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探析10篇

群众文化探析10篇

(一)

1、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同时,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文化既有精华,也有不少糟粕,要想利用文化传扬正能量,启迪大众,就要求文化部门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来满足人们日子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人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吸收文化中的精华,摒弃文化中的糟粕。

2、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2.1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社会和谐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之间有非常大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进行提高。远古时代之所以有野蛮人类存在,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觉得在解决事情时,只能用暴力手段,造成社会混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开始朝和谐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社会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只有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而社会若是和谐发展,对文化建设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社会和谐发展与群众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健康、舒适地生活。为了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将群众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因此,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对群众文化进行建设,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为人们群众提供学习场所,为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创造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2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内容的一部分。因此,群众文化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文化之间也开始影响和交流。因此,群众文化的思想更加具有灵活性,文化的交融中,让高雅和落后的文化一起存在,低俗和外来的文化也一起存在,这样一来,若是错误的对文化进行引导,将会产生十分不好的后果。所以,对群众文化加强建设十分有必要。首先对多种文化的存在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

(1)群众文化对群众文化素质可以提高,也可以普及知识,在进行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主导作用,正确指导群众人民,从而让人民群众有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还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好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信任危机、道德沦丧等情况,对社会的和谐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宣扬正确的理念,从而让群众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更加科学,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风气。

3、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方法

3.1群众文化建设制度的构建

当优秀群众文化出现时,要保障这些文化就需要制定相关制度。第一,要建立鼓励群众文化发展的制度,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群众文化,除此以外,还要提供条件给群众文化的发展。第二,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要正确地引导群众,对文化制度的保障要落实,从而为社会朝和谐化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3.2建设群众文化相关的设施

群众文化发展是需要载体的。因此,群众文化相关设施是否齐全和完整能够反映出这个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的效果。在对城市以及地区进行规划时,要重视群众文化建设设施。建设群众文化需要十分长的时间。因此,在进行建设时,要将眼光放得长远,对文化发展的方向要正确把握,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就必须要对文化设施加强建设,根据以往的经验,群众文化的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如广场舞、文娱活动以及活动等,就是在公园、广场等产生的,建设群众文化配套设施,为文化的发展和宣传提供便利。在对文化设施进行建设时,要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调整,让群众展示自身才艺的机会增多,从而带动周围的人融入文化氛围之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3对群众文化人才队伍进行建设

若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需要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进行提高,而要想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建设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因此,对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在建立群众文化人才队伍时,要选择脚踏实地、对建设群众文化积极性较高以及思想觉悟高的人,除此以外,还要选择具有专业特征以及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从而让群众文化人才队伍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领头者。

4、结束语

这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建设。因此,目前并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建设加大力度。为了社会能够和谐发展,首先就要对群众文化建设水平进行提高,对文化人才队伍进行壮大,从而提升队伍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对群众文化进行建设时,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其中,提高他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热情,而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

作者:陈日宝 单位:新疆鄯善县文化馆

(二)

1、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费问题。很多的群众团队并没有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缺乏相应的经费来源,尤其在外出表演的服装、道具、音响等必需品方面需要很大的一笔费用,长期以来经费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终使得团队文化难以延续。无论是街道团队还是居委会团队,无可置疑都盼望更多的活动经费来源,可以为团队增添新的服装、道具,甚至是老师培训等需求。

(2)培训问题。目前我国很多的群众文化团队人才缺乏,由于在一些团队舞蹈的编排、活动策划的工作中更是缺少文艺骨干,很多团队门类不全,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的群众团队都表示出了希望得到高水平老师培训和指导的需求,特别是在大合唱、舞蹈表演方面的要求最为显著。

(3)场地问题。这里提到的场地问题包括了两个方面,主要是场地选择不令人满意甚至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场地。很多的群众团队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只能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地点活动,但是又会造成扰民的后果,有些团队活动的场地太小,对舞蹈的编排或活动的开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团队的规模越大,那么对场地的要求也就会越高,因此,场地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群众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2、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工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地体会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必须要整合群众文化团队以及文艺创作团队的骨干力量,逐渐规范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设,使之形成一个强大的组织团队,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团队,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样才能为发展区域群众文化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1完善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

(1)完善科学的统筹管理机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居民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渐将重心向精神娱乐方面延伸,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文化团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文化部门的统筹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大重视力度,积极展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培训,积极地进行引导,并不断创新统筹管理机制。

(2)完善合理的监督服务机制。相关文化部门要把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任务放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并将其作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可以提高对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切实履行多种方式促进团队建设发展的工作。

(3)完善系统的评估激励机制。由于每个群众文化团队的情况都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不同情况,完善评估体制,促进良好发展。此外,还要根据团队成立的时间、组成人数、社会贡献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分配群众团队参与多种表演活动,并根据活动多、质量高的要求给予优秀的群众团队相应的奖励,并促进各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4)建立合理的规范约束机制。不断完善群众队伍的规范约束机制,对队伍的整体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人员、经费以及场地等方面不断细化和完善各种规则,从而保证百姓享受到群众文化的同时又不会对周围的居民造成负面的影响。

2.2加大群众活动的资金支持和投入

加大群众活动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是群众文化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可以引进有品牌效应的发展商的资助,加入必要的社会力量共同促成群众文化的发展。在履行的方法中,可以考虑动员政府提供资金的支持,或者是通过筹措公益性的活动发展基金,同时也使得群众活动的经费得以解决。要通过多种渠道重视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发展,使之不断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适应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项目竞标的方法,鼓励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加入竞争,坚持申报经费的公开化与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成员的有效监督,不但能够为群众文化团队的生存争取到了物质条件,还有助于群众文化团队健康稳定发展。

2.3整合社会资源,促成服务升级

定期对群众文化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增加团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予群众文化团队最大的需求和帮助,实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要做到逐渐挖掘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招聘专业化的人才进入团队当中,再针对群众队伍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使层次和质量都取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样还能有效减轻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压力,减轻财政支出,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2.4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活动场地

随着群众文化团队的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百姓都投入到了文化队伍中,在享受精神娱乐的同时也为文化团队建设的宣传工作出了一份力,但还是要发动社会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而在活动场地的问题上,可以根据团队不同的级别,由不同的单位提供相应的场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团队的健康良好发展,除了要靠队内成员在节目创意、编排、制作等环节上下功夫以外,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引导团队优化内部组合结构,逐渐完善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团队的青春和活力,这样才能在更好让老百姓尽情追求精神文化娱乐享受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宇辉 单位:广东沙头角街道文化站

(三)

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都本能地符合美的规律——当然这种本能归根结底是实践的产物。高尔基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诗意,每个人都具备诗人的潜质。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因为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审美本能与美的创造力方面,与大诗人大文豪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也因此,人民群众是最权威的艺术评论家,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终极裁判。典型事例不胜枚举。例如,作为人类文化根本元素的语言,就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哪个神灵般的语言学家发明出来的。作为人类艺术文化起源的原始艺术,如实用工具与审美工艺简单结合的原始石器、原始陶器,直接反映狩猎等劳动的原始舞蹈、原始音乐、原始岩画等等,都是原始人类自发创造的,不妨说这些就是当时的“群众文化”。再例如,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其中的精华《风》,原本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的、反映自己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民歌,它一直为后世的诗人们所敬仰。此后历代浩如烟海的民歌,都是普通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诗歌与伟大的音乐。在民歌以及其他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戏曲,也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首先创造的。如著名的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农民自己创造的。重要剧种评剧是以农民成兆才为代表的民间艺人搞出来的。另外,中国的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故事、民间笑话、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皮影戏、木偶戏、各种曲艺、民间陶瓷、以及刺绣、剪纸、风筝、石雕、木雕、玉雕、牙雕、泥塑、面塑、园林艺术、土木建筑、餐饮技艺,等等,都出自民间能工巧匠,都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当时乃至现在了不起的“群众文化”。近年来,在央视星光大道脱颖而出的农民歌唱家阿宝、大衣哥、草帽姐、王二妮、旭日阳刚组合、原生态歌舞,等等,更像上述事实一样,有力地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文化创造力。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朝气蓬勃的生力军。群众文化绝不是边缘文化,在本质上是主体文化。它是一个广阔的雄壮的文化大舞台。虽然它与专业文化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但却始终是专业文化、精英文化的根。

二、群众文化应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国内持续兴起一股“文化热”:如大文化、小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廉政文化、政治文化,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乃至酒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厕所文化……各种文化话题纷至沓来,甚至某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官员和暴发户,也言必称文化。总的来看,文化热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其中存在两个要害问题。一个是用文化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并不真懂文化,也不打算用好文化。再一个是迷失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把文化庸俗化。这个问题最关键,它涉及到文化的灵魂与命脉。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热,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敏锐地指出:“什么都是文化了,文化的主心骨找不到了。”他强调指出文化的主心骨:“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笔者认为,这是对文化价值最深邃的认识和最精辟的表述,对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类文化有各自的特殊属性与特殊功用。但文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有自己的眼睛和灵魂。文化的眼睛与灵魂是精神。精神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离开了精神价值,文化不过是一堆知识,一台电脑。知识和电脑当然很有用,但它们的运用,要有精神引领,要有精神价值。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要有个人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人类要有人类精神。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就不能屹立于社会之林;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没有人类精神,就不能在宇宙中生存。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真善美。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满足群众自娱自乐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和升华其精神世界。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修身养性,自我陶冶情操,自我提高素质,自我全面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要把群众文化的精神价值,切实化为变成习惯的自我精神要求和精神享受,进一步化为变成习惯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衡量文化价值与功用的试金石,也是检验群众文化工作成效的分水岭。文化的灵魂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就是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变化人心,变化气质,变化素质。使外在的思想文化,内化为个人习惯性的情操,习惯性的情趣,习惯性的思维感情方式,为人处世方式,日常生活方式。孔子说过,今人学习文化为别人,古人学习文化为自己。他提倡学习文化首先要用于个人修养,不仅仅是用文化知识做敲门砖,或用文化知识装点门面。他还说过一句极其重要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也说:“君子之学,美其身也。”

总之,文化只有内化为习惯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方式,才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修养,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的幸福和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关键在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而那个精神世界是否管用,关键在于是否真诚,是否自然,是否习惯,是否“好之”“乐之”。这是群众文化之真谛。

作者:董国志

(四)

一、坚持群众文化公益性的主体追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从我国群众文化组织部门的事业身份以及其财政运转的全民所有制中也不难确定,群众文化的社会公益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完全抛离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后,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已被认可和重视。这也要求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社会公益性的大前提下,适当地追求其经济效益。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做大做强,作为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在GDP的贡献中逐渐提高了比重,对于群众文化事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和契机。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群众文化工作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失衡。我们注意到,在文化市场尚不规范,市场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年轻的文化企业为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社会功能,违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致使消极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上蔓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文化的社会公益性放在首位,政府要介入文化产业的宏观规划和方向把握中去,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事无巨细、束缚扼杀,要有计划、有尺度、有原则地去扶持帮助仍处在困境中的文化产业,并将经济效益的成果反哺于社会效益,减轻群众文化的财政压力,实现真正的双赢。

二、更新群众文化部门人员构成比例,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使用

同志说:“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群众文化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和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特点出发,人才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群众文化工作成败的关键。想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全民精神指导效能,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终极目标,必须依靠技术水平过硬、业务能力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积蓄、储备和更新是一个持续的战略性工程,近年来随着对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部门逐渐改变了从前的观念,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困境。首先,专业技术人才的界定标准混淆不清。地方群众艺术馆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单位长期以来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引发了人才需求的恶性循环: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常常导致了引进人才时的低标准、宽环境、高待遇,引进的人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应有的艺术辅导组织工作并不能胜任,这不仅是群众文化工作资源的浪费,甚至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阻碍。当务之急,人才需求部门和人才引进的监督单位应制定出台一套合理的引进人才标准方案,切实有效地提高群众文化部门人员构成的素质。其次,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人才的流失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着诸多的外在物质吸引和诱惑,而由于当前基层文化工作单位缺乏活力的奖励机制和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不稳,群众文化工作难以持续顺利地开展。新的历史时期,人才战略应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搭建引进人才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引进人才后的人员的使用机制、评估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奖罚机制以及合理的流动机制。要人尽其才,引进后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尊重,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成长环境,令其找到职业归属感和荣耀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还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考核,改变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分配状态,制定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最后,尽快解决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群众文化工作部门所占比重过大,诚然,这也是工作属性的内在要求。但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文化经营模式,适当地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员的比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培养现有的、已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知识成为复合型的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也可以直接引进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有着先进的产业理念、已经较为成熟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复合人才相得益彰,既保证了群众文化事业的效率和社会公益性,又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灵活的产业经营方式、积极的创新思维来保证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和持续性,使之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三、要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文历史精神,形成群众文化的品牌效应

群众文化的根基在于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尽管群众文化形式上的亲民性和内容上的雅俗共赏决定了人民群众参与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众文化就要沿着“草根性”的路线前行下去。尤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传播方式的无限延展和新媒体载体的不断冲击,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开创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绽放出更具魅力的精神。打造群众文化的品牌效应,首先不容忽视的就是要积极开掘地方的区域特色。毕竟群众文化工作从实际的具体操作来看,仍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以及习惯性。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要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习惯和喜好,要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结合地方的特色,包括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深挖有价值、有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拾有特点、易传承的艺术资源,创新有活力、有品位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宣传和活动组织中,慢慢形成品牌效应。另外,还可以举办标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效应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贵在群众文化工作的持之以恒。对于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活动要坚持办下去,形成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活动。这种坚持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注入新的元素和动能,以活动创品牌,以规模促发展。群众文化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既存在风险与挑战,同时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潜能,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努力去开创群众文化工作美好的未来。

作者:张建鑫

(五)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社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每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是每个地域文化构成。在我们的生活中,群众文化随处可见,它对地方建设、地方发展、文化熏陶、人文素质的培养、精神文化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1.在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且社会竞争逐渐增强,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少。迫使人们和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逐渐减少,娱乐活动匮乏。因此,群众文化中各所彰显的娱乐与交流活动变得异常重要,应该不断的重视群众文化,丰富文化生活。无论从地域、社区、社会角度进行分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群众文化的很多活动都是集体性的活动,并不需要太多的艺术要求,只要是兴趣爱好均相同的人就可以一同参加,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无论任何年代的人们,都可以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增强生活中的乐趣,降低自身所存在的压力,总整体上提高生活乐趣。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类型的仪式,这些仪式的存在是通过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转变形成的,它是文化酝酿的成果,更是某一地域地方民族文化的象征。例如,在我国人的出生、升学、结婚、寿宴、葬礼等都是需要举办一系列的意识,并且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在这些民俗习惯中,会涉及到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变化能够将仪式过程变得更加丰富,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在生活中的乐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拥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每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自身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自己当地的文化对社会影响大,就会直接性的给当地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有益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域的人能够不断的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位置,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但是如果将这一影响扩大和完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在构建自身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高该地区的生活风气,提升该地区的文化质量,加强该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1.社会文化和主导文化。主导文化它是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结合了多元化的价值和观念,它是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系,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如何才能够让主导文化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导文化应该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主导文化中,增加活动的形式,提升群众的积极意识,利用主导文化的价值观武装群众,利用群众文化提高主导文化的位置,为主导文化提供有效的平台。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宣扬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群众文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生活、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根本上关注群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的宣传力度,真正的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的了解群众文化,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出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2.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它是以公益为主要目的,通过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市场。它在我国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积极的影响,会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加深,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因此,文化产业市场将会逐渐提升,并且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并将更贴进于人们的生活,成为产业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将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的先驱者。

二、结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强化群众文化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只有不断的提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所带来的价值,才能够从总体上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林艺红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文化馆

(六)

1、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意义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源泉,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群众文化的提高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是一个思想、观念、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并存。因此努力增强群众文化创新建设,是巩固发展和谐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2、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群众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沉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富有社会含义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建设与发展,然而群众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办与群众文化办之间的误区。群从文化办几经发展更名为社会文化办,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群众文化生活,搞活文化产业,对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不足进行补充。但是这一决策传递给管理层一个错误信号,理解成了群众文化由群众办解决,专业文化由政府办解决。因而导致决策领导层认为,群众文化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顺其发展,甚至让群众的文化事业单位,自负赢亏,自生自灭。

(2)群众文化单位进行文化服务活动视为文化产业的错误认识。群众文化事业进行文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但是更具有一定的事业属性,包括引导性、示范性与公益性。然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一般来说,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进行赚取利益,把企业效益最大化。然而文化事业需要用钱进行发展文化,最终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企业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手段,文化事业是文化企业发展的目的。但一直以来,无论是社会理论界还是决策层都,都把开展文化服务的行为视为兴办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文化企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在于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不同,开展文化活动是职责所在,其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国民的整素质,寓教于乐,然后服务之收益是补充财政之不足,对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的投入、指导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合理的文化需要,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文化素质。

3、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群众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是群众文化建设单位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借助于载体,没有载体文化就失去依赖空间,据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精神载体、虚拟载体与物质载体。这三者相辅相承,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表现。

(1)群众文化创新建设与发展,需优化物质载体。物质载体是精神载体之基础,是城市之灵魂,是以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向群众提供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权利为主要目的。提高群众品位,满足群众生活之需要是物质建设的宗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人民群众之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尊重群众意识,对不同年龄阶段,各种职业特色的群众文化差异全方位考虑,避免群众文化建设出现低俗化、老龄化、单调化及消极化现象的发生,对差异性进行探索,寻其共性,对差异文化予以尊重,根据差异性创新精神载体。

(3)群众文化创新建设与发展的新亮点,注重虚拟载体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的群众公共情怀在互联网上迅速凝结,形成各种虚拟团体。以博客、微博为网络媒体代表,在互联网上将信息准确、快速、安全的传播,虚拟载体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创新亮点。作为文化工作者应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掌握文化的主导权。对网络文化成立快速反应机制,引导舆论,注重参与性,以先进的互联网创意技术为引导,创建群众文化惠民平台,创意文化产业平台,树立群众文化新坐标。

4、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但是群众文化的改革创新必须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之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之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新形势之需求。

作者:陈俊英 单位:浙江省磐安县青少年宫

(七)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不可否认,在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群众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然而,碍于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现实,导致现有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同步,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政府及主管部门并没有提高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仅仅将其作为可有可无的“软目标”或“缓事缓办”的任务,喜欢搞一些形式主义以应对上级视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另外,许多地方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当地并没有必要的场地和器材,无法顺利开展群众文化的相关活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待遇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对的相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两个文明建设,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落实文化设施管理

要想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必须具备必要的文化设施,因为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像图书室、文化室、文化服务中心等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对于文化设施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派专人对设备、器材和场地等进行维护、保养和使用,使这些设施充分发挥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的创建和巩固完善工作,进一步落实文化资源共享和艺术资源利用等工作,尤其是对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

(二)加强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

首先,强化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只有确保机构、人员、措施的落实,才能保证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领导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自身的队伍结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补充和完善。其次,充分发挥乡镇文化部门的龙头作用。在实施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农村这一主要的阵地,要让农村的文化部门带头,搞好村级文化室建设,从而形成上下互动的格局,推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创新载体,解决文化品位问题

首先,抓牢节日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节日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一顿文化大餐,积极开展与节日有关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一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在“元旦”这一天,我们可以举办元旦联欢晚会,让更多具有才艺与技能的人参与进来,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次,抓好常年文化。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运行机制,定期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些科普知识的普及,为他们送去知识,送去温暖,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再次,抓好本地特色文化。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每个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这种特色文化产业往往在当地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可以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充分结合这一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文化,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这样既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四)进一步规范群众文化工作

首先,做到工作制度化。只有在目标明确、组织得当、规范管理的工作制度制约下,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克服随意性,真正达到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以往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进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发挥自我发展、自我组织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最终解决群众文化工作偏软等问题。其次,做到要求规范化。对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将其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界定。如传统美德与新道德观念的异同,腐朽文化和健康文化的把握,以及传统民俗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界定等,通过进一步地规范和界定,使之更科学、更加明确。再次,做到约束法制化。要想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刚性,我们还必须积极发挥文化宣传的教育服务功能,以更好地制约和完善群众的道德文化行为,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作者:胡晓燕 单位:兰州市文化馆

(八)

一、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措施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以打着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旗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的打击,坚决取缔封建迷信、涉黄涉赌活动。开展具有中国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文化演出,广播电视,加强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性,在群众中选拔优秀的文化活动宣传员和组织员,带领大家开展一些有着农村特色、深入群众内心的文化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众的参与性,同时有利于将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和传承,对提高农村群众自身素质和农村文化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2.以服务农村群众为中心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方针,正确地服务于农村群众。服务农村群众不仅仅是把好的文艺作品带给群众,还要开展真正的文化下乡活动,从群众中挑选一些有一定资质、热爱文化事业、有意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组建一支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这种表现形式更能迎合群众的心理,更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使群众觉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这对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3.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开展群众文化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文艺方面,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赖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组织农村群众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对完善农村群众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如建立阅读室、组织科普知识讲座等。同时要以促进农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规划,最大地发挥群众的潜能,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全面建设具有文化底蕴的新农村。

二、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发展阶段对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新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方法,应更贴近群众生活,更注重中国农村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所以当前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加大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力度,时刻关注农村文化事业领域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理论方法,创新思路,研究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同时规范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加速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更加辉煌。

作者:沈阳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泗河镇文化站

(九)

一、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基本是国家通过不同方式拨入形成的,对这些固定资产只具有控制权,占有权,使用权,所有权属于国家。再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大多进行的是公益服务,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其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成本,也即目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领导重视不够,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严重,文化设施、设备陈旧。

(二)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

因为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期等各种原因,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尚未形成完善的资产管理体制。首先,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尽管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形成、处置和使用等在原则上有相关规范,但是从实际来看还缺少具体的规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其次,管理职责界定不清。具体表现为文化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清晰。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能正确履行会计职能

如有的单位已调换好几任财会人员,然而却未按会计法的要求办理交接手续,甚至帐簿和凭证仍保存在原财务人员手中。单位固定资产重新评估后发生了增值、减值变化,会计未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导致帐物脱节、资产存量不清等。

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提高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及其认识

针对当前部分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大文化事业单位全员尤其是资产管理相关负责人的资产管理意识,深化其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以切实保护好国有资产,避免在清产核资等过程中出现故意藏匿、占有、损坏国有资产等问题。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的认识:即明确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资产管理地位;制定并坚持资产管理原则;明确资产管理目标。

(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文化事业单位完善资产管理的基本制度保障。设置监管主体是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国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规范文化事业单位资产运营。结合当前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发展实际来看,应该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强化资产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的形式,规范管理行为,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的流程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促进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监管体系

首先,要规范文化事业单位的债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混合型投资和股权投资等重大投资项目管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对重要投资项目组织实施审计、稽查、评估等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其次,还要定期进行文化事业到单位清产核资,对被监管单位资产进行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审核。通过拟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监管体系,以强化对文化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监管。

(四)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固定资产账目处理方法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和完善账目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其他课题的管理一样,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取得经验。我们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树立管理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利用好固定资产,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改进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的方法,既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也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作者:展志兰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文化馆

(十)

一、发展群众文化的必要性

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建设,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国际局势中也占有一定的席位。文化建设在我国今后的建设中将起着更大的作用,如: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友爱互助的风尚;有利于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所以,加强文化建设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的稳定,全面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中,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推进作用,对促进新时期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二、开展群众文化的思路分析

1.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群众文化的开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传承下来的图书馆、电影院、戏剧院等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精神文化的工作意志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细致的落实下去,偏远山区的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基本为零,这种偏离文化建设的现象由于目前我国财力物力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局面,所以,要根据有利条件,必须两手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加大力度支持当地的群众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乡、镇地区,为其提供平台,如:文化宫、图书馆、网络中心、老年室、健身场、体育运动场地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可以大大的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进程。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也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支持,由政府搭建群众文化平台,调动社会力量去支持,共同参与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去。

2.因地制宜的开展群众文化

目前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发展差异很大,特别是城市与城乡的差异。那么,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式也应有所不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在有了基本的设施保障外,还需要因地制宜的去开展文化活动。具体要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兴趣喜好,并结合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设定文化形式发展方向。城市群众文化因为经济发展、环境等综合因素,发展比较迅速,如: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中老年文化都是城市文化的范畴,并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村群众文化因为人们时间少、文化知识匮乏等造成人口素质低下,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开展应因地制宜,有目的的提高文化发展水平语言质量,坚持三下乡活动,一步步改善这种现状。

三、结语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我国精神物质文明已经取得相应成就的前提下,加强群众文化的开展工作来进一步完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简单,群众文化的开展一方面是其自身设施、条件具备后,另一方面需要领导人用心,真心实意的为人民群众着想,拥有深刻群众文化认识,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开展什么样的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什么样的基础设施等,两方面互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使其细水长流。

作者:马泽玉 单位: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