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消除对策

校园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消除对策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诸多负面效应。必需从学生、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出发,共同努力去消除网络垃圾及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效应。共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消除;对策;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柄双刃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丰富,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提高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路径和方法。[1]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等可以了解和学习时下先进的典型,让先进的人、物、事在广大学生心中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及时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了解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针及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在学生周围并使得学生被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广大学生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色情信息屡禁不止,暴力等一些低俗文化不断涌现,叛国等许多分裂信息无孔不入,网络病毒、诈骗等各类网络陷井层出不穷。这些为网络增添难以估量的复杂性,使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办减弱。出现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自身辨别能力不足、面临事物复杂多变等情况下,加上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屡受挫折,部分学生便可能出现思想道德认知迷失,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大幅下降,沉迷网络游戏、吸毒、打架斗殴、社会交际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便随之发生。

1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及教育,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当前,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他们利用网络开展查找各类学习资料、了解各类时政要闻、收看各类娱乐节目、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排解自身情绪等各类活动。网络的多元化、复杂化、虚拟化、情绪化等特征直接影响广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果及由此造成的心理、道德、思想政治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管理的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制度、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和管理。具体如制定学校网络使用及管理制度,制定网络道德公约,定期开展网络讲堂,开展学生网络行为讨论,开展网络道德模范评选等。提升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网络行为辨识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制能力。通过管理、教育及学生自我约束等多方面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网络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形成合法、绿色、道德的网络风气。

2要搭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常规化管理和教育

随着互联网发展、普及及深入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及广大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已经无可替代,学生们利用手机、各类电脑终端随时、随地开展网络活动。高校已经不可能通过全面限制网络的使用来避免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需通过搭建平台对学生使用网络和参与网络文化的过程进行常规化的教育及管理。一是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利用和依托校园网,在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建立丰富多彩的学校网络文化资源及平台,以符合大学生思维深度、爱好的多元化形式及时高效地为学生呈现各类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素养提升的各类有益信息,达到趣味化、个性化及不同门类跨越融合的特点。实现思想教育与网络文化有机结合和互补,增强校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构建思政教育及网络管理队伍,各种政治的制定、落实都必需要有人来实施。学院要构建一支涉及思政教育、心理、网络管理及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网络管理队伍,专门对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业化管理。[2]三是要加强常规化管理,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可能获取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及管理,掌握学生网络动态,及时清负面网络信息及网络垃圾文化,阻止不良信息传播蔓延并对学生行为、思想、心理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构建绿色健康网络及思想政治环境。

3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蛟龙下海、卫星上天等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国民整体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广大学生也深受影响,逐渐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转变为理性对待,逐渐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可。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整体环境的转变及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的努力。高校应该在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文化建设,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下富自身文化内涵,树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3]并结合网络,让学生自觉建设和维护品牌形像,并始终让自己的言行为品牌助力。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梳理及凝练符合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核,如北京林业大学便始终以林业、生态、环境、育人等为核心开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并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为校训被广大师生深刻认可及国内外广泛认识。二是利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或者重要事件来促进和引导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并利用网络自发传播辐射,巩固、筑牢学校特色的文化核心。[4]三是利用当前网络和文化格局,开展学生参与度高、价值意义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的学生活动。[5]让广大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受启迪,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等。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生活,而增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及协作等。通过这种适量网络及增量现实行为,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及综合能力的增强。

4适当调整和修订教育教学方式及制度,建立符合当前的考评机制

当前,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及对学生的考核评比方式都还是沿用之前的制度。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方式,结合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学生制,只在奖学金评比、先进推选时适当考虑一些思想政治行为得分。除网络相关课程外,学生网络行为等也未计入综合考评得分。加之网络文化等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学生在该领域内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约束。而传统的课堂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又呈现不足趋势。最终导致学生学业荒疏,把精力放在网络中的娱乐及无关信息上,增加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应适当修订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式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及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两相结合互补的模式,把学生的眼球及精力从电子游戏、小说、娱乐视频等转移到相关知识的获取掌握中。二是从制度上进行适当调整改革,在学生考评制度、教师教学及管理、网络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适当修改调整现有制度,或增加适应当前形式的制度规范等,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师生行为。三是适当调整学生考评标准,用强制性手段约束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文化规范、思想道德修养等,让以上约束成为每个学生都必需遵守才能合格的准则,而不是停留在优秀的学生或者能拿奖学金的学生才会去执行的规范。

5学生需严于约束自己,做言行有度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也是影响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提升校园网络文化质量,提升学生整体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执行与配合,要减少网络文化等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广大学生必需从自身出发,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要始终以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引,树立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认真投入学习,学习掌握好各科理论及实践知识,同时适度使用网络,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学习时间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专业水平等。

6社会各界应齐抓共管,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及社会氛围

学生、学校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也受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学生面临的网络文化负面情绪、备受影响的色情、暴力资源等主要就来自于社会。要消除网络负面资源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一是要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文明、诚信、友善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氛围,让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到并能被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熏陶感染。二是要多方配合,共同消除网络中存在各种垃圾信息,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等。与此同时,学生素养的提高,又能有效提升全社会的素质水平,两者良性互助,互相促进。在网络使用普遍化的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避免,学生、学校及社会需要正确对待,把握好网络、大学生、学校及社会的特征,多方联动,共同努力,将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学生要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始终以学习为重,主动规避网络垃圾信息。二是学校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在坚持对文化传承的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体系及平台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定及修改相关制度或规范以适应该当前情况,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文化的育人效果。[6]三是必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氛围及网络氛围,为学生规避负面信息,正向发展提高良好的条件。在学生、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魏欢.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02):183-184.

[2]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268-270.

[3]林健丹.论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12):95-97.

[4]张炳烛.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学校文化建设[N].石家庄日报,2018-12-08(004).

[5]文大稷.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马兰兰.高校文化育人初探[D].浙江理工大学,2015.

作者:黄晶晶 单位:湖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