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医院文化是医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持与动力保障。档案作为其重要载体与媒介,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档案与医院文化的关系入手,探究了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提出了以满足受众广泛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方法、路径的创新与拓展,以期助力医院文化在更广范围的继承与传播,继而服务医院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关键词】档案;医院文化;服务;创新

医院文化是医疗机构在长期医疗工作实践和认知中逐步形成的能为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凝结着医院发展的历史成果,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变化、革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亦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1]。由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档案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文化的属性却常被忽视或弱化,使之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要明确职责、转变思想,以档案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围绕医院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加强理念、服务创新,深入挖掘、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逐步实现经验管理或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文化行动”向“文化自觉”转变,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基础[2]。

1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医院档案是医院在长期医、教、研、防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多角度反映并维护历史原貌,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它见证着历史,积累、传承着文化,可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大量历史文献与线索,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其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为:

1.1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记忆的文化属性。由于人脑记忆的脆弱性,它的存储与传承更多借助外部符号媒介。档案因记事备忘而产生,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框架,是对记忆的固化,具备了记忆的质性,它的相对稳定性能经受时间的侵蚀,并可在档案机构的开发与利用需求的推动下再现被遗忘的记忆。医院档案承载着医院历史,记录、保存、反映着医院建立、建设、发展的历程,可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详实的第一手素材;它汇集着前人积淀的优秀成果,既是既往医院文化的积累、见证,也为今天乃至将来的文化构成积累新的文化养料。作为记录、保存、建构记忆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医院档案可在物化、存储、利用中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延续与传承。不但可通过发现历史事实、找回缺失记忆,对记忆予以补充、验证;也可通过对物化记忆的积累整合、传递转换,使公众在档案服务与利用中重温、理解与接受医院文化,继而形成对医院文化更为全面完整、持续不断的认知[3]。

1.2文化传承

医院文化始终与医院的发展进程相伴相生,是医院的精神与灵魂,对其继承与传播离不开对前人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离不开特定载体的凝聚。而档案在历史进程与文化变迁中,能真实记录、还原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它客观、持续、稳定等特性,不但在继承、保持医院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记录传承作用,且可借助档案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再现医院历史,全面揭示医院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实现医院文化的积累、传递与继承,形成世代相传的医院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体实践中,借助线上、线下文化传播途径,通过档案调阅、举办展览、教育培训、文化产品开发等各种形式的档案服务与成果展现,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院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认同、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方向、准则,加以传承。而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院档案的传播与共享,也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增进公众认知,促进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承。

1.3文化支持

档案资源是研究医院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提取,可为培育医院文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素材。它既是当代医务工作者学习医院历史、汲取前辈经验的基础资料,也为现代医院文化的凝练提供支持,为医院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如:医院管理者通过对医院历史、内外环境、现存制度、管理方式和职工思想状况等方面档案资料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设计出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医院文化政策和方法,为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深入发掘医院发展历程中长期积累的成功管理经验、有效管理措施和实用管理方法,可为建章立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提炼,可形成院训、医院精神、办院宗旨、办院理念、目标、愿景等文化理念体系与文化导向;通过对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科研档案以及患者病案的分析、研究,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4情感激发

档案涵括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爱好的方方面面,牵动着人们的情感神经,具有与情感相关的价值。挖掘其隐藏的情感潜力,扩展实现其情感价值,需档案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在维护档案材料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确保档案原始意图不被曲解的基础上,通过与艺术家等创意方的密切合作,借助艺术对隐藏、潜在信息的表现力,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档案文化的熏陶、感染,启发、激发、推动、唤醒被动的旁观者,促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继而实现以情感为纽带的“磁场”、“蝴蝶”、“乘数”效应,实现潜在的情感价值[4]。具体实践中,可以文化墙、宣传栏以及传统与新媒体等为阵地,以图文并茂、新颖活泼等公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示医院的硬件设施、医护风采、专科特色、科研成果、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可以档案文化创意元素等为基础打造温暖、舒适、和谐的文化氛围[5]。通过心灵沟通桥梁的搭建,既可增强广大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培育团队协作、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6],也可增进公众和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了解、理解、认同与支持,并以此促进情感文化向社会的辐射与传递。

2档案服务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

档案服务医院文化建设,要在转变观念,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服务团队基础上,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探索新思路,创新、拓展新路径、新方式,切实发挥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公众广泛的文化需求。

2.1加大开发力度

医院档案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其有效开发利用,让其走出档案室,走出医院,走向社会,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要基于馆藏资源,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前提,找准档案服务医院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明确定位、选好主题,加大对档案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力度。通过自主开发、跨域合作、联合创作,开发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元素,有针对性地打造符合不同受众需求的医院档案文化精品,有效提升档案服务医院文化的能力。

2.1.1档案资料编研

档案编研是档案文化的成果升华。是档案工作者根据馆藏档案和社会需求,按照一定选题对相互关联的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提炼,形成诸如年鉴、大事记、人物传记、统计数据以及档案专题汇编等题材丰富、系统、可供利用的编撰成果或研究论文(著)。可体现在纸媒、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档案编研应具备一定理论高度与研究深度。要在深入了解馆藏档案资源,做好选题的可行性研究、组织形式构建,充分发挥馆(室)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档案服务机构等专业机构及研究学者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开放式、社会化编研格局;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沿革、脉络出发,将档案资源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观察、思考,开发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以形成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内容丰富、充实,极具吸引、感染力的精品成果。此外,编研过程中,对关联数据的发现与挖掘也是关系到编研成果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考察档案关联的视角常在于档案全宗。全宗固然是档案间最原始、最直接的联系,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应跳出认知的束缚,依据一定的文化脉络,运用相应的关联方法与技术,将档案资源按照不同的文化主题进行分类、聚合,寻找档案资源间更多的文化关联,让编研成果更加丰满,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7]。

2.1.2文化产品开发

以档案为素材的文化产品开发,是以视觉为优先考量,将档案与创造力充分结合,选取、提炼档案中的文化信息附着在一定载体上,向受众传播其中的文化要素[8]。这是档案文化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产物,它体现着档案潜在、隐藏的内涵,实现着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的统一,其可视、直观的特性消除了知识、语言以及文化等差异带来的传播壁垒,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能促进档案资源的扩展、开发、利用与传播。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要有明确的定位。在选题、主旨、素材、表现形式的选择上,不仅需要符合受众的认知、审美,有引发关注兴趣的表现形式,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创意,更需要通过正能量的传播,通过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去打动受众,使之产生共鸣和认同。在载体的选择上,不仅可在信封、书签、贺卡、U盘、文具、茶杯、鼠标垫、病历夹等日常用品以及各类奖品、礼品、纪念品、宣传册等传统形式上做足文章,更应拓展、创新思路,结合新载体、新媒体、新形式,助推医院文化体系建设。如:在建筑外观、布局、内装、标牌标识等院舍设计中,嵌入文化创意元素,植入人文理念[9];在院史馆打造中,运用装置艺术、VR等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在医院环境打造中,以雕塑等多维艺术形式构建立体视角,以图片、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形式打造各类专题文化墙,以微电影、专题片等影视作品开辟视听空间等。不过,由于艺术对档案的利用缺乏严格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可能导致档案开发背离原始背景与意图,出现理解偏差。因此,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无论是自研还是引入发行、文创、制造、媒体、网络运营平台等合作机构,都应在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主导下,以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为前提,明确知识产权权属,确定开发方式、制作标准以及使用授权模式等,通过深度参与,传递符合群体规范或共同价值标准的医院文化信息。

2.2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档案馆为主体的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应在保障数据安全及各方权益的前提下,加大以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档案工作机制与模式的创新与服务延伸,构建高效、便捷,集开放、共享、互动于一体的档案文化提取、开发、利用体系,以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与服务效能,实现医院文化在更广泛范围上传播与分享。因此,档案部门应在做好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以可视、开放的态度加强与公众、院内各科室以及合作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支持并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主动成为医院文化的构建者和传播者。具体实践中,除传统的查档调阅、资料汇编、出版发行等服务模式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服务的拓展与创新:①举办讲座、演讲、文化沙龙以及档案史料、编研成果、文化创意产品等档案实物及其衍生品的陈列与展览;②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合作开展“档案开放日”“国际档案日”“档案在你身边”等主题活动;③引入志愿者机制,鼓励职工参与到医院档案征集、归档、布展、讲解以及档案史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去,使之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建设者;④加强与各科室的交流合作,将文化元素融合到基础建设、环境打造、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育、宣传推介等院、科重点及日常工作中去;⑤以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公众黏性为原则,在医院内、外网网站开辟档案服务、档案文化、网上虚拟院史馆等文化服务专栏、版块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APP等社交媒体平台,合理利用碎片化信息,适时医院档案工作动态,推送精品、特色档案及网络传播产品。

2.3优化数据管理

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视域下的档案数据管理,是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与文化相关的档案元数据的有效管理、开发、利用,推动档案数据开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

2.3.1数据收集

医院文化建设需以丰富的档案资源为基础,准确把握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并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拓展收集渠道、范围,建立门类齐全、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的馆藏资源,更应注重公众需求的收集与整理。具体实践中,借助大数据技术,档案部门可通过线上服务对用户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轨迹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研究,从多维视角获取用户文化需求与偏好,建立需求模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收集、优化。

2.3.2数据整理

面对海量、多样的医院档案大数据,要想更好的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先期整理、筛选尤为重要。要在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关联数据技术,在维持档案来源联系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元数据描述精度以及多角度的元数据著录标引,赋予档案多种检索标识,并从档案的历史、逻辑联系考量,整合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数据库,按照不同线索对档案内容进行聚类、整理,形成相互关联、知识链接的有机体,以更好地揭示档案主题,从而提高档案检索利用率[10]。

2.3.3数据挖掘

建立基于文字识别、中文分词、并行计算、关联数据、语义检索、大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的智能高效检索服务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分析、预测公众文化需求,使档案文化成果更契合时代主题,更符合主流的社会文化需求,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喜爱。档案部门根据需求,借助该平台,可有的放矢地实现对档案数据的即时单项或多项组合的多维度精确或模糊检索查询,通过对关联库和关联信息的抽取、整合、分析,挖掘、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用户文化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自动化、个性化服务。

作者:马竞 单位:苏北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