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探索(5篇)

校园文化建设探索(5篇)

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

摘要: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和影响人,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性格和心灵等潜移默化的塑造,影响其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彰显高职技能型品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可靠保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合理设计建设道路,完善指导机构,在人员、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实际出发,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结合学院的改革发展的实际,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健康的道路发展。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涉及到校外,校内校外齐抓共管,校园社会相得益彰,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好成绩。

一、打造引领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体现着大学的风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点。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精神文化建设要在确立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构建一个和谐、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明确学校定位,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学院发展的始终。学院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挖掘学院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继承和弘扬学院的优良传统,丰富学院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开展相关大讨论,全员参与到校风提炼制定中,树立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理解贯彻校风的自觉性。在教风建设上,课堂上、实训中,教师充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各种技能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在学风建设上,着重进行学习动力教育,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内在的成才意识和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帮助他们缓解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1]热爱所学专业。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生成的基础和外部表现形式。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完善各种校园文化设施。高职院校必须规划好日常科学研究、实训基地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物质文体设施,尤其是既能对师生的心理和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能使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得到提升的办公设施、图书馆、文体活动设备等需要重点规划。二是建设完善校园建筑。对校园建筑统一规划,使校园的布局、风格、色调符合自身的高职专业特色。校内景观也要具有人文、艺术价值,构建成文化育人基地,培养师生的精神素质,为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创造出优秀浓厚学术氛围、育人环境和舆论空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充分反映学院的工科背景、自身的机电特色、以及历史积淀等元素,规划建设机电特色景观文化园。设计体现机电特色,与专业相关,把学院机械、机电、自动化、机器人、汽车、数控等特色专业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设计以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文化墙以感恩墙的形式推广校园文化,提升学院形象和口碑,让每一个走进机电的人都能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情。以墙体画、墙体标语、墙体诗歌等形式,绘制出党和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国家和学院对学生的殷切关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文体活动等内容的“感恩文化墙”,展示同学们对党和国家、对学院和老师们感恩之情。借鉴好莱坞和香港手模星光大道,在学院景观文化园铺设一条手模星光大道。采集学院优秀学子,如创业明星、技能明星等,以及各领域有突出影响力的校友的手模,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载体,承载着学院学子的荣誉和辉煌,激励师生,为学院留下文化景观。一方面传承机电文化,一方面以创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学院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治校理念。开辟一片对毕业生进行爱校教育的毕业林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打造具有机电特色的典礼文化,营造良好的毕业氛围,在每年毕业季来临之际举办“情系母校,种植毕业林”活动,通过为母校种植“毕业林”,为母校留下一片绿荫,留下一丝记忆,以此谢母校,感师恩,表达毕业生对母校的牵挂和感恩之情,以绿色的方式告别母校。按照雨耕山的形状设计一座假山,作为传承雨耕精神形象直观的物质载体。假山上镌刻上山名和学院历史沿革脉络的文字说明、安徽历史名人的诗词或书法作品等。设计人文景观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充满诗意的校园山水环境。物质文化建设还需要结合“绿化”打造生态校园。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按照“低碳、循环、生态”的规划理念,规划以生态化校园为特色,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为着力点,以建设生态文化教育的载体为导向的“园林化”、“公园化”校园。力争建设成为一个集“育人、研究、服务、科普”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协调的“生态化校园”。为实现校园生态景观更加优美、人文景观建设更显成效、生态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目标,建设生态展厅、科普橱窗,完善校园标识标牌系统等。

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谐运行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纪律保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纪律涣散,管理混乱现象的出现,是实现目标价值的有效保障,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的普及、教育,学生管理守则、教学制度规章、岗位职责等的制定和遵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和完善符合高职院校内在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清理整顿和修改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制度制定程序,结合实际调查论证,注重制度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学院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相关民主制度。不仅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发挥其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院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执行院务公开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扩大了师生员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院注重廉政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扎实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着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学院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监管,正确引导舆论;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和群防体系,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学院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及时消除和化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另外,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法治文化的建设。法治文化建设属于制度文化范畴,是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融入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让法治精神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凝聚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强大力量。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着力构建公开透明的法律监督体系,持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

四、构建师生关系和谐、实践技能过硬的高职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院的管理行为以及学院人际关系等方面。[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彰显高职职业特色,以职业精神、行业精神等为基础的,以“师生关系和谐、技能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修炼、多元文化融合”为主线的行为文化。[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教师主导性行为模式的探索。包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学组织行为、设计课程行为等行为。积极倡导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要不仅必须具备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必须具备崇尚科学、终身学习的职业精神,更要具备遵守学术道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育人本领。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对学生职业行为模式的探索。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注重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高职生容易存在自信不足、缺乏毅力、诚信缺失等行为问题,在日常的职业道德培养中得以矫正,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职生必备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从“进校门”起就可以受到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为“出校门”做出充足的准备。另外,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打造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吸引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引导校园行为文化。学院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在学院形成学技能、练技能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给予适当资助。坚持文化育人,以红五月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记者节等系列活动为主线,举办好新生才艺大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田径运动会、师德师风演讲、教职工阳光体育运动等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艺术品位。以浙皖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人文讲坛、弘道讲坛等为载体和平台,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和培训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层次,在此基础上努力推出具有较高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活动精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教育作用,突出其组织、引领功能。结合创建各类主题网站,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营建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结合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结合网络交互平台建设,[4]构造新的沟通方式,营造学生“心灵氧吧”,使健康的网络运用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作者:郭婉绯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注: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JD-SZ206,本文作者为项目参与人

参考文献:

[1]冯慧莲.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2.

[2]彭凤飞.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广东: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

[3]罗时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周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山东: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

第二篇: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校园生态文明,不但是高校现阶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明确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学生更懂自然、尊重自然,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练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我教育和塑造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和建设的有效对策,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明确,未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审视、塑造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2.高校学术生态不规范

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伦理。高校是学术重镇,然而现在的学术生态却极其不规范,反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为获得声望、职位,获取资源、毕业就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体现出诸多问题,影响道德规范建设和学术信誉,对学术、科研起到了消极影响。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不但会引发学术逻辑矛盾,还会导致学术生态失衡,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校园物质倾向显著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倾向明显。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对物质文化的建设,忽视对精神文化的塑造,这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急功急利、形式主义凸显。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功利性色彩显现,物质倾向显著。如果学生沉迷于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影响高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生态教育、环境教育,还包括其他一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还能让其领悟到自己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为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生态文明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让学生将生态文明转变为自觉行动,构建更好的校园文化。

2.改善高校学术生态

高校是学术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科研能力的重镇。如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高效的学术伦理、学术逻辑等将受到很大的积极影响,影响高校学术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术生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只有构建良性、完善的高校学术生态,才能创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平衡、协调的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将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支点,只有如此,才能让高等教育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水平的学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3.创设人文生态环境

为了让校园文化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应该加快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所谓的人文生态环境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不但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的审美情趣,还包括完善的公共软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之所以构建人文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促进这种和谐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4.促进与社会文化互动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中转站,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为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高校应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高校应该逐渐走向社会中心,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有益因素,适应社会生态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引入生态文明,并以其为指导,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掀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崭新的一页。

作者:顾海亮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论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2]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文化创新[J].上海文化,2013(12).

第三篇:全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摘要: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全媒体概念进行辨析,以校园文化品牌的理念更新、宣传推广创新、流程再造应对高校活动文化“三盲”问题,有利于形成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和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1.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社团活动,将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限定为学工部、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导致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被局限于管理学生层次上,难以在整体办学方向和文化引领等宏观层面操作实施,使得校园活动文化略显单一封闭,反而削减了活力和创造力;2.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表面上的热闹与组织者、参与者的“三盲”——盲目、盲动、盲从等问题,出现组织者筋疲力尽、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关键是要增强师生文化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和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生命力所在,特色发展、品牌生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园文化品牌是指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总称。它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品牌一则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吸引更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则有利于建立社会网络,形成宽松、活泼的环境,助推政校企行、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三则有利于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调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提倡并宣扬“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则要体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譬如在文化广场可树伟人像,也可以以互联网标志之一的“e”作为塑像,向广大师生展现一个充满动感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法规宣传的内容,要求师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活动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实做好“挑战杯”等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现和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之中创造和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集中时间的聚集性、一致认可的共识性,所以培育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活动文化针对性不强、活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盲目、盲动、盲从等“三盲”问题,如何形成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度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需要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方式和以参与者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流程再造,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一)理念更新: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

为增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共识和凝聚力,就要全面认识并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和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思维顺应用户的阅读体验。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看,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要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承认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到推广,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变”;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信息舆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为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不变”。

(二)宣传推广创新:从媒体整合转向媒体融合

为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先声夺人”,就要做到宣传推广先行。一是运用新兴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将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面铺得更开,增加运用QQ、MSN、E-mail、BBS、微信、微博、博客、APP等新兴媒体的频率。以微信为例。据调查,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扩散率为80%,朋友圈、QQ离线信息、QQ邮箱提醒、语音通信是最常用的四项“社交功能”[5]。学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熟人”,的信息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文字+配图”为主,而后者比例更高。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校园文化品牌在运用微信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提升所谓的“即视感”和“冲击力”,通过大量精心剪辑、编辑的视频和图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推广效果。二是推出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借助微信使用与传播特点,做好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推广,将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等学生组织的公众号纳入到微信矩阵中来,在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品牌活动,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意识形态主阵地。随后在主阵地快速卡位,搭建巨型用户平台,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受众黏度,形成大量较稳定“粉丝”,从而将高校活动文化品牌信息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得到忠诚“粉丝”推介,形成广泛影响力。三是融合传统媒体资源。继续做好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资源整合与互补,从而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注意结合学生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即时性、快捷性,从而使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加师生参与度、认可度。

(三)流程再造:从以组织者为中心到以参与者为中心

为不断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培育、设计推广和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晰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发掘和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的培育潜力和方向。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种人为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文化品牌活动要有内涵、出特色、有影响,就必须从组织者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拍脑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和推广。譬如学生到底热爱参加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中偏向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草地音乐节还是网络选秀?草地音乐节大家关注的是特邀歌星还是本校歌手?本校歌手中最耀眼的是谁?会不会是热情加盟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真正的兴趣点,进而找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理念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模式,向双向度、和对话式发展,话语变革则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其次,要关注生活维度,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强化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网络语言;最后,要提升教师工作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以上四点是解决校园活动文化中的“三盲”现象——盲目、盲动、盲从的根本,也是真正形成广受师生欢迎校园活动文化精品的前提。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建设起来以后,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否形成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有赖于校园文化品牌管理以及以何种方式来管理。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6],对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层层累积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统筹、长远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亲自抓,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主题和形式。

作者:吴舒婷 强金国 苏青青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4.

[2]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5(2):103-104.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9.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

[6]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3.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农村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农村校园文化;关系

农村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这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比较少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2.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相比,存在和信息滞后和经济条件差一级人才缺乏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农村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宣传阶段,或者简单地通过办黑板报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3.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特别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结合没有任何的努力。很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硬件管理上的简单投入,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首先,初中历史课堂所教授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和感悟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另外,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历史人物的影响,从而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这对于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相互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竞赛活动来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对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帮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而言,农村的风景和自然环境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风情以及名胜古迹,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学好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大的帮助。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这对于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比较少、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等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作者:杨学渊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乡教育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崔勇,齐卫东.新建本科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3-24.

[2]李婧竹,柯?元.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外部空间[J].西北美术,2015,01:42-44.

[3]熊玮,吴锦绣.历史校园文化价值的再提升——太仓市明德中学综合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J].华中建筑,2013,04:51-54.

第五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索和开发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纽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全方位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是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途径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名词,长久以来,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目前,学界普遍接受《辞海》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广义内涵出发,学界将文化区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辩证统一,共同构成文化系统。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和社会为载体,以育人为最终目的,以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分支。

(一)校园环境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指学生实行和完成文化活动所依赖的物质环境,它是由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总和。具体来说,学校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包括教学、科研、娱乐、体育、住宿、餐饮等各种硬件设施;社会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包括政府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以及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是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物化资源,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二)校园制度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管理规章制度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团委组织和学生会,活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各种校规校纪、规章制定,以及一些学校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1.组织机构队伍。校园文化活动仅仅依靠大学生自发性组织很难发挥其先锋性和引导性作用,还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队伍探索、引导和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以保障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强劲高效的管理队伍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搞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活动管理规章制度。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全院师生必须要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持久的良性发展,就一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活动管理制度,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群体发挥带动作用,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激励落后学生积极面对校园文化活动。

(三)校园行为文化

职业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广大师生在常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稳定性、活跃性和前沿性特点。

1.专业文化。目前,专业文化被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其自己独有特点,它带有明显的“职业性”,是行业文化同专业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延伸。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潜移默化地引导了该专业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社团文化。学生社团是以青年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生团体。职业院校的社团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它具有创造性、活跃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3.生活文化。职业院校的生活文化是指学生思想和业余生活领域,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很多主流和非主流的思想的冲击对这一领域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要高度关注这一领域的动态,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的养成。

4.寝室文化。寝室文化是校园独有的文化,是在文化水平相当、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之间相互适应和冲突中形成的。寝室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但大家都在集体生活中共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里得到了交融。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

(四)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并日趋稳定积淀下来的精神成果和意识形态,它引导着学校的整体工作方式和方向。具体体现为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促使广大师生形成和谐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抵御消极的心理和不良风气对学校发展的侵袭。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职业院校要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系统就要求校园文化工作者多角度、多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以保障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健全的组织机构队伍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校园同社会衔接的纽带,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出来。职业院校党委要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发展现状合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执行方案,以团委和学生工作处的组织形式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执行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一定组织、管理、社交能力,或者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将这一群体以学生会和社团形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头作用,合理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二)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基础设施是指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校园配套设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保证“量”的充足,更要达到“质”的标准。在保障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力求将校园向“园林化”“公园化”发展,为广大师生打造舒心怡人的工作学习环境。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政府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院、文体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资源同校园物质资源对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运用公共关系共享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将校园融入社会,进而缩减了学生由校园走入社会的时间。另外,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企业环境对于学生来讲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院校校内的所有教学和实训都是为了让学生胜任企业中的社会角色。尝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三)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校园文化科学发展

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结合学校的历史和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中,提炼出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其内涵,养成自觉贯彻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强化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榜样”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要保障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校园活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社团规章制度、学生会规章制度、寝室规章制度、学院公共设施使用制度等,要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易操作、科学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另外,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在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规章制度在制定后要按章办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形同虚设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甚至会导致学生漠视校规校纪,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全方位开展校园行为文化

1.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两课是指职业院校公共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课,这是目前各大院校采取的常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然而,由于课程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两课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对两课进行深入的改革,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融入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2.大力支持社团发展,建设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学生社团是以青年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因素。要保障社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学院就要引导和鼓励社团活动。同时,学院还应该最大程度的为社团提供一系列便利条件,促使社团规模不断壮大,作用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

3.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不仅是他们学习和休息的空间,同时也是娱乐、交流思想的平台。宿舍文化建设应采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在寝室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管理和协调的能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是保障,学院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寝室管理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量化寝室日常表现,将量化结果作为学生德育考核内容,保障寝室文化健康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校园环境、企业环境和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

(1)思想教育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注重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依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渠道。我们可以结合各种纪念活动、节假日,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团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入学生中间,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并且成功的将这种热情贯穿到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这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强个人的认同感,促使较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3)专业特色活动。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和企业资源,以专业为依托组织各类专业类活动,将教学、工作、竞赛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完全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通过社团活动、专业活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将校园融入社会,将社会引入校园,在虚拟与现实的“社会活动”交替过程中完成学生的全面培养。职业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和行业人才的聚集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责任,是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养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立瑜 越寒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论坛,2007,(04).

[2]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教育家,2008,(03).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巩象忠.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1,(27).

[5]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6]韩丽丽,孙乃有.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势在必行[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7]史峰.论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