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英语论文范例

文化英语论文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1

我国的小学英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和淡化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致学生学的都是“死知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有时甚至由于自身对英语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从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使学生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英语知识教授的同时,应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在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要想使我国的经济走向世界,就需要更多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尤其要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抓起,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文化知识,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抹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偏离了现实社会生活,不能与实际接轨。

(二)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难以体现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或是不注重文化的重要性,缺少相应的关注度;或是文化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注意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教学的重点却有一定的偏差,缺乏一定的操作技巧。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更应注重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齐头并进,使二者协调发展。

(三)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文化教学的要求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比较低,这将难以满足当前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一些小学教师在看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不够客观,在接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有一定的偏颇。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造成不良后果。

(四)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营造适当的环境,小学生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但是,由于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小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同时,应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蕴藏着英语的气息。

三、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常规的课程中进行文化教学可以使英语课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无形之中将英语文化渗透给小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记忆。例如,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把课下搜集的有关西方节日的习俗、英语中的成语、格言、谚语、神话故事等,向全班同学做口头汇报。每节课前都由一个人来做这样的汇报,如此,该同学在准备的过程中便把相关的英语文化牢牢掌握了,全班同学同样有所收获。

(二)有效组织英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情景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文化日等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多设置一些角色扮演,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融入角色去体会英语文化的妙趣横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小主人。通过自身的参演,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浓郁特色,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感悟与理解,增进自身对英语文化的热爱。

(三)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

英语文化教学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以适应英语文化教学对教师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

学习一门外语,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接触是非常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接触甚至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由外籍英语教师直接授课,小学生便可以直接地进行模仿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中国教师授课的某些不足之处,在英语文化的思想传播、英语语言氛围的营造以及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对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首先,校园广播是深受广大小学生喜爱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每天做一个有关中外文化方面的报道,内容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这样,学生走在校园里便能听到英语,学到英语,时时刻刻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其次,由于小学生很喜欢阅读宣传栏,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面墙壁上开辟出一个专门的文化栏,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一些有英语国家特色的图片或文字,做成手抄报、剪纸等作品,贴在文化栏上。通过这一搜集和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增进小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学习资源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2

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平时我们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课堂的气氛是压抑的,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手上的粉笔刷刷地写个不停,而学生在下面却显得很疲惫,昏昏欲睡,甚至有的学生已经睡着,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以及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高中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活跃起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堂课最大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乡土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高中英语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译林版《牛津版英语》高二模块一中的Unit1的时候就是通过乡土文化资源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首先,在正课开始之前,我让一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生活地方的特点以及习惯等包括食品特点、语言环境等,接下来又叫大家进行补充。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然而我让学生们通过略读(skimming)和寻读(scanning)来了解课文中主人公WeiHua在英国留学时候的作息时间以及生活习惯,并且对比与我们的文化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

二、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

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于课堂学习的英语印象不深,而课后很少有人会去复习。之所以学生对于课上所讲的内容印象不深是因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深,这样即便是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记得很牢靠,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就会很快将知识点遗忘,因此我们要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利用乡土文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英语知识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加亲近生活,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想起课堂上所讲过的知识点。比如,我在讲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短语的讲解时都会让学生进行造句,这可能是大部分教师在讲短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而我们会重点要求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乡土文化,比如对argueabout/oversth.withsb.进行造句时我可能会要求学生联系各地区之间的性格特点来进行。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理解和认识,自然也就会印象深刻很多。

三、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深远影响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特有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我们总认为学习英文要结合当地的语言环境,这的确是学好英文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甚至要怀有将中国乡土文化弘扬世界的抱负。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学习英文的同时融合乡土文化,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被翻译成英文,比如IChing的意思是易经,Tofo是豆腐,Kylin是中国的麒麟等。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乡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注意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要让学生们明白学习英语并不是因为崇洋媚外,相反的是要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我们今后走到哪里,说着什么话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孙,并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结语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3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灵活,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机会。新人教版教材一改以往教材以英语知识、英语语法为主的做法,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重点。用更为地道的英语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学习条件。

1.1选材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英语教材中安排有生活中的许多话题,如节目(Festivals)、电影(Screen)、饮食(Eatinghab-its)、餐桌礼仪(Tablemanners)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置身话题之中,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学习与比较,从而会激起他们更广泛的求知欲,将教材挖得更深更广,吃得也更透。这样的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和品味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会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学以致用。

1.2选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最流行的话题。例如,在电影(Screen)这一单元中,给出的是最新的电影图片,像英雄(Hero)和花木兰(Mu-lan)的影视图片,当时“英雄”仅仅早教材出版一年上映。时代性决定了教材提供给了学生最新而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好学。

1.3所选题材包含着丰富的异国文化

教材利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外国(主要是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和历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享受异国风情,了解西方文化,掌握历史地理等知识。而且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文化对于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如教材中关于外国文化的有:介绍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pielberg)生平的人物传记;介绍俄国城市圣彼得堡(St.Peters-burg)的历史的文章等等,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放眼看世界,把英语学习的范围不局限于中国之内,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异国文化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现行教材的缺憾

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也不例外。它固然有很多优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带给了教师太多的困扰,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事倍功半。

2.1选材过难

教材中关于外国文化习俗的选材过难,有些甚至生僻,不为人知。例如,在节日(Festivals)这一单元里,热身(warming-up)中的三幅关于节日的图片,只有第一幅美国的万圣节(Halloween)还算熟悉,其他两幅即使是教师也不知道是哪国的什么节日,更何况学生呢。教学参考上也语焉不详,只说第二幅是日本的盂兰盆节(JapaneseObon),第三幅是墨西哥的鬼节(MexicanTheDayofTheDead),其它一律没作解释。教师对于这样的情形也只能照本宣科,怎么可能启发学生,让他们说呢?这根本就没有达到编者所要达到的让学生先进行热身练习的目的,选材过难,会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与其这样,还不如给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节日图片,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说,否则只能是教师做尴尬的主角。

2.2选材中缺乏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介绍

现行教材中注重对外国文化的介绍,而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介绍,学习英语给人的印象就是学习外国的一切,其实则不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交流是双方的,试想一个连本国文化都不够了解的人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呢?课本介绍了俄国伟大城市圣彼得堡,那为什么不同时介绍中国的一些伟大的城市,例如北京、西安呢?学生知道,Easter,AprilFool'sDay,却不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怎么用英语来表达,这不可悲吗?这是在舍本求末。教材中介绍了外国文学作品《项链》(Necklace)、《双城记》(TheTaleofTwoCities),却没有介绍中国的名著,所以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本民族文化的介绍,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3缺乏关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选材

高中英语教材虽然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篇章安排上缺乏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材料,在电影(Screen)单元中,有较好的中西方电影的安排,有一篇阅读文章介绍了斯皮尔伯格(Spielberg)及其电影,另一篇介绍了张艺谋的《一个也不能少》(NotOneLess),这是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中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不同。但这种例子在课本中很少见,教材中所见最多的是对西方文化浓墨重彩,对中国文化轻描淡写,但却要求学生将其做比较,这可真难为了教师和学生。例如在教学餐桌礼仪(Tablemanners)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使学生明白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但是将中西方餐桌礼仪做详细比较,对学生就困难了,因为书上没有这方面的材料,学生只能凭感觉来说,而且表达极不规范,所以,教师应涉猎广泛,帮助学生来弥补教材的缺陷。

3现行教材改进的客观思考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起点太高,对中国高中学生的估计过高,这样的教材也只适宜用于国内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对于绝大部分地区的高中生来说,不太适应。另外现行教材更新过慢。新人教版英语教材自2007年开始使用,将至少会使用到2016年。十年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怎么跟得上全球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变化呢?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高中英语教材也是如此,中国的英语教学正在探索之中,教材也正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已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编排,重视语言与文化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已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大进步和成功。

3.1注重选编的内容应利于基础学历提高

教材内容安排的概率逻辑应该是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的方法论延伸,其内容应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作为培养基础学历的核心,内容编排上要充分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等高思维层面上的能力,难易要适中。

3.2注重教材内外部的关系

教材内容编排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例的关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要求中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量。

3.3教材内容应以适中的纵横向结构选取编排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4

内容是教材的基石,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斯托勒(Stoller)曾指出:“语言是内容学习的媒介,而内容则是语言学习和提高的资源。”那么跨文化交际应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Porter和Samovar曾在一篇文章中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观点(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语言过程(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和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对于空间的使用)。心理学家MichaelArgyle增加了Porter和Samovar所没有提到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宗教观念,将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问题或困难分成六个方面:(1)语言,包括礼貌用语;(2)非语言交际,如面部表情的运用、手势、亲近度以及接触等;(3)社会行为准则,如赠送礼物以及饮食等;(4)家庭和同事关系以及不同团体之间的关系;(5)做事的动力和动机,如成功驱动力和维持面子;(6)思想观念,如源于宗教和政治的观念。本文基于MichaelArgyle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分类,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架构类目和编码。为了检验该类目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进行了试编码,该类目体系太过宽泛,分布过于不均,影响分析结果,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笔者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将分析单位定为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思想观念、国家人文历史介绍以及中外文化比较。此外,部分单元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涉及的分析单元不止一个,笔者对其进行了多次归类,如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既属于“中外文化比较”又可以将其归入“国家文化历史介绍”。其原因在于文化所包含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只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不具有明确的界线,当所选取材料倾向性不明显时,其归属就会多样化。。由表1数据可知,“国家人文历史介绍”这一分析单位共有12个单元,所占百分比为57.14%,在所有六项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语言”、“非语言交际”、“思想观念”以及“中外文化比较”次之,均是2个单元,所占百分比为9.52%,而最少的就是“社会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单元涉及,所占百分比为4.76%,为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课文选用的是电影《百万英镑》中的两个场景片段,以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英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另外,必修四选取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数量最多,必修二和必修三次之,必修一和必修五相对最少。因此,该套教材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在分布上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单元所涉及内容分布不均匀,以介绍性内容为基础,如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Mandela-amodernhero”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曼德拉作为南非民主领袖对世界的贡献,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对比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节日,必修三第五单元“GeographyofCanadaMulticulturalsociety”对加拿大地理社会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二,跨文化交际内容涉及范围较窄,“语言”、“非语言交际”、“思想观念”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社会行为准则”的选材过少,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不够突出跨文化“交际”的特征,缺乏真实的语言场景和语言素材;第三,虽然每个模块都加入跨文化的内容,但是不同必修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比例差距较大,让学生产生学习断链,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求。

二、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来源分析

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的来源影响着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玫凯认为,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信息,从而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分享彼此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源文化,反映学习者本国文化;目的文化,反映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国际文化,既不是源文化也不是目的文化,而是反映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多种文化的特征。目前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的25个单元中,涉及目的文化的主题单元共有8个,占总单元数的32%,源文化总共1个,为必修三“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该单元中的两篇课文均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占总单元数的4%,国际文化共有5个,分别为必修二“Unit2TheOlympicGames”、必修三“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必修四“Unit1Womenofachievement”、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以及必修五“Unit1Greatscientists”,占总单元数的20%。由此数据分析可知:第一,在这三种文化中,目的文化的比重最大,这说明该套教材十分强调融入目的语言文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许多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文化;第二,源文化的比重最小,在该套教材中属于“弱势群体”,可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第三,国际文化在教材中仅次于目的文化,说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入国际文化已经得到相应的重视,注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多种文化,扩大了文化知识面,但是涉及范围较为狭窄,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以及人物的介绍只是蜻蜓点水。

三、建议

学习英语不仅只是满足学习一种语言知识的需要,更多的是能让学习者掌握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因此,英语教材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真实、最充实的资源,为学生的语言输入奠定良好基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1.英语教材所选内容应该能够升华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根据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教书同时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需要体现这一思想,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技能,还能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实践精神。教材中选编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不是局限在蜻蜓点水地介绍国家人文历史,让学生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其所选择的文本应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够进一步升华,如必修四第三单元“AtasteofEnglishhumor”中所选取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幽默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引发学生关于中外幽默文化的比较,此外文中对卓别林的描写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的敬业精神,引起学生对自我品格的思考,也给予教师发挥的空间。

2.扩大选材主题,引入更多地体现跨文化交际真实场景的素材,突出“交际”二字

在上述分析中,每一册教材、大部分单元主题内容均侧重“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应用性不强,而像必修四的第四单元“BodyLanguage”以及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这样的单元为数不多,中西文化对比、社会行为准则、非语言交际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选择也较少,因此选择内容时,可以选择与家庭同事关系以及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方面相关的题材,以便使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涵盖面更广,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学习,为更好地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跨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更要突出“交际”二字。StephenTchudi和StephenLafer曾经说过:“最好的英语教学是经验性的,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语言本身。”因此,建议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增加真实场景中发生的对话,例如购物、订票、订房、询问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情境提供便利;也可以增加一些新闻报道、时评以及广告、应用文等真实语言材料,提供真实的文化信息,弱化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每一本教材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应有所平衡

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就需要让学生进入到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素材的世界里,每一册教材中不仅仅涉及相应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更多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在每一册教材中都能获取充足的跨文化交际信息,满足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需求。

4.扩大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来源,尤其是源文化和国际文化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5

每个人的交际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会影响人的交际效果。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美国的积极主动,中国的传统被动;二是美国关注外部表征,中国提倡体验与感受内部联系;三是美国强调事务的动态发展,中国强调事务的和谐稳定;四是美国提倡理想主义,中国更关注现实生活;五是美国强调横向的人际关系,中国多基于血缘关系;六是美国尊重个性,中国更重视个人社会责任。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往往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文化差异性影响跨文化沟通效果,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价值观作为隐蔽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语言和交际方式都有着指导作用。文化价值观是指渗透于整个文化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各文化之间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造成并加深误解,增加沟通的难度。沟通中的误解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双方如何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断对方的行为,达到沟通的顺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决定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与美国人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应特别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在与东南亚人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则要注意他们国家的忌讳。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和生活方式。世界上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跨文化沟通。如西方人注重在拜访前要提前预约,在沟通过程中没有提前预约而进行的贸然造访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在拜访他人时很少提前预约,这可能会影响沟通的成功率。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体现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3MarriageAcrossNations为例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跨国婚姻,通过主人公盖尔和马克准备把结婚的消息告诉盖尔的父母亲从而碰到一连串的困难和问题阐述了跨国婚姻的主要障碍。在分析完课文的主体结构以及语言点和重要句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概括了本文的焦点问题。Questions:1.Whatwillbethemainbarriertomarriagesacrossnations?2.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marriageacrossnations?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了解了跨国婚姻里主要的障碍是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行为习惯与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社会观、道德观等。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看待问题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更能体现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给跨文化沟通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了这一重要性。

(二)以英语电影赏析这门课中GuaShaTreatment为例

《刮痧》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让学生找出反映文化差异的片段以及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Emotionandlaws;2.Friendshipandobligation;3.Children’seducation.第一,对待感情和法律的不同。在这部影片里,学生可以看出许大同的道德观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人以孝为先,他很孝敬自己的父亲。如在法庭上他说谎称是自己给儿子Dennis做的刮痧。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好理解他的行为是为了保护他的父亲,但在美国这种行为却不能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当大同的上司Mr.Quinlin得知并不是大同给Dennis做的刮痧时非常震惊。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第二,对待朋友和承担义务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好朋友就应该是大难当头定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秩序:法律、原因、感情。在大同眼里,他把他的上司Mr.Quinlin当作好朋友,认为昆林可以值得他信任并请昆林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当昆林发现大同的儿子Dennis背上的瘀伤时,昆林就认定是大同对Dennis进行了长期的体罚而留下来了伤痕,并不再当他的辩护律师。因为昆林是美国人,他们做事的原则是重理性,而不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第三,对待孩子的教育观点不同。片子最典型的片段是当大同看到自己的儿子Dennis打他上司儿子Paul时,大同坚持让Dennis向Paul道歉,而Dennis不肯道歉,为了表示尊重,保全他上司的面子,大同打了Dennis。但他的上司昆林不理解大同的行为,认为孩子之间打架很正常,没有必要为此事道歉。西方国家与我国不同,他们崇尚民主与自由,不管年龄大小、性别如何,各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享有充分的自由。这一点与中国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是有区别的。

三、促进跨文化沟通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文化平等观,克服民族中心论

文化都是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各自自然、社会、资源等客观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不同的特点,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互相学习,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而应互相汲取,树立文化平等观,有自己正确的姿态。特别要克服的是只站在自身文化立场上考虑问题,以自身所处的个人民族为中心论。

(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要学会真诚地对待、尊重对方,特别是要对他人价值观、信仰、人格、习俗等方面予以认同。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看法、有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拿自己国家的文化标准去判断他人的行为方式,更不得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点强加给对方。尊重别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相互共识。但在沟通实践中,由于谈判双方各自利益代表不同,完全达到一致是不可能的。故而,谈判双方一定要做到求同存异,既要做好彼此文化适应,也要做好相互沟通。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我们除了要遵守国际惯例的社交礼仪外,还要认真考虑,以适应对方、当地文化,以及该文化背景下的合作者的心理,多了解、学习对方文化,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眼界,以适应文化背景。此外,在适应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克服盲目迁就,利用自身,渗透自己的文化,以加重自己在谈判过程中的筹码。

(三)兼顾多元,差别管理

各种文化均有其特殊的适用范畴,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各有长短。全部合并各种文化的精髓并不切实际,每个人应寻找到适合自己秉性的文化或亚文化。同时,针对另一方谈判者,要熟悉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惯。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跨文化商务谈判难以顺利进行。因为一席话或一篇文章,甲种文化的人认为符合逻辑,在乙种文化的人看来不那么符合逻辑。因此,谈判前收集有关情报(信息和资料),才能采用相应的谈判策略、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谈判方案和计划。总之,跨国谈判的背景下,掌握一些异域文化有利于架起商务交往中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多元化本质会导致沟通交流方法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当前,文化多元化现象十分普遍。在企业内部有来自全球的员工和各个供应商、销售商。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有差别化管理,取“中庸之道”将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区分谈判者个性和其他非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交往中过度强调文化的差异反而有可能冒犯对方,被认为是不懂得国际惯例的生手。因此,我们在沟通中要尊重国际惯例,不宜过分强调文化差异,否则可能会因为国际惯例而冒犯到对方。另外,交往过程中,人们还会受到法律、文化知识水平等非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要将这些区分开来,避免误解,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五)吸收外国文化中有益的内容,为自己所用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利的动机。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产生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农村信息技术不发达,学生很难接触到城市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的那些英语节目、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之类的信息。这让学生很难感受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事实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对跨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从跨文化的角度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英语中会有Youarealuckydog.Heworkedlikeadog.而汉语中‘狗’一词一般用于贬义”,学生就非常感兴趣,且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如果教师能在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跨文化知识,必然会激发绝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阶段,有很多语言使用规则,学生不易理解。农村学生更倾向于将语法规则看做是语言运算公式,只会套用,出现例外就无法接受。而对此,农村英语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特殊记忆,不知道怎样解释。对于很多中式表达的不恰当和语用失误的解释更是难中之难。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际知识加以解释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从跨文化角度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与美国人打招呼时说:“Haveyouhadlunch?”是不合适的,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再如,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那么学生可能就觉得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就应该说:“It’srainingtoday,isn’tit?”而实际上,英国人在谈论天气时,总是包含人们对天气的评论。所以,打招呼时说“:It’srainingterri-blyhardtoday,isn’tit?”更为合适。这些例子,从语法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必须结合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释,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途径

成功的教学改革必须从正确的教学目的出发。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从跨文化传递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转变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农村英语教师明确语法教学虽然重要,但它也只是为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打基础。只有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增加有趣的教学内容,并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英语素质教育。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功能的缺失

(一)课堂教学

现在的农村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仍习惯将语法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没有把外语的教学,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传递。从教学目标来看,记忆语法规则,记忆固定用法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讲授方法来看,都是教师主讲的倾倒式传授,学生只能是记笔记和背诵;从课堂练习的形式来看,都是仿照课本内容做固定模式的对话练习,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学生仍然是依靠记忆在对话,而不是考虑交际语境在对话,书面练习几乎都是练习册讲解,完全没有交际的训练。在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只能将语言看做一系列的符号,不能将学到的语言与交际联系起来。课堂的对话教学内容都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呆板的,学生只会做对话,但不会交际。在现实中,虽然学过几年英语,但学生该说英语的时候却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学生背诵的课文只像背台词,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体现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学习到有关英美文化的知识和跨文化知识,这种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课堂几乎是他们接触英语的最佳场所。因此,充分利用课堂传递跨文化知识,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搜集相关文化信息,融入课堂讲解。抛弃逐字逐句翻译的讲课模式,给学生呈现语境教学和启发式交际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的使用。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对话中的角色在该语境下应当说什么,应当怎样交际,这样的交际与中国文化中的交际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学习的是如何利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而不是站在语境之外观看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则。

(二)课后作业

农村中学英语作业基本上是背单词、课文和做练习册,没有给学生提供练习语言的机会,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所以练习语言的最佳方式必然也是模拟交际,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一定需要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因此,英语课的作业,不应当只局限于死记硬背的记忆和类似文字游戏的语法练习册。应当采取措施,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语言的交际和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自主学习与积累。虽然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料较城市学生少,但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选题的口语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给予点评,这样的开放式作业,能够实现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文化的差异,体验到语言的实用性。这对农村的中学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当尽量为教师提供读书、上网、交流及培训的条件和机会,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钻研如何将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不断提升。

(三)考核方式

从农村中学英语的考核方式来看,题目过多地关注了语法规则的考查,对文化和交际的考查几乎没有,英语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没有安排在考核范围内的知识,学生不会重视。因此,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必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考核内容之一,这样教师才会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口语考试和书面考试,在口语考试中,可以设定若干选题,由学生抽签选择。让学生在某设定语境下分别进行与教师会话和学生之间自编对话,以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是否顺利。与教师对话考查学生的随机交际能力,学生之间的自编对话考查学生对该语境的理解及在该语境下语言的使用,在书面考试中,可以给出不完整的对话让学生在多个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填空,也可以给出交际对话,让学改错或加以评论等。在考试中增加这类考查内容,一定会提高学生对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更正学习英语的目的,改进学习英语的方法。

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必定是从教师做起。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亦或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对农村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必须先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实现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前提。只有教师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文化敏感性,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文化信息,捕捉文化差异,合理设置交际语境和场景,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

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的储备是课堂跨文化知识讲解的基础保障。因此,农村中学应当尽力解决教学资源缺乏的重大问题,创造条件让教师有充足的资料可以查阅。作为英语教师,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是无条件的。教师自身应当积极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如定期到市区的书店购买图书,经常利用手机、互联网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等。多看英文原声电影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英文电影体现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看英文电影时,只有时刻保持着对异文化的敏感,才能够及时抓住文化差异的讯息。要不断地针对捕捉到的文化差异进行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经过长期的积累,会有非常大的收获。跨文化知识储备越多,对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跨文化信号越敏感,越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挥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和发挥实现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功能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针对教学现状作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跨文化信息,教师能够准确掌握何时应当展开,何时可以安排学生活动以及怎样安排学生活动。教师的熏陶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对异国语言的差异与美的展现,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农村英语教师来说,应当多找机会参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多与城市中学英语教师以及外教交流。多读书、多看英语电影、英语节目,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从电影中、文艺作品中体会不同的文化、体会语言的使用。多参加英语角活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7

尽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对找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重视,甚至有所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师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些学校,中学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因为听力和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重,也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语教师比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学与其他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充分的文化教学,让学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因素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角落,从词汇到句子,从小的句子到一个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态、语态和仪态等无处不在。但是,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只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介绍,却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只看现象却不解释本质。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性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导致“哑巴英语”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许多学生英语笔试能力较强而口语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对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地挖掘和传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口语训练、反复操练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的读音和名称有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纯记住。但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关节日和某些词汇后面的引申意义和其来源所在,这才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对英美文化的体验是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骤。这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环境中来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引导学生形成中西文化的反思。

文化英语论文范文8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和内化论。中介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在低级生物性功能(如听觉、嗅觉)的基础上产生,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是运用符号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重组低级生物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大部分属于自动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射),这种控制使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是自觉而有意的,以间接地调节与他人、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符号工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艺术成果、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通过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才开始在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将自然的心理过程转化为高级认知功能。中介的一种形式是调节。调节分成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个体直接受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调节指儿童的思维和行动依靠成人的语言;自我调节指儿童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动。

在二语学习中,他人调节指学习者在老师、父母、同伴等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协作式交谈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习者具备了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中介过程,依靠面对面的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内化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或更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并使个人掌控自己的大脑。维果茨基指出,内化过程是从人际活动的心理间平台转化成个体的心理内平台的过程,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形成的,内化的关键在于人具备模仿他人有意识活动的能力。但这种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受制于社会文化调节,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交流或者在自我话语中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话语时,语言输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会文化理论还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较重要的是最近发展区和搭架子。

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发展区可以:(1)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中,能力通过社会互动转移给新手;(2)在新手与新手的互动之间,能力相当的同伴通过合作、讨论得以构建(Donato,1994)。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建生成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由教学动态来决定,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向前发展就是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要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儿童或专家——新手的协作的行为。儿童或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可以通过谈话借助对方给予“搭架子”的帮助获得期望的结果。儿童或学习者通过专家或较成熟者进行协作式交谈,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Wood等认为支架式帮助有以下六个特点:激化完成任务的兴趣;简化任务;维持任务目标的方向性;突出任务的关键特征,以及目前任务完成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控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两大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二者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和哲学倾向都不同。一般来说,通过分析事物对立面,更能认识事物本身。这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这里谈谈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语言观上,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社会文化派则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谈,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在学习观上,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学习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输出,逐步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社会文化派则认为学习是社会参与的结果,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料。在研究对象上,认知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第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习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点在于社会/互动因素及其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认知派认为学习的最终状态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目的语水平或者出现僵化现象;社会文化派认为语言学习没有最终状态,学习者永远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在哲学倾向上,认知派主张现代派观点,坚持人和社会环境互为独立实体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无论社会环境因素发生多大改变,二语习得终究是心理过程,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不会引起习得方式大的变化;社会文化派主张后现代派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对二语习得起着根本性而不是辅助性的作用,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

社会文化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充分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前述内化论认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完全依靠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批评认知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而强调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充分学习中外优秀文化,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加深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这对内化学生学习能力有益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语句隐含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意图,掌握语篇结构,真正学会英语,有效提高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参加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把语言习得看作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Lantolf&Thorne,200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参加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模仿地道的英语。只要我们指导学生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就会找到许多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比如到在本地召开的涉外商务洽谈会、博览会、体育比赛中做翻译助理、志愿者,到外国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兼职,主动找外国人交流,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等等,方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前所述,维果茨基认为,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刚学到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及时运用。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过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哪些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制定及时循环,及时复习的计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一步一步稳固形成,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引导学生协作式学习前述搭架子是通过协作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协作可以是成熟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也可以是学习者之间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协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惑等等,也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教学安排,相互沟通,协作学习。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协作学习,互相请教,互相探讨,顺利地从他人调节过渡到自我调节。只有完成这一过渡,学生的英语学习才会更轻松,效果才更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