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传承性、渗透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大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高校,在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又展现出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征。

(一)虚拟性

电大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这就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虚拟性。一是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区别于普通高校以课堂面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在网络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论坛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论坛、QQ群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地交流,“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人”对话,电大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二是校园文化承载方式的虚拟性。广播大学是运用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的成人高校,网络教学是电大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站、BBS、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有效承载方式,与校园文化物质承载方式不同,这些承载方式体现出了很强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电大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体现。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主要以参加工作的学员为主,学员经历各样,观念各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为不同,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谐共处,不同的价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其次,电大校园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相互融通。电大校园文化通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职业文化的成人学生与社会其他亚文化进行交流,其他社会文化渗透到了电大校园文化中,电大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整合、吸收后又会给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电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交融,这是电大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三)服务性

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覆盖了城乡各地,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能申请进入电大学习。电大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和系统优势为每一位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人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开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是电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电大的社会责任决定了电大文化的服务性特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更要服务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类的非强制性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不可抗拒的,其中已经内含了文化的服务性。电大校园文化具有激励、规范、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电大所有的工作以服务学员为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努力提供个性化地教学管理服务,充分满足每一位电大学员的需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性办学的成人高校,电大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然而,目前很多电大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简单地把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唱唱歌,搞搞活动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校园文化具有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学生和教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风差;教师缺乏上进精神,不能充分认识教师的职责,工作懒散,教学效果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师生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缺乏凝聚人心的“精、气、神”,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单一

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和制度载体。从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看,形式和内容都是较为单一的。大部分电大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活动的展开,比如:组织师生唱歌,开茶话会;组织教职工踏青,开展羽毛球比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校园文化以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固化于行为载体上,这是秉持狭义校园文化观念的结果。甚至部分电大连活动都没有开展,即使组织了,也是为了完成工作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在对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的建设上,如校园景观打造、学校标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等,则涉及更少。就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其载体和形式无疑是较为单一和片面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还需进一步开阔,载体还需进一步拓展,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三)主体参与度不高

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各主体参与度不高。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参与度不高。学校领导普遍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学校也没有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和建设目标。显然,校园文化工作成了学校的“附属”工作。在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不少领导以工作忙为由少参加或者不参加活动,这其实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的表现。其次,教师参与度不高。由于电大“师生比”较低,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很少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再次,学生参与度不高。电大的学生都是成人,平常工作较忙,由于以网络学习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缺位,不利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四)特色不突出目前,部分电大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照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电大自身实际特点的思考,导致电大校园文化难以体现自身特色。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从活动主题、内容,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都套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也盲目追求现代、豪华、气派,忽视了电大自身的特点。其实,电大和普通高校是两种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电大的生源、办学理念、定位以及教学方式、手段都不同于普通高校。电大师生应从虚拟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入手,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电大校园文化观

电大领导和全体师生要更新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校园文化的作用,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审视、反思和改进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改变过去功利性较强的政绩观,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光荣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工作日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中期、短期方案;将工作落实到人;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电大全体师生员工要切实抛弃过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献言建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好建议和好想法,共同为打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而努力。

(二)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活动内容

一是继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密切师生间的联系。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奖学金颁发仪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电大校园的文化特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长廊,打造校园文化景观,让学校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洋溢着浓厚校园文化气息,学生行走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要体现电大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向学生传播电大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四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应对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提炼,形成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徽、校歌、校训等载体把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展现出来。

(三)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员性、动态性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积极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答疑解惑和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融入电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电大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电大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在活动的主题选择与组织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电大成人学生特点,结合成人学生的需求实际着重开展能够提升职业技能、人际交际能力的活动,进一步增加校园活动的吸引力。

(四)突出电大特色,打造网络校园文化

电大虚拟校园文化是电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积极打造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虚拟网络校园文化。完善和充实学校网站内容,使学校网站更具教育功能。加强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新建一批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BBS论坛、微博、QQ工作群、博客等,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坦诚、平等地交流意见和看法。在交流平台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如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意见,就社会热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讨论。学校要发挥对活动的引导作用,坚持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

作者:周正宾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