合乡村医生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如理论笔试、临床实验操作等,学校可以安排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操作性考核,提高其执业医师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总之,要采取人性化、规范化的教学和实践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管理,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干精神的乡村医生,使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和好评,为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语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3

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4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5

教师承担着开发、塑造一代新人的艰巨任务,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方法和人格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对受教育者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合力”作用,[2]而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却不令人满意。从学历水平上看,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般以大专毕业生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高中或初中学历。农村教师有很少的学习、培训等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他们很难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运用“名师”的思维模式和授课方法。另外,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福利、发展空间不如城市,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长久呆在农村,无法专心教书育人。

基础设施。现阶段,城市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都已经比较完善,他们的校舍是清一色的框架高楼,宽阔的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一应俱全,教室配备的是符合人体生物工程学的课桌和凳子,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使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而对于很多农村地区来说,他们的校舍还是土地砖墙甚至危房,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操场和体育用品,他们的体育课就是跑步和做广播体操,很多农村学生还没接触过计算机,即使有电脑也只是用来玩游戏,他们根本不会用电脑进行学习。农村学校上课主要还是依赖黑板和粉笔,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没有收音机等简单的教学辅助设备,这不利于他们的语文及英语的学习。

教学管理者。学校的管理者是一个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优秀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制定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指引学校的各项业绩不断提高,而且可以起到连接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以及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工作和学习。因此,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能力与一个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着。在农村学校的学校管理者也就是校长,他们一般都是由在教学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选拔上来的,并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也缺乏相应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工作中无法很好地协调好教师、学生、学校及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依据本校的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的发展目标,不能很好地调动老师和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性。此外,很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并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通常情况下,他们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他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学校,而且他们去学习、参观的机会也是很少的。这也是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无法有效管理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社会方面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这里我主要侧重于从政府方面进行分析。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把发展教育事业提到一个重要地位。目前,各级领导人都意识到教育对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看到成效的。而现在大部分领导干部虽然意识到教育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自己的任期内却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他们宁愿把资金投入到建设工厂和兴建基础设施等这些在短期内能够看到成就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教育事业的不重视,他们在制定地方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就不会出台相应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抽用教师的工作时间为政府办事和政府乱用学校教师耽误正常教学时间的事情。没有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艰难。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而且对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起决定作用,同时社会生产力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积极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为农民提供政策优惠的小额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农村管理阶层可以设立专门人员和专门场所为农民提供各种切实有用的种田技术和信息交流,使农民及时掌握各种发家致富的信息。同时,开展各种小规模培训,让农民了解社会、了解当前形势,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的教育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农民就会从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最终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最终形成农村教育和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局面。

针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调整规模,整合资源”的策略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针对现在农村出现的村村办校而每个学校的规模和质量都不高的情况,我们可以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合并乡镇中小学,建立九年一贯制乡镇中心学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各村人口、地理位置等情况,合并数个相邻村庄的学校和小学,建立小学、初中一体的九年制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优质整合和资源共享,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数个村庄的人力、物力和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和资源集中办学,就有利于农村建设出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学校。这种办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小学和初中享用共同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体育用品、图书馆、操场等,也有利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帮扶活动,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6

农村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不能以损害农村未来发展利益为代价,单纯满足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抛弃会使进入城市中的孩子成为脱轨者的教育模式,保障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让“寒门能出贵子”。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积极开发承袭传统的乡土教材,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帮助无法通过升学之路而向上流动学生,找到实现自我幸福的途径,拥有过硬的技能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传统的“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为农”教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承认城乡教育差异的现实,采用“和而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制度设计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同时协调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到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中去。⑥刘铁芳也认为应该关注农村学子的生存状态,使他们中的部分人享有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使不能升学的孩子拥有一段美好的教育记忆,⑦成长的快乐属于每个人。实际上,适合才是做好的,农村教育内容只有关照农村实际生活、切合农民及其子女的需求,才能真正为农民谋幸福,成为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需品。

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取向

基于对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立场和所处阶层利益,对农村教育目的的理解有差异。庄孔韶认为农村教育应该跳出“离农”或者“为农”的选择漩涡,代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重新反思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农村教育的功能和目的。⑧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单一路径选择会造成农村教育的封闭性和约束性,压抑寒门莘莘学子接触社会而自由发展的机会。当前农村教育目的应统一在关照生命的实践中,因为只有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选择,让农村学生自主自由地选择未来发展的路向,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第一,以连续发展观点谨慎选择农村教育目的。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民族众多、族群文化多元复杂,城乡地区发展差异显著,而且城乡差距有多样性,并有拉大的趋势。因而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地区文化特点,探寻“离农”和“为农”目的选择的适合点。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7

1.推动农村地区幼儿的全面发展

农村幼儿教育中,充分运用幼儿身边他们所熟悉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有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具体而言,乡土资源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如下三点:一是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二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农村本土文化的热爱和精神认同;三是有助于幼儿接受来自乡土资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土资源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幼儿教育中运用乡土资源对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丰富的、鲜活的乡土课程资源;不仅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其身处环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和认识,更能激发起幼儿对乡土资源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形成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农村幼儿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应用建议

1.正确认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教师是乡土资源纳入课程资源予以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具体应做到:第一,深入学习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农村地区乡土资源开发在对幼儿发展、幼儿教学改进以及幼儿园的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形成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并在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和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第二,重视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创设的教育性。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教师以及所处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其中,环境是本部分的论述重点。在农村幼儿园,通过运用一些安全且有价值的乡土资源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透过乡土资源营造的幼儿园环境来发挥乡土资源的内在文化特质形成对幼儿的熏陶和教育。同时,通过环境创设向幼儿及其家长传递来自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所要表达的教育内涵。

2.充分利用家庭及社区村落资源

农村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以及村落的乡土资源,树立起家园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主题活动,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带着学生深入到农村自然环境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让更多的乡土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趣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教学内容,降低幼儿园教育成本,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幼儿的趣味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空间布局。

为使幼儿可以在更加舒适、自然、愉快、温馨的氛围中学习,在对活动区域布局时应当坚持美观、和谐、色彩柔和的原则。例如,可以在孩子活动的区域采用玉米叶子、花生等来进行装饰,也可以采用玉米秆作画饰来进行装饰。

(2)玩具和材料。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8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在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带来切实可靠、实实在在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才有掌握得住、运用得了的雄厚资金,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集体服务功能,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集体经济是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最好示范。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拓宽增收空间;市场导向,提升发展能力;分类指导,实现保值增值;积极扶持,营造良好环境,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资源,发挥优势作用,面向整个市场。

(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民协作水平

农民能否顺利走向市场,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推动。政府可以作为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培植典型,组织观摩和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地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生产组织。同时,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流通组织,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家家户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解决农民“买、卖难”问题。按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帮助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基础和目标

列宁结合农民生活、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告诉我们,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戒“假大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基础和目标。只有努力将解决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统一,才能通过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信任。只要上级党委和政府时时刻刻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同志曾尖锐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量力而行,扎扎实实。领导干部要先行,各级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做到,兑现承诺,树立导向;还应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亲身体验老百姓生活,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真正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成果。

三、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核心和关键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骨干力量,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党组织领导,是开展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先抓好乡镇领导班子建设

如果说国家治理的重心在“县”,在“县—乡—村”三者关系中,乡镇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既是国家相关政策在农村的最终落实者,也是农村基层情况向上的传递者。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农民活动范围的扩大,许多公共需求已超出村庄范围,要求在乡镇范围内进行协调和监督。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是对基层农民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普通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

执政党最深厚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对群众进行教育,也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有关自身利益重大事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并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某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切实抓好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绩档案建设,定期将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做到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及时改正不足。上级基层党委、政府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内容,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考评结果作为村级党建等全面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创先争优的重要考核依据,增强广大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此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坚定他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四、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支撑和保证

(一)将法律贯彻到乡村

传统乡村社会属于“礼俗社会”,世代定居的生活使农村居民在相互熟悉中得到信任,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世代相承的经验成为支配农民生活的主要准则。社会结构的变动,要求国家必须将一种新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法律,贯彻到乡村。

1.加强普法宣传

设立普法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党政组织、村干部的法律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加强农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养成自觉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制观念。

2.选准内容,因法施教

农村法制教育内容要贴切农民实际、学有所用,抓住关联性,突出针对性。要涉及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合同法、劳动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整合法制教育资源

利用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开展“送法入户”等法制宣传活动。不仅要提倡积极学法,还要强调用法、守法,将民主法制教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从守法到科学用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二)两手都要抓,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